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第七章《力》说课稿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全章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全章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全章教案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第1节)2.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第24节)3. 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第5节)4. 相互作用力(第6节)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

3.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二力平衡。

4. 理解相互作用力的概念,能够判断相互作用力的存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互作用力的判断,二力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2. 学具:教科书、练习册、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用力拉扯弹簧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讲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3. 学习重力、弹力和摩擦力: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平衡状态的判断、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讲解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的概念、相互作用力的判断方法。

6. 随堂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8. 作业设计:(1)请用一句话描述力的概念。

(2)请列举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并解释。

(3)请简述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

(4)请分析一个实际问题,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力的单位——牛顿,以及牛顿的生平事迹。

重点和难点解析:我们来看教学难点。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说课稿

《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_____号,我说课的题目是《力》,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2013年新人教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

这节课是力学的起点,本册教材各章节内容都属于力学,都是这节内容的分支和延伸,所以本节是学习力的基础,是学生形成“力”概念的最关键部分。

2、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②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③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①从与力有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

②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作用效果。

③学生通过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件间力的作用相互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并渗透科学人文主义思想。

②通过学生参与实验活动,促进学生合作与交流。

3、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对力的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及的三要素。

(2)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相互性。

4、教具准备:白板、多媒体电脑、课件;橡皮泥、弹簧、硬塑料瓶、细玻璃管、磁铁、铁块、钢球、斜面、平板、小车。

二、说学情从认知特点上来看,学生从未接触过力学的知识,虽然学习兴趣浓厚,愿意观察周围的事物,但是很难将观察到的现象联系到物理知识层面来。

学生存在相异构想,阻碍了他们认知正确的力的概念,难于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相互性,另外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存在表述的困难。

从知识与技能储备上来看,学生虽然从未接触过力学知识,但是对生活中的力学场景很熟悉,在小学科学课中学习过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为本节课学习力的相互作用做了铺垫。

并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学习新的物理量要研究哪些内容。

所以教师应多创设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来让学生认识力。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为一体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力图让学生在教师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实验中,从生活现象中认识力,感受力,并且最终通过小组活动自主得到力的相关知识的呈现方式,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进行有意义教学。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能够定义力的概念,了解常见的力的种类;
(2)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简单的力的问题。

2.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方法:
个案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通过引入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力的本质和种类。

2. 给学生讲解、演示、实验:
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力,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这些力的作用。

3. 教师以牛顿第一和第二定律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
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时,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认识,然后利用实验和例题让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做题方法。

4. 指导学生合作探究:
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通过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力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

5. 总结:
在本节课结束前,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总结,既可让学生加深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课堂互动: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具体的情境,采用互动
式教学,如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力的本质和种类。

八年级物理《力》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力》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力》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的第一节《力》。

●(一)教材分析●一、本节地位及作用●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贯穿了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始终,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运动和力、压强、浮力、功和机械能、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基础。

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同时,力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这一节无论在知识学习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2、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4、知道力的三要素5、会画力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实例,归纳力的概念2、通过实验和生活体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和分析归纳力的三要素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1、力的作用效果2、力的示意图画法四、教学难点: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五、教具:弹簧,海绵,橡皮泥(面团),钢球,小车,磁体,乒乓球,玻璃球等(二、)教法与学法设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我使用如下教学方法:1、说教法:(1)实物演示法(2)多媒体演示实验法(3)探究法(4)引导法(5)讲解法(6)举例法(7)启发式教学法2、说学法:(1)观察法(2)分析法(3)小组实验法(4)探究法(三)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攀岩视频引入新课。

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学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再提问生活中产生力的实例,进一步理解力。

然后学习力的符号、单位、常见值。

力的作用效果导入语: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有哪些作用效果呢?指导学生做分组实验,利用教具及身边的物品,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对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通过实验,展示,交流,很容易得出结论。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初中物理第七章——力。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学习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等重要内容。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我们将介绍力的定义和性质。

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在物理学中,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时,另一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所描述的内容。

其次,我们将探讨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主要体现在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上。

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它可能会发生加速度的改变,或者改变运动方向。

此外,力还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如拉伸、压缩、弯曲等。

接下来,我们会学习如何测量力。

在实验室中,我们通常使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弹簧秤的工作原理是基于胡克定律,即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形变量与施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

通过观察弹簧秤上的刻度,我们可以准确地读取出力的大小。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力的合成与分解。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经常需要考虑多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情况。

这时,我们可以将这些力通过矢量合成的方法,合并成一个等效的合力。

同样地,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几个分力,以便于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通过丰富的实验和实例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让同学们亲手操作弹簧秤,来感受力的大小变化;通过观察橡皮筋的形变,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制作简易的天平,来学习力的平衡条件。

最后,我们将引导同学们思考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摩擦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杠杆原理来省力等。

通过这些实际应用的讨论,同学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力的概念,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本章的学习中,我们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不断提问和探索。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只有通过实践和思考,才能真正掌握物理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力》的说课稿

《力》的说课稿

《力》的说课稿引言概述:《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描述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基本量。

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干发生运动或者形变。

本文将从力的定义、分类、作用、计算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力的定义1.1 力的概念:力是导致物体运动、形变或者状态改变的原因。

1.2 力的性质:力是矢量量,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1.3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为牛顿(N)。

二、力的分类2.1 接触力:是两个物体直接接触时产生的力,如磨擦力、弹力等。

2.2 场力:是通过场的作用产生的力,如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

2.3 弹力:是一种恢复力,当物体受到挤压或者拉伸时产生的力。

三、力的作用3.1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产生运动、形变或者状态改变。

3.2 力的平衡:当做用在物体上的力相互抵消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3.3 力的合成:多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时,可以通过力的合成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四、力的计算4.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力为零。

4.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

4.3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五、力的应用5.1 运动学:通过力的作用,可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轨迹。

5.2 力学: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力的作用和物体的运动规律。

5.3 工程应用:力在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建造结构设计、机械运动等。

总结:力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力的定义、分类、作用、计算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世界中的现象和规律。

希翼本文的介绍能够匡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力的相关知识。

八年级物理下册_第七章_第1节_力_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下册_第七章_第1节_力_说课稿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力》说课稿学校喀什市东城第一初级中学姓名艾则孜·阿布都热依木《力》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力的概念及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这节的重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

因为初中学生对事物存在着浓厚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但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所以力这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针对这一特点,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突出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对力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孤立性、片面性,没有深刻意识到它的深层含义。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的了解力的定义及性质。

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力的受力分析及更高的与力有关力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区分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总结分析的学习习惯。

4、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学生民族团结的思想5、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重点:力的概念的建立。

难点:对生活中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初步的分析,并对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进行区分。

做好施力物与受力物体分析实验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三.说教法和学法(一)说教法:1、情景化教学,这是弗莱登塔尔的观点。

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好的理解知识。

依据课标要求,课文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

2、实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更直接的呈现力性质,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各种性质。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说课稿)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说课稿)

《力》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的第一节。

本节是力学开始的第一节。

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构成。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示意图及画法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二、教法学法分析物理教学的特点是“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对本节教法我采取了以下方法:“情境教学法;设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学生分析八年级下学期学生情况是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对探究活动充满渴求。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及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所以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

评价方式:使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及时的语言和量化评价。

四、学习目标分析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这是我设置的三维目标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理解力的三要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五、教具准备: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讲授之前我需要准备实验器材:拉力器、直尺、弹簧、橡皮泥、磁铁、铁球、轨道、扳手、旱冰鞋六、教学过程我的教学内容包含了新课的引入,教学内容,达标检测和小结。

教学内容包含了四个探究点(一)引入课题教师投影“力”字,请同学用这个力字组词。

这样引入新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内容探究点一:什么是力初二的学生对力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如何从感性认识中概括出力的概念呢?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讨论并列举出生活中有关力的事例,再引导学生分析上述有关“力”事例中有什么共性。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1力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1力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4.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了解力的单位。

3.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能够运用力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科书、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到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扯、推动等。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通过举例说明力的存在和作用。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通过示例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4. 讲解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介绍力的单位换算关系。

5. 讲解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过示例说明力的相互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形状,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力的表示:符号“F”,单位牛顿(N)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的概念是什么?请举例说明力的作用。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3)力的表示方法是什么?请写出力的单位换算关系。

2. 答案:(1)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例如:拉扯、推动、挤压等。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例如:用力拉伸弹簧,弹簧发生形变;用力踢足球,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初中物理: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力说课稿力》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本节课中,我们将研究物理学中“力”的概念。

学生已经对“力”非常熟悉,但在不同的情境下,“力”的含义也不尽相同。

因此,本节课程将帮助学生明确物理学中“力”的含义,并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这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学生对力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对于后续课程的研究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②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③了解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①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

②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③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②在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③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

④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3.教材编写思路及结构特点教材通过“想想做做”或“想想议议”来引入力的有关概念的研究,使学生能够边观察、边分析、边总结物理规律。

教材的编写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和创造性研究。

4.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①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②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2)教学难点:①力的概念。

②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二、背景分析1.研究任务分析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是“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它是在研究了“运动的描述”的基础上,再进行特定的探究活动及教学演示,让学生通过分析物体运动的情况,根据“运动的相对性”原理,分析总结出来的。

2.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力的知识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些认识是零碎的、肤浅的。

要让学生形成初步的力的概念并非易事。

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认识过程,以达到逐步认识、深化的目的。

初中物理力说课稿教科版

初中物理力说课稿教科版

初中物理力说课稿教科版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力”这一章节。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我们来分析教材。

本章节位于初中物理教材的力学单元,是学生接触力学的开篇,对于学生理解后续的功、能、压强等概念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和表示方法,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我将明确本章节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图示以及力的测量;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力的概念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概念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力的作用效果多样,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并总结规律,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针对本章节,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推门、拉车等,引出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新知:详细解释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并通过图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表示。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秤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4. 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探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作用效果的影响。

5. 总结归纳:总结力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效果,强调力的三要素,并进行课堂小测,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包括理论题和实验题,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最后,是板书设计。

板书将围绕力的概念、作用效果、表示方法和测量四个方面进行。

初中物理第七章说课稿

初中物理第七章说课稿

初中物理第七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第七章——《力和运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章节的教材结构和教学目标。

本章节共分为五个小节,分别是: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力的图示、牛顿第一定律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测量和图示方法,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力与运动的关系。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出发,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同时,我们将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并举例说明。

2. 力的测量:我们将介绍力的单位——牛顿(N),并通过实验演示如何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此外,我们还会讲解力的测量原理和注意事项。

3. 力的图示: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教授学生如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表示力的大小,并通过绘制力的图示来直观地展示力的作用效果。

4. 牛顿第一定律:我们将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并准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 力与运动的关系:我们将通过分析具体问题,让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并学会分析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 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培养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4. 案例分析: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力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力的概念、测量和图示方法,并通过实验演示加深理解。

《力》说课稿

《力》说课稿

《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力》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贯穿于整个物理学的始终。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以及力的示意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浮力、压强等知识奠定基础。

在教材的编排上,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力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存在是普遍的。

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加深对力的理解。

接着介绍力的三要素,让学生知道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最后通过画力的示意图,让学生学会用图形来表示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力的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对力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步建立起力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

(2)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力的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

(2)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2、教学难点(1)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正确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中的力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力》的说课稿

初中物理《力》的说课稿

初中物理《力》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力》。

一、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层面: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测量方法,了解力的图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和图示。

2. 教学难点:力的图示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实物弹簧、弹簧秤、橡皮筋等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中有关力的基础知识,准备记录实验数据的纸张和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推门、拉抽屉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动作背后的物理原理,从而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概念结合PPT和实物演示,清晰地向学生解释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3. 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从而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4. 力的测量介绍弹簧秤的使用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通过数据处理,让学生掌握力的测量技能。

5. 力的图示讲解力的图示方法,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表示,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练习绘制力的图示。

6. 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具体的物理情境,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并通过图解法帮助学生理解复杂力的分析。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测量方法的重要性,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8. 布置作业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包括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

五、板书设计力一、力的概念1. 定义2. 作用二、力的作用效果1.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2. 改变物体形状三、力的测量1. 工具:弹簧秤2. 方法四、力的图示1. 表示方法2. 实例练习五、力的合成与分解1. 原理2. 图解法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我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完成情况,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及其应用。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及说课稿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及说课稿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和作用效果。

- 学会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力的计算。

- 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原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科学地研究物理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 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1. 教学内容:- 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 力的测量工具——弹簧秤的使用。

- 力的图示和力的合成与分解。

2. 学时安排:- 第一学时:引入力的概念,讲解力的基本性质和作用效果。

- 第二学时:介绍弹簧秤的使用方法,进行力的测量实验。

- 第三学时: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进行相关练习。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 讨论法,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展示力的示意图和相关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 实验器材:弹簧秤、滑轮、钩码等,用于实验操作和观察。

- 小组讨论:分小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步骤第一学时: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1. 导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推门、拉车)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基本性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 讨论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课堂练习:列举生活中力的作用实例,讨论其效果。

第二学时:力的测量工具——弹簧秤的使用1. 介绍弹簧秤的原理和构造。

2. 演示弹簧秤的正确使用方法。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所受的重力。

4. 实验总结: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准确读取数据。

第三学时:力的合成与分解1.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_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_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 力_教学设计作为一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设计这节课充满期待。

我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力的概念,感受力的存在,并能够运用力来解决实际问题。

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到力的存在,并能够运用力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力的概念,感受力的存在。

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能够运用力来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准备好这节课,我准备了各种教具和学具,包括力的小球、力的棒、力的绳等,以及一些实际的物品,如气球、纸船等。

第一步,我会通过一个生动的情景引入,比如让孩子们观察力的棒推动力的小球的情景,让他们感受到力的存在。

第二步,我会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尝试使用力的棒推动力的小球,通过实践让他们进一步理解力的概念。

第三步,我会引导孩子们观察和分析力的绳吊起力的小球的情景,让他们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第四步,我会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尝试使用力的绳吊起力的小球,通过实践让他们进一步理解力的概念。

第五步,我会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如气球吹起来、纸船浮起来等,让孩子们运用力来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重难点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力的概念,感受力的存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孩子们对力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到力的存在,并能够运用力来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孩子对力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课后,我会针对这些孩子进行进一步的辅导和指导。

同时,我也会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拓展延伸方面,我会让孩子们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一些力的实验,比如用力的棒推动力的球,或者用力的绳吊起力的球等,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力的理解。

同时,我也会鼓励孩子们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力的现象,比如为什么气球会吹起来,为什么纸船会浮起来等,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说课稿

本章内容调 整
Hale Waihona Puke 本章知识结 构本章教材概述
本章的地 位作用
《课标》在学生必做实验中设置了测 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 实验,要完成这样的测量必须关注测 量的条件、了解测量的原理,使被测 物体保持平衡状态。基于这样的考虑, 教科书把摩擦力放在第八章“运动和 力”中的二力平衡之后。这样,本章 就包含“力”“弹力”“重力”三节 内容。
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和将自己见解与他人交流的习惯说课提纲本章教材概述12本章的教学目标3本章的重点难点4教学建议本章的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力的示意图?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来解释生活现象?斜面上物体的重力方向说课提纲本章教材概述12本章的教学目标3本章的重点难点4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教材设计实验活动设计课时建议第1节力2课时第2节弹力1课时第3节重力2课时教学建议课时建议实验活动设计教材设计1感知力2描述力3测量力4分析力力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
教科书还通过描述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 力的作用效果。教科书通过这些设计更好的 感知力的存在,同时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变 及运动状态的改变两个方面去认识力。
2
描述力
在充分感受力的基础上, 进一步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 得出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 图,这样学生就可以较全面 的描述力了。
3
测量力
力作为一个物理量是可以测量的, 因此力的测量是认识力的一个重要阶 段。《课标》在学生必做实验中设置 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实验,为此, 教科书在给出弹力概念的基础上,设 计了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实验。这 个过程完成了学生对力是一个物理量 的认识。
教学建议

《力》说课稿

《力》说课稿

《力》的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的说课材料内容是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一、说教材:力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而这一节又是整个力学的第一节,起奠基作用,所以打好力学基础知识就尤为重要.本节主要学习"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等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并回忆生活中的最熟悉、最常见有关力的现象,以学习的兴趣入手,让学生感知身边的物理,对力学现象中的共性问题,加以观察研究,寻求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力的概念;2、认识力的相互性;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学习归纳概括的方法,通过常见的事例和实验认识体验力作用的相互性和作用效果。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三、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以及力的作用效果难点:力的概念的理解及力的特点的得出四、说学法:初二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基本上处于具体思维的发展阶段,他们都喜欢动手、喜欢提问、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具有了初步的观察调查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所以教师应适时的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动手实验、分析思考,从而领悟知识,并获得感性的认识.五、说教学方法:实物演示法;探究法;引导法;讲解;举例法;启发式教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引入新课用一则故事引入课题,它所含的知识有三个,一是鲁智深用到力。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因为他在把树拔起的同时地面被踩下一个坑三,力可使物体发生形变。

但一开始目的只是达到抓住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氛围也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后两个问题在学生学完后可回过来反问学生,起前后照应的作用。

《力》的说课稿

《力》的说课稿

《力》的说课稿引言概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听到“力”这个词,它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力”的概念及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一、力的定义1.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物体发生位移或改变形状的原因。

1.2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1牛顿定义为使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产生1米/秒²的加速度所需的力。

1.3 力的方向:力是一个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力的方向由作用力的方向决定,通常用箭头表示。

二、力的分类2.1 接触力:指两个物体直接接触时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弹簧力等。

2.2 场力:指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场的作用产生的力,如重力、电磁力等。

2.3 内力:指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如拉伸力、压缩力等。

三、力的作用效果3.1 使物体运动:力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可以使物体加速、减速或改变方向。

3.2 使物体形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弹簧力可以拉伸或压缩弹簧。

3.3 使物体保持静止:力可以使物体保持静止,如静止在桌面上的书本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平衡。

四、力的计算4.1 合力:多个力合成的结果称为合力,可以通过矢量法或分解法计算。

4.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指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力为零。

4.3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五、力的应用5.1 工程应用:在建筑、机械制造等领域,力的概念被广泛应用,如设计桥梁结构、计算机械工作原理等。

5.2 运动应用:在运动竞技、交通运输等领域,力的概念被用于分析运动状态、设计运动装备等。

5.3 生活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需要考虑力的作用,如搬运重物、开启门窗等。

总结: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力”的概念及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第七章《力》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对于“力”这个字,学生已经非常熟悉,它用在不同的地方含义是不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要使学生明确物理学中所讲的力的含义。

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对学生后续课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 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b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知道力的单位。

c 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能力目标
a 通过探究活动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德育及情感目标
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
道理的精神。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3、教材编写思路及结构特点
教材对每个知识点,均以“想想做做”或“想想议议”来引入力的有关概念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边观察,边分析,边总结物理规律。

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

4、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并规范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二、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是“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它是在学习了“运动的描述”的基础上,再进行特定的探究活动及教学演示,让学生通过分析物体运动的情况,根据“运动的相对性”原理,分析总结出来的。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是在学习了“运动的描述”,知道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后,来学习这一节内容的。

学生初学物理学中的“力”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不能准确、完整地根据演示实验及探究活动分析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2)不能准确无误地理解力的三要素是怎么样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

(3)不能正确理解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我计划使用如下教学方法:
(1)实物演示法(2)多媒体演示实验法(3)探究法
(4)引导法(5)讲解法(6)举例法
(7)启发式教学法
2、说学法
(1)探究法:针对此种学法,教师要用实物演示法、引导法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2)分析法:针对此种学法,教师要用讲解法、深究法、多媒体演示法进行讲解、说明。

(3)小组讨论法: 针对此种学法,教师要用启发式教学法及举例法说明。

(4)观察法:针对此种学法,教师要用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讲解法、举例法等多种方法并用进行阐述。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力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但如:人推墙时,墙也在推人。

这种意识在学生以前的认知中是没有的,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教师一是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二是要从一些打破常规、能发散思维的问题入手进行引导。

让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激发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导入新课、课堂活动、小结、布置作业等四个部分。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用投影放大“力”字。

请学生用力这个字组词。

生:力量,力气,战斗力,力不从心,身强力壮……(学生个别回答)
师:刚才同学们用“力”这个字组了很多词,包括很多领域。

那么,我们物理学中的“力”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通过一系列活动来进行探究。

以这样的方式引入新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2)新课教学
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把教学活动分为4个探究过程。

探究活动一:力有些什么作用效果?
这部分内容由于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有限,要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进行探究性学习。

并力求做到直观易掌握。

我采取这样的教学步骤来引导学生学习:
举例子分析例子录像资料分析录像资料总结
而且,为了让学生形象地理解1N的力到底有多大,再让学生看投影。

这样,能使学生感性地知道1N的力到底有多大。

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

探究活动二:哪些因素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较难理解的,而且学生的分析能力有限,也要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进行探究性学习。

并力求做到直观易掌握。

我采取这样的教学步骤来引导学生学习:举例子分析例子录像资料分析录像资料总结
分析完之后,教师要对力的三要素是怎样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进行概括总结。

探究活动三:怎么样用一个图来表示力的三要素?
这部分内容是个死内容,在探究活动二的录像中已经进行了说明,又因为这种作图的方法是人们人为地、直观地表示出来的。

对于这个知识点,教师只要告诉学生表示方法,大多数学生就能掌握,再指导学生会以这种方法作图就行了。

这要进行学生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作图,教师巡视并指导。

探究活动四:在物理学中,为什么说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力学初学者最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我采取这样的教学步骤来引导学生学习:
举例子分析例子录像资料分析录像资料思维发散总结
按照这个步骤,教师最后进行启发式思维发散讲解,引导学生得出“苹果落向地球”,同时,“地球也在落向苹果”的结论。

以此进一步说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怎样来确定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3)最后,进行课堂内容小结,并布置课后练习。

五、教学媒体设计
在本次教学活动过程中,因为学生第一次学习力,对力的有关概念很难理解,对此,我适当地选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学生能直观、清晰、简单明了地进行学习。

解决了一些较难用语言表述清楚的问题,也完成了一些较不容易实际完成的物理实验。

不论是对于教师的教学,还是对学生学习,都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该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创意的地方便是思维发散部分。

对于这一部分能够直观地进行演示,这是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很难体现出来的。

而且,该多媒体课件中,引用了大量的录像资料,且我又对这些录像进行剪截,这就能够帮助学生回忆录像中的知识,而不是看过就过了。

从这一点讲,这是该课件极具个性之处。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为了对这节课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我设计了这个表格: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项目(总分50分)
优秀(10分)
良好(8分)
一般(5分)
得分
内容
标题
标题文字组织较好,能激发学习兴趣。

标题文字组织恰当,较吸引人。

标题文字组织恰当。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能用准确的语言,适当的多媒体介绍。

教学内容能引用多媒体资料,适当的进行组织。

教学内容完全引用资料的内容。

多媒体的引用
多媒体引用与内容吻合,能突出主题。

多媒体的引用与内容吻合。

多媒体的引用与内容基本吻合。

学生的感受
内容中有独特、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内容。

内容中包含1-2点学生的学法指导。

内容中没有独特的见解,学生反应一般。

引人入胜图片或文字
背景图案选择较好,能增强文稿的可欣赏性。

背景图案选择恰当,能起到改善文稿的可欣赏性。

无背景或颜色
总分
对于以上的评价标准,可以把这个表格印发给听课教师及学生,由他们来给这节课进行定量评价。

而评价结果可以很直观地以分数的形式表现出来,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结果来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七、板书设计
本节内容的板书设计,做到了层次清晰,知识点直观表达,能用较少的文字,将本节课的内容很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特别是板书中的第3个知识点的表达,更是清晰的说明了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