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长善及慎及始

合集下载

《弟子规》解析

《弟子规》解析

《弟子规》解析前言第一讲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第二讲建立理智,才能下对抉择第三讲“孝”是德行根本,教育首重孝道第四讲抓住根基,将圣贤教诲落实在夫妇之伦第五讲家庭教育与家庭经济第六讲孝悌家风的承传与家庭教育的误区第七讲孝敬之心从感受父母恩德起第八讲用恭敬心孝养父母的身、心、志第九讲做好学业、事业和家业,让父母放心第十讲防微杜渐,从小养成廉洁有守的品格第十一讲真正的富贵与快乐,从至诚孝亲开始第十二讲改正坏习气,习劳知感恩第十三讲自理自立,修身立德,善谏亲友第十四讲立身宝箴—存好心, 行好事第十五讲孝无终始,树立家教风范第十六讲平等礼敬,和谐万事万物之本第十七讲轻财谨言化解怨忿,长幼有序进退有礼第十八讲生活教育,长养孩子恭敬之心第十九讲子女应对进退应有的礼节第二十讲孝悌的社会延伸第二十一讲自我管理与做事能力的训练第二十二讲食衣住行中的礼仪第二十三讲爱物敬人,替人着想是第一等学问第二十四讲持身恭谨, 仁以为己任第二十五讲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第二十六讲细节之处也要为对方着想第二十七讲言而有信第二十八讲“信”在五伦关系中的应用第二十九讲承传智慧,做有信义、有道义的炎黄子孙第三十讲建立“言而有信”的风范第三十一讲承诺守信与是非判断第三十二讲积善之方与改过之法第三十三讲教育孩子要以德为本第三十四讲“错”与“恶”在一念间第三十五讲万物同体,皆须仁爱第三十六讲爱是用心感受对方的需要第三十七讲隐恶扬善,爱敬存心第三十八讲宽厚待人与传统师承第三十九讲师承的心法“君、亲、师”第四十讲解行相应,志在圣贤第四十一讲和谐人生的法宝此生不可不认识的老师。

黄帝内经养生导论

黄帝内经养生导论
➢促进了《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 ➢重视四时季节的交替、阴阳的消长对人体的影响 ➢促进了《内经》疾病预测理论和方法的形成
四、自然科学的渗透
(一)以自然科学的成果作为 构筑医学理论的直接素材
(二)促进医学技术的进步
(三)取象比类的运用 (四)思路方法的启迪
《内经》的注家和注本
1.南朝·全元起《素问训解》 2.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3.唐·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
➢ 其缺七卷(一、四、七、十六、十八、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不 全,其他各卷尚有部分残缺。一九七九年十一月王雪苔赴日考察时 又发现了所缺的十六、二十一、二十二共三卷,携带回国,内部影 印。(现缺第五卷)
➢ 《黄帝内经太素》首次用“以类相从”的方法,将《素问》和《灵 枢》原文分为摄生、阴阳、藏府等19大类。这种“以类相从”的方 法,为后世分类研究《内经》开了先河。
➢ 王冰以先师张公秘本为蓝本,并“精勤博访” (调查研究),“历十二年方臻理要”他的整 理、注释,对《素问》的流传贡献极大。
➢ 调整篇次,改编为二十四卷,将养生类篇目置 于卷首,反映了作者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
著作特点:
1)发现错简重叠碎文之处,一律存其要, 删去繁杂。
2)在注释中提出许多独道见解,注释准 确、精练。
尊生贵命是《内经》的根本宗旨,健康 长寿是医学追求的终极目标。然而,《内经 讲义》(《内经选读》)课程对于《内经》 中较为系统完善的衰老与长寿理论,仅仅在 养生章节中略有提及。
从2010年开始,我国老龄化进入快速发 展阶段,且高龄“空巢”化日益严重。研究 和应用《内经》衰老与长寿理论,更加具有 重要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3)治学严谨,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 古今分明。
4)注文古奥,以经解经,带有浓厚的道 家思想。

【百家讲坛】解读《弟子规》(钱文忠)全部讲稿

【百家讲坛】解读《弟子规》(钱文忠)全部讲稿

【百家讲坛】解读《弟子规》(钱文忠)全部讲稿第一讲规矩的作用《弟子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

《弟子规》告诉孩子们,按照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应该遵守哪些规矩。

那么对于学习了众多知识与技能的现代年轻人来说,懂得规矩的重要性又在哪里呢?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1} 圣人:指儒家创始人孔子。

{2} 训:教导,教诲。

{3} 悌:指弟弟服从兄长。

{4} 谨:出言慎重,寡言。

{5} 信:诚信。

{6} 文:文化知识或文献典籍,泛指一切学问。

《弟子规》是一本只有一千来字的小册子,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都包含在《弟子规》中,它们有明确的行为规范。

那么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会有什么作用呢?《弟子规》为什么会引起众多现代人的重视?《弟子规》的作者是谁?成书于哪个年代?其中都有哪些严格的规定?又是什么原因,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弟子规》呢?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弟子规》。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与《百家讲坛》讲过的《论语》、《庄子》、《老子》相比,《弟子规》是无法算作可以供奉在庙堂之中的经典之作的。

哪怕跟《三字经》相比,《弟子规》从历史悠久的角度也没得比。

《三字经》出现在南宋,至今有七八百年历史,而《弟子规》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呢?是在清朝康熙年间。

所以,在动辄上千年历史的中国古籍当中,《弟子规》连小弟弟都排不上。

《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生卒年不详。

一般认为这位李夫子是公元1662年出生,公元1722年去世,换句话说,活了六十岁。

但是,也有人说,他活了八十三岁。

前后相差二十三年,这充分说明当时社会对他就没有什么明确的记载。

如果是个大人物,史书上不仅会详细地记载着他的出生年月日,而且还有他的生辰八字。

李夫子终其一生,获得的最高学位是秀才,此后再也没有高中过,举人没考取过,进士更跟他没关系,更别说什么状元、榜眼、探花了,这些都跟他没关系。

第七讲 五福临门

第七讲  五福临门

• 康宁是清静心感应来的
• 老子: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 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 要调解大的怨恨,表面上是谈和,内心里头 的怨恨忘不了,这个不能说是善。换句话说, 和大怨必使无怨,这是大善。怎样能必使无 怨?教化,不要使余怨累积在那里。
• 性本善里本无迷忘,怨何由生!
做到《弟子规》就能善终!
善终的种类:
• 没有遭到意外横祸,无病而终的。 • 不但没有病苦,而且心中没有怨气和内疚,仰不 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安心地逝世的。 • 自己事先有预感,事先安排好后事,而且身心了 无挂碍,走得洒脱,这才算是成功的人生。高明, 高明! • 死有重于泰山,有轻如鸿毛。舍身取义的英雄也 是好死。
孟子:人生三乐 一,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天人; 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 二、五福的意义:
• • • • • 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 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 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 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 善终是能事先安排好后事,临命终时 没有横祸,心无挂碍和烦恼,安详自在地 离去。 • 五福的核心是好德,最难求的是好死!
• 三、长寿:

好德
• ‘好德’是五福之一,而且是重要的一福。 一个人有了宅心仁厚,乐善好施的德,这 是一生中最幸福,受用不尽的。因为‘好 德’能赢来长寿、富贵、康宁和善终。因 此, 我们可以说,‘好德’是一切快乐和 幸福的泉源,‘好德’是一切好运和福气 的根本。
• 儒家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 中庸三达德: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 不举。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 乎勇。 • 阴德和阳德 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 《朱子治家格言》: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第七讲:长善与慎与始

第七讲:长善与慎与始

第七讲:长善与慎于始家庭教育根本方法: 1、上所施,下所效;2、养子使作善也;3、长其善而救其失;4、慎于始。

一、长善1、上周我们讲上所以施下所效,使作善。

今天讲长善与慎于始。

长善这个词出自于中国的教育经典:«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长善又当什么讲呢,简单解读一下:长是增长激发,善是善行和善心,这个和赏识有点同,但又不同;2、本善:利他、忍让、明辨、诚敬、自信,习性:贪、嗔、痴、慢、疑。

我们希望孩子的本善能够长养,人生能够变化,所以能把这部分善给长养出来,把这部分善给放大。

3、为什么要长善呢?要想改变坏习惯,重要的是先要养成好习惯,我们培养孩子的善行,养正以后他的习性慢慢就消退了。

这就是我们讲到长善的根本原因。

3、成长足迹:——《冬令营》活动的老师给每个孩子长善。

4、《只有你能欣赏我》5、小故事:《上帝为每一只笨鸟准备了一个矮树杈》6、思考:如果您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年,遇到这样的老师、母亲,您的内心是什么样的感受?7、《小孩不笨》——哪一个家长是我?8、讨论:长善,对于孩子的“心性成长”有哪些益处?9、家长做好长善的四个误区:(1)、传统老观念,吝于表扬孩子。

(2)、挑问题专家,以为这就是教育。

(3)、不明善恶,不知该长什么。

(4)、孩子没有“善”,让我怎么办?10、求求你,帮帮我!亲爱的爸爸、妈妈:每个孩子都希望做一个好孩子,在我成长的路上,我会迷惘,我会不知所措,可是,我很想很想把事情做好。

所以,在我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时候,你的肯定,会让我更加自信,相信自己是一个好孩子。

在我第一次做错的时候,你的鼓励,会让我不会轻易放弃,努力,努力,再努力。

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在邻居阿姨面前说我笨,说我不行,那时,我的心特别地失落,甚至会流血,从小,我就被贴了标签,是个坏孩子,笨孩子,我会抬不起头来,我会越来越笨。

爸爸、妈妈,有了你们的鼓励,我不再害怕失败,我知道,每个人的天份不一样,可是,只要我努力了,我会考出属于我的第一,走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教育学原理》讲义

《教育学原理》讲义

目录第一讲教育学概述 (3)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4)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4)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4)第二讲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0)一、教育的概念 (10)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2)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14)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15)五、教育的发展 (15)第三讲教育与社会发展 (17)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17)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9)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20)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22)第四讲教育与人的发展 (24)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24)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25)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7)第五讲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29)一、教育目的 (29)二、培养目标 (33)第六讲教育制度 (35)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35)二、学校教育制度 (36)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38)第七讲课程 (39)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39)二、课程类型 (40)三、课程编制 (41)四、课程改革 (48)第八讲教学 (53)一、教学概述 (53)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54)三、教学过程 (55)四、教学模式 (57)五、教学原则 (60)六、教学组织形式 (61)七、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63)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65)九、教学评价及其改革 (66)第九讲德育 (72)一、德育概述 (72)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72)三、德育过程 (73)四、德育原则 (74)五、德育方法 (77)六、德育途径 (77)七、德育模式 (78)第十讲教师与学生 (80)一、教师 (80)二、学生 (83)三、师生关系 (85)【考查目标】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本知识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阅读教材】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4.《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近3~5年来的文章【分数分布】2007:112 2008:102 2009:117第一讲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规范和艺术的科学。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dào 道kě可dào道,fēi非c hánɡ常dào道。

mínɡ名kě可mínɡ名,fēi非c hánɡ常mínɡ名。

wú无mínɡ名t iān天dì地z hī之s hǐ始;yǒu有mínɡ名wàn万wù物z hī之mǔ母。

ɡù故c hánɡ常wú无,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m iào妙;c hánɡ常yǒu有,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j iǎo 徼。

cǐ此l iǎnɡ两z hě者,tónɡ同c hū出ér而yì异mínɡ名,tónɡ同wèi谓z hī之x uán玄。

x uán玄z hī之yòu又x uán 玄,z hònɡ众m iào妙z hī之mén门。

【说明】道,能够说出来的,就不是永久的道;名,能够叫出来的,就不是永久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因此常从“无”中,去观看道的微妙。

常从“有”中,去观看道的运行。

这二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确实是一切微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t iān 天x ià下j iē皆z hī知měi美z hī之wéi为měi美,sī斯è恶yǐ已。

j iē皆z hī知s hàn善z hī之wéi 为s hàn善,sī斯bú不s hàn善yǐ已。

yǒu 有wú无x iānɡ相s hēnɡ生,nán难yì易x iānɡ相c hénɡ成,c hánɡ长d uǎn短x iānɡ相xínɡ形,ɡāo高x ià下x iānɡ相yínɡ盈,yīn音s hēnɡ声x iānɡ相hé和,q ián前hòu后x iānɡ相s uí随。

第七讲 德育

第七讲 德育
①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 体心理现象 ②内容不尽相同。道德是一定社会伦理行 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是道德的部分 表现。 ③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 品德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节
一、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 的基本准则。
课堂生活气氛的道德感染力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里,他将学会谴责;如果孩 子生活中敌意里,他将学会暴力;如果孩子生活 在嘲讽里,他将学会害羞;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耻 里,他将学到罪恶感。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里, 他将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中,他将学 会欣赏;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里,他将学会处事 公正;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感里,他将学到信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肯定中,他将学会自爱;如果孩 子生活在被接纳和友谊中,他将学会喜爱这个世 界。--诺尔特(D.Nolte)


德育的概念与作用 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德育过程 德育原则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论
第一节 德育的概念与作用

一、德育的概念

二、德育的作用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将社 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 政治、道德品质的活动。 阶级性 历史性 社会性
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运用的德育原则有以 下几条: (一)共产主义方向性和社会主义现实性相结 合的原则(阶级) 1、含义 ——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用共产主义思想 教育学生,又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 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把方向性和现实性 结合起来。这条原则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 品德的要求,是我国德育的指导性原则。
【评析】



这一次为什么能收到这么的教育效果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尊重信任不是放任自流。这位同学投机取巧,不做作业是错误的,不能 姑息。只要严格要求他改掉这一错误才是对他真正的爱。 二、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1、一个12岁小孩已处于身心发展的少年期,心理比较成熟,他需要教 师的尊重,能较深刻地体验情感。在对其教育过程中,有批评但没有辱 骂,所以他对教师不反感,这就为后来的受感动而转变打下心理基础。 2、这位同学写日记,仅仅是为了向老师倾诉,他没想到老师会因此大受 感动,不但向全班同学展现了他的写作水平,还当着全体同学们作自我 检讨。对于这个一贯吃批评的学生来说,这是个意外的惊喜,更使他看到 了教师对他的尊重,对他的爱。从老师的泪眼中看到了老师的真诚。正是 这种情感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产生了友好、亲近、依赖与共鸣效应, 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正是“亲其师信其道”。 三、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在读日记时,如果全班同学是哄堂大笑的话, 这位同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可想而知的。正是那么多同学的眼泪, 让他看到了同学们的关心、尊重和包容,他感到不再孤单,不再悲观。 因此才能毅然甩掉思想包袱,融入到集体中,成为一名能自觉做作业的 好学生。

常修七慎之德

常修七慎之德

品德乃为政之基,慎行乃用权之道。

从近年各地发生的腐败案例不难看出,许多领导干部堕入腐败深渊往往源于不修品德、自我放任,要想真正筑牢拒腐防变的“挡浪墙”,必须做到常修“七慎”之德。

一要慎始,谨防下不为例。

“万物皆有初,欲善终,当慎始”。

从分析腐败分子变质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出,在各种腐蚀诱惑面前,如果第一道“闸门”一旦敞开,欲望的“洪水”就会一泻千里。

由此可见,慎始是为政的第一关。

领导干部要做到清正廉洁、永葆本色,必须打消任何侥幸心理和幻想,杜绝下不为例。

二要慎微,谨防积水成大。

祸患积于忽微,水恶终成大疾。

有些党员干部错误地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工作,收一点拿一点,吃一点喝一点,都是人之常情,纯属水节;只要不犯大错误,不搞大腐败,组织上是不会严肃追究的。

正是这种“小节无害论”,使他们逐渐放松自我约束,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小”往往是量变之始,质变之源。

党员干部一定要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去小恶以保本真,积小善以成大德”。

三要慎“独”,谨防自我放纵。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一些领导干部往往在公共场合中能按章办事,从严要求自己,而在远离组织、无人监督的时候,就放纵自己,从而一失足成千古恨。

领导干部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才能抵挡住诱惑,耐得住寂寞,拒得住腐蚀,守得住清贫。

四要慎好,谨防自误前程。

嗜好之心,人皆有之。

领导干部有自己的爱好无可厚非,但如果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习惯恣情放纵,就会被别人投其所好,作为腐败的敲门砖。

一些不法分子甚至叫嚣“不怕领导不听话,就怕领导没爱好”,领导干部当以警觉,做到有利于品德修养的喜好扬之,不利于品德修养的喜好弃之。

五要慎权,谨防权力滥用。

如何对待和运用权力,是检验干部党性强弱、品德好坏的试金石。

“平民书记”郑培民身居高位心系百姓,从未用手中权力为家人、亲朋好友谋私利,始终恪守“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人生信条。

领导干部只有清楚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和责任是相辅相成的,树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才能做到慎权。

第七讲:长善与慎与始

第七讲:长善与慎与始

第七讲:长善与慎于始家庭教育根本方法:1、上所施,下所效;2、养子使作善也;3、长其善而救其失;4、慎于始。

一、长善1、上周我们讲上所以施下所效,使作善。

今天讲长善与慎于始。

长善这个词出自于中国的教育经典:«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长善又当什么讲呢,简单解读一下:长是增长激发,善是善行和善心,这个和赏识有点同,但又不同;2、本善:利他、忍让、明辨、诚敬、自信,习性:贪、嗔、痴、慢、疑。

我们希望孩子的本善能够长养,人生能够变化,所以能把这部分善给长养出来,把这部分善给放大。

3、为什么要长善呢?要想改变坏习惯,重要的是先要养成好习惯,我们培养孩子的善行,养正以后他的习性慢慢就消退了。

这就是我们讲到长善的根本原因。

3、成长足迹:——《冬令营》活动的老师给每个孩子长善。

4、《只有你能欣赏我》5、小故事:《上帝为每一只笨鸟准备了一个矮树杈》6、思考:如果您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年,遇到这样的老师、母亲,您的内心是什么样的感受?7、《小孩不笨》——哪一个家长是我?8、讨论:长善,对于孩子的“心性成长”有哪些益处?9、家长做好长善的四个误区:(1)、传统老观念,吝于表扬孩子。

(2)、挑问题专家,以为这就是教育。

(3)、不明善恶,不知该长什么。

(4)、孩子没有“善”,让我怎么办?10、求求你,帮帮我!亲爱的爸爸、妈妈:每个孩子都希望做一个好孩子,在我成长的路上,我会迷惘,我会不知所措,可是,我很想很想把事情做好。

所以,在我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时候,你的肯定,会让我更加自信,相信自己是一个好孩子。

在我第一次做错的时候,你的鼓励,会让我不会轻易放弃,努力,努力,再努力。

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在邻居阿姨面前说我笨,说我不行,那时,我的心特别地失落,甚至会流血,从小,我就被贴了标签,是个坏孩子,笨孩子,我会抬不起头来,我会越来越笨。

爸爸、妈妈,有了你们的鼓励,我不再害怕失败,我知道,每个人的天份不一样,可是,只要我努力了,我会考出属于我的第一,走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细讲弟子规 第七集下 课件

细讲弟子规 第七集下 课件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呼,还有长辈呼、老师呼、领导呼,皆 勿缓。学习要举一反三。(兄弟、夫妇、朋友) 从我们自己改变,环境会变,整个地球都会 变,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境随心转。心是 根本,所谓心行一如。 「曲礼曰,毋不敬」。对一切人、事、物都 要恭敬。感恩词,感恩一切,一切都在帮我(正、反)。

母亲教诲:父母身上好的地方要学,不好的地方千 万不要学。自己教子
父母责,须顺承
※父母有责罚,甚至打,我们也应该欣然接受。 想想为什么父母这么生气,我们的过失到底 在哪里?例子:曾子,「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每次被妈妈爸爸骂完之后,你的内心有什么 想法?孩子的答案是什么?好衰! 我们要能体恤父母这一分目的、态度、方式、 存心。要记住这次错误,懂得挨骂要能换得 什么?进步。颜渊的德行,「不二过」,下 一次不能再犯。

的告白
世间爹娘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父母命,行勿懒
※答应帮父母做的事不可以懒惰,答应了要赶
快去做,要求孩子就很好用。 最容易跳票的是哪件事?是跟谁的事情?父 母、先生、太太,跟我们最亲、最重要、最 有恩德的人,结果我们反而很容易对他不守 信,什么原因?对客户、对领导呢? 应该对父母更守信用,这样才是正确的态度。
例:刮胡刀、照片,人需要被提醒(良师、益友、好书、善缘)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教训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恭恭敬敬的聆听,
绝对不能一言九「顶」。 训斥我们的时候,十件事,两件事是真的, 八件事误会了,要不要马上顶回去?不要! 要圆场,不要死脑筋,要顺势而为。 信任。求学问要学得很灵活,是念念为父母 著想,知道当下应该怎么样进退才得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七讲 先点后面 夯实关键

第七讲 先点后面 夯实关键

第七讲先点后面夯实关键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李永瑞时下的光景,如果你是一个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农村辍学青年,你将怎么样去规划你的职场生涯?如果你是职场生涯规划方面的专家,你会对这样的群体提供什么样的指导?一是安心当农民,节制生育,充分利用国家的各种惠农政策,争取奔个小康;二是学点简单手艺,农闲季节出外帮别人打点工挣点零花钱补贴家用,为今后孩子上学和养老未雨绸缪,如此而已。

因为在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操作模式中,对这样的群体都鲜有关注,更不会被列为个性化的服务对象。

而今天要讲述的这个鲜活案例,蕴藏着让诸多职场人士深刻反省的职场哲理。

东振1971年出生于中国北方唐山某县,家乡由于历史传统及交通便利等诸多原因,当地人一直有经商传统,并在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期诞生了一些小有名气,但仅领风骚三、五百天就昙花一现的悲情富豪。

1987年,东振初中未毕业就辍学了,同村里的许多有志青年一样,他想到了经商谋生,但当时的情形是,他身无分文,学历又低,别说经商,就是帮村里那些身价数百万的成功人士打工,人家都不愿意要呢!如下文字根据对主人翁的访谈整理。

一、开辟鸿蒙:学浅志大、虚心求问、不断学习、白手起家我从小就喜欢幻想,爱幻想的人一般都外表冷酷,内心火热,爱浪漫,讲义气。

我性格豪放,喜欢交朋友,早年没有经商前,一碗酒下肚,就能为朋友之事两肋插刀,甚至有时会在遇到问题的那一刹那,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颇有些江湖豪侠的味道。

我从小决心就很大,立志要干成一番大事业。

虽然我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但我很喜欢学习:一是向本村最有本事的人学习,二是向其他成功人士学习。

当时我们村里最富有的人已有400多万资产,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在我的眼里,他们连县级企业家都还算不上,只能算得上是乡级企业家,而我的志向是要做一个全国级的企业家。

当时我自己心中有这样一个标准,有200万资产可以称得上是乡级企业家,有2000万、2个亿、20个亿、200个亿资产才可以分别称得上是一个县级、市级、省级及国家级的企业家。

传统文化第七课循礼修身备课

传统文化第七课循礼修身备课

传统文化第七课循礼修身备课第7课《循礼修身》总第13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四篇原典文章的内容。

2、读熟文章内容,能背诵文章。

3、理解“克己复礼”“恻隐之心”的精神。

4、培养学生的明礼达仁精神。

教学重点:1、诵读文本2、理解“克己复礼”“恻隐之心”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读原典(一)《论语·颜渊》1、老师领读2、学生自由读3、展示读4、学生齐读5、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译文:颜渊请教如何行仁(仁,人生正途),孔子说:“能够战胜自己的私欲,让自己的行为回复到礼的要求上,就是仁(的做法)。

不论任何时候,只要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天下人都会归复到礼的要求上。

做仁义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

”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也要努力做到这些话。

”6、解读仁:在学生心目中,只知道行仁很重要,但不明白“行仁”所指的就是人生正途,这种人生正途又与择善固执有关。

孔子的回答正是指点个别学生如何择善,因而没有标准答案。

克己复礼:这四个字不能分两段说,而是一气呵成,否则己与礼互相对立,难免沦于性恶之说或以礼为外加于人的观点。

这句话是指:人应该自觉而自愿,自主而自动,去实践礼的要求;礼的规范是群体的秩序与和谐所不可或缺的;个人与群体的紧张关系在此化解与无形,使“仁”字“从人从二”的通感意义充分实现,然后天下自然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了。

为仁由己:克己与由己并观,更显示人的主动性是行仁的关键。

至于复礼,则扣紧以下四目而言,因为所谓实践礼的要求,在具体做法上必须先求四勿,犹如在固定的航道上,人生之行才可一帆风顺。

(二)《论语·泰伯》1、老师领读2、学生自由读3、展示读4、学生齐读5、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解说①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弟子规》第7、8课时分解

《弟子规》第7、8课时分解
chén zé xǐng hūn zé dìng
晨 则 省, 昏 则 定。
chū bì gu făn bì miàn
出 必 告, 反 必 面,
jū yǒu cháng yè wú biàn
居 有 常, 业 无 变。
shìsuīxiăo wù shàn wéi
事虽小, 勿擅为,
gǒushànwéi zǐ dào kuī
故事13:
兰姐善谏
明朝有个童养媳,名叫兰姐,十二岁的时候,看见婆婆和 太婆相骂,婆婆骂太婆是老而不死的讨厌东西,兰姐就在那 一天夜深的时候,流着眼泪,跪在婆婆的面前说:“婆婆和 太婆相骂,是给后人一个不好的榜样。假使将来婆婆年老的 时候,也有人把婆婆当讨厌的东西看,那么婆婆又觉得怎样 呢?每个人都有年老的时候,寿长寿短是有天命的,媳妇但 愿婆婆像太婆一样长寿才好。”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婆婆听了这一番话之后, 非常感动,同时也觉悟过来,很孝顺自己的婆婆了。
⊙入则孝
fù mŭ hū yìng wù huăn
父母呼, 应勿缓。
fù mŭ mìng xíng wù lăn
父母命, 行勿懒。
fù mŭ jiào xūjìngtīng
父母教, 须敬听。
fù mŭ zé xūshùnchéng
父母责, 须顺承。
dōng zé wēn xià zé qìng
冬 则 温, 夏 则 凊,
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 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 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 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 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
故事12:
苦心劝父

古训:慎始而敬终,善始善终,终以不困

古训:慎始而敬终,善始善终,终以不困
从台的字形为《说文解字》小篆所本,隶变之后写作了“始”,由此,姒和始也就从一个字分化为两个字了。发展至许慎之时,始已经被广泛用作初、开始之义,所以《说文解字》言:“始,女之初也。”也是将开始作为其本义。
始与终、末相对,是开始,也是最初。老子的“无名天地之始”,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刻下了深刻一笔。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始者,道本也,即道的开始,宇宙一切曾本于“道”,开始于“道”。天地万物,从无到有,凡有皆始于无,有名皆自无名而来,没有形成之时,天地万物尚且无名,此是为万物之始。讨论开始的话题,并不少见,比如《周曷》之中对于乾卦,《象》有这样一段话:“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为天,所谓乾元,就是充沛宇宙之间、开创万物的阳气,万物依靠它开始产生,它统领着大自然。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也因此,善终较之于善始更加重要。《老子》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说苑·谈丛》说“慎终如始,常以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不断地告诉我们要慎终如始,像开始那时候一样慎重、小心翼翼。
《周易·乾卦》中说“君子终日乾乾”,君子从始至终都自强不息,整天都是健健自强,勉力不有止息,今天,我们不仅要追求好的开始,更要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初心不能忘,追求梦想的脚步不能停,以持久的耐力、极大的毅力、坚定的信念,做到有始有终,善始善终,自强不息,不断前近。
事实上,对于开始,在理性之外,人们总是满怀希望和热情。种子开始发芽,青草开始生长,花朵开始绽放,鸟儿开始飞翔,故事开始,梦想起航,一切都充满惊奇和希望。面对脚下的路,我们任重而道远。在故事开始的地方,在梦想起航的地方,苟慎始、重始、善始,自强不息,亦何远而不届哉?有始有终,善始善终人们常说“终身”,就是一生、终竟此身,中国人习惯将婚烟大事称为终身大事,大抵为婚姻关系一生。《孟子》中曾说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每次出去,都吃饱喝足才回家,妻子问跟他一起吃饭的都是些什么人,他说都是达官贵人,可后来却发现他每天在坟地里乞讨。故此,他的妻子叹:“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原本是我们指望依靠过一辈子的人,没想到却是这样。

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的意思

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的意思

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的意思《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是一句古代格言,意为在处理事情时,最后才能端正它的结局,重视事物的本质,慎重选择开始的方式。

这句格言传递了一个重要的观念:事情的结局可能会对它的价值和影响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通常倾向于将注意力集中在行动的初期,忽视了行动的结局。

然而,我们应该明白,一项事业或者一个计划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最后的结果。

"其末者端"强调了结果的重要性。

将重点放在行动的结局上,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定义成功的标准。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期望,我们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制定行动计划,使得最终的结果更加符合我们的期待。

"其本善"则告诉我们注重事物的本质。

在追求成功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价值。

只有在确保事情本身是良好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取得持久的成功。

无论是对于个人发展还是对于企业经营,都要深入挖掘事物的内在特点和核心价值,以此为基础进行决策和行动。

"其后者慎"提醒我们谨慎选择开始的方式。

行动的开端往往决定了整个过程的进行方式以及最终的结果。

一个良好的开始可以为后续的行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决策的慎重与认真,将有助于减少错误和风险。

因此,我们应该在行动之前充分考虑,制定有效的计划,并详细评估不同决策的潜在影响。

"其先"则强调了提前做好准备的重要性。

在任何事情之前,我们都应该有充足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寻找信息,研究背景知识,了解市场环境和经济趋势等等。

只有事先准备充分,我们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并做好全面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的准备。

综上所述,《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的意思是,要重视事物的结局,注重事物的本质,谨慎选择开始的方式,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这句格言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或追求目标时,要充分考虑整个过程和最终结果,而不仅仅是开始和行动本身。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我们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持久的成功。

老子说:做事循序渐进,慎终如始

老子说:做事循序渐进,慎终如始

老子说:做事循序渐进,慎终如始作为我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道德经》一直有“万经之王”的美誉,它内容丰富,大到治国理念,小到个人修身处世的行为原则,无所不含,无所不包,内容广博,常读而常新。

第六十四章是具有实践指导作用的内容,是对成功做事的理论指导,其中包括了对事物发展全过程的详尽剖析。

其安易持。

这句话在有的版本中是独立出来的,有的版本中则和下句连接共用。

如果单独成句的话,可以理解为对事情状态的整体概括。

“安”,即是指安静,安定。

人在安静的时候最能够把持住自己;在思绪纷乱的时候容易迷失,从而导致做出错误的决定。

同样,当局面安定时,很容易保持和维护,当局面开始动荡之时,再想去控制就会困难得多,事态的发生和发展往往会陷入不可控的状态。

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这里的“未兆”、“脆”、“微”,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体现的特征。

未兆:事情还没有出现要发生变化的迹象;脆:力量比较薄弱的时候;微:事情只有极小发展苗头的时候。

任何事情在它还没有出现变化迹象的时候,比较容易谋划;而当事物已经向某一方向发展之时,想把它扭转回原来的状态就会比较困难。

同样,事物脆弱之时最容易消解,细微之时容易散失。

这几句提醒我们要重视事物的初始阶段,在开始之前就要有好的计划;出现问题要及时调整,发现不好的发展倾向要及时进行自我纠正。

事情发展往往瞬息万变,所以不管在处理任何事情之时,都要随时注意对事物的观察,尽量在还没有出现任何苗头之时就杜绝不良现象的发生。

所谓“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接下来的这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也是同样的道理,告诉我们要及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时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高大的树木,往往生长于极其幼小的萌芽之中;九层的高台,也需要起步于并不起眼的泥土或者散沙;再遥远的路程,也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出,都需要开始于迈出的第一步。

任何事情,即使是看起来很伟大的工程、事业,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不要忽视每一个不起眼的开始。

慎终于始——《尚书》的修身格言解读

慎终于始——《尚书》的修身格言解读

慎终于始——《尚书》的修身格言解读题记:家父年少时只读过一年小学,后发愤刻苦,自学成才。

他爱读书看报,勤于笔记,尤喜《三国演义》《红楼梦》《报刊文摘》。

斯人已去,其好学不倦的精神却一直激励着我。

《尚书》,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展现了从尧舜禹、夏、商、西周至春秋中期1500多年的历史,主要记载了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圣君贤臣的言论与事迹。

《尚书》为儒家五经之一,长期受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尊重推崇。

此书古奥艰深,晦涩难解,却流动着上古的记忆,闪烁着治国的智慧,诠释着人生的哲理。

书中诸多修身格言,为其菁华,今人若对其研读细品,学于古训,身体力行,必可从中开启心智,增进智慧。

现撷取若干与读者分享。

一、树德:“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泰誓下》)树立德行,应致力于促其增长,除去邪恶,应致力于断其根本。

敬天保民,实行德政,均以君主个人的德行为基础。

君主应“终始惟一,时乃日新。

”(《咸有一德》),要始终保持纯正的品德,天天更新。

如此,方可统治万民,协和万邦。

二、精诚:“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大禹谟》)人的内心是危险的,道的义理是微妙的,只有精诚地去钻研它,始终如一地秉持中正之道,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儒家认为,这浓缩概括了尧舜禹三代的治国经验与修身智慧,宋代朱熹甚至认为此为“虞廷十六字心法”,并作为其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依据。

从此,这十六字心法受到历代儒家的推崇。

三、谨慎:“慎终于始。

”(《太甲下》)对待事情,要谨慎地收尾,就像谨慎地开始一样。

又云:“慎厥初,惟厥终,终以不困;不惟厥终,终以困穷。

”(《蔡仲之命》)谨慎地对待事情的开始,并考虑事情的结局,这样就不会陷入困窘的境地;不考虑事情的结局,最终将陷入困窘的境地。

《老子》又将这一理念引发为:“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可见,自始至终心存敬畏,谨慎地处理事情,则可免于困窘与失败,致事情成功。

四、谦虚:“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第七讲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第七讲
3、人死神灭
人虽有灵性,但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它万物一样也是禀 受天地之气而生的。提出了“精神依倚形体”,认为精神必须 依赖形体才能发生作用,这就肯定了形体是第一性的,二精神 是第二性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P71
(二)认识论
1、认识论思想主要集中在“实知”与“知实”
“实知”涉及认识的来源于途径问题,王充强调 认识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必须要与客观事实 相符。 “知实”涉及认识对象问题,王充主张以实际存 在的实物为认识对象,认识对象应该是“天下之 事,世间万物”。

论家庭教育
• (四)注重环境习染
颜之推继承孔子、孟子等儒家学者关于“慎择友”的 教育思想,十分重视让儿童置身于比较优良的社会交 往的环境之中。他认为家庭教育要注意选邻择友,是 因为儿童的心理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定型,而儿童的 好奇心和模仿性都很强,总在观看模仿别人的一举一 动,无形之中,周围人的为人处世给儿童以“熏渍 陶”、“潜移暗化”。因此,邻友对于儿童的影响, 有时甚至可能比父母的作用还大。这就是“必慎交游” 的道理。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择友确实不是 一件易事,贤人是难以找到的,但有优于我者,便很 可贵的了。对他就应景仰向慕,与之交游,向他学习。
• 2、治国方面

提倡效法古圣先王之道,加强历史
知识的学习。
• 3、道德教育方面 • 倡导的忠、信、义、礼、孝、 • 仁等道德观念 • 4、身体保健方面 • 教养结合
• 评价:

贾谊是汉初对社会矛盾有明确认识,主张政
治上进取有为的儒家代表。他的教育思想极大地
影响了后来汉武帝时代经董仲舒倡导并实施的文
论治学方法
(一)端正教育目的 ——“三品说”
“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 今之学者为已,修身以求进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长善与慎于始
家庭教育根本方法:1、上所施,下所效;2、养子使作善也;3、长其善而救其失;4、慎于始。

一、长善
1、上周我们讲上所以施下所效,使作善。

今天讲长善与慎于始。

长善这个词出自于中国的教育经典:«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长善又当什么讲呢,简单解读一下:长是增长激发,善是善行和善心,这个和赏识有点同,但又不同;
2、本善:利他、忍让、明辨、诚敬、自信,习性:贪、嗔、痴、慢、疑。

我们希望孩子的本善能够长养,人生能够变化,所以能把这部分善给长养出来,把这部分善给放大。

3、为什么要长善呢?要想改变坏习惯,重要的是先要养成好习惯,我们培养孩子的善行,养正以后他的习性慢慢就消退了。

这就是我们讲到长善的根本原因。

3、成长足迹:——《冬令营》活动的老师给每个孩子长善。

4、《只有你能欣赏我》
5、小故事:《上帝为每一只笨鸟准备了一个矮树杈》
6、思考:如果您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年,遇到这样的老师、母亲,您的内心是什么样的感受?
7、《小孩不笨》——哪一个家长是我?
8、讨论:长善,对于孩子的“心性成长”有哪些益处?
9、家长做好长善的四个误区:(1)、传统老观念,吝于表扬孩子。

(2)、挑问题专家,以为这就是教育。

(3)、不明善恶,不知该长什么。

(4)、孩子没有“善”,让我怎么办?
10、求求你,帮帮我!
亲爱的爸爸、妈妈:
每个孩子都希望做一个好孩子,在我成长的路上,我会迷惘,
我会不知所措,可是,我很想很想把事情做好。

所以,在我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时候,你的肯定,会让我更加自信,相信自己是一个好孩子。

在我第一次做错的时候,你的鼓励,会让我不会轻易放弃,努力,努力,再努力。

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在邻居阿姨面前说我笨,说我不行,那时,我的心特别地失落,甚至会流血,从小,我就被贴了标签,是个坏孩子,笨孩子,我会抬不起头来,我会越来越笨。

爸爸、妈妈,有了你们的鼓励,我不再害怕失败,我知道,每个人的天份不一样,可是,只要我努力了,我会考出属于我的第一,走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爸爸、妈妈,今天,我已经会把自己的袜子洗了,还陪奶奶下楼拎菜,我正在努力地成长,你们看到了吗?
谢谢你们,在我弱小的童年,陪我一起走过……
11、《有你的地方是天堂》
母亲呦你像月亮,散发出温柔的光,我们像迷途的羊,依偎在你的身旁。

母亲呦你的手掌,拍拍着我们背上,为我们轻轻的唱,让我们幸福成长,你的爱像月光,那么温柔又慈祥,在你的怀抱中,是最幸福的时光,你的爱像月光,给我温暖和希望,有你的地方是天堂。

12,如果这是您孩子拿回来的一张考卷,您看到了什么,又如何做?1 + 6 =7 14+18=22 23+15=38 11+18=29 15+19=44
13、哪一件事是我们最应该做的?(1)、指责孩子?(2)、嘲笑孩子?(3)、帮助孩子?
14、要给孩子长哪些?
考了个高分?学会了占小便宜?会说两句俏皮话?
学会主动学习,礼让同学,懂礼貌会和大人说话,帮助父母劳动。

当父母没有正知正见时,孩子该长什么,不该长什么,都不知道。

所以说长善,不是简单的表扬。

长善应该长得是善,见善才可以长,非善不可以长。

15、现场体验:路标都错了,车往哪里开?
16、长善不等于赏识;他们两者有相似之处,方法很相似,但对孩子心性和人生观却不相似。

长善是关注孩子心性成长,是帮助孩子确定正确的人生思维,而赏识,却不一定。

17、没有任何善怎么办?使作善,想办法使长善,久而久之,心就会转。

长善用好以后,不仅对孩子品德,对孩子学习也很有帮助。

18、《高考战神的爸爸经》——王金战老师认为,做好一个家长有三个方面:第一:要成为孩子的朋友,第二:要成为孩子前程的设计师,第三:要成为孩子的保护神,特别是要保护他的心灵,现在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一个是教师,一个就是家长。

当别人瞧不起的时候,你一定要欣赏他、接纳他。

19、思考:1、王老师是怎么样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有哪些方法?2、我从中学到了什么?
二、慎于始。

慎是谨慎,始是开始,是开始要谨慎。

1、孩子的问题,是从小好纠正,还是长成之后好纠正?
2、《谁害了孩子》
3、思考:(1)、在这个小故事当中,小孩子是怎么样被一步一步害死的?(2)、对于现在的家庭教育,有什么样的警示?
4、孩子价值观的扭曲(建立起错误的思维模式)
5、人生最不幸处: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常故,而恬不为意。

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弘一大师
6、为什么在弘一大师看来,这三件事是人生三不幸?为什么现代的家长却看不出不幸福在何处,自我感觉很好?
7、如何才能做到慎于始?
我们经过学习,越来越明白教育的根本原理。

首先是方向——构筑孩子一生的幸福,这些不明白的话,后面是不起力的。

所以,家长必须建立正确的知见,你错了,路标就错了。

8、父母常说:(1)、我的孩子没有问题,真相可能是,问题暂时还没有暴发。

(2)、我的孩子挺好,真相可能是,在你的人生价值观里挺好。

9、最容易被忽视的:(1)、我的孩子年纪还小;(2)、我的孩子成绩很好。

10、孩子第一次迷上网络时;第一次说脏话说谎话时;第一次爱占便宜时;第一次不敬尊长时;第一次乱花钱时;……天下的家长,在孩子的这些第一次时,都管了吗?都发现了吗?都注意了吗?有人说:没事,还没上瘾。

上瘾你还来得及吗?大家想一下,家长没有正知正见,能注意到这个第一次吗?
11、孩子问题的初始,是化解的最佳时机,也是最容易被忽视掉的。

12、孩子第一次帮父母做事时;第一次独立完成任务时;第一次谦让时;第一次礼敬尊长时;第一次勤俭时;……我们有没有看到,有没有当下去长善、固善,给予肯定。

有没有?如果没有,他很快就忘了,如果有,他就会觉得这个事好,他以后还会再做,就越多越好。

我是一个孝顺的孩子,我是一个节俭的孩子。

13、孩子作善的初始,也是教育的最佳时机,也是最容易被忽视掉的。

14、以经为镜,可明是非。

以史为镜,可知兴衰。

以经为镜,可以明白道理,以历史为镜子,可以知道一个家族的兴衰。

15、没有经史做导航,我们会失去判断,犯下我以为、我认为……错误。

尤其今天的中国社会,各种错误的信息都在干扰着我们。

以前呢?人间有正道,所有,人不需要选择,而现在,到处都有误导你的岐路,而正路若隐若现。

这个时候,你再守不住经史,将把孩子领到哪里?所以,什么是导航,经史是导航。

所以,我们照着做就行了。

16、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朱子治家格言》
父母如果不学习,家庭教育难保不出问题。

17、特别关注“环境”的力量
18、 0 —13岁:无条件接收(见闻、储存)
13—15岁:无意识绽放(懵懂、喜忧)
25—40岁:明志求知成事
19、少年坏习惯是怎么样悄然形成的:眼见、耳闻、身行、意思。

20、环境对学生心灵的成长影响:这是一颗纯净的心,这是家长、这是老师、这是同学,这是社会,几种力量同时发作,这时我们发现,老师、同学、社会我们决定不了,我们只能决定父母。

这时父母如果不做保护神,不把孩子所受污染及时清掉的话,孩子就麻烦了。

因为今天社会这部分信息很难值得信任。

21、没有坏孩子,只有被大家一起教坏的孩子:家庭、学校、社会,手机电视网格媒体……
22、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

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闲。

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覆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
——朱熹《大学章句序》
23、思考:(1)、在家中,我们怎么样长善?(2)、对孩子,我们怎么样慎于始?
作业:
1、把今天上课的思考以及本周与孩子、家人力行的心得整理成文字,电子版于1月3日前发给组长。

2、阅读《细讲弟子规》第25—28课(学以致用,对照改过)
3、身体力行——正己
正己
(1)检察整理孩子的成长环境,从生活到人文,给孩子的心灵摄入美好信息。

(2)防护电视、网络对孩子心灵的伤害。

身体力行——化人
化人
(1)每天至少一次“长善”,肯定孩子的沾滴进步,直到养成长善的习惯。

(2)注意观察孩子的生活细节、观心、正心、养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