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清朝在万国运动会上的国歌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歌:一首诗配上了“茉莉花”
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建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先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这首中华民国国歌曾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被选为世界最佳国歌。1937年国民党中常会决定将国民党党歌作为正式国歌,国民政府随即颁布命令,以法令的形式宣布国民党党歌为国歌,并沿用至今。
后来的清政府统治者依旧蛮横地拒绝创制国歌的建议,他们认为,只有皇家之“家歌”,无需国歌。直到1906年,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谱制了一首陆军军歌《颂龙旗》,清朝官员们就用这首军歌取代国歌。每当国际交往中需要演奏国歌时,便用此歌代替。中国第一首法定国歌是1911年即清政府颁布的《巩金瓯》,由著名翻译家严复作词、雅好昆曲与京剧的溥侗作曲:
中华雄立宇宙间,廓八埏,华胄来从昆仑巅,江河浩荡山绵连,共和五族开尧天,亿万年。
后来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时,又将最后两句改为"勋华揖让开尧天,亿万年"。重新改过的这首国歌依旧是文言文。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结果袁世凯暴卒后,灵柩回彰德安葬,便也由这首歌送他上路了。随着袁的灭亡,这首"国歌"也就自行废止,成为他的"挽歌"。1921年北洋政府又将《卿云歌》重新作为国歌。
追溯中国最早的一首国歌,是以李鸿章命名的《李中堂乐》,但其的诞生却颇为尴尬。1896年,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外交特使的身份,赴西欧和俄罗斯访问。在欢迎仪式上,各国要演奏中国国歌。中国自唐虞以来,“几至于无国号、无国徽、无国旗、无国歌”。李鸿章只能临时抱佛脚,临时把王建的一首七绝诗加以改编,配以《茉莉花》曲谱,充当国歌。其歌词是: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由于此曲实为“应景”,所以毫无国歌的气魄。但实际上,清朝外交官曾纪泽出使英、法兼任驻俄公使时,谱写了名叫《普天乐》的歌曲作为“国乐”的草案上呈朝廷,但遗憾却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而这首《李中堂乐》由于根本就没有国歌味。在李鸿章去世后,它也很快被人们淡忘了。
【教案】《茉莉花》音乐教学设计
《茉莉花》音乐教学设计年级:九年级(7)班课型:以唱歌为主的音乐综合课【教材分析】江苏民歌《茉莉花》属小调类民歌,产生于明清时代,最早叫《鲜花调》,2/4 拍,单乐段歌曲。
它以五声调式和级进的旋律表现了委婉流畅、柔和优美的江南音乐风格,全曲婉转精美,感情深厚含蓄,生动地刻画了少女对洁白无瑕、美丽圣洁、芬芳怡人、朴实无华的茉莉花的爱慕与眷恋之情,是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欣赏的好教材。
这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多次在国家与国际的重要活动中演奏,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因此它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
学生通过对茉莉花香味、外型的了解以及对歌曲旋律逐步深入的感知,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茉莉花的美,在此基础上达到有感情的完美表达。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具备欣赏和感悟音乐的能力,并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较强,情感易激发。
此歌曲旋律节奏简单流畅,故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情感领悟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的】1.情感、态度价值观:接触多首以"茉莉花"为题的音乐作品,能够从中认识到以"茉莉花"为代表的中国民歌是世界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并对我国拥有优秀的民歌遗产感到自豪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唱、听赏、辨析等活动,同学们能够感受民歌风格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历史环境、生活习惯、语言性格等因素的关系;3.知识与技能:1)能用柔美的声音、细腻的情感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2)欣赏多首以“茉莉花”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了解它们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观。
【教学重点】能够用舒展、流畅、柔美的声音熟练地演唱江西民歌《茉莉花》【教学难点】能够听辨并能用语言表述出它们在情感、风格、文化上的差异。
【教学方法】演唱法聆听法辨析法【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1.同学们告诉老师,民歌体裁分为哪三类?2.现在聆听四首曲子片段,请辨析它们分别属于什么体裁?1)《无锡景》 2)《放马山歌》3)《川江船夫号子〉〉 4》《茉莉花》3.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最后一首曲子的曲名是什么?是哪个地方的民歌?4.简介茉莉花:茉莉花也叫茉莉,为白色的小花,小巧玲珑,清香四溢。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赏析
曲 调 特 色
曲调特色(江苏版本)
曲调
起、承、转、合式的四句体乐段,细腻优美,委婉动人;旋律 起伏大、曲折流畅、婉转抒情。
第一句分为两个短句,其结构对称,落音相对。 第三句是紧缩句,并且在句后不停顿,紧紧衔接第四句,旋律 起伏大,旋法及节奏变化较多,以悠扬婉转的拖腔做结束,曲折流畅, 婉转抒情。
——(元)许棐
麝著人簪茉莉, 红潮登頰醉槟榔
——苏轼
《茉莉花》曲调 —— 西方审美
《茉莉花》的五声音阶曲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此同 时, 它流畅的旋律和包含着周期性反复的匀称结构,又能 与西方的审美习惯完美适应。 (宋祖英&席琳•翁迪版)
江南小调《茉莉花》 成为中国悠长的历史中 雅俗共赏的典范 它的形象超越了时空限制 将古老中国深厚的艺术魅 力带给了全世界
《茉莉花》的百世清芳
20多年后,英国学者约翰·巴罗的《中国游记》出版。该书 用11页的篇幅介绍了中国音乐国人恩格尔出版的《最古老国家的音乐》、丹麦 人安德烈编著的《民间歌曲和旋律》中,均收录和引用了 《茉莉花》的曲谱,只不过名称不尽相同
揭示了这位少女爱花、惜花、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表现了一 个天真、可爱、活泼、纯洁的美好形象,同时生动又含蓄地表达了人 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各 有 千 秋
三版《茉莉花》对比
歌词
方言 速度 节奏
旋律
风格
江苏 民歌
歌词重叠
江南 吴语 方言
中 速 稍 快
东北 民歌
衬词
东北 中 方言 速
历史将记住李鸿章
历史将记住李鸿章作者:翟烺吉来源:《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18年第04期1896年,巴黎万国运动会。
开幕式上,各国国旗伴着国歌依次升起。
轮到中国时,却只有黄龙旗在一片寂静之中缓缓升起。
自始至终,没有音乐声,没有掌声,没有国歌。
过了一阵子,在场的所有人开始大笑。
他们嘲笑偌大的中国,竟然连首国歌都没有。
在一片嘲笑声中,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拄着拐杖站起来,迈着步子走到黄龙旗下。
他挺着腰肢,神态毅然,满怀深情唱着家乡小调《茉莉花》。
这位老人就是大清权臣李鸿章。
历史书里,他是丧权辱国的罪人,是卖国求荣的权臣。
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今天,我们不读李鸿章,不知爱国为何物,更不会知道,在历史洪流中,一个渺小的人负重奋力前行时需要多大的勇气。
1858年,李鸿章入曾国藩门下当幕僚学习经世致用,思想进步飞快。
1862年,李鸿章率领淮军与太平军激战取得了胜利,当时淮军9000人,太平军10万人,收到捷报的那一刻,曾国藩连夜上折,举荐李鸿章接任江苏巡抚。
曾国藩可能自己都没有想到,他在把江苏交给李鸿章的同时,也把大清国的后几十年都交给了他。
竟不料,时至晚清,在与世界对赌国运中,西方国运日上,中国国运日下。
李鸿章“一变”:变中国之体力,用武器强大中国。
李鸿章“二变”:变中国之脑力,为中国培养近代文化人才。
李鸿章“三变”:变中国实业。
然而,古老的中国,疲惫衰老,风光不再,在现代文明前,风雨欲来,单靠李鸿章这样的权臣孤身支撑,又怎能支撑得住?1871年8月,当李鸿章用颤颤巍巍的手签下《中日修好条规》,从那天起,他的后半生都在永不停歇地签约。
1895年3月20日,李鸿章与日本首相关于《马关条约》的谈判僵持不下。
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于回住处路上遇刺。
谈判最后一天,李鸿章已是疲惫不堪,在谈判桌上,我们看不到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晚清权臣李鸿章,而是一个在菜市场买菜、讨价还价的孤独老人。
最新苏少版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茉莉花》教案
苏少版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茉莉花》教案课题:《让世界倾听我们的声音——茉莉花》课型: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教学目标:1、了解民歌是人民群众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产物,聆听各地的民歌《茉莉花》,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归纳民歌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文化传统、人文风俗及地方语言都有密切关系;2、学唱中国民歌《茉莉花》,尝试用二声部合唱的形式表达出歌曲优美动人的旋律和委婉细腻的江南民歌特点。
3、欣赏河北民歌《茉莉花》,学唱乐曲的主题旋律,能对中国民歌《茉莉花》和河北民歌《茉莉花》的旋律特点、风格变化进行正确评价,体验不同音乐表现形式的美。
教学内容:演唱中国民歌《茉莉花》教学重点:用二声部合唱的形式演唱中国民歌《茉莉花》教学难点:以情带声演唱歌曲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让世界倾听我们的声音》短片,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回答小结江南水乡,一个秀美的少女吹起修长的竹笛,婉转悠扬的《茉莉花》旋律如清泉般流淌而出,响彻行云,穿越时空,从江南到巴黎,从埃及到罗马,老人、孩子、绅士、修女,无不侧耳倾听,心驰神往……这部以经典民歌《茉莉花》为“主角”的短片,传递了“让世界倾听我们的声音”的真诚愿望,也将“中国民歌的好声音——茉莉花”的和谐之音传遍了世界。
(课题)二、茉莉溯源——《鲜花调》1、《茉莉花》最初叫《鲜花调》,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就记录了三段歌词。
据专家考证清代时的《鲜花调》就是在明代流行于扬州的《鲜花调》基础上发展的。
江苏民歌《茉莉花》是《鲜花调》最基本的旋律形态,歌曲曲调细腻优美、旋律婉转流畅,具有典型的南方民歌特点,宛如一幅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的图画。
大家想不想听老师用扬州方言唱一段?2、老师弹唱《鲜花调》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玫瑰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金银花开好比勾儿芽,玫瑰花开碗呀么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奴有心采一朵戴,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茉莉花》中国民歌简谱
《茉莉花》中国民歌简谱《茉莉花》是中国民歌,起源于南京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由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
1957年完成改编曲、词。
此歌曲先后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
在中国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
《茉莉花》创作背景灵感来源茉莉花这种植物在汉代就已传入中国,最早种植于广东一带(南越、南海),到宋代开始广泛种植于福建并传入江浙等地;在传播过程中逐渐中国化,并因其香气而受喜爱,由于其芳香独特,迎合了中国文化对“香”的崇尚,逐渐成为人们歌颂的对象。
作词编曲经过能见到的最早与现代版本相似的《茉莉花》歌词收编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冯梦龙的《挂枝儿》中;《茉莉花》歌词的前身最早刊载于清朝乾隆年间(1764-1774)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在《缀白裘》中收录的《花鼓曲》共有12段唱词,叙述的是《西厢记》中“张生戏莺莺”的故事,前两段唱词以重叠句称为《鲜花调》,也有从其为基础发展的称为《茉莉花》。
最早关于《茉莉花》的曲谱(《鲜花调》工尺谱)收录在道光年间(1821年,一说1837年)的《小慧集》中 ;这种曲调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鲜花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各地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各种风格的“同宗民歌”,流传于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调各异,但歌词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爱情为主题。
这些民歌以江苏的《茉莉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文艺兵何仿记录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区一位民间艺人那里听到的民歌版本《鲜花调》,后将原词中三种鲜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修改为一种,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点,对歌词的顺序也做了调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将其他一些歌词改为老少咸宜的语句 ;对原曲的头尾作了一定的改动,将毫无变化重复的前两句加入了一点“转”音,用同一曲调演唱三段歌词,三段的结束音由上扬改为下抑,并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结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两次修改,进一步丰富其旋律,将歌词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浅析《茉莉花》流传史
浅析《茉莉花》流传史一、《茉莉花》在古代的流传远古时期,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音乐。
原始社会的车轮逐渐向奴隶社会开进,人类文明也不断进步。
春秋战国时周朝开始了“采风”制度,派专人到民间收集、修改民歌。
秦汉时期民歌成为了人民的声音,反应劳动人民的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与黑暗。
封建统治千余年后,元朝出现了小曲,亦称小令。
明清时期出现了民歌、小曲(小调)的歌词集和曲谱集,在刊行、华秋萍编著的《借云馆曲谱》(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和清贮香主人编辑的《小慧集》(公元1821年)中都有关于《鲜花调》的记载。
1804年,英国地理学家约翰·巴罗在《中国旅行记》中,称《茉莉花》“似乎是中国最流行的歌曲之一”。
据我国音乐理论家钱仁康先生考证,《茉莉花》是“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
《中国旅行记》书中的《茉莉花》英译歌词,是该曲在欧洲最早的英文记载,此外,他在欧洲音乐史上最早对《茉莉花》采用五线谱记谱,使西方人能够开始传唱《茉莉花》。
二、《茉莉花》在近现代的流传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出现了许多反应社会现实的新民歌。
《茉莉花》在我国大疆南北都得到了广泛流传,在流传过程中,由于歌词不同,特别是方言音韵的不同,使得曲调渐渐发生一定的变化。
流传在江浙一代的《茉莉花》与《小慧集》中所载的《鲜花调》基本曲调相同,但其旋律起伏较大,更加活泼流畅,抒情委婉,是《鲜花调》的变体形式之一,也成为了其她《茉莉花》的基本旋律形态。
大部分《鲜花调》的民歌变体都唱《茉莉花》原词,叙述《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第一段用茉莉花比喻爱情,借以抒情,传唱最广。
如:河北南皮的《茉莉花》、东北的《茉莉花》、山西的《茉莉花》等等。
1924年,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将《茉莉花》作为他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图兰朵》的音乐主题,让世界亿万观众对这首具有浓郁中国民间韵味的《茉莉花》迷恋不已。
1942年初冬,军旅音乐家何方在江苏六合地区从民间艺人袁子柏哪里搜集到《鲜花调》。
茉莉花--清朝的国歌
清朝国歌作者:zenmax 王国伟澳门回归仪式时曾播放了一首《茉莉花》。
我记得1997年香港回归时,在仪式前乐队好像也吹奏了《茉莉花》。
那么中国的民歌很多,为什么会选这首歌作为国家领土回归的吹奏歌曲之一,不管是巧合或者是有意,这首歌和100年前这一些领土被掠夺出去的一个人关。
他就是清朝的外交史臣李鸿章。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是耆英奉命代表大清所签;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又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30多个大小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
是李鸿章奉皇命代表大清所签。
那么李鸿章经手了不平等条约的签字,又和《茉莉花》有何关系呢?确有关系,是因为李鸿章签约后在万国运动会上表演了《茉莉花》并把《茉莉花》变为了大清的国歌。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在清朝光绪二十二年(1896)初夏,李鸿章出任专使,受皇上派遣赴俄国以庆贺沙皇加冕礼为名实是迫签《中俄密约》。
此后的行程便是游历和考察欧美多国。
他访问法兰西期间,恰逢万国运动会(奥运会前身)在巴黎开幕。
李鸿章应邀观礼。
万国运动会开幕式有一个隆重的仪程,就是升各国国旗。
同时奏各国国歌。
有趣的是,在升大清帝国国旗时,只有两个人在旗杆下拉动旗绳,黄旗慢慢的升起却没有国歌吹奏,一时十分冷场。
引来一片洋人议论嘲笑声。
李鸿章年逾古稀,白发萧疏,原本是应邀观礼的嘉宾,见此窘状,他健步离席,走到黄龙旗下,傲然挺立,大声清唱家乡安徽的民间小调“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
”这时,全场很吵,几乎听不见李鸿章的歌声。
随着他那1.85米高大的身躯和伸开双臂自信的表情,慢慢,全场鸦雀无声,只有这个老头像模特一样的表演和邻近的人都能听见他换气的声音。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这时,旗已到顶端,旗绳也已固定好,旗手和人们似乎屏住呼吸,眼睛都集中在黄龙旗下的老头生身上。
最早流传海外的中国民歌 《茉莉花》歌词本意喻反腐
存 书 中 偶 然 翻 得 《茉 莉 花 》 的 歌 词 曲
谱, 这 得 以 了 解 到 《莱莉 花 》 西传欧 洲的历史 。
他甚至试 用 马拼 音原汁原味地 记
录下《 莱莉花 》 的广东发 音中文歌渊 :
“ 好一朵鲜 仡, 有 朝 一 日落 在 我 家 , 我 便戴 , 不出门 , 对着鲜花乐。 好 一 朵 莱 莉花 , 满 园花 开 赛 不 过 它 。 我 便 待 采 一
中国 民歌 ” 。在 这 一 点 上 , 约翰 ・ 巴 罗 功 不 可 没 。正 是 他 在 欧 洲 音 乐 史 上 最
: 0
向 中 国 派 遣 正 式 的 外 交 使 节 ,虽然 由 于 中英双 方世界 观不 同 , 未 能 达 成 外
漂洋过海的 《 茉莉花 》
“ 我 从 未 见 过 订 人 能 像 那 个 中 同
交 上 的共 识 , 却 无意 中促 成 了《 茉 莉
花》 与 欧 洲 的 一 段 奇 缘 。马 尔 尼 使
本“ 中 国 百科 全 书 ” 。 对于《 茉莉花 》 和 其他九 首中 国民歌 , 他 致 力 于 还 以 它 们 不加 修 饰 的 本 来 面 目 。 约翰 ・ 巴罗 存 《 中 国 旅行 记 》 中用 五线 谱形 式 记 下《 茉 莉花 》 的 曲调 , 还配 以英文 歌词翻译 ,
了这 首 赞 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茉 莉 花 的 歌 。 ”
1 8 世纪 末则 , 一 位 初 至 中 国 的 英 国年轻人 , 存 他 随 身 携 带 的 记 事 本 上 记 录 下 他 初 听 到 中 民歌 《 茉莉花 》 时 的激 动 心 情 。 这 位 英 罔 人 名 叫约 翰 ・ 巴罗 ( J o h n
茉莉花背景资料
茉莉花》是中国民歌的代表,深受各地人民的喜爱。
它的历史久远,形式各样。
最早叫《鲜花调》。
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较早走出国门,为世人所喜爱。
中国各地、大江南北的《茉莉花》先后流传到日本、德国、英国等传遍了海内外,成为东方文化的符号之一。
江苏的《茉莉花》,其旋法以五声音阶曲折的级进为主,旋律婉转流畅,有典型的南方民歌的特点,宛如一幅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的图画。
歌词一般只有开始关于茉莉花的几段,不唱《西厢记》的故事。
民歌手往往采用吴语演唱这首歌曲,其风格细腻优雅,听来感到新颖亲切,生动地刻画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很有艺术感染力。
与江苏的《茉莉花》比起来,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曲调则更具有叙述性质。
它的速度缓慢,旋律的进行委婉。
民歌表演者为了加强对歌中古代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时从戏曲音乐中汲取素材来丰富这首民歌,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最后有一个较长的拖腔,其旋律材料就是取自吕剧“四平腔”的常用拖腔,但用得很贴切《茉莉花》还成为我国在重要事件和相关国际重要场合下演奏的曲目。
1997年6月30日午夜,百年梦圆,香港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上,中国军乐队演奏的第一首乐曲是《茉莉花》,1997年秋,克林顿总统在白宫草坪举行欢迎音乐会,美国交响乐团演奏了这首歌欢迎江泽民主席访美,而江泽民在以国家主席身份举行国宴时,曾经亲自指挥军乐团为来宾演奏这首民歌。
中国流行音乐、新民歌流派对这首民歌的多种版本的新编演唱,更是多姿多彩,绚丽夺目。
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仪式的背景音乐也融入大量《茉莉花》的音乐元素。
这首脍炙人口的扬州小调,随着扬州在当时的影响而传颂全国,且影响了其他许多地方的戏曲和曲艺。
150年前,扬州作为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世界著名都市,其孕育出的《茉莉花》在当时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会哼。
几十年后,普契尼创作《图兰朵》时,选用这样一首既能代表东方韵味又风靡中国的《茉莉花》作为主题音乐,衬托中国人的爱情故事,既自然也属必然。
民歌经典《茉莉花》的故事
民歌经典《茉莉花》的故事“好一朵茉莉花呀,好一朵茉莉花呀,满园花开哎,香也香不过她……”清心悦耳、幽香清远、悠扬抒情的江苏省民歌《茉莉花》在中国的大地上飞扬,流传到海外各国。
民歌《茉莉花》的背后有着不少的故事,相信读者朋友一定对此有兴趣。
清代民间艺人首唱《鲜花调》清初天命年间,一位姓刘的民间艺人,因生计奔波于江苏、山东、浙江、安徽等华东一带。
后来他走到江苏省六合县搭棚演唱地方民歌、戏剧。
他的生世经历与民国时的二胡演奏名家阿炳相似,或是走街串巷,一边走一边拉琴,一边演唱民歌;或是登台表演地方戏剧《我来作个媒》、《紫竹山》等,寓民歌小调于戏剧为一体,演唱《十想》、《鲜花调》、《在外苦》、《吃酒歌》等百余首,受到百姓的欢迎,从他开始演唱《鲜花调》民歌。
直到1942年,新四军安徽省淮南县剧团的文艺工作者何仿,在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县)的金牛山,才现场采录了这位艺人传下来的作品。
当时,他用“男人用女人噪子”、“女人唱男声的噪音”的“反串法”演唱了《鲜花调》民歌。
他唱的歌词大意,第一段“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她,我有心来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要将我骂”;第二段“好一朵美丽的金银花,好一朵美丽的金银花,金银花花开才发芽,我有心来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我话”;第三段“好一朵美丽的玫瑰花,好一朵美丽的玫瑰花,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她,我有心来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我有心来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鲜花调》原来的歌词大意是歌唱一个众花争奇斗妍的百花园。
话说《鲜花调》的起源、发展、变化还十分曲折、浪漫哩,充满传奇而神秘的色彩,鲜为人知。
有的说最早属于江苏省扬州市流传的民间小调,是老百姓口头即兴创作演唱,名为《花朵调》,后在民间上定名为《鲜花调》而传唱,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就有一位民间艺人收集一首《鲜花调》的唱词。
18世纪后,一个外国传教士来中国采风,将民间的民歌歌词系统地收集、整理,于1804年在外国出版了《中国游》一书,记有江苏省扬州市的《鲜花调》,成为第一首流传于国外的中国原生态民歌,以后便在世界传开了。
李鸿章:耕读相承,世敦孝义
李鸿章:耕读相承,世敦孝义作者:暂无来源:《家教世界·V家长》 2021年第2期【人物简介】李鸿章(1823—1901年),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人,别名李中堂、章桐,晚清重臣,曾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封爵一等肃毅侯。
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被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李鸿章为官期间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参与洋务运动,积极倡建近代海军、建立北洋水师;最终却不得不以外交代表身份签署《越南条约》《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李鸿章在签完《辛丑条约》后吐血不止,最终病死,谥号文忠,追赠太傅。
他曾概括自己的一生为“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
其一生可谓“权倾一时、谤满天下”。
梁启超曾评价称“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识,悲李之遇”。
【名言】耕读相承,世敦孝义,潜德涵育。
——李鸿章从世代耕种到踏入仕途,成为庐郡望族,“耕读相承,世敦孝义,潜德涵育”是李氏家族家风的真实写照。
李家子女能够做到孝敬长辈,李鸿章次子李经述更是因为对父母至孝,名列清史列传的“孝友传”。
编/王德应【家风故事】两只鸭子教子李鸿章从小家庭贫穷,一家人吃不饱、穿不暖,母亲生病了也没有钱,又受战乱的侵扰,很快李鸿章的家里就出现了揭不开锅的局面。
有一天,他和小伙伴们出去玩,没过多久,他们就看到前面有两只鸭子,长得也很肥,这时候很久没有吃到肉的李鸿章,再也忍不住了,上去把这两只鸭子抓了起来,带回家里。
到家以后,李鸿章把这两只鸭子煮了,也给自己的母亲补补身子。
要知道,当时的一只鸭子可能是很多人家一年的指望,李鸿章看着自己的邻居在村子里找鸭子时,心中很不是滋味,直到后来他在朝廷上开始崭露头角,内心也始终愧疚于此。
后来李鸿章的母亲知道这件事后,就让他亲自养了两只鸭子,并把这两只鸭子带回了老家送给了那户人家,同时还带去了一些鸭蛋,当作是利息。
考场写出缠绵悱恻爱情故事李鸿章18岁成秀才,21岁中举人,24岁就中进士。
中国的“第二国歌”—《茉莉花》
中国的“第二国歌”—《茉莉花》《茉莉花》,算得上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首民歌了。
关于它的文字记载,最早始于明朝万历年间。
流传到今天,至少已经有400 多年的历史了。
这首民歌最早起源于江苏的扬州,旋律非常的优美婉转,带有江南民歌的典型气质。
而这样的气质,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茉莉花》的旋律线。
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基本上采用“级近”的模式。
所谓级近,就是音和音之间是挨着的,比如说 do - re、re - mi、sol -la 等等。
这样的一种旋律进行,会给人一种平稳、亲切、柔和的感觉。
《茉莉花》的温婉气质,还来自于它的方言。
《茉莉花》采用的是吴语方言。
吴语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柔软,最细腻的一种方言了,也有所谓“吴侬软语”一说。
所以说,要想展现出《茉莉花》这首民歌独特的气质,最好不要用普通话去演唱,而是用吴语方言演唱。
《茉莉花》虽然形成于扬州,但因为广受喜爱,所以也流传到中国各个地方,并且演化出很多不同的版本,形成一个庞大的《茉莉花》家族。
而各地的《茉莉花》,又受到不同方言和审美情趣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情趣。
由于《茉莉花》非常受欢迎,所以自然就成为了一首流行歌曲,以至于他后来甚至成为宗教音乐吸纳的一个对象。
比方说,中国的佛教音乐当中,就用到了《茉莉花》的旋律。
为什么这首民歌会进入宗教音乐呢?因为如果用老百姓所熟知的曲调,去演唱宗教的经文,会更加便于大家记忆和掌握。
比如这首《普门颂》中,我们就可以听到茉莉花的旋律。
可以感觉到,当它变成宗教音乐以后,被赋予了另外一种气质,那是一种庄重而平和的气质,也是一种来自于宗教的气氛。
事实上《茉莉花》的影响力,远不止来自于国内。
早在 19 世纪末的时候,伴随着很多来华的欧美人的旅行的见闻和在华回忆录,《茉莉花》就已经被介绍到了世界上许多的国家。
甚至被很多国外的作曲家,作为素材写进了他们的作品当中。
最有名的,莫过于意大利的歌剧作曲家普契尼,曾经把这首民歌的旋律,写进了他的一部歌剧《图兰朵》中。
中国国歌大全(从清代到现代所有政权)
中国国歌大全普天乐清朝半官方国歌谱写:曾纪泽确立时间:1878年李中堂乐清朝半官方国歌李鸿章改编王建七绝诗,配古曲《茉莉花》确立时间:1896年歌词: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颂龙旗清朝半官方国歌谱写:大清帝国陆军部确立时间:1906年歌词:于斯万年,亚东大帝国!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冑,地大物产博。
扬我黄龙帝国徽,唱我帝国歌!巩金瓯清朝国歌作词:严复作曲:(名义)爱新觉罗·溥侗,(实际)康熙时期皇室音乐,郭曾炘修订确立时间:1911年10月4日歌词: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五旗共和歌中华民国临时国歌作词:沈恩孚作曲:沈彭年确立时间:1912年歌词:亚东开化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
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中华雄立宇宙间中华民国官方、地区性国歌作词:荫昌作曲:王露确立时间:1915年5月23歌词:中国雄立宇宙间,廓八埏,华冑来从昆仑巅,江湖浩荡山绵连,共和五族开尧天,亿万年。
袁世凯称帝后,于1915年12月19日改用下面歌词:中国雄立宇宙间,廓八埏,华冑来从昆仑巅,江湖浩荡山绵连,勋华揖让开尧天,亿万年。
卿云歌(第一版)中华民国临时国歌作词:取自《尚书·大传·虞舜篇》,后两句为汪荣宝添加作曲:让•奥士东确立时间:1913年4月8日歌词: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卿云歌(第二版)中华民国国歌作词:《尚书》中的《卿云歌》作曲:让•奥士东确立时间:1919年歌词: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国民革命歌中华民国临时国歌作词:廖干五原曲:Frère Jacques确立时间:1926年7月1日歌词: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李鸿章唱过《茉莉花》?李鸿章的代国歌到底是什么?
李鸿章唱过《茉莉花》?李鸿章的代国歌到底是什么?李鸿章,这个名字想来没听过的中国人少之又少。
他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说他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李鸿章早先跟随曾国藩,作为湘军幕僚,建功立业。
后自己训练淮军,辅佐朝廷镇压起义,维护国家安定。
洋务运动时期,又积极倡导师夷长技,成为洋务运动主要领导人。
他积极推进中国近代化海军建设,组建北洋水师。
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他的大名不止在当时,便是在现在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他的影响力不仅仅是在政治方面,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有着重要影响。
他的名字太重,名声太大,以至于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影响周遭。
后世就流传有这么一个故事:1896年,万国运动会召开,当时李鸿章作为中国代表出席。
各国国旗都伴着国歌依次升起,只有清朝的黄龙旗升起之时,寂静无声。
场地上当即响起了西方人一阵接一阵的嘲笑声,所谓的堂堂大清帝国,竟然连一首国歌都没有。
随行官员,纷纷羞愧的低下了头。
正在这个时候,年过七旬的李鸿章站了出来。
他虽然头发银白,步履不甚稳健,却毅然走到龙旗下,挺直自己的腰板,唱起了一首家乡小调。
从李鸿章唱歌起,周围的哄笑声渐渐减弱,最后寂静无声,只余李鸿章所唱歌声在整个运动场回旋。
一曲唱罢,掌声响动,敬的不知是大清,还是这位努力捍卫祖国尊严的老人。
李鸿章所唱,正是如今大家耳熟能详,享誉世界的中国名曲《茉莉花》。
《茉莉花》在国际上知名度之高,几乎成为中国的第二首国歌。
《茉莉花》曾先后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等重要场合响起,成为中国代表性歌曲。
《茉莉花》的重要性无需多说,但是说李鸿章将其推广向世界则并不正确。
1896年,李鸿章的确被清政府任命为外交特使。
但不是去参加万国运动会,而是赴西欧和俄罗斯访问。
在这个重要的欢迎仪式上,需要演奏来宾的国歌。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赏析
麝著人簪茉莉, 红潮登頰醉槟榔
——苏轼
《茉莉花》曲调 —— 西方审美
《茉莉花》的五声音阶曲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此同 时, 它流畅的旋律和包含着周期性反复的匀称结构,又能 与西方的审美习惯完美适应。 (宋祖英&席琳•翁迪版)
江南小调《茉莉花》 成为中国悠长的历史中 雅俗共赏的典范 它的形象超越了时空限制 将古老中国深厚的艺术魅 力带给了全世界
揭示了这位少女爱花、惜花、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表现了一 个天真、可爱、活泼、纯洁的美好形象,同时生动又含蓄地表达了人 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各 有 千 秋
三版《茉莉花》对比
歌词
方言 速度 节奏
旋律
风格
江苏 民歌
歌词重叠
江南 吴语 方言
中 速 稍 快
东北 民歌
衬词
东北 中 方言 速
河北 民歌
雅俗共赏 茉莉清香
《茉莉花》歌曲赏析
阳 春 白 雪
《茉莉花》— 文化符号&第二国歌
下 里 巴 人
《茉莉花》——300多年前,扬州茶园里脍炙人口的民歌
百 世 清 芳
《茉莉花》的百世清芳
✓ 清朝乾隆年间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是现在能见到 的最早刊载《茉莉花》“前身”歌词的出版物
✓ 1768年(乾隆33年),法国哲学家卢梭在编辑《音乐 辞典》时,在“中国音乐”中收录了《茉莉花》,称 之为“中国公认的民歌代表之一”。
二三段叙 述的是崔 莺莺与张 生的故事
取自吕 剧“吕稀疏
级进为主 间有小跳
婉转悠扬
大跳增多 粗犷豪爽
旋律起伏较大 明快嘹亮, 跳进增多 刚直,爽朗
凭 何 千 古 广 流 传
《茉莉花 》实物 —— 墨客挚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在万国运动会上的国歌
作者:zenmax 王国伟
澳门回归仪式时曾播放了一首《茉莉花》。
我记得1997年香港回归时,在仪式前乐队好像也吹奏了《茉莉花》。
那么中国的民歌很多,为什么会选这首歌作为国家领土回归的吹奏歌曲之一,不管是巧合或者是有意,这
首歌和100年前这一些领土被掠夺出去的一个人相关。
他,就是清朝的外交史臣--李鸿章。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是耆英(李鸿章前臣)奉命代表大清所签;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又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30多个大小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
是李鸿章奉皇命代表大清所签。
那么李鸿章经手了不平等条约的签字,又和《茉莉花》有何关系呢?确有关系,是因为李鸿章签约后在万国运动会
上表演了《茉莉花》并把《茉莉花》变为了大清的国歌。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在清朝光绪二十二年(1896)初夏,李鸿章继耆英之后出任专使,受皇上派遣赴俄国以庆贺沙皇加冕礼为名实是迫签《中俄密约》。
欢迎仪式上,主方要演奏中国的国歌,李鸿章傻了眼: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国歌是什么。
没办法,李鸿章只好把它理解为一首中国的歌曲,临时找了一首适合清政府口味的七绝诗加以改编,配以古曲,作为国歌临时使用。
歌词还算大方:“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此曲后来改称《李中堂乐》,算是旧中国最早的一首国歌。
此后的行程便是游历和考察欧美多国。
他访问法兰西期间,恰逢万国运动会(奥运会前身)在巴黎开幕。
李鸿章应邀观礼。
万国运动会开幕式有一个隆重的仪程,就是升各国国旗。
同时奏各国国歌。
有趣的是,在升大清帝国国旗时,只有两个人在旗杆下拉动旗绳,黄旗慢慢的升起却没有国歌吹奏,一时十分冷场。
引来一片洋人议论嘲笑声。
这正是1881年,身为洋务大臣的李鸿章奏请把三角旗改为纵高三尺、横高四尺的长方形旗帜。
他曾在19世纪60年代上奏过慈禧太后,
请求颁制国旗。
1888年10月3日,慈禧太后批准《北洋海军章程》,规定大清国国旗为长方形黄龙旗。
自此,清政府的国旗才算最终确定。
所以这国旗李鸿章太熟悉了。
而这时的李鸿章年已逾古稀,白发萧疏,原本是应邀观礼的嘉宾,见此窘状,他健步离席,走到黄龙旗下,傲然挺立,大声清唱家乡安徽的民间小调“茉莉花”。
,而没有唱自己所编的《李中堂乐》。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
香也香不过它。
”
这时,全场很吵,几乎听不见李鸿章的歌声。
随着他那1.85米高大的身躯和伸开双臂自信的表情,慢慢,全场鸦雀无声,只有这个老头像模特一样的表演和邻近的人都能听见他换气的声音。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
雪也白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话
这时,旗已到顶端,旗绳也已固定好,旗手和人们似乎屏住呼吸,眼睛都集中在黄龙旗下的老头生身上。
李鸿章好得意,不用费力接着唱: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
比也比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唱完了,没声了,那数秒钟全场悄然肃静,旋即掌声雷动,人潮纷纷涌起。
主席台都在问这位老人是谁。
李鸿章似乎领略到捍卫自己国家的尊严才是他真正的
使命。
从此,这首《茉莉花》也就成为国际认可的清朝的国歌而传遍了世界。
《茉莉花》---也是在国际场合上唯一一次,以清唱来代替奏乐升国旗的清朝国歌,而不是后称《李中堂乐》的“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曲。
直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谱制了一首陆军军歌,并在正式国歌《巩金瓯》未出前,暂成为国歌。
每当在国际交往中需要演奏国歌时,便使用该首军歌代替。
直至宣统三年的1911年10月4日,清廷谕令内阁:典礼院会同礼部各衙门创作、呈览的“国乐”《巩金瓯》定为国歌,但6天后,武昌起义爆发,清廷灭亡了。
(作者:2016年8月12日星期五作于陕西商丹工业园区一行科技佛陀表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