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评课稿
植树问题评课稿(精选12篇)
植树问题评课稿(精选12篇)植树问题评课稿(精选12篇)评课稿在校本教研及各级教研活动以及学校管理、教师考核、检查等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为充分发挥听课、评课的功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植树问题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植树问题评课稿篇1《植树问题》是一种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曹老师执教的这一堂课,主线明朗清晰,目标定位准确,训练扎实有效,下面主要从评价方面予以点评:一、幽默诙谐的评价语言的使用恰当说到数学,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单调琐碎的计算、生涩复杂的应用题。
的确数学以理性见长。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经常运用幽默、风趣的言语,就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节课曹老师多次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当有学生回答正确时,曹老师说:“恭喜你答对了!”“你们都学会抢答了”让学生记忆植树问题的三种规律时,曹老师又说:“刚才,同学们设计了三种方案,还知道了每种方案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这可是个宝贝,你们想得到它吗?(想啊,)那请闭上眼睛,打开你的大脑主机,我要把这个宝贝输入你的大脑了,千万别开小差啊,出现死机现象那可麻烦啦,准备好了吗?我要开始传宝贝了……好,收到了宝贝的同学请用最美的姿势坐好。
”曹老师几句富有儿童化的、风趣幽默的话语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使整个课堂充盈着个性和生命力,充满了激情和趣味,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合理运用赏识与鼓励性语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
评价语言应以鼓励为主,让孩子获得自信,体验成功的快乐。
《课程标准》也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
这节课中曹老师赏识激励性语言的使用恰如其分,如:“不错,老师期待你更精彩的表现,有信心吗?”、“你想得真周到,真是个既细心又爱动脑的孩子”。
植树问题的评课
植树问题的评课
《植树问题》是小学数学中一个经典的问题,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对《植树问题》这节课的评课:
1. 教学设计合理: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植树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逐步掌握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 教学目标明确:教师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方法多样: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演示法、探究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数学思想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如化归思想、模型思想等,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 教学效果良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效果良好。
6. 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课堂练习的形式还可以更加多样化。
总体来说,这节课教学设计合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多样,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教学效果良好。
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希望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不断改进。
植树问题评课稿精选
植树问题评课稿精选写评课稿需要实事求是,下面就由小编为你分享植树问题评课稿,仅供参考!“植树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通过蒋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
蒋老师这节课目标非常明确,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提供了乐学条件,引发了学生乐学的动机,让学生在活动的氛围中增加了乐学的体验。
一、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例题感知间隔,以例题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实质,多角度应用拓展植树问题的认识。
在例题探讨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找到关键词,再引导学生把数据改小,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
在这里改小数据,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考,照顾到后20℅的学生,更重要的让学生学会解题的方法。
最后例举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的内容进行解决。
二、注重实践体验自主探究。
教学中,蒋老师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注重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对数形结合意识、一一对应思想的渗透。
在例题探究中蒋老师激励学生自己设计,根据自己的思考探究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学生画的图,引导发现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紧接着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从而孩子质疑“为什么要加1?”这时,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而是通过其他孩子的讨论来解疑;并设计了图形个数与横线条数之间的关系来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的关系。
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
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评课稿
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评课稿精品文档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评课稿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评课稿《植树问题》是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这一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一共三个例题:例1,两端都栽,例2,两端都不栽,例3,在圆形水池边上植树,前两个例题都是在直线上植树,第三个例题是在封闭图形上植树。
黄玉兰老师这节课重点研究了在直线上植树的三种情况:两端都栽,一端栽,两端都不栽。
练习题中也涉及了例3在封闭图形上植树的情况。
总体来说,黄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过程完整,教学时间把握到位,教学重点较为突出,教学语言准确,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恰当,练习题较多。
具有以下特点:一、开课形式新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开课,黄老师就利用“五个手指个数与手指缝之间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理解数学现象,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二、教学语言准确,教学方法合理,教材处理得当。
植树问题是一种数学现象或规律的总称,并非特指“植(种)树”这一项活动,而是这一类问题或现象的统称。
黄老师在教学中研究植树问题不仅仅拘泥于“植树”这一种现象,还1 / 3精品文档结合现实生活中现锯木头、装路灯、庆典摆花、锯木头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这节课教学内容较多,黄老师对教材进行了认真钻研,把教材进行加工处理,把例1的100米的小路,改为了20米,降低了研究的难度,并把例题中“两端都栽”去掉了,又增加了这道题的开放性,学生既可以设计出三种不同的植树方案,又可以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进行研究。
在独立研究的同时,让学生小组内交流合作,转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
本课存在以下不足:1.教学内容过多,虽然全面但不够深入,教学时教师“蜻蜓点水”式教学,学生掌握的效果不佳,教学难点突破不够好。
例如:教学“一一对应”数学思想时,教师一、两句话解释了,什么是一一对应思想。
我认为:这里教师可以结合线段图,让学生对应图观察,两端都栽是:棵数=段数+1,“+1”是加的哪一棵,两端都不栽是:棵数=段数-1,“-1”是减得哪一棵,一端栽,又为什么是棵数=段数,学生通过观察线段图,发现:一段栽一棵,一棵树对应一个点,就是“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精编范文】植树问题评课-范文模板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植树问题评课篇一:植树问题评课稿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评课稿“植树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通过蒋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
蒋老师这节课目标非常明确,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提供了乐学条件,引发了学生乐学的动机,让学生在活动的氛围中增加了乐学的体验。
一、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例题感知间隔,以例题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实质,多角度应用拓展植树问题的认识。
在例题探讨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找到关键词,再引导学生把数据改小,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
在这里改小数据,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考,照顾到后20℅的学生,更重要的让学生学会解题的方法。
最后例举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的内容进行解决。
二、注重实践体验自主探究。
教学中,蒋老师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注重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对数形结合意识、一一对应思想的渗透。
在例题探究中蒋老师激励学生自己设计,根据自己的思考探究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学生画的图,引导发现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紧接着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从而孩子质疑“为什么要加1?”这时,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而是通过其他孩子的讨论来解疑;并设计了图形个数与横线条数之间的关系来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的关系。
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张齐华植树问题评课
张齐华植树问题评课摘要:一、引言1.张齐华植树问题的背景和重要性2.张齐华植树问题的核心内容二、张齐华植树问题的解决过程1.问题的提出2.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3.解决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技巧三、张齐华植树问题的应用和推广1.张齐华植树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张齐华植树问题的推广和拓展四、张齐华植树问题的教学评价1.教学方法的选择2.教学效果的评估3.教学改进的建议五、结论1.张齐华植树问题的总结和回顾2.张齐华植树问题对教育工作的启示正文:张齐华植树问题是我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张齐华提出的一个经典数学问题,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问题在我国数学教育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成为了许多教师和学生探讨和研究的焦点。
张齐华植树问题的核心内容是:在一个给定的区域内,如何合理地种植树木,使得树的覆盖面积最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齐华教授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化和模拟退火算法的求解方法。
首先,他将问题转化为一个离散问题,即将区域划分成若干个小区域,然后用0 和1 表示每个小区域是否种植树木。
接着,他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在满足一定条件下,逐步优化树木的种植方案,最终找到使覆盖面积最大的解。
在解决张齐华植树问题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步骤:一是如何将问题转化为一个离散问题,这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二是如何运用模拟退火算法求解离散问题,这需要对算法有透彻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
张齐华植树问题的应用和推广十分广泛。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将它应用于绿化规划、资源分配等领域。
在教育领域,它可以作为教学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张齐华植树问题也可以作为一个研究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对张齐华植树问题的教学评价,我们应从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改进等方面进行。
首先,教学方法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其次,教学效果应以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评价标准;最后,教学改进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践的经验,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
《植树问题》评课稿(12篇)
《植树问题》评课稿《植树问题》评课稿(12篇)《植树问题》评课稿1禤老师这节课教学设计有特色,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们二年级数学科组通过讨论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1、注重知识的铺垫和兴趣。
禤老师用4个手指,5个手指,12根柱子间有几个间隔引入,让学生从中找规律,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白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运用找规律解决植树问题。
2、注重应用意识的培养。
让学生带着问题,画图,进行小组合作。
在活动中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使学生对树与间隔的排列形成清晰的认识。
从而深刻理解三种规律:间隔数+1=棵数、棵数—1=间隔数、总路长÷间隔数=间隔长。
3、知识联系实际。
禤老师从生活中的植树、路灯等。
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植树问题》评课稿2听了曹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一课,我们五年级组全体数学老师经过集体评议,从教师素养和教学效果两方面谈谈我们的认识。
一、教师素养方面曹老师本节课无论是从教育理念还是对教材的解读与整合以及个人丰富风趣的教学语言等诸多方面都彰显了自身较高的专业素养,用他的热情与激情感染了每一位听课者,给大家以视听的享受。
1、丰富风趣的语言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
”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的表述具有新颖性,能够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课堂教学中来。
本节课曹老师从课前准备到结束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显现出他独特的风韵格调。
开课前一曲改编的幸福拍手歌将孩子不自觉的代入了课堂的准备之中。
课堂引入巧妙引导,诱发情感;课堂提问巧问促思,激起思维的波澜;课堂评价具体诚恳,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透着老师关爱之心。
整节课教师激情四射,非常投入,引领着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2、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其经历有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方法的过程。
植树问题一等奖评课稿
植树问题一等奖评课稿一、引入阶段首先,我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的方式,引导学生们进入植树问题的主题。
我提出的问题是:“你们知道植树有什么好处吗?”然后展示出一些关于植树造林的图片,让孩子们看到植树对于环境和生态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阶段在讲解植树问题的知识时,我采用了逐步引导的方式,让孩子们先理解什么是植树问题,然后再学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讲解了植树问题的定义和分类,让孩子们明白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
三、解题方法阶段接下来,我向孩子们介绍了解决植树问题的基本方法——数学模型。
我解释了如何使用数学模型来解决植树问题,并通过一些例子让孩子们理解如何使用这个模型。
我还鼓励孩子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互动环节在互动环节中,我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孩子们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
这些问题包括:“如果我们要在学校里种树,应该如何安排呢?”“如果我们要在公路两旁种树,又应该如何计算呢?”通过这些问题,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思考植树问题,并且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阶段最后,我总结了这堂课的内容,并向孩子们强调了植树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
我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环境问题,并且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去。
六、感受与想法这堂评课让我深刻认识到,数学并不仅仅是抽象的公式和计算,它也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通过这堂课,我相信孩子们不仅学到了关于植树问题的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也认识到,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孩子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
五年级植树问题评课
五年级植树问题评课一、概念理解类(5题)1. 在植树问题中,两端都种树时,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答案:棵数 = 间隔数+1。
- 解析:例如在一条路上每隔5米种一棵树,路的两端都种。
如果有3个间隔,那么树的棵数就是3 + 1=4棵,因为两端都种树,树的数量比间隔数多1个。
2. 两端都不种树时,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棵数=间隔数 - 1。
- 解析:假设一条线段代表路,每隔一段距离画一个点表示间隔,当两端不种树时,树的数量比间隔数少1。
比如有5个间隔,那么树的棵数就是5 - 1 = 4棵。
3. 只种一端时,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棵数 = 间隔数。
- 解析:想象在一条封闭的圆形道路上种树(可类比只种一端的直线情况),树的数量和间隔数量是相等的。
例如有6个间隔,那么树的棵数就是6棵。
4. 如何判断一个植树问题是属于哪一种类型(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 答案:根据题目中的实际情境描述来判断。
如果明确提到在路的两端都种树,那就是两端都种的类型;如果说两端都空着不种树,就是两端都不种;如果像在圆形池塘边种树(类似一端种树的直线情况)或者题目明确表述类似只在一端种树的情况,那就是只种一端的类型。
- 解析:例如“在一条100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10米种一棵,路的两端都种”,这就是两端都种的类型;“在两栋楼之间种树,两楼之间距离50米,每隔5米种一棵”,这就是两端都不种的类型,因为楼的位置相当于种树的两端且不能种树。
5. 植树问题中的间隔数是如何计算的?- 答案:间隔数=总距离÷间隔长度。
- 解析:比如在一条20米长的路上,每隔5米种一棵树,那么间隔数就是20÷5 = 4个。
二、计算应用类(10题)6. 一条路长120米,每隔6米种一棵树,两端都种,一共要种多少棵树?- 答案:21棵。
- 解析:首先计算间隔数为120÷6 = 20个,因为两端都种树,所以棵数=间隔数+ 1,即20+1 = 21棵。
关于《植树问题》的评课稿(精选12篇)
《植树问题》的评课稿关于《植树问题》的评课稿(精选12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评课稿,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那么什么样的评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植树问题》的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植树问题》的评课稿篇1现在在应用同题异构的教研活动中,常用的是多人同题异构模式,因为这种模式是多人参与,这样就更能展示更多人智慧,而且多人同时进行上课,对比性更强,那么就更具有研讨意义。
今天两位老师上的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这节课,我认为可比性就很强,我们可以很好地对照思考。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两节课的对比性(一)教学结构不一致。
第一节课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找出两端都种的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而第二节是从抽象的应用题入手通过画线段图从而发现出两端都种的情况下段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
个人认为第一节课能善于预设学生对“间隔”这个抽象概念容易出差错的现象来入手,而且能采用很直观的五个手指入手,这点我认为预习的很好,而且也能采取很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二)教学内容密度安排不一致。
第一节课的教学密度偏大,第二节课教学密度恰到好处。
第一节,首先为了分析“间隔”这个较抽象的词语,用了手指、小朋友列队以及天安门12根柱子三个实例找出规律,简单问题复杂化了,用学生不易理解的“间隔”一词来导入这很好,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适当解说就可以了,没必要小题大做,从而照成让费时间,而且学生听得没意思,不够挑战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跟随慢慢下降了。
后面又设计了楼梯、电线杆的例子,又有求棵数的、求全长的、求间隔数的,还有拓展题等等,虽然实小学生总体素质会较高一些,但是《植树问题》这个知识内容本身就比较抽象,所以内容太多会照成消化不了,灌输太过于多学生听得闷,老师也越上越着急,从而师生的互动也就受到了影响。
而第二节的内容就明显单一一些了,练习题都是求棵数的问题,没以逆运用形式出现,这能结合教材情况和学生的实际进行预设教学密度,以至学生回答积极,学生反馈到位,学生学习效率高,这点值得学习。
植树问题评课稿
植树问题评课稿植树问题评课稿第一篇:从植树的重要性谈起植树是一项重要的公益性工程,对环境的改善有着显著的作用。
植树可以有效降低环境噪音,净化大气、水质,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固定土壤,增加土壤肥力等等。
同时,植树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关键举措。
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绿地占比不断降低,环境污染不断加剧,植树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首先,植树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绿地不断减少,同时城市建筑、交通等活动也对环境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
这些对环境的破坏,直接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然而,植树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减少空气污染,进而改善生态环境,让人们生活在一个更加健康、清洁的环境中。
其次,植树还能够强化土壤保护。
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明显,水土流失的问题也日益严重,这直接威胁着土地的肥力和质量。
而植树能够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固定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帮助土地保持其原本的特性和生产力。
这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不仅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绿化建设、城市规划等方面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最后,植树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居民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受限,城市绿地显得格外珍贵。
植树可以为城市增添一片绿色,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验到自然的神秘与魅力。
可以说,植树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生动体现之一。
综上所述,植树对于环境的改善、土壤保护和城市建设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植树活动,共同为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环保事业作出贡献。
第二篇:植树造林活动的影响植树造林是一项基础性、扎实性的环保工作,也是一项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活动。
通过竹林、果林、花林等造林活动,可以大大改善环境,增加绿化面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首先,植树造林活动能够改善生态环境。
在造林过程中,树木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氧气,有效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环境。
人教版五上植树问题评课稿
人教版五上植树问题评课稿
植树问题评课稿
植树问题是一种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肖老师执教的这一堂课,主线明朗清晰,目标定位准确,训练扎实有效,主要表现在:
1、关注学生的研究起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植树问题应是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在直线上植树,二是在封闭图形上植树。
直线上植树就有三种不同情况: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一端种一端不种,老师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实际,选定将两端都种的情况作为一课时教学目标来完成,定位很准确,关注了学生研究的起点,符合中段儿童的认知规律。
如果一节课将直线上植树的三种情况一起来探究研究,必然会造成知识容量大,学生学得累,掌握效果不佳的后果。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3.练习设计层次分明,应用意识地培养和思维训练贯穿始终。
本节课练习设计紧扣中心,突出了知识的强化应用。
努力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植树问题的不同题型,有求总长
的、有求段数的、有求棵数的。
在题型设计上由易到难,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如:求街道的路灯数,巧妙地设计如果两边都安装,结果是多少呢?最后又将植树问题与归一问题揉合于一起,设计了一个时钟问题,这些都较好地体现了思维训练的开放性。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评价
篇一:植树问题的教学设计评析植树问题的教学设计评析教材分析:“植树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它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平均分成若干个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以及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本节课就是要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来发现现实生活中它们的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规律解决植树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 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情况:两端都要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情况:两端都要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的解题方法。
教具学具:绳子、挂图、泡沫、小树、题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小游戏:点名学生动手操作,给绳子打3个结并观察:给绳子打3个结,会把绳子分成几个间隔?(有三种情况:4个、3个、2个)(解释“间隔”的意思)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强调结数和间隔数的三种关系)点评:通过游戏激趣,引出“间隔”、“间隔数”的概念教学,由于有绳子打结作铺垫,抽象概念得到了具体化,同时间接渗透了间隔与间隔数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探究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二. 新课探究:2.分组动手操作(分八小组,每组6人),在泡沫上“植树”,要求:(1)计算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2)思考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点评: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通过仔细观察、交流讨论,有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体验以及情感的体验过程,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汇报结果:(1)两端都种:50÷5+1=11(棵)结论:棵数=间隔数+1(2)只种一端:50÷5=10(棵)结论:棵数=间隔数(3)两端都不种:50÷5-1=9(棵)结论:棵数=间隔数-14、总结(学生汇报教师书写):(1)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2)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3)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点评:孔子说:“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捂!”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仔细观察,用心思考,在操作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充分交流,加深对植树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
《植树问题》评课稿
《植树问题》评课稿
植树问题是数学中一种较为复杂的类型,这一内容具有很强的数学思维和探究空间,很荣幸听了贺老师这节示范课。
贺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是关于一条线段植树的三种情况(两端都不栽、只栽一端、两端都栽),让同学们先通过在20厘米长的尺子上摆小树和房子(间距都相等)来发现栽树的棵树、间距、间隔数和总长之间的关系,再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贺老师上课的思路非常清晰,以创设情景引入主题一一先学后教一一巩固提升三个板块为主线,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1.课堂的导入以习近平总书记和一些小朋友植树的照片为切入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讲述新课时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先通过猜测、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再让同学们自己摆一摆、画一画,看一看,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找到总长、间距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植树的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最后让同学们列出算式,得到规律,不断猜想和验证,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课后作业的设置比较新颖,贺老师要求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自主创编习题并解答,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发散思维。
听完这节课,对我以后的教学有了很大的启发,每一堂课都要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断激发同学们的潜能,把课堂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犯错,创建和谐友好的学习氛围,不断激发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
植树问题评课稿(通用12篇)
植树问题评课稿植树问题评课稿(通用12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植树问题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植树问题评课稿篇1植树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内容具有很强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老师的引领,也需要学生的探究。
郎老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先通过在20厘米尺子上摆小棒(不同间隔长)来发现栽树的棵数、间隔数、间隔长、总长之间的关系,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郎老师上课的思路非常清晰,以创景引题---先学后教---巩固提升三个模块为主线,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纵观本节课,亮点之处有:1、注重知识的铺垫和兴趣的激发。
新课开始,郎老师就和学生玩起了猜谜、手指夹铅笔的游戏,这个游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在游戏中找规律,使学生把学习中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注重“优化”的思想,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学生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数学知识的一种解读。
师生之间的语言互动与游戏巧妙的结合,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白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运用找规律解决植树问题。
2、充分体验,夯实学习基础。
做完练习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规律,理解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郎老师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待学生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郎老师又进行对比提升,“如果路的两边都载,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使学生的思维慢慢升华,逐步提高。
建议:教师要提醒每一步算出来的单位名称。
植树问题评课稿篇2植树问题是一种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五年级植树问题评课稿
五年级植树问题评课稿一、老师素养方面曹老师本节课无论是从教育理念还是对教材的解读与整合以及个人丰富风趣的教学语言等诸多方面都彰显了自身较高的专业素养,用他的热忱与激情感染了每一位听课者,给大家以视听的享受。
1、丰富风趣的语言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
”老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技能,这就给老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当中,老师的表述具有新奇性,能够把同学的思维引入课堂教学中来。
本节课曹老师从课前预备到结束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显现出他独特的风韵格调。
开课前一曲改编的美满拍手歌将孩子不自觉的代入了课堂的预备之中。
课堂引入奇妙引导,诱发情感;课堂提问巧问促思,激起思维的波澜;课堂评价详细诚挚,点燃同学学习的热忱,透着老师关爱之心。
整节课老师激情四射,特别投入,引领着同学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2、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
新课标强调要让同学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其经受有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与同伴沟通各自的方法的过程。
曹老师本节课虽然教学容量大,但每一个知识点的形成和问题的探讨都不急于求成,擅长等待。
例如在探讨20米小路,每5米栽一棵树,为什么是4个间隔数?10米木头锯5段这个问题时,给同学留有充分的思索和沟通的空间,当有5六个孩子都有答出时,老师没有急于给出答案。
正是有了老师的等待,最末有孩子究竟想到了解决题的方法。
这不仅表达了曹老师对同学的一种信任,也是一种尊敬。
更是对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做出了很好的定位。
3、着重课堂环节,重视同学学习习惯的培育。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顺当进行的保证,是提高学习质量的诸多重要条件之一,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
曹老师整节课擅长组织课堂,让同学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同学回答下列问题时要求做到有条理,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完整等等。
例如同学在回答间隔、间距时。
《用除法解决问题(植树问题)》评课稿
《用除法解决问题(植树问题)》评课稿从课的活动过程看:较好的体现了“以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线”。
坚持了“以学定教”、坚守“每个孩子都重要! ”的教学思想。
这节课是一堂“简单而不简约的课”。
其中有几个亮点值得我学习。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马老师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商加1或减1,导入新课,这些问题的引入类似于植树问题这样的现象,使学生再次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在归纳直线上种树有三种情况,让学生经历一种猜想、验证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画一画等操作,亲历探究学习的过程,自己归纳发现几种结果,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的难点应是数学模型的建构,即植树问题的公式推导。
这一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总长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几次更改间隔距离,让学生多次从不同结果中发现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归纳法得出公式,构建数学模型。
在练习设计中,也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街道路灯、学生排队、一串千纸鹤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始终置身于情境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关注学生的起点,引导学生画图理解。
植树问题的思维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刚接触植树问题的学生来说,则更有一定的难度了。
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感知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两端都有,两端都没有,只有一端。
马老师则适时引导学生借用画图的方法去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很好的理解题意,找到其数量间的关系,而且能很好的培养其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等学生找到规律后再解决这类问题就简单多了。
教学本部分知识重点就是借助画图的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师生互动,教与学双丰收。
纵观整节课,教师教学理念新颖,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教师注意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的暴露出来。
植树问题评课稿(合集9篇)
植树问题评课稿(合集9篇)植树问题评课稿(合集9篇)植树问题评课稿1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主评的课是查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的第一课时,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
这一单元主要是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利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植树问题是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查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要向学生渗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平均分成若干段,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同,它们中间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不同的情况,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同。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理解和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并且会利用这一规律正确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是查老师执教的这一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
查老师的这节课无论是在教材的驾驭上,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理念的更新上,及在教学模式的探讨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我在听课这么长的时间后仍选择主评这节课的主要原因。
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听完这节课后的几点感受。
1 、联系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素材和依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目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植树问题可分为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直线上植树,二是在封闭图形上植树。
直线上植树就有三种不同情况: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一端种一端不种,查老师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实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所有的学习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认知的起点,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选定将两端都种的情况作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来完成,定位很准确,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起点,符合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中小学《植树问题》评课稿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测试练习题卷
《植树问题1》评课稿徐吉祥 2020.11.7黄老师执教的是《植树问题》的第一课时,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
黄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要向学生渗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
孙老师的这节课无论是在教材的驾驭上,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理念的更新上,及在教学模式的探讨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听完这节课后的几点感受。
1 、联系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植树问题可分为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直线上植树,二是在封闭图形上植树。
直线上植树就有三种不同情况: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一端种一端不种,黄老师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认知实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所有的学习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认知的起点,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选定将两端都种的情况作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来完成,定位很准确,符合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在练习设计中,也是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如黄老师提出问题:在“植树问题”中,一定要是“树”吗?从而引出楼梯问题、马路问题、队列问题、公交站问题、钟表问题等等类似于植树问题的现象。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目标的把握准确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和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并且会利用这一规律正确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
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这一目标展开教学。
首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发现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植树问题的“棵树=间隔数+1”,而且,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加上1,这个“1”表示的是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确这个“1”就是指末端的那棵树,明确了规律,再利用“植树问题探究报告单”进一步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掌握植树问题的规律。
在4、有效地渗透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评课稿
“植树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通过蒋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
蒋老师这节课目标非常明确,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提供了乐学条件,引发了学生乐学的动机,让学生在活动的氛围中增加了乐学的体验。
一、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本节课的教学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例题感知间隔,以例题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实质,多角度应用拓展植树问题的认识。
在例题探讨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找到关键词,再引导学生把数据改小,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
在这里改小数据,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考,照顾到后20℅的学生,更重要的让学生学会解题的方法。
最后例举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的内容进行解决。
二、注重实践体验自主探究。
教学中,蒋老师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注重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对数形结合意识、一一对应思想的渗透。
在例题探究中蒋老师激励学生自己设计,根据自己的思考探究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学生画的图,引导发现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紧接着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从而孩子质疑“为什么要加1”这时,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而是通过其他孩子的讨论来解疑;并设计了图形个数与横线条数之间的关系来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的关系。
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
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蒋老师上这节课的思路非常清晰,先是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动手画线段图,提炼出数学模型(棵数=间隔数+1),最后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到生活实际。
整堂课节奏紧凑,层层深入,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引发了乐学的动机,在开放的课堂中提供了乐学条件,在活动的氛围中增加了乐学的体验。
在上课过程中,“猜想到验证”的学生学习过程一直贯穿着整节课中。
下面来谈谈蒋老师的亮点之处:
1、把枯燥的数学理论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生活事例。
本节课由观察图片、植树、栏杆、学生团体操队列、路灯、课中举例生活中哪里有间隔及创造间隔。
所有的学习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认知的起点,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概念剖析清晰,注重学生体验。
例如:蒋老师对重点词“间隔、两端要种”的解释到位,还有在教例1时,得出答案,要求验证,不同方法画图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对植树规律的得出了实践性的体验,加深了对这个规律的理解。
3、学生方面,学生上课热情高,主动参与,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充分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4、整堂课中,蒋老师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渗透,复杂问题---简单问题--找出规律,再用规律来解决复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