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政策变迁共29页
《公共政策发展》PPT课件
.
6
公共管理学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1.2 公共政策工具
1.公共政策工具的类型 公共政策工具又称为治理工具或政府工具。依据提供公共物品
和公共服务过程中政府介入程度的高低,在从自愿性到强制 性的范畴将公共政策工具类型分为: (1)自愿性工具 (2)混和性工具 (3)强制性工具
.
7
公共管理学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是对政策问题的理性分析;政策问题的建构需要 对政策问题进行分类。
3.政策问题的建构有四个相互衔接的步骤:问题搜索、问题界定、问题 详述和问题感知。整个过程是在认识或“感知”问题情势的前提下, 搜索出问题网。
.
13
公共管理学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2.3 公共政策议程
1.公共政策议程的含义:公共政策议程是由一定的政策行为 主体提出并促成其最后确定,这一过程就是政策议程的建立 过程。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1.3 公共政策的研究主线
1.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的权力结构、权力运行 机制与决策机制 2.公共政策的过程与程序 3.公共政策的内容与输出
.
10
公共管理学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2 公共政策过程
5.2.1 公共问题与公共政策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的确认和建构是公共政策过程的起点,也是现代政策 分析的中心环节。公共政策问题泛指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 差距,这种差距往往是产生社会紧张状态的原因。
公共问题不等于就是公共政策问题,公共政策问题只是诸多公共问 题中的一部分。公共问题成为公共政策问题的条件是:公共问题 促使人们行动,特别是向政府及公共部门提出、同时该问题又在 政府及部门的权限范围之内,在特定时期被列入政府政策议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策的变迁共30页文档
19
【内容】:党和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财政作为重要的 调控手段,顺应宏观经济形势的要求,适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1.国债投资规模调减调向。 2.推后预算内建设性支出的时间。 3.有保有控,在总量适度控制下进行结构性调整。 4.深化税制改革,发挥税收调节作用。 5.改革企业所得税。 6.调整资源税。 7.调整消费税。 8.积极推进出口退税机制改革。 【效果】: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长 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群众受惠较多”的良好格局。
23
24
【时间】:2019年 【内容】:中国将继续实行积 极的财政政策。 1.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和发 展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经济 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保持经 济平稳较快的发展与调整结构 结合起来,大力支持推进结构 调整,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 优化的基础上,促进区域协调 发展。 2.更加注重扩大内需,特别是 消费需求,切实保持经济平稳 较快增长。 3.更加注重保障民生,切实推 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更加注重深化财税改革,切 实增强财政经济发展的内在动 力和活力。 5.更加注重加强财政科学化、 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 金的绩效。
28
29
Thank you
10
【内容】: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经济 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 针。实行了紧缩财政、紧缩信贷的“双紧” 政策。 1.大力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2.控制社会消费需求 3.紧缩中央财政开支 4.进行税利分流试点和税制改革 【效果】:“双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实施后, 经济过快增长得到了控制,物价迅速回落到 正常水平,需求膨胀得到化解,固定资产投 资的结构有所调整,产业结构不合理状态有 所改变。但是,由于“双紧”的财政货币政 策,使企业在流动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 生产难以正常运转,经济效益明显下降。随 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速回落,居民收入的增 幅也有一定的下降,市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 疲软,财政困难也日益加剧。
公共政策-政策变迁
第2节 政策终结
一、政策终结的概念和作用
1.政策终结研究的兴起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政策终结的研究在政策科学的 发源地美国都是很少的。 随着美国1994年国会大选使民主党凭借一篇关于精简政 府的竞选纲领获得了两院的控制权以及其后美国再造政 府运动的开展,需要终结的机构和过时的政策法规的增 多,美国的研究者和政府官员都认识到了政策终结在美 国政策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14
我国的政策终结工作存在的问题,主 要有: 一是政策终结的程序不合法。 二是对终结的重视不够。 三是政策终结的力度不够。
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政策调整的原因
客观原因:指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变化,即政策环境及政策问题本身的发展变 化。 主观原因:人们对政策问题、政策环境以及政 策方案等认识的深化,决定了人们总是要不 断地重新认识、界定政策问题、政策目标和 政策方案,以使政策真正达到解决社会问题 的目的。
7
四、政策调整的作用
10
2.政策终结的概念 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 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 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 政策终结有三个特征: (1)强制性
一项政策的终结总是会损害一些相关的人、团体和机构的利益,遇到强烈的 反抗,因此,往往靠强制力来进行。
3
【案例】高考加分政策调整
2010年11月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了教育部、国家民委、公 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协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文件,规范 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主要涉及中学生学科奥赛(以下简称 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高考加分,以及体育特长生加分两个项 目。新政策将于2014年高校招生时执行。 本次奥赛保送及加分调整,大幅减少了高中毕业生保送大学 资格。全国奥赛一、二、三等奖,最多加20分向高校投档,不 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获得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既无保 送资格,也不加分。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奥赛决赛一等奖 并被中国科协遴选为参加国际奥赛国家队集训的学生,才有资 格保送上大学。其余种类的各种竞赛获奖者不再具备保送生资 格。全国奥赛获奖者以及体育特长生最高加分不得超过20分。 今后所有拟享受高考加分的考生,均须经过本人申报、有 关部门审核、省地校三级公示等3个环节后方能予以认可,加大 资格考生加分信息公示力度和社会监督效度。 思考题:教育部为何要对高考加分政策进行调整?
公共政策文档
公共政策什么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方案和决策。
在现代社会,政府在面对各种社会、经济和环境挑战时,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来引导和管理社会发展。
公共政策的目标旨在解决社会问题,满足公众利益,提高社会福祉。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阶段:1.议题确定:在这个阶段,政府会确定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共利益。
这些议题可以是经济发展、教育、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问题。
政府可能通过调研、咨询专家和利益相关者来确定议题。
2.政策制定:在这个阶段,政府会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解决确定的议题。
政策制定可能涉及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者的合作。
政府会考虑各种因素,如预算限制、法律法规、道德和伦理等方面的考虑。
3.政策实施:在政策制定完成后,政府需要对政策进行实施。
这包括资源分配、监督和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政府可能需要与各方合作,如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等,来实施政策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4.政策评估:政策的评估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用于评估政策的效果和成效。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评估政策的影响,包括定量和定性的方式。
评估结果可以帮助政府调整政策,提高政策的效率和效果。
公共政策的重要性公共政策在现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公共政策的几个重要方面:1.社会公正:公共政策可以促进社会公正,解决社会不平等、贫困和歧视等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教育、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等方面,以提高社会公正。
2.经济稳定:公共政策对于维护经济稳定和发展也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管理经济,调整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增长。
3.环境保护:公共政策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来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污染和废弃物的排放。
公共政策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面临着各种挑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挑战和应对策略:1.利益冲突:公共政策涉及多方利益,不同利益相关者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目标。
《政策变更等》课件
企业应对政策变更的成功案例
案例背景
应对策略
介绍企业应对政策变更的背景和原因,包 括企业自身状况、政策环境等。
详细阐述企业应对政策变更的具体策略和 措施,包括对政策的解读、风险评估、调 整业务模式等。
实施效果
案例总结
分析企业应对政策变更的效果和成果,包 括对企业的具体影响和市场的反应。
总结该企业应对政策变更的成功经验,提 出对企业应对政策变更的借鉴和启示。
公众认知不足
政策变更可能缺乏足够的公众认知和支持,影响 其有效实施。
国际影响与应对
国际政策协调
政策变更可能需与国际组织或他国进行政策协 调,以避免贸易摩擦和冲突。
技术标准接轨
企业需关注国际技术标准和规范,以确保产品 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跨境资本流动
政策变更可能影响跨境资本流动,企业需关注汇率波动和资本管制措施。
提出时机
政策变更的提出时机可以 是任何时候,但通常在政 策执行过程中或社会经济 环境发生变化时提出。
政策变更的论证
论证内容
政策变更的论证内容主要包括政 策变更的必要性、可行性、影响 范围和预期效果等。
论证方式
政策变更的论证方式可以采用调 查研究、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等 方式进行。
论证结果
政策变更的论证结果应得出是否 需要进行政策变更的结论,并针 对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技术创新压力
政策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企业需不断投入资源 进行研发和升级。
行业标准变化
政策可能推动行业标准的变化,企业需符合新的标准 要求。
社会接受度问题
社会舆论压力
政策变更可能引发社会舆论的关注和质疑,对企 业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利益相关者反对
公共政策-政策变迁
8
五、政策调整的程序
1、获取反馈信息,即掌握由监控机构在政策 监督和控制中所获得的关于政策系统运行尤 其是政策执行结果方面的信息; 2、依据反馈信息,对政策问题、目标和方案 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以确立需要补充什 么、修正什么或完善哪些方面; 3、进行实际的修正、调整、补充和完善工作, 并将新的方案付之于实践。
3
【案例】高考加分政策调整
2010年11月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了教育部、国家民委、公 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协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文件,规范 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主要涉及中学生学科奥赛(以下简称 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高考加分,以及体育特长生加分两个项 目。新政策将于2014年高校招生时执行。 本次奥赛保送及加分调整,大幅减少了高中毕业生保送大 学资格。全国奥赛一、二、三等奖,最多加20分向高校投档, 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获得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既无 保送资格,也不加分。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奥赛决赛一等 奖并被中国科协遴选为参加国际奥赛国家队集训的学生,才有 资格保送上大学。其余种类的各种竞赛获奖者不再具备保送生 资格。全国奥赛获奖者以及体育特长生最高加分不得超过20分。 今后所有拟享受高考加分的考生,均须经过本人申报、有 关部门审核、省地校三级公示等3个环节后方能予以认可,加大 资格考生加分信息公示力度和社会监督效度。 思考题:教育部为何要对高考加分政策进行调整?
形成政策变化的常规模式即政策所具有的高度的连续性的原因乃是在于同一批政策参与者或团体长期主宰相关领域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相关的政策问题总是被放在相似或相同的脉络和途径中加以处理的这也就形成了所谓的政策风格policystyle政策主体的构成其中包括行动者及其观念价值观思维方式
公共政策学 第9章 政策变迁与终结 (2)[26页]
公共政策学
倡议联盟框架
公共管理创新系列教材
倡议联盟框架由萨巴蒂尔及其同事提出, 他们把政策变迁看作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 的结果:
政策终结即某一政策或政府项目的终止, 是政策过程的最后环节。政策终结的具 体原因很多, 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种类型: 反对行动导致的政策终结、新思想导致的政 策终结。政策终结难免会触及既得利益者, 须妥善处置, 如果处置不当有可能引发社 会冲突甚至政治危机。
公共政策学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政策变迁的代表性研究路径。 2.简述公共政策的常规变迁与范式变迁的区别。 3.简述循环式政策变迁理论的基本内容。 4.简述锯齿式政策变迁理论的基本内容。 5.简述倡议联盟框架的基本内容。 6.简述间断均衡理论的基本内容。 7.简述政策扩散的直接动因。 8.简述政策终结的类型划分。 9.简述政策终结的有效策略。
政策终结的成因
政策终结的策略
公共政策学
政策终结的含义
公共管理创新系列教材
政策终结即某一政策或政府项目的终止。作为政策过程的最后环节, 政策终结意 味着某项政策完成使命或者存在功能障碍, 不具有继续执行的价值。
政策终结具有强制性、衔接性和稳妥性特征。 首先, 作为公共组织做出的一项决策,政策终结具有强制性。一项政策宣布终结 后, 其政策效能即告结束, 执行机构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停止实施。对于政策客体来 讲, 一项政策终结后, 其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就不再具有约束力。 其次, 政策终结具有衔接性。一项政策被废止后往往会出台新政策, 确保社会 生活处于有序状态。一般而言, 新旧政策也要相互衔接, 不能“新官不理旧账” “ 新政不理旧事”。 最后, 政策终结要采取审慎稳妥的态度, 确保新旧政策相互衔接, 不引发矛盾 和社会风险。
我国公共政策的发展
我国公共政策学发展我国公共政策学伴随改革开放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的孕育开创阶段;二是20世纪90年代后的快速发展阶段。
兴起的原因:①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选择;②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的需要;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物;④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的结果。
在这些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一、公共政策学的定义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与系统内外诸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和相关性研究,探索公共政策的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公共政策学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经济学、工商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创立了一个新的公共部门管理的知识框架,适应了当代公共部门管理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
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正是为了适应政府部门及公务员提升决策和执行能力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公共政策学的发展趋势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方向。
公共政策学自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兴起之后,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发展十分迅速。
二、我国公共政策学的兴起与发展历程回顾过去30年来我国公共政策学的兴起与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引进到开创、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的发展过程。
深入研究这一过程,大体上又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孕育开创阶段。
政策研究在我国由来已久。
但是,把政策及其运行规律作为一门科学来专门研究却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后的事。
那时,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敞开了国门,在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方法的同时,一些新兴的学科也开始相继传入我国,公共政策学就是其中之一。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的快速发展阶段。
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日益明确,我国的公共政策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政策变迁研究论述及展望
文献综述题目: 政策变迁课程名称: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专业班级:学号: 42017年6月27政策变迁研究论述及展望摘要:政策变迁是一种对现行政策所从事的变革活动。
众所周知,在早期的传统政策循环论中并没有讲公共政策的变迁这一过程纳入其中,而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需要重视对政策变迁的研究。
本文主要介绍了政策变迁的发展历史、主要、政策变迁中相关参与者角色以及国内外运用政策变迁相关理论的相关实践。
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总结并提出展望,希望能够为该领域的研究或者政策变迁决议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关键词:政策变迁渐进主义间断-平衡模型倡导联盟框架政策制定参与者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推进,国家内部的政策制定和国际政策的制度都十分重要,涉及的范围极大涉及的利益群体也极其广泛。
同时在政策变迁过程中,其参与者也十分重要。
本文主要是对国际国内2010-2013年间对于政策变迁相关内容的综述。
对这一时期“政策变迁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
国内外已有学者对这一议题进行了有价值的前瞻研究,3年时限较短因此本文主要是从横向出发(多领域多角度进行综合论述)再适当加以纵向分析(主要以时间为线索)了解政策变迁相关的发展。
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政策变迁研究的成果,并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指出了可能的方向。
并提出对于当代政策变迁的建议。
二、政策变迁概念辨析所谓的政策变迁就是国家机关、公共组织或者其他组织由于社会实际情况的变动,原有的政策不适合而不能继续适用而通过对原有政策的修改或者从新出台的变迁过程。
政策变迁作为政策动态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政策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表现。
美国学者安德森曾指出,政策变迁是一个或多个政策取代现有的政策,包括新政策的采行和现行政策的修改和废止,一般而言,政策变迁有三种形式:(1)现有政策的渐进改变;(2)特定政策领域内新法规的颁布;(3)重新选举后导致的重大政策转变”。
政策变迁包括长期渐进发展和短期间断两个过程。
论公共政策的变迁
论公共政策的变迁内容提要:公共政策变迁,意味着原有公共政策的不足,由于公共政策变迁的不可逆性,势必会有心新旧公共政策之间的对比。
其变迁也反映了公共政策的过程存在的缺陷,公共政策过程包括政策制定阶段、执行阶段以及评估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为了确保公共政策的科学民主,要深化政策制定中政府与公民的互动机制。
关键词:公共政策变迁不可逆时滞政府公民互动机制公共政策与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公共政策能够在执行过程中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
这种社会公平当然是基于公共政策是可以体现政府守法和尊重民意的。
如果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不协调,政府与公民地位不对等,公共政策必定要发生变迁,这种变迁是不可逆的,但同时又是滞后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与公民之间良性的互动,建立长效机制,制定出科学、民主的公共政策。
一、公共政策变迁的不可逆性公共政策变迁是从“旧”的政策向“新”的政策转变的过程,也是从“坏”的政策向“好”的政策转变的过程,因而变迁的方向具有当然的不可逆性。
辩证唯物主义表明,事物是发展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也表明,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公共政策也不例外。
从宏观的发展过程来看,公共政策就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旧到新、从恶到善的安排过程。
时间是流动的,政策是不可逆的,犹如铁棒上的电流很难重新回流到已抽离的电线一样,亦如一个人不可能“越活越年轻”。
“新旧”“好坏”到底如何界定,就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来看,新旧法两相比较,不难看出,进步还是显而易见的。
1、新法强调了立法目的仅仅是救助,旧法目的除救助外,强调是为了“维护城市社会秩序和安定团结”。
2、新法以相当多条文强调了救助机关的义务,旧法则主要规定了被收容人员的义务。
3、从主管机关上比较,新法明确规定由民政部门负责,设立救助站,同时规定了相关部门的配合义务;旧法则笼统规定由民政和公安负责,事权不分。
政策变迁文献综述
前言政策变迁众所周知,早期的传统政策循环论并没有将公共政策的变迁这一过程纳入其中,而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重视对政策变迁的研究。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公共政策研究开始重视这一领域,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理论成果。
本文将在这些文献的基础上,依据政策过程理论的四个阶段,按照时间纬度来系统回顾30多年来公共政策变迁研究的重要成果。
本文将分别从研究兴起的背景、概念发展及早期研究阶段、模型建构阶段、模型验证与整合修正阶段,四个阶段来进行梳理。
所谓“政策变迁”,基本上就是一种对现行政策所从事的变革活动。
政策变迁本身所隐含的意义为:不论是受到外在条件或内在因素的影响,很少有政策一直维持着当初被采纳时的形式,相反地,他们是持续不断在演化之中。
①一、政策变迁研究兴起的背景首先来看,缺失了政策变迁这一过程的政策过程是不完整的,是静态的,所以要构建完整的政策系统和动态的政策过程,便不能排除政策变迁这一环节。
传统的政策循环论认为,大部分公共政策都经历这样一种线形过程:问题建构、议题设定、政策规划、政策设计合法化、政策执行与结果评估,而没有关注公共政策的变迁过程。
事实上,在不可胜数的政策中,由提案到结束循此一规律的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政策都会经历次数不等、规模不一的变迁过程,最后才走向终结之途,在此过程中,政策可能经历多次的“次循环”或“再循环”;即使是政策演变至结束,也不意味着其作用随之消逝,依然可能为其它政策所继承;再者,由于受到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的影响,公共政策也有革新的必要。
②另外自上世纪50 年代以来,以林德布罗姆(Lindblom)为首的政策科学家提出了得“渐进主义”政策变迁模型,但该模型无法系统的全面地解释政策变迁,因此遭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批判:如豪格伍德(Hogwood)和彼德斯(Peters)认为渐进式政策变迁不足以描述和解释所有的政策变迁现象,必须有更为细腻的讨论;③以赫克洛(Heclo) 为首的政策学家也不同意公共政策变迁完全是一个政治①Hogwood,W. Brian and Peters,B. Guy. Policy Dynamics [M] . 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3:25②[美]查尔斯·E·林布隆.政策制定过程 [M] .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7-18③Hogwood,W. Brian and Peters,B. Guy. Policy Dynamics [M] . 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3:10-12冲突和方案冲突的过程, 而也是一个政策学习的过程。
公共政策变迁
“公共政策变迁”资料合集目录一、公共政策变迁的间断均衡与范式转换基于—上海科技创新政策的实证研究二、公共政策变迁的理论命题及其阐释三、社会建构类型转换与公共政策变迁以中国网约车监管政策演变为例四、公共政策变迁的间断均衡与范式转换——基于—上海科技创新政策的实证研究公共政策变迁的间断均衡与范式转换基于—上海科技创新政策的实证研究浅析雅思学术类阅读与大学英语六级阅读文章异同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的实证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而雅思学术类考试和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语言测试。
这两种考试都包含了阅读理解部分,因此,了解它们的异同对于备考学生和教师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自建小型语料库的方法,对雅思学术类阅读与大学英语六级阅读文章进行实证研究,旨在探讨两者的异同。
本研究采用自建小型语料库的方法进行研究。
我们从雅思学术类考试和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中选取了100篇阅读文章,每篇文章的长度约为800-1000字。
然后,我们对这些文章进行了词频、文体、题材、难度等方面的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种考试的词汇量有较大差异。
雅思学术类考试的词汇量较大,涉及的专业术语和高级词汇较多,而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词汇量相对较小,主要涉及基础词汇和常见短语。
这表明,雅思学术类考试的阅读难度相对较大,需要考生具备更丰富的词汇量和阅读技巧。
在文体方面,两种考试的阅读文章都以说明文和议论文为主。
但是,雅思学术类考试的阅读文章中常常出现图表、表格等非文字信息,这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雅思学术类考试的阅读文章往往采用更为复杂的句型和表达方式,而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阅读文章则较为简单。
在题材方面,两种考试的阅读文章都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
但是,雅思学术类考试的阅读文章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于西方文化和学术背景的了解,因此涉及的题材更加广泛和深入。
而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阅读文章则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阅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