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导学案4
长恨歌导学案

学习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一、课堂学习1.给这首诗歌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每层的意思。
明确: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
2.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应作何解释?明确: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
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3.诗歌的主题是“恨”,那么形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全诗中有何艺术效果?明确: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点明主题,照应开头,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问题探究1.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对此你有怎样的见解?明确:(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2.讨论诗歌中唐明皇、杨贵妃的形象。
明确:①李隆基:情深意重②杨玉环:美貌忠贞3.本诗很多地方都采用了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的抒情手法,试找一两处分析。
《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_0

《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长恨歌》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诗歌主题的理解。
【知识链接】1.作者生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
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
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
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2.李、杨的故事: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
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
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
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
公元756年,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
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先杀了杨国忠及杨贵妃的两个姊妹,又逼着唐明皇将杨贵妃赐死,以谢天下。
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3.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篇幅可短可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声韵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句式比较灵活。
以“歌”命名的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等,以“行”命名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等,以“歌行”命名的有高适的《燕歌行》。
【方法指导】1.课前根据注释阅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句子,上课时通过与同学讨论或询问老师解决。
2.熟读成诵并仔细阅读知识链接部分,试着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讨诗歌主题。
预习案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渔阳鼙鼓霓裳羽衣千乘万骑因利乘便跨下坐骑花钿委地翠翘金雀天旋日转椒房阿监监视监狱耿耿星河翡翠衾寒临邛道士西厢玉扃珠箔银屏仙袂飘飖含情凝睇钗擘黄金二、给加点的词注音并解释1.黄埃散漫风萧索2.云鬓半偏新睡觉3.遂教方士殷勤觅4.临别殷勤重寄词三、结合注释阅读课文,移注重点字词,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诗中主要描绘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并追溯了唐玄宗治下的历史背景。
本篇文章将以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材为基础,为读者提供一份详细的导学案。
一、教材中阅读指导1. 了解唐玄宗时期的历史背景,尤其是安史之乱的影响;2. 了解杨贵妃的家世、美貌以及对唐玄宗的影响;3. 了解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感情,以及因爱情而引起的政治和文化变化;4. 注意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形象描写、比喻和对比等;5. 理解作者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态度。
二、课内导读1. 了解唐玄宗时期的历史背景《长恨歌》的时代背景是唐代中晚期,唐朝处于全盛时期。
然而,唐玄宗时期也发生了安史之乱,导致东都长安陷落,唐朝政治和经济受到严重的影响。
2. 了解杨贵妃的家世、美貌以及对唐玄宗的影响杨贵妃是唐玄宗宫廷中出现的一个知名人物,她来自于一个普通的官宦之家,但是却有着非常美丽的容貌。
杨贵妃的出现让唐玄宗对她青睐有加,为了和她在一起,不惜废黜宠爱已久的王后,并将她册立为后妃。
3. 了解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感情,以及因爱情而引起的政治和文化变化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感情一度非常深厚,唐玄宗在她身边包容她的一切,并宠爱有加。
唐玄宗因为杨贵妃的美貌而变得专注于个人感情,而忽略了朝政和民生,这也造成了许多政治和文化上的变化。
4. 注意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形象描写、比喻和对比等白居易在诗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形象描写、比喻和对比等,来描述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他用了寓言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于这段感情的认识和感受,使得整篇诗文很具有艺术性。
5. 理解作者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态度作者在写作《长恨歌》时,描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揭示了这段爱情对于整个唐朝的影响。
在作者心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是一种精神的饥渴,一种对于个人欲望的崇拜,也是唐朝政治和文化衰落的一种象征。
长恨歌导学案

二、自主阅读
1、参照课下注释,自读《长恨歌》1遍。
要求:用笔标出读不准、读不懂的地方(语意、句意不懂的地方可小组内解决)
2、听名家诵读。
要求:(1)听准字音。
(2)进一步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情感。
3、再次自读诗歌1遍。
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结合注释,梳理诗歌大意。
(1)情景交融,哀景写哀情
(2)物是人非,乐景写哀情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巩固提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六宫粉黛无颜色
(2)可怜光彩生门户
(3)东望都门信马归
(4)耿耿星河欲曙天
(5)鸳鸯瓦冷霜华重
(6)为感君王辗转思
(7)遂教方士殷勤觅
(8)其中绰约多仙子
(9)含情凝睇谢君王
(10)云鬓半偏新睡觉
4、层次划分: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线,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请从故事情节上划分诗歌的结构,理清情感的脉络,并试着用诗化的语言来概括一下各层次的大意,看看谁概括得最好最准确。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5、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诗歌片段进行诵读。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诗歌革新的重要人物,他提出的口号,是“新乐府运动”的指导方针。他还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与元九书》)的著名论点。他的著名长诗《》《》都是当时的名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的诗句正说明这两首诗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所以清人赵翼指出,白居易“即无全集,而二诗已自不朽”(《瓯北诗话》)。白居易生前,曾对自己的诗文进行过几次编集,初名《白氏长庆集》,后改名《白氏文集》,共收诗文3800多篇。
长恨歌导学案

长恨歌导学案《长恨歌》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熟读成诵,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3、感受其凝练、优美动人的语言及作者对李杨二人赞颂又讽喻的复杂态度。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整体把握诗歌,研习第一部分。
【自学检测】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_______,号__________。
与_______并称“元白”,与________并称“刘白”。
唐德宗贞元年间中进士,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
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文学上,白居易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_________________”,揭露时弊。
他的诗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讽喻诗如___ ,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具有伤感色彩的长篇叙事诗____________________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2、写作背景本诗取材于________和_________的故事。
这首诗创作时间是_____________,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
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李杨故事,当时白居易写下了_______________,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3、李、杨的爱情故事。
背诵: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字词积累1、给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回眸凝脂云鬓骊宫鼙鼓城阙千乘花钿萦纡旌旗龙驭踌躇马嵬悄然耿耿霜华重衾临邛绰约玉扃参差珠箔仙袂迤逦凝睇人寰擘 2、解释词语御宇..多年求不得春从春游夜专夜..可怜..光彩生门户宛转娥.眉.马前死天旋日转回龙驭..东望都门信马归...其中绰约..多仙子玉容寂寞泪阑干..含情凝睇..谢君王钗擘.黄金合分钿【思考与探究】整体感知1、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
《长恨歌》导学案

《长恨歌》导学案《长恨歌》导学案一、课前独学(A级)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文公。
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
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
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退居到洛城。
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
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
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
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但《长恨歌》诗人自己将之归为感伤诗一类。
从表达方式看,是叙事诗。
2、背景介绍: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Zhōuzhì),,鸿与瑯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
《长恨歌》学案

《长恨歌》导学案设计者:吴长贤班级组名姓名时间:2016.3.13【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3.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4.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5.熟读成诵《长恨歌》【学习重点】1.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2.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3.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学习难点】1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2.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第一课时链接:一、背景介绍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
后为李隆基看中。
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
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
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
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
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
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
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
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
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李肇《国史补》)“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
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二、作者介绍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
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
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
长恨歌导学案教师版

《长恨歌》导学案教师版王新文一、学习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二、重点、难点: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一、相关资料1.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2、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
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
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
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
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3、写作背景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
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
《长恨歌》导学案4

主备人:高小梅班级组别姓名第一课时青春寄语: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目标导航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白居易诗文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②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解读诗歌,深切感受饱含在诗歌中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②欣赏本诗寓褒贬于鲜明形象中的委婉风格。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歌中作者通过叙事表现出来的讽喻之意和同情、伤感之情。
预习案一、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代诗人,字,号、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世称白傅,白文公。
官终刑部尚书,又称白香山。
二、初读诗歌,给下列句子中加线的字注音。
回眸( ) 粉黛( ) 骊宫( ) 霓裳( )衾被( ) 鼙鼓( ) 仙袂( ) 衣钿( )凝睇( ) 钗擘( ) 萦纡( ) 马嵬( )阑干( ) 绰约( ) 迤逦()()三、解释诗中重要词语。
御宇多年求不得六宫粉黛无颜色可怜光彩生门户渔阳鼙鼓动地来九重城阙烟尘生宛转娥眉马前死东望都门信马归椒房阿监青娥老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上穷碧落下黄泉其中绰约多仙子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珠箔银屏迤逦开玉容寂寞泪阑干四、再读诗歌,把握诗歌的结构,说出每层层意。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第四部分:自"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探究案一、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二、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三、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主备人:高小梅班级组别姓名第二课时一、背诵并默写下列诗句。
长恨歌导学案学生版

学生姓名班级《长恨歌》导学案(学生版)编写:刘铭钦审阅:高二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熟读诗歌,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3、感受其凝练、优美动人的语言及作者对李杨二人赞颂又讽喻的复杂态度。
课文导学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号。
与并称“元白”,与并称“刘白”。
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
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文学上,白居易主张“,”,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揭露时弊。
他的诗分为三类:、、。
其讽喻诗如,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具有伤感色彩的长篇叙事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2、写作背景(参照课下注释1)本诗取材于和的故事。
这首诗创作时间是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
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李杨故事,当时白居易写下了,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
白居易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3、背诵: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其一)、李商隐《马嵬》(其二)4、字词积累:给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回眸()凝脂()云鬓()骊宫()鼙鼓()城阙()千乘()花钿()萦纡()旌旗()龙驭()踌躇()马嵬()悄然()耿耿()霜华重()衾()临邛()绰约()玉扃()参差()珠箔()仙袂()迤逦()飘飖()凝睇()人寰()擘()二、整体感知1、解题歌——歌行体(“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明】徐师曾)①篇幅可短可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8句;《长恨歌》120句。
②古乐府叙事特点,将写人、记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有白描、对话、独白、评价。
如《兵车行》描述部分:“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长恨歌》导学案.doc

《长恨歌》导学案《长恨歌》导学案《长恨歌》导学案(学生版).doc 《长恨歌》导学案(教师版).doc《长恨歌》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许文艳李慧审核人:张海敏【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内容。
②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品味语言,学习诗歌常见的一些表现手法,理解诗中所塑造形象及其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中李、杨彼此对爱情的坚守,感受李、杨爱情悲剧的内涵。
【学习重、难点】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揣摩诗歌的情感内容。
【知识链接】“以意逆志”: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欣赏诗歌的一个基本方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就是说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 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理解,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知人论世”:就是理解某个人的作品,应该了解这人的生平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可以说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可解者寡矣。
” 目的就是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创作的背景,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主旨。
【自主学习】一、关于作者白居易(77 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祖《长恨歌》导学案(学生版)编制人:许文艳李慧审核人:张海敏【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内容。
《长恨歌》导学案

《长恨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风格。
2、熟读并背诵《长恨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
4、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抒情细腻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2)掌握诗歌中的重要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难点(1)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是单纯的爱情歌颂还是蕴含着更深层的政治讽喻?(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比、象征、用典等在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他的诗作有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等。
其讽喻诗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闲适诗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感伤诗则以长篇叙事为主,多写爱情悲剧和人生无常。
2、写作背景《长恨歌》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当时白居易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
陈鸿在《长恨歌传》中交代过白居易写这首诗的背景:“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鸿与琅邪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
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
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
”四、文本解读1、诗歌内容《长恨歌》全诗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写唐玄宗求色误国,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从此沉迷于歌舞酒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导致朝政荒废。
第二部分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被迫西逃,马嵬坡下杨贵妃被逼自尽,“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此后唐玄宗对杨贵妃思念不已,日夜牵挂。
导学案长恨歌

导学案长恨歌《导学案长恨歌》导学目标:通过学习《长恨歌》这首唐诗,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深入探讨诗人对国家兴衰变迁的感慨和思考。
一、背景介绍《长恨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借杨贵妃的悲剧命运,表达了自己对唐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忧虑之情。
二、诗歌赏析1. 诗歌结构《长恨歌》共有九十九句,每句五言。
整体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展现出诗人的抒情和叙事技巧。
2. 内容概要诗人通过描写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悲惨结局,借此抒发了对时局混乱和个人命运无常的感慨。
3. 情感表达诗中充满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忧虑,同时也表达了对爱情和人生的感慨和追求。
三、主题探讨1. 政治隐喻杨贵妃在诗中象征了唐朝的国家命运,她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黑暗和内乱。
2. 爱情意蕴诗人通过描写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表达了对美好感情的向往和珍惜,也反衬出国家政治腐败的对比。
四、学习反思通过学习《长恨歌》,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唐代文学的魅力和深刻,更能够从诗人的感慨和思考中,思考当代社会的伦理和价值观。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蕴,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五、作业布置1. 背诵《长恨歌》的部分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写一篇关于《长恨歌》的读后感,表达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和感悟。
六、学习反馈同学们可以根据所学内容,开展课堂讨论和作业展示,共同提升学习成效和交流能力。
希望大家在学习《长恨歌》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思想的力量。
愿我们都能成为具有人文情怀和高尚品质的文学人。
以上为《长恨歌》导学案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诗歌要旨和学习方法,共同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修养。
感谢大家的参与和支持,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恨歌》的诗意世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愿我们都能成为有思想有情怀的文学之人,书写精彩人生的新篇章!。
长恨歌教案设计(精选6篇)

长恨歌教案设计长恨歌教案设计(精选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恨歌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恨歌教案设计篇1教学设想一、教材分析《长恨歌》是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二选修)的第一首诗。
作为白居易的代表作品,她以高超的艺术性,丰富的人文性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长恨歌》里所涉及的李、杨爱情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希望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使学生能对李、杨爱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学会用“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 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3 引导学生树立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 难点:诗歌的主题把握。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
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
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 。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长恨歌》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

《长恨歌》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长恨歌》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长恨歌》导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2、品味语言,鉴赏诗歌艺术手法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4、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5、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表达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导学过程一、课前积累【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
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
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
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诗善于表达,平易通俗,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著有《白氏长庆集》。
【诗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偶然间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这段悲剧故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
虽然的立意是“欲惩尤物”,但在读者心中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
学生笔记二、自主学习1、注音(1)回眸粉黛骊宫霓裳临邛鼙鼓仙袂衣钿千乘钗擘马嵬阑干绰约(2)解释词语:a、御宇多年求不得b、春从春游夜专夜c、姊妹弟兄皆列土d、宛转蛾眉马前死e、云栈萦纡登剑阁f、不见玉颜空死处g、东望都门信马归h、耿耿星河欲曙天i、其中绰约多仙子j、珠箔银屏迤逦开k、玉容寂寞泪阑干l、含情凝睇谢君王m、但令心似金钿坚(3)古今异义:a、六宫粉黛无颜色b、可怜光荣生门户c、云鬓半偏新睡觉(jué)d、临别殷勤重寄词e、雪肤花貌参差是⑷名句名段a、回眸一笑百媚生,------------------------。
长恨歌导学案

长恨歌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3、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一、诗人简介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
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
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
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
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
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
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
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
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作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
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
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
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
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
《长恨歌》导学案

《长恨歌》教案一、课前检测:每日一练(齐读)1.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3.(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4.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5.(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6.(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二、课堂导入,出示学习目标。
了解了作者及创作背景,了解了李杨其人,整体感知了诗歌的内容和结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方法鉴赏诗歌,进一步理解诗歌思想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析恨过渡:长恨歌,实为歌长恨,这是有多长的恨呢?诗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诗中之“恨”:谁恨?恨什么?怎么表现恨?(提示)小组合作讨论3分钟,然后交流。
四、知人过渡: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李杨两人的爱情经历了一个极乐到极悲的过程,由此产生的共恨,对于李杨两人,你是如何看待的呢?知人论世,既要知作者其人,我们还要知作品中人,对于李杨两人,有以下几种看法,你怎么看?请大家小组讨论2分钟,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唐玄宗:重色误国的昏君?深爱杨女的痴情男?杨贵妃:祸国殃民的红颜?忠于爱情的痴情女?五、逆志过流:爱情是美好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之常情,但往往事事难料,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
著名的匈牙利诗人他在《自由与爱情》中写到“生命。
”,历史上很多革命战士他们也是,为了自由,为了民族解放宁愿舍弃爱情,甚至舍弃生命。
但我们的唐玄宗是爱江山更爱美人。
诗言志,诗人创作诗歌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思想情感之上,那白居易这首诗究竟要表达怎样的主题呢?关于诗歌理解有四、拓展体悟(一课一得)学习是为了得到1.从这首诗你受到怎么的启发?唐明皇的“长恨”可以避免吗?2.你觉得应该树立怎样的爱情观?3.如何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去鉴赏诗歌?五、作业1.赏析《湘夫人》《拟行路难》《蜀相》2.对比阅读读长恨辞宋李觏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长恨歌导学案

二、成长目标:1、巩固专业思想:语文,特别是语文,长期以来一直在易与难之间徘徊,我对于语文,一直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
本学期,我所在的单位克服了一般人难以理解的苦难,给我这个机会参加脱产培训,我试图通过聆听老师的教导,察觉他们普通的语言之下的内在信息,汲取能够为我所用的因素,形成较为成熟的语文专业思想。
2、丰厚专业积淀:语文教师需要广博的语文知识素养,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
本次培训,我一定会抓住一切可以读书的机会,广阔自己的视野,特别是在语文专业内,多诵读,朱永新先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我期待在阅读中敏锐自己的思维,使自己的眼光更精准,思考更深入。
3、提升专业能力: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具备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一些潜质,而这些内在东西一定是联结教师、学生、教材文本的纽带和桥梁。
这些内在的因素或许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为我所用,但是也有可能是得益于自己的观察和反复实践。
三、具体措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环境下不一定会取得相同的成就,我期待着学期主要做到以下几点:1、勤观察:首先是观察导师的工作态度,汲取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把这种积极的风格吸收过来,并且能到自己所在的单位发扬光大;其次是观察同行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他们认真务实的精神,争取不太落后。
2、勤反思:反思分成人格反思和技术层面的反思。
反思个人人格上的缺陷或者有待改进的方面,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做一个正直、有爱心、积极向上的人;反思自己的专业思想、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通过诵读、操练加以改进,做一个技术熟练的教师。
3、勤记录:随时记录课堂所得,记录所思所感,经常回顾以期有所提高。
《长恨歌》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熟读成诵,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3、感受其凝练、优美动人的语言及作者对李杨二人赞颂又讽喻的复杂态度。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恨歌》导学案4
青春寄语: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目标导航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白居易诗文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②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解读诗歌,深切感受饱含在诗歌中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②欣赏本诗寓褒贬于鲜明形象中的委婉风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诗歌中作者通过叙事表现出来的讽喻之意和同情、伤感之情。
预习案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代诗人,字,号、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世称白傅,白文公。
官终刑部尚书,又称白香山。
二、初读诗歌,给下列句子中加线的字注音。
回眸()粉黛()骊宫()霓裳()
衾被()鼙鼓()仙袂()衣钿()
凝睇()钗擘()萦纡()马嵬()
阑干()绰约()迤逦()()
三、解释诗中重要词语。
御宇多年求不得六宫粉黛无颜色
可怜光彩生门户渔阳鼙鼓动地来
九重城阙烟尘生宛转娥眉马前死
东望都门信马归椒房阿监青娥老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上穷碧落下黄泉其中绰约多仙子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珠箔银屏迤逦开玉容寂寞泪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