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教案设计附试题及答案
白居易《长恨歌》优秀教案
![白居易《长恨歌》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91b31b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b.png)
白居易《长恨歌》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唐五代诗词》中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以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
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意境、艺术特色及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长恨歌》的背景、意境及艺术特色。
2. 领悟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长恨歌》的艺术特色,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难点:把握诗歌的抒情性和叙事性的结合,深入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白居易及其创作《长恨歌》的背景。
3. 朗读诗歌: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分析诗歌: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艺术特色及主题思想。
5. 例题讲解:讲解《长恨歌》中的经典诗句,如“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等,分析其艺术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其他诗句。
六、板书设计1. 《长恨歌》2. 内容:诗人:白居易背景: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意境:优美、抒情艺术特色:叙事抒情相结合、韵律美主题思想:爱情悲剧、人生哲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长恨歌》中的艺术手法,举例说明。
(2)谈谈你对《长恨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1)艺术手法:如对比、象征、抒情等。
(2)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对爱情、人生的深刻思考,揭示了悲剧命运的无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故事、分析诗歌、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长恨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但在课堂时间分配上,可适当增加学生自主讨论和交流的时间,提高课堂互动性。
《长恨歌》教学教案设计完美版
![《长恨歌》教学教案设计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6fb0f6f7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9f.png)
《长恨歌》教学教案设计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诗歌与散文》单元,具体内容为白居易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一首叙事长诗,全诗共分为八个章节。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第一、二章节,详细解读其内容,了解故事背景,品味诗歌的意境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恨歌》的故事情节,了解其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掌握《长恨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第一、二章节的故事情节、修辞手法及诗歌艺术特色的解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味,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解读《长恨歌》第一、二章节的内容,分析故事情节,讲解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3. 课堂实践:a. 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b.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心得体会。
4. 例题讲解:以第一、二章节为例,讲解如何鉴赏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鉴赏其他章节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诗歌原文及重点词汇。
2. 黑板右侧:诗歌结构、修辞手法、艺术特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恨歌》第三、四章节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2. 答案:学生需在作业中详细列出第三、四章节的修辞手法,并结合诗句进行解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全集》,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事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古典诗词朗诵比赛,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长恨歌》教案设计(附试题及答案)
![《长恨歌》教案设计(附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943a05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cd.png)
《长恨歌》教案设计(附试题及答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长恨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能够背诵并默写《长恨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长恨歌》;(2)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3)通过对比分析,了解《长恨歌》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爱情、生命的热爱和追求;(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爱情和婚姻,珍惜身边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长恨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 背诵和默写《长恨歌》。
难点:1. 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 对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感悟;3. 对比分析《长恨歌》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长恨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长恨歌》,理解诗的大意;(2)让学生结合注释,认读和理解诗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讲解:(1)重点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对比分析《长恨歌》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5. 背诵默写:(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长恨歌》;(2)检查学生的默写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长恨歌》;2. 写一篇关于《长恨歌》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与《长恨歌》主题相近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写一篇分析报告,不少于400字。
五、测试题及答案:1. 选择题:(1)《长恨歌》的作者是()。
A. 白居易B. 王之涣C. 杜甫D. 李白答案:A(2)《长恨歌》描写的是()的爱情故事。
A. 秦始皇与杨贵妃B. 唐太宗与武则天C. 唐玄宗与杨玉环D. 宋徽宗与李师师答案:C2. 填空题:(1)《长恨歌》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的无限眷恋和深切思念。
《长恨歌》教案设计(附试题及答案)
![《长恨歌》教案设计(附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48ef5a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7c.png)
《长恨歌》教案设计(附试题及答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长恨歌”名称的由来1.2 作者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作者对杨贵妃与唐玄宗爱情的态度第二章:诗歌结构及主题2.1 诗歌结构诗歌的段落划分诗歌的韵律与节奏2.2 诗歌主题爱情与权势的冲突人生无常与爱情的永恒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反思第三章:诗歌意象与修辞手法3.1 诗歌意象杨贵妃的美貌与魅力宫廷的奢华与荒淫爱情与离别的情感表达3.2 修辞手法比喻与象征对比与排比寓言与讽刺第四章:诗歌语言与表达技巧4.1 诗歌语言古汉语的使用与特点诗歌中的词汇与意象4.2 表达技巧描写与叙述的结合情感与理性的平衡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第五章:诗歌的现代意义与价值5.1 诗歌的现代意义对现代人的启示与反思爱情、权力与个人命运的探讨5.2 诗歌的价值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价值《长恨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歌对个人修养与审美情趣的提升附: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长恨歌》描写的是哪个朝代的历史故事?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2. 《长恨歌》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王之涣C. 白居易D. 杜甫答案:1.A 2.C二、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长恨歌》的诗歌背景。
2. 请简要描述《长恨歌》中的杨贵妃形象。
答案:1. 《长恨歌》描写的是唐朝时期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诗歌背景反映了唐朝的繁荣与衰落,以及宫廷政治的复杂性。
2. 在《长恨歌》中,杨贵妃被描绘为美丽、迷人而却又脆弱、无助的形象,她的美貌与魅力吸引了唐玄宗,但也引发了宫廷的纷争与悲剧。
三、分析题请分析《长恨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给出具体例子。
答案:《长恨歌》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对比与排比等。
例如,在描写杨贵妃的美貌时,使用了比喻手法:“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在表达爱情与离别的情感时,使用了象征手法:“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教案(范本
![《长恨歌》教案(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56cdf834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ba.png)
《长恨歌》教案(范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第四单元《唐诗》章节,详细内容为白居易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长篇叙事诗,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矛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恨歌》的背景、情节和人物形象,领会其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
3. 通过对《长恨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长恨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
重点:掌握《长恨歌》的背景、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诗歌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长恨歌》注释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本课。
2. 讲解:详细讲解《长恨歌》的背景、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艺术特色。
(1)背景: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矛盾加剧,诗人白居易借古讽今,通过描绘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反映社会现实。
(2)情节:诗歌共分为四部分,分别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思念和重逢。
(3)人物形象:唐玄宗、杨贵妃、宫女、太监等,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4)艺术特色:采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3. 例题讲解:分析《长恨歌》中的名句,如“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讲解其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长恨歌》中的其他名句,并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各小组代表发言。
六、板书设计1. 《长恨歌》2. 内容:(1)背景:唐朝安史之乱前后(2)情节:爱情、悲剧、思念、重逢(3)人物形象:唐玄宗、杨贵妃、宫女、太监等(4)艺术特色: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语言优美,情感真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恨歌》中的表现手法,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表现手法:对比、象征、抒情等。
《长恨歌》教案设计(附试题及答案)
![《长恨歌》教案设计(附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9560d0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62.png)
《长恨歌》教案设计(附试题及答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长恨歌》,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中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贞,理解爱情的价值,培养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1. 《长恨歌》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2. 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3. 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长恨歌》的文本和相关的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阅读理解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长恨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长恨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对诗中爱情的理解和感悟,讨论爱情的价值。
8.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附:试题及答案1. 《长恨歌》的作者是谁?答案:白居易2. 《长恨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长恨歌》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贞。
3. 诗歌中的“天长地久”象征了什么?答案:象征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永恒。
4. 诗歌中的“海枯石烂”象征了什么?答案:象征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坚定不移。
5. 诗歌的韵律特点是什么?答案:诗歌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长恨歌》与其他古代爱情诗歌的异同,如《孔雀东南飞》、《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2. 探讨《长恨歌》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如何看待爱情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七、课堂活动:1. 举办《长恨歌》诗歌朗诵会,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白居易《长恨歌》优秀精品教案
![白居易《长恨歌》优秀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982d71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81.png)
白居易《长恨歌》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唐五代诗歌鉴赏》中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长诗,全诗共八百余字,以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把握《长恨歌》的故事情节,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领悟作者通过对唐玄宗和杨玉环爱情悲剧的描绘,表达对人生、历史、命运的深刻思考。
3. 分析并评价《长恨歌》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韵律美、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领悟。
教学重点:诗歌的故事情节、艺术特色、诗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长恨歌》注释、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宫廷画《长恨歌图》,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你们知道这幅画的背景故事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长恨歌》。
2. 诵读诗歌:让学生自由朗读《长恨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讲解诗歌:详细讲解诗歌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与《长恨歌》主题相似的诗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注释,分析并评价《长恨歌》中的名句,提高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长恨歌》2. 诗人:白居易3. 故事情节: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4. 人物形象:唐玄宗、杨玉环、宫女、太监等5. 艺术特色:韵律美、意象丰富、对比手法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唐玄宗和杨玉环爱情悲剧的看法。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合理,语言流畅,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对诗歌韵律美的感悟尚需加强。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作品,如《琵琶行》、《问刘十九》等,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人教版高二语文《长恨歌》教案(优秀9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长恨歌》教案(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7ea849bb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f8.png)
人教版高二语文《长恨歌》教案(优秀9篇)白居易《长恨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
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
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
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
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三、写作背景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
2024年人教版《长恨歌》教案
![2024年人教版《长恨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86784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b6.png)
2024年人教版《长恨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长恨歌》。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诗歌鉴赏、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长恨歌》,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 分析《长恨歌》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感悟作者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教学重点:生字词学习,课文朗读,主题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长恨歌》朗诵视频,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语调、停顿等。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4. 课文解析:逐句解析课文,分析诗句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5.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艺术特色、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鉴赏。
6.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诗句,创编故事。
7.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长恨歌》的鉴赏题,讲解解题方法。
8.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长恨歌》的练习题,学生当堂完成。
9.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六、板书设计1. 《长恨歌》2. 生字词:重点标注,便于学生记忆。
3. 课文结构:用图示表示课文结构,清晰明了。
4. 诗歌鉴赏:列出鉴赏要点,指导学生鉴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长恨歌》的内容,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读后感。
2. 答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艺术特色、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及时改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长恨歌》的研究资料,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学习2. 课文朗读3. 诗歌鉴赏4. 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6. 主题探讨7. 板书设计8. 作业设计一、生字词学习1. 音、形、义的讲解要到位,确保学生掌握。
《长恨歌》教案5篇
![《长恨歌》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289f6ce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07.png)
《长恨歌》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第四单元《唐诗》中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根据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本节课将重点学习第一、二部分。
详细内容:1. 第一部分: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美丽与奢华。
2. 第二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唐玄宗与杨贵妃逃往四川,途中杨贵妃被迫自缢身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长恨歌》的背景,了解唐代历史及诗歌创作特点。
2. 分析《长恨歌》的诗歌结构,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3. 体会诗人白居易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同情及对人生的感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韵律与节奏,对历史背景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分析《长恨歌》的诗歌结构,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3. 诗歌解析:分析《长恨歌》的诗歌结构,解读诗歌内容。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短篇唐诗,分析其诗歌结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长恨歌》中的某一小节。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难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长恨歌》背景及作者2. 诗歌结构分析3. 重点词汇解释4. 课后作业布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恨歌》中你最喜欢的一节,阐述理由。
2. 答案:学生需结合诗歌内容、韵律、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为下次教学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唐诗,了解唐代诗歌的风格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结构分析2. 诗歌韵律与节奏3. 历史背景的理解4. 课后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歌结构分析1. 诗歌的起承转合:起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总领全诗,点明主题;承句详细描绘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转句“渔阳鼙鼓动地来”,转入安史之乱,杨贵妃被迫自缢的悲剧;合句“此恨绵绵无绝期”,抒发诗人感慨。
2024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长恨歌》教案设计
![2024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长恨歌》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ea6451b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e8.png)
2024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长恨歌》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诗歌欣赏》中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长诗,本节课将重点学习诗歌的第三章至第六章,详细内容涉及杨玉环的入宫、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安史之乱的爆发以及杨玉环的悲剧命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长恨歌》第三章至第六章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2. 分析杨玉环的形象特点,了解她在唐代历史背景下的命运悲剧。
3. 掌握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杨玉环的形象特点,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对诗歌第三章至第六章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杨玉环的形象特点,解读诗歌表达的情感。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诗人,描述杨玉环的美丽与命运,增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与《长恨歌》相似的诗歌,教授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一首自选的古典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长恨歌》第三章至第六章内容梗概2. 杨玉环形象特点及诗歌表达的情感3. 古典诗歌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运用本节课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解读。
2. 答案要求:要求学生写出诗歌的意境、韵律、形象等方面的分析,不少于5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唐代的诗歌和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唐代历史背景,提高文化素养。
2024年最新白居易《长恨歌》教案
![2024年最新白居易《长恨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143d9c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24.png)
2024年最新白居易《长恨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文学史》白居易《长恨歌》一节。
具体内容包括《长恨歌》的背景、主题、艺术特色以及诗歌的结构与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2. 掌握《长恨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长恨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重点:诗歌的主题思想、结构布局及艺术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引发学生对《长恨歌》的兴趣。
2. 背景介绍:讲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3.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内容解析:详细讲解《长恨歌》的主题思想、结构布局及艺术手法。
a. 主题思想:表现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揭示宫廷生活的荒淫无度。
b. 结构布局:全诗分为三大段,分别描述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及反思。
c. 艺术手法:运用比兴、对仗、夸张等手法,展现诗歌的艺术魅力。
5. 例题讲解:选取《长恨歌》中的典型诗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6.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长恨歌》2. 内容:a. 白居易b. 主题: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c. 结构:三大段d. 艺术特色:比兴、对仗、夸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b. 请举例说明《长恨歌》中的艺术手法。
2. 答案:a. 《长恨歌》主题思想:表现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揭示宫廷生活的荒淫无度。
b. 《长恨歌》艺术手法:如“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运用了夸张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唐玄宗沉溺于爱情,荒废朝政的景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掌握程度较好,但对诗歌的背景知识了解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
白居易《长恨歌》优秀教案
![白居易《长恨歌》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e8637b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40.png)
白居易《长恨歌》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唐五代文学》第二节《白居易与长恨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白居易的生平简介、《长恨歌》的背景、诗歌的结构分析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详细内容涉及《长恨歌》全诗的解读,重点关注诗中的形象描写、情感表达和历史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白居易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了解《长恨歌》的历史地位。
2. 分析《长恨歌》的诗歌结构,领会其艺术特色,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 体会诗中的人物情感,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长恨歌》中复杂情感的理解,以及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教学重点:白居易的生平、《长恨歌》的背景、诗歌结构分析及人物情感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文学史教材、《长恨歌》文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引发学生对《长恨歌》的兴趣。
2. 讲解背景:介绍白居易的生平、《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诗歌解读:分析《长恨歌》的诗歌结构,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诗中人物,体会各自情感,进行角色扮演。
5. 例题讲解:选取诗中的典型描写,分析人物情感,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文学鉴赏。
6. 随堂练习:针对课堂讲解内容,设计相关问题,检验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六、板书设计1. 《长恨歌》教案2. 内容:白居易简介《长恨歌》背景诗歌结构分析艺术特色人物情感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白居易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请分析《长恨歌》的诗歌结构,并举例说明。
请谈谈你对《长恨歌》中人物情感的理解。
2. 答案:白居易生平及创作背景: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提倡诗歌要“言志”,关注社会现实。
其创作背景为唐朝中期,社会风气日益败坏,诗人借此诗讽刺时弊,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长恨歌》教案设计(附试题及答案)
![《长恨歌》教案设计(附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34f8fa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1e.png)
《长恨歌》教案设计(附试题及答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杨贵妃与唐明皇的爱情故事1.2 作者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白居易与《长恨歌》的创作动机第二章:诗歌结构与主题思想2.1 诗歌结构诗歌的篇章结构分析诗歌的韵律与节奏2.2 主题思想《长恨歌》的爱情主题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第三章:诗歌艺术特色与修辞手法3.1 诗歌艺术特色诗中的意象与景物描绘诗歌的情感表达与抒情手法3.2 修辞手法比喻与象征的运用对比与排比的修辞效果第四章:诗歌中的历史与文化4.1 历史背景唐朝宫廷文化与社会风俗杨贵妃与唐明皇的爱情悲剧4.2 文化元素诗歌中的古代礼仪与习俗诗歌中的古代官职与名词解释第五章:诗歌解析与欣赏5.1 诗歌解析诗歌的主题与情感分析诗歌中的历史事件与文化内涵5.2 诗歌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体验诗歌的传承与影响附: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长恨歌》创作的时期是()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2. 《长恨歌》的作者是()A. 李白B. 王之涣C. 白居易D. 杜甫3. 《长恨歌》中描述的杨贵妃的结局是()A. 被迫自杀B. 被叛军杀害C. 被迫流放D. 因病去世二、简答题1. 请简述《长恨歌》中的爱情故事梗概。
2. 请分析《长恨歌》中的意象与景物描绘对主题思想的表达作用。
三、论述题1. 请结合诗歌背景,分析《长恨歌》的创作动机。
2. 请从诗歌艺术特色的角度,评价《长恨歌》的文学价值。
答案:一、选择题1. A2. C3. B二、简答题1. 《长恨歌》讲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包括他们的相识、相爱、结婚,以及杨贵妃的死亡和唐明皇的悲痛。
诗歌通过对两人爱情故事的叙述,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与无奈。
2. 诗中的意象与景物描绘,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生动地展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也寓意着人生的无常与爱情的悲欢离合。
《长恨歌》教案设计(附试题及答案)
![《长恨歌》教案设计(附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96778f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3c.png)
《长恨歌》教案设计(附试题及答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长恨歌”背后的历史事件1.2 作者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第二章:诗歌结构及主题2.1 诗歌结构五言绝句的形式诗歌的章节划分和内容概括2.2 诗歌主题爱情、悲剧和永恒的主题第三章:诗歌语言及意象3.1 诗歌语言诗歌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诗歌中的对仗和韵律3.2 诗歌意象诗歌中的具象和抽象意象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第四章:诗歌情感分析4.1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诗歌中的爱情、思念和悲伤情感情感在诗歌中的转折和变化4.2 诗歌的情感影响诗歌对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感染力第五章:诗歌解析及试题5.1 诗歌解析对诗歌中的象征、隐喻等手法的解析诗歌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探讨5.2 试题及答案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阅读理解题每题的答案和解析第六章:诗歌中的历史与文化6.1 诗歌与唐朝宫廷文化诗歌中所反映的唐朝宫廷生活与文化特点唐朝皇帝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6.2 诗歌与社会背景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景象与人民生活诗歌与当时社会风气的关联第七章:诗歌意象分析7.1 诗歌中的自然意象诗歌中自然景观的描绘与象征意义自然意象在诗歌情感表达中的作用7.2 诗歌中的人物品象诗歌中对人物形象与特征的描绘人物意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与情感表达第八章:诗歌的艺术特色8.1 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中的比喻、象征、对比等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和效果8.2 诗歌的韵律与节奏诗歌的韵律与节奏的分析和解读韵律与节奏在诗歌中的作用和表现力第九章:诗歌的传承与影响9.1 诗歌的历史传承《长恨歌》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历代对《长恨歌》的评价与研究9.2 诗歌在现代的影响《长恨歌》在现代文学与文化中的影响诗歌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第十章:诗歌教学活动设计10.1 诗歌朗读与欣赏设计诗歌朗读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与情感10.2 诗歌讨论与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诗歌主题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与情感10.3 诗歌创作与展示鼓励学生创作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组织诗歌展示活动,分享学生的创作成果第十一章:诗歌与影视作品的结合11.1 影视作品中的《长恨歌》分析影视作品如何改编《长恨歌》探讨影视作品对诗歌情感和主题的呈现11.2 课堂活动:观看影视片段与讨论安排影视作品的片段观看引导学生讨论影视作品与诗歌的关联和差异第十二章:诗歌的现代演绎12.1 现代艺术家对《长恨歌》的演绎探讨现代艺术家如何将《长恨歌》融入不同艺术形式分析现代演绎作品中的创新与突破12.2 课堂活动:创作现代演绎作品鼓励学生以不同艺术形式创作《长恨歌》的现代演绎展示学生作品并进行点评第十三章:诗歌的跨文化比较13.1 与其他文化作品的比较分析《长恨歌》与其他文化作品中相似主题的异同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爱情与悲剧表达13.2 课堂活动:跨文化讨论与展示组织学生进行跨文化讨论安排学生展示自己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成果第十四章:诗歌的学习评价14.1 学生学习评价标准设定学生对《长恨歌》学习评价的标准包括对诗歌理解、分析和创作能力的评估14.2 评价工具与方法设计评价工具,如测试卷、研究报告和创作作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笔试、口试和同伴评价第十五章:教学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效果总结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改进空间15.2 学生反馈与建议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根据学生反馈提出教学改进的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长恨歌》教案设计的重点在于对诗歌的背景、结构、主题、语言、意象、情感分析、艺术特色、历史与文化、传承与影响以及教学活动设计的深入理解和解读。
2024年最新白居易《长恨歌》教案
![2024年最新白居易《长恨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024e8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36.png)
2024年最新白居易《长恨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文学史》白居易《长恨歌》章节。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共一百二十句,分为八个部分,详细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长恨歌》的全文解读、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及意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恨歌》的故事情节,感受诗歌所表达的爱情主题。
2. 分析《长恨歌》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及意图,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长恨歌》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如韵律、对仗、意境等。
教学重点:全文解读,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及意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长恨歌》原文及注释、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诵读全文:让学生朗读《长恨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读全文:逐句分析诗歌的内容,理解故事情节。
4. 分析艺术特点:引导学生从韵律、对仗、意境等方面分析《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5. 例题讲解:选取几个典型的诗句,进行详细解读。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诗句对仗、意境分析的练习。
7. 探讨创作背景及意图: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探讨创作背景及意图。
六、板书设计1. 《长恨歌》2. 内容:(1)故事情节: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2)艺术特点:韵律、对仗、意境(3)创作背景及意图:唐代历史背景、白居易生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长恨歌》全文。
(2)从《长恨歌》中选取一个你认为最具意境的诗句,进行分析。
2. 答案:(1)见教材附录。
(2)示例:诗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表达了唐玄宗对杨贵妃深深的思念和无尽的哀愁,意境深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白居易《长恨歌》优秀教案(优秀8篇)
![白居易《长恨歌》优秀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3aed9950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60.png)
白居易《长恨歌》优秀教案(优秀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白居易《长恨歌》优秀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恨歌》教学教案设计完美版
![《长恨歌》教学教案设计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59587c86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65.png)
《长恨歌》教学教案设计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长恨歌》一课。
教学内容包括《长恨歌》全文,重点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以及历史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长恨歌》的情节,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学习并掌握《长恨歌》的艺术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了解《长恨歌》的历史背景,增强对古代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长恨歌》的艺术手法分析,如对仗、用典、象征等。
2. 教学重点:《长恨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歌情节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引发学生对《长恨歌》的兴趣。
2. 诗歌朗读: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情节分析:详细讲解诗歌的情节,引导学生理解《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4. 艺术手法分析:结合诗句,讲解对仗、用典、象征等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5. 历史背景介绍:讲解《长恨歌》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
6.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7.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长恨歌》2. 板书内容:主题思想: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艺术手法:对仗、用典、象征历史背景:唐玄宗时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长恨歌》中的对仗手法,举例说明。
(2)阐述《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3)简述《长恨歌》的历史背景。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诗作,如《琵琶行》、《问刘十九》等,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长恨歌》的情节,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中的“《长恨歌》的艺术手法分析”。
3. 教学过程中的“情节分析”、“艺术手法分析”和“历史背景介绍”。
2024年最新白居易《长恨歌》教案
![2024年最新白居易《长恨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f2d6b9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29.png)
2024年最新白居易《长恨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白居易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一首叙事长诗,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 通过学习《长恨歌》,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掌握《长恨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长恨歌》的艺术特色和深层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长恨歌》的情节结构,理解人物形象,品味诗歌语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长恨歌》原文、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激发学生对《长恨歌》的兴趣。
2. 诗词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白居易及《长恨歌》的创作背景。
3. 诗词原文朗读: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长恨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情节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长恨歌》的情节结构,理解人物形象。
5. 艺术特色分析:讲解《长恨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兴、对仗、夸张等手法。
6.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长恨歌》的相关习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7.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长恨歌》2. 内容:作者:白居易背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情节结构:起承转合艺术特色:比兴、对仗、夸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长恨歌》的情节结构。
请举例分析《长恨歌》中的艺术特色。
2. 答案:情节结构:起承转合,描绘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艺术特色: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的比兴手法;“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中的对仗手法;“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中的夸张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对《长恨歌》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了诗词背景,掌握了情节结构,分析了艺术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恨歌》教案设计(附试题及答案)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经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
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
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 772 年)正月二十日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武宗会昌六年(846 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 75 岁。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 10 年,杜甫也去世 2 年。
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
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 9 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赋予他很大的刺激和催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殊刻苦。
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
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从白居易一辈子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
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
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干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非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
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磨万击,作了许多艺术加工。
诗坛曾经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
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经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
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
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托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用辞尖锐,主题鲜明。
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
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惨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造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蜿蜒、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
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正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第一部份,江山美人之间的取舍。
本段可以用“三千宠爱在一身”来概括。
(问题:与历史真正的差异表现在哪里?说明了什么?)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惨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
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非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所有这些,就酿成为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这一部份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惨剧故事的基础。
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
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这一部份又可分为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叙述李、杨会合过程。
叙述简明,舍去一切枝蔓,为下文大肆铺写长恨留足余地。
首两句暗寓讽刺,为君者多年专求美色,荒废国事之意已昭然其中。
重色写出了皇帝的个性,倾国则是重色的标准。
为杨玉环出场提供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接下来的十六句为第二层:写李、杨遇合后的欢爱眷恋。
养在深闺,对历史真相的回避也隐含了作者的倾向。
六宫失色,是衬托,是在说杨玉环符合倾国的标准。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两句,明言玄宗迷恋美色;“春从春游夜专夜”、“三千宠爱在一身”两句,突出贵妃得宠专房。
但也写出皇帝对贵妃的在乎和专一。
为后文写二人之诀别、长恨作衬垫末八句为第三层:写贵妃举家腾达,势焰熏天。
后两句写因一贵妃而竟使天下父母易志,语句夸张而语意怨怼。
本部份可以用“三千宠爱在一身”来概括。
一方面写出李杨爱之深,同时也点出皇帝“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过失。
第二部份: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
爱美人失去江山,但是,失去江山也难舍美人。
(问题:生离死别和缓歌慢舞之间的关系)自“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断肠声”,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李隆基陷入怀念和哀伤不能自拔。
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殊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
“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
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惨剧。
这一部份,又可分为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变生不测,战乱骤起。
前四句上承第一部份的有关描写,进一步蓄足文势;后两句启下,折转简捷干练,描写也颇有气势。
“动地来”“惊破”等等简短描述,写出了变乱给国家带来的危机,也写出了对爱情美梦的蓦地打击。
以下生离死别的伤心和无奈也就自然而然了。
接下来十句为第二层:写马嵬驿兵变,贵妃丧生。
从这一层开始,作者对李、杨的态度由批评转为同情,感情也由怨怼转为哀悯。
再下来八句为第三层:写李隆基于幸蜀途中怀念贵妃,不胜哀伤。
第三部份:此段写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爱悠悠,恨悠悠”。
由此也说明皇帝不单是重色,更是一个至诚的情种。
至诚才有长恨。
多角度的反复描写强化着爱,也突出了恨(遗憾)。
(问题:本段是从哪些角度表现李隆基的思念之情的?从情景:物是人非、从时间:历久弥新、从心情:“度日如年”)自“天旋地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经来入梦”,写李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哀,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
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
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浮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这一部份也可分成四层:第一层前四句:写安史之乱平定,李于回长安途中路经马嵬驿,凭吊贵妃遗踪。
接下来的六句为第二层:写李初回长安时睹物思人,恍若隔世。
再接下来十二句为第三层:写李对杨的无穷思念。
“春风桃李”、“秋雨梧桐”概括了一年四季、各种场景,以显示李对杨的思念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以环境凌乱、时间流逝、长夜漫漫、晚景凄凉说明唐明皇时时处处对杨贵妃的苦苦怀恋。
末二句为第四层。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经来入梦”两句,既结束上文,以想入非非表明思念之深;又开启下文,以想入非非生发出道士招魂。
第四部份: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人鬼情未了。
如果说前一段写的是“昭阳殿里恩爱绝”(皇帝),这一段写的是“蓬莱宫中日月长”(贵妃)。
寻觅是思念,是牵挂,有点“你在他乡还好吗”的滋味。
(问题:为什么要从人间写到仙境)。
“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感动道士,道士寻觅到玉环魂魄,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
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眽眽,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这一部份也可分为四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写道士被李感动,去寻觅杨的亡魂,以其想入非非见其思念之深,密切呼应第三部份之末两句。
接下来十句为第二层:写道士寻觅杨的蜿蜒经过。
一开始上天入地均未有得,“忽闻海上有仙山”一句生面别开,使情节绝处逢生,波折再起。
再下面十二句为第三层:写道士历经波折,终于找到贵妃。
“云髻半偏新睡觉”以下所写杨之步态容貌,是道士眼中见到的景况。
最后二十四句为第四层:写杨托物寄词,以表明她对李之感激、思念和忠贞不渝。
末句“此恨绵绵无绝期”点题,结束全诗。
人间到天上的爱,将爱写到极致。
如此,才干够突显“长恨”。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
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1)讽喻说。
就是只把唐玄宗当做皇帝写。
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起“安史之乱”。
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
至于诗歌后半部份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蜿蜒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
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
把唐玄宗当做凡人写。
(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份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
全诗以大部份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
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惨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憧憬。
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
是皇帝也是普通人。
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惨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