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部知识点集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部知识点集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部知识点集合以下是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的全部知识点集合:
1. 数字的认识与书写:认识0-20的数字,并能正确书写。

2. 加法的概念:理解加法是将两个数字相加得到另一个数字的过程。

3. 加法的运算法则:掌握小于等于20的加法口诀。

4. 加法的应用:能利用加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5. 减法的概念:理解减法是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得到另一个数的过程。

6. 减法的运算法则:掌握小于等于20的减法口诀。

7. 减法的应用:能利用减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8. 顺序数和顺序数的比较:了解顺序数的概念,能够比较大小。

9. 数量概念的认识:认识各种数量,包括少、多、相等等。

10. 数量的对应关系:理解数量的对应关系,比如一对一、多对一。

11. 数字的顺序:学习1-100的数字顺序。

12. 位置的认识:认识左右、前后等位置词语。

13. 图形的认识:认识圆、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等基本图形。

14. 图形的特征: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比如边数、角数等。

15. 长度的认识:认识米、分米、厘米,能够进行长度的比较。

16. 长度的估测:能够估算物体的长度。

17. 时间的认识:认识小时、分钟、秒,能够读取时间。

18. 时间的比较:能够比较两个时间的先后顺序。

19. 金钱的认识:认识元、角、分,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20. 数据的整理:能够整理数据,比如制作简单的表格和图表。

这些是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的全部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二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

小学二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第1---3页(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能用给定的"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3)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4)能用厘米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2、第4---5页(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用米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初步认识线段,能辨别,能测量线段的长度,能画定长的线段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7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7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7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小学学习数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读数学书上的内容,通读课文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同时在通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解题意识。

下面给大家带来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我能辨认一个立体实物从前面、侧面和上面所看到的平面图形。

第二单元:加减混合运算(重点)1.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加、减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是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估算。

估算时,把这个数估成与他最接近的整十数再去计算。

5.解答应用题的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6.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加法;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注意:用大的数减小的数)。

7.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①……和……一共…….?②……比……多多少/几……?③……比……少多少/几……?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重点)1.乘法的含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

如:计算:2+2+2=6,用乘法算就是:2×3=6或3×2=6。

乘号左右的两个数分别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

2.乘法算式的读法:读乘法算式时,要按照算式顺序来读。

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含二年级数学上下册全部知识点)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含二年级数学上下册全部知识点)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含二年级数学上下册全部知识点)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

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

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

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进率关:1毫米=0.1厘米;6.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7.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例:56-22=34。

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8.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例:51-22=39。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9.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

例如:28+24+23=85。

10.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

例如:85-40-26=19。

11.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

例如:67-25+28=70。

12.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符号:∠13.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指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

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因数) ×(乘号) 200(因数) =(等于号) 2000(积)14.1—6的乘法口诀1×1=11×2=2 2×2=41×3=3 2×3=6 3×3=91×4=4 2×4=8 3×4=12 4×4=161×5=5 2×5=10 3×5=15 4×5=20 5×5=251×6=6 2×6=12 3×6=18 4×6=24 5×6=30 6×6=3615.7——9的乘法口诀1×7=7 2×7=14 3×7=21 4×7=28 5×7=35 6×7=42 7×7=491×8=8 2×8=16 3×8=24 4×8=32 5×8=40 6×8=48 7×8=56 8×8=641×9=9 2×9=18 3×9=27 4×9=36 5×9=45 6×9=54 7×9=63 8×9=72 9×9=811.角的动态定义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

二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归纳

二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归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第1---3 页(1)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能用给定的"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3)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4) 能用厘米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2、第4---5 页(1) 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用米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 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 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 初步认识线段,能辨别,能测量线段的长度,能画定长的线段第二单元: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1、不进位加法(1) 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 的计算方法。

(3) 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1) 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 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1) 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 不退位) 的计算方法。

(3) 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1) 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 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1)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 比某数多几或少几" 的实际问题。

(2) 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 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重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重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重点难点: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8、加减法的估算(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3)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估计、测量、计算)(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统计知识,感受成长的快乐。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知识要点归纳: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要点归纳: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1. 数的认识与数的大小比较:认识0-100以内的数,了解数的大小比较,学会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进行比较。

2. 数的加法:学习加法的基本概念和加法的计算方法,掌握0-100以内的数的加法运算。

3. 数的减法:学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0-100以内的数的减法运算。

4. 数的分解与合并:学习数的分解和合并的概念,理解数的数目分解不变,掌握数的
分解与合并的方法。

5. 数的排列与组合:学习数的排列和组合的基本概念,掌握简单的排列和组合方法。

6. 数的计数与量的比较:学习简单的计数方法,掌握量的大小比较,学会使用更多、
更少、相等等词语进行比较。

7. 数的大小顺序:学习数的大小顺序,掌握数的顺序排列方法。

8. 数的拓展与延伸:了解100-1000以内的数,学习数的读法和拓展数的概念。

总之,小学二年级数学的重点是数的认识与计算,以及简单的数学运算和概念的理解。

这些基础知识对于后续数学学习的打下良好基础。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一、知识大纲一、加与减知识点1.连加、连减和混合加减运算要按照()顺序进行计算。

①口算连续加法:把两位数分别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将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加,一位数与一位数相加,再把两次的和相加。

例:24+15+33=72先算: 20+10+30=60 再算: 4+5+3=12 最后: 60+12=72 练习:32+21+19=先算:再算:最后:②列竖式计算时:A连加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

B连减时(分步列竖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一。

注意:加法的进位和减法的退位问题。

无论是连加连减还是加减混合算式,建议分步列竖式计算。

解决问题:常用的数量关系二、乘法知识点:1、通过一行一行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个数,可以相应列出2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例:横着看:每行( 5 )个,有( 3 )行,一共有( 15 )个。

加法算式:5+5+5=15 竖着看:每列( )个,有()列,一共有()个。

加法算式:2、(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如:3+3+3+3=( 3 )×( 4 ),3×4表示( 4个3相加的和).练习:5+5+5+5=()×(),5×4表示().3.乘法各部分名称:3 ×4 = 12 (读作:)¦¦¦¦()()()()4、圈一圈,在图上用两种方法表示4×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5、5×9=?,圈一圈,填一填。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单元一:数的认识
- 认识0-100的数字及其大小顺序
- 数的顺序排列
- 数字图形认识
- 数字的加法与减法(0-20之间)
单元二:加法与减法
- 数的加法与减法(0-100之间)
- 进位与退位
- 简单的加减法混合运算
- 算术公式的认识
单元三:比较与测量
- 掌握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
- 利用尺子和计量器测量长度
- 利用天平比较物品的重量
- 用不等量杯比较物品的容量
单元四:图形认识
- 认识各类基本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辨认图形的属性和特征
- 组合图形和分解图形
单元五:时间和日历
- 认识钟表上小时和分钟的读法
- 了解日历的基本组成
- 分辨日期的前后顺序
- 初步了解24小时制的概念
单元六:数据统计
- 了解统计问题的解决方法
- 掌握常用的统计图表(表格、条形图、折线图)
- 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单元七:左右对称和镜像
- 分辨物体的左右对称
- 利用镜子进行左右镜像变换- 利用对称关系完成图形的折叠
单元八:数的整体与部分
- 数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分数的概念与认识
- 利用模型表示分数
- 分数与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
单元九:多边形
- 认识多边形
- 认识正多边形
- 认识对称的多边形
- 多边形的特性和性质
单元十:加法与减法的混合运算
- 进行加法与减法的混合运算
- 进行简单的算术解决问题
- 观察规律解决问题
- 进行问题求解和证明
以上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的知识点归纳。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点归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点归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点归纳二年级数学上册必记知识点一、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1)厘米和米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2)1米=100厘米。

(3)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

(4)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2.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笔算加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4)在计算进位加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1。

2.笔算减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退1当10,并和个位是的数合起来后再减;(4)计算退位减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减去被个位借走的1。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角的初步认识1. 角的初步认识(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直角的初步认识(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

(2)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

(3)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锐角直角钝角。

小学二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

小学二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

一、数字的认识和运算
1.数字的认识:掌握0~100之间的数字及其读法和写法。

2.四则运算: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能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3.比较大小:能够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掌握比较符号的使用。

二、分数
1.分数的概念:了解分数的含义,明白它表示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分数的具体表示:学会用分子和分母表示分数。

3.分数的大小比较: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三、面积和周长
1.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认识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概念,能够计算并比较不同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2.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理解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与边长的关系,并能够计算和比较不同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四、图形的认识和比较
1.图形的种类:认识并能够区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常见的图形。

2.图形的属性:了解图形的特点,如边数、角的个数和性质等。

3.图形的比较:能够根据一些属性对图形进行比较和分类。

五、时间和金钱
1.时钟的认识:掌握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的运动规律,能够读取和写入时间。

2.金钱计算:学会识别和使用1元、5角、1角、5分、1分等不同面额的钱币,能够进行简单的金钱计算。

除了上述知识点,小学二年级数学还涉及到分辨方向、认识数字的整十整百和位置的概念、时间的计算和金钱的换算等内容。

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点,对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知识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知识点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罗列1.加数+加数=和因数×因数=积和—加数=加数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差=被减数2.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

3. 一把三角尺有三个角,其中一个是直角。

4.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共同点: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6个面。

不同点:(面)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知识要点归纳: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 练习本宽13(厘米) 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 图钉长1(厘米) 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 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 跳绳长2(米) 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 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 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 教室长12(米) 筷子长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要点归纳: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一、数的认识1.数的概念:数是用来表示事物数量多少的符号。

认识1-100之间的整数。

2.用数目读出0-100的数字。

3.认识顺序数:指出给定的数在1-100之间所处的位置。

4.认识数的大小: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二、数的合成与分解1.数的合成:将两个数按顺序放在一起,得到一个新的数。

2.数的分解:将一个数分解成多个部分,找出所有的组合。

三、算术运算1.加法:认识加号、加法公式,并进行两位数和两位数的加法计算。

2.减法:认识减号、减法公式,并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计算。

3.加减法混合运算:进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混合运算。

四、数的整理与比较1.数的整理:将一堆数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2.数的比较: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五、数的运算规律1.数的两种表达形式:用数字和用物体表示数。

2.数的交换律:加法和乘法运算中,交换运算顺序不改变结果。

3.数的结合律:加法和乘法运算中,括号的位置可以改变。

4.数的分配律:乘法和减法运算之间的关系。

六、几何图形1.认识二维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2.图形的边与角:认识图形的边和角。

七、长度与重量1.长度的认识:认识厘米、米,比较和测量长度。

2.重量的认识:认识千克、克,比较和测量重量。

八、时间1.小时与分钟:理解小时和分钟的关系,学习读钟。

2.时间的先后:比较时间的先后顺序。

九、数据收集2.数据的整理与处理:按照规定要求整理和处理数据。

以上就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的整理归纳,共计1200字以上。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测量时:一般是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例: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4)厘米的地方;还可以从尺的(4)刻度画起,画到(8)厘米的地方。

4、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6、图钉的长约莫1厘米;食指的广约莫1厘米;田字格广约莫1厘米;7、常考:课桌宽60厘米黑板长4米教室长8米操场长200米铅笔长20厘米跳绳长2米数学书长26厘米灯管长50厘米房间高3米字典厚4厘米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升国旗的旗台高60厘米;小朋友的肩宽大约30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如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8、(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子)来量。

三角形由(3)条线段组成,正方形由(4)条线段组成。

第二单元100之内的加减法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知识点:1、用竖式计较两位数加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②计较时从(个位)加起。

③假如个位满10,向十位进1.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和个位组成两位数再减,计算十位时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3、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用分步式计算。

二年级数学上册必重点知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必重点知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的重点知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的重点知识主要包括:
1.长度单位:认识厘米和米,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会用刻
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理解单位的概念。

2.计算:掌握两位数的加减法,包括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会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表内乘法:熟记乘法口诀表,并会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4.角的认识:了解角的概念,会用直尺画角,会用三角尺画直角。

5.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的概念和基本方法,会用乘法口诀进行除
法计算。

6.方向与位置:掌握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概念,能够根据
给定的方向确定物体的位置。

7.统计:了解统计图的基本概念,会看简单的统计图,并能够回
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8.图形与拼组:了解基本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的特
点,会进行图形的拼组。

9.生活中的数学: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
单问题,如时间计算、购物等。

以上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些重点知识,通过学习和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两位数加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2.两位数减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减起。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二、表内乘法1.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乘法算式的读法:如3×5=15,读作3 乘5 等于15。

2.乘法口诀-熟练掌握乘法口诀表,能根据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例如:三五十五,对应的乘法算式是3×5=15 和5×3=15,除法算式是15÷3=5 和15÷5=3。

三、长度单位1.认识厘米和米-厘米是较小的长度单位,用字母“cm”表示。

-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用字母“m”表示。

- 1 米=100 厘米。

2.测量物体的长度-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子的刻度0 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

四、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特征-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2.角的分类-锐角: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

-直角:三角板上的直角是标准,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钝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3.画角-先画一个顶点,再从顶点出发,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出一个角。

五、观察物体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观察立体图形时,要从正面、侧面、上面等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

二年级上册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

二年级上册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

二年级上册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人教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知识要点归纳: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要点归纳: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归纳鉴于数学知识点的重要性,小编为您提供了这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的数学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第1---3页(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能用给定的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3)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4)能用厘米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2、第4---5页(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用米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初步认识线段,能辨别,能测量线段的长度,能画定长的线段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8、加减法的估算(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3)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估计、测量、计算)(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统计知识,感受成长的快乐。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38页------39页(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初步认识角,并且能够辨认。

(3)知道一个角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画角。

2、40页------41页(1)结合具体情境,直观认识直角,会画直角标记。

(2)能利用工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利用工具画直角。

(3)知道:一个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1、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44页------46页(1)结合数一数、摆一摆的具体活动,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写法、读法,并能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2、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47页(1)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2)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3)能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

3、5的乘法口诀(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经历5的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和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能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体验运用乘法口诀的优越性。

(3)能用5的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4、2、3、4的乘法口诀(分2课时)(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2、3、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能够发现每一组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培养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逐步的发展数感。

(3)掌握2、3、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经学过的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56页例5(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乘加、乘减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用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在做一做2题中,应适当拓展,引导学生发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

6、6的乘法口诀(1)经历独立探索、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和方法。

(2)掌握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1、建立观察角度(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2、轴对称(1)通过欣赏图片,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找到一条恰当的直线即对称轴,对称轴两边的部分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即能够完全重合)。

(3)能辨别轴对称图形,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或点子图中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镜面对称(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经历探索、掌握镜面对称现象基本特征的过程(镜子里外的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发展空间观念。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1、7的乘法口诀(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方法。

(2)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

2、倍的意义及应用(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利用操作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并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3)能利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4)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8的乘法口诀(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8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9的乘法口诀(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实践活动(二):看一看、摆一摆(1)利用主题图复习第3、4、5、6单元的相关知识(观察物体、角的认识、表内乘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的价值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七单元:统计(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简单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画正字)。

(2)进一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的),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样本容量、比较信息,描述信息等),并让学生尝试作出简单的决策(95页内容可以设计决策问题)。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1、简单的排列和组合(1)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2)让学生经历摆学具、画图示、列图表等过程,逐步抽象出全面的、有序的排列和组合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具体过渡到抽象。

(3)能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在活动中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简单的推理(1)经历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

(2)能借助做标记、列图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方法进行推理。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3)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这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归纳”,是精品小编精心为同学们准备的,祝大家学习愉快!第11页/共1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