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释名》评介

合集下载

第八讲《方言》、《释名》和《经典释文》

第八讲《方言》、《释名》和《经典释文》

其四,《方言》反映的汉代方言区划 。
扬雄所区分的方言区域,在《方言》一书中有“楚”、 “齐宋”、“秦”、“晋”、“赵魏”、‘’宋魏”、 “秦晋”、、‘河济”、“陈郑”、 “陈楚”、 “韩郑”、“宋鲁”、“赵魏燕代”、“晋卫燕魏” 等不下一百个方言区域。他对汉语方言区域的区分, 基本上按照不同的行政区划,区分它们的不同。因为 行政区划体制的出现,是建立在人们自然居住单位的 基础上的。它反映了人们古老的生存状态和语言状态。 行政区划往往就是语言区域划分的最自然的形式。扬 雄在《方言》中罗列出来的众多方言区域的名称,反 映了当时方言存在的真实现实,构架了汉代方言体系 的基本框架。
《经典释文·序录》:
“余少愛墳典留意藝文雖志懷物外而情存著述 粤以癸卯之嵗承乏上庠循省舊音苦其太簡況微 言久絶大義愈乖攻乎異端競生穿鑿不在其位不 謀其政既職司其憂寧可視成而已遂因暇景救其 不逮研精六籍采摭九流搜訪異同校之蒼雅輒撰 集五典孝經論語及老莊爾雅等音合為三袟三十 卷號曰經典釋文古今竝錄括其樞要經注畢詳訓 義兼辯質而不野繁而非蕪示傳一家之學用貽後 嗣令奉以周旋不敢墜失與我同志亦無隱焉但代 匠指南固取誚於博識既述而不作言其所用復何 傷乎云爾”
首先,《方言》开创了描写方言学的科学方法。
扬雄分析汉语方言,细致认真,他对收集到手中的方言资料,逐一列出 它们的实际认读音值,对方音的排列,方式严谨,标音准确,毫无讹误。 《方言》的编写体例是以意义为单位,一条一条收集方言资料的。每条 先列出不同方言区对某一词语的不同说法,然后用一个比较常见的大家 都能懂的雅言对它们进行解释,使书面语与口语形成鲜明的对比,构成 雅言与方言共存的两个语言体系。
见明·鄭樸編《扬子云集》卷四,今本《方言》书末即第十三卷末所附。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字子云,汉族,西汉蜀 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 西汉学者、辞 赋家、语言学家。

释名(4)

释名(4)

释名(4)释名卷第四刘熙字成国撰释言语第十二释饮食第十三释采帛第十四释首饰第十五○释言语第十二道,导也,所以导通万物也。

德,得也,得事宜也。

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繡,会集众字以成词义,如文繡然也。

武,舞也,征伐动行,如物鼓舞也,故《乐记》曰: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

仁,忍也。

好生恶杀,善含忍也。

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

【凤麟按:毕沅校“义”作“谊”。

○《说文》:“谊,人所宜也。

”《说文》才九千余字,未能囊括汉赋之字,持以定此,则凿矣。

明人刻书,有改从俗者。

故此本未能尽信,聊充屠嚼而已。

】礼,体也,得事体也。

智,知也,无所不知也。

信,申也,言以相申束,使不相违也。

孝,好也,爱好父母,如所悦好也。

《孝经说》曰:孝,畜也;畜,养也。

【凤麟按:《御览》四一二引《孝经说》曰:“孝,畜也,养也。

”】慈,字也,字爱物也。

友,有也,相保有也。

恭,拱也,自拱持也。

亦言供给事人也。

悌,弟也。

敬,警也,恒自肃警也。

慢,漫也,漫漫心无所限忌也。

通,洞也,无所不贯洞也。

达,彻也。

敏,闵也。

进取【凤麟按:原误“叙”,据吴本改。

】无否滞之言也,故汝颍言敏曰闵也。

笃,筑也,筑坚实称也。

厚,後也,有终後也。

故青徐人言厚曰後也。

薄,迫也,单薄相偪迫也。

懿,僾也,言奥僾也。

良,量也,量力而动,不敢越限也。

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

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

说,述也,宣述人意也。

【凤麟按:此条从王本。

】序,抒也,抴【凤麟按:原误“拽”,据王本改。

】抒其实也。

抴【凤麟按:原误“枻”,据王本改。

】,泄也,发泄出之也。

發,拨也,拨使开也。

拨,播也,播使移散也。

导,陶也,陶演己意也。

演,延也,言蔓延而广也。

颂,容也,叙说其成功之形容也。

讚,录也,省录之也。

铭,名也,记名其功也。

勒,刻也,刻识之也。

纪,记也,记识之也。

识,帜也,有章帜可按视也。

视,是也,察其是非也。

是,嗜也,人嗜乐之也。

非,排也,人所恶,排去也。

基,据也,在下物所依据也。

业,捷也,事捷乃有功业也。

浅谈《释名》

浅谈《释名》

《浅谈《释名》》摘要: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1]由此可知,该书的主要内容在于解释名号,论叙指归,对比之下,《尔雅》全书中与人事有关的仅为《释亲》、《释宫》、《释器》、《释乐》四篇,其他篇目或专门解释字义,或与自然物类相关,涵盖极广,例如,在训释日、月以后,介绍光、景等;再如,在分别解释春、夏、秋、冬以后,介绍“四时”之概念;又如,在训释“虹”字以后,还介绍其别称“蝃蝀”“升朝”“美人”林韵璇摘要:《释名》一书为东汉刘熙所作,注重从语音的角度来推求词义,是一部重要的训诂学著作。

然由于种种原因,学界对于《释名》的关注度不高。

本文主要对《释名》的概况、内容和体例等方面进行分析,辨明《释名》一书的价值与不足。

关键词:刘熙;释名;训诂;声训世间万物,各有其名;探其本源,自有深意。

《释名》一书,通过称名推求词源,是古代人民探究语言发展的一次伟大尝试。

然而,历代学者对此书褒贬不一,学界也对其关注不多。

笔者以为,《释名》虽然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其文化及历史价值应该得到重视。

一、《释名》之概况《释名》全书分为八卷,凡二十七篇。

《释名》序曰:“熙以为,自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来,迄于近代,或典礼所制,或出自民庶,名号雅俗,各方名殊。

……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

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1]由此可知,该书的主要内容在于解释名号,论叙指归。

然而,“名号”的本身即是一个音义结合体。

若要推求称名之由来,则不仅要重视语义上的关系,更要关注语音上的联系。

刘熙深谙此道,故其多以音近或音同之字释名,还注意记录当时不同地域的发音情况。

如:①额,鄂也,有垠鄂也,故幽州人谓之鄂也。

——《释形体》28②兄,荒也;荒,大也。

故青、徐人谓兄为荒也。

——《释亲属》8二、《释名》与《尔雅》自先秦以来,传统语文学“小学”不断发展,出现了《尔雅》《说文解字》等著作。

《释名》的内容

《释名》的内容

《释名》的内容
《释名》是东汉末年刘熙的作品,是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

它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的由来,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

《释名》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天文地理:卷一至卷四主要解释了天、地、山、水、丘、道等自然元素和地理概念。

2. 人体与生物:卷五至卷七涉及人体各部位、生物、植物、动物等。

3. 器物与制度:卷八至卷十解释了各种器物、制度、风俗等。

4. 语言与文学:卷十一至卷十三关注语言、文字、文学等领域。

5. 伦理与宗教:卷十四至卷十六探讨伦理道德、宗教学等领域。

6. 艺术与娱乐:卷十七至卷二十关注艺术、音乐、戏剧等领域。

7. 其他: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三涵盖了诸如教育、政治、法律等其他方面。

具体到某一例子的解释可能更有助于理解,《释名》对“冬日上天,其气上腾与地绝也”的训解为“天,显也,在上高显也”。

再比如,在解释“雨”这个字时,《释名》将其训解为“羽也”,并进一步解释说“如鸟羽动则散也”。

总之,《释名》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训诂学著作,对于研究汉语词汇史、语言学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释名》同源词疏考

《释名》同源词疏考

《释名》同源词疏考《释名》同源词疏考陈建初(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刘熙《译名》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探索语源的着作.本文对其中部分同源词进行考证阐释,以验证它们的可靠性.同时,考证中还推论系联了其他同源词.关键词:释名;同源词;考证本文考证《释名》中部分同源词,行文体例一依拙文《(释名)同源词疏证》(载《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3期).1.脐一剂(释形体67J刘熙:"脐,剂也,肠端之所限剂也."今按:剂,齐断之义;从齐,齐亦声."《尔雅?释言》:"剂,剪齐也."郭璞注:"南方人呼剪刀为剂刀."邢呙疏:"剂,为齐截也."《后汉书?刘梁传》:"《春秋传》日:'和如羹焉,酸苦以剂其味."'李贤注:"《左传》作齐."王力《同源字典》以剂与齐为同源.《尔雅?释言》:"齐,中也."王引之《经义述闻》:"人脐居腹之中央,故谓之脐.脐者,齐也."按,王氏以为脐得名于齐,而刘熙以为脐得名于剂.从剂,齐同源而推,从系源的角度来考察,两说皆可懿行《尔雅义疏》日:"齐者平也,等也,皆也,同也,又整齐也,五者实一义,皆无长短高下之差,故为中也."则《尔雅》训齐它齐声字也有取平齐,等齐之义者,可为推证.如:侪,等辈,指人的地位,身份,辈份等等相平齐,属同类,同等之人.齑,《说文》日:"等也."朱骏声《通训定声》:"与侪略同."齑,《说文》日:"材也."段玉裁注:"取人材整齐之意."又《释名?释丧制》:"齑,齐也."《说文》:"齑,缏也."朱骏声日:"缝缉其边日缏."按,取缉齐之义,故文献通用齐字,《仪礼?丧服记》:"若齐,裳内衰外."胡培翠正义:"齐,谓缉其边."语音关系:脐与剂,皆从纽脂韵,双声叠韵;侪,崇纽脂韵;齑,齑,从纽脂韵;窬,精纽脂韵;精从为旁纽,崇与从为准双声,皆脂部叠韵.2.坐一挫(释姿容20)刘熙:"坐,挫也,骨节挫诎也."今按:挫,折屈之义;坐,两膝折屈,臀着于足上,故二者同源.《周礼?考工记?轮人》: "外不廉而内不挫."郑玄注"挫,折也."《庄子?天地》:"不以物挫志之谓完".成玄英疏:"挫,屈也."《孟子?滕文公》:"威武不能屈."赵歧注:"屈,挫其志也."按,挫为使屈之义.《论语?乡党》:"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刘宝楠正义引江永《图考》日:"古人之坐,两膝着地而坐于足,与跪相似."《陔余丛考》卷三十一:"以膝隐地,以尻着踱,而体安者,坐也."则坐的特点正是膝胫折屈,身体较站立为短,故坐声字既有折屈义,又多有短小义.如《说文》:"坐fJ,折伤也."段玉裁注:"与手部挫音同义近."《玉篇》:"判,去芒角也."去物之芒角即折断之义.物折断则短小,如《说文》:"荃,斩刍."段玉裁注:"谓以铁斩断之刍."《资治通鉴?周纪五》:"置荃豆于前而马食之." 胡三省注:"堇,寸斩之藁."即斩切细碎的刍草.又《周礼?天官?醢人》郑玄注:"作醢及鬻者,必先膊干其肉,乃后堇之."孙诒让正义:"荃,引申为细切肉之称."其他如:锉,垄,脞,脞,痤,矬等字皆有短小义…"",可证坐之与挫,语源实同.语音关系:坐,从纽歌韵;挫,精纽歌韵;,堇,清纽歌韵;精清从为旁纽,皆歌部叠韵.3.蹋一榻(释姿容46)刘熙:"蹋,榻也,榻着地也."今按:蹋,以足着地;榻,低矮近着地的床具,故二者同源.《说文》:"蹋,践也."《慧琳音义》卷四十四"蹴蹋"注引《埤苍》:"蹋,谓足着地也."字亦作踏,《玉篇》:"踏,足着地."《说文新附》:"榻,床也."《玉篇》:"床狭而长谓之榻."《释名?释床帐》:"人所坐卧日床,……长狭而卑日榻,言其榻然近地也."则榻是一种低矮近着地面的床.又:"榻登,施之承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按刘熙的说法,大床前蹋脚以登床的小床叫小榻,还是取低矮近着地为义.但"榻登"应是指铺在榻上的毛毡之类,字又写作作者简介:陈建初(1955.),男,湖南冷水江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128郑庆君:《释名》同源词疏考也有含贴着义的,如褐,贴身的汗衣;揭,以纸贴着器物以捶印文字图案(今写作"拓"),皆与蹋,榻同源o[2](m23)语音关系:蹋,榻,定纽盍韵,双声叠韵;褐,《玉篇》丁塔切,透纽蕖部;搦,《广韵》i乇合切,透纽合部.透纽双声,与定为旁纽,合与菜为旁转,合部古音并入缉部,蕖部古音并入盍部,古音缉盍旁转.——踌(释姿容56)刘熙:"持,踌也,踌之于手中也."今按:踌,止也;持,使物止于手中,执之也.毕沅疏证:"案持之手中亦止义也."故二者同源.《广雅?释诂》:"踌,止也."《慧琳音义》卷七十四"踌立"注引《说文》:"踌,行步不前也."《文选?张衡<思玄赋>》:"松乔高踌孰能离."刘良注:"踌,立也."又《西京赋》:"踌游极于浮柱,结重栾以相承."薛综注:"踌,犹置也."字又作止等,《玉篇》:"止等,止不前也."王念孙《广雅疏证》:"《列子? 汤问篇》:'不得踅止寻'.止等,与踌同."《说文》:"持,握也."《左传?昭公元年》:"子与子家持之."孔颖达疏:"持,谓执持之也."《诗?大雅?凫骘序》:"大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孔颖达疏:"执而不释谓之持."执而不释是持的特点,正含止之义.按古汉语中寺声(寺从"之"声)字多有止义,如:侍,待,等,时,峙,恃,等等."持"之音义与之相通,语源当相同,则刘熙以"踌"为训,可以信从.语音关系:持与踌,定纽之韵,双声叠韵.5.寝一侵(释姿容82)刘熙日:"寝,权假卧之名也.寝,侵也,侵损事功也."今按:侵,渐次进入,引申指军队渐次进入他国;寝,卧睡,人睡觉亦渐渐而入睡,故二者同源.刘熙以侵训寝,从系源而言有理,但申训以为取"侵损事功"之义则难从.《说文》:"侵,渐进也."段玉裁注:"又侵陵,亦渐逼之义."《易?谦》:"利用侵伐."焦循章句:"侵,渐也."《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有钟鼓日伐,无日侵."孔颖达疏:"寝钟鼓以入其境日侵."按孔氏此以寝说侵,说明二者声义相通,但以为取止息之义,不从.《说文》:"寝,病卧也."又:"寝,卧也."王筠句读:"此为日入而息之字."则睡卧之寝本字作寝,但文献通用寝.《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刘宝楠正义引郑注:"寝,卧息也."其它与"侵"同声符字有渐进之义者如:浸,浸润,水渐次进入,《庄子?逍遥游》:"时雨降矣,而犹浸灌".郭庆藩集释引《正韵》: "浸,渍也,又渐也."《易?迈彖传》:"浸而长也."孔颖达疏:"浸者,渐进之名."字又作寝,《汉书?成帝纪》:"寝以成俗."颜师古注:"寝,渐也."按,《释名?释疾病》:"目生肤入眸子日浸.浸,侵也,言侵明也,亦言浸淫转大也."此种目病日浸,亦取渐进而入眸子之意.稷,古人指阴阳相侵之气,或谓日旁云气,认为不祥之兆.《左传?昭公十五年》:"吾见赤黑之衩,非祭祥也,丧氛也."孔颖达疏引郑注:"稷,阴阳气相侵,渐成祥者."是亦取渐入之义.王力《同源字典》分别以{亏}与蔓,草覆地.《说文》:"蔓,覆也."徐锴系传:"蔓,草覆地."按,草之覆地犹水之浸润,亦渐渐而进之义.豉,淹制豆豉,其过程亦渐渐浸渍之,故《广雅?释器》:"豉谓之睹."王念孙疏证:"最犹寝也."按曼声之字音义多通,故刘熙以为寝))之与侵同源,盖可信也.语音关系:寝与侵,清纽侵韵,浸,衩,蔓,精纽侵韵;最,《广韵》七林切,清纽侵部.精清旁纽,皆侵部叠韵.6.眠一泯[恨](释姿容83)刘熙:"眠,泯也,无知泯泯也."今按:眠,睡眠,睡眠则视不见而觉无知,故刘熙以"无知泯泯"为训,当可从.但"泯泯"为叠音词,状无知之貌,"泯"非其本字.《尔雅?释诂》: "泯,尽也."邢罱疏:"泯者,灭尽也."《诗?大雅?桑柔》:"靡国不泯."毛亨传:"泯,灭也."马瑞辰传笺通释:"泯者,f民之假借."王引之《经义述闻》即训为:"泯,乱也."桂馥《札朴》卷一:"泯泯棼棼,泯,正作f民."则泯泯之泯,本字当作一『民.《说文》:"恨,恢也."又:"恢,乱也."桂馥义证:"f民,或借泯字."《玉篇》:"泯,泯泯,乱也0"《书?吕刑》:"民兴胥渐,泯泯棼棼."蔡沈集传:"泯泯,昏也."两例中,泯字皆t民之借字,而昏乱与无知义近,可见刘熙所训"无知泯泯",亦为t民之借也.按眠与泯亦通用,《廿二史考异?史记五》:"视眩眠而无见兮."钱大昕按:"《汉书》眠作泯.泯,眠声相近."《广雅?释诂》:"眠,乱也."此眠亦当『民之借字(王念孙《广雅疏证》以为与"瞑"通)J,但从语源上说,眠与t民当可通.另外,二者皆从民得声,"民"本身亦有无知,昏冥之意.《苟子?礼论》:"外是,民也."杨惊注:"民,民氓,无所知者."《史通?自叙》云:"民者,冥也,冥然罔知."《书?多士序》:"迁殷顽民."江声集注音疏:"民,无知之称."《周礼?地官?遂人》:"致田亡以田里." 郑玄注:"变民言田亡,异外内也."贾公彦疏:"民者,冥也;田亡者,懵懵.皆是无知之貌."按民之训昏冥无知,不能完全理解为阶级偏见和贱民思想作祟,而应看作是社会观念在语源义上的文化积淀,有认知的心理基础.而且据郭沫若考证,民的金文字形象利刃插入左目而盲之,则民的本义与盲相通,含有昏冥无视,懵懵无知之意,引申指众萌,民众,则眠,f民之声符承载的语源义相同,当可信.又王力《同源字典》分别以眠与瞑,瞑与冥同源,则两条可以系联,冥声之字可进一步证明眠之得名,取昏冥无知之义.语音关系:眠与{民,明纽真韵,双声叠韵.7.寤一忤(释姿容85)刘熙日:"寤,忤也,能与物相接忤也."今按:忤,逆反,相反之义;寤,寐而转寤,即睡觉醒来,与寐相逆反,故二者同源.《淮南子?主术训》:"故智者先忤而后合."高诱注:"忤,逆也".《汉书?刘向传》:"窃闻故前将军萧望之等,……忤于贵戚尚书."颜师古注:"忤犹逆也."逆可训迎,迎,逆义通,故引申为接触,迎遇义,刘熙所言"与物相接忤"是也.《史记?刺客列传》:"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 1292o07年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第4期司马贞索隐:"忤者,逆也.不敢逆视,言人畏之甚也."按,逆视即迎视,不敢忤视即不敢迎面看他.忤,字又作牾,《说文》:"牾,逆也."又作迕,《管子?君臣》:"国家有悖逆反迕之行."尹知章注:"迕,背."《汉书?灌夫传》:"与太后家迕."颜师古注:"迕,相逆忤也."《说文》:"寤,寐觉而有信日寤".《汉书?董仲舒传》:"朕夙寤晨兴."颜师古注:"寤寐之觉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三"觉寤"注:"寤,眠后觉寤也."皆与寐,眠等相对而言,是寤之得名,确当取忤逆为义.按吾声(吾从五声,五有交午义)与午声字义通,从吾,从午得声之字多取逆反义,如:悟,觉悟,由蒙昧到觉悟,犹如从寐眠到睡醒,悟亦取逆反为义,故王力《同源字典》以寤,悟同源. 牾,与镭同.《方言》卷十三:"适,牾也."钱绎笺疏:"牾,相触迕也."《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七》:"无敢牾陛下言者."胡三省注:"牾,逆也."逼,同迕,《尔雅?释言》:"逼,寤也."陆德明释文:"孙本吾字作午."郭璞注:"逼,相干寤."按,干寤犹触迕也.梧,支撑房梁的斜柱,取触迕为义.《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离褛梧而相撑".李善注引《汉书音义》臣瓒日: "邪柱为梧."刘良注:"梧,逆也."晤,相遇,接触,今言会晤.《诗?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可与晤歌".毛亨传:"晤,遇也."郑玄笺:"晤,犹对也."毕沅《释名疏证》:"晤之义为接晤."捂,《集韵》:"斜相抵触也."《史记集解序》:"或有抵捂." 司马贞索隐:"捂,亦斜相抵触之名."《仪礼?既夕礼》:"则捂受之."郑玄注:"谓对相授."贾公彦疏:"捂即逆也."按,五,古文作X,许慎说象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交午实即交X.又《说文》:"午,牾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午逆即忤逆,牾逆,则午之训牾,即借为X(五),故五声字与午声字义通,语源义多相同.王力《同源字典》以寤与悟同源,又以忤(牾牾午迕悟)与逆同源,实则可系联为同族词.语音关系:寤,忤,悟,牾,逼,梧,,晤,捂,皆疑纽鱼韵,双声叠韵.——蹇(释姿容87)刘熙日:"嚏,定也,声作定而出也."今按:定,碍滞不通;嚏,鼻塞不通而气喷出阻塞发出声音,故二者同源.《说文》: "囊,碍不行也.:'王筠句读:"囊乃事之有碍,非物之有碍,祗是行不去耳."段玉裁注:"定,即踬字,音义皆同."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四"踬碍"注引《通俗文》:"事不利日踬,限至日碍."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十六"道踬"注:"踬,碍不通也." 《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囊其尾."马瑞辰传笺通释: "囊,与踬通."《说文》:"嚏,悟解气也."朱骏声通训定声: "嚏,谓鼻有所触逆而喷气."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六十一"喷嚏"注引《考声》:"嚏,气奔鼻而嚏也."又引《说文》日:"鼓鼻而气悟解日喷嚏".则嚏之为名,取于鼻气受滞碍,冲破滞碍而出,冲破滞碍则发出声音,这就是刘熙所谓"声作囊而出",实际上应该说:"定而出声作".然则喷嚏者,喷囊之义也,嚏与囊同源当不必疑.语音关系:嚏,透纽质韵;熏,端纽质韵.旁纽叠韵.——完f释长幼17)刘熙E1:"九十……或E1龊齿,大齿落尽更生细者,如小完齿也."今按:兑,小兄,完童;龊,老人新长出的小完牙齿般的细齿,故二者同源.《说文》:"兄,孺子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幼小之称."《汉书?张汤传》:"汤为兄守舍."颜师古注:"称为完者,言其尚幼小也."《说文》:"觇,老人齿."《玉篇》:"舰,谓齿堕更生细者."《尔雅?释诂》:"龊齿,寿也."郭璞注:"龊齿,齿堕更生细者,皆寿考之称也."龊又通作兄,《诗?鲁颂?闽宫》:"黄发完齿."陆德明释文:"兄,齿落更生细者也.字书作龊."段玉裁《说文》"龊"字注引此诗日:"按,毛诗作完,古文;他书作龊,今文也."则龊为完之分别文,属《广雅?释亲》:"婉,子也."王念孙疏证:"凡物小者谓之倪,婴儿谓之婉,鹿子谓之竟,小蝉谓之蚬,老人齿落更生谓之龊齿,义并同也."又如《玉篇》引《仓颉篇》:"抗,城上小垣."《广韵》:"睨,口完呕,小完言也."《苟子?富国》:"垂事养民,拊循之,畹呕之."杨f京注:"畹呕,婴儿语声也."王先谦集解:"睨呕,盖为小儿语声慈爱之也."语音关系:龊媲,疑纽支邻纽,支部叠韵.参考文献:[1]刘钧杰.同源字典再补[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2]殷寄明.语源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王念孙.广雅疏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4]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TextualResearchaboutPar0nymofShiming(c.如.厂厶6咖fA,HunanNormalUniversity,ltunanChangsha410081)—perdoestextualresearchaboutpa~ialparonyminordertoverifytheauthenticityofetymologi calrelation.Meanwhile,it alsodeducesandlinkswithsomeotherparonyms.Keywords:Shiming;paronym;textualresearch(责任编校:李彬)130。

《释名》——精选推荐

《释名》——精选推荐

《释名》东汉刘熙第一卷释天第一: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

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

春曰苍天,阳气始发色苍苍也;夏曰昊天,其气布散颢颢也;秋曰旻天,旻,闵也,物就枯落可闵伤也;冬曰上天,其气上腾与地绝也,故月令曰,天气上腾地气下降。

易谓之乾,乾,健也,健行不息也;又谓之玄,玄,县也,如县物在上也。

日,实也,光明盛实也。

月,阙也,满则阙也。

光,晃也,晃晃然也。

亦言广也,所照广远也。

景,竟也,所照处有景限也。

晷,规也,如规画也。

曜,燿也,光明照燿也。

星,散也,列位布散也。

宿,宿也,星各止宿其处也。

气,忾也,忾然有声而无形也。

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风,泛也,其气博泛而动物也;青徐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风,放也,气放散也。

阴,荫也,气在内奥荫也。

阳,扬也,气在外发扬也。

寒,扞也,扞格也。

暑,煮也,热如煮物也。

热,爇也,如火所烧爇也。

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雨水从云下也;雨者,辅也,言辅时生养也。

春,蠢也,万物蠢然而生也。

夏,假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

秋,緧也,緧迫品物使时成也。

冬,终也,物终成也。

四时,四方各一时。

时,期也,物之生死各应节期而止也。

岁,越也,越故限也。

年,进也,进而前也。

唐虞曰载,载生物也;殷曰祀,祀,巳也,新气升,故气巳也。

五行者,五气也,於其方各施行也。

金,禁也,气刚毅能禁制物也。

木,冒也,华叶自覆冒也。

水,准也,准平物也。

火,化也,消化物也。

亦言毁也,物入中皆毁坏也。

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

子,孳也,阳气始萌孳生於下也。

於易为坎,坎,险也。

丑,纽也,寒气自屈纽也。

於易为艮,艮,限也,时未可听物生限止之也。

寅,演也,演生物也。

卯,冒也,载冒土而出也。

於易为震,二月之时雷始震也。

辰,伸也,物皆伸舒而出也。

巳,已也,阳气毕布已也。

於易为巽,巽,散也,物皆生布散也。

午,仵也,阴气从下而上,与阳相仵逆也。

於易为离,离,丽也,物皆附丽,阳气以冒也。

未,昧也,日中则昃向幽昧也。

00819训诂学考前密训(最新整理)

00819训诂学考前密训(最新整理)

②因声求义的条件,特征类似的事物,语音可能相同或相近,必须以古音为标准 ③因声求义的轨道,通假借、明方言、寻语源。 五、音义关系的偶然性与约定性,二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就已经注意 到了。他在《正名篇》里说道“名无因宜,约之以命。约定俗称谓之宜异于 约者谓之不宜。” 六、章炳麟的《文始》是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来探寻语源,疏明语言发展变化的 专著。最早运用声训的专书是东汉刘熙的《释名》 七、通假与同源字的异同,相同处,音相同和相近。形不同。不同处通假两字本 不相关。同源数字意义想通。 八据文证义---语言环境的利用。1.语境与词义的关系 2.紧扣本句 3.结合 邻文 4.联系成片语言。 九、析词审义,指分析词的结构关系,顾及词与词间的结构关系,以审意义。 一分清词与词组二分清单纯词与合成词三分清合成词的合义与偏义 四分清词素结合的固定于自由五分清词素组合的结构方式六其他缩略、 用典、转化、连累而及 十、联绵词有哪些特点? 答:联绵词是单纯词,写法不固定,上下凝结成义,不能拆开分析意义。 十一、辩体明义一辨明韵文与散文二重视文体的表达形式 十二、合成词又称复合词。合义的合成词,两个词素意义相辅相成。偏义的合 成词,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而偏用其中一个词素意义,另一个词素意义只 作陪衬。
第二章训诂的方法 一训诂的方法 1.以形索义 2.因声求义 3.据文证义 4.析词审义 5.辨体明义 二、以形索义外在形式的利用。 什么是“以形索义”结合材料说明以形索义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以形索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也就是“依形求 义”的训释方法。如古书有“梦黄能”。《金文编》“能”像熊的样子,可知“能” 是“熊”的古体字。 运用“以形索义”要注意 1文字形体与词义的关系。从《说文》的说解可以清楚地看出文字形体与词义 的关系。如“莫”为会意字,像太阳西下在天边草丛里,表示“暮”的意思。 2古文字与训诂。依靠殷商系文字——甲骨文可以更好训释词义。如《说文》 “追”、“逐”二字互训,古书里看不出二字区别;甲骨卜辞“追”的对象是人 “逐”的对象是兽,后来才混而不分。 3笔意与笔势。在运用以形索义这一方法时,要涉及笔意与笔势问题。只有较 早的文字才有笔意。汉字发展的结果,字形日益显示不出一点一画的意思,与字 义的联系切断,就成为“笔势”。如小篆的“民”的形体无法解释字义,必须上 推到古文去考察。古文“民”从女,作捆绑状,是俘虏的形象。这说明运用以 形索义须以笔意为据。 4防止望文生训。主要是因不明古义而望文生训,如古书“堕肝胆”有人释为“肝 胆涂地”,其实“堕”古有“输”义句指“把心交出来。”因不明通借而望文 生训,如古书“动容”有人误解“容”为“容貌”,其实“容”为“动”义“动 容”是同义复词。 三、“厥意”即字形中反映的词义,也就是笔意。运用以形索义原则须以笔意为 据发展的结果,字形日益显示不出一点一画的意思,甚至有的只是象征性的符号, 字形与字义的联系疏远了,就切断了,就成为“笔势”了 。 四、因声求义声训——内在形式的利用。声训”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解 释字义①音义的各种关系偶然性、约定性、回授性、延展性、类聚性、多元性。

中国民间艺术研究课程推荐书目

中国民间艺术研究课程推荐书目

中国民间艺术研究课程推荐书目1、《考工记》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后收入《周礼》的《冬官》。

所记工艺分六类三十个工种,分别对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制陶和城市规划等作了记述;其中涉及到当时的一些审美观念。

2《释名》〔东汉〕刘熙著。

是一部考证名物的书。

其中对采帛、首饰、衣服、宫室、用器、车船等名物作了解释。

3《四民月令》〔东汉〕崔寔[shí]著。

按照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将一个家庭中的事务作了安排。

其中所列风俗和纺织、染缝等“女红”与民间美术有关。

4《风俗通义》〔东汉〕应劭著。

以考释议论名物、时俗为主。

如神荼郁垒与“画虎于门”,以及“门户用鸡”等。

5《荆楚岁时记》南朝梁代宗懔撰。

《文献通考》作四卷,今存一卷。

是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古代记录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书。

体例以时为序,自元旦至除夕,凡三十七条。

在每个条目下,“正文”简述节令时俗,“按语”说明某一时俗的来龙去脉,引证颇丰。

今本有《荆楚岁时记译注》(谭麟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出版。

6《营造法式》宋代李诫编纂而成,成书时间是元符三年(1100),刊行时间是崇宁二年(1103年,成为营建工程的通行法式。

全书分看详、目录各一卷,总释总例二卷,诸作制度十三卷,诸作功限十卷,诸作料例并等第三卷,诸作图样六卷,共三十六卷三百五十七篇三千五百五十五条,其中石作、砖作、小木作、彩画作均附有说明图样。

7《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著。

为作者追忆北宋东京汴梁的繁盛景况而作。

书中保存了许多有关当时经济、民欲和艺术的资料。

8《都城纪胜》〔宋〕灌圃耐得翁著。

记述南宋行都杭州的风俗习惯,其中有不少民间艺术的资料。

9《西湖老人繁胜录》〔宋〕西湖老人著。

记述南宋杭州的都市生活和民俗、民艺。

10《梦梁录》南宋吴自牧著。

成书于南宋末年,叙述整个南宋时期的临安(今浙江杭州)情况,而尤详于淳至咸淳之间(1241—1274),其中记录了不少关于民俗和民艺的材料。

汉语史课件

汉语史课件

《尔雅》简介
4、《尔雅》的功用。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曰: “《尔雅》者,所以训释五经,辩章同异,实 九流之通路,百事之指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博览而不惑者也。” 5、《尔雅》内容。《尔雅》本20篇,今存19篇。 《释诂》、《释言》、《释训》、《释亲》、 《释宫》、《释器》、《释乐》、《释天》、 《释地》、《释丘》、《释山》、《释水》、 《释草》、《释木》、《释虫》、《释鱼》、 《释鸟》、《释兽》、《释畜》。
2、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
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不能脱离社会 而存在,社会的发展必然要影响语言的发展。 跟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的或者说最能迅速反 映社会发展是词汇。如 中国社会变化发展的历史,在汉语词汇也得 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上古中国畜牧社会时期, 就产生了大批有关畜牧的词语。当上古中国 由畜牧社会发展过渡到农业社会时期,就产 生了大批有关农业的词语。今天的通讯业发 达,网络词语大批出现。
清代名著简介——全面发展阶段
1、《康熙字典》:为清代圣祖(玄烨)于康熙49年(公 元1710)年命张玉书、陈廷敬等38人编纂的。前后经过6 年,这是中国第一部官修字典,共收字47035字,是按部 首编排的字典。 2、《玉篇》:是我国最早一部楷书字典。南北梁顾野王 编纂于公元543年,今天所见的是残本,全本是宋代重修 的,叫作《大广益会玉篇》。也是按部首编排的,基本上 采用《说文》部首,但多出2部,共542部。《玉篇》释 字以音义为主,不再如《说文》那样用六书条例分析形体 它在每个字的下面先是用反切注音,然后解释字义。
第三,善于从文字的本义,从而推导引申、假
借义。如《说文· 玉部》:‚理,治玉也。从王, 里声。‛段注:‚《战国策》:‘郑人谓玉之 未理者为璞’,是理为剖析也。凡天下一事一 物,必推其情至于无憾而后安是之谓天理。是 之谓善治,此引申之义也。戴先生《孟子字义 疏证》曰:‘理者,察真几微必区以别之名 也,’ 是故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曰肌理,曰腠 理、曰文理。得其分则有条而不紊,谓之条 理。‛这样段玉裁从《说文》之‚理‛分析归 纳出六层引伸义,即‚天理、分理、肌理、腠

《释名》研究历程及争鸣

《释名》研究历程及争鸣
清代是《释名》研究的繁盛期,这一期研究范围广.著作最 多,成就最大。补正的,有李慈铭撰《越绠堂读书记》的“释名” 条;校勘、疏证的有毕沅《释名疏证》8卷,吴翊寅《释名校议》l 卷,成蓉镜《释名补正》l卷.孙诒让《释名札适》。王先谦《释名 疏证补》8卷,附续释名、补遗共1卷,疏证补附l卷,王仁俊 《释名集校》2卷,顾震福《释名校补》等。其中王先谦《释名疏 证补》集录众说。兼采众长,是清代整理《释名》集大成的著作; 辑佚的,有毕沅撰《释名补遗》l卷;释倒的有顾广圻《释名略 例》.张金吾《释名补倒》;仿作的有毕沅《续释名》1卷,张金吾 《广释名》2卷。此外,还有一些大家,如王呜盛、桂馥、钱大听. 郝髓行等撰文考证了《释名》的作者及成书年代,陆心源、王引 之等撰文论述了《释名》的版本,其对《释名》研究,至今仍十分 有用。
近来,海内外更是出现了一批《释名》研究的硕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如王国珍的《(释名>语源研究》,硕士论文如徐从权 的《(释名)双音词研究)、张瑞朋的《(释名>声训性质新论》、王 闰吉《论(释名)的理据》、喻华的《(释名)释语复音诃研究》、郭 文超的《刘熙(释名)训诂研究》、林海鹰的《(太平御览)引(释 名)校释》等,大大辑跃了《释名》研究的学术空气。
lllem Dy雌哼协tIIe M沁D了n衄tyⅧ刊y∞Ⅱfincd bdtatjon眦ldh既把画衄_BlIttill岫QiT.g珊l辑竹k髓e唧h dHⅢniIIg
iⅡw}Iidl口c岫Ⅱchi唧皿t啪8皿如Ak mdrl轳cnm 10油pd耻B£89e
d忙M町IhlItII Ma"Ⅱ℃m,∞peci缸ly幽er the n出Ⅱ髑0f llle
上所云:“在金日坚,在草木日紧,在人日贤”,已开“右文说”之 端绪,与《释名》的影响不无关系。
南北朝时,北朝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贾思勰的《齐民要 术》等对《释名》一书称弓【也比较多。把《齐民要术》和《释名)结 舍起来.可以帮助我们更为详尽地了解两汉的农业生产情况 及饮食文化与科技文化等。南朝梁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 称“刘熙糊《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肯定了‘释名’独 特的语言学研究价值。

汉赋研究基本课题的回顾与前瞻(一)

汉赋研究基本课题的回顾与前瞻(一)

汉赋研究基本课题的回顾与前瞻(一)内容提要:汉赋研究有十个基本课题,本文对它们的研究历史和现代进展状况逐一进行分析与评介,并提出个人观点。

近年的汉赋研究呈现出求深、求细、求新的特色,龚克昌师《全汉赋评注》、费振刚等《全汉赋校注》的出版也使新世纪的汉赋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有大量艰巨的工作等待着我们去完成。

关键词:汉赋研究;基本课题;评介;展望汉赋研究始于汉代,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其间产生了许多值得称道的研究成果,但人们对于汉赋的争论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一直延续到今天。

本文拟将古往今来的汉赋研究概括为十个方面的基本问题,介绍其研究历史及现代进展情况,间出己意,以供进一步研究之参考。

一、赋(汉赋)的文体性质及范围所谓汉赋,当然是指产生于汉代的赋体文学作品。

那么,究竟什么是赋?赋与其它文体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这是治汉赋者首先遇到的问题,但也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关于赋的文体性质,主要有以下四说:1、东汉班固《两都赋序》曰:“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

”可见在班固之前,就有人把赋归入诗类。

简宗梧先生《汉赋史论》仍认为赋“是诗的别枝”,“诗的延续”,“诗的扩大”,“散文化的诗”,“叙事描写的诗”1]。

迟文浚等《历代赋辞典》亦云赋“具有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性质”,是“诗的一种”,是“中国诗史上不容忽视的一章”2]。

2、《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曰:“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

”认为诗赋有别,诗可合乐歌唱,赋则不歌而诵。

3、东汉刘熙《释名·释书契》云:“赋者,敷布其义谓之赋。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又云:“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认为赋是一种以铺陈为主要特色的文体。

4、清代以来的学者从文体学的角度对赋义作了较为准确的界说。

清人王之绩《铁立文起》卷九云:“赋之为物,非诗非文,体格大异。

”郭绍虞先生《汉赋之史的研究序》云:“赋之为体,非诗非文,亦诗亦文”,“无论从形式或性质方面视之,它总是文学中的两栖类”3]。

训诂学读书笔记

训诂学读书笔记

训诂方法之声训摘要:训诂学是以训诂为基础,在长期的训诂过程中积累而得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的主要任务是解释词义。

在解释词义的工作中,声训(因声求义)是重要的训诂方法之一,这一方法在训诂学中可以解决明通假,考方言,求语源的问题。

对训诂学的发展无疑具有巨大的影响。

关键字:训诂方法声训关于声训的解释对于声训的解释也有不同说法,通常解释声训就是因声求义,即通过语音(“声义同源”理论)寻求或证明语义的一种训诂方法。

唐代训诂学家孔颖达的解释:“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诗经·周南·关雎》疏)。

他还综合起来给训诂下了定义:“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训诂的两个法则:1、用词释词(解释词的概括意思,相当于哪个词,用今语解释古语、用当时的标准语言(雅言)解释方言),2、疏通文意(解释词的具体含义、具体色彩,句子的含义,解释句、段、篇)。

近代学者黄侃的解释:“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推求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总体说就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学问”。

它同因形求义的方法一样,通过语言的形式去研究容。

但是在释训词义的方法中,因形求义的训诂方法不能说明语源。

黄侃先生说的“小学徒识字形,不足以研究言语文字之根本”①就指出了形训的不足。

训诂学家在实践中发现,语音在词义的训释上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他们不断地探索,也常常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训释词义。

声训一直被认为是训诂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该方法在探求语源有着重要的价值。

但是对于声训,各家一直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对声训的定义和性质加以界定,我们这里转引严奉强《试论声训的目的和范围》中所述的有关声训的各家的不同定义。

②王力《同源字典》:声训是以同音或音近的字作为训诂.这是古人寻求语源的一种方法。

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用音近义通的词来作解释,以达到探求词义来源的目的叫声训。

释名——精选推荐

释名——精选推荐

释名释名[汉]刘熙撰释名略例顾千⾥⽈:《释名》之例可知也,其例有⼆焉:⽈本字,⽈易字是也。

虽然,犹有⼗焉:⽈本字,⽈叠本字,⽈本字⽽易字,⽈易字,⽈叠易字,⽈再易字,⽈转易字,⽈省易字,⽈省叠易字,⽈易双字。

本字者何也?则冬⽈上天,其⽓上腾与地绝也;以上释上,如此之属,⼀也。

叠本字者何也?则春⽈苍天,阳⽓始发,⾊苍苍也;以苍苍释苍,如此之属,⼆也。

本字⽽易字者何也?则宿,宿也,星各⽌宿其处也;以⽌宿之宿释星宿之宿,如此之属,三也。

易字者何也?则天,显也,在上⾼显也;以显释天,如此之属,四也。

叠易字者何也?则雲犹云云,众盛意也;以云云释雲,如此之属,五也。

再易字者何也?则腹,複也,富也;以複也富也再释腹,如此之属,六也。

转易字者何也?则兄,荒也,荒,⼤也;以荒释兄⽽以⼤转释荒,如此之属,七也。

省易字者何也?则绨似■(字左⾍右弟)⾍之⾊,绿⽽泽也;以■(字左⾍右弟)释绨⽽省■(字左⾍右弟)也之云,如此之属,⼋也。

省叠易字者何也?则夏⽈昊天,其⽓布散皓皓也;以皓皓释昊⽽省犹皓皓之云,如此之属,九也。

易双字者何也?则摩娑犹末杀也;以末杀双字释摩娑双字,如此之属,⼗也。

⼗者⾮他也,⼆例之分焉者也。

第⼆以上本字例分者⼆,第四以下易字例分者七,⽽有第三之⼀例,半分于本字,半分于易字者,在其间以相关通,然则易字之所由⽣,故⽣于本字⽽已矣,所谓易简⽽天下之理得也。

读者循是⽽⼀⼀求焉,凡今本脱误之当补正者,⽆不可知也;⾄于尤脱误⽽⾮复能补正者,亦⽆不可知也。

吴⼦志忠将治《释名》,屡咨其所难知者于予,故略举本书以明其例,书⽽贻之。

【凤麟按:此以四部丛刊本为底,乃上海涵芬楼借江南图书馆藏明嘉靖翻宋本景印。

原书板⼼⾼营造尺七⼨,宽四⼨⼋分半。

参以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丛书集成初编本(据吴志忠校⼩学汇函本)、王先谦《释名疏证补》。

○《略例》乃顾⼴圻撰,据吴本、王本补。

】释名序刘熙字成国撰熙以为,⾃古造化制器⽴象,有物以来,迄于近代,或典礼所制,或出⾃民庶,名号雅俗,各⽅多【凤麟按:原作“名”,吴校改。

释名

释名

笑,钞也。颊皮上钞者也。《释姿容》
其实世上事物得名的途径很多,情况非常复杂。并 不是每一个词的来源都能弄清的。有很多词都来源 不明。声音只是起名的一种途径而已。有的名称由 约定俗成而来,仅仅是记录事物的一种代号,音与 义之间并无联系。我们不能凭人的主观意志随心所 欲地加以解释。

不过,远在1700多年以前就有这样具有语源学性 质的书,还是很可贵的。其所以能流传下来而没 有亡佚,与人民很想追寻语源的心理有关系。
释字体例
《释名》解释词义,每一条都是由两部分组成,先 用一个词给以简单的解释,再就事物得名的由来说 出一番道理。如:“月,阙也,满则〔复〕阙也”。 具体来说,主要有三种释义的方式。
第一种是先用声训,然后再补充说明道理。
日,实也,光明盛实也。《释天》
山,产也,产生物也。《释山》
第二种是先作解释,接着用声训,然后加以说明。
如: 寅,演也,演,生物也。《释天》 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 《释天》 贵,归也。物所归仰也。 《释言语》 导,陶也,陶演己意也。 《释言语》
有时纯粹是声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上胡乱加以联系, 导致结论到了荒唐可笑的地步。
姊,积也,犹日始出积时多而明也。《释亲属》
妹,昧也,犹日始历时少而尚昧也。 《释亲属》 痔,食还保留了汉代的一些古语。 如:《释天》:“露,虑也,覆虑物也。”“覆虑”
是古语,亦谓之“覆露”,在《汉书》《淮南子》 中都曾出现,是“荫庇”“沾润”(养育、荫屁) 之义。
《释丧制》:“汉以来谓死为物故。”“狱死曰考 竟。(刑讯致死)”
这些古语,传达了上古时代语言的信息,可以作为 考察古今语言发展轨迹的凭据。从上所述可见《释 名》对研究训诂学、语言学、社会学来说,都是极 为重要的著作。

《释名》亲属称谓词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释名》亲属称谓词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释名》亲属称谓词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释名》亲属称谓词语作为承载文化的重要方式,反映了《释名》时代的历史文化内涵:第一,体现汉代严格的宗法制度与尊祖敬宗的家族观念;第二,体现汉代的繁杂的婚姻礼俗与独特的婚姻制度;第三,体现汉代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会随着角色的变化而转变,呈现出双重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标签:词语释名亲属称谓文化内涵《释名》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事物命名由来的训诂学专著,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词源学第一部专著。

《释名》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刘熙,全书八卷,二十七篇。

《释名》以声训为主,训释亲属称谓词语时,不仅指明词义,更着重探究词语间音义的联系。

亲属称谓词语作为承载文化的重要方式,像一面镜子,映射着汉代复杂的亲属关系。

这里我们通过《释名·释亲属》所记录的亲属称谓词语,对汉代的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婚姻制度和婚姻形式以及汉代妇女的地位进行初步探究。

一、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释名》亲属称谓词语作为承载文化的重要方式,反映了《释名》时代的历史文化内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某种意义上讲,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产生的宗法制有其合理的一面,对当时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安定,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家国一体的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础,以子继父、兄统弟、嫡统庶为内在结构,用来尊祖敬宗、维系亲情。

汉民族有着很强的家族观念,十分重视血缘关系,家族是人们由婚姻和血缘关系联结而成的社会集合。

“家”是人们心中具有超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避风港。

家族中的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与不同层次上的血缘亲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家族中以父系为中心,脉络分明、长幼有序、内外有别。

(一)以父系为中心《释名》中亲属称谓以父系为中心,强调父系在家族中的重要地位。

《释名·释亲属》:“父,甫也,始生己也。

”刘熙将“父”定义为“始生己”,从根源上阐释血缘关系从“父”开始,体现以父系为中心的家庭观念。

从《释名·释彩帛》看汉代的丝织工艺

从《释名·释彩帛》看汉代的丝织工艺

从《释名·释彩帛》看汉代的丝织工艺作者:李生玉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31期摘要:《释名》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词典,而其中《释名·释彩帛》对汉代丝织类词语进行了比较科学地分类和训释,是研究汉代丝织工艺的重要来源。

本文将对此篇中的丝织类词语进行意义分类,并借助于其他古代文献实际地考释名物称谓,进而考察汉代丝织品的社会文化内涵。

关键词:《释名·释彩帛》;丝织品;社会文化内涵东汉末年刘熙著《释名》,今本27篇分为8卷。

全书采用声训的方式来探寻事物命名的缘由,有“晰名物之殊,辨典礼之异”之称赞,实为词源学之开山佳作。

《释名》作为我国第一部语源学词典,共释名物词1710个,真正做到了“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

[1]《释名·释彩帛》一篇共有36个训释词条,本人以此为依据,对词条进行意义分类,并尝试分析部分词条命名的理据,进而揭示汉代丝织品的社会文化内涵。

一、《释彩帛》释义《释彩帛》一章介绍了汉代丝织品的生产技术,包括缫丝和染色技术。

以及展示了汉代丝织品品种的多样性。

从而反映了两汉时期丝织业繁荣兴盛的发展状况。

(一)汉代丝织品的生产技术1.缫丝技术“茧曰幕也。

贫者著衣,可以幕络絮也。

或谓之牵离,煮熟烂,牵引使离散如緜然也。

”[2]这里描写了煮茧的过程,煮茧利于缫丝,是制丝过程中的一道关键性工序。

《淮南子·泰族训》中记载:“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工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

”这也证明了汉代采用的是沸水煮缫丝技术。

[6]《说文解字》:“茧,蚕衣也。

”[3]《淮南子·主术训》云:“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树之际,而四海之云凑,千里之雨至。

”这说明了我国古人很早就开始人工种植桑树、养蚕,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汉代丝织业的发达。

2.染色技术随着汉代丝织品染色技术的提高,我们可以看到汉代丝织品的色彩变得丰富多样起来。

在汉代,染料植物种植很广,种植利润也很大。

《说文解字》和《释名》声训之不同——以《说文解字》和《释名》对“丧葬”的注解为例

《说文解字》和《释名》声训之不同——以《说文解字》和《释名》对“丧葬”的注解为例

《说文解字》和《释名》声训之不同——以《说文解字》和《释名》对“丧葬”的注解为例张梓琪广西师范大学19级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 541006关键词:《说文解字》;《释名》;声训;“丧葬”声训就是用音同、音近、音转的字解释词义,以推求语源说明假借。

《说文》、《释名》等字典里面所采用的声训是真正意义上的训诂,为训诂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说文》是东汉古文经学派著名学者许慎的代表作,它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一部不朽的名作,是一部以分析先秦经典文献文字形体结构为手段,说明音读、解释词义的小学专著。

它是一部以形训为特点的书,但全书也明显地贯穿着声训这一线索。

而《释名》一书则为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弟子刘熙所著,它一向被列为传统训诂学的根底书之一,是一部集中运用声训的专著,又是一部汉语语源学的重要著作。

两者在声训上都有所贡献,其中《释名》继承和发展了《说文》及早期的声训,是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声训词典。

下面我们将从声训方式、声训的侧重点、声训的目的三个方面来探讨《说文》和《释名》声训的不同之处。

一、声训方式之不同(一)《说文》声训方式《说文》重在以形立训,“六书”一以贯之,其声训往往与汉字的形体紧密结合在一起,求其形义和声义之指归。

其中一般为直接声训,声训术语多为“A,B也”,即直接用音同音近的字来训释词义,其中包括以双声和叠韵为训的情况。

《说文》中对关于“丧葬”文化的字词的注解有:死,《说文·死部》:“澌也,人所离也。

从歺,从人。

”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为《段注》)注为:“死澌異部曡韵。

”“澌”和“死”是许慎用训诂的声训方法所作的解释,两字为双部叠韵,“死”为心母脂部,“澌”为心母支部,两个字虽然不在一个部里面,即“异部”,但两字临近,发生了旁转,两字为合韵,即可以理解为“叠韵”。

棺,《说文•木部》:“关也,所以掩尸。

从木,关声。

”《段注》:“關也。

以㬪韵爲訓。

”“棺”和“关”为叠韵,“棺”为见母元部,“关”也同为元部,两字为同一部,所以押相同的韵,即“叠韵”,而这也解释了古代的丧葬方式之一——棺葬,“棺”为掩盖尸体的器具。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经部·小学·释名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经部·小学·释名

齐齐也地在渤海之南渤齐之中也 吴虞也太伯让位而不就归封之于此虞其志也 越夷蛮之国也度越礼义无所拘也此十二国上应列宿各以其地及于事 宜制此名也至秦改诸侯置郡县随其所在山川土形而立其名汉就而因之也 河南在河之南也 河内河水从岐山而南从雷首而东从谭首而北郡在其内也 河东在河水东也 河西在河水西也 上党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也 颍川因颍水为名也 汝南在汝水南也 汝阴在汝水阴也 东郡南郡皆以京师方面言之也 北海海在其北也 西海海在其西也 南海在海南也宜言海南欲同四海名故言南海 东海海在其东也 济南济水在其南也 济北济水在其北也义亦如南海也 济阴在济水之阴也 南阳在国之南而地阳也凡若此类郡国之名取号于此则其余可知也县 邑之名亦如之
春蠢也动而生也 夏假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 秋緧也緧迫品物使时成也 冬终也物终成也 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物之生死各应节期而止也 年进也进而前也 岁越也越故限也唐虞曰载载生物也殷曰祀祀巳也新气升故气巳也 五行者五气也于其方各施行也 金禁也其气刚严能禁制也 木冒也华叶自覆冒也 水准也准平物也 火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毁也物入中皆毁坏也 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 子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于易为坎坎险也 丑纽也寒气自屈纽也于易为艮艮限也时未可听物生限止之也 卯冒也载冒土而出也于易为震二月之时雷始震也 辰伸也物皆伸舒而出也 巳巳也阳气毕布巳也于易为巽巽散也物皆生布散也 午仵也阴气从下上与阳相仵逆也于易为离离丽也物皆附丽阳气以茂 也 未昧也日中则昃向幽昧也
用功稍剧也 四达曰衢齐鲁谓四齿杷为欋欋杷地则有四处此道似之也 五达曰康康昌也昌盛也车步并列并用之言充盛也 六达曰庄庄装也其上使高也 七达曰剧骖骖马有四耳今此道有七比于剧也 八达曰崇期崇充也道多所通人充满其上如共期也 九达曰逵齐鲁谓道多为逵即此形然也 城下道曰□□翱也都邑之内翔翔祖驾之处也 步所用道曰蹊蹊系也射疾则用之故还系于正道也 径经也人所经由也 鹿兔之道曰亢行不由正亢陌山谷草野而过也 涂度也人所由得通度也 释州国第七 青州在东取物生而青也州注也郡国所注仰也 徐州徐舒也土气舒缓也 扬州州界多水水波扬也 荆州取名于荆山也必取荆为名者荆警也南蛮数为寇逆其民有道后服 无道先疆常警备之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纂目的
《释名自序》:“熙以为,自古造化,制器立象。有 物以来,迄于近代,或典礼所制,或出自民庶,名号雅 俗,各方名殊。圣人于时就而弗改,以成其器,著于既 往。哲夫巧士,以为之名。故兴于其用,而不易其旧, 所以崇易简省事功也。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 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 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 之《释名》,凡二十七篇。至于事类,未能究备。凡所 不载,亦欲智者以类求之。博物君子,其于答难解惑; 王父幼孙,朝夕侍问,以塞可谓之士,聊可省诸。”
声训条例
同字相训:“宿,宿也。星各止宿其处也。” (释天)“观,观也。于上观望也。”(释宫 室) 同音相训:“曜,耀也。光明照耀也。”(释 天)“肝,干也。五行属木,故其体状有枝干 也。凡物以大为干也。”(释形体)
双声为训:“母,冒也。含生已也。”(正 纽双声)(释亲属) “配,辈也。一人独 处,一人往辈耦之也。”(旁纽双声)(释 亲属) “听,静也。静然后所闻审也。” (邻纽双声)(释姿容) 叠韵为训: “霜,丧也。其气惨毒,物皆丧 也。”(同韵)(释天)“上党:党,所也。 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也。” (对转) (释州国)“四邑为丘。丘,聚也。”(旁 转)(释州国)“汁,涕也。涕涕而出也。” (通转)(释形体)
局 限
将声训推源绝对化 词的声音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最初是偶然的、任 意的,约定俗成的。汉语中的基本词汇大致如此。 只有那些后出现的派生词,人们在造词时才赋予 它们与根词或源词相同相近的语音。现代语言学 把这一现象归纳为“任意性与理据性”的辩证原 则。刘熙认为所有的词客观上都具有意义和声音 之间的必然联系,全部通过声音来探寻词源(命 名之由),势必造成穿凿附会。 例如:(111下—112中)
《释名》
作者与成书年代
刘珍说 《后汉书文苑传刘珍》: “刘珍, 字秋孙,一名宝,南阳蔡阳人也。…… 又撰《释名》三十篇,以辩万物之称号 云。”
刘熙说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载韦曜狱中上书: “又见刘熙所作《释名》,信多佳者,然物 类众多,难得详究,故时有得失,而爵位之 事又有非是。愚以官爵,今之所急,不宜乖 误。囚自忘至微,又作《官职训》及《辩释 名》各一卷。” 《隋书经籍志》:“《释名》八卷,刘熙 撰。《辩释名》一卷,韦昭撰。”
拘牵字形,拆析连绵词 将属于单纯词的联绵词当作合成词 处理,拆析为两个词而分别推求语源。 例 如:(112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释名》注本
毕沅《释名疏证》 王先谦《释名疏证补》 《释天》:“乾,健也。健行不息也。” 毕沅疏证:“《易系辞》云:‘夫乾,天 下之至健也。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息。’”
《文献通考经籍考十六经小学》: “《释名》八卷。陈氏曰:汉征士北海 刘熙成国撰。序云:‘名之于实,各有 类义, 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意, 故撰 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 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即物 名以释义,凡二十七篇。’”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释名》八 卷, 汉刘熙撰。熙字成国,北海人。 其书二十 篇,以同声相谐推论称名辨物之意,中间颇 伤于穿凿, 然可因以考见古音, 又去古未 远,所释器物亦可因以推求古人制度之遗。”
内容与体例
共解释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1502条,按事类分为27 篇。 篇名: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 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 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 帐、释书契、释典艺、释器用、释乐器、释兵、释 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
编纂性质与成就
理论证实性 (P110) 总结前人声训成果,纂集大量声训材 料,自觉而系统地将声训方法应用于 词义的解释。并且用大量的声训材料 证明了 “音近义通”的词源学规律, 给后代声义关系的研究以重要启迪。 例如:(100中)(111中)
提出“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的观点,其中 包含了由词义引申推动词形分化而产生同源 词的科学规律,标志着汉语词源学研究的开 始。 (111中)(113下—114上) 例如:(115下—116上)
保存了许多词语的古义,记录了许多名 物、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 识,提供了许多探求语源的线索,保存 了东汉末年的语音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