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共110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精品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植物的生长》植物的结构特点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2. 《动物的生活》常见动物分类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的适应性特点3. 《生活中的科学》水的净化空气的性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植物、动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适应性特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运动方式、水的净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模型、实验器材(烧杯、滤纸、漏斗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激发学生兴趣。
1.1 实践活动:观察校园内的植物,了解其生长特点。
1.2 提问: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动物有哪些特点?2. 探究植物的生长2.1 教师讲解:介绍植物的结构特点、生长过程、光合作用。
2.2 例题讲解:解析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2.3 随堂练习:学生动手绘制植物的生长过程图。
3. 探究动物的生活3.1 教师讲解:介绍常见动物分类、运动方式、适应性特点。
3.2 例题讲解:分析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3.3 随堂练习:学生观察动物模型,分析其运动方式和适应性特点。
4. 探究生活中的科学4.1 教师讲解:介绍水的净化、空气的性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4.2 例题讲解:解析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4.3 随堂练习: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结构特点、生长过程、光合作用。
2. 动物的分类、运动方式、适应性特点。
3. 生活科学:水的净化、空气性质、声音传播。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1 植物观察记录:描述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回顾本课是三年级学生科学教育的开篇,主题是《我们周围的物体》。
通过这节课,我们旨在引导学生探索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木头、水、金属等,并透过观察与实验,深入了解它们的特性。
二、教学目标导航1. 让学生对木头、水、金属等常见物体有基本的了解。
2.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动手实验的能力,增强科学探究的精神。
3. 培育学生团结协作,提升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解析重点:确保学生能够认识并区分木头、水、金属等常见物体的基本特性。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物体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清单教具:精心设计的PPT、多样化的实验器材、清晰的白板。
学具:整齐的实验记录本、创意的画笔和彩纸。
五、教学流程设计1. 情境导入:课堂初始,带领学生观察周围环境,鼓励他们发现和思考物体的多样特性。
2. 知识传授:借助PPT,生动介绍木头、水、金属等物体的基本知识,深化学生的认知。
3. 实践探索: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观察物体的自然属性及其变化,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4. 练习巩固:及时让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并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5. 小组分享: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彼此交流心得。
7. 作业布置:(1)请列出你周围的常见物体,描述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物体的性质和特点思维导图。
六、课后反思与拓展建议1. 课后反思:评估学生对物体性质和特点的理解程度,思考实验操作的流畅性和学生参与度。
2. 拓展建议:鼓励学生在家庭中进行科学探索,通过家庭小实验,进一步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详细内容: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2. 第二章:动物的生活详细内容:动物的特征、动物的行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详细内容:天气的变化、气候的特点、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4. 第四章:水的世界详细内容:水的存在形式、水的循环、水的重要性和保护。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认识植物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 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3.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2. 教学重点:植物和动物的特点、水的重要性、环境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和动物模型、天气和气候图片、水循环实验器材。
2. 学具:学生活动手册、画笔、彩纸、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或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内容,结合教具和学具进行演示和操作。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例题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学重点和难点。
2. 辅助板书:展示植物、动物、天气和气候的图片,增强直观感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你画出植物的生长过程。
(2)描述你熟悉的动物的行为。
(3)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并分析原因。
2. 答案:(1)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
(2)动物的行为:捕食、繁殖、迁徙等。
(3)天气变化记录: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参观植物园、动物园,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特点。
(2)开展天气和气候的观察活动,了解身边的气候变化。
(3)进行水资源调查,提高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章《我们的身体》: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了解它们的作用。
2. 第二章《动物和植物》:学习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3. 第三章《生活中的科学》: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4. 第四章《空气和水》:了解空气和水的特性,学习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5. 第五章《力和运动》:学习力的概念,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6. 第六章《声音和光》:探究声音和光的传播规律,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提高科学素养。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如力、声音、光等。
2.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作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醒目地展示教学内容。
2. 内容:简洁明了地呈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3. 结构:合理布局,层次分明。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动物和三种植物,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举例说明空气和水在生活中的应用。
(3)画出力的示意图,并解释力的作用。
2. 答案:(1)略。
(2)略。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鼓励进行科学探究。
组织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宽知识面。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一、教学内容1. 《科学在我们身边》:介绍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方法以及科学的重要性。
详细内容:科学是什么,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科学探究的步骤。
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详细内容:植物的生长需求,种子的结构和发芽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
3. 《动物的生活与适应》:探讨动物的生活习性,了解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详细内容: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的食性,动物的保护色和伪装。
4. 《生活中的能量》: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了解能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详细内容:动能和势能,太阳能和风能,能量的转换和守恒。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教科书中的基本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能量的概念和转换。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能量的守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动物模型、能量转换实验装置等。
2. 学具:显微镜、放大镜、实验记录本、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或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章节内容,结合实践情景和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六、板书设计1.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2. 知识点:每个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以提纲形式呈现。
3. 关键词:用不同颜色标注,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第一节:植物的特征与分类第二节:种子的结构与传播第三节:植物的生长过程2. 第二章:动物的生活与适应第一节:动物的特征与分类第二节:动物的运动方式第三节:动物的生活习性3. 第三章:空气与呼吸第一节:空气的成分与作用第二节: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第三节:空气质量与保护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特征、分类及生活习性。
掌握空气的成分、呼吸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学会使用简单的观察、实验方法研究生物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关爱生物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和动物的分类及特征。
空气的成分及呼吸系统的组成。
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生活习性。
空气质量对生物的影响。
呼吸系统的功能及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模型、空气成分实验器材、呼吸系统挂图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画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利用实物、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生物现象。
2.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讲解植物、动物、空气与呼吸的相关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观察、实验、调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激励学生持续学习。
六、板书设计1. 植物部分:植物特征、分类、生长过程。
2. 动物部分:动物特征、分类、生活习性。
3. 空气与呼吸部分:空气成分、呼吸系统、空气质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植物观察记录表、动物分类图、空气质量调查表。
2. 答案:根据课堂讲解和实践活动,完成相应作业。
教科版新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新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质的世界,内容涉及物质的性质、分类和变化;2. 第二章:力的作用,内容涉及力的定义、作用效果和相互关系;3. 第三章:热现象,内容涉及温度的测量、热传递和热能的转化;4. 第四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内容涉及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5. 第五章:光现象,内容涉及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分类,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2. 使学生理解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对热现象的认识,能够用温度计正确测量温度,了解热传递和热能转化;4. 引导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能够辨别不同声音的特性;5. 让学生了解光现象的基本知识,能够解释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变化、力的作用效果、热传递和热能转化、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光的传播与折射;2.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和分类、力的定义和相互关系、温度计的使用、声音的特性、光的反射和折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物质变化实验、力的作用实验、温度计、声音实验器材、光学实验器材等);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作业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块融化、气球爆炸等,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和力的作用的兴趣;2. 知识讲解:运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物质性质、分类、力的定义、作用效果、热现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光现象等知识;3. 实验演示:进行物质变化实验、力的作用实验、温度计使用实验、声音实验、光学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知识;4.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生命的世界动物和植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2. 空气的奥秘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成分和作用3. 水的奇妙水的形态水的循环4. 力与运动力的效应简单机械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分类方法。
2. 使学生了解空气和水的存在形态、性质及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力与运动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空气和水的性质、力的作用。
2. 教学重点:动植物特征、简单机械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卡片、实验工具、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生物,引导学生关注动植物特征。
通过吹气球、倾倒水等生活实例,引出空气和水的性质。
设计简单的力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2. 例题讲解分析动植物特征,进行生物分类。
解释空气和水的性质,探讨其作用。
介绍简单机械的原理和运用。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学习卡片。
进行生物分类、空气和水性质、力学实验的实践操作。
4. 课堂小结对学生进行提问,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生命的世界:动植物特征、生物分类。
2. 空气的奥秘:空气存在、成分和作用。
3. 水的奇妙:水形态、水循环。
4. 力与运动:力的效应、简单机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动植物的特征有哪些?举例说明。
空气和水有哪些性质?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简单机械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工作的?2. 答案:动植物的特征:如动物会动、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等。
空气性质:无色无味、占据空间;水性质:液态、固态、气态。
简单机械:如杠杆、轮轴等,利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进行工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分析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知识点进行巩固。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生物。
设计实验,探索空气和水的更多性质。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发现力的作用和简单机械的应用。
新教科版三上科学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三上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在我们身边》: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认识科学探究方法。
2. 《植物的生长》: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各部位的名称和功能。
3. 《动物的生活》:观察和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探究动物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4. 《天气与气候》:学习天气现象,了解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5. 《水的循环》:研究水的三态变化,认识水循环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各章节的基本概念,学会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思考。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关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教学重点:基本概念的掌握,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单、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典型例题。
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采用图表、关键词等形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植物的生长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2)举例说明动物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3)简述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答案:(1)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
(2)如:鸟儿在树上筑巢,适应了树上的生活环境。
(3)水的三态变化:液态、固态、气态。
作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促进生物生长。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根据课堂效果,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参加科学实践活动,拓宽知识面。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颜色课时一: 我喜欢的颜色-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说出自己喜欢的颜色并运用句型表达自己的喜好。
- 教学重点: 喜欢的颜色的表达和句型运用。
- 教学准备: 卡片、彩色笔、图片等。
-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多种颜色的卡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颜色,并进行简单的问答训练。
- 研究新词汇: 教师出示图片和单词卡片,帮助学生研究并记忆与颜色相关的词汇。
- 句型练: 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表达自己喜欢的颜色。
- 拓展活动: 制作彩色海报,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的颜色。
- 小结: 教师总结本课研究内容,并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讨论喜欢的颜色。
课时二: 大自然的颜色-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观察大自然中的颜色并进行简单的描述。
- 教学重点: 大自然中的颜色观察和简单描述。
- 教学准备: 彩色图片、小动物标本等。
- 教学过程:- 复导入: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并通过问题提醒学生大自然中的颜色。
- 观察讨论: 教师出示多张大自然的彩色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颜色。
- 探索实验: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活动,在自然环境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 小结巩固: 教师总结研究内容,培养学生对大自然颜色的敏感度。
- 拓展延伸: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一篇短文,描述大自然中的颜色。
第二单元: 生活中的数字课时一: 数字的认识-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认识0-9的数字,并了解数字的用途。
- 教学重点: 数字1-9的认识和用途。
- 教学准备: 卡片、数字图案等。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使用卡片出示数字1-9,引导学生认识并读出数字。
- 数字游戏: 教师设计数字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加深对数字的认识。
- 数字用途: 教师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 练巩固: 学生个别练、小组活动等,巩固对数字的认识和用途。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水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 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 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 干净的抹布、黑板, 一杯清水]出示一杯清水, 提问:这是一杯清水, 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 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 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 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 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 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 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1.提问: 水到哪里去了?(预设: 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2.追问: 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小结:哦,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 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
(学生举例)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 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 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 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种子、根、茎、叶等基本结构。
2. 第2章《动物的生活》:学习动物的基本特征,认识不同种类的动物及其生活习性。
3. 第3章《水的循环》:了解水循环过程,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4. 第4章《天气与气候》: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掌握简单的气象观测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动物、水循环以及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科学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水循环过程、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2. 教学重点:认识植物、动物的基本结构,了解水循环、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动物标本,水循环模型,气象观测工具。
2. 学具:放大镜、画笔、记录本、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认识不同种类的动物。
(3)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4)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
2. 例题讲解:(1)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种子、根、茎、叶等基本结构。
(2)分析动物的生活习性,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及其特点。
(3)通过图示,讲解水循环过程,使学生理解水的三态变化。
(4)结合实际观测数据,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绘制植物生长图。
(2)让学生描述动物的特点,制作动物卡片。
(3)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
(4)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记录天气变化。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种子、根、茎、叶2. 动物的特点:种类、生活习性3. 水循环:三态变化4. 天气与气候:观测方法、影响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绘制植物生长图。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不同植物的特点和生命周期。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动物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3. 使学生了解天气的变化,学会观察和预测天气。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重点:观察和描述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认识天气现象,培养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动物生活习性的视频、天气预报资料、环保宣传册。
学具:观察记录本、画笔、彩泥、剪刀、尺子、天气符号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变化。
2. 新课导入: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的特点和生命周期。
3. 实践活动:分组观察校园内的植物,记录其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4. 例题讲解:以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为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描述。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动物,描述其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6. 天气环节:播放天气预报视频,教授学生如何观察和预测天气。
7. 环保教育:通过讲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过程发芽、生长、开花、结果2. 动物的生存技巧与适应环境捕食、防御、繁殖、迁徙3. 天气变化观察方法、预测技巧4. 人与自然环保意识、相互依存七、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变化,并绘制植物生长过程图。
2. 观察身边的动物,描述其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3. 每天关注天气预报,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并学会分析天气现象。
4. 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环保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植物、动物、天气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指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动物园,开展天气观测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1.水到哪里去了【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起始课,本课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观察“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这类现象,思考“水到哪里去了”,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的感性认识,并借助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
【学情分析】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之一,水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学习时,对水已经进行了一些学习和观察。
虽然水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但如何将学生对水的零散的、生活化的认知向科学概念转化呢?这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实验,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认识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水的蒸发现象,比较、分析、归纳出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探究实践:能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对比实验,对水的蒸发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
态度责任:在探究实验中,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培养对水深入研讨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观察“水到哪里去了”并解释观点难点:理解水蒸气的特点并能区分“水蒸气”与“白汽”【教学准备】教师:湿布、一杯水、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学生: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棉签、一片保鲜膜、一根橡皮筋【教学过程】一、湿布写“水”,回顾水的特点。
(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1.出示一杯清水,并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字,提问: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颜色、气味、形态……)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观察一杯水导入,让学生复习旧知,展现前概念,以“水”字的消失激发兴趣,聚焦本课研究主题。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的身体》:认识人体的主要器官,了解它们的功能。
2. 第2章《动物与植物》:学习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区分不同类型的动植物。
3. 第3章《天气与气候》:了解天气变化,认识基本气象现象。
4. 第4章《电与磁》:探索电和磁的基本性质,学习简单电路和磁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与磁章节的电路连接和磁现象的理解。
2. 教学重点:人体的器官功能、动植物分类、天气变化及电与磁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践情景,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写出章节名称。
2. 内容:用不同颜色粉笔,列出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知识点。
3. 图表:绘制相关结构图、示意图,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动物,分别描述它们的特点。
(2)画出简单电路图,并解释电路的工作原理。
(3)描述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答案:(1)略(2)略(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2. 教学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6. 板书设计的内容与图表;7. 作业设计的题目与答案;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我们的身体》:认识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
2. 第二章《动物与植物》:了解动植物的基本特征,探究生物的多样性。
3.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学习天气现象,认识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4. 第四章《水与生命》:探讨水的重要性,了解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5. 第五章《力与运动》:学习力的概念,探索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6. 第六章《光与影子》:研究光的传播,了解影子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索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如力的概念、光的传播等。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学习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
2. 新课:讲解教材内容,结合例题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等活动,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明确本节课的主题,如“我们的身体”、“力与运动”等。
2. 提纲:列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方便学生记忆和复习。
3. 图表:用图表、示意图等形式展示抽象的科学概念,帮助学生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
(2)简述力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分析光在自然界中的传播现象。
2. 答案:(1)人体主要器官及其功能:心脏负责输送血液,肺部负责呼吸,肝脏负责解毒等。
(2)力的概念及其应用: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效果,如推、拉、提等。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身边的科学》: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1.1《有趣的现象》: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有趣科学现象。
1.2《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科学对生活的作用。
2. 第2章《生物与环境》:了解生物的生存环境,培养关爱生命的意识。
2.1《我们的生物朋友》:认识常见的动植物。
2.2《生物与环境》: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 第3章《多样的物质》: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3.1《物质的状态》:认识固态、液态、气态。
3.2《物质的变化》: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提高科学素养。
2. 培养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激发探究科学现象的兴趣。
3. 增强环保意识,关爱生物,珍惜资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状态与变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教学重点:科学观察、实验操作、基本概念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实验器材、教学课件等。
2. 学具:观察记录本、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布置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突出教学主题。
2. 内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列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3. 图表:用图示、流程图等形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记录下来并简单分析。
绘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图。
分析物质的状态变化,举例说明。
2. 答案: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分析:如水沸腾、植物向光性等。
生物与环境关系图:如植物与阳光、水分的关系。
物质状态变化:如冰融化、水蒸发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精彩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精彩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身边的科学1.1 我们的生活与科学1.2 观察与发现2. 第2章:生物与环境2.1 生物与非生物2.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3. 第3章:植物的生长3.1 植物的结构3.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3. 让学生掌握植物的基本结构,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关爱植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掌握植物的基本结构及生长过程。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关爱植物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与非生物的实物或图片。
植物的种子、幼苗、成熟植株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
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
2. 新课导入:讲解第1章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我们的生活与科学的关系。
进行观察与发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通过植物的生长过程,讲解植物的基本结构。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章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植物的基本结构及生长过程。
2. 板书布局: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简洁明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生物与非生物,记录它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种植一种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
2. 答案:生物特点: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
植物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株。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提高教学效果。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最新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最新版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奥秘2. 寻找光和影子3. 磁铁的吸引力4. 水的三态变化5. 空气的力量6. 动物的生活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光的传播与反射、磁铁的性质、水的三态变化、空气的性质、动物的生活习性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声音、光、磁铁、水、空气等基本概念,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和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光的传播与反射、磁铁的性质、水的三态变化、空气的性质。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光源、磁铁、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剪刀、胶水、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声音的奥秘”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敲击物体时产生的声音,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穿插例题讲解。
例如:在“寻找光和影子”一课,讲解光的传播与反射,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影子是如何形成的。
3. 随堂练习:设计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在“磁铁的吸引力”一课,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磁铁吸引铁钉的现象,并回答相关问题。
5.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描述生活中遇到的声音,并解释其产生原因。
(2)光的传播与反射:画出光线路径图,解释影子形成的原因。
(3)磁铁的吸引力:列举磁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水的三态变化:描述水的三态变化过程。
(5)空气的力量:举例说明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
2.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传播需要介质。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方法2. 认识天气与气候3.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4. 动物的特征与分类5.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6. 地球上的水资源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认识天气与气候,学会观察天气变化,了解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3. 掌握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过程,认识不同类型的植物及其特点。
4. 了解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培养学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5. 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6. 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过程,动物的特征与分类。
2. 教学重点:天气与气候的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地球上的水资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植物标本、动物模型、地球仪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观察天气变化、植物生长过程等。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章节内容,结合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实验操作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教学主题:醒目地展示教学内容,如“认识天气与气候”、“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等。
2. 知识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列出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3. 图表:利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记录表: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2)植物观察报告: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过程和特点。
(3)动物分类图:根据动物的特征,制作动物分类图。
2. 答案:(1)天气观察记录表:根据观察,分析天气变化规律,提出合理的生活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植物⒈我看到了什么一、教材简析: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
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
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
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
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
本次课,对于教师来说,简单方便;但对于学生来说,习惯的养成对于今后科学的学习,乃至于今后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本次课的教学板块可以分为:看照片上的大树→回忆中的大树→观察真正的大树→总结拓展。
其中前两个板块与其他科目的课无异,最后两个板块涉及到了实验内容,需要养成习惯,发于形而止于心,且看教学时的状况。
3班是最早上的,在实验前并未有过多要求,强调观察的重点与方法,到操场后如一堆无头的苍蝇,想再集中以已经收不住了,最后分组给予指导,且效果不理想,以致最后没有总结拓展时间。
第二节课1班,我做了小小的改变,在实验前安排好一切:1.将观察小组分好2.规定观察的范围和内容3.责任到位,小组长负责纪律4.时间限制:15分钟观察时间,课结束前5分钟排队集中,给足时间总结通过以上措施,实验质量明显保证。
经过多次尝试,学生的实验习惯在慢慢养成,自觉性大大加强,课上效率提高。
此后我还采用奖励等方法帮助培养习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我和学生们一起努力!⒉校园的树木一、教材简析:本课是在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和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意识到校园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的描述记录;另一个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座位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了观察需要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运用观察工具。
本课将带领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最后汇集成一篇观察日记。
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教材简要说明:从教学目标来看,学生能用语言和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一棵树进行描述,并比较所有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从教材的活动安排上看,不难看出这节课的活动是不多,但是每一块教学的难度是很大的,而且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其中一个活动,就比如拓印树皮,这在美术课里可能需要用几节课的时间来学习拓印的技巧,而在科学里要求学生用一节课里的其中一个活动来完成,几乎不太可能。
另外写观察一棵树木的日记,它的难度也偏大,学生还不会写作文呢,所以,写这样的一篇观察日记是需要花费比较大的时间,因为要求教师做指导之后,学生才会写观察日记。
我对教材的处理:首先拓印这一活动完全删除,留给学生的回家作业完成,要求在家长的指导小完成拓印树皮的活动。
其次主要活动放在写观察日记,原本要求学生在校园里观察一棵大树之后把观察到的信息写下来,并整理成一篇类似与书本第7页的日记。
在前两个班级上课的时候我是让学生按照上节课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校园里的其中一棵树,然后回到教室写观察日记,结果出现了一节课20分钟时间是学生在校园观察,有几个组甚至在浪费时间。
所以,大大影响了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最后导致课堂时间不够,教学任务没有完成,甚至是最后比较大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也来不及教学。
好在大部分学生早就已知大树的相同点是有根茎叶(树根、树干、树冠),需要阳光、水、空气等。
不同点是树叶、树干等不同特点。
后面两个班级上课时我调整了教学过程,其中让学生到校园观察这一环节删除,改为回忆第一节课同学们观察的大树的特点,参照第一课的一张表格直接整理观察过的香樟树的一些特点,并写成观察日记。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观察日记的质量是比较高的,而且还有一些时间正好来说说大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样的话教学目标只能说基本完成。
课外作业是拓印树皮,有必要请学生在课外到校园或公园观察一些树,并写出树的特点。
学生完成活动和作业情况来看。
学在这一课要求学生书写的部分比较多,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书写成这样的语言表达,应该还是不错的了。
⒊大树和小草一、教材简析:《大树和小草》一课在“植物”单元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教材由“认识周围一些常见的小草”“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利用维恩图比较结果”三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是先从单一的小草入手,让同学了解小草的特点,并用简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更进一步了解小草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主要比较三个方面:茎的比较、果实的比较、叶的比较。
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区别,从而建立起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概念的建立。
在此基础上再用列举法给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
最后用一个维恩图把学生观察比较的结果进行梳理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清晰的显示出大树和小草的异同,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教学背景:学生一般对高大的树木有较深的印象,而对路旁的小草关注不多,大多数学生甚至叫不出一种小草的名字。
其次,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所以师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进行细微的观察、比较、逻辑思考进行探究活动。
当然还需要教师的特别方法,如用表格归纳法、画维恩图法等,以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四、教学反思:课中过程一:接触了两节课的大树,这节课要接触小草了。
书本准备了四种小草,我只找到了两种小草,一种是非常常见的狗尾草,另一种是三叶草。
在课堂上我一开始就叫学生认认这两种草,如果不认识就按照小草的特点给它们取个名字。
结果有一小部分同学认识三叶草,狗尾草由于比较常见,大多学生都能认识。
借住取名让学生说了说这两种草的特点。
学生说得非常形象,很到位地说出了特点。
课中过程二:由于今天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在实验桌上摆好实验观察对象,学生的兴奋程度很高,过了一会儿,学生开始意识到不能随便动实验材料,所以大部分学生还是很自觉地坐在位置上等待老师上课。
课中过程三:重点观察的是狗尾草的特点,学生在说狗尾草的特点的时候说得比较好,但课堂作业本上有一个练习要求学生写出狗尾草的特点的时候,有一小部分学生不知该怎么表达,很大一部分孩子非常聪明地参照黑板上的板书,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出特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狗尾草和香樟树的特点比较也很全面,最后引导所有大树和小草的特点。
在教师耐心的引导下,本节的目标完成得非常好,学生能在课堂中掌握应该学习的知识。
思考一:板书的重要性,本节课的板书有一幅大树的图、大树与小草的特点比较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还有草质茎和木质茎的概念描述。
学生记录笔记的习惯还不是很好,要教师讲了之后才开始记录,这难怪他们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记笔记了,什么时候不用记笔记。
所以,只有在老师的提醒下才能记笔记。
⒋观察水生植物一、教材简析:本课安排的水生植物与前面所学的陆生植物相对应,从植物生存的不同环境展示不同的植物个体,体现植物的多样性。
现存的各种水生显花植物,是由陆生植物再度退回水域的次生现象。
水生植物分成三个类型,如金鱼藻全株沉没于水中,叫做沉水植物;水葫芦、浮萍的植株的叶片漂浮于水面,叫浮水植物;水花生植株的一部分挺出水面,称之为挺水植物。
水花生还可以在陆地上生长。
教科书第10页安排了四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和浮萍。
每一种水生植物由它们的生存环境和特写组成。
其中水葫芦、水花生和浮萍采用的是自然环境的照片,金鱼藻采用的是水族箱的环境,右上圆圈里两株水生植物中,左边一株就是金鱼藻。
本课主要认识水葫芦和金鱼藻,因此教科书中用“水葫芦和金鱼藻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来表述,而画面中间有一句话“我还认识水花生、浮萍”,意思是学生仅仅认识水葫芦和金鱼藻是不够的,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认识更多的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认识这些水生植物,是建立在学生的经验基础上的,并不是在课堂上一次完成,应该在课外请父母帮助继续认识水生植物。
教科书第11页的上半部分是两个活动,一是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的形态;二是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
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的形态结构,仍然采用画简图的方式进行描述,这是一项观察描述的要求,贯穿在本单元之中。
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是在观察中产生的问题,实际上这两个活动是连在一起的,当学生把水葫芦和金鱼藻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形态时,会很自然地提出一个问题:水葫芦能浮在水面的秘密在哪里?教科书提供了剖开叶柄的水葫芦的照片,叶柄中部有膨大如葫芦状的海绵体气囊,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探究这个问题。
教科书第11页下半部分是总结本课的观察研究结果。
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点,指向水生植物的共同特点和生长需要,也是生命体特征的总结;水葫芦和狗尾草的比较,代表了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比较,总结出的结论,为建立植物的共同特点打下基础,实际上也指向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不同的环境中生存的植物形态是不同的,植物都会适应生存的环境。
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是两种非常典型的生存环境。
对植物来说,水生环境下的生存需要有相应的形态结构,这也就显示了植物的多样性。
多样性是植物的个体独特面貌的体现,多样性背后仍然蕴涵植物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本课的设计仍然围绕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展开。
相比较陆生植物而言,学生对水生植物的认识更少,因此需要认识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然后对其中的一两种水生植物进行细致观察,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探索水生植物能够浮在水面的秘密,这对学生认识水生植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很有好处。
教科书设计了四个活动,一是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二是观察两种水生植物并用简图画下来;三是探究水葫芦能浮在水面上的秘密;最后是总结水生植物的共同特点、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这些总结的共同特点都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生命体的特征。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与前堂课学生总结的陆生植物的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