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复习解析

合集下载

28赤壁之战生字词学习解析

28赤壁之战生字词学习解析

结构
部首
词语
句子
duò
舟部
左右结构
舵手 掌舵
爷爷年轻的时候是个很棒的舵手。
拼音
结构
部首
词语
句子

隹部
左右结构
雌雄:指较量一下,
分出胜败高低。
麦克总是故意寻衅,企图同威廉决一 雌雄。
拼音
词语
tǎn g
句子
倘若
倘若你去看他,他一定非常高兴。
拼音
词语
pìn
句子
聘请 招聘
这家公司在招聘员工。
拼音
词语
拼音
结构
部首
词语
句子
rèn
刀部
独体结构
利刃 刀刃
黄盖手提利刃,高声大叫:“曹贼休走! 黄盖在此!”
拼音
结构
部首
词语
句子

竹部 上下结构
一簇
南边的海面上,出现了一簇白色的 帆幔。
拼音
结构
部首
词语
句子
tǎng
亻部 左右结构 倘若-假如
倘若你去看他,他一定非常高兴。
拼音
结构
部首
词语
句子
pìn
耳部

句子
士卒 狱卒
在此次战役中,曹军损失了三千士卒。
左右结构
招聘
这家公司在招聘员工。
拼音
结构
部首
词语
句子
xián
弓部 左右结构 弓弦 琴弦
此时风声正大,黄盖在火光中,那里听 得弓弦响?
拼音
结构
部首
词语
句子
hán
韦部
左右结构
韩国
上个周末,我们一家人去吃了韩国料理。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的三国时期。

赤壁之战是由刘备与孙权联军对抗曹操的一场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水战。

以下是对赤壁之战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1.背景:赤壁之战的起因是曹操想要征服南方,统一中国。

他率军南征,但受到刘备和孙权的联军的阻挠和抵抗。

双方在长江的赤壁地区展开了一场决战。

2.赤壁地区:赤壁位于现今湖北省荆州市,位于长江上,地形险要。

曹操决定在此集结军队,并且筑造战船,准备展开进攻。

3.双方力量对比:曹操的军队号称有80万人,实际兵力可能在20万左右。

而刘备和孙权的联军只有5万人左右,兵力明显劣势。

4.张昭与诸葛亮的计策:诸葛亮向孙权建议采用火攻的计策,利用南风和干燥的天气,发动一场大火,烧毁曹军的战船。

而张昭则建议曹操尽快派兵渡江,以避免受到火攻的威胁。

5.北风阻挡:赤壁战场当地北方的山势较高,北风较为常见,曹操的军舰主要依赖风力推进。

而火攻所需的南风并不常见,这使得曹操在选择战场的时候失去了优势。

6.黄盖自投火海:孙权派遣将领黄盖投降曹操,但黄盖借机装病,带着船只献给了曹操。

曹操相信了黄盖的病情,没有细心检查其船只。

而孙权和诸葛亮安排的火攻船正隐藏在黄盖的船队中,黄盖在战斗中纵火,烧毁了曹军的船只。

7.南风火攻:在火攻之后,孙刘联军利用南风变天,再次发动火攻。

大火烧毁了曹军的大部分船只,使得曹操无法继续北上进攻,只得溃败而回。

8.结果: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失败告终。

曹操虽然未亲自参战,但损失惨重,战败后只带领着残余的部队匆忙撤退。

而刘备和孙权联军却在此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彻底阻止了曹操的南征计划。

9.影响:赤壁之战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场战役展现了刘备与孙权之间的合作和统一抗敌的决心,也表明了曹操武力手段的局限性。

赤壁之战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对勇气、智慧和谋略的象征,被后人广泛传诵和研究。

10.赤壁题材的文学作品:赤壁之战激发了许多文学作品的创作。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

以下是赤壁之战的知识点归纳整理:
1. 战争起因:赤壁之战的起因是曹操率军攻打东吴。

由于曹操的军队在渡江失败,被东吴军队打败,曹操率军撤退,随后在赤壁一带与东吴联军交战。

2. 军队兵力:曹操率领的军队约有30万人,东吴联军由孙权和刘备联合组成,兵力约有50万人。

由于曹操兵力较少,又缺乏后援,最终导致败走。

3. 战争过程:赤壁之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火攻,刘备与孙权使用火攻烧毁曹操的船只;第二阶段是陆战,由于曹操的兵力不足,无法抵挡东吴联军的攻势;第三阶段是追击,东吴联军追击曹操,最终曹操败退。

4. 战争结果: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三国时期历史的分水岭。

这次战役使曹操失去了对江南地区的控制,也为孙权和刘备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5. 战争影响:赤壁之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战役使得三国时期的分裂形势更加明显,同时也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谋略——火攻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赤壁之战知识点

赤壁之战知识点

知识点一、通假字1、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住,通“驻”,驻扎)2、将军禽曹,宜在今日(禽,通“擒”,捉拿)3、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4、卿能办之者诚决(诚,通“请”)5、顷之,烟炎张天(炎,通“焰”,火焰)6、雷鼓大震,北军大坏(雷,通“擂”,敲击)二、古今异义1、鼎足之形成矣(古义:形式确立;今译:逐渐发展成某种事物)2、刘琮束手(古义:投降;今译:没办法)3、权起更衣(古义:上厕所;今译:换衣服)4、初一交战(古义:刚刚开始;今译:农历每月第一天)5、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古义:中原地区;今译:中华人民共和国)6、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译:妻子)7、与苍梧太守吴辰有旧(古义:老交情;今译:与“新”相对)8、兼仗父兄之烈(古义:功业;今译:强烈,猛烈)9、引次江北(古义:驻扎;今译:次序)10、荆州与国邻接(古义:疆域;今译:国家)11、致殷勤之意(古义:恳切慰问;今译:热情而周到)12、割据江东,地方数里(古义:土地方圆,纵横;今译:方位词)13、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古义:他实际上;今译: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14、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古义:官职名,这里指一般属官;今译:致力于,投身到事业中)15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古义:一旦,万一;今译:偶然遇见,不期而遇)三、一词多义当谁以当曹操者(动词,抵挡)当横行天下(动词,应该)孤当与孟德决之(副词,当即)将命猛将统兵数万(名词,将领)求救于孙将军(名词,高级军官)彼所将中国人(动词,率领)将顺江东下(副词,将要)治共治曹操(动词,对付)刘表治水军(动词,管理)卒疲病之卒(名词,士兵)鲁肃闻刘表卒(动词,死亡)五万兵难卒合(形容词,同“猝”,匆猝)方助画方略(名词,次序)地方千里(名词,方圆)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副词,正在、将要)方连船舰(副词,正,或并)乃此乃天也(判断动词,是)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副词,竟,居然)乃罢会(副词,于是,就)骑乃得过(副词,才)为为孙权长史(wéi 动词,是)为操后患(wéi 动词,成为)动以朝廷为辞(wéi 动词,做)保为将军破之(wèi 介词,替)安能复为之下乎(wéi 介词,在)恐为操所先(wéi 介词,与“所”连用,表被动)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wèi 动词,通“谓”)于求救于孙将军(介词,向)见权于柴桑(介词,在)肃追于宇下(介词,到)受制于人(表被动,被)资:多载资粮(物资)此帝王之资也(凭借,资本)能:表恶其能(才能)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能够)盖:英才盖世(超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大概)抚:权抚其背曰(抚摸,轻拍)上下齐同,则以抚安(安抚)难:五万兵难卒合(不易)安能抗此难乎(灾难)次:引次江北(驻扎)余船以次俱进(次序)当: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并:行将为人所并(吞并)将兵与备并立逆操(合)事:不足与图大事(事业)北面而事之(侍奉)事急矣(事情)足:不足与图大事(值得)精兵足用(充足)走:预备走舸(轻快的)备南走,肃径迎之(逃跑)可烧而走也(使••逃跑)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乃罢会(于是就)骑乃得过(才)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至)四、词类活用1、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名词作状语,向南)2、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实际上)3、刘备、周瑜水陆并进(名词作状语,从水路,从陆路)4、敬贤礼士(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5、与苍梧太守吴辰有旧(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6、为汉家除残去秽(形容词用作名词,都指坏人)7、瑜等率轻锐继其后(形容词用作名词,轻装的精锐部队)8、敬贤礼士(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9、兵粮精多,足以立事(使动用法,使••建立)10、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动用法,使••逃跑)11、必蹶上将军(使动用法,使••受挫折)12、操悉浮以沿江(使动用法,使••漂浮)五、特殊句式1、子瑜者,亮兄瑾也(判断句)2、曹公,豺虎也(判断句)3、且此帝王之资也(判断句)4、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判断句)5、田横,齐之壮士耳(判断句)6、我,子瑜友也(判断句)7、刘备天下枭雄(判断句)8、行将为人所并(被动句)9、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被动句)10、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动句)11、嬴兵为人马所践踏(被动句)12、逼兵事耳(被动句)13、卿欲何言(宾语前置句)14、何以知之(宾语前置句)15、欲安所归乎(宾语前置句)16、今战士所还者(定语后置句)17、荆州之民附操者(定语后置句)18、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定语后置句)19、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定语后置句)20、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状语后置句)21、裹以帷幕(状语后置句)22、败于长坂(状语后置句)23、亮见孙权于柴桑(状语后置句)。

我国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知识点

我国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知识点

我国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知识点
我国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知识点
下面是对我国历史上赤壁之战的知识讲解学习,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赤壁之战:(七上P95—96)
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

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材料二: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这是描述的中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战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战。

2)你从他们的'胜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找资料?
以上对我国历史上赤壁之战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并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预祝同学们成功。

《赤壁之战》预习解析

《赤壁之战》预习解析

●课文题解赤壁,山名。

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

位处长江两岸,山有一石峰伸延到江中,上面镌刻着赤壁二字。

《赤壁之战》这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章节改写的。

公元208年冬天,孙权手下的周瑜、黄盖等针对曹操的弱点,在赤壁用计打败了曹操。

这是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难点: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

了解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

●重点生字率:shuài带领:率领。

统率。

率队。

率先(带头)。

率兽食人(喻暴君残害人民)。

轻易地,不细想,不慎重:轻率。

草率。

率尔。

率尔操觚(觚,供写书用的木简;意思是轻易地下笔作文)。

爽直坦白:直率。

坦率。

大概,大略:率常。

大率。

遵循:率教。

率礼。

模范,楷模:表率。

漂亮,俏皮(亦作帅):这字写得率。

姓。

率lǜ比值,两数之比:效率。

税率。

概率。

圆周率。

出勤率。

增长率。

笔画数:11;部首:玄造句:不要轻率得做决定。

瑜:yú美玉。

〔瑜伽〕a.大乘佛教的派别之一,称瑜伽宗;b.印度哲学的一派,此派注重调息、静坐等修行方法。

玉的光泽,喻优点:瑕瑜互见。

瑕不掩瑜。

笔画数:13;部首:王造句:瑜加是现在很流行的一种健身术。

遣:qiǎn派,送,打发:派遣。

遣送。

差(ch乮)遣。

调(di刼)遣。

遣返(遣送回到原来的地方)。

遣散(s刵)。

遣词(说话、写文章运用词语)。

排解,发泄:遣闷。

消遣。

遣兴(x宯g )。

遣怀。

笔画数:13;部首:辶造句:他已经被安全遣送到后方。

渡:dù横过水面:渡船。

渡桥。

渡河。

摆渡。

强渡。

远渡重洋。

由此到彼:渡过难关。

转手,移交:引渡。

过河的地方:渡口。

渡头。

笔画数:12;部首:氵造句:只要我们坚持到底,就一定会渡过难关。

策:cè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赤壁之战》中的战略战术、人物性格和故事主题。

3. 提高学生对古代战争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赤壁之战》原文,感受语言魅力,理解故事情节。

2. 故事梗概: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

3. 人物分析:分析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4. 战略战术探讨:讨论《赤壁之战》中的战略战术,学习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和总结《赤壁之战》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难点:分析《赤壁之战》中的战略战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主题。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战略战术和人物形象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战争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战略战术。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理解故事情节。

3. 故事梗概: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

4. 人物分析:分析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5. 战略战术探讨:讨论《赤壁之战》中的战略战术,学习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和总结《赤壁之战》的主题思想。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的质量,检查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分享交流能力。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发生于东汉末年,交战双方为孙权、刘备联军和曹操大军。

以下是关于赤壁之战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归纳。

一、背景东汉末年,曹操先后击败袁绍、袁术等诸侯,基本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曹操亲率大军二十余万南征,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此时,荆州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不战而降,曹操轻易占据荆州。

刘备在长坂坡被曹操击败,退往江夏。

孙权在江东根基渐稳,拥有一定的实力。

二、战争经过1、孙刘联盟刘备派诸葛亮前往江东,与孙权商议联合抗曹之事。

孙权在鲁肃、周瑜等人的劝说下,决定与刘备联合,共同抵御曹操。

2、曹操的失误曹操的军队多为北方士兵,不习水战。

他将战船用铁链连接起来,以减少颠簸,却给了孙刘联军火攻的机会。

3、黄盖诈降黄盖向曹操诈降,曹操信以为真。

黄盖率领数十艘装满易燃物的战船,趁着东南风急,冲向曹操的船队。

4、火烧赤壁当黄盖的战船接近曹操船队时,点燃船上的易燃物,火势迅速蔓延,曹操的船队瞬间陷入火海。

孙刘联军趁机发起攻击,曹操大败。

三、战争结果曹操率领残部北逃,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这场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四、影响1、政治格局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暂时无力南征,孙权在江东的地位更加稳固,刘备得以占据荆州四郡,并向益州发展,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初步格局。

2、经济发展战争使得南方地区的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也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孙刘政权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使得南方经济逐渐繁荣。

3、文化交流赤壁之战期间,各方人才汇聚,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五、主要人物1、曹操作为当时最强大的势力领袖,曹操有着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但在赤壁之战中过于自信,出现了战略失误。

2、孙权孙权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展现出了其果敢和睿智。

3、刘备刘备在困境中积极寻求联盟,保存了实力,并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周瑜周瑜是孙刘联军的主要将领之一,他足智多谋,指挥有方,为赤壁之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赤壁之战知识点

赤壁之战知识点

赤壁之战知识点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之一,发生在公元208年的三国时期。

这场战争由于其激烈的战斗和影响深远的结果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赤壁之战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背景、战争经过和影响等内容。

一、背景1. 刘备、孙权与曹操的国力对比赤壁之战的发生与三国时期各个势力之间的斗争息息相关。

刘备拥有长江中游的益州,孙权控制着长江下游的江东,而曹操则掌控着北方的中原地区。

刘备和孙权感到曹操的威胁日益增加,因此决定联手对抗曹操。

2. 曹操南征与赤壁形势曹操发动南征,意图将刘备和孙权孤立并一举消灭他们。

他率领大军渡过长江,威胁到孙权的势力范围。

然而,曹操遭遇到了孙刘联军的抵抗。

二、战争经过1. 曹操的进军与孙刘联军的计谋曹操率领大军进军到赤壁附近时,孙刘联军采取了火攻的计谋。

他们在战火纷飞之际,点燃了数千只草筏,让火势熊熊燃烧,制造了大规模的混乱。

2. 火攻的威力与赤壁之战的结果火攻成为了赤壁之战中最具影响力的战术之一。

曹操的船队被大火吞噬,曹操无奈只能撤退。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曹操大军的惨败,使得刘备和孙权保住了各自的势力。

三、影响1. 赤壁之战对三国格局的影响赤壁之战改变了三国时期的格局。

曹操因战败而削弱,刘备和孙权则得以巩固各自的势力。

此后,在各个势力的争夺中,三国鼎立的格局逐渐形成。

2. 火攻对战争史的影响赤壁之战中采用的火攻战术成为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经典之一。

火攻战术的成功显示了计谋和智慧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对后来的军事战略和战术起到了积极的启示作用。

3. 赤壁之战的文化影响赤壁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战役,也在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许多文学作品、戏剧和电影都以赤壁之战为题材,将这一历史事件生动地展现给观众。

四、结论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战争,其火攻战术在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这场战争改变了三国时期的格局,为后来的历史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的知识点描述了战争的背景、战斗的经过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重要战役。

高中语文赤壁之战文言知识总结

高中语文赤壁之战文言知识总结

高中语文赤壁之战文言知识总结一.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将军禽操 (禽——擒)2.五万兵难卒合(卒——猝)3.顷之,烟炎张天(炎——焰;张,同涨,布满)4.雷鼓大震(雷——擂)5.进住夏口(住——驻)6.卿能办之者诚绝(诚——请)二. 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孙权所统治的地区) 2.备南走(逃跑)3.致殷勤之意(恳切慰问)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原地区)5.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末,尽头;势,力量.)6.鼎足之形成矣(形,形势;成,形成)7.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他实际上)8.地方数千里(土地方圆) 9.当横行天下(纵横驰骋)10.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妻子和儿女) 11.邂逅不如意(一旦)12.初一交战(初,刚刚;一,开始) 13.北面而事之(面北称臣)14.北军大坏(溃败) 15.莫不响震失色(改变面色)三.指出并解释活用词.1.名——动:a.敬贤礼士 (以礼相待,礼遇) b.犹且守义不辱(被动,受侮辱)c.水路具下(向下,来)2.使动: a.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使……立) b.乘犊车,从吏卒(使……跟从)c.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使……失望)d.可烧而走也(使……走)e.必蹶上将军(本义跌倒,引申为挫折,作动词,使……受挫)f.操悉浮以沿江(使……浮,此时该句为“悉浮(之)以沿江”,以,连词,而)3.形——名:a.瑜等率轻锐(轻装的精锐部队) b.敬贤礼士(贤德的人)c.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旧交)d.除残去秽(残暴、丑恶的坏人,互文)4.名——状:a.备[南]走 b.兼有步兵,[水陆]俱下c.狐疑之众(像狐狸那样)d..[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表面上;内心实际上)5.意动:a.英雄乐业(以……为乐)6.形容—动:a.恐为操所先 (抢先)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一)一般实词1.此帝王之资也(凭借)2.二子不协(和睦)3.与操有隙(嫌怨)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打算)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慰问)7.如其克谐(能够)(圆满顺利) 8 肃宣权旨(传达)9.近者奉辞伐罪(皇帝的命令) 10.权以示群下(给……看)11.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完全) 12.不复料其虚实(估计)13.今以实校之(核对) 1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及) 15.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辅助) 16.上建旌旗(插)17.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率领) 18.兼仗父兄之烈(功业)19.卿能办之者诚绝(处置) 20.将兵与备并力逆操(对抗)21.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注:高考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七.翻译下列句子:
能翻译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译: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译: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
称臣呢!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译:这就是所谓“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尽头,力量连鲁国的
挟天子以征四方 (顺承连词)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目的连词,来) 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3、为: 今为君计
(替,介词)
为操后患 (是,动词) 安能复为之下 (处在,动词)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被)
(是, 副词) (才 , 副词) ( 2 乃: ○ 若事之不济,
• 4.累官故不失州郡 (本来,仍然)
•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只是)
• 6.顷之,烟炎张天 (时间词后)
多义虚词 :
1、而: 若据而有之
(连词)
理虚词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因果)
备必喜而从命 (修饰连词)
事 2权 蒙、急 以 冲以而 示 斗:不 群 舰断下乃以千((介数转(词介折,把词连),用词),却)
愚谓大计不 如迎之
(末,尽头;势,力量.) (形,形势;成,形成) (会战的婉曲说法)
• 11.权起更衣 (上厕所) •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他实际上) • 13.地方数千里 (土地方圆)
• 14.当横行天下 (纵横驰骋) •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妻子和儿女)

• 16.邂逅不如意 (一旦,万一) • 17.初一交战 •(初,刚刚;一,开始) • 18.去北军二里余 (距离) • 19.北军大坏 (溃败) • 20.北面而事之 (面北称臣)

赤壁之战知识点总结

赤壁之战知识点总结

赤壁之战知识点总结一、赤壁之战的背景1. 曹操的野心赤壁之战的背景,根源于曹操的统一大业。

曹操在东征南方时期,目睹了南方人民生活富裕、地势险要,决心占据南方,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曹操曾多次率领大军南征,但都遭到了东吴和蜀汉的顽强抵抗。

2. 东吴与蜀汉的联合赤壁之战的另一背景是东吴与蜀汉的联合。

东吴的孙权和蜀汉的刘备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操的野心。

两者联合,就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抵抗力量,因此对抗曹操有了更多的胜算。

二、战役前的准备1. 孙刘联军的布阵赤壁之战前,孙刘联军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为战斗做了全面的准备。

主要策略包括:诱敌深入,设伏击;联合共诛曹操。

在预备战斗中,刘备亲自到处巡视文后大营,认真熟悉地理条件,智谋了解敌情。

最后,根据地理优势和兵力的分散,刘备率军迁进北岸,领水而北去星罗经良。

赤壁西北又有一斋一个载错地塌视思,密器伏甲,参见展焦电计思斗沛众。

赤壁之战暂怠于章太督十八功,有时巨造,延至道也。

2. 曹操军队的准备对于曹操而言,赤壁之战无疑是场兵家必争之战,因此曹操也做了充分的准备。

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采用火攻、集中兵力、临战泼水泡皮麦利、闭门打狗杂工斗和预备粮草物资。

三、战斗过程1. 孙刘联军的火攻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采取了火攻的战术。

根据孙刘联军的计划,他们放飞火船,以假意欲作众军,然见风急急弃引。

胜上风弗坠谓金铁为引,独见通,走系如铁,徽碧接头、甲、关铸川币元胶瓒旗车。

诸军以旌劲劲拦门急,称赞..2. 曹操军队的失败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军队最终遭受了失败。

这主要是由于曹操军队在水战中处于劣势,且被联军以火攻打敗。

虽然曹操重兵固守,但是由于联军的火攻,曹操军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士气大伤,大败而逃。

四、战役的影响1. 东吴的崛起赤壁之战的胜利,巩固了东吴在江南地区的地位,也使得孙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此外,赤壁之战的胜利,也为东吴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曹操的挫折对于曹操而言,赤壁之战的失败使得其南征之路遭受到了很大的挫折,未能实现统一大业。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决战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战役之一、以下是赤壁之战的知识点的归纳整理:1.历史背景: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曹操领导的东汉政权与孙权领导的吴国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

三国时期,曹操统一北方,孙权控制江南,刘备分据蜀地。

2.曹操北伐:曹操历经长期战争后,统一北方,建立了强大的政权。

为了扩大势力,曹操决定南下攻打孙权的吴国。

曹操率领约30万大军,由陆路沿长江南下。

3.东风四起:赤壁之战发生的前夜,天降大雾,江面上形成了大雾迷漫的景象。

此时,孙权的水军已准备就绪,但对曹操的庞大舰队感到望而却步。

然而,突然之间,东风四起,天空变得晴朗起来,这成为了赤壁之战的关键因素。

4.诸葛亮之计:孙权知道自己的水军不敌曹操,于是向刘备请求支援。

刘备派遣了自己的军师诸葛亮出谋划策。

诸葛亮提出了火攻的计策,利用东风将曹军二十多万军舰推向火海,以火攻曹军。

5.周瑜之计:孙权的武将周瑜也提出了各种计策,最终与诸葛亮合作,共同制定了火攻计划。

周瑜还派遣邹靖去曹营献计,说东风四起时正是准备用火攻的好机会。

6.火攻计划:孙权和诸葛亮共同制定了火攻计划,将船只装满草木和油料,然后点燃一一投入水中,利用风势将火势烧到曹军的船只上。

火焰蔓延后,曹军船只被大火包围,慌乱之中,曹军大军几乎被困在水中。

7.赤壁大战:赤壁之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火攻,曹军受到大火的困扰,无法顺利进攻。

第二阶段是陆战,孙权和刘备的联军趁机发动进攻,击退了曹军的进攻。

8.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去了大量船只和士兵,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而孙权和刘备及其联军则获得了胜利。

这个胜利对于孙权和刘备的吴国和蜀国来说,意义重大,也标志着曹操势力在南方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9.赤壁之战的影响:赤壁之战的结果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对后来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操未能攻下江南地区,吴国得以保持独立,孙权成为江东霸主;曹操在赤壁之后再也没有南下的机会,进一步稳固了蜀国在西南的地位。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军事战役,发生于公元208年的东汉末年,是著名的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之一。

这场战役以曹操与刘备、孙权之间的正面对抗为主,通过精密的战略部署和灵活的战术运用,最终导致曹操军队的大败。

本文将对赤壁之战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以便更好地了解这场战役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一、背景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中国分裂成了三国:魏、蜀、吴。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的权臣和军事统帅,力图统一中国。

刘备和孙权则分别在蜀汉和东吴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二、战役过程1. 赤壁之战分为两个阶段:火烧赤壁和水上交锋。

2. 火烧赤壁:刘备和孙权联军采用火攻的战术,放火烧毁了曹操的船只,使曹操损失惨重。

3. 水上交锋:刘备和孙权联军利用水战的优势,采取埋伏战术,伏击了曹操的军队,导致曹操溃败。

三、影响1.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转折点,曹操在战役中的失败对他的统一大业造成了重大的挫折。

2. 赤壁之战巩固了刘备和孙权的联盟关系,奠定了他们对抗曹操的基础。

3. 赤壁之战的胜利也彰显了火攻和水战的有效性,对中国历史上的战争策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其他知识点1. 赤壁之战中著名的战略家诸葛亮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提出了火攻的战术方案,并在战役中指挥作战。

2. 《赤壁之战》是中国文学家罗贯中所著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将这场战役描述得生动传神,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赤壁之战的知识点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役。

赤壁之战不仅在军事上具有重要影响,也成为中国文化和文学的重要元素之一。

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丰富多彩。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答案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答案

《赤壁之战》复习学案一、解释加点的字词:1.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2.致殷勤...之意( ) 3.当横行..天下( ) 4.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 5.邂逅..不如意( ) 6.地方..数千里( ) 7.北面..而事之( ) 8.初一..交战( ) 9.鼎足之形成..矣( ) 10.刘琮束手..( ) 11. 宜别.图之( ) 12.此帝王之资.也( ) 13. 与曹有隙.( ) 14.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 ) 15.比.至南郡,而琮已降。

( ) 16.必蹶.上将军。

( ) 17.近者奉辞伐..罪( ) 18.动以朝廷为辞.( ) 19.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 ) 20.将兵与备并力逆.曹( ) 二、一词多义:足1.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 ) 2.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3.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 )4.鼎足之形成矣。

( )5.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 )6.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 ) 事1.亦别图之, 以济大事( ) 2.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3.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 )4.北面而事之( )方1.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 2.操军方连船舰( )3.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4.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5.挟天子以征四方( )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卒1.鲁肃闻刘表卒( ) 2.五万兵难卒合( )次1.初一交战,曹军不利,引次江北。

( )2.余船以次俱进( )3.次第岂无风雨?( )乃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 2.乃罢会。

( )3.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 )4.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7、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09天津)8、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安徽)三、特殊句式1、定语从句(慧眼识别下列定语从句的特点并翻译)①且将军大势可以据操者,长江也。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复习题及答案

赤壁之战》复习题及答案

赤壁之战》复习题及答案只有XXX和XXX联合才能对抗XXX,最终实现天下安定。

B、XXX认为如果XXX投靠XXX,会被人并掉,所以建议XXX和XXX结盟,共同对付XXX。

C、XXX和XXX因为XXX和XXX的兄长是好友而结为朋友,这也为XXX和XXX的联合提供了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D、XXX听从XXX的建议,前往鄂县之樊口,和XXX结盟,共同对付XXX,最终实现了天下安定的目标。

5、这段文言文主要讲述的是(A)A、XXX劝说XXX和XXX结盟,共同对付XXX,最终实现天下安定的故事。

B、XXX投靠XXX,但最终被人并掉,导致天下不安的故事。

C、XXX和XXX因为兄弟的关系结为朋友,为XXX和XXX的联合提供了帮助的故事。

D、XXX和XXX在鄂县之樊口的会面,商讨对付XXX的计划的故事。

这篇文章讲述了XXX建议XXX向XXX求援,并向XXX分析了当前形势,劝说他与XXX合作抗XXX。

6、XXX为什么建议XXX向XXX求援?因为当前形势十分紧急,需要XXX的帮助。

7、XXX向XXX分析了什么?他向XXX分析了当前局势,指出XXX已经平定了许多地方,包括荆州,现在他的势力非常强大,需要XXX和XXX合作才能对抗他。

8、XXX对XXX的建议是什么?他建议XXX要么与XXX合作,共同对抗XXX,要么自己北面而事之。

9、XXX对XXX的建议有何反应?他对XXX的建议非常赞同,并与他的群下一起商讨对策。

10、对于加点词语的解释,哪一项是不正确的?D、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机会)(关键)其手曰:“卿何不言?”XXX:“XXX,是欲并力而当XXX也。

今XXX将勇,若未可当,不如假道东吴,间道袭取荆州,以为后图。

”权大喜,遂从其计。

于是遣使往东吴求救,又遣使往荆州告急。

荆州刺史XXX,闻XXX来犯,亦遣使往东吴求救。

是时东吴XXX,亦欲取荆州。

未敢发兵。

及闻XXX已得荆州,乃大发兵,遣XXX为都督,XXX为副都督,XXX为先锋,XXX、XXX、XXX等为都督,统兵五万,由夏口径出,直指荆州。

赤壁之战的历史知识点总结

赤壁之战的历史知识点总结

赤壁之战的历史知识点总结赤壁之战发生的历史背景赤壁之战发生于三国时期的东吴与蜀汉联盟和曹操的魏国之间。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国家分裂为魏、蜀、吴三个国家。

东吴和蜀汉在政治上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曹操的魏国。

曹操势力庞大,对南方的蜀、吴构成了威胁。

东吴的孙权为了对抗曹操,派刘备攻打魏国的荆州。

刘备攻打失败后退至赤壁。

曹操得知东吴和蜀汉联合起来对抗自己,于是率军南下进攻东吴。

由此引发了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的铺垫赤壁之战前的铺垫主要是刘备攻打荆州失败后,东吴与刘备结成了联盟。

孙权派遣周瑜率领东吴船队向刘备派去,帮助刘备抵挡曹操的进攻。

周瑜认为可以利用火攻战术来击败曹操,于是和诸葛亮商量,计划在长江上设伏,引诱曹操落入圈套。

赤壁之战的对阵双方赤壁之战的对阵双方是曹操率领的魏国军队和孙刘联军。

曹操率领的军队庞大,包括陆军和水军,实力雄厚。

而孙刘联军则是从人数和装备上都明显处于劣势,但通过联合作战,能够互相配合来对抗曹操。

赤壁之战的战术策略赤壁之战中,双方采取了不同的战术策略。

曹操采取的是溃散战术,即利用实力优势,分兵攻打,迅速占领敌方据点。

他派遣陆军攻打刘备的军队,同时派遣水军向东吴发起进攻。

而孙刘联军采取的是火攻战术。

周瑜和诸葛亮在赤壁附近埋设火烧船,诱使曹操的军队迎击。

在东风的帮助下,火烧船迅速起火,吓得曹操的军队纷纷溃退。

曹操在退兵途中,遭到了东吴水军的追击,损失惨重。

赤壁之战的结果赤壁之战最终以曹操的失败而告终。

曹操率领的魏国军队在火攻下遭受了重大损失,最终溃败而逃。

东吴和蜀汉联盟虽然也遭受了一定的损失,但却成功击退了曹操的进攻。

这场战争也标志着东吴和蜀汉联合对抗曹操的威胁,加强了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

赤壁之战的影响赤壁之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赤壁之战标志着东吴和蜀汉联合对抗曹操的成功,加强了两国之间的联盟关系。

其次,赤壁之战结束了曹操南征的企图,使得三国格局更加固定。

最后,赤壁之战也成为了后世各种文学作品的题材,比如《三国演义》中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便是深受读者喜爱的部分。

三国演义第十一回赤壁之战详解

三国演义第十一回赤壁之战详解

三国演义第十一回赤壁之战详解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著名战役。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第十一回中的赤壁之战进行详解。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东汉末年,曹操与刘备、孙权三方势力之间的一场决战。

赤壁之战的导火索是曹操打算攻打荆州,刘备和孙权联手抵抗曹操的进攻,最终导致了这场战役的爆发。

赤壁位于长江南岸,地势险要,水道曲折。

刘备与孙权商议后,决定采取火攻的战略。

刘备在战前假意南逃,欲引曹操追击。

曹操见刘备逃跑,信以为真,率领大军追赶。

就在曹操追击刘备的同时,刘备与孙权早已在赤壁设下埋伏。

孙权派出周瑜,调动水军与刘备合力,准备在水上对曹操进行火攻。

火攻之日,东风吹拂,曹操的船队正准备渡江,却因为东风的帮助下,被赤壁的孙刘联军击败。

有名的赤壁之战开始了。

孙刘联军趁势展开火攻,曹操的船队大败。

火焰熊熊燃烧,江面上烟雾弥漫。

曹操大军的军船纷纷被火焰吞噬,损失惨重。

面对突如其来的火攻,曹操大军士气低落,不久后遭到了刘备、孙权的进攻。

曹操败退之际,又遭到了关羽的追击,被孙刘联军连番打击。

赤壁之战最终以曹操惨败而告终。

曹操撤退后,刘备、孙权得以保留各自的势力,并开始各自发展壮大。

赤壁之战的意义在于,它彻底改变了当时的格局,刘备和孙权通过联合,成功击败了曹操,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也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被后世赞誉为兵法的经典之作。

总结起来,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

通过火攻战术,刘备和孙权成功击败了曹操,改变了当时的局势。

这场战役不仅在故事情节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赤壁之战的详细描述,展示了各方势力之间的智谋、力量和胆识,同时也揭示了战争中的残酷和无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卒廷见相如 终于

1.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2.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3 .故治国无法则乱 4 .明于治乱,娴于词令
抵御,抵抗 部署 治理
太平 ,安定
5.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治理得好
6.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医治
7.不效,则治臣之罪
处置,追究
8.此为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讲求

1.衡下车,治威严 治理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3. 带领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五)名词 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六)通假
1.通“已”,已经。固以怪之矣。 2.通“已”,停止无。以,则王乎?
【以为】 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
或推断的结果。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 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学以致用
1.苟以天下之大 2.谨拜表以闻 3.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4.忽魂悸以魄动 5.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6.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7.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2016!
2010年山东卷: 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以勇气闻于诸侯
介词,凭……的身份/介词,凭借
2012年山东卷: 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 但以刘日薄西山
介词,用,让/连词,因为
2014山东卷: 皆长跪以言
具告以事
连词,表修饰, /介词,把
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
2.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太平 ,安定

(1)名词
①缘故,原因。例句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②旧交 例句
《鸿门宴》
③事故,变故君例安句与:项乡伯园有多故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报刘
一丈书》
(2)形容词 ①旧有的,原来的 例句

②衰老 例句
故垒西边
(3)副词 ①故意,特意 暮例去句朝来颜色故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将军以神武雄才
3.表示所处置的对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5.表示请数原公因子。行译日,为以:至因晋鄙为军,日由于。 6.表时示曹军依兼据以。饥疫译,为死:者太按半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余船以次俱进。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 “而”“又”“而且”“并且”等,或 者省去。
文言文复习之旅四 《赤壁之战》
复习目标
整理实词“卒”“治”“故” 的一 词多义,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
实词一词多义

1.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步兵
2.鲁肃闻刘表卒

3.卒相与欢
终于
4.五万兵难卒合 通“猝”,突然,仓猝
5.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完毕,结束
卒 1.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通“猝”,突然,仓
《信陵君窃
符救赵》
朱亥故不复谢

②故去,从前 例句 轩东故尝为厨 《项脊轩志》

③仍然,仍旧 ④本来 例句
此例物句故非累西官产故。不《失促州织郡》也
《赤壁之战》
(4)连词,所以。 例句 故木受绳则直
以:
1.权以示群下 2.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3.动以朝廷为辞 4.余船以次俱进 5.将军以神武雄才 6.以鲁肃为赞军校尉 7.时曹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8.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9挟天子以征四方
高考链接
2014安徽卷: 御制诗以纪其事 连词,表目的,来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连词,表结果
2014浙江卷:
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连词,表目的,来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介词,凭
2015四川卷:
岂非化以成俗 连词,表目的,来
始以强壮出
介词,在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理虚 词

10.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11. 木欣欣以向荣 1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3.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日 14.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15. 皆以美于徐公。 16. 无以,则王乎? 17.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 笑李渤之陋也。
【以】 的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
3.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4.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徒以吾两人在也。
4.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三)助词
1.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表方位)
2.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 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 “而”“来”“用来”“以致”等。
挟天子以征四方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3.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 句前,可译为“因为”。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2.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