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依恋、自我接纳对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深入研究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影响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如家庭背景、学校环境、同伴关系等 ,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拓展研究范围和对象
目前关于中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表现的相关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些特定领域和群体,未来研 究可以拓展研究范围和对象,包括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类型以及不同年级的中学生,以提高研 究的普遍性和适用性。
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中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是否存在相关性?如果存在,这种相关性是正向还 是负向?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是否受到其他因素的调节?
研究假设和预期结果
研究假设
假设中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存在正相关关系,即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学生,其学业成绩也越好。
预期结果
通过实证研究,预期能够验证上述假设,并揭示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具体影响机制。同时,期望 研究结果能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启示,如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来提升其学业表现。
学生个人因素
包括智力、学习动力、学习策略 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学 习效果。
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育期 望、家庭学习资源等都会对学生 的学业表现产生影响。
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教学质量、师生关系、同伴 关系等也是影响学生学业表现的 重要因素。
自我效能感与学业表现的相关性研究现状
自我效能感对学业表现的 影响
学业表现分布
中学生的学业表现也呈现正态分布, 平均分值为分(满分为100分),标 准差为分。同样,高分段和低分段人 数较少,大部分学生的学业表现处于 中等水平。
自我效能感与学业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系数
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发现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业表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 系,相关系数为,P值小于0.01。
中学生考试焦虑与自尊、自我效能感及自我接纳的关系研究
考试 焦 虑 是 以对 考 试 成 败 的担 忧 和 紧 张 为 主 要 特 征 的一 种 复杂 而延 续 的负面 情 绪 , 其 对 中学 生
市 4所 中学 的 2 5 0名 在 校 生 ,共 发 放 问卷 2 5 0份 , 回收有效 问卷 2 3 9份 , 有 效 回收 率 9 5 . 6 %。其 中 , 男
二、 研 究 结 果
1 . 中学 生 自尊 、 自我 效 能 感及 自我 接 纳 与 考 试
焦 虑 的基本 情 况
三、 讨论与建议
1 . 中学生 考试 焦 虑及 自尊 、 自我效 能 感 、 自我接 纳 的基本 特 点 本 研究 显 示 , 中学 生考 试 焦 虑 的性 别 与 生 源地
( 4 0 . 1 0 ) 和高 二 ( 4 2 . 6 8 ) 学生( 均P < O . 0 5 ) , 初二 、 高 二 、 高 三 学 生 考 试 焦 虑 之 间 则 无 显 著 差 异
( 均P > O . 0 5 ) 。此 外 , 男 生 一般 自我 效 能感 水 平显 著 高 于女 生 , 而 自尊 、 自我 接 纳 的性 别 差 异 无 统 计 显 著 性 ;城 市 学 生 一 般 自我 效 能 感 显 著 高 于 农 村 学
高 一作 为 人 学年 级 有其 独 特 性 , 入 学 年级 学 生 往往 对新 环 境 充满 期 待 , 同时在 新 的学 习 阶段 中经 历 的 考试 与考 试 失败 还 很 少 , 其学 业 压 力处 于 低 谷 缓 冲 期, 从 而考试 焦虑 也相 对 不突 出 。但也 有研 究显 示 中学 生 考 试 焦 虑 的年 级 差 异 并 不 显 著 而 性 别 差
依恋模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依恋模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依恋模式与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依恋模式指个体在与重要他人建立关系时所展示出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态度,而自我效能感则是一个人对于自己能够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程度。
本文将探讨依恋模式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以及其对个体发展和情感健康的影响。
一、依恋模式的类型及特征依恋模式主要分为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三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者在关系中表现出较高的信任和安全感,能够适应并积极参与亲密关系。
焦虑型依恋者倾向于对他人的反应过度敏感,并表现出强烈的不安全感,需要持续的反馈和关注。
回避型依恋者则倾向于回避亲密关系,对接近他人持有抵触态度。
二、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自我效能感指一个人在特定领域内能够成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能力。
它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如个体的经验、社会支持和情绪状态等。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更有可能迎接挑战、坚持努力,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可能会遇到挫折后丧失动力。
三、依恋模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依恋模式与自我效能感存在一定的关联。
研究发现,安全型依恋者往往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建立健康、稳定的关系,且能够有效解决问题。
而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者则常常表现出较低的自我效能感,他们对于自己在情感关系上的能力存有怀疑和不安全感。
四、影响因素及机制解释影响依恋模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遗传、家庭环境和社会经验等。
一种可能的机制解释是,安全型依恋者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了较为积极支持的家庭环境和安全感,进而培养了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相反,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者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较多的挫折和不安全感,导致其自我效能感较低。
五、依恋模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依恋模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对个体的发展和情感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安全型依恋者更容易建立稳定、满意的亲密关系,有利于个人成长和情感满足。
而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者由于其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可能面临困扰和挑战,情感健康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依恋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依恋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依恋与自我效能感是人际关系和个人发展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依恋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和依赖关系,而自我效能感则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能力感。
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依恋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个人的影响。
一、依恋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依恋与自我效能感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早期的依恋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具有安全依恋样式的人往往具备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这是因为安全依恋样式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爱与关怀,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到肯定。
相反,具有不安全依恋样式的人常常表现出较低的自我效能感。
这些人可能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支持和关注,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缺乏自信。
此外,依恋类型对自我效能感也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遭受过早期依恋伤害的人往往表现出较低的自我效能感。
他们可能抱有不信任他人的态度,缺乏对自己能力的自信。
相反,安全依恋样式的人往往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他们更容易接受挑战和压力,相信自己能够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二、自我效能感对依恋的影响自我效能感也会对依恋产生影响。
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往往更容易建立并维持健康的依恋关系。
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满足他人的需求,并能够得到他人的关爱和支持。
这种信心和自信可以促进他们积极地与他人互动,建立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可能表现出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的倾向。
他们可能对依恋关系存在疑虑和恐惧,害怕被伤害和拒绝。
他们可能会回避亲密关系,或者对依恋关系过度依赖,以获取安全感和情感满足。
三、强化为了增强依恋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有几个方面需要考虑和加强。
首先,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父母子女关系对于培养安全依恋样式和提升自我效能感至关重要。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同时,家庭环境应该提供积极的成长条件,鼓励孩子主动探索和实践,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自我能力。
中学生依恋、自我接纳对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中学生依恋、自我接纳对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采用自我接纳量表、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和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对68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其依恋与自我接纳对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并检验自我接纳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
结果发现:(1)中学生的自我接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2)依恋正向预测学习自我效能感,且自我接纳也正向预测学习自我效能感。
(3)自我接纳在母亲依恋与基本能力感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这表明,中学生的依恋和自我接纳均能够影响学习自我效能感。
中学生依恋自我接纳学习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一、问题提出自我接纳(self-acceptance)是在情感上、态度上对实际自我的悦纳[1],指个体能够无条件地接纳面对自身所具有的所有特征[2]。
而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是个体对自己在组织、执行行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能力的判断和信念[3]。
自我效能感与自我接纳具有紧密的联系,自我接纳水平是个体自我效能发挥的重要基础,如果个体不能客观面对、接纳自身特征,不能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就不可能对自己的能力具有正确的判断与把握[4]。
也有研究指出,自我接纳与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5][6]。
由此可见,自我接纳的程度可以对中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就欲和自信心有一定关联,可推测自我接纳会对学习自我效能感产生预测作用。
与体验到不安全依恋的青少年相比,同父母建立了安全依恋关系的青少年会表现出更高的自尊和更好的学习成绩和社会技能,较低的抑郁焦虑和疏离感等情绪问题,有更少的敌意攻击性行为和社会压力等适应问题[7]。
因此,依恋与青少年的情绪情感、态度有密切关系,而自我接纳正是对自我的情感和态度。
本研究在探讨依恋与自我接纳、自我接纳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后,考察自我接纳在依恋与自我效能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图1),从而为改善中学生的依恋关系、提高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接纳程度提供科学的心理健康依据。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一、本文概述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念,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选择和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
归因,即个体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成功或失败,同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成绩产生深远影响。
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分析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本研究将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收集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和学习成绩数据,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探讨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对学习成绩的具体影响机制,以及不同性别、学科背景下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的差异。
本研究将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进而提升学习成绩。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入了解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启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本研究也希望能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教育心理学领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其中,自我效能感、归因以及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这些概念在多个理论和模型中得到了详细的阐述和探讨,为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念和期望。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策略的选择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性。
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学习中更有可能采取积极的学习策略,面对困难时更有毅力,因此学习成绩也往往更好。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解释。
归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它有助于理解学生如何解释自己的学习成绩,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后续学习行为。
浅谈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班集体建设的主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而这其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强化、自我调节的能力强弱是一个优秀班集体形成的关键。
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在班级建设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的涵义及其功能1、自我效能感的涵义自我效能感最早是由班杜拉提出的,班杜拉是世界公认的社会学习理论专家,他的社会学习理论包括两大部分:一个是学习理论;一个是动机理论。
学习理论阐述了人类行为的形成,动机理论阐述了人类行为的控制与调节,自我效能感理论则是动机理论的核心。
他认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还受通过人的认知形成的对结果的期望的影响。
这里班杜拉的“期望”概念不同于传统的“期望”概念,传统的“期望”概念指的只是结果的期望,而班杜拉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期望是效能期望,即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不仅指出结果期望对人的行为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更强调了效能期望在调节和控制人的行为上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他指出人在掌握了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也知道行为将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之后,并不一定去从事某种活动或某种行为,因为这还要受自我效能感的调节,所以在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时,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例如,学生都知道随手扔废纸是不好的习惯,也知道知道随手扔废纸将会受到班级制度的制约或同学们的厌恶,如果旁边没有人的时候能不能做到不乱扔废纸,这将取决于该同学的“不能乱扔废纸”这一自我效能感的强弱了,如果这一效能感强,该生就能在任何时候控制好自己的行为。
2、自我效能感的功能(1)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任务难易的选择,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他们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又赋有挑战性的任务,而自我效能水平低的学生相反。
其次,自我效能感影响活动内容的选择,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越强,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就越喜欢从事这一方面的活动,反之,学生就会逃避那些自己感到不能胜任的活动。
初中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
初中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摘要:自我效能的测量和评估是自我效能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他既能反映研究者对自我效能含义、作用和结构的理解,同时为我们研究个体效能感的水平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初中生;自我效能;对策在自我效能的测量中,研究者需要根据测量要求制定量表的结构。
合理的自我效能量表应根据自我效能本身的结构维度来确定其结构要素。
自我效能的水平表明,人们受到不同困难程度的活动任务的要求限制。
活动要求的难度水平又依照个体完成该活动的挑战程度或阻碍程度的变化,如果活动任务需要克服的困难或障碍程度越低,相对的个体对它的效能感就会较高。
这种困难或障碍、任务的难度和复杂程度通常是通过情境条件的设定来完成的。
[3]在实际应用中,对自我效能水平的测量,通常采用二分法来评估,即先要求个体回答能或不能完成不同难度和复杂程度的活动。
因此,自我效能量表必须指向特定功能领域,并具有一定难度。
学习效能感(Perceived academic efficacy 或Perceived academic self-efficacy)是指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是指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7]。
班杜拉将知觉到的学业自我效能界定为“个体对自己组织和实施达成预定的某种教育成就的行动过程的能力判断”[8]。
一些研究者认为,这种具有具体性的自我效能的测量必须在具体的行为情境中,让其通过一定的标准作业或完成一定的活动任务,让其判断能力自信。
例如,要测量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时,要制定一套标准的物理试题,让其完成这些物理作业,并报告能够正确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自信。
还有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学业自我效能是相关于某一学科或专业的,是学生对其学习某一学科或专业的能力判断和自信。
而在边玉芳的《学习的自我效能》中认为,“学习效能感是指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是指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控对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和主观感受”[2]。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一、概述随着教育心理学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内在心理机制。
自我效能感、归因以及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念和期待,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归因则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进行解释的内部过程,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策略选择。
而学习成绩则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通过深入了解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实现全面发展。
同时,本研究也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1.1 背景介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及其影响因素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自我效能感、归因等个体心理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备受关注。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达到某一目标的能力的信念,是个体自我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归因则是指个体对成功或失败原因的内部解释,它影响着个体的情绪、动机和行为。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即自我效能感越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越好。
同时,归因方式也对学习成绩产生重要影响。
积极的归因方式,如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任务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
目前关于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和全面,仍存在一些争议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中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优化归因方式,进而提升学习成绩。
初中生自尊、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与学习倦怠的研究[精选多篇]
初中生自尊、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与学习倦怠的研究[精选多篇]第一篇:初中生自尊、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与学习倦怠的研究初中生自尊、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张凯张卫(1.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安徽淮北 235000;)(2.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广东广州510631;)【摘要】目的:考察初中生学习倦怠现状以及初中生自尊、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成绩对学习倦怠影响。
方法:结果:结论:【关键词】初中生;自尊;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学习倦怠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steem, Academic Self-efficacy, LearningBurnou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ZHANG Kai【Abstract】 Objective:Methods:Results:Conclusion:【Key words】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Self-esteem;Academic Self-efficacy;Learning Burnout;Academic Achievement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56名初中生进行分析,并对学习倦怠与初中生自尊、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并试图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得出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路径关系。
结果发现:(1)初中生学习倦怠整体上并不严重,学习倦怠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初二、初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明显高于初一学生,学校和性别因素对初中生学习倦怠没有显著的影响;(2)初中生学习倦怠在不同水平的自尊、学业自我效能、学习成绩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学习倦怠与自尊、学业自我效能、学习成绩呈现显著负相关。
(3)学业自我效能感在自尊与学习倦怠之间以及学习成绩与学习倦怠之间起中介作用,自尊学习倦怠有直接的影响,也会通过学业自我效能间接影响学习倦怠,而学习成绩则只通过学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对学习倦怠进行影响。
中学生依恋对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
中学生依恋对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谢玲平;邹维兴【摘要】为了考察依恋与自尊对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检验自尊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研究者采用自尊量表、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和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对68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依恋对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具体影响机制,并设计出一种可以分析中介效应的结构方程模型,该结构方程模型其实是检验潜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科学统计分析方法.由模型分析可知,学生的依恋程度越高、自尊水平越高,其学习自我效能感越强,说明依恋和自尊均能正向预测学习自我效能感,自尊在依恋与学习自我效能感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为此,我们应该开展多样的心理健康课程,发挥团体辅导心理活动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亲子与同伴依恋关系,正确地做好自我评价.【期刊名称】《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年(卷),期】2016(000)010【总页数】5页(P54-58)【关键词】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依恋;自尊;中介作用【作者】谢玲平;邹维兴【作者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兴义562400;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兴义56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48学习自我效能感(academic self-efficacy)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内的表现,指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1]肯定的是,个体在成长中形成的积极依恋(attachment)可能对自己的这种自信评价和主观判断有重大影响。
也有研究提出,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和同伴依恋对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均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2]自尊(self-esteem)是对自我的一般性评价,是个体经验和生活质量的中心方面。
[3]自尊教育的意义在于教会人们去扪心自问、反观自我,让人们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合理地评价自己、为自己负责、用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的实力。
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摘要〕本研究以随机选取某中学初一、初二和高一、高二年级共254人为被试,采用协方差结构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LSD最小显著差法,考察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中学实施新课标教育提供指导与借鉴。
研究表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从总体上表现显著,其层次与年级的交互显著;初一学习自我效能感最高,与初二、高一的差异显著,三者一直呈下降趋势;高一和高二的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也存在显著差异。
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个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以及情绪和生理状态因素。
〔关键词〕学习自我效能感;现状差异;影响因素〔〕G63〔〕A〔〕1671-2684(xx)04-0006-04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Bandura)1977年提出的概念。
他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时发现,过去的理论和研究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人们的知识获取或行为的反应类型方面。
结果,支配这些知识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却被忽视了。
知识、转换性操作及其所组成的技能是完成行为绩效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
为此常出现:一些人虽然很清楚应该做什么,但在行为表现上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内部的自我参照因素调节着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其中,人们如何判断其能力以及这种判断如何影响其动机和行为便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班杜拉认为,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着主要作用,并由此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学习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内的表现。
它指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王振宏等的研究也表明,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的学习努力程度、面对挑战性任务的态度、学习的坚持性、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它是学习成就的良好“预测器”。
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一、概述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已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自己控制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和感受。
而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对于其未来的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以及其与学业成绩、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文献回顾和实证研究,我们将对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具体而言,本研究将首先通过文献回顾,梳理已有研究中关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基础和发展特点,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探究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揭示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和路径。
本研究还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改善父母教养方式来提升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理解,还将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通过关注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发展,以及优化父母教养方式,我们可以更有效地促进中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
1. 阐述研究背景和意义在当下教育环境中,学业自我效能感作为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逐渐受到了学者和教育者的广泛关注。
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或达到某种学习目标的期望和判断。
这种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还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
近年来,随着教育心理学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一方面,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水平既受到个体先天、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初中生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的影响
初中生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的影响在初中生的学习生涯中,自我效能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心理因素,它对学习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特定任务或行为的能力判断和信念。
对于初中生而言,这种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和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学习中的态度、努力程度以及最终的学习成果。
自我效能感强的初中生往往在学习中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学习中的各种挑战,因此更愿意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难题。
比如,在面对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时,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不会轻易退缩,而是会积极地思考解题方法,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或者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初中生在学习中则容易表现出消极和被动。
他们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无法胜任学习任务,从而产生逃避、拖延等不良行为。
例如,在需要完成一篇作文时,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可能会感到焦虑和无助,甚至还没开始写就觉得自己写不好,于是迟迟不愿动笔,或者草草应付了事。
这样的态度和行为显然不利于学习的进步。
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初中生在学习中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
那些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通常会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付出更多的努力,并且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坚持不懈地克服。
他们相信自己的努力会带来积极的结果,所以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比如,为了提高英语成绩,他们会主动制定学习计划,每天坚持背诵单词、练习听力和阅读,即使在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进步,也不会轻易放弃。
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往往在遇到一点挫折时就容易放弃。
他们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取得好成绩,所以不愿意付出太多的努力。
这种缺乏坚持性的表现使得他们难以在学习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自我效能感对初中生学习策略的选择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倾向于采用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如总结归纳、举一反三、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等。
增强自我效能感帮助中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实现目标
增强自我效能感帮助中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实现目标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评估和信任程度,它对于个体的成就、动机和心理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因此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对于他们实现目标、建立自信心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教育环境、家庭教育和自我认知方面讨论如何增强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一、教育环境的作用教育环境是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校和教师应该创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比如,学校可以举办各种主题的演讲比赛、成果展示等活动,让学生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与能力。
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认可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完成独立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扮演着塑造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决定性角色。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言传身教可以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和自主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并给予适量的自主决策的权力。
与此同时,父母也要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和支持,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接受新挑战。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逐渐建立起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三、自我认知的重要角色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主观评价和知觉,也是中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
中学生应该通过自我反思和评估,准确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中学生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上,而不是过于关注失败或困难。
同时,中学生应该积极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从他人的鼓励和认可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总结:增强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于他们实现目标、建立自信心和良好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环境应该创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支持和鼓励;家庭教育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并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和支持;中学生应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估,并善于从他人的鼓励和认可中汲取力量。
中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于自身情绪的认知、评价、表达、调节以及情绪反应与行为的调控能力。
具备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对于个体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学习成绩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中学生阶段,由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和成长环境的复杂性,中学生情绪反应容易出现波动和不稳定性,在这个重要的生命阶段中加强情绪的调节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而自我效能感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对于情绪调节的有效培养及其影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中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究竟是什么?对中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具有哪些影响因素?怎样有效地促进中学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本研究以此为主要问题和研究目的,探究中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提高中学生情绪调节能力、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提供参考与支持。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本文将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和实验方法,探究中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具体内容如下:1.文献资料分析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探究中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规律以及可行的培养方式。
2.问卷调查法:运用自编问卷,针对不同年级、性别和学科的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中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现状以及影响因素。
3.统计分析法: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中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实验方法:设计情境实验或行为实验,通过实验结果阐述中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的作用。
四、研究预期成果及创新点本研究的预期成果为深入探究中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有效培养方案,从而提高中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和促进其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针对中学生特殊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深入地探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培养方案。
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启示
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启示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够实现目标的信心程度,是评价自我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学习表现和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了解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现状,对于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针对我国湖南省某中学的93名初中学生,通过调查研究自我效能感的现状,揭示出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习表现及其影响,并对教育工作提出启示。
研究结果显示,这93个中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比较强,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较弱,其中,弱自我效能感学生占37%,中等自我效能感学生占45%,较强自我效能感学生仅为18%。
学生自我效能感强弱分布不平均,自我效能感较弱者数量较多。
经过进一步分析分析发现,自我效能感is程度极其重要,与学生的学习表现形成高度关联,具有很强的预测作用。
强自我效能感学生,他们拥有更多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掌握学习方法,较弱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则相对被动,对学习的兴趣较弱,对学习的执着度也较差,学习成绩较低。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到,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生学习表现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校和家长应重视起来,采取深入而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学生自我效能感。
首先,学校应加强个别教学,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定制合适自己的学习计划,衡量学习过程,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其次,家长应关心孩子,引导和激励他们保持学习积极性,不要以结果导向,避免过分重视学习成绩;第三,学校应建立考核制度,通过将考试变成考察进步,使学生认识和感受到有所进步,以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综上所述,调查研究显示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现状不佳,并且它和学习表现具有高度关联性。
因此,在教育实践。
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摘要〕本研究以随机选取某中学初一、初二和高一、高二年级共254人为被试,采用协方差结构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LSD最小显著差法,考察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中学实施新课标教育提供指导与借鉴。
研究表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从总体上表现显著,其层次与年级的交互显著;初一学习自我效能感最高,与初二、高一的差异显著,三者一直呈下降趋势;高一和高二的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也存在显著差异。
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个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以及情绪和生理状态因素。
〔关键词〕学习自我效能感;现状差异;影响因素〔〕G63〔〕A〔〕1671-2684(xx)04-0006-04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Bandura)1977年提出的概念。
他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时发现,过去的理论和研究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人们的知识获取或行为的反应类型方面。
结果,支配这些知识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却被忽视了。
知识、转换性操作及其所组成的技能是完成行为绩效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
为此常出现:一些人虽然很清楚应该做什么,但在行为表现上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内部的自我参照因素调节着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其中,人们如何判断其能力以及这种判断如何影响其动机和行为便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班杜拉认为,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着主要作用,并由此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学习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内的表现。
它指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王振宏等的研究也表明,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的学习努力程度、面对挑战性任务的态度、学习的坚持性、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它是学习成就的良好“预测器”。
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及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
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及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心理过程的理解越来越成为教育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自我调节学习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它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调控、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励,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业成就。
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作为自我调节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及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自我调节学习、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业成就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和量化,并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
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探讨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本研究预期将为教育者提供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明确成就目标定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本研究也有助于深化对中学生学习心理过程的理解,推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教育心理学的深入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其影响因素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其中,自我调节学习、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及学业成就等概念受到了广泛关注。
这些概念不仅揭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内在机制,也为教育者和研究者提供了理解和改善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视角。
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情境要求,主动调整学习策略,监控学习过程,并评估学习结果的能力。
多项研究表明,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其学业成绩普遍较高,且在学习适应性和问题解决能力上也表现出明显优势。
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和达成学习目标的信心和期望。
它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策略选择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性有着显著影响。
高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往往能够更积极地面对学习挑战,更有可能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依恋、自我接纳对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采用自我接纳量表、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和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对68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其依恋与自我接纳对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并检验自我接纳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
结果发现:(1)中学生的自我接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2)依恋正向预测学习自我效能感,且自我接纳也正向预测学习自我效能感。
(3)自我接纳在母亲依恋与基本能力感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这表明,中学生的依恋和自我接纳均能够影响学习自我效能感。
中学生依恋自我接纳学习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一、问题提出自我接纳(self-acceptance)是在情感上、态度上对实际自我的悦纳[1],指个体能够无条件地接纳面对自身所具有的所有特征[2]。
而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是个体对自己在组织、执行行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能力的判断和信念[3]。
自我效能感与自我接纳具有紧密的联系,自我接纳水平是个体自我效能发挥的重要基础,如果个体不能客观面对、接纳自身特征,不能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就不可能对自己的能力具有正确的判断与把握[4]。
也有研究指出,自我接纳与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5][6]。
由此可见,自我接纳的程度可以对中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就欲和自信心有一定关联,可推测自我接纳会对学习自我效能感产生预测作用。
与体验到不安全依恋的青少年相比,同父母建立了安全依恋关系的青少年会表现出更高的自尊和更好的学习成绩和社会技能,较低的抑郁焦虑和疏离感等情绪问题,有更少的敌意攻击性行为和社会压力等适应问题[7]。
因此,依恋与青少年的情绪情感、态度有密切关系,而自我接纳正是对自我的情感和态度。
本研究在探讨依恋与自我接纳、自我接纳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后,考察自我接纳在依恋与自我效能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图1),从而为改善中学生的依恋关系、提高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接纳程度提供科学的心理健康依据。
二、研究方法1.被试在贵州省兴义市三所寄宿制中学进行各年级测试,以班级为单位群体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734份,得到留守初中生的有效问卷682份。
其中男生381名,女生301名;初中生378名,高中生304名。
2.研究工具自我接纳问卷(SAQ)。
该问卷由丛中、高文凤编制[1],共16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包括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2个因子,量表总分在16~64分之间,各因子分在8~32分之间。
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6,自我接纳因子为0.93,自我评价因子为0.91。
本研究中自我接纳因子、自我评价因子和自我接纳总分的α系数分别为0.73、0.71和0.78。
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
该量表由边玉芳编制[8],包括38个项目,采用7点计分法,是为测量学生的一般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而编制与修订的,量表分数仅用作评价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的高低,主要有基本能力感和控制感两个方面。
本研究中该量表调查的内部一致性α信度系数为0.812。
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
该量表是由Armsden和Greenbery编制[9],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青少年依恋测量工具之一。
量表的修订版由母亲、父亲、同伴依恋3个分量表各25个条目组成,从依恋对象的相互信任程度、交流质量、愤怒和疏远程度来全面评估青少年的依恋关系。
本研究采用张迎黎等的修订版[10],每个分量表各25个条目,分信任、交流和疏远3个维度,分5级计分。
本研究中该量表调查的内部一致性α信度系数为0.866,其中父亲依恋为0.712,母亲依恋为0.779,同伴依恋为0.816。
3.数据的收集与处理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进行团体测试,使用SPSS 18.0和AMO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论1.中学生自我接纳的性别差异分析以中学生的自我接纳为因变量,性别为自变量分别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中学生的总体自我接纳均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且男生的总体自我接纳都显著高于女生,在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两个维度上均有表现。
2.中学生自我接纳、依恋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表2表明,除母亲依恋与自我评价的相关不显著外,中学生的自我接纳、依恋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
3.中学生的自我接纳在依恋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分别以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和同伴依恋为自变量X,自我效能感为因变量Y,以自我接纳为中介变量M,按照温忠麟等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11],先分析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和同伴依恋分别对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直接效应模型图和路径。
在依恋与学习自我效能感之间加入自我接纳作为中介变量,各项拟合指标如表3所示。
从表3得出,只有自我接纳在母亲依恋与基本能力感之间的中介模型各项拟合指数均较高,都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自我接纳在母亲依恋与基本能力感之间的中介模型中,母亲依恋对自我接纳的路径系数显著(β=0.13,p<0.001),自我接纳对基本能力感的路径系数显著(β=0.65,p<0.001),而母亲依恋对基本能力感的路径系数仍然显著(β=0.15,p<0.001)。
因此,结果表明中学生的自我接纳在母亲依恋与基本能力感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见图2)。
四、讨论1.中学生自我接纳的性别差异讨论中学男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接纳均要高于女生。
中学男生在经历女生上优势的小学阶段后,逐步了解自我、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感兴趣的方向。
中学阶段开设的化学、物理、地理等课程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学习上不仅仅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数学,学习兴趣增厚,男生的思维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会逐步提高对自己的判断和存在价值。
由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男生相较于女生晚熟,男生容易冲动,有时候有自信心过剩的情况,相信自己的判断,面对问题会有“自信心爆棚”的局面,他们往往存有的求胜信念,使其对自我的评价高;而女生早熟表现出来的稳重,使其自我评价有所保留。
从学习环境的角度来说,可能男生对学习环境的要求较宽松,即便是在对自身不利的学习条件下,他们仍能够发挥潜能,像一匹黑马,尤其是在高中阶段,这个阶段是男生赶超女生的关键时期,他们各方面的成长都逐渐显露出来,能够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而女生比较看重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太感性地去认识学习不利环境,易感特质比较明显,往往会因为学习环境而提升学习压力、降低自信,就会有相对较低的自我评价。
这次调查的中学生,大部分是在城区普通学校学习的中学生,不管男生和女生都有着相似的教学环境和资源,因此基础资源对性别差异的影响不大。
2.中学生自我接纳、依恋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讨论通过相关分析得出,除母亲依恋与自我评价的相关不显著外,中学生的依恋、自我接纳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
中学生对父母与同伴的依恋程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自我接纳水平和学习自我效能感。
他们经常信任父母和同伴,与他们有良好积极的沟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应付挑战,体验积极的自我评价和接纳。
学习环境带来的有利或不利情绪他们若能适时地做出调整,对自己的学习有正确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他们收获的自信能正确判断在学习上的能力。
在验证了中学生的依恋对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正向预测之后,引入自我接纳这一中介变量,结果发现,中学生的自我接纳在母亲依恋与基本能力感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母亲在中学生的学习阶段担任无可替代的角色,母亲的性格特征和教导是重要方面,母亲依恋影响他们的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
对母亲的信任和与母亲的沟通,减少疏远,建立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而这有利于他们认可自己的程度,同时在母亲的帮助下认识自我,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进行适当的评价。
这种认可和评价可以转到学习上来,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有信心,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结果有积极的良好的信念和预期,清楚自己在学习上的天资,比如观察力、记忆力,因此他们有较高的学习基本能力感。
五、建议1.家长尤其是母亲增强对中学生的依恋关怀中学生的依恋情感,特别是积极的安全性依恋,帮助正确判断自我,壮大心理能量。
依恋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立起来的,从婴孩时开始,家长要注意训练他们的依恋气质。
按照阿德勒的观点,母亲与婴孩建立起的照料关系对其后来人格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
亲子之间的疏离与否,特别是与母亲的疏离与否,对中学生的依恋气质的形成影响最大。
若中学生对其母亲的描述有缺乏耐心和温情、更少的激励和更多的拒绝,那么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接纳程度和学习自我效能感相对较弱。
因此在增强中学生的依恋关怀方面,母亲的角色作用尤其重要。
2.学校设置培养情感态度的相关课程小学阶段是儿童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规则获得的重要期,中学阶段是关键期。
学校要关注他们的同伴关系和道德准则这两个方面的发展,这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者形象,开展健康全面的家庭教育,为他们的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逆反心理很强,若教师直接对他们进行理性的说教,难免会遭到学生的厌恶或心理对抗。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这一点有过精辟的论述:“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中充分运用隐性艺术,使中学生在无对抗中获得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因此学校设置课程的时候重视对中学生的情感态度目标的培养,多增设一些活动课、兴趣课和动手实践课,;也可通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形式,让中学生主动与他人交往,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交往的意识,树立交往的自信心,习得社会交往和社会规则,从这些课程当中让中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价值。
3.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自我接纳程度的教育自我意识是自我接纳的前提。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强烈,好胜心强。
中学教师通过游戏、比赛等形式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评比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
在认识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要学会正确评价他人,正确评价他人能够帮助正确评价自己和接纳自己。
教师应积极创造有利于中学生自我接纳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师教学组织形式需灵活多样,创设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学习情境,在此学习情境中接受自我接纳程度的教育,并在特定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接纳。
参考文献[1] 丛中,高文凤.自我接纳问卷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1).[2] 李闻戈.对大学生自我接纳的现状及特点的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3] 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评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4] 杨琴,蔡太生.团体心理干预对大学生自我效能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5).[5] 张海钟,张鹏英,姜永志,李娜.初中生自尊对自我接纳和自我效能的中介效应研究[J].健康研究,2010(6).[6] 夏胜先.农村初中生自我接纳与一般自我效能的相关[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6).[7] Ooi,Y.P.,Ang,R.P.,Fung,D.S.S.,Wong,G.,&Cai,Y.(2006).The impact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on aggression,social stress and self-esteem.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7(5).[8] 边玉芳.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J].心理科学,2004,27(5).[9] Armsden,G,C.,Greenbery,M.T.(1987).The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olescence.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6,427-454.[10] 张迎黎,张亚林,张迎新,王杰利,黄存.中文版青少年依恋问卷在初中生应用中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1).[11]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作者:谢玲平(1986-),女,湖南邵阳人,贵族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助教,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