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复习提纲 第四章08学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四章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 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 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3
产生的途径有二
①从小商品经济分化而来 ②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 分离,货币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这 个过程之所以称之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 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这一过程在欧洲始 于15世纪后30年,经过16世纪的高潮,一直延续到 19世纪才告结束。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1、商品的价值量 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的。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 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 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①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②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 正比
23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特点: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 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包括三个部分: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 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者的生活资料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变化的。
26
为了维护经济上的所有制关系而建立的一整 套规章制度逐步以法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就使 所有制关系上升到法的关系的高度,即所有权范 畴。 3、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 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的性质和特 点只能从现实的生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 理解,而不能从所有权出发和认识“所有制决定 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 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意志关系或者法的 关系的性质在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7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总纲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总纲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总纲要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皆有,普通人们的世界观通常是自发的,而哲学则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关于世界的最一般的问题。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和具体科学存在着区别。

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又存在着联系。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我们既要反对用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又要反对取消哲学指导作用的“取消论”。

3.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方法论是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二)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含义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其二,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构成的对立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主张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主张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可知论主张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3.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第一方面是主要的。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由①物质和意识作为哲学范畴,是对世界上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最高概括。

研究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关系,乃是世界观最重要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

②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史上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四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四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四章第四章:革命和反革命的历史规律1. 革命的历史观点•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2. 革命的发展阶段•断裂性阶段:旧制度被推翻,新制度建立•渐进性阶段:新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建设3. 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的必然发展阶段•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4. 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5. 反革命的历史规律•反革命是旧制度反抗新制度的必然表现•反革命是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行为6. 反革命的主要形式和特点•武装反革命•非武装反革命•利用外国势力干涉革命•使用各种手段反对无产阶级专政7. 分清革命和反革命的标准•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否推动社会向前发展8. 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革命和反革命是对立的•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是长期的9. 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革命和反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是革命胜利的基础•无产阶级专政对抗反革命是一场生死斗争总结本文主要讲述了第四章《革命和反革命的历史规律》的知识点总结。

首先,我们讨论了革命的历史观点,认识到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推动历史继续前进的动力。

接着,我们学习了革命的发展阶段,分为断裂性阶段和渐进性阶段。

然后,我们深入了解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强调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的必然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接下来,我们转向反革命的历史规律,指出反革命是旧制度反抗新制度的必然表现,是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行为。

之后,我们详细介绍了反革命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然后,我们讨论了分清革命和反革命的标准。

最后,我们了解了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以及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革命和反革命。

通过学习本文提供的知识点,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第四章的内容,并加深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和了解马原理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复习提纲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广义上?狭义上?)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列宁等对它的继承和发展,还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等国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3唯心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而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4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是什么?马克思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2、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及其表现?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的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和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3、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其内容包括:(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

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

从⼴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从他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的,⽽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产阶级争取⾃⾝解放和整个⼈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产阶级⽃争的性质、⽬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他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将,马克思主义是⽆产阶级的科学观和⽅法论,是关于⾃然、社会和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

1、马克思主义⽣命⼒的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命新的统⼀2、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3、⽆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6、马克思主义产⽣的直接理论渊源: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7、主观唯⼼主义:主观唯⼼主义把主观精神作为惟⼀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主观唯⼼主义承认“意识第⼀性,物质第⼆性”,意识决定物质,把客观世界看作是⼈的主观意识随⼼所欲地创造出来,并推动客观世界发展变化。

认为⼈们对客观世界是不完全可知的。

主观唯⼼主义不承认⼈类具有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

8、哲学基本问题:其⼀,意识和物质、精神和⾃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性、何者是第⼆性的问题;其⼆,“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听课笔记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听课笔记第四章

第四章认识论 第⼀节认识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主义认识论的对⽴(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 1、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性意识第⼆性的前提出发,贯彻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坚持反映论原则 2、唯⼼主义认识论以意识的⼀性物质第⼆性的前提出发,贯彻了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路线,坚持先验论原则。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定义 可知论:是主张思维与存在的统⼀性,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识的,⼀切唯物主义反映论都是可知论,彻底的唯⼼主义,也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统⼀性,否认⼈能认识世界或能彻底认识世界,其代表⼈物是休谟和康德。

只有马哲把实践观点引⼊认识论,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定义(简答)(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或能动的反引论和直观被动反映论的对⽴) ⼀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反映论和可知论,都与唯⼼主义认识论根本对⽴。

但也有本质区别: A、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离开社会实践考察认识问题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

B、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物质是⼀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因⽽是消极直观被动的反映论,是机械反映论。

不同:辩证唯物认识论: A、把实践观点引⼊认识论,创⽴了能动的反映论。

B、把辩证法运⽤到反映论,揭⽰了辩证发展的普遍规律,所以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能动⾰命反映论。

1、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

①能动的反映具有摹写性,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应的客观性。

②能动的反映也具有创造性是⼀种能动的创造活动。

③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于创造的统⼀,否认其摹写性客观性是唯⼼主义认识论,否认其创造性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2、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属性,形式,关系 认识主体是处于⼀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

认识客体是进⼊实践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是是简和认识的纵观。

认识主体的属性:1⾃然性,2意识性,3社会性,4实践性 认识主体的基本形式:1个⼈主体,2集团主体,3类主体 主体和主管既相联系⼜相区别。

考研政治马哲第四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第四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第四章常考知识点汇总(二)三、真理与价值1.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一是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就某个确定的问题和对象而言,真理只能是一个,即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认识。

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它们既有原则的区别,又是相互包含和转化的。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的具体性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1)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1)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

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精选5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精选5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精选5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考试重点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即教材第一、二、三章考试题型:单选题 15%;多选题20 % 判断题 10% 简答题20%材料分析20% 论述题15%主要内容:绪论: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第一章哲学及其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物质定义及其现代意义;意识的形成及其本质;运动与静止;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实践的含义、类型、特点;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交往实践;联系与发展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分析法;质量互变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规律及其特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及其应用;第二章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层面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不同回答;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真理的含义、特点、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人的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真理与谬误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统一、价值评价。

第三章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点;社会发展对动力因素: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技革命等;群众史观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第四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第五章垄断形成的原因、垄断的实质及其危害;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主要形式;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与实质;第六章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第七章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分别是什么?3.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第四章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第四章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本节合并了教材上的第一、第二两节,作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及其基本矛盾的分析和揭示)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P139-P142)资本主义(补充,供参考):以资本及其增殖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的社会制度和学说。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42-P150)1、商品、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①商品和商品的二因素(参见教材P144)●商品:用于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又叫“社会必要劳动”,亦即后文讲的抽象劳动)。

它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决定商品的交换价值的基础。

●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相互对立:商品生产者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二者中只能拥有其一。

◇又相互统一:☆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②商品的二因素根源(受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P145第2段)●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具体性)◇也是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

(抽象性)★2、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规律(P145-P148)①商品的价值量: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社会一般(必要)劳动时间。

因此,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区别。

②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是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③价值规律的实现(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通过价格得到表现,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而既不只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也不只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状况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四章)

第四章认识的规律本章标题也可标为“认识与实践”,就是认识论。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层含义是:“世界是什么?”第二层含义是:“世界可知否?”“如何知?”认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人的正确思想是怎样形成的?(2)人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4)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5)真理的客观性与辩证性。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什么是认识的本质?概括地说,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认识的结构一个正常的认识过程或认识行为,一种正确认识的产生,必须具有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认识主体→认识工具→认识客体1、认识的主体什么是认识的主体呢?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主体观。

(1)唯心论的主体观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的主体神秘化,把主体抽象为精神性和观念性的东西。

把主体等同于主观意识或“客观精神”。

这是很模糊很不科学的概念。

(2)旧唯物主义主体观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的主体说成是自然的、一般的人。

从它注意了人的自然属性一方面看是对的,具有反宗教神学、反唯心主义的进步性。

但它却忽略了人的社会实践性,所以它的主体观也是不科学的。

(3)马克思主义主体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P.94)2、认识主体的基本特征(1)自然物质性(反唯心主义)(2)自觉能动性(人不同于一般动物)(3)社会实践性(主体是历史的实践的人)3、认识主体的形式(层次性)(1)个人主体(2)集团主体(3)类主体4、认识的客体(P.95)什么是认识的客体?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客体观。

(1)唯心论的客体观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的客体解释为“精神主体”的“创造物”和“附属品”。

认为认识的客体不是自然的、物质的,而是由主观精神或神秘精神“外化”出来的。

(2)旧唯物主义客体观旧唯物主义一方面把自然物看作是真正现实的客体,而不是精神的产物,这是对的。

但另一方面,它又认为认识客体是与认识主体毫无关系的纯粹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提纲第一章一、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2.研究和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

3.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全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核心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结合的严整科学体系,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

它无论从内容、对象以及社会作用上都与旧的哲学有着根本的不同,成为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特别是将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观中,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长期独占统治地位的局面。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可分割的高度统一,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有史以来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2.从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确立以“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对象。

从而正确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结束了以往哲学家们竭力追求的包罗万象“科学之科学”的时代。

哲学既不能“代替”一切具体科学,也不能因有了具体科学而“取消”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从社会作用上看,以往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标志着它与旧哲学根本不同的特点。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对人类历史上优秀哲学遗产的继承和总汇,又是这一哲学思想发展的新的更高的阶段。

《马哲第四章》课件

《马哲第四章》课件

社会实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具有多样性和创造性。
3
社会பைடு நூலகம்践的意义和作用
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的价值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革命实践的能动性
1 革命实践对人的能动性的影响
革命实践激发人们的斗争意志和创造能力,推动社会革命和变革。
2 革命实践的类型和特点
革命实践包括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等多种形式,具有崇高的目标和历史意义。
3 革命实践的意义和作用
革命实践是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重要手段。
创造实践的能动性
创造实践对人的能动性的 影响
创造实践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 力,推动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发 展。
创造实践的类型和特点
创造实践包括科学研究、艺术创 作等多种形式,具有创新性和突 破性。
创造实践的意义和作用
创造实践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 发展的重要力量。
总结
四种形式的能动性的关系和作用
四种能动性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人 的完善和社会发展。
能动性对人的完善和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能动性是人类价值实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和推动力。
意识作为主体能动地反映和认识客观世界。
意识的反映作用和创造作用
意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起到反映和创造的作用。
意识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意识通过思维、认识和觉悟等形式在人类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社会实践的能动性
1
社会实践对人的能动性的影响
社会实践培养和激发人的能动性,推动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2
社会实践的类型和特点
《马哲第四章》PPT课件
《马哲第四章》PPT课件为您详细介绍了四种形式的能动性,包括意识的能动 性、社会实践的能动性、革命实践的能动性和创造实践的能动性。在这个课 件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每种能动性的特点、意义和作用,以及它们对人的完 善和发展的价值。

马哲复习大纲

马哲复习大纲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第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辩证法
第三,辩证思维方法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2,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3,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4,规律是客观的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规律: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总之,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以后思支配下,既能动的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的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详细见书56页)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使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 实践使认识的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第一: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是:一,实践是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
2,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3,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学要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章》【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注意:哲学不一定都是科学的。

)【2】哲学研究的对象:自然、社会、思维知识【3】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4】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首次提出)【6】回答世界“是什么”,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7【8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存在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注: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有可知论,也有不可知论)【9】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10】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11】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金木水火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哲)【12】唯心主义的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13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对具体科学的发展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14】哲学上的两个对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回答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是从属于唯心和唯物主义的。

【15】辩证法就是用普遍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注:不存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独立的基本派别)【16】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是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17】德国古典哲学(直接来源、批判继承)、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是马哲的理论来源。

【18】实践性(最显著、首要的、基本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马哲的基本特征。

【19】学习马哲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第四章1.商品经济的出发点是商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出发点是商品2.商品是:1、用来交换劳动产品2、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互相交换,原因在于他们在生产中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活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商品。

2.什么是商品经济,它存在和产生的条件是么?答: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①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②商品经济存在和产生的基本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2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3.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4.为什么说商品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关系答①商品价值的概念:"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②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在商品交换中,一般人类劳动才形成价值。

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不同的所有者,交换的双方各有自己的物质利益,因此在相互交换产品时,需要计算生产时耗费的劳动量,而且要等价交换③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劳动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5.创造具有使用价值的是:具体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6.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创造新的价值:抽象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7.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叫做商品的社会价值,取决于生产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8.(多选)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b与生产该产品的部门劳动率成反比c复杂劳动换算为简单劳动的计量9.(多选考3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①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②与生产该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③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的等价物的商品。

马哲 提纲

马哲 提纲

一、基本概念P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P3、与时俱进P17。

P28、物质P30、运动与静止P32、实践P34、发展P4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P4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P44、度P46、扬弃P47、必然性与偶然性P49、规律P54、意识的能动作用P56。

P63、认识的非理性因素P69、真理P71、价值P79、价值观P82、人文精神P85、一切从实际出发P85-87。

P9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P100-P10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P105、国家P106、社会形态P109、阶级和阶级斗争P115、改革P121、科学技术P122、人的本质P128、人民群众P130、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132。

P141、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P143、商品P14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45、价值规律P146、货币P148、劳动力商品P153、资本和剩余价值P158、资本积累P170。

P183、垄断价格P18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186-P188、资本输出P190、经济全球化P194、国家资本所有制P198、法人资本所有制P199、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P213、无产阶级专政P223、社会主义基本特征P229-231、马克思主义政党P242。

P255、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P260、“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P267。

二、原著理解1、“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胡锦涛P222、“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P493、“……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P744、“……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P945、“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P1296、“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

马哲复习大纲

马哲复习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本提纲仅为复习提纲,请对照教材进行复习!第一章现时代精神的凝炼一、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二、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三、哲学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三个基本阶段。

四、马克思哲学创立的条件: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基础、思想理论来源。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1)物质的概念;(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相对静止的意义以及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二、实践:结构、功能、特点与基本形式。

三、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以及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第三章辩证法魅力的诠释一、联系的特点:普遍、客观、有条件。

学会用内外联系的观点分析我国的改革开放。

二、系统与联系的关系以及系统的特点:要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三、发展的特点与实质:前进、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四、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联系、全面、发展与孤立、片面、静止,最根本的对立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五: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与质变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互相贯通,交替循环,揭示出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并会用这一规律来分析问题,并注意分辨事物的变化到底是质变还是量变,是局部的量变和质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总述:本节内容,主要有两大块:一是理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历史过程;二是从剖析商品经济的诸要素入手,来解析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论的相关问题。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从世界范围上看:资本主义的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

途径有两个:P124倒二一是,小商品经济的分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们在激烈竞争中两极分化:一部分条件较好的作坊主地位逐渐稳固,并成长为最早的工业资本家;而那些亏损破产的小生产者则与其他帮工学徒一起沦为雇佣工人。

二是,商业资本的推动商业运作所带来的双赢效益,推动着商人和高利贷者全方位地侵入生产领域:包买商控制了销售与原料市场;高利贷者则在提供资金原料的同时不断扩大自己债权人的地位。

在商业资本的作用下,这些从中获利的商人和高利贷者们也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工业资本家。

与城市工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行的:是这一时期形成的富农经济。

——它的发展推动了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之后,15世纪末新航线的发现使世界市场迅速扩大,直接刺激了商品生产的发展。

商品生产的扩大化依赖于两个基本条件:(1)大量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2)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这在当时,只能是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来实现。

资本的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来进行: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著名的圈地运动就是在那个时期发生的;二是,采用各种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一方面,在海外劫掠殖民地,加速货币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他们又利用国家政权,加强对本国人民的剥削。

暴力的手段决定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暴力本质:是以暴力强迫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

幻:(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经过了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英、法等国,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政权。

☆有了可靠的政治保障,这些国家顺利地完成了产业革命:以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社会化大生产得以全面实现,最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完整地确立起来。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这两个条件的生成,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社会分工这样一种专业化、社会化的生产形式,它使得私人占有具有了新特征:你的占有与你的需求之间的满足程度大大降低。

私人占有与需求满足之间的矛盾又促成了等价交换原则的生成。

这一平等原则的确立,使得商品交换成为了一种社会常态。

商品交换多了,小商品经济便也随之一步步地成熟、壮大起来。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P128四1、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二者的矛盾统一体。

(1)商品的使用价值:指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不同之处:☆商品使用价值载体的特殊性:必须是劳动产品。

☆从商品使用价值的的服务对象来看:必须是用来满足他人或是社会的消费需要。

☆从实现途径来看: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借助于交换价值这个媒介来实现。

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的三层含义。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区别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2)商品的价值: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3)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统一:在交换价值这个完美中介的作用下,商品的使用价值(显性因素)与价值(隐性因素)真正意义上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实现了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有机统一。

对立:首先,它们在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共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特性):它是以价格的形式来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其次,(也是交换价值发生作用的前提)二者互相排斥,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通过交换转让商品的使用价值获得价值;消费者则是通过支付价值(价格)而获取商品的使用价值。

就同一商品而言,你不可能同时既占有它的价值,又占有它的使用价值。

2、劳动的二重性理论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细分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二者存在对立统一关系。

P129倒三对立: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劳动的两种属性,二者相互区别。

(1)具体劳动:指生产商品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2)抽象劳动:指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人的脑力和体力消耗)。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它反映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统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生于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中。

注意点: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P129倒四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理论意义: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它科学地回答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内在关联,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提供了一把开启大门的钥匙。

实践意义:它是联系企业和消费者的桥梁。

在现实生活中,直接体现在生产企业与消费者二者的契合点上:“物美价廉”。

对于消费者来说,选购商品的标准:一方面,要求物美:外观、款式要好、功能要齐全;同时,还要保证质量的可靠和稳定。

——这反映了消费者对于商品使用价值的诉求;另一方面,要求价廉:希望价格要尽可能便宜、实惠。

——这体现了消费者对于商品价格(价值的外在形式)的接受程度。

对应于生产商品的企业来说:要满足消费者对于商品使用价值的需求,就要努力提高具体劳动的质量水平: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更新设备、工艺、以及改善原材料的品质等等;要满足消费者对于商品价格的要求:降低产品的价格,意味着:企业要在保证利润前提下,努力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包括尽可能降低单位产品抽象劳动的消耗。

通过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于是,就可以把市场和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来指导实践。

(二)价值量与价值规律1、商品价值量的衡量(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P129末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P130首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内容。

所以,它又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

一些特殊商品的天价依据:☆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大差异加稀缺性,使它弥足珍贵。

☆在这种差异里,必须要有:能被社会大众所认同的特殊价值。

归结来讲:此类独一无二商品的价值更多地参杂了人的主观因素及社会历史因素。

有了这样一个特殊前提,其价值量的衡量,当然就很难跟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甚至是个别。

挂上钩了。

结论:应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商品价值,其适用前提是:必须是社会化产品(可以量化生产)。

(2)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高低有关。

(P130二)表现为: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必要劳动量(时间)成正比;其中,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因素有:技术、劳动者、管理、生产规模、自然条件等。

(3)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复杂程度有关。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的简单劳动量决定;以简为尺度,复杂劳动可以换算成倍加的简单劳动。

2、价值规律(1)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P130末在现实中,市场供求,很难绝对平衡。

商品价格基本上不按价值等额交换;而是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这种波动不仅没有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恰恰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

(2)价值规律的作用a、自发地调节资源在社会各部门的配置:P131二b、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C、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的负效应:a、自发调节的滞后性,在一定时期有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进而造成资源浪费;b、竞争,会导致技术垄断,阻碍技术进步;(P132二)C、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在调节社会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贫富的两极分化。

d、无法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基础设施建设e、无法解决外部负效应:对于环境污染的潜在风险难以主动规避。

(三)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P132倒二)从历史上看,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简单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2、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不再是偶然地、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其他商品的自然形式上。

缺点:价值表现系列,杂乱无章,无形中增加了交换的环节。

3、一般价值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普通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商品上。

缺陷: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不一样。

这样的等价物受地域限制较多,流通性不强。

4、货币形式:当贵金属从商品世界游离出来固定地独占一般等价物的地位。

辨析题:“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说明: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货币天然是金银金”——说明:金银具有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先天优势。

两大优势:一是,金、银本身是商品天然有价值;二是,金银具有特殊的自然属性(质地均匀、易分割;体积小、易携带;不会腐烂、易保存),是理想的货币材料。

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可以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不必是现实的货币。

☆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包括纸币。

☆支付手段:表现为延期支付或提前预支,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贮藏手段:金银或足值的金属货币。

☆世界货币:曾经是足值的金属货币,也可以是纸币。

(四)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33二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社会劳动又是私人劳动。

☆社会分工,使得各种专业化劳动具有社会性质:都属于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必须协作完成;☆私有制的存在,又使得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

这两种劳动的矛盾构成了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贯穿着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

首先,这一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这一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这一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一)意义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P134-135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P135三)1、为什么要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首先是,出发点变了从当年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历史局限性,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到更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经济关系,为制定各项改革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