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入山思想略析
浅谈道教思想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影响
创始人是老 子和庄子 , 老子 的思想主张是“ 无为 ” , 庄子继承 并发
五、 道 教思 想对 明代 时期 山水 画的 影响
明代 哲学家提 出的心学观点 , 影响很 大。李贽强调“ 童心” ,
展了 老 子的学说 , 后人 常把老子 与庄子并称为“ 老庄” 。
一
、
道 教思 想对 魏晋 南北 朝时 期 山水 画 的影 响
譬如镦 1 i 开 充
浅谈道教思想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影响
口张婷婷
摘 要: 起 源于先秦 以老庄为代表 的道 家学派, 主张 出世 、 无为 , 提倡 “ 道 法 自然” 。道教 是 中国的传统 宗教 之一 , 道教 思想是 中国 传 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它对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影响是 巨大而又深远 的。
在作 品中体现 的寂静悠远 的意境 , 与道家和道教 思想追求 的“ 虚
静恬淡 、 寂 寞无 为” 的境界 相得益彰 。它不是简单 如实地描绘 自
三、 道教 思想 对五 代 、 宋朝 时期 山水 画的影 响
而是 画家 内心世界 的真实流露 。如果用哲 学思想 阐释 自 五代 、 宋朝 时期 的 山水 画艺术成 就尤为突 出, 最 主要的代表 然景观 ,
后人称 “ 四王” 。他 们推 崇董其 昌 , 在 创作 中追求 幽深恬 静的 意
隋唐 时期 , 山水 画作 为独立 画科 出现 , 主要描绘达 官贵人游 境 。其 中, 王 时敏擅 摹古 , 代 表作《 落木寒泉 图》 现 藏于故宫博物
春和 园林 宫殿 的景致。 向往 山林 生活和 人间仙境 的思想, 亦是道 院。王鉴在《 染香庵 画跋》 一文 中提到“ 元 气淋 漓” “ 浑然天成 ” 的 家 思想 中追 求长 生、 成仙飞升 的思想 的反 映。 隋唐 时期流行青绿 山水意境 , 作 画是 为 了“ 聊 以笔 墨遣 怀” , 这些正是道 家与道教 思
西游记中的道教思想分析
西游记中的道教思想分析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
作品以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四位主要角色的西天取经之旅为主线,融入了丰富的道教思想。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西游记中的道教思想进行分析。
一、道教的修炼与成仙观念在西游记中,道教的修炼观念得到了充分展现。
孙悟空作为主要角色之一,具有神通广大的本领,他的修炼过程可以看作是道教修炼的一个缩影。
在第一回中,孙悟空在花果山上通过修炼,练成了七十二变和腾云驾雾的本领。
这种修炼方式与道家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相符。
此外,孙悟空在后来的旅途中,通过与各种妖魔鬼怪的战斗,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力和武艺,这也是道教修炼的一种形式。
通过修炼,孙悟空最终成为了斗战胜佛,实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
另外,西游记中还描写了一些修炼成仙的故事。
比如,第十六回中,唐僧师徒们在雷音寺遇到了观音菩萨,她告诉他们可以在西天取经之后,修炼成仙。
这体现了道教中修炼成仙的信仰,追求超脱尘世的境界。
通过这些描写,西游记传达了道教修炼与成仙的思想。
二、道教的道德观念与修身养性西游记中的道教思想还体现在对道德观念和修身养性的关注上。
在取经的过程中,唐僧师徒们面临各种困难和诱惑,但他们始终坚守正道,不为外物所动。
这体现了道教中的修身养性的思想,强调修道者应当追求道德的高尚和内心的纯净。
在第八回中,唐僧师徒们来到了火焰山,面对烈火的考验,他们没有放弃,而是通过默默忍受痛苦,最终得以渡过难关。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与道教中的修身养性思想相契合。
道家强调通过修炼来陶冶性情,修身养性,从而达到超脱尘世的境界。
此外,西游记中还通过描写唐僧师徒们的行为,强调了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比如,在第二十回中,唐僧师徒们遇到了孔雀大明王,他们选择不杀孔雀,而是以仁慈之心感化了孔雀,使其归依佛门。
这种以仁慈之心对待众生的行为体现了道教对道德观念的强调。
三、道教的追求自由与超越尘世西游记中的道教思想还表现在对自由和超越尘世的追求上。
道教自然山水思想管窥
・道教研究・道教自然山水思想管窥申喜萍 许孟青提 要:在占有翔实资料的基础上,本文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道士们尤其是全真教徒的自然山水美学思想:一、自然比德观;二、对自然美欣赏的层次确认;三、异域风光入诗来。
申喜萍,四川大学“985工程”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骨干,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许孟青,四川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主题词:道教 自然山水 比德 异域风光 “中国古典文学美学的审美意识,派生于儒、道二家的哲学思想。
(后来,佛家东渐,主要又和道家融会起来)因此,作为中国的文学美学体系,一般形成为二水分流的局面:一是儒家因入世而关心现实美,一是道家(包括汲取佛家加以融会或化而为玄学的人们)因遁世或自我超脱而醉心于自然美。
”①吴调公先生明确指出了中国文艺美学的二分现象,追求自然美的道家思想被道教继承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
在道教徒创作的作品中,对大自然进行歌咏的作品比比皆是,就连道教推崇的神仙世界的“仙”,也是“迁入山中”的意思,因此,“天下名山僧占多”只是一种说法,实际上,天下名山道占的也不少。
怎样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一直成为中国文化尤其是道家、道教关注并推崇的一个重要主题。
早在庄子时,就提倡人游于自然之中,以避祸全身,过着一种自我悦娱的亲近大自然的生活。
“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为无而已矣。
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②日与自然相亲,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成为一种超越尘世的生活方式,对后来的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就以南宋金元时期的道教为例,来分析道教徒思想中自然山水所占据的位置。
这一时期的道教诗歌因为有隐世的一面,加上南宋遗民的入道避祸,使得借景抒情的自然隐趣诗就更是多不胜举了。
在这大量的自然隐趣诗里,又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自然比德观所谓“比德”是指用自然物的自然属性来比喻、比拟或象征人的道德人格,其心理机制实际上是自由联想,由自然物的自然属性联想到人的相类似的品性的心理过程和形态。
道教文化的几点浅层次思考
道教文化的几点浅层次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在道教。
在当今社会,道教文化的合理思想将在当代科学、治国思想、生态伦理观、当代教育、生活智慧等方面提供借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正能量。
标签:道教文化价值影响智慧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
这不仅表现在它对中华传统文化——道家思想、儒家伦理纲常、墨家思想等思想的吸纳,而且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在新的世纪里,道教文化的合理思想将在当代科学、治国思想、生态伦理观、当代教育、生活智慧等方面提供借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正能量。
一、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1.道教文化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中華传统文化作为它的营养成分,成为它的思想渊源的一部分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就有诸子百家的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在秦汉之际,法家和道家,曾先后一度处于统治的地位。
后来,汉武帝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这个儒术已经不是孔子时候的儒术,而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吸收了阴阳家和道家等思想在内的宗天神学。
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便一直是道儒佛三教一方面彼此互相对抗、互相斗争;另一方面又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2.在道教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又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下它的深刻影响其某些影响至今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构成中仍然不可忽视。
概括起来,主要有对中国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政治、道德伦理、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等领域方面产生影响,这里主要探讨对民族心理、民族性格领域产生的影响。
此外,道教对民间的风俗习俗和民间信仰,也有重要的影响,如崇拜三官、灶神、土地神、财神、等,都和道教有密切关系。
二、道教文化当代价值和积极影响的浅层次分析1.对于当代科学发展的启示意义道教对自然、对人体自身的探索,产生了一系列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道教含有古代的科学成份,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有关道教的感悟和思索的作文
有关道教的感悟和思索的作文道教,这个古老的宗教,总是让我想起那些神秘的仙境和神仙们。
小时候,我总是幻想着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飞檐走壁,腾云驾雾。
长大后,我对道教的感悟和思索也越来越多,它似乎成了我生活中的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寄托。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这让我想起了那些美丽的山水画。
在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好。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心情烦躁不安。
这时,我会想起道教的教诲,要学会放下执念,顺应自然,让自己的心灵回归宁静。
这种感觉就像是在炎炎夏日里找到了一片清凉的树荫,让人感到无比舒适。
道教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无为而治”。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它就是告诉我们要顺其自然,不要过于强求。
有时候,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急功近利,不妄自菲薄,那么问题就会变得容易解决得多。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船到桥头自然直”,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总会迎来成功的那一天。
当然啦,道教并不只是让我们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教导我们要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很容易迷失自己,忘记了初心。
而道教则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地反省自己,修炼自己的品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道教对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它让我懂得了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用心去体会道教的智慧,那么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充实。
2023武当山拜神有什么讲究
2023武当山拜神有什么讲究(完整)武当山拜神有什么讲究1武当山是道教名山,道教组织有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忌讳,因此游客在游览武当山道教宫观时须尊重道众的传统习俗和生活中的禁忌,切不可忽视礼俗或由于行动上的不慎伤害他们,引起争执和不快。
1、注意举止:进入道观后不可大声喧哗,不要以手指点神像,无论其造型多么令人惊叹,尤其禁止乱摸神像;也不要背对着神像;进殿时不要踏在门坎上,如果遇到道教活动,应静立默视或悄然离开。
2、注意谈吐:俗话说:“僧不言名,道不言寿”,道人修炼是为长寿,所以最好不要问道人的年龄。
入道门的原因很多,如果没有深交,也不要问其身世。
不应提及婚配之事和荤腥之言,以免引起反感。
3、注意行为:进山朝贡步入武当神道后,就要静默清心,不说污秽不净的话。
供品中不能有石榴、李子、红艳花及鸡、犬等,不吃雁、鳗、龟、鳖、牛、犬、猪肉及生葱、韭、蒜、姜等荤腥刺激食物,不饮酒。
这些都是武当主神真武大帝所忌讳的。
4、注意称呼:对道人的称呼,都应尊称为“道长”、“师父”等,忌直称为“出家人”、“道士”等,甚至有污辱性的称呼。
对年长坤道,不能称为“大妈”、“奶奶”等,同样称为“道长”、“师父”。
5、注意礼节:与道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相抱,左手抱住右手举至胸前,微微低头(即拱手礼),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道人的头等不当礼节。
6、注意习俗:道人在吃斋(吃饭)、诵经、*时,游人不要打扰,作为道人也不得应声而起,因为道教有“三不起”的禁忌。
7、进香时间:武当山一年四季都有香客朝山进香。
过去香客多为农民,农闲时香客较多,农忙时香客略少些。
一般来说,每年正月到四月为进香旺季,俗称“春香”;九月冬小麦播种后,又出现一个高潮,俗称“秋香”。
每年香客比较集中的朝山时间是春节前后,各地香客赶到紫霄宫和太和宫。
初一早晨顶风踏雪争烧“头往香”,因为正月进香,大吉大利。
三月初三真武圣诞节前后,故各地信上进香游览的人甚多;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武当山道上在这一天举办“放施食”(超度孤鬼亡魂)的斋醮法事,故有些信上赶在此日进香,顺便析安亡灵;九月初九日,相传为真武飞升日,又恰逢重九登高节,故此日前后各地信士云集,武当各宫香火旺盛。
道教中的存思思想
道教中的存思思想【摘要】:存思是上清派最重要的修行法门,也是整个道教修行的基础,它与众多道术结合,形成复杂的道教文化。
本文对《道藏》中存思术的内容、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其养生意义做出研究。
【关键词】:存思内容方法养生存思,亦称存想,或有人言存神。
存指思维集聚,思指意念遐驰。
然存想与存神究竟不同,如陈樱宁所言:“存神之义,即神自存耳,非依他力而后存也。
存神与存想不同,存想者,如《大洞真经》存想百神之衣裳、冠带、形容、动作。
又如《龙虎九仙经》,存想黄云撞顶。
《中黄经》,存想五方五色之气,出于身中等法皆是”;“若夫存神,则无所想。
不过将神光凝聚于一点,不使散漏之谓也。
存神,不限于身中一处,亦不限在身内,有时亦存神于身外”。
就此而言,存神仅指神光集聚,较思而言少了许多丰富。
唐司马承祯《天隐子》曰:“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
”道教认为神灵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宇宙万物皆各有神,如果能存思这些神,神就会安置其身,使人达到修行的目的。
如《云笈七签》中存思篇也说“为学之基,以存思为首。
常行之智静神凝,除欲中静,如玉山内明,得斯时理,久视长生也。
”存思术由来久远。
《太平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经典,在其中便有存思五脏神图以治病之法。
“夫人神乃生内,反游于外,游不以时还,为身害。
即能追之以还,自治不败也。
追之如何?使空室内,傍无人,画象随其藏色,与四时气相应。
悬之窗光之中而思之。
上有藏象,下有十乡。
卧即念,以近悬象。
思之不止,五藏神能报二十四时气,五行神且来救助之,力疾皆愈。
男思男,女思女,皆以一尺为法,随四时转移。
春,青童子十;夏,赤童子十;秋,白童子十;冬,黑童子十;四季,黄童子十二。
二十五神人真人,共是道德正行。
”(《太平经乙部·卷二》)存思术的重要还体现在对上清派的影响。
上清派是东晋南北朝江东地区最有影响的道派,它的出现使得道教理论更趋成熟,此派专以传播习炼《上清经》而得名,其修炼主要方法就是存思。
道从上人这首诗的意思
道从上人这首诗的意思
《道从上人》是一首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诗。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道教思想的赞美和对道家修行者的敬仰之情。
诗中描绘了一个修行者在山中修炼的情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表现出修行者超脱尘世的境界和对道的追求。
首先,诗中的“道”指的是道家思想中的“道”,即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根源和规律,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
诗中所说的“上人”,则是指修行者、道士,他们在山野中修行,追求超脱世俗尘嚣的境界。
诗中所描述的“山中”、“云深不知处”,表现出修行者超脱世俗的心境,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超然。
其次,诗中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如“山中饮马”,“云深不知处”,“白云生处有人家”,展现了修行者与自然的融合,表现出修行者超然物外的境界。
诗中的“白云生处有人家”,表现了修行者在山野中修行的清静之地,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超脱。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修行者在山野中修行的情景描写,表现了对道家思想的赞美和对修行者的敬仰之情。
诗中所展现的超脱
尘世的境界和与自然的融合,体现了对道教理念的追求和对修行者高尚品德的赞颂。
易德文化-为什么道观都修建在山顶-百度文库
为什么道观都修建在山顶?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自古以来,许多名山大川中,都有历史悠久的道教庙观,例如武当山上的真武观,道教圣地青城山的诸多宫观。
最神奇的是被称为“秦楚一柱,绝顶道观”的陕西塔云山道观,修建于金顶的大殿,地势十分险要,三面都是数百米的深渊,稍有不慎就会跌落下去。
那么,为什么道教都会选择在山上修建道观呢?1、道士把自身修行作为修道最重要的一部分,为了更好的达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往往会选择远离尘世喧嚣的地方进行修行,求的是平和的意境和心境,以更好证道。
大诗人王维就描写过山里的寺庙:“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道教认为,道乃是宇宙生生不息之本源,其能量无穷无尽。
自然界之发展乃是遵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自然规律。
当代社会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中,一些人适应不了这种快节奏和压力,便借修行之名想去深山里当个逃避责任的逍遥“隐士”,岂不知山上清苦的生活并不能慰藉他们内心的犬儒,人在山中,心在红尘,反而离道远矣。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顶往往自然环境优美,气场充盈,登高远望,使人思想开阔,利于修行。
在修道者看来,蜿蜒起伏的山峦不仅能给人壮美舒畅之感,还具有将人隐迹于自然,修炼静心的功用3、道士们修行的目的是仙道贵生,最终的境界是渴望能飞升成仙,以达仙界。
古代很多的道教人物都飞升成仙,例如张三丰祖师,张天师等。
道教是一个崇拜神仙的宗教,道教认为,神为道气所化,仙为得道所成,神仙神通广大,造福人间,所以要对神明加以敬畏和崇拜。
将道观建在山顶上是希望能够无限接近天上的神仙,所以大诗人兼道士李白就写过“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的名句。
在山上的道观里不能大声说话,不然会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如果仙人下凡,道观此时就是迎接神仙的迎仙之居。
古代人们曾想象过“仙境”或在天上、或在九州之海外,最后落实到山清水秀的大地之上,这就促成了洞天福地的产生。
2023年武当山导游解说词
2023年武当山导游解说词2023年武当山导游解说词1大家好!很高兴在这吉日、吉时、吉刻陪各位畅游我国道教名山——武当山,我是你门此行的导游员陈雄,能和大家相逢在美丽的江城并和大家一起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我感到非常荣幸。
这位是我们的司机王师傅,他可是一位三好师傅——“人品好,相貌好,驾车技术更是好”。
今天就由我们两个为大家服务,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尽管提出来,我们将尽力为您解决。
希望能用我们的热心、耐心和细心换来你的放心、开心。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武当山太子坡停车场,大家现在见到的是一座古朴饰栏望柱石拱桥,这便是复真桥。
从复真桥拾级而上,是一座耸立于云端的山门,门为砖石结构,歇山顶式建筑,下为石雕琼花须弥座,红墙翠瓦,门楣砖雕匾额刻着明永乐十七年(1419)驸马都蔚沐昕亲笔提写的“太子坡”三个大字,太子坡又名复真观。
复真观,这座在武当山狮子峰60度陡坡上的古代建筑,被当今建筑学家赞誉为:利用陡坡开展建复真观,这座在武当山狮子峰60度陡坡上的古代建筑,被当今建筑学家赞誉为:利用陡坡开展建筑的经典之作。
复真观背依狮子山,右有天池飞瀑,左接十八盘栈道,远眺似出水芙蓉,近看犹如富丽城池。
古代建筑大师们,巧妙地利用山形地势,不仅创造出1.6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而且建造殿宇200余间,结构出“一里四道门”、“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十里桂花香”等著名景观。
太子坡,又名复真观,背依狮子峰,右为天池,雨时飞瀑千丈,左为下十八盘,环境清幽,景色秀丽。
因“铁杵磨针”的传说,在此修建了一座道院,取太子回心转意再度修行的意思,把这座道观改为复真观。
国内的很多建筑都是坐西朝东的,而太子坡却是坐东朝西,这是比较少见的。
门内依山势的回转起伏,建夹墙复道,曲曲弯弯,犹如波浪起伏,称之为“九曲黄河墙”。
九曲黄河墙跟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建“九曲黄河墙”取曲径通幽之意。
从进门到出门,布局独特,古往今来,有“一里四道门”之称。
道门五术——山
道门五术——山在儒、释、道三家中,道家会较为注重发展一些技艺,总体归纳为五类——山、医、卜、星、相,统称为道门五术。
这五类道术各有特色,研究着不同领域的内容,帮助学者更加圆满地认识自我、认识宇宙。
作为道文化的一部分,需要用些笔墨来粗略介绍一下道门五术。
“山”通“仙”,因此,山术即为仙术。
有人会问世界上是否有仙术,答案是肯定的。
借鉴《道家宇宙观》一文我们知道,宇宙的本质是由能量和物质构成的,由“道”统摄三界,仙术无非是借助人的能量来操控宇宙的能量和物质。
在五术中,唯有山术可使人跳出三界,回归道境法界,原因是山术作为一门内修的技艺,帮助修习者修炼慧性,最终达至智慧双融,证得圆满的境界,当修行者的修为提升后,人体便能获得高量级的能量并通过人的元神进而操控宇宙的能量和物质,于是就有了一些流传于民间的“穿墙术”、“隐身术”、“咒禁术”等等被认为神乎其神的故事,实际上这些东西并非虚妄,而是有理可循的。
其他四门更多的是运用智力活动,因此,往往作为修行者开发智力的工具,随着智慧双融的境界越高,医、卜、星、相的学习与运用能力也越强,由此可见,山术当为五术的基础,而列于五术之首。
山术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到雷法,小至祝由导引,可谓浩如烟海。
近代太极门传人陆锦川先生公布了山术的另一种划分法,即太极门、丹鼎门、剑仙门、符录门、玄真门五秘,这五门中,太极门讲究清静无为、抱元守一,无神仙鬼怪之说,一切以无为为基础修炼,因其哲理性强,以及对修行者根器要求之高,故历代修习太极门者寥寥无几,故为五秘之首。
丹鼎门则指的是丹道学,丹道自古及今经历了由外丹术至内丹术的转变,从内炼修己的角度看外丹术并不属于山术范畴,它以四黄(雄黄、雌黄、砒黄、硫磺)、五金(金、银、铜、铅、铁)、八石(丹砂、礜(yù)石、石胆、硇(náo)砂、硼砂、矾石、戎盐、硝石)等为基础进行物质性丹药的炼制,相较于外丹术,内丹术则是以精、气、神为三宝修炼能量性的丹药,这个过程全在身体内进行,不依赖外界,需要很稳的心性才能修持。
道士下山观后感影评实用一份
道士下山观后感影评实用一份道士下山观后感影评 1当我们满口经纶,高谈阔论人生大道,人生哲理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输了,陈凯歌用《道士下山》击中所有人的嘴,生活于山上和山下,不过一门之隔,却是两个世界。
在我看来,世界却不止两个,佛教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处处都是周圆的世界,没有一门之隔的绝对区分,也没有佛教的玄妙,和道家的追寻,说道最后,我想起来了梦入神机大神那本《佛本是道》,所以一切皆为阴阳,就如日练和月练一般,都是一脉的为了调和。
那为什么还要下山呢?道士的世界里,都是道,道家《道德真经》第一章是这样写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家学派里讲的是世俗世界里有太多的烦恼,诱惑或者困乏,使人迷失方向,找不到方向,而道是帮助我们回归自然,拨开迷雾,帮助我们超脱,所以悟道,可以战胜物欲,人欲,爱欲,如果没有下山,在道的本周圆世界里面旋转的话,是无法修成正道。
所以,我认为,猿击术是一门道家武功,当然很多人在看__或者张震出手猿击术的时候,被解读为武侠的影子,其实这部片子融合的还有奇幻,仙侠,魔幻,一锅很难熬的多味药终于熬出了他的韵味。
陈凯歌是伟大的导演,无论是《无极》、还是《霸王别姬》,都彰显了他本身的影子,他塑造的.人物,和人物的性格,传递的哲理,都是意味深长,这也是我们愿意不断解读的原因。
山下的世界自然新奇,最后的叮咛似乎意味深长,“不折手段非豪杰,不改初衷真英雄。
”我相信在道家的世界,希望在道上发扬光大,所以最后猿击术就是王宝强的不改初衷。
那为什么杀了师娘,在佛前跪拜呢,不在道观忏悔,因为佛教和道家的本质区别,还在于,佛教讲因果,而道教说今世。
显然王宝强不是后悔杀了他们,希望他们起死回生,而是他是佛教面前忏悔自己的因果。
入定就是他忏悔的真诚,却无法见心了,佛教里面的心也在山下,所以他重现回归山下寻找自己的心。
说道心,佛心,人心,魔心。
一起在这部影片之中体现出来,夹杂着影片的不断推进,让王宝强入了魔心后,才慢慢发现本心,他纠缠在这一切纠缠中,甚至他看过最阴险的人心,彭家掌门为了儿子利益,背后杀了自己的大弟子,这是一颗最毒的人心。
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
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深厚的历
史和文化底蕴。
在中国山水画之中,表现的不仅是自然景物,更是一种精神追求与境界升
华的体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认为,自然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皆由自然而生。
因此,中国山水画中的自然
景物是表现自然之道、大道至简的重要手段。
山水画家通过笔墨和画面构图的手法,将自
然景物中自然的力量和美妙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画家通过自然物的艺术表现,将自然
之美通过创造艺术意境而表达出来。
这与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是艺术的源头、艺术的根基是
自然相契合。
在中国山水画中,距离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
画家通过画面的远近深浅来表现云雾
缭绕、山岳峻峭、岸边清澈的水波等多种景象,创造出一种超脱凡俗、仙境般的感受,这
就是“远山藏秀”的美景表现。
道家思想主张“远离尘嚣,亲近自然”,在中国山水画中,画家通过远景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喧嚣的安宁。
此外,画家们通过表现山水的大气、天地的高低等方式,生动再现了自然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天人合一”的氛围。
另外,在中国山水画中,墨、笔墨的运用也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
中国的画家们通
常会使用墨汁,将笔墨运用得淋漓尽致,表现出大自然的奇异或高峰或低谷等不同的形态。
而道家思想则强调墨与道的关系,认为墨表达的东西和无为之道类似,因此墨具有深刻、
隽永、神秘的色彩。
山水画借助墨的象征性质表现出山色、水色等,而墨也表达了高雅的
世界观。
华山道教文化、关学及其意义
华山道教文化、关学及其意义每当人们登上华山,无不想起宋人寇准的五言绝句: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据说,这是寇准(961- 1023,北宋宰相,字平仲。
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七岁的时候,其父大宴宾客,饮酒正酣,客人请小寇准以附近华山为题,作《咏华山》诗。
寇准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一步、二步,到第三步时便随口吟出这首五言绝句。
)如果不是廖传,寇准七岁三步成诗,岂不让今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在诗中说:凡登上华山之巅的人,都能看到那天、那日、那云。
那天高在咫尺,那日近在眼前,那云就在脚下,天下没有比华山更高的山了。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海拔2154.90米。
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距西安 120 公里。
它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是大西北进出中原的门户,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
华山有极为丰富的人文景观:山高则有仙华山的神话和故事传说有:巨灵劈山、沉香劈山救母、吹萧引凤等。
)山高皇帝近《史记》中就有黄帝、尧、舜华山巡游的记载。
之后又有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唐玄宗等数位帝王到华山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山高骚人来)自隋唐至今,李白、杜甫等骚人墨客咏华山的诗歌、碑记和游记不下千余篇,摩岩石刻多达上千处。
)山高景色秀华山之上,奇峰峻岭、幽谷险道、灵泉古洞、趣石秀木、祠庙宫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得浑然一体、卓然天成。
风景秀丽的华山,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也是道教有名的“洞天福地”,历来是道教徒向往的修炼之地。
历代道教徒修真养性的遗址和文物遍布山中,至今当地还流传着这些人的许多神奇的传说和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五代道教学者陈抟了。
由于他久居华山,并对中国哲学思想和道教都有较大影响,使华山在道教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一、华山的道教胜迹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南的华山,海拔约二千多公尺,广十里,属秦岭东段。
自古以来为我国“五岳”中之西岳,又称华岳。
《水经注》说:“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
道士李白所属道派探析
道士李白所属道派探析*导读:在中国社会中,李白的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因为从小学课本开始,李白的诗歌就成为少年们认字习文的范本。
为什么他能够写出千古在中国社会中,李白的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因为从小学课本开始,李白的诗歌就成为少年们认字习文的范本。
为什么他能够写出千古传颂的佳作?芽对此,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但有一点却是不能回避的,这就是他的诗歌作品蕴涵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内涵。
所以,研究李白与道教的关系就成为人们准确理解李白作品思想内涵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鉴于此,学术界早已有人写出专论,例如李刚教授在《宗教学研究》1988年2-3期合刊本上发表的《李白与道士之交往》一文就是这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此后,还有一些学者陆续发表文章探讨这个问题。
从现有文章来看,学者们已不再回避李白中年之后的道士身份了。
我认为,只有更深入一层稽考李白的道派归属,才能比较准确理解李白诗歌的精神。
李白所加入的是道教的哪个派系呢?芽对此,史料虽无具体的记载,但也并非无迹可寻。
本文从李白一生所结识和交往的道士,诗文中所涉及的神仙故事、道经典故和术语中寻找到了答案:李白属于道教上清派。
一、与道士的交往在李白一生访道求仙生涯中,结识和交往的道士甚多,但密切来往的却并不是很多,检点《李太白全集》、《旧唐书》、《新唐书》可发现能让李白投入感情并念念不忘且对其一生构成影响的有司马承祯、吴筠、元丹丘、胡紫阳、贺知章等道门中人。
李白与司马承祯的相识是在出蜀不久。
开元十二年,即公元724年(见郁贤皓《李白丛考》,第15页)经过蜀中二十年的天地精华养育的李白开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见《上安州裴长史书》),他离开了锦绣壮美的四川山河。
出荆门不久,李白就在江陵认识了近八十高龄的道教大师司马承祯,因为得到司马氏的赞誉,李白曾激动地写下《大鹏遇希有鸟赋》,在后来的《大鹏赋序》中回忆到: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
抗战时期的山东会道门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利用操纵山东会道门述论Ξ梁家贵 内容提要 抗日战争期间,山东的政治、社会均出现了极为混乱的局面。
为维护在山东的殖民统治,日本侵略者曾竭力利用、操纵在民间拥有相当势力、历史悠久的会道门。
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给山东乃至全国的民族抗战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日本 山东会道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为维护其在山东的殖民统治曾制定专门政策、设立专门机构,竭力利用、操纵会道门势力,山东的某些会道门也出于种种不良企图而乐于同日寇相勾结,甘愿做其“以华制华”的工具。
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给山东乃至全国的民族抗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日本侵略者有关政策形成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山东抗战造成的损害诸方面作一论述。
一会道门迷信团体是封建落后社会之必然产物,最初成立大都Ξ本文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重大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00ZDXM770009。
《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3期是由于群众忍受不了军阀、官僚、地主、豪绅的压迫,而组织起来的一种朴素的反抗组织。
但随着在民间声势的日益浩大,这种群众组织已直接影响乃至动摇了原有的民间统治力量的地位。
官僚、军阀、地主、豪绅遂改变对其的态度、策略,并逐渐将影响渗入其中,直至最终将其纳入自己的施控范围。
会道门的落后、消极性益发突出地暴露出来。
自近代以来,中国的会道门和土匪的活动一直是密切相联的。
到了民国时期,它们的关系更加密切,已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错综复杂,难解难分的局面,对中国政治、社会产生着日益重大的影响。
①山东为人口大省,封建势力素来极为雄厚。
近代以来,山东多次遭到外敌入侵,此后又长期处于封建军阀统治之下,再加上频繁的自然灾害,社会尤其是民间社会时常处于无序状态下,人们的正常生活时常遭到冲击,命运极为悲惨。
这便给会道门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因此,山东的会道门种类很多,分布极为普遍,计有150余种,据已知道的会道门就有:新民会(不同于抗战时期的汉奸新民会)、复兴会、保皇党、圣人道、斥堠队、黄天道、五道会、九宫道、万字会、先天道、黑旗会、红旗会、黄旗会、蓝旗会、白旗会、青旗会、皇天教、一贯道、八卦教、战坛会、道德会、红枪会、秆子会、铁板会、无极道、九宫会、同心会、快道万仙会、万国道德会、猴子会、大刀会、金钟罩、大地坛、小地坛、皈一道、黄中会、小刀子会、孙膑大师会、眼光会、清真会(成员中以妇女占多数)、西乾会、金丹会、青年会、老年会、金钱会、中央道、圣贤道(又名一柱香、无形无像道)、秘密教、堂天道、罘风道、硬拳道等五十几种。
三道门的启示
三道门的启示三道门的启示三道门的启示从前有一位王子,他在踏上人生旅途在此之后,问他的老师——释迦牟尼佛:“我未来的人生之路将会是怎样的呢?”佛陀回答说:“你在人生之路上,将会遇到三道门,每一道顶上都写有一句话,到时候你看了就弄清楚了。
在你走过第三道门之后,我会在第三道门的那边等你。
于是,王子上路了。
不久,他察觉到了第一道门,上面写着:“改变世界。
”王子想:我要按照我的纯粹理想去规划这个世界,将那些我看不惯的事情统统想法都改掉。
于是,他就这样去做了。
几年之后,王子察觉到了第二道门,上面写着:“改变别人。
”王子想:我要用美好大家的思想去教化人们,让他们的性格向着更正确的方向发展。
于是,他就这样去做了。
又过了几年,他遇见了第三道门,上面写着:“改变你自己。
”王子想:我要使自己的人格变得更完美。
于是,他就这样去做了。
后来,女王见到了释迦牟尼佛,他对佛陀说:“我已经经过了我生活之路上的三道门,也看到门上写的启示了。
我懂得与其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这个世界上以的人;与其去改变别人,不如改变我自己。
”阿罗汉听了微微一笑,说:“也许你今天应该往回走,再回去仔细看看那三道口。
”王子将信将疑地往回走。
远远地,他就看到了第三道门,可是,和他来的时候不一样,从这个方向上看过去,他看到门上写到的是“接纳你自己”。
王子这才明白他在改变自己之时,为什么总是身处自责和自责苦恼之中:因为他拒绝毛病承认和接受自己的缺点,所以他总把目光放在他做不到的事情推到上,而忽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于是,他开始讲授欣赏自己、接纳自己。
王子继续往回走,他辨认出第二道门上写的是“接纳别人”。
他这才明白他为什么总是满腹牢骚,怨声载道:因为他自己欣然接受别人和自己存在的差别,总是不愿意去理解和体谅别人的愿难处。
于是,他开始学习宽容自己。
王子又继续往回走。
他看到第一道门上写的是“接纳世界”。
这才明白他在改变世界时为什么连连失败:因为他拒绝承认世界上有许多这事事情是人力所不能及的,他总要强人所难,控制别人,而忽略了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研究道门入山思想略析朱展炎提 要:道门人士在合药、精思、避乱隐居等情况下,都有可能入山。
因而,围绕入山所产生的一系列宗教和日常原则,无不折射出道教某些独特的教理教义。
在这些思想当中,主要包含了山不轻入、入则防害、登山择时、居山择地、择地有仪等原则。
在这些原则的背后,蕴含了道教信仰的各种理论预设和宗教禁忌,这些预设和禁忌反映了道门对于个体生命的重视、爱惜,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尊重和爱护。
朱展炎,1979年生,广西昭平人,哲学博士,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主题词:道门入山 防害 择时 择地众所周知,道教的理论核心即是追求得道成仙、长生不死,故此仙人也就成为了道门人士寄托自我实现的集体喻像。
从仙!的字形看,上古时期仙!写作仚!,∀说文解字#谓:人在山上。
!∃因而仚!之意就是指山中之人,仙人即山人。
故而后世道门修道,多是遁入山林,道门人士认为,自古仙人及西王母皆得道,皆自山中成!%。
因此入山成为了道门修行的重要一环。
除此而外,道门还认为在尘世修道、合药有诸多不便,容易受各种污秽、禁忌所破坏,如∀黄帝九鼎神丹经诀#所言:夫斋洁之士,虽以术数辟身,而鬼魅或能坏人药也。
今合医家佳药好膏,皆尚不欲令鸡犬及妇人小儿等见之,如药被见者,用便不验&&况神仙长生之大药乎!以古之道士,合作神药,必入名山无人之地。
!∋这样,在精思、合药、避难等情况下,道士都有可能深入山林,围绕入山这一重要活动也就产生了各种相关的文献记载和思想原则。
一、记载道门入山思想的主要典籍道教典籍当中对于道门入山的种种时日、禁忌、仪式和防害方法,都有许多论述。
在这些典籍当中,主要有∀元始上真众仙记#、∀抱朴子 内篇#卷十七登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四和卷五、∀三洞道士居山修炼科#、∀太上灵宝五符序#、∀上清修身要事经#、∀太上明鉴真经#、∀真诰#卷十、∀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六、∀太玄真一本际经#(敦煌本)、∀上清明鉴要经#、∀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八极神章三皇内秘文#卷中、∀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洞真太上紫度炎光神玄变经#、∀上清黄庭养神经#、∀枕中记#、∀云笈七籤#卷二十三思日月法!等。
第一类典籍比较强调入山的一些基本原则。
其中∀元始上真众仙记#主要论述了山不可轻入、各大名山之所治属等问题。
∀抱朴子内篇#卷十七登涉!比较集中地论述了入山的各种事项,比如入山时日、防虎狼虫蛇、治山精鬼怪、带登山诸符等。
∀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四、卷五强调合神丹大药必入名山、择四时王相、知晓山精鬼怪、入山带符等思想。
∀三洞道士居山修炼科#入山采药品第九!介绍了入山采药、精思时所应注意的禁忌、时日等,认为天地开仓之日才适合入山。
∀太上灵宝五符序#指明了入山日子选择的干支相生原则,陈述了保日、义日、专日、制日、伐日等概念。
∀上清修身要事经#则详细列举了保日、义日、专日、制日、伐日等在六十甲子中的具体分布,同时也介绍了道士云游五岳名山之时,要行祝由、叩齿、存思之仪,以便获得神灵附体,保佑自身安全。
∀太上明鉴真经#也谈到了天地开仓之日为入山良日等问题。
第二类典籍主要谈的是入山防害的各种措施。
如∀真诰#卷十谈到了用存神思神之法驱逐百邪精怪。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介绍使用燃烧水牛角、羚羊角的方法来驱逐虎狼蛇等山中猛兽。
∀太玄真一本际经#卷一主张入山遇毒虫猛兽等可以通过诵经的方式来消灾解难。
∀上清明鉴要经#解释了道士入山精思使用铜镜来驱精显怪,以便防止山精鬼怪化作人形来破坏道士的修道。
∀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八极神章三皇内秘文#卷中则谈到了道士入山之后选择洞府的规制,其中涉及到了传统堪舆学方面的一些知识,此外还介绍了入住洞府之前要祭拜山主,以求神灵允许居山修道,抵御各类灾害。
∀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论述的是道士入山防害可通过诵经、作祝来消解。
∀洞真太上紫度炎光神玄变经#认为道士入五岳名山时可通过存思青帝、赤帝、白帝、黑帝四方神主来卫护自身安危,以便通行无阻。
∀上清黄庭养神经#主张通过叩齿、呼神、佩符的方式来驱逐鬼魅虎狼。
∀枕中记#记载了凡入山日,未至山百步,先却行百步,反足乃登山,山精不敢犯人,众邪伏走,百毒藏匿!(这类奇特的道教入山仪式。
∀云笈七籤#卷二十三思日月法!则认为通过精思日月之神的方式来护身卫体,入山就可以无所畏惧。
二、道门入山思想的主要内容从上面相关的典籍内容看,道门入山具有诸多禁忌、仪式、方法和原则,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指导思想:山不轻入、入则防害、登山择时、居山择地及选地有仪等。
(一)山不轻入道门对于入山的看法,一般是主张初学道者先不必深入山林,而是在家闭门苦修,锻炼心智。
如∀元始上真众仙记#所云:初学道不必入山,闭门勤修,不杂人物,长斋执志,或清香洒扫,亦能降真矣。
!)初学道者之所以不必入山,就在于其修道意志未坚,身心尚未得到锻炼,还不能够静心息虑,专注求道,因此先需在家闭门持斋、洒扫应对。
但修炼到一定程度之后,道士出于合药、精思、避乱等原因,就需要追求一个清静无人的环境,这时候则要深入山林,但同时也告诫学道者不可轻入:抱朴子曰:凡为道合药,及避乱隐居者,莫不入山。
然不知入山法者,多遇祸害。
&&入山而无术,必有患害。
或被疾病及伤刺,及惊怖不安;或见光影,或闻异声&&不可轻入山也。
∗从葛洪的告诫可知,入山不是一件可轻易而为之事,如果不知道入山的种种法门和禁忌,必将招来祸害,非但求道不成,反而会殃及自身安危,所以葛洪主张山不可轻入,入则有法。
此外,葛洪还认为初入山林之人,假如身体尚不够强壮、康健,则先需要各类汤药来调理,以便为入山打下坚实的身体本钱:若初入山林,体未全实者,宜以云珠粉、百华醴、玄子汤洗脚,及虎胆丸、朱明酒、天雄鹤脂丸、飞廉煎、秋芒、车前、泽泻散,用之旬日,不但涉远不极,乃更令人行疾,可三倍于常也。
!+从中可以看出,道门人士对于草本的运用是极为熟练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道与医之间所具有的紧密关系。
由上可知,道经对于需要入山合药、精思、隐居的修道之人,十分强调入山有术,登山有本,而不是盲目妄入,随意轻入。
(二)入则防害对于入山的危险性,道门中人是有清晰认识的,尤其在古代医药、科技不够发达的情况下,道人要独自深入山林修道,如果不懂得一定的医药知识,是不能够随便入山的。
山林当中可能遇到的危害,一是毒蛇猛兽这些现实威胁,二是山精鬼怪这种基于宗教信仰而产生的心理、精神担忧。
如∀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五所述:为道者多在山林之间,乃是虎狼毒蛇、精怪魍魉之窟穴也。
不深防辟,损害药也。
!,虎狼毒蛇对于人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不懂得防范,就有可能命丧山林。
因此孙思邈在∀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六中就主张通过燃烧水牛、羚羊角来驱除虎狼蛇:凡入山,烧水牛、羖羊角,虎、狼、蛇皆走。
!−水牛角、羚羊角燃烧后会产生浓烈的刺鼻味,对于虎狼蛇这些嗅觉灵敏的动物而言,确实可以起到驱赶作用。
对于深山中经常碰到毒蛇伤人的情况,葛洪在∀抱朴子 内篇#卷十七登涉!中也谈到防治之法:今带武都雄黄,色如鸡冠者五两以上,23道门入山思想略析以入山林草木,则不畏蛇。
蛇若中人,以少许雄黄末内疮中,亦登时愈也。
蛇种虽多,唯有蝮蛇及青金蛇中人为至急,不治之,一日则煞人。
人不晓治之方术者,而为此二蛇所中,即以刀割所伤疮肉以投地,其肉沸如火灸,须臾焦尽,而人得活。
!.雄黄作为砷硫的化合物,其性辛温,有毒,功能主要是解毒杀虫,祛湿去痰,对于防治蛇毒虫咬有一定疗效。
同时,以刀割掉伤口一部分的烂肉,把毒液挤出,也可以缓解蛇毒的扩散,从而为救治赢得时间。
除了要懂得一些基本的医药知识来防治虎狼毒蛇和山精鬼魅之害外,道经当中还特别强调宗教仪式对于防治以上诸种危害的效用。
在这些道教信仰疗法当中,主要有入山佩符、存思、诵经、悬镜等防治手段。
佩戴登山符是道门入山最为常见的一种防治手段。
符之重要,如∀黄帝九鼎神丹经诀#所言:入山合丹,欲辟山川庙社百神鬼之法,最以符为切要。
神丹大药,亦资符力而辟卫也。
符法者,于老子皆天文也,老子于神人授之者也。
! 在道士入山所佩之符中,五岳真形符是比较常见的,其功效主要是入山能伏狼虎,入水能伏龙蜃。
此外,∀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五还谈到了辟百鬼之符、居山住处之符和去虎狼百蛇等符,此不赘述。
存神思神之法在驱逐百邪精怪时也被入山道士所常用。
如∀真诰#卷十所言:行经山及诸灵庙祠间,存口中有真人,字赤灵丈人,侍以玉女二人,一女名华正,一女名摄精。
丈人著赤罗袍,玉女二人上下黄衣。
所存毕,乃叱咤曰:庙中鬼神速来,使百邪诣赤灵丈人受斩死,众精却千里。
! 存想之法作为道教常用的宗教法术,其核心思想即在于道教的泛神理论,认为神遍万物,因而存思身中之神,即可护佑身心,由此起到避邪祛精的功效。
道经作为道门法术之传承和记载实体,在道士看来是具有神奇功效的,其文字往往被认为是神仙降言,具有神圣性,故而诵经也就成为道门人士入山防辟百害的一种重要手段。
如∀太玄真一本际经#卷一护国品!所述:若入山林峻险之地,毒虫猛兽来欲害己,诵念是经(指∀太玄真一本际经#,笔者注),虫兽却退,不见中伤。
! !从现代人的科学观点来看,道教这种以宗教方式来处理危险的方法有其荒谬之处。
但就道教徒的信仰而言,则可以起到稳定心神的作用,使得道士独处深山能够感受到神灵的卫护,克服恐慌心理,方便静心修道。
另外,道士在深山精思、合药,按道门的说法,往往会遇到精怪来试的情况。
为了应对这种危险,道经一般强调以镜防妖、显妖:道士入山精思,山精老魅多来试之,或作人形。
故道士在石室之中,常当悬明镜九寸于背后,以辟众恶。
又百鬼老怪虽能变形,而不能使镜中影变也。
见其形物镜中,则便消亡退走,不敢为害也。
! ∀镜子在民间方术之中往往被当作重要的厌胜工具来运用,其原理即在于镜子本身所具有的反射和显形作用。
人们认为通过镜子的反射和显形,可以将秽气反推出去,从而达到厌胜的作用。
总之,道门人士在入山之时,对于山林中种种潜在和现实的危险都有冷静的考虑。
其防治之法,一是从医学常识的角度来预防各种现实危险,二是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来强化宗教仪式对于潜在危险的防范,从而为修道、炼丹营造一个良好的内外环境。
(三)登山择时对于入山时机的选择,道门人士有严格的要求。
首先从入山的年份、月份上看,道门中人多从干支相生的角度来选择入山年月,如入五岳名山:凡入山,当择四时王相,支干相生之日,吉也。
又依遁甲良时,佳也。
又当择其月中吉日佳时也。
若至急不得,徐待吉日,要须此月者,但少选日时。
东岳岁月忌,不可以甲乙、寅卯之岁,正月、二月入也。
南岳岁月忌,不可以丙丁、己午之岁,四月、五月入也。
中岳岁月忌,不可以戊己、辰戌、丑未之岁,四季之月入也。
西岳岁月忌,不可以庚辛、申酉之岁,七月、八月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