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危险分层和处理策略[1].ppt

合集下载

NSTEMI-ACS危险分层与规范化诊疗ppt课件

NSTEMI-ACS危险分层与规范化诊疗ppt课件

0.2
O’Donoghue: JAMA 300:71, 2008
0.5
Favors invasive
1
2
Favors conservative
5
CP1333507-5 9
RITA-3 : 5年随访结果
(48小时内)早期介入策略有获益趋势
Death OR 0.76 (0.58-1.00) P = 0.054
The higher the risk, the higher the (absolute) benefit of a more aggressive treatment
有效的分类
转运到三级医院
早期危险分层
早期血管重建
强化药物治疗的选择
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15
NSTE-ACS: 早期介入策略
风险
• Death • MI • Stroke • Vascular access
2
急性冠脉综合症的诊断
可能性低
1. 临床表现
可能性高
2. 心电图
3. 肌钙蛋白
4. 诊断
UA:不稳定性心绞痛;NSTEMI: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Roffi M, et al. European Heart Journal. doi:10.1093/eurheartj/ehv320
6
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治疗
早期介入治疗 Conservative
ischemia guided strategy
7
NSTE-ACS预后风险大 30天和6个月死亡率等于或超过STEMI患者
回顾性分析,在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13个国家的373家医院入选12142例入院12小时内报告 心肌缺血症状,同时ECG明确有心肌缺血信号的患者。主要终点:ECG改变预测30天死亡和再梗死的能力。

acs诊断和危险分层PPT课件

acs诊断和危险分层PPT课件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急性冠脉综合症诊断和危险分层
ACS定义
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是指急性心肌缺血
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症,表现为胸部不适或疼 痛,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压低、或明显的 T波倒置,伴或不伴有心肌标志物(CK-MB、 cTn)MI NSTE-ACS:NSTE-MI、UA
生率为11%
• ST段压低≥2mm (0.2 mV), 1年的死亡率升高6

诊断:心电图
心电图
心电图
ECG
NSTE-MI的ECG
NSTE-MI的ECG
心肌标志物(Marker)的变化
cTnI升高的其它原因
STE-MI的诊断
AMI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会2007)
AMI诊断标准
AMI诊断标准
无痛性ACS常见于:女性、老年、糖尿病、 心衰患者。
诊断
体征:反映的是并发症
ACS无特异性体征,阳性体征多是并发症 所致。
S3:左室收缩功能不全 S4:左室顺应性降低 SM:心尖区提示二尖瓣返流,胸骨左缘提
示室间隔穿孔 心包摩擦音:反应性心包炎
诊断
体征:反映的是并发症
湿罗音:心衰
Killip分级:
诊断
症状:胸闷、胸痛
2.部位
典型:胸骨后
不典型:左胸部(左乳区)、上腹部、后 背部
诊断
症状:胸闷、胸痛
3.持续时间
一般:少于60sec,排除心绞痛 持续时间不定,多数大于20~30min
诊断
症状:胸闷、胸痛

ACS危险分层和治疗

ACS危险分层和治疗

无静息时发作
中 A.1个月内出现的
正常
静息性心绞痛
>1mm <20min 或轻度
B.梗死后心绞痛
升高
高 A.48小时内反复
发作静息性心绞痛 >1mm >20min 升高
B.梗死后心绞痛
强调:发病6小时内,肌钙蛋白可以不升高,此时如果 阴性,在发病8-12小时应再次测定。
如何进行临床危险度分层(一)?
—————————————————————————
组别 心绞痛类别
发作时 持续 cTnT/
(危险性)
ST压低幅度 时间 cTnI
—————————————————————————
低 初发、恶化劳力型 ≤1mm <20min 正常
肌钙蛋白( cTnT/cTnI )能够发现少量心肌损害,即 “微灶性MI”(微梗死),并且肌钙蛋白的浓度对预 后的评价更有意义。
CK-MB是大面积MI有用的标记物,但是CK-MB正常 不能除外微梗死,也不能除外微梗死不良后果的危险。 CK-MB要连续测定。
使用肌钙蛋白时,临床医务人员和检验科人员要熟悉 使用方法,努力协作,缩短测定时间。
D引起急性缺血的 可能性:高、中、低
胸痛患者应做早期危险度分层,重点在心绞痛症状、 体检所见、ECG所见和心脏损伤的生化标记物
进行性胸痛患者即刻(10min内)做12导联ECG。 有ACS胸痛病史,但胸痛随时间延长可以缓解的患 者,应尽快获得12导联ECG。
ACS的病理生理基础
2、急性血栓形成 研究发现:
男性68%首发AMI和心脏猝死出现在冠脉 狭窄<50%的病例
女性中50%的首发AMI和心脏猝死出现在 冠脉狭窄<50%的病例
ACS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旦斑块破裂,便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系统,在破裂 斑块的基础上形成富含血小板的止血血栓。

nsteacs危险分层及处理策略 ppt课件 共30页

nsteacs危险分层及处理策略 ppt课件 共30页

概念
•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
是指冠脉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 成,导致冠脉血管阻塞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ACS临床分型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
非ST段抬高 (NSTE-ACS)
非ST段抬高
的心肌梗死 +
+
ST段抬高 (STE-ACS)
14天内全因死亡、新发/再发心梗、严重 缺血需血运重建发生率(%)
0—1
4.7
2
8.3
3
13.2
4
19.9
5
26.2
6—7
40.9
≥3分:侵入性治疗策略获益更多
优点:简单易行,主要预测近期(30天)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缺点:对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较差
危险分层(二)
• GRACE危险评分
GRACE危险评分
年龄>70岁
高风险( 至少具备 下列一条 )
48h内缺 血症状恶 化
长时间(>20min) 静息时胸痛
缺血引起肺水肿,新出现 二尖瓣关闭不全杂音或原 杂音加重,第三心音或新 出现啰音或原啰音加重, 低血压、心动过速,年龄 >75岁
心电图
T波倒置>0.2mV, 病理性Q波
心脏损伤 标志物
正常
T波倒置>0.2mV, 病理性Q波
段压低或T波倒置、低平、假性正常化,或 ECG变化不明显。 • 根据肌钙蛋白检测进一步划分为UA和 NSTEMI
倡导NSTE-ACS危险评估
目的:综合判断NSTE-ACS
• 早期评估是明确诊断并识别高危患者,以采取不 同的治疗策略(缺血指导策略或血运重建),并 初步评估早期预后。

NSTEACS危险分层及处理策略(

NSTEACS危险分层及处理策略(

既往6月内有PCI病史
CABG术后早期 GRACE 109~140;TIMI≥2
中华医学会NSTE-ACS治疗策略
早期侵入治疗 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12, 40(5).
中华医学会NSTE-ACS治疗策略 不做或择期做介入
NSTE-ACS危险评估及处理策略 (2014ACC/ASA)
浙江大学宁波医院 宁波市第一医院心脏中心
Amsterdam EA, Wenger NK, Brindis RG, et al. 2014 AHA/ACC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Non–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Circulation .2014
170 7.3
180 9.8
190 13
200 18
210 23
220 29
230 36
240 44
≥250 ≥52
GRACE-Website
2种危险评分间比较
• 现有资料显示:GRACE危险评分更有优势
1.加拿大NSTEMI注册研究:预测院内病死 率, GRACE危险评分较TIMI危险评分有更 高预测价值; 2.国外2573例NSTEMI/UA患者,预测院内 死亡及6个月死亡,GRACE优于TIMI。
3.CSS:是SYNTAX评分结合修正的ACFF评分产物,预
测5年MACE事件更优
中华医学会NSTE-ACS治疗策略
CABG
左主干或者三支 血管病变且左心 室功能减低 (LVEF<50%) 的患者(尤其合 并糖尿病时), CABG后生存率 获益优于PCI (Ⅰ,A); 二支血管病变且 累及前降支近段 伴左心室功能减 低(LVEF<50%) 或无创性检查提 示心肌缺血患者 宜CABG或PCI (Ⅰ,A) 强化药物治疗下持 续心肌缺血而不适 宜或不能行PCI时, 可考虑CABG(Ⅰ, B)

ACS危险分层1

ACS危险分层1

症状 年龄 危险 因素 性别 并发 症
•30分钟 •≥65岁 •≥2个
年龄愈大,死亡率愈 高
01.高血压 04.家族史 02.糖尿病 05.吸烟 03.高脂血症
•女性
• 机械并发症
女性ACS死亡率明 显高于男性
01.游离壁破裂 02.室间隔穿孔 03.乳头肌断裂
症状与ACS死亡率
美国一项研究纳入3522例有已知心血管疾 病的患者,并将其症状分为以胸痛为特征 的典型ACS、疼痛症状群(背痛等)、压力 症状群(憋气等)及弥散症状群(大多症
ST压低≥0.5mm ST压低≥1mm
2个导联和3导 联ST段压低, 年死亡率分别 为11%和30% ST压低≥2mm
•≥2个导联出现
ST段压低≥0.5mm (0.05mV) ,伴有 症状时,提示 NSTE-ACS
•ST段压低
≥1mm(0.1mV ),1年的死亡 和MI发生率为 11%
•ST段压低
≥2mm( 0.2mV),1 年的死亡率 升高6倍
19.9%
14.5% 12.6% 9.2%
4.9%
(n=5,681)
5.7%
(n=1,098)
(n=294)
(n=302)
(n=249)
(n=211)
* x upper limit of normal
Alexander JH et al. Circulation. 1999; Suppl 1:1-629.
14 12
13
P<.0001
P=.014
3.5 1.8 1
n=67 67 n=150 150 n=155 155 n=78 78
10
8 6 4 2 0
5.7 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诊疗和其危险分层培训课件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诊疗和其危险分层培训课件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诊疗和 其危险分层
7
NSTEACS 早期死亡率
% of Patients
6 5 4
7-day
In-hospital 4.9
3
2
1.8
1.9
1.8
1
0 n=9,461
n=1,915 n=7,800 n=27,786
PURSUIT PRISM-PLUS GUSTO IV-ACS CRUSADE
1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诊疗和 其危险分层
14
Dorsam R, Kunapuli S. J Clin Inves急t. 性20冠0状4;动11脉3综:3合40征-3(4A5CS)的诊疗和
其危险分层
15
ACS病理生理
斑块形成原因
➢内皮功能损害 ➢巨噬细胞 ➢平滑肌细胞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诊疗和 其危险分层
23
ACS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心电 图、心肌标志物诊断患者是否ACS、 有无心肌坏死或死亡的危险性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诊疗和 其危险分层
24
ACS病史
病史中有无冠心病危险因素:高血压、 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糖尿病、家族史中 有无早发冠心病。结合其他检查诊断ACS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诊疗和 其危险分层
➢ 幼稚型T波
➢ 癫痫发作 or 阿-斯综合症
➢ 心动过速后T波倒置
➢ 起搏心律后T波倒置
➢ 颅内疾病 (脑出血)
➢ 二尖瓣脱垂
➢ 心包炎
➢ 原发或继发心肌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诊疗和 其危险分层
42
影响心电图判断因素

ACS诊断危险分层1

ACS诊断危险分层1
定斑块纤维帽薄、脂核大、斑块小,尤其斑块 肩部炎症细胞多,不稳定斑块易破裂,稳定性 差。不稳定斑块肩部内膜损伤或破裂: 主动破裂(巨噬细胞分泌金属蛋白酶) 被动破裂(纤维帽最薄处物理应力作用) 斑块侵蚀(女性、糖尿病患者多见)
NSTEMI血栓尚未完全闭塞血管,有
前向血流,激活的血小板团块及斑块
心脏生物标志物(肌钙蛋白)增高并有以 下至少1项心肌缺血的证据: 1)心肌缺血临床症状; 2)心电图出现新的心肌缺血变化, 即新的ST段改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 3)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 4)影像学证据显示新的心肌活力丧 失或区域性室壁运动异常;
诊断标准
传统观点(3+2)
缺 血性胸痛的病史
心电图ST-T的动态演变
破裂碎片堵塞远端心肌血管床,导致
心肌坏死并释放心梗标志物
STEMI斑块破裂是冠状动脉内血栓形
成的最主要原因,血栓完全阻塞血管
UA的诊断
相对稳定的心绞痛,近2月逐渐加重 近2个月新出现的心绞痛,日常轻度活动即
引起心绞痛
近2个月静息状态下出现的心绞痛
梗死后心绞痛(AMI
24h~1月出现心绞痛)
Emergency Department
Non-ST
ST
In-hospital
Unstable Angina
Non-Q Wave MI
Q Wave MI
Braunwald E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00;36:970–1062.
ACS病理生理
90%的ACS发生是不稳定斑块所致。不稳
cTnT cTnI
≧0. 01ug/L
危险分层—NSTEMI/UA
危险度 分类 高危组 心绞痛 类型

acs危险分层和处理策略

acs危险分层和处理策略
健康饮食
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高维生 素的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全谷 类食物和鱼类等。
适量运动
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以增强心肺 功能和代谢水平。
控制体重
保持适当的体重范围,避免肥胖或超 重。
戒烟限酒
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量,以降低心血 管疾病风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4
ACS危险分层处理注意事项
THANKS
感谢观看
分组,以比较不同治疗策略的效果。
危险分层的标准
01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查、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因素,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个等级。
02
低危患者通常病情较轻,预后较好;高危患者病情较
重,预后较差。
03
具体的危险分层标准可能因不同的临床指南和专家共
识而有所差异。
02
ACS危险分层的方法
根据症状和体征分层
定期评估分层情况
动态评估
随着病情发展和治疗进展,患者的危险分层 可能发生变化,需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观察指标
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指 标,以便及时发现分层变化,调整处理策略。
及时调整
根据分层评估结果,对于高危患者应加强监 测和管理,对于低危患者可适当放宽随访间 隔。
及时调整处理策略
1 2
症状和体征分层方法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胸痛、呼吸困难、心 悸等,对ACS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这种方法简单 易行,但准确度相对较低。
优点
操作简便,适用于基层医疗单位和急救现场。
3
缺点
主观性强,受医生经验影响,容易漏诊和误诊。
根据心电图表现分层

ACS危险分层和治疗

ACS危险分层和治疗

Aspirin评价
三个随机双盲试验清楚表明Aspirin用于处理UA的益处。 美国退伍军人管理局合作研究(Veteran`s Administration Cooperation Study) 在1266名病人中比较了阿司匹林 324mg/d与安慰剂的疗效,阿司匹林降低死亡率51%;此 结果在瑞典研究中(Swedish trial)中证实,该试验在 796个病人中比较了低剂量阿司匹林(75mg/d)和安慰 剂,3个月时死亡率降低64%,一年时降低48%;加拿大 研究应用剂量较高(1300mg/d),并证实该药完全有疗 效,推荐该药首剂应嚼服,以迅速吸收,然后 75~325mg/d持续长期用药。

(二)尽可能作出相关诊断



1、病因诊断: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解剖及病理诊断:如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3、心电图特征:如ST段抬高,Q波心肌梗死 4、心脏大小:如心脏扩大 5、心律情况:短阵室速 6、心功能情况(Killip分级) 7、合并症及伴随疾病诊断:如室壁瘤
(三)明确鉴别诊断
起初和重复检查无发现心肌钙蛋白升高 或其他心肌坏死的生物学标记
GRACE 危险评分
年龄 (岁) <40 40-49 分值 0 18 心率 (bpm) <70 70-89 分值 0 7 收缩压 (mmHg) <80 80-99 分值 63 58 肌酐 (mg/dL) 0-0.39 0.4-0.79 分值 2 5
B、抗血小板治疗
1、应当迅速开始抗血小板治疗,首选阿司匹 林,马上给药(300mg,3D)并持续用药(50325mg,常用量100mg 1/日),主要不良反应 为胃肠道出血,呈剂量依赖性。 2、阿司匹林过敏或胃肠道疾患不能耐受患者, 应当使用氯吡格雷(玻力维),第一天300mg, 以后75mg/d;或者抵克力得250mg,2/日,共 一周,后改为250mg/d; 3、 静脉使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由 于价格昂贵,国内尚不能常规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