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课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生命安全教育》教学设计(教案):第24课 人工呼吸的方法

八年级《生命安全教育》教学设计(教案):第24课 人工呼吸的方法

八年级《24、人工呼吸的方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培养
1、培养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

2、养成关爱他人、关心他人的好品德。

(二)行为技能训练
1、让学生了解造成呼吸停止或不足的原因有机械性原因、病理性原因和中毒性原因等。

2、通过学习和演练,掌握口对口吹气法和口对鼻吹气法的技能技巧。

(三)知识经验积累
让学生了解当心脏骤停时,要立即施救,因为时间就是生命。

二、教学重点
掌握正确的人工呼吸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
八年级学生对于伤者是否意志清醒缺乏经验,对伤者受伤轻重程度的判断衡量。

四、教学方法
游戏激趣法情境导入法实验演示法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分组收集的相关知识。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教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教案【教学目标】1.时空观念:通过预习、学习、复习,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关键事件的起止时间,引领学生完成时空定位,把握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2.史料实证:通过图片、文献等史料,引导学生在形成时空观念的基础上,继续锻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为本课内容的学习服务,强化学生史料实证概念。

3.历史解释:以时空观念的形成和有效史料的获得为依据,在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相关史实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学会讲述刘胡兰等解放战争的英雄们所付出的生命与心血,引导学生在这些历史解释中明白中国共产党能得民心的原因。

4.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在分析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人民取得胜利原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强化“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认识,坚信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作用。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解放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引导学生感受先辈们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明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学性,坚定不移跟党走,增强自身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梳理解放战争主要进程,明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分析共产党能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原因,探究国共两党的关系演变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特点,使用情境创设、合作探究、小组展示、表格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回顾,如正面战场上的四大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如敌后战场的百团大战等,如中国军队入缅作战等,鼓励学生抢答,在回顾知识的同时也快速导入本课:“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什么?”新课讲授: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重庆谈判与重庆政协会议继续完成导入中的问题:“对于这一共同愿望,国共两党如何应对的?”并结合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笔陶希圣的言论作为材料:“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

小学心理健康第二十四课《你会说“对不起”吗》教案

小学心理健康第二十四课《你会说“对不起”吗》教案

小学心理健康第二十四课《你会说“对不起”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为什么应该说“对不起”,理解与他人相处时,诚实与道歉的重要性。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能够及时道歉以及理解别人道歉的心情。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诚实宽容的品质,增强他们与他人交往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小故事《对不起,我错了》。

2. 活动:讨论小组活动、角色扮演、游戏等。

三、教学步骤1. 热身导入(5分钟)教师可通过一个小游戏或者简单的问题激发学生对道歉的注意和兴趣,如“有没有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说对不起?” “为什么我们会说对不起?”等等。

2. 学习课文(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和理解小故事《对不起,我错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3.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你遇到过哪些情况需要说对不起?- 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说对不起?- 你认为说对不起对别人和自己有什么好处?4. 角色扮演(15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两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

其中一个同学扮演犯错方,另一个同学扮演被冒犯方。

其他同学观察并在扮演结束后给予建议。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扮演者是如何表达他们的心情和态度的?- 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来道歉?- 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接受道歉?5. 游戏活动(15分钟)设计一个“合作接力赛”游戏,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称之为“道歉大使”。

每个道歉大使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10位不同的同学,并用适当的方式道歉。

可以通过道歉信、亲自道歉、一句简单的道歉等方式。

游戏结束后,回顾每位学生的表现,讨论他们的道歉方式合适与否。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诚实与道歉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这种积极的态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可以复盘游戏活动中的情景,让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的感受。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设计,学生在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游戏活动中得到了积极体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学问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 课《唐诗二首》学问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 760 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最终得到一个安家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患病,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和蔼宏愿,于是写下流传长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设计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设计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 地改革;三大战役
2.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一)启
1.回顾旧知
(1)重庆谈判的时间、蒋介石的目的、谈判 的结果?
综上所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人战略进攻的开始..
三、三大战役
1.国民党的力量严重削弱,共产党的力量显著增强,决战的时机来到..
2.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起止时间
指挥
意义
辽沈战役
1948.-1948.11
林彪、罗荣桓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五)练
达标检测:
1.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C)
A.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B.粉碎 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
D.发动了三大战役
2.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先发起哪次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A)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
3.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 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B)
A.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
B.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华东与东北解放军合力进行了淮海战役
D.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李商隐的《无题》和杜牧的《秋夕》。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优秀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但对唐代诗歌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唐诗二首》时,学生需要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难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情感教学: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译文、赏析等内容。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唐诗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学生自读,理解诗句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针对诗句的字词含义和诗意进行讲解。

4.巩固(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创客初级教案24课

创客初级教案24课

创客初级教案24课第1课:认识创客教学目标- 介绍创客的概念和基本知识- 让学生了解创客在生活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教学内容1. 创客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创客的基本原理和工具3. 创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介绍教学步骤1. 引入创客的概念和定义,让学生了解创客的发展历程2. 讲解创客的基本原理和工具,如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等3. 介绍创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Arduino等4. 分组让学生动手操作3D打印机等工具进行创新实践教学评估1. 学生对创客的认知程度及应用案例理解情况2. 学生创造性实践的成果及效果第2课:3D打印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3D打印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 培养学生的3D打印思维和设计能力- 了解3D打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教学内容1. 3D打印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3D打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3. 3D打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介绍教学步骤1. 引入3D打印的概念和定义,让学生了解其发展历程2. 老师讲解3D打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如建模、切片、打印等步骤3. 介绍3D打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医疗器械、零部件等4. 分组让学生实践3D建模和打印教学评估1. 学生对3D打印的认知程度及操作方法掌握情况2. 学生3D建模和打印成果的质量和效果第3课:激光切割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激光切割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 培养学生的激光切割思维和设计能力- 了解激光切割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教学内容1. 激光切割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激光切割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3. 激光切割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介绍教学步骤1. 引入激光切割的概念和定义,让学生了解其发展历程2. 老师讲解激光切割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如设计、排版、切割等步骤3. 介绍激光切割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木质工艺品、金属零部件等4. 分组让学生实践激光切割教学评估1. 学生对激光切割的认知程度及操作方法掌握情况2. 学生激光切割成果的质量和效果。

第24课《羿射九日》第二课时(教案)二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24课《羿射九日》第二课时(教案)二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24《羿射九日》【教学目标】1.认识“射、值、熔、箭”等13个生字。

2.会写“觉、值、艰”等8个字,及其扩展的词语。

3.能根据表格提示的内容讲故事。

4.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羿的艰辛,感受上古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2.能根据表格提示的内容讲故事。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复习生字点击射日二、品读感悟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尝试着将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故事的起因:十个太阳炙烤大地,人们日子非常艰难。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故事的经过:神箭手羿不怕艰辛,射掉了九个太阳。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故事的结果:大地上重新出现了勃勃生机。

品读(故事起因)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故事的起因(羿为什么要射日)。

(1)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学生自由交流.........十个太阳每天轮换,给大地万物带来光明和温暖。

想象人们生活幸福的画面说一说。

指导朗读:这一段是故事的开头,朗读时语调平稳,语速不急不缓,读出大地上一派祥和的语气,也可以试着读出神话的神奇。

过渡:好景不长,十个太阳觉得轮流值日太没意思啦,便一齐出现在天空。

大地还会像以前一样吗?(2)学习第2自然段。

可是,有一天,这十个太阳觉得轮流值日太没意思啦,于是,他们一齐跑了出来,出现在天空中。

这一句表现了十个太阳怎样的特点?(任性、不考虑后果。

)指导朗读:“可是”表示故事情节的转折,读得短促。

“这十个太阳觉得轮流值日太没意思啦”读出十个太阳任性的心理,“太”语调上扬。

“一齐”读得稍重些,以表示强调。

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

把“太阳”比作“大火球”强调了十个太阳的威力。

①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说说自己的感受。

(温度很高,很热。

)②理解“炙烤”:“炙”的本义是在火上烤肉。

“炙烤”指十个太阳像十个火球一样一起发光发热,气温变得很高,使大地曝晒过度。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共24课)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青岛版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共24课)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青岛版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共24课)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青岛版教案第一课:人与动物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和动物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特征。

2. 理解人类对动物的依赖关系和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课本、图片、动物标本、PPT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几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动物,引起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并引出人与动物的关系。

2. 学习与概念解释(15分钟)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和动物的身体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理解人与动物具有共同的呼吸、进食和移动等特征,但也有不同之处。

3. 组织讨论(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思考人类对动物的依赖关系和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并组织讨论,并通过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4. 观察动物标本(10分钟)学生观察动物标本,了解不同的动物种类和特征,加深对人与动物的认识。

5. 知识巩固(10分钟)通过PPT呈现一些常见的动物,提问学生关于动物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6. 总结课堂内容(5分钟)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人类对动物的依赖关系和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并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自然界中最小的单位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

2. 理解物质的变与不变。

3. 掌握水和空气的性质及相关实验。

教学准备:课本、实验器材、PPT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物质,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物质的性质,引起学生对物质的兴趣。

2. 学习与概念解释(15分钟)通过PPT介绍物质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由原子和分子构成,以及物质的性质和变与不变的概念。

3. 实验展示(15分钟)教师进行一些实验示范,比如通过烧纸、燃烧烧杯中的酒精等,引导学生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理解燃烧和蒸发等现象。

4. 探究性实验(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和空气的性质及相关现象,加深对物质的理解。

5. 知识巩固(10分钟)通过PPT呈现一些与物质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巩固对知识点的理解。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案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背诵的效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石壕吏》诗歌主题与现实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朗读与背诵《石壕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石壕吏》的诗歌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增强文学鉴赏素养。
2.增强历史与文化理解:了解杜甫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唐代社会现实,使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密切关系,提高历史与文化素养。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杜甫的《石壕吏》诗歌主题、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培养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石壕吏》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背诵及课堂讨论,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素养。
5.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分组讨论诗歌内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的良好习惯,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实践活动中的朗读与背诵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相当积极,这让我感到很欣慰。通过这个活动,他们不仅体会到了诗歌的韵律美,还增强了语感。不过,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背诵时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不够到位,我打算在课后找时间单独辅导这部分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卖炭翁》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理解卖炭翁的艰辛生活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卖炭翁的生活,感受诗中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感受。
-在讲解古文句式时,教师可以选择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进行分析,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句中的省略句式,解释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在挖掘课文主题时,教师可以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教师应教授学生一些文言文阅读技巧,如关注特殊词句、利用上下文推测词义等,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卖炭翁》教案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常见文言文词语、句式,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文学表现手法。
3.增强学生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了解,提高历史人文素养,培养家国情怀。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从不同角度审视、解读文学作品,发表独立见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卖炭翁》,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2.词语解释: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新词、难词,如“炭”、“寒”、“瘦”等。
3.句子翻译:对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进行翻译,理解句子含义,提高古文翻译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第24课《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第24课《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第24课《种树郭橐驼传》教案教学目的:1.掌握“偻”等18个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2.类比的写法,对比的手法。

3.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教学设想:[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用本文寓意。

[难点]理解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

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

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

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溪”就是生动的写照。

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州沿岸种了很多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

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

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

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是超过韩愈的。

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三、简介作品。

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

名“传”,实际上时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满井游记》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满井游记》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满井游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

领悟作者的情感与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文章结构的把握。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隐含意义。

对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满井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满井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和运用。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含义。

4.研讨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讲解和点评。

5.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自然美景,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敬畏。

通过课文中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6.练习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家乡美景的短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细节1.导入展示满井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美景。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选择满井作为游记的主题?2.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3.分析课文分析课文结构,让学生了解游记的一般写作特点。

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如“清冽”、“潺潺”等,引导学生正确书写和运用。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等,理解其含义。

4.研讨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讲解和点评,如对课文中的环保意识、自然美的描绘等。

第24课《唐诗三首》教案

第24课《唐诗三首》教案
3.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自然美、人性美,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培养审美情趣。
4.发展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创作兴趣,发展语言运用能力。
5.增强人际交往能力:通过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友谊、情感,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唐诗的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诗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唐诗,探讨其表达的情感和描绘的景象。
2.诗词朗读: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读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感受唐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文化背景了解:了解唐代诗歌的背景知识,包括诗人的生活时代、创作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举例解释:
-在《静夜思》中,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意象对比,以及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象引发思乡之情。
-在《望庐山瀑布》中,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阔景象,以及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
1.教学重点
-理解唐诗的基本知识:包括唐诗的韵律、节奏、对仗等基本特点,以便于学生在朗读和欣赏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韵味。
-感悟诗歌意境:通过对《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和《赠汪伦》三首诗的深入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所描绘的景象。
-诗歌表达技巧:学习诗人在诗歌中所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Biblioteka 过有限的文字传达丰富的情感和画面。
在实践活动方面,虽然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诗词朗读中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加强。今后,我应适当增加小组讨论的时间,鼓励学生提出更多有见地的观点,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香港,璀璨的明珠》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香港,璀璨的明珠》原文及教案

【导语】《⾹港,璀璨的明珠》由⼀幅图和⼀篇短⽂组成,共有六个⾃然段,描写了⾹港是“万国市场”、“美⾷天堂”、 “旅游胜地”和⾹港的夜景,赞美了这颗⽆⽐璀璨的“东⽅之珠”。

以下是整理的(⼈教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24课《⾹港,璀璨的明珠》原⽂及教案),希望帮助到您。

【原⽂】 ⾹港位于祖国漫长海岸线的南端,她⾯积不⼤,却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贸易中⼼和⾦融中⼼,还是购物、美⾷和旅游的好去处。

⼈们把她称为“东⽅之珠”。

⾹港是⼀个的港⼝,世界各地的商⼈都乐意来这⾥做⽣意。

因此,⾹港的市场是⼀个“万国市场”。

来⾃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品,琳琅满⽬,应有尽有,⽽且物美价廉。

在⾹港,⼈们能够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

内地的粤菜、川菜,德国、法国、意⼤利等国的佳肴,东南亚各地的饮⾷,⼀应俱全,游客们可以⼤饱⼝福。

所以,⼈们⼜把⾹港称作“美⾷天堂”。

⾹港还是⼀个旅游胜地。

⼩朋友们最爱去的就是举世闻名的海洋公园。

公园⾥的海豚和海狮表演最为出⾊。

在清澈的池⽔⾥,它们⼀会⼉钻圈,⼀会⼉顶球。

有时趁你不注意,会突然跳出⽔⾯,向你点头,有时还会喷你⼀⾝⽔呢。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

港湾⾥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的焰⽕,洒落⼈间。

马路上⼀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楼⼤厦的霓虹灯光彩夺⽬,热情欢迎来⾃五洲四海的游客。

⾹港,真是⼀颗璀璨⽆⽐的“东⽅之珠”。

【教案⼀】 学习⽬标 ①能借助拼⾳读通课⽂。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体会⼈们把⾹港称为“东⽅之珠”的原因。

③让学⽣搜集资料,了解⾹港的历史与今天。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引导学⽣通过⾃主学习和与同学的讨论交流,把握课⽂的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 搜集与⾹港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谈话导⼊ ①板书课题。

②⾹港,她为什么被称为“璀璨的明珠”呢?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下,具体感受这颗璀璨⽆⽐的“东⽅之珠”。

⼆、整体感知 ①指名读阅读提⽰,找出阅读要求:说说课⽂是从哪⼏⽅⾯介绍⾹港的。

四年级下册劳动技术教案第24课《电饭煲的使用》

四年级下册劳动技术教案第24课《电饭煲的使用》

四年级下册劳动技术教案第24课《电饭煲的使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饭煲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电饭煲煮饭。

3. 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提高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电饭煲的基本结构。

2. 电饭煲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电饭煲的操作步骤。

2. 电饭煲的维护保养。

教学准备:1. 电饭煲。

2. 电源插座。

3. 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谈论日常生活中使用电饭煲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任务。

二、教学新课(15分钟)1. 讲解电饭煲的基本结构,包括内锅、外锅、加热板、开关等部件。

2. 讲解电饭煲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电饭煲是如何煮饭的。

3. 演示如何使用电饭煲煮饭,包括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三、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尝试使用电饭煲煮饭。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组织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向学生介绍电饭煲的维护保养方法,提高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3. 引导学生谈论如何节约用电,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电饭煲的基本使用方法?是否了解电饭煲的维护保养知识?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为四年级下册劳动技术教案第24课《电饭煲的使用》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电饭煲的使用方法,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香港,璀璨的明珠》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香港,璀璨的明珠》原文及教案

【原文】香港位於祖國漫長海岸線的南端,她面積不大,卻是亞太地區的航運中心、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還是購物、美食和旅遊的好去處。

人們把她稱為“東方之珠”。

香港是一個的港口,世界各地的商人都樂意來這裏做生意。

因此,香港的市場是一個“萬國市場”。

來自近兩百個國家和地區的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而且物美價廉。

在香港,人們能夠品嘗到世界各地的美食。

內地的粵菜、川菜,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的佳餚,東南亞各地的飲食,一應俱全,遊客們可以大飽口福。

所以,人們又把香港稱作“美食天堂”。

香港還是一個旅遊勝地。

小朋友們最愛去的就是舉世聞名的海洋公園。

公園裏的海豚和海獅表演最為出色。

在清澈的池水裏,它們一會兒鑽圈,一會兒頂球。

有時趁你不注意,會突然跳出水面,向你點頭,有時還會噴你一身水呢。

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香港就成了燈的海洋。

港灣裏閃耀的燈光,像五顏六色的焰火,灑落人間。

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車燈,如同閃光的長河,奔流不息。

高樓大廈的霓虹燈光彩奪目,熱情歡迎來自五洲四海的遊客。

香港,真是一顆璀璨無比的“東方之珠”。

【教案一】學習目標①能借助拼音讀通課文。

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們把香港稱為“東方之珠”的原因。

③讓學生搜集資料,瞭解香港的歷史與今天。

教學重點指導朗讀。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與同學的討論交流,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課前準備搜集與香港有關的資料。

教學過程一、談話導入①板書課題。

②香港,她為什麼被稱為“璀璨的明珠”呢?今天我們就去遊覽一下,具體感受這顆璀璨無比的“東方之珠”。

二、整體感知①指名讀閱讀提示,找出閱讀要求:說說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香港的。

②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想。

③交流彙報。

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相機板書:萬國市場美食天堂旅遊勝地燈的海洋三、誦讀體驗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把自己特別喜歡的段落多讀幾遍。

想想讀懂了什麼,還有哪兒沒有讀懂。

②交流展示。

裝扮解說員,向遊人介紹你最喜歡的那方面的內容。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写作特色】
(1)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而且都是围绕着“登北固楼”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阔:远眺只写 风光无际,近处只写滚滚流水;抒情则只集中于慨叹“千古兴亡”的悠远难追;议论则也仅仅赞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 少年英雄孙权,气魄极其宏大雄壮。能在小令中包含如此重大的题材内容,气势又如此壮阔,古今词中实不多见。
Hale Waihona Puke (2)看内容结构:临古地一思古人一忆其事一抒己志 (3)看诗歌意象: 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洛阳、汴京…… 历史事件地点:骊山、赤壁、新亭、华清宫、乌江亭…… 帝王或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秦始皇陵、湘妃祠……典型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唐代 、后蜀…… 其他:吴钩、《玉树后庭花》……
(2)全词的层次极为分明。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 (3)熔经铸史,借古讽今,毫无斧凿痕迹。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如何解读咏史怀古诗(词/曲) 1.怀古诗(词/曲)概念: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感怀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 古讽今等目的。 .怀古诗(词/曲)特点: ①兴感地点常常是历史古迹; ②作品内容常涉及古人或史事,并以议论或用典的形式呈现; ③创作意图或借古讽今,或借古咏志,或揭示历史现象背后的真谛。 .解读支架 (1)看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 。
然风光联想到历史上的兴亡之事,悠悠岁月,犹如奔流的长河,淹没了历史的风云,所以此句又暗指时间的流 逝,也是虚写。
.词人以“年少万兜鎏,坐断东南战未休”盛赞孙权有何作用?
(1)借古讽今,抒发词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愤懑之情。
(2)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失地(或: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渴望收复中原、统一 国家的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悟
(自读课文)11月13日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和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能准确使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反复朗读,重点掌握悬念的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通过读课文,了解小说中人物情感的变化,联系权问题会小说线索的清析和情节的集中,
以及设置悬念的妙处,理解贵之君的“悟”。

2、结合生活实际悟得与家庭成员的相处之道,学会理解并体贴父母。

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课题导入“悟”可以组哪些词语?(感悟、领悟、醒悟等等。


2、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要指导学生抓住主要人物和情节,用简练的语言来进行归纳概括,从整体上把握小说内容。

(2)抓住“变化”一词,把文章分为三部分:贵之君变得奇怪;父亲的午餐变的丰盛;
中村家发生变化。

3、自读自悟,体会人物形象。

(1)每一次变化都充满了悬念,认真阅读第二部分,说说你对父亲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画出对父亲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具体说说父亲当时的心里和产生这样的心里的愿因。

(3)作者是如何揭开谜底,解释悬念的?
4、默读第三部分,贵之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几乎不向家里要钱了,讲话虽然还是很粗野,但饱含着柔情。

贵之君通过一次错换的饭盒,知道父亲平日的午餐与他简直天壤之别,从而了解了家庭生活的困窘和父母对自己的无私关爱。

这些令他反思了自己的错误行为,所以不再乱花钱,也开始对家人以柔情相待。

5、自读课文的结尾,说说包含几层意思?
结尾意味深长,“暖春的阳光”既是当时时令的表现,更由此映衬了贵之君的变化,表现了中村先生家庭气氛的和睦、融洽。

6、作业
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从本文中悟到了什么。

7、教学反思
通过感恩父母的教育导入课文效果很好。

人总是要长大成熟的,现在的我也终于懂得了,懂得感悟父母的心,明白爱是是相通相融、人世间最美的情感。

是因为我的爸爸妈妈,让我成为一个清醒的天使。

还记得学琴的时候,只因为我喜爱音乐,老师也肯定了我的天分,爸爸妈妈就给我买了一架电子琴,但每次上课在老师的钢琴上练习,回家用电子琴练习,这样子对指法不好,不利于学习,爸爸妈妈就狠心花了一万多块钱给我买了一架钢琴。

可当时的我怎么能理解这一架琴的价值呢?那一万多元钱是爸爸妈妈怎么节衣缩食攒下的?一架硕大的琴又怎么能够拴的住一个爱玩孩子的心呢?枯燥的指法练习让我渐渐产生了偷懒的念头。

爸爸妈妈在,我就专心致志行云流水地弹奏一番;不在就任由大脑甚至是手指开起了小差。

当时,学习钢琴
实在是应付他们的成分大于我个人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