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精选5篇)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精选5篇)《个人收入的分配》篇1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 内容标准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意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以及实行意义;效率、公平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复杂事物中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深入村镇或社区,实地考察、调研、收集分配中讲求效率的表现与维护公平的表现;分组讨论讲求效率的意义和维护公平的意义;或分正反两方展开辩论;学会分析典型案例,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
结合现实生活和课堂所学基本观点撰写政治小论文。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二. 知识纵横本单元继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谁来生产”的问题之后,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
从社会再生产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看,本单元是从社会产品分配的角度对社会经济过程进行分析,因而是全书的重点之一。
本单元包括三课内容,主要讲两大问题:一是个人收入分配(第七课);二是国家收入分配(含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和第九课“征税和纳税”)。
除了上述内容,另设置一个“综合探究”栏目,使学生围绕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展开调查和讨论。
在第七课中,先是学习作为我国经济制度之重要组成部分的产品分配制度,这是与第四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着密切内在联系的一个内容。
从生产关系角度,这两部分内容是不可分割的,理应放在一起来学习。
个人收入与分配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个人收入与分配教案一、教案介绍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的来源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收入分配。
通过学习本教案,学生将能够掌握个人收入的概念、来源与分类,了解不同收入分配方式的优缺点,并具备进行合理收入分配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个人收入的概念、来源与分类;2. 了解不同收入分配方式的优缺点;3. 培养学生进行合理收入分配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的概念a. 个人收入是指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参与经济活动所获得的各种经济利益的总和。
b. 个人收入来源包括工资薪金、利息红利、财产租金、经营所得等多个方面。
c. 个人收入可以分为现金收入和非现金收入两类。
2. 不同收入分配方式的优缺点a. 均等分配:每个人获得相同的收入,但不能充分激发个人的工作动力。
b. 市场分配:根据个人的供给和需求,在市场上自由交易,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但容易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c. 政府调节:政府通过税收、福利等手段进行收入调节,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贫富差距,但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
3. 合理收入分配的策略a. 提高劳动报酬:通过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等方式,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b. 加强教育培训:提供良好的教育与培训,提高个人技能与知识水平,增加个人收入。
c. 完善税收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税收制度,减轻贫富差距,并鼓励个人投资与创业。
d. 发展社会福利:提供医疗保障、教育补助等福利措施,确保个人收入的公平合理分配。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个人收入的概念、来源与分类。
2.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讨论不同收入分配方式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理解和建议。
3. 视频展示法:利用相关教育视频资源,展示现实案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不同收入分配方式的实际效果。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合理的收入分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参与度评价:对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积极程度进行评价。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的教案人教版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的教案人教版教案标题: 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原则。
2. 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3. 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4. 培养学生的财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政策。
2. 学会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布的差异和存在的问题。
3. 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调控措施和目标。
教学难点:1. 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现状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2. 探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改革方向和措施。
教学准备:1. 电子白板或黑板。
2. PowerPoint或其他多媒体工具。
3. 学生练习和讨论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实例引入话题,比如一个家庭的收入来源和分配方式。
二、概念解释和讨论(15分钟)1. 解释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2. 分组讨论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的理解和认识。
三、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20分钟)1. 讲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现状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 利用统计数据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均衡现象。
四、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政策(20分钟)1. 解释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
2. 介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五、学生练习和小组讨论(15分钟)1. 分发学生练习和讨论的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
2.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他们的思考和意见。
六、个人收入分配的调控措施(20分钟)1. 介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调控目标和措施。
2. 分析个人收入分配调控的挑战和对策。
七、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意见。
2. 总结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重要问题。
师生互动和评价:1.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
2. 收集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的理解和意见,并进行评价和鼓励。
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资料,撰写一篇短文,谈谈他们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看法和建议。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的含义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 使学生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原理和方式。
3. 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的含义与分类工资性收入非工资性收入合法收入与非法收入2. 个人收入分配的原理劳动报酬原理生产要素分配原理3. 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混合分配4.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改革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特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方向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个人收入的含义、分类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个人收入分配的原理和方式;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改革。
2. 教学难点:个人收入分配原理和方式的理解与应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式。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实际问题。
3. 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收入分配改革的途径。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介绍国民经济中的个人收入分配现象,引发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关注。
2. 讲解与讨论:讲解个人收入的含义、分类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原理和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现状。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改革途径。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基本概念的理解、对个人收入分配原理和方式的认识,以及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了解。
2. 评价方式: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案例分析报告。
3. 评价标准:能准确理解并运用基本概念;能分析并解释个人收入分配原理和方式;能了解并评价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现状及改革。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教案:个人收入的分配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个人收入的概念和含义。
2. 了解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3. 了解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性和效率性的问题。
4.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收入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的概念和形式2. 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劳动所得、资本所得、转移支付、财产所得等3. 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性和效率性问题4. 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收入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举例,引入个人收入的概念和意义,并与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个人收入的形式(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个人收入的形式,如工资、奖金、利息、股息、房屋租金等。
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15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如劳动所得、资本所得、转移支付、财产所得等。
并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归纳各种收入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
4. 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性和效率性问题(15分钟)教师与学生讨论个人收入分配中的两个重要问题:公平性和效率性。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对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的影响。
5. 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收入(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收入。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财意识和投资意识。
6. 综合训练(15分钟)教师布置综合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个人收入分配的综合分析和思考。
7. 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重点强调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对公平和效率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四、教学评价1. 针对学生的综合测试2. 针对学生的小组讨论和个人总结3. 针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五、教学资源1. 教师课件和PPT2. 学生讲义和练习题3. 实际案例和数据材料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介绍了个人收入的分配问题。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的含义及其分配方式。
2. 使学生掌握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及特点。
3. 培养学生正确看待收入分配不均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个人收入的含义及其分配方式。
2.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 分析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及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及特点。
3. 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探究收入分配不均现象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统计数据,引发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关注。
2. 讲解个人收入的含义及其分配方式,如工资、奖金、津贴、稿费等。
3. 介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及特点,如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混合分配等。
4. 分析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如地区差异、行业差异、技能水平等。
5. 讨论收入分配不均的影响,如社会公平、消费水平、社会稳定等。
6.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收入分配不均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六、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过程。
2. 分析一个收入分配不均的案例,并提出解决对策。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个人收入分配公平与效率的认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讨论环节,评价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收入分配不均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九、拓展学习1.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相关政策,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最新动态。
2. 推荐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加深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认识。
3.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和解决能力。
十、教学资源1. 教材:《经济学原理》、《社会学概论》等。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第七课个人收入分配教案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方法PPT引入实例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PPT猎人给猎狗分骨头的例子,提出问题:为什么不能实行按需分配?分配过程中能否实行平均分配?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回顾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导出生产决定分配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师活动:PPT进行探究活动,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教师点拨: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
教师活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2)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最新中职规划教材经济学基础教案:11.1个人收入的分配
【课题】第十一章第一节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材版本】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经济学基础.第二版.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经济学基础教学参考书.第一版.【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个人收入的分配的基本知识;正确认识和分析个人生活领域内的经济现象; 积极合理地做到“能挣会花”。
具体要求是:1.认知方面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经济政策; 理解按劳分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2.运用方面:能根据自己所认识的不同职业的人的收入情况,来说明个人收入方式的多样性。
3.觉悟方面:正确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充分认识勤劳致富、合法经营致富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特征,具有中国的特色,是一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在现实生活中,个人收入分配与每个人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
因而我国的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教学难点兼顾效率和公平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弄得不好,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
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要贯彻这个原则,在其他经济成分中也要贯彻这个原则。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兼顾效率和公平有很大的难度,人们对此又有很多的看法。
因而使这一问题成为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制作PPT。
讲授法、问答法与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5分钟)[提问]个人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收入都有什么?[引言]居民个人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
个人收入的分配、支配以及消费处理得是否适当,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通过对个人收入的分配、支配以及消费等知识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支配及消费等问题,而且能帮助他们摆正自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位置,提高从业后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教案标题:个人收入分配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方法。
3. 培养学生正确的收入分配观念和能力。
教学重点:1. 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原则。
2. 常见的个人收入分配方法。
3. 分析和评价不同收入分配模式的优缺点。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正确的收入分配观念和能力。
2. 分析和评价不同收入分配模式的优缺点。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小组讨论的指导问题。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些实例或图片引起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的思考。
2. 引导学生讨论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性。
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解释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2. 介绍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如公平、效率、激励等。
步骤三:常见的个人收入分配方法(15分钟)1. 分别介绍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按贡献分配等个人收入分配方法的原理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步骤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一个具体的收入分配案例。
2. 指导问题:这个案例中的收入分配是否公平?是否符合效率原则?是否能够激励个人努力工作?步骤五:案例分析和评价(10分钟)1. 随机选取几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2. 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不同小组的观点和理由。
步骤六: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总结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性和原则。
2. 鼓励学生拓展思考,探索更多的个人收入分配方法和案例。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不同行业和国家的个人收入分配情况。
2.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探讨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讨论的表现和讨论结果。
2. 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原则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不同收入分配模式优缺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幻灯片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文课题个人收入得分配(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课时安排:1课时课型授新课备注:1、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效率得含义、公平得含义、效率与公平得辨证关系(2)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得含义,解释为什么坚持效率优先。
(3)能使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得收入分配差距得具体事例,解释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2、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辨证得认识与对待生活中面临得各种矛盾,如公平、效率得矛盾,使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
(2)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得瞧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得收入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得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得收入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益得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得实现。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①效率与公平得含义②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教学难点:①效率与公平得含义②效率与公平得辨证关系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通过上节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得分配制度。
在这种分配制度中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得原则,即我们下面要学得内容。
新授:招聘启示1:现在电脑城a店与b店均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我们来瞧瞧她们各自得招聘要求与报酬。
电脑城a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
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得电脑知识。
报酬:30元/天。
电脑城b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
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得电脑知识。
报酬: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
招聘启事1与招聘启事2对比a店:30元/天b店: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对比招聘启示1与2,发现同样就是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招聘要求一样,但报酬却就是不同得,请大家思考第一个问题:1、如果您就是老板,您会采取哪种分配方式?为什么?学生回答阐述理由:a店老板得分配方式不能激发应聘者得工作积极性,每天得工资就是固定得,所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设计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和方式。
3.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收入分配的态度和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意义2. 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3. 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4. 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5.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改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意义、基本原则和方式。
2. 教学难点: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改革。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意义、基本原则和方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实例。
3. 讨论法:探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改革。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收入分配的意义和重要性。
2. 讲解概念: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3. 讲解原则: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
4. 讲解方式: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
5. 分析案例:分析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实例。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改革。
7. 总结讲解: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8.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个人收入分配的思考题和练习题。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特点。
2. 让学生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过程。
3. 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成效和不足。
七、课堂互动1. 提问:什么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2. 提问:如何看待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 提问: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八、教学评价1. 课堂讲授:评价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概念、意义、原则和方式的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在分析个人收入分配公平与效率方面的能力。
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认识和看法。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教案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收入和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2.了解收入与分配的关系。
3.掌握国民收入的构成及其分配方式。
4.理解不同收入来源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5.培养学生正确的收入与消费观念。
二、教学内容1.收入的概念和意义。
2.收入与分配的关系。
3.国民收入构成及其分配方式。
4.不同收入来源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5.收入与消费观念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1.国民收入的构成及其分配方式。
2.不同收入来源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收入与分配的关系。
2.收入与消费观念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收入和分配的概念、国民收入的构成及其分配方式,以及不同收入来源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案例分析法:选择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收入与分配关系,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讨论和分享自己对收入与消费观念的理解和看法。
六、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收入和分配的概念和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讲解收入与分配的关系(10分钟)详细讲解收入与分配的关系,向学生介绍不同收入来源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第三步:讲授国民收入的构成及其分配方式(20分钟)以PPT为辅助工具,向学生介绍国民收入的构成及其分配方式,包括工资收入、利润收入、资本收入等。
并通过实例解释国民收入如何被分配。
第四步:案例分析(20分钟)选择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收入与分配关系,并就其产生的影响进行讨论。
第五步:讨论与总结(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收入与消费观念的理解和看法。
然后对刚才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正确的收入与消费观念的重要性。
七、教学资源1.PPT课件。
2.教材《经济学》。
八、教学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
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个人收入与分配教案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课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案一、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新课标基本要求:阐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二、教材梳理知识要点:*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意义知识结构: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居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的含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意义解疑释难:重点、难点分析:1、全面理解按劳分配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重点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误区知识:●按劳分配也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凡是工资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只要是合法的收入肯定是劳动所得●只要是在公有制企业中获得的收入肯定是按劳分配三、问题探究典型案例:小吴的爸爸是一家国有企业的总工程师,月月有工资,年终有奖金;妈妈在一家外资企业做财务工作,去年增加了工资;姑姑是农民,除了承包集体土地种植蔬菜外,兼营蔬菜收购和运输,收入也有所增长;二叔开了一家个体杂货店,虽忙可收入不少;三叔与他人合办了一家服装厂,自己直接经营,去年的税后收入比小吴的爸爸妈妈的收入总和还高出一倍。
收入与分配教案
收入与分配教案教案标题:收入与分配教学目标:1. 了解收入的概念和来源。
2. 理解不同收入来源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 掌握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方式。
4. 分析收入差距的原因和影响。
5. 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意识和正确的消费观念。
教学内容:1. 收入的概念和分类:a. 劳动收入:工资、薪水等。
b. 资本收入:利息、股息等。
c. 转移收入:社会福利、补贴等。
d. 企业收入:利润、分红等。
e. 其他收入:奖金、抚恤金等。
2. 收入来源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a. 收入对个人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的影响。
b. 收入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的影响。
c. 收入不平等对社会的影响。
3. 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方式:a. 公平原则:按劳分配、按需分配等。
b. 市场机制:供求关系决定收入分配。
c. 政府干预:税收、福利等政策调节收入分配。
4. 收入差距的原因和影响:a. 教育和技能水平的差异。
b. 职业选择和行业发展的不平衡。
c. 性别、种族、地区等因素的影响。
d. 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影响。
5. 财务管理和消费观念:a. 收入支出平衡的重要性。
b. 储蓄和投资的意义和方法。
c. 合理消费和避免过度消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学生对收入的思考和个人经验,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收入的概念、分类和来源,并分析收入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不同收入来源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并展示他们的观点。
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方式,并讨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效果。
5.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辩论。
6. 教师总结:总结学生的观点和讨论结果,强调财务管理和正确的消费观念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收入差距对社会的影响的短文,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评估方法:1.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参与度和质量。
2. 学生对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个人的收入与分配教案
个人的收入与分配教案
平均主义——懒汉——束缚生产力——普遍贫穷
【合作探究三】通过猎人的对策,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按劳分配的意义(引用海尔冰箱厂薪酬改革制度进一步说明)
【教师总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情景设置:同学小美在向阳坊蛋糕店打工。
在聊天中了解到她
想辞职创业,手头有了一定的积蓄,想开一个规模较大的咖啡
店。
取名:闺蜜屋。
【合作探究】要让这个咖啡店开起来,小美都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引出知识点按生产要素分配及其具体形式。
【合作探究】团支书和班长为什么把各自的资金、店面这些生产要素提供给小美?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深入思考,探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教师点评】参与受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等。
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分清某种分配属于哪种要素的收入。
【学以致用】指出PPT图片中劳动成果分配的要素
●案例分析:我个人开了一家专卖店,上个月卖掉了40件衣服,
能存3000块钱,这个月到了淡季,只卖出16件,只能存1200,
不过加起来还是可以买新电话了……
【合作探究】案例中的收入属于按什么方式分配?
【连一连】左侧的分配制度与右侧对应的收入方式连线。
【升华拓展】播放《中国合伙人》片尾曲:光阴的故事
三)课堂小结
和学生一起用思维导图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
四)布置作业
1.根据所学,分析自己家庭成员的收入属于那种分配方式。
2.方案设计:工作后你想自己创办一家广告公司,请设计一套关于拟招聘人员和支付薪水报酬的合理方案,并说明设计方案的依据。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学案全面版
个⼈收⼊的分配教案学案全⾯版第七课个⼈收⼊的分配教案(复习课)李洪丽⼀、新课标要求与教学⽬标新课标基本要求:阐述我国实⾏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教学⽬标:知识⽬标1、识记按劳分配、按⽣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按⽣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前存在的多种分配⽅式,并确认按⽣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4、识记效率、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5、理解为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涵义;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6、结合现实⽣活中存在的收⼊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说明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意义。
能⼒⽬标1、培养学⽣全⾯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活中的收⼊分配差距,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
2、培养学⽣全⾯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活中的收⼊分配差距,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产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1、我国实⾏这种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2、合理的收⼊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三、教法设计讲授法合作探究归纳法四、两情分析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解决为谁“⽣产的问题”⼀个⼈消费⽔平的⾼低在很⼤程度上取决与收⼊⽔平,⽽收⼊主要是劳动创造的、“分配”⽽来的。
“怎样分配”是每个劳动者息息相关的事情。
第⼀节“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式并存”分析了“按劳分配”的必要性,多种⽅式并存及社会意义。
第⼆节“兼顾效率与公平”,解析了效率、公平的含义,提出坚持这⼀原则的基本要求学情分析学⽣的总体⽔平不⾼,多知识掌握和获取的能⼒较差,缺乏⾃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对于学习的⽬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
再加上本课设计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分配原则的相关知识点较抽象枯燥,离现实⽣活相差太远,学⽣理解和把握起来有⼀定的难度。
个人收入与分配教案.doc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个人收入与分配》教案课题名称个人收入与分配授课教师授课时间3、 29 授课班级13机电 1 授课地点教室授课类型新课课时数 1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具准备教学方法本课教材内容是在前课内容《企业中的劳动者》基础上编写的,我国居民绝大多数个人收入来自职场,属于按劳分配所得;个人有了一定收入,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就自然想到了理财,故本部分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教材内容条理清晰,包括个人收入的来源、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等三部分内容,逻辑严密,但较为抽象和宏观。
本班为职高机电专业一年级的学生,35 人全部为男生,他们对宏观的社会现象较女生更为感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他们的这个特点作了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调查,了解到有的学生家长购买过股票,有的购买过国债; 有的学生家里开店做生意、办工厂;有的学生家里有房屋出租;学生的这些感性认识非常利于本话题的教学活动。
不足的是学生对分配制度,尤其对从效率与公平角度理解分配制度认识不深,通过本课的教学,将提高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了解个人收入的种类;理解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内容,该制度形成的知识与技能决定因素;能认识到在个人收入分配过程中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重要性。
通过情景导入、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将重点突出,过程与方法难点突破。
情感态度与价能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培养他们对宏观社会现象的思考能值观目标力,对微观社会的洞察力。
重点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难点个人收入分配形式;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关键点教法选择情景导入、小组讨论、启发点拨、案例教学。
学法指导课前调查;合作探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环节课前准备引入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将班级同学分为7 组,每组 5 人;布置学生对家庭收入的来源进行调查1请说说你家的收入来源?列出各种来源占家庭收入的比例。
2.针对社会存在的收入差距加大现象你是怎样评价的?3.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收入来源的图片。
丁勇新课教案教师版-个人收入的分配
广水一中2013—2014年经济生活新课教案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板书)广水一中丁勇2013年11月8日星期五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课时;板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按劳分配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基本形式。
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提纲导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和事例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重要意义;明确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从而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劳动、知识创造财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科学知识的情感。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教学难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及意义★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探究活动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参照教材P58-59页)猎人买来几条猎狗,凡是能够在打猎中捉到兔子的,就可以得到几根骨头,捉不到的就没有饭吃。
因为猎人能力有限。
猎狗的愿望:要劳动,才有饭,那想吃多少吃多少吧?/不劳而获思考一:为什么不能实行按需分配?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出现了。
大兔子非常难捉到,小兔子好捉。
但捉到大兔子得到的奖赏和捉到小兔子得到的骨头差不多。
于是猎狗们纷纷捉小兔子换取骨头思考二:分配过程中能否实行平均分配?为什么?猎人决定按照兔子的重量和数量,总重量来评价猎狗,并且贡献突出可以得到分成。
思考三:猎人的做法?会产生什么影响?寓言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应怎样来分配,为什么)探究总结(一)按劳分配为主体1地位: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决定按劳分配在我国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居主体地位。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设计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与合法途径;2、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
二、教材分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一框第一目的内容。
本目所在的第二单元主要讲述财富的生产创造和财富的分配知识,是全书的落脚点。
与第一单元呼应,重在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第二单元的标题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其中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是本框所在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社会进步)的基础,第四课社会进步又能反过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其中第三课主要阐述的是通过坚持新发展理念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侧重的是做大蛋糕,为促进公平奠定物质基础;而第四课主要讲述了通过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从而实现社会公平,侧重的是分好蛋糕,提倡的是公平。
两课侧重点虽有不同,但却都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大蛋糕要为了人民的最终目的是由人民共享。
从宏观上对第二单元两课的分析之后可以发现,本目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分好国民收入大蛋糕,促进社会公平的落脚点,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的重要部分。
三、学情分析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有利于全面系统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此外,学生的学习从兴趣出发,所以在中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增强学生的体验,避免简单的灌输说教。
四、教学目标(一)政治认同:通过探究如何完善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明确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优越性的制度。
其目的是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树立制度自信。
(二)科学精神:通过探究我国现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科学辨析不同分配方式及意义。
(三)公共参与:通过合作探究方式理解我国的收入分配,应用于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参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课题
个人收入的分配(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型
授新课
备注: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效率的含义、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
(2)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解释为什么坚持效率优先。
(3)能使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解释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2、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辨证的认识和对待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如公平、效率的矛盾,使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
(2)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效率与公平的含义②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教学难点: ①效率与公平的含义②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通过上节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
度。
在这种分配制度中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即我们下面要学的内容。
新授:
招聘启示1:
现在电脑城a店和b店均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我们来看看他们各自的招聘要求和报酬。
电脑城a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
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
报酬:30元/天。
电脑城b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
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
报酬: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
招聘启事1与招聘启事2对比
a店:30元/天
b店: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
对比招聘启示1和2,发现同样是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招聘要求一样,但报酬却是不同的,请大家思考第一个问题:
1、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采取哪种分配方式?为什么?
学生回答
阐述理由:
a店老板的分配方式不能激发应聘者的工作积极性,每天的工资是固定的,所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b店老板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应聘者的工作积极性,在利益的驱动下,能刺激工作者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促使工作者在更短的时间内推销出更多的学习软件。
教师抓住学生所说的“工作效率”,进行设问:
什么是效率?
板书:
(一)效率与公平
学生回答:
思考第二个问题:
1、如果你是应聘者,你更愿意到哪家店工作?为什么?
学生回答
由学生的回答总结出:
(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
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那么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2)一般来说什么样的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当一个人的报酬与他的贡献相挂钩时,就会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如果一个人的报酬与他的贡献不挂钩时,就会挫伤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
材料展示
你选择在b店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了解了以下情况:
一套学习软件市场价是500元,而包括各方面的成本总共才300元,而从300元转化为500元的过程绝大部分是通过你的努力才得以实现的。
但是b店的老板却轻而易举就获取净利润200元,你辛辛苦苦推销一套软件才获得10元的佣金,老板的收益是你的19倍。
你认为这公平吗?你还愿意干下去吗?
那么什么是公平呢?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1、公平主要指收入分配中的公平。
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允许收入差异的存在。
这个差异是怎样的?
2、从公平含义看b店老板和你的收入差异公平吗?(不公平)还愿意干下去吗?(不愿意)因此
3、公平的收入分配的意义
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
引导:
在我国收入分配中既要讲效率又要求公平,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和解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呢?下面我们来探究第二个问题:
板书
(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我们看图片。
(大锅饭的图片)
这是我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吃大锅饭的图片,它告诉我们当时我们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平均主义)的特点是什么?他把中国带进富裕了吗?学生(略)
师:那么这样的平均主义,这样的没有效率的公平有意义吗?学生(略)那么我们要怎样的公平?学生(略)要提高效率就要采取怎样的分配方式?如果只讲效率又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学生(略)
师:好,请个同学总结效率和公平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
板书:
1、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的贫穷。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的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当然他们之间也有矛盾。
那么我们国家对于“效率与公平”问题是如何作出选择的?把什么放在第一位?
板书: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为什么要把效率放在第一位?什么是兼顾公平?
学生回答
师导:
正是由于我们坚持效率优先,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富裕了起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播放《走进新时代》。
这些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与我们前面短片《灰色震撼》反映的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
那么请大家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讨论,如何才能做到既坚持效率又兼顾公平?(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明)
学生讨论
板书:
3、如何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
第一,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注意: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部分先富是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第二,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解释:平均主义是一种不公平,差距过大也是一种不公平。
目前我国的收入贫富差距已超过国际0.4的警戒线是中国历史上贫富差距空前拉大的时期,这引起了我国新一届政府的高度重视。
今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
第三,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抓住时机解释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就是要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初次分配由市场完成。
再次分配由政府完成,注重公平。
主要通过哪些措施来对人们的收入进行调节?完善税收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
实行最低工资标准等
通过政府的再次分配使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级分化,以兼顾到各阶层各方面群众的利益。
特别使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本课小结
(一)效率与公平
1、效率的含义
2、公平的含义
(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1、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3、如何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以及怎样兼顾效率与公平。
那要真正解决现实生活中贫富差距问题,不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就能实现的,这要靠在座每位同学,靠所有中国人一起努力
才能实现,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掌握本领,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