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精选5篇)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精选5篇)《个人收入的分配》篇1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 内容标准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意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以及实行意义;效率、公平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复杂事物中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深入村镇或社区,实地考察、调研、收集分配中讲求效率的表现与维护公平的表现;分组讨论讲求效率的意义和维护公平的意义;或分正反两方展开辩论;学会分析典型案例,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
结合现实生活和课堂所学基本观点撰写政治小论文。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二. 知识纵横本单元继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谁来生产”的问题之后,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
从社会再生产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看,本单元是从社会产品分配的角度对社会经济过程进行分析,因而是全书的重点之一。
本单元包括三课内容,主要讲两大问题:一是个人收入分配(第七课);二是国家收入分配(含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和第九课“征税和纳税”)。
除了上述内容,另设置一个“综合探究”栏目,使学生围绕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展开调查和讨论。
在第七课中,先是学习作为我国经济制度之重要组成部分的产品分配制度,这是与第四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着密切内在联系的一个内容。
从生产关系角度,这两部分内容是不可分割的,理应放在一起来学习。
高一政治必修一《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政治必修⼀《个⼈收⼊的分配》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政治必修⼀《个⼈收⼊的分配》教案,欢迎参考! ⾼⼀政治必修⼀《个⼈收⼊的分配》教案 (⼀)知识⽬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按⽣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前存在的多种分配⽅式,并确认按⽣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能⼒⽬标 培养学⽣全⾯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活中的收⼊分配差距,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按劳分配是我国个⼈收⼊分配的主体 多种分配⽅式并存 第七课:个⼈收⼊的分配 第⼀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式并存 导⼊:利⽤MTV动画《1234567多劳多得》歌曲以及卡通⼈物猪太的动画将课题展⽰出来,并在播放动画前提⽰:请留意歌词,猪太告诉我们什么呢?猪太的收⼊⽅式是属于哪种分配⽅式呢?(学⽣都可以指出猪太告诉我们要多劳才能多得,要勤劳致富,但是有少数学⽣把多劳多得等同于按劳分配,及时发现学⽣的思维误区并给予指正。
) (本框题所涉及的内容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所谓经济制度是⼀定社会中占主体地位的⽣产关系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产资料所有制和产品的分配⽅式。
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两个⽅⾯。
其中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课个人收入与分配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个人收入与分配教案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的概念及其来源;2. 使学生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3. 培养学生分析个人收入分配不均问题的能力;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教学重点:1. 个人收入的概念及其来源;2. 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3. 个人收入分配不均问题的分析;4. 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的培养。
教学难点:1. 个人收入分配不均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2. 金钱观和消费观的树立。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个人收入分配不均的现象,引发学生对个人收入与分配问题的思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个人收入的概念及其来源,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
3. 课堂讲解:讲解个人收入的概念及其来源,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分析个人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及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个人收入分配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均现象,并提出解决办法。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个人收入与分配问题的看法,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个人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三、课后作业1. 请简述个人收入的概念及其来源。
2. 请阐述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
3. 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及影响。
4. 谈谈你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个人收入与分配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五、课后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小组讨论的参与度,评价学生对个人收入与分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金钱观和消费观的树立情况。
六、教学活动设计活动1:收入来源调查让学生课前调查家人或周围人的收入来源,了解不同职业、不同地区的收入差异,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的含义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 使学生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原理和方式。
3. 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的含义与分类工资性收入非工资性收入合法收入与非法收入2. 个人收入分配的原理劳动报酬原理生产要素分配原理3. 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混合分配4.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改革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特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方向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个人收入的含义、分类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个人收入分配的原理和方式;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改革。
2. 教学难点:个人收入分配原理和方式的理解与应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式。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实际问题。
3. 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收入分配改革的途径。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介绍国民经济中的个人收入分配现象,引发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关注。
2. 讲解与讨论:讲解个人收入的含义、分类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原理和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现状。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改革途径。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基本概念的理解、对个人收入分配原理和方式的认识,以及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了解。
2. 评价方式: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案例分析报告。
3. 评价标准:能准确理解并运用基本概念;能分析并解释个人收入分配原理和方式;能了解并评价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现状及改革。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教案:个人收入的分配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个人收入的概念和含义。
2. 了解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3. 了解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性和效率性的问题。
4.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收入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的概念和形式2. 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劳动所得、资本所得、转移支付、财产所得等3. 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性和效率性问题4. 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收入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举例,引入个人收入的概念和意义,并与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个人收入的形式(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个人收入的形式,如工资、奖金、利息、股息、房屋租金等。
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15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如劳动所得、资本所得、转移支付、财产所得等。
并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归纳各种收入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
4. 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性和效率性问题(15分钟)教师与学生讨论个人收入分配中的两个重要问题:公平性和效率性。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对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的影响。
5. 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收入(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收入。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财意识和投资意识。
6. 综合训练(15分钟)教师布置综合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个人收入分配的综合分析和思考。
7. 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重点强调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对公平和效率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四、教学评价1. 针对学生的综合测试2. 针对学生的小组讨论和个人总结3. 针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五、教学资源1. 教师课件和PPT2. 学生讲义和练习题3. 实际案例和数据材料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介绍了个人收入的分配问题。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的含义及其分配方式。
2. 使学生掌握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及特点。
3. 培养学生正确看待收入分配不均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个人收入的含义及其分配方式。
2.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 分析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及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及特点。
3. 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探究收入分配不均现象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统计数据,引发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关注。
2. 讲解个人收入的含义及其分配方式,如工资、奖金、津贴、稿费等。
3. 介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及特点,如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混合分配等。
4. 分析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如地区差异、行业差异、技能水平等。
5. 讨论收入分配不均的影响,如社会公平、消费水平、社会稳定等。
6.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收入分配不均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六、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过程。
2. 分析一个收入分配不均的案例,并提出解决对策。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个人收入分配公平与效率的认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讨论环节,评价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收入分配不均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九、拓展学习1.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相关政策,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最新动态。
2. 推荐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加深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认识。
3.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和解决能力。
十、教学资源1. 教材:《经济学原理》、《社会学概论》等。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教案标题: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目标:1. 了解个人收入的来源和不同的分配方式。
2. 探讨个人收入分配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和公平意识。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的个人收入来源,如工资、奖金、投资等。
2. 学生能够理解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如消费、储蓄、投资等。
3. 学生能够分析不同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 学生能够制定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计划,培养良好的财务管理能力和公平意识。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学生小组讨论活动所需的材料。
3. 个人收入分配案例分析材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个人收入的概念,解释个人收入的来源和不同的分配方式。
2. 提问学生他们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意义和目的。
步骤二:个人收入来源(10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展示不同的个人收入来源,如工资、奖金、投资等。
2. 讨论每种收入来源的特点和优缺点。
3.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收入来源与个人能力和努力的关系。
步骤三:个人收入分配方式(1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展示不同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如消费、储蓄、投资等。
2. 讨论每种分配方式对个人财务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3.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与个人目标和价值观的关系。
步骤四: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15分钟)1. 分组讨论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个人收入分配案例。
2. 要求学生分析该案例中不同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 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
步骤五:制定个人收入分配计划(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并制定一个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计划。
2. 要求学生考虑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分配方式。
3.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计划与小组成员分享,并互相提供反馈和建议。
步骤六:总结和评价(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个人收入的来源和不同的分配方式。
课个人收入与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与分配教案第一章:个人收入与分配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的含义和来源。
2. 使学生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方式。
3.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个人收入与分配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的含义与来源2. 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3. 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4.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与改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个人收入的含义与来源2. 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方式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个人收入与分配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与改革。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正确对待个人收入与分配的态度。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思考个人收入与分配的重要性。
2. 讲解个人收入的含义与来源,让学生了解各种收入形式。
3. 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方式,让学生明白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
4. 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与改革,让学生了解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5. 讨论如何正确对待个人收入与分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工资收入与分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工资收入的含义和构成。
2. 使学生掌握工资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方式。
3. 培养学生合理规划工资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工资收入的含义与构成2. 工资收入分配的原则3. 工资收入分配的方式4. 工资收入管理与支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工资收入的含义与构成2. 工资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方式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工资收入与分配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资收入分配的现状与改革。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合理规划工资收入,提高生活质量。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思考工资收入与分配的重要性。
2. 讲解工资收入的含义与构成,让学生了解各种工资收入形式。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个人收入的来源和分配方式;2.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方法;3.了解个人收入分配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个人收入的来源:–劳动收入:工资、奖金、津贴等;–财产性收入:利息、股息、房屋出租所得等;–转移性收入: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
2.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直接分配:个人劳动价值决定收入;–间接分配:依靠市场经济方式分配;–社会分配:政府通过税收、福利等手段进行分配。
3.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方法:–公平原则:按劳分配、按能力分配等;–激励原则:鼓励人们积极劳动创造财富;–调节原则:通过税收和社会福利制度实现收入再分配。
4.个人收入分配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作用:–促进经济增长:合理的收入分配激发消费需求和投资活力;–降低社会不平等:通过再分配机制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个人收入的来源和分配方式,并分析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发表各自对个人收入分配的看法和意见;3.案例分析法:选取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方法,并探讨其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举例引起学生对个人收入的关注和思考,引发学生对分配问题的兴趣;2.介绍个人收入的来源和分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个人收入的多样性和分配的复杂性;3.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方法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4.组织学生分析案例,探讨个人收入分配对社会稳定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5.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概括个人收入的分配原则和方法,并强调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估1.课堂小测:设置选择题和简答题,考察学生对个人收入的来源和分配方式的掌握程度;2.学生讨论表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问题和表达意见的能力;3.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学生围绕个人收入分配对社会稳定的作用,撰写一份分析报告,评估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设计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和方式。
3.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收入分配的态度和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意义2. 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3. 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4. 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5.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改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意义、基本原则和方式。
2. 教学难点: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改革。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意义、基本原则和方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实例。
3. 讨论法:探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改革。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收入分配的意义和重要性。
2. 讲解概念: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3. 讲解原则: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
4. 讲解方式: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
5. 分析案例:分析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实例。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改革。
7. 总结讲解: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8.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个人收入分配的思考题和练习题。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特点。
2. 让学生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过程。
3. 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成效和不足。
七、课堂互动1. 提问:什么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2. 提问:如何看待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 提问: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八、教学评价1. 课堂讲授:评价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概念、意义、原则和方式的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在分析个人收入分配公平与效率方面的能力。
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认识和看法。
课个人收入与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与分配教案第一章:个人收入的含义与分类1.1 个人收入的含义解释个人收入的定义强调个人收入的重要性引导思考个人收入与生活质量的关系1.2 个人收入的分类介绍工资收入、投资收入、经营收入等不同类型的个人收入分析各种收入来源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探讨各种收入对于个人财务状况的作用和意义第二章:影响个人收入的因素2.1 教育与技能探讨教育水平对个人收入的影响强调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引导思考终身学习对于提高个人收入的必要性2.2 工作经验与职位解释工作经验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探讨职位晋升和职业发展的途径引导思考工作态度和职业规划对于个人收入的影响第三章:个人收入的分配与公平性3.1 收入分配的原则介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原则探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引导思考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3.2 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分析当前社会中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现象探讨导致收入不平等的原因引导思考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第四章:个人收入的税收政策4.1 税收与个人收入的关系解释税收对个人收入的影响强调税收的作用和意义引导思考税收对于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作用4.2 个人所得税制度介绍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分析个人所得税对于个人收入的影响探讨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第五章:个人收入管理与理财规划5.1 个人收入管理的重要性强调个人收入管理的重要性解释合理支配收入的意义引导思考个人收入管理对于实现财务目标的作用5.2 理财规划的基本原则介绍理财规划的概念和方法分析理财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步骤引导思考制定个人理财规划的策略和目标第六章:储蓄与投资6.1 储蓄的意义与方法解释储蓄的重要性,包括应对紧急情况、实现长远目标等探讨储蓄的方法和技巧,如定期存款、活期存款等引导思考储蓄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如何平衡二者6.2 投资的基本概念与策略介绍投资的基本概念,包括风险与收益、分散投资等分析不同投资方式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如股票、债券、基金等引导思考投资目标与个人风险承受能力的匹配第七章:个人财务安全7.1 个人财务风险的识别与应对分析个人财务可能面临的风险,如失业、疾病、老龄化等探讨如何通过保险、紧急储备等手段应对风险引导思考财务安全对于生活质量的重要性7.2 个人破产与债务管理解释个人破产的概念和影响探讨债务管理的原则和技巧,如合理消费、避免过度负债等第八章:社会福利与保障8.1 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概念与作用介绍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概念,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分析社会福利对于个人和家庭的重要性引导思考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8.2 社会保障政策与个人规划解释社会保障政策的基本内容和精神探讨如何通过社会保障政策来实现个人保障引导思考个人规划与社会福利的结合第九章:收入与性别、年龄的关系9.1 性别对于个人收入的影响分析性别歧视对于个人收入的影响探讨如何消除性别歧视,实现收入平等引导思考女性在职场中的权益保护9.2 年龄对于个人收入的影响解释年龄对于个人收入的影响,如经验与体力等探讨如何应对年龄歧视,实现个人收入的稳定引导思考终身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第十章:收入与生活质量的关系10.1 收入与生活质量的相互影响分析收入对于生活质量的影响,如教育、医疗、休闲等探讨提高生活质量的途径,包括合理消费、精神追求等引导思考如何平衡收入与生活质量的关系10.2 实现收入与生活质量的双赢提出提高个人收入和改善生活质量的策略和方法强调个人规划与目标设定的重要性引导思考如何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个人收入的含义与分类:理解个人收入的定义和分类对于理解后续章节有基础性的作用。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教学目的㈠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
2.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
3.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4.懂得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5.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6.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
7.理解我国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8.理解公平以及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9.懂得社会主义社会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必要性。
10.理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1.理解我国当前实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方面的举措。
12.理解保证“两个合理比重”的意义以及重要落实措施。
13.懂得效率的含义。
14.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15.理解当前我国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㈡能力目标:1.能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
2.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分析能力。
3.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的辩证思维能力。
4.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5.结合和谐社会建设,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树立劳动关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3.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二、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㈠旧课复习:1.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是什么?(各商业银行)2.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3.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业务。
4.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主要有什么?5.我国的债券主要有哪三种?他们分别的利率比较与风险比较?6.我国的保险类型。
7.储蓄、股票、债券的风险比较、流通性比较、利率比较。
㈡新课学习:1、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的含义及其在不同国家的分配方式。
2. 使学生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原则。
3. 培养学生分析与评价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的含义与来源2. 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3. 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原则4.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与改革5.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政策建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个人收入的含义及其在不同国家的分配方式;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原则;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与改革;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政策建议。
2. 教学难点: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原则的平衡;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改革的举措及效果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个人收入的含义、分配方式、公平与效率原则等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与改革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收入分配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政策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我国收入分配政策及其对社会公平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统计数据,引发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关注。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个人收入的含义、来源及不同国家的分配方式。
3. 分析公平与效率原则:阐述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原则,并结合案例进行说明。
4. 讨论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现状与改革: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问题及改革措施。
5. 总结与建议: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提出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政策建议。
6. 课堂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评价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6. 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社会问题:分析收入分配不平等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如社会分层、教育不平等、健康差异等。
7. 国际比较: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个人收入分配情况,了解不同经济体制下的分配特点和差异。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设计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让学生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政策。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问题2. 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3. 个人收入分配的政策4.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5. 学生实践:分析身边的社会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问题、原则和政策。
2. 教学难点: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问题、原则和政策。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社会现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收入分配问题。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收入分配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问题、原则和政策。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社会现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收入分配问题。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现状、问题和原则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认识。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身边人的收入分配状况。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个人收入分配政策和社会公平。
3. 观看相关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收入分配问题的现状。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3.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九、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和辅导。
3. 结合时事热点,更新教学案例,使教学内容更具现实意义。
2. 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分享他们在学习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的收获。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学案全面版
个⼈收⼊的分配教案学案全⾯版第七课个⼈收⼊的分配教案(复习课)李洪丽⼀、新课标要求与教学⽬标新课标基本要求:阐述我国实⾏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教学⽬标:知识⽬标1、识记按劳分配、按⽣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按⽣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前存在的多种分配⽅式,并确认按⽣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4、识记效率、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5、理解为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涵义;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6、结合现实⽣活中存在的收⼊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说明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意义。
能⼒⽬标1、培养学⽣全⾯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活中的收⼊分配差距,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
2、培养学⽣全⾯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活中的收⼊分配差距,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产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1、我国实⾏这种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2、合理的收⼊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三、教法设计讲授法合作探究归纳法四、两情分析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解决为谁“⽣产的问题”⼀个⼈消费⽔平的⾼低在很⼤程度上取决与收⼊⽔平,⽽收⼊主要是劳动创造的、“分配”⽽来的。
“怎样分配”是每个劳动者息息相关的事情。
第⼀节“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式并存”分析了“按劳分配”的必要性,多种⽅式并存及社会意义。
第⼆节“兼顾效率与公平”,解析了效率、公平的含义,提出坚持这⼀原则的基本要求学情分析学⽣的总体⽔平不⾼,多知识掌握和获取的能⼒较差,缺乏⾃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对于学习的⽬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
再加上本课设计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分配原则的相关知识点较抽象枯燥,离现实⽣活相差太远,学⽣理解和把握起来有⼀定的难度。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 了解个人收入的定义和来源; - 掌握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 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性; - 分析不同收入分配方式的优缺点。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的定义和来源•个人收入的概念;•个人收入的主要来源,如工资薪金、利息、股息、租金等。
2. 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a) 劳动所得•个人通过工作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b) 资本所得•个人通过投资获得的收入;•包括利息、股息、租金等。
c) 转移收入•个人通过政府转移支付或社会福利获得的收入;•包括社会保障金、失业救济金等。
3. 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性•个人收入分配对社会经济稳定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收入分配方式会导致社会不同的社会效益。
4. 不同收入分配方式的优缺点•劳动所得:激励个人劳动积极性,但存在不公平现象;•资本所得:促进投资和经济增长,但加剧贫富差距;•转移收入: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但可能造成依赖和挑战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向学生介绍个人收入的定义、来源和分配方式。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不同收入分配方式的优缺点展开讨论。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帮助他们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实际问题和挑战。
四、教学评估•课堂讨论: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评估他们对个人收入分配的理解程度。
•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练习题,要求学生回答并提交。
评估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课件:准备包含相关知识点和案例的课件,供学生理解和学习。
•教材:提供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和复习。
六、教学计划本课程计划分为两个课时。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 - 第一课时:个人收入的定义和来源、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 第二课时: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性、不同收入分配方式的优缺点。
七、教学延伸•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分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或写作活动,就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等问题展开思考和辩论。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第一章:个人收入的含义与构成1.1 个人收入的含义解释个人收入的定义强调个人收入的重要性1.2 个人收入的构成介绍个人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工资、奖金、津贴、投资收益等分析各种收入来源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第二章:工资收入2.1 工资收入的含义与计算方式解释工资收入的定义介绍工资收入的计算方式,如月薪、小时工资等2.2 工资收入的决定因素分析影响工资收入的因素,如技能、经验、地区、行业等探讨工资收入与工作表现的关系第三章:非工资收入3.1 非工资收入的含义与种类解释非工资收入的定义介绍非工资收入的主要种类,如奖金、津贴、股权激励等3.2 非工资收入的影响因素与计算方式分析影响非工资收入的因素,如绩效、职务、公司利润等探讨非工资收入的计算方式和税收政策第四章:个人所得税4.1 个人所得税的含义与作用解释个人所得税的定义强调个人所得税的作用,如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等4.2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与优惠政策介绍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结构分析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如基本免税额、专项附加扣除等第五章: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与政策调节5.1 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现象探讨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现象及其原因分析个人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社会的影响5.2 政策调节与改善个人收入分配介绍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如税收调节、社会保障等探讨政策调节对个人收入分配的改善作用第六章:财产性收入6.1 财产性收入的含义与种类解释财产性收入的定义介绍财产性收入的主要种类,如利息、股息、租金等6.2 财产性收入的获取与影响因素分析获取财产性收入的途径,如投资、拥有财产等探讨影响财产性收入的因素,如资产价值、市场利率等第七章:社会保障与福利7.1 社会保障的含义与作用解释社会保障的定义强调社会保障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如保障基本生活、减少贫困等7.2 社会保障与福利政策介绍社会保障与福利的主要政策,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分析社会保障与福利政策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第八章:自愿性储蓄与投资8.1 自愿性储蓄与投资的含义解释自愿性储蓄与投资的定义强调自愿性储蓄与投资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8.2 自愿性储蓄与投资的决定因素分析影响自愿性储蓄与投资的因素,如收入水平、利率、投资风险等探讨自愿性储蓄与投资对个人财富积累的作用第九章:劳动市场与职业选择9.1 劳动市场的含义与结构解释劳动市场的定义介绍劳动市场的结构,如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等9.2 职业选择与个人收入分析职业选择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探讨不同职业的收入水平及其原因第十章:收入分配与社会经济发展10.1 收入分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收入分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强调收入分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10.2 实现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分析实现更加公平收入分配的途径,如改革税收制度、提高教育水平等探讨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应扮演的角色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个人收入的含义与构成:理解个人收入的定义及其构成部分,特别是各种收入来源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高中思想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教学设计一、知识目标: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声场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分析当前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能力目标:辩证地认识和对待分配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尝试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实践,亲身体验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对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财富床罩及发展生产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教学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四、教学过程导入请几位学生谈谈家庭收入情况:师:通过两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的来源有多种。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国现阶段,个人消费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板书课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新授一、按劳分配为主体生产决定消费,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注意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分配尺度: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既看劳动的数量,也看劳动的质量)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对象:个人消费品2.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各项必要扣除”是指扣除成本、企业留成和上缴国家财政的部门,也就是指个人生活消费品部分,而非企业全部的生产总值。
“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是指现在的劳动,劳动者离开公有制经济或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不属于按劳分配,退休金属于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学案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个人收入的定义和含义;2.掌握个人收入的来源和分配方式;3.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4.分析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不公平性问题;5.培养学生合理理财意识,提高财务管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 个人收入的定义和含义(10分钟)•讲解个人收入的定义;•介绍个人收入的主要来源,如工资、奖金、利息、股利、租金等;•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收入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
2. 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15分钟)•讲解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如按劳动报酬分配、按资本收益分配、按福利待遇分配等;•分析不同分配方式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 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20分钟)•介绍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如个人能力、教育背景、行业选择等;•分析不同因素对个人收入的影响程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个人收入。
4. 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不公平性问题(2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分析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现象,如贫富差距、性别歧视等;•讨论个人收入分配公平的标准和措施。
5. 合理理财与财务管理(25分钟)•引导学生认识合理理财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介绍各类理财产品的特点和风险;•培养学生理性消费和储蓄的意识;•分享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6. 教学总结与小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强调个人收入的分配公平性和合理理财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财经问题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和实践。
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对个人收入的定义、分配方式、影响因素等知识进行讲解;•讨论交流: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不公平性问题;•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合理理财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四、教学工具及资源•电子白板或黑板;•讲义、案例分析材料。
五、教学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情况;•案例分析评价:评估学生对合理理财和财务管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课后作业评价:布置关于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思考题或案例分析题,评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学设计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学设计引言个人收入的分配是指个人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的收入如何进行合理分配。
在这个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理解和掌握个人收入的分配对于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本教学设计将介绍个人收入的来源和分配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个人收入的合理分配方法。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 - 理解个人收入的来源和意义; - 了解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 分析和评价个人收入分配的合理性; - 掌握个人收入合理分配的方法。
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的来源•工资收入:从就业和工作中获得的报酬;•利息和股息收入:从存款利息、股票分红等金融投资中获得的收入;•租金收入:通过出租房屋或其他物品获得的收入;•个体经营收入: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的收入;•特许权收入:通过出售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获得的收入;•其他非工资性收入:包括奖金、福利、救济金等。
2. 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存款和投资:将一部分收入存入银行或进行投资,以获得利息和股息收入;•消费: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和个人消费品;•住房和家庭开支:支付房屋贷款、租金以及家庭日常开支;•保险和养老金:购买保险和缴纳养老金以做风险和未来生活准备;•慈善捐赠:将一部分收入捐赠给慈善机构或公益组织;•教育和培训:用于自身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3. 个人收入分配的合理性个人收入分配的合理性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 基本生活需求:个人应优先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如食物、住房、教育等; - 储蓄和投资: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应考虑长期的储蓄和投资计划; - 社会责任:适当的慈善捐赠是个人分配收入的一种合理方式。
4. 个人收入合理分配的方法•制定预算:制定个人收入和支出的预算,合理规划个人收入的分配;•建立紧急储备金:建立紧急储备金以应对突发状况;•分配百分比:将个人收入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不同的用途,如生活费、教育费、娱乐费等。
教学活动安排活动一:个人收入来源的探究(小组活动)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个人或家庭,调查并总结该个人或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以及这些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第七课个人收入分配教案全课概述第二单元分析了“投资与创业”,解决了“谁来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
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本课分为2个框题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新课标基本要求阐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新课程学习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南岭村”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2-63页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教师点拨: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
教师活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2)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第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
教师活动: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中如果实行平均分配会出现什么后果?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如果实行平均分配,必然导致“懒汉”的出现,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和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缓慢,最终导致共同贫穷。
教师活动:可见,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既是客观经济条件的要求,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也体现了优越性。
(3)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教师总结: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就是活动:既然按劳分配有这样重要的意义,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占怎样的地位?学生活动:认真思考总结,得出结论教师总结:(4)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现实表现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首先,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虽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所以按劳分配必然是主体;同时,劳动者中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占多数,所以按劳分配方式必然是主体。
其次,从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收入结构看,尽管目前公有制企业个人收入逐渐多样化,但在各种报酬中,按劳分配部分的收入仍然占较大比重。
最后,从按劳分配对其他收入方式的影响看,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3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在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除去按劳分配之外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到底还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为什么在我国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下面内容的学习来了解。
(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教师活动:为什么我国所有制结构和我国的分配制度有相同的地方?都以某某为主,多种并存?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有什么内在联系?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这种分配方式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公有制是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但在其他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不能按劳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劳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多种分配方式的主要形式第一、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在这里劳动者充当了什么角色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第二、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4页漫画与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教师点评:参与受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要做到能分清一种分配属于哪种要素的收入。
教师活动:在我国为什么允许这些要素参与分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什么重要作用?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3)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 __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三)课堂总结、点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也有重要的意义。
(四)实例探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据此回答例1——例4[例1]下列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的是()个人收入的分配滕州一中高三政治张慎营【教材分析】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解决了“谁来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本单元进入收入与分配的学习,主要解决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
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即从个人分配的角度展开与后面的国家分配“财政、税收”共同构成了社会再生产中分配这一重要环节。
作为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该课需着重把握我国分配制度下的分配方式及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
【设计意图】根据高三一轮复习全面系统、灵活扎实的指导原则结合政治课堂复习模式,按照“复习提问---知识整合(自主填空)---知识架构——重点突破——素质提高”等复习环节,同时贯以“拓展延伸”、“误区警示”,设置典型例题进行“高考回放”,让学生加深对重点、难点、考点的理解,从而落实考纲和课标。
【教学目标】1、高考考点(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2、考点解读(1)识记按劳分配的地位、含义、原因、多种分配方式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当前我们实行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2)把握以上考点能有效完成一些细节性的选择题,会判断一种收入是属于哪一种分配方式所得。
(3)在分配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掌握这一原则和其他措施能更好的解决当前收入差距和实现社会公平问题。
3、关注热点(1)运用个人收入分配原则、制度等知识,分析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居民收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运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意义,认识我国事业单位将全面推行绩效工资及《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分配公平。
【教学重难点】(1)按劳分配,我国的分配制度,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初次分配、再分配、国民收入、居民收入等概念及关系。
(3)分配方式,社会公平的实现。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并完成基础知识填空,知识整合,夯实基础。
情境教学法----教师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问题情境,提出探究性问题,启迪学生思维,进行课堂探究,最后归纳总结。
讲练结合法---在突破考点后,及时设置一些典型例题或“高考回放”进行巩固强化,讲练结合,将落实进行到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环节一:复习提问】(提问背诵,温故而知新)回顾并背诵上节课两个重要问题1、如何解决就业问题?2、我们进行投资理财时应坚持什么理念或原则?【环节二:自学填空】(自主学习,整合知识、夯实基础)给大家5--7分钟时间,阅读教材P58--63,完成步步高资料填空部分。
一、分配制度(一)、按劳分配为主体1.按劳分配的地位地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____________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______地位。
2、含义(基本要求):在__________经济中,在对_________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________,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__________决定的._________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_________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_________,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