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思考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

文化的定义

在中国古代文:纹理化:教化文化是与武力相对的教化

在现代社会①知识,学历②文明、修养③职能机构④(考古学)先民的遗址、遗物

第二讲

1.忠君观念的形成过程

(1)夏商西周时期:以宗法制和天命论维护君主统治;

(2)春秋战国时期:“忠”最初指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忠诚;外内(君臣)倡和为忠;“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为最高原则开始有条件地指向君臣关系,

2.忠君观念存在的社会原因

(1)地主阶级需要权威来处理其内部矛盾和冲突,并代表其整体的、共同的、长远的利益(地主经济独立性、分散性、不稳定性);

(2)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农民需要保护者和仲裁者,寄希望于皇帝,寄希望于清官。

3.忠君观念面临的挑战及影响

挑战:

①民族危亡时,忠君与爱国的矛盾(奸臣理论);

②君主权力与能力的矛盾(宠臣、权臣、宦官、外戚);

③来自窥视君权者的威胁。

影响:

①忠君观念包含了一定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

②春秋战国时,忠君观念的提出有助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③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桎梏,称为专制君主维护其统治的杀手锏(奴性、愚忠、无独立思考能力、对上顺从、对其他人似狼、无独立人格、无鲜明个性);

④现实影响:向往专权,帝、皇、宫、御,善于服从。

第三讲

1.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1)创立了以考试方式选拔人才的制度:过去,无客观标准,纠缠人际关系,官员是靠世袭、推举、养士、血缘关系、战功得到官职的;现在,科举制度制定了考试必读书目、规定了考试文体、建立了回避保密等制度;

(2)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基本合格的官吏:原因是,考试内容为礼仪道德管理学,长期心理和见识的准备,上任后前有陈规,上有上司,下有属吏和幕僚;

(3)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统治:a、官员的选拔权和任用权收归中央;b、统一了考试标准,加强了思想的统一;c、向广大平民广开官路,调和了阶级矛盾,平民入仕,科举成为政府与士人联系的纽带,打破了“王侯将相有种”的不平等制度;

(4)儒学传承,精神秩序,引导青年将读儒家经典作为主要的生命方式,使全社会都集中在同一种思想逻辑中。

2.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

(1)维护了官本位主义:①制定了看似平等的规则,现实中又有成功后的诱惑;②成功几率小,客人们还是充满希望;③官本位:a、公共权力的运行以“官”的利益和意志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b、严格的上下级制度,下级对上级唯首是瞻,上级对下级拥有绝对的权力;c、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官阶高低为标准或参照官阶级别衡量人们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的社会心理;d、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敬官、畏官的社会心理。

(2)对教育的影响:①考试内容的单一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②片面强调知识的记忆,极大地束缚了读书人的创造力。

(3)强化了中国人的宗族观念:需要经济后盾。

第四讲

1.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

2.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就其中一条谈谈认识

①战争观:崇尚和平,以战止战。战争是不可避免,要以战止战,也要师出有名

②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指导原则。首先,重视战争的研究和准备;其次,慎重对待战争;第三,进行未雨绸缪的备战。

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④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

⑤因情用兵的作战思想。讲究一个情字。即是将领应根据事态的变化,而“随机应变”,灵活掌控战局。如: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战场形势随时会发生变化;保密原则。但君主担心将领拥兵自重。

⑥奇正相生的辩证思维方式。正态出兵为正,相反为奇。

⑦注重谋略。“诡道制胜论”

3.了解下列谋略的大概内容:

瞒天过海:示假隐真,常见不疑、伪装,出其不意

无中生有:示敌以假,让敌方识破,变假为真

李代桃疆: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次要、局部、暂时,丟车保帅

打草惊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投石问路

抛砖引玉:类以诱之,击蒙也。伪装诱骗

借尸还魂: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假道伐虢: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指桑骂槐: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①管理军队,抓住个别坏典型,从严处理,震慑全军将士

②运用各种政治和外交谋略施加压力,配合军事行动。

上屋抽梯:①设置诱敌圈套②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树上开花: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以为仪也。

4.谋略思想的社会影响

Sorry

第五讲

1.三从四德

为了维持父权制家庭稳定,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2.七出

规定夫妻离婚所时所要具备的七种条件,当妻子符合其中一种条件时,丈夫及其家族便可以要求休妻。从其内容来看,主要是站在丈夫及其家族的角度并考量其利益,因此可说是对于妻子的一种压迫。但另一方面在男性处于优势地位的古代社会中,也使女性最低限度地免于任意被夫家抛弃的命运。

①不事舅姑:妻子不孝顺丈夫的父母(焦仲卿,刘兰芝);

②无子:无子的正妻为丈夫置妾,妾生之子视为己出,可免于被休;

③淫僻:红杏出墙或行为怪癖(沉塘、浸猪笼、幽闭);

④嫉妒:认为妻子的凶悍忌妒会造成家庭不和、有害于家族的延续(王熙凤);

⑤恶疾:妻子患了严重的疾病(喑、聋、盲、秃等);

⑥口多舌:妻子太多话或说别人闲话。理由是“离亲”(陈伯爱弟弃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