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方法的准则》ppt

合集下载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关于社会事实的定义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关于社会事实的定义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关于社会事实的定义社会学的方法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就是所谓的“社会事实”。

要理解这个概念,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社会事实”,它并不是一个我们可以直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嗯,就像你去市场买菜,看得见、摸得着的蔬菜水果,那是物理的东西,而社会事实呢,属于那种“你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影响你的方方面面”的东西。

比如说,你每天上班、结婚、生孩子,甚至你吃饭的方式、穿衣的标准,都是社会事实的一部分。

它们不像你家里的桌椅那么固定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它们是有规律、有框架的,像是一种“无形的规则”,你生活在其中,可能都没太注意到。

好比你从小到大,爸妈就告诉你“吃饭不能发出声音”之类的社会规范,这其实就是一种社会事实。

它并不会因为你个人喜不喜欢而改变,反正就是那么一个规矩,无论你是谁,它都存在在你的生活里,影响着你的一言一行。

你不遵守这个规矩,可能会觉得自己怪怪的,别人也会看你一眼。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压力山大”?其实这就是社会事实的魅力所在,它会影响你、制约你,而你往往都没意识到自己是在“被影响”。

更有意思的是,社会事实不仅仅是这种看似微小的规范。

它还涉及到更大范围的东西,比如国家的法律、宗教信仰、教育体系,甚至是我们对“幸福”的定义。

这些东西看起来好像没啥直接的关系,但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法律这个社会事实,社会会乱成什么样?如果没有教育体系,很多人恐怕连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都掌握不好。

所以社会事实是有力量的,不是那种弱弱的、无关痛痒的,它能深深地改变每个人的行为。

而且呀,社会事实它是外在的。

你和我,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我们都得遵守这些“外来的规则”。

你看,不管你喜欢与否,某些事情就是社会事实,比如大家都知道工作日得早起去上班,晚上休息,周末可以放松一下。

这个节奏,你逃得掉吗?没办法,就算你不想遵守,生活也逼着你得遵守。

这就像是在玩一个游戏,游戏的规则是别人定的,你得按照规则来玩,不然你就得“Game Over”。

涂尔干的方法论思想与社会学品性的塑造——试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涂尔干的方法论思想与社会学品性的塑造——试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2 1 年 6月 01 第2 8卷 第 3 期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un lo o twetU ies yo ce c n e h ooy o r a f uh s nv ri f in ea dT c n lg S t S
J n 0 1 u e2 1
Absr c t a t:Re d n h se p e e f s coo y i n ipe a l o s me n a i g t e ma tr i c s o o i lg s i d s ns b e t o o e,wh n s t n e sa d o wa t o u d rt n
o a s lt n he r d me to fc u ai a d t u i n f“v l efe ”,whc k sa g e ti a to h omain o d m o y a u r e ih ma e r a mp c n t e fr to fmo e s —
tesbet hrc r t fsc lg.D rhi ST eR l oi oi l to n f h ra h ujc c aat s co i o e i i ooy uk e m’ h u s fS c l c h di o eo teget eo o g a Me s
M o r o ilg de n S co o y Cha a t rs i r c e itc
— —
on
Rue fS coo i l to l o o ilgc h d s a Me
xu n Yo g
(ntueo i e E ua o , i gi leS yU i r t, ac a g 30 8 J nx , hn ) Istt f g r d ct n J nx Bu —k nv s y N n h n 0 9 , i gi C ia i H h i a ei 3 a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客观性:社会学方法强调要客观地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避免个人主观意见的干扰。

社会学研究应该基于客观的数据和证据,而不是主观的臆断或偏见。

2. 综合性:社会学方法倡导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途径来理解和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

这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同时借鉴历史、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观点。

3. 非唯物主义:社会学方法不仅关注物质层面的社会现象,也关注非物质层面的社会现象,例如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

社会学研究应该综合考虑物质和非物质因素对社会行为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第三章--迪尔凯姆

第三章--迪尔凯姆
3、托克维尔与迪尔凯姆
社会地位平等—野心膨胀—利己主义与失范的思考 权力集中倾向——暴政,对外战争 良好社会结构整合的条件:权力分立;个人属于集体组织;个人
自由受到政府保护;普遍信仰;公民和政治联盟

一节 4、孔德与迪尔凯姆
迪尔凯姆从孔德那里借用了关于“社会事实”的科学 的设想,同意孔德关于社会组织的法则能够被揭示的 观点;孔德的方法论影响了迪尔凯姆的方法论,孟德 斯鸠对类型的强调,通过孔德强调使用类型作为比较 的分析工具的强化,形塑了迪尔凯姆的方法,迪尔凯 姆全部的学术生涯都坚持依据“形态学”或结构对现 象的分类必须优先于因果和功能分析.
第 一
节 1、孟德斯鸠与迪尔凯姆:
迪尔凯姆将自己社会学中的许多部分归功于孟德斯鸠的洞察力: 社会世界能被当做“事物”研究;构建类型是最佳的途径;构建 类型时研究数量、排列和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把法律看做 更宽泛的社会的和文化力量的指征是重要的;同时进行因果和功 能分析是明智的。
2、卢梭与迪尔凯姆
联系。
3、宗教将人们的活动置于一种神圣的意义体系中,
把集体意识内化于个人意识中,使人们感到对社会规范
的服从不是强迫性的,而是自觉自愿的,从而加强了集
识意识的社会整合功能。
宗教的基本要素:圣神的情感;关于圣 神事物信仰和价值;针对神圣事物的仪 式;强化的氏族结构。
世俗形式的替代:职业群体和国家成为 教会和部落;民族主义的信仰成为半神 圣性的。
推测-检验”过程。
(讨论大学扩招的原因及功能?)
第 三
节迪尔凯姆一生的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社会与个人的 关系方面,亦即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社会团结 的产生(宗教)、社会团结的类型,影响社会团结的 因素(社会分工),社会失范。

第三讲 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第三讲 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 (3)普遍性:建立在社会生活的整体基础之上,由社会 整体所塑造和形成的一种特殊力量,使人们不得不产生的 同样的思想和行动才被称为社会事实。
• 两类社会事实:
• (1)属行为方式的生理学事实,如集体意识。
• (2)属集体存在方式的形态学(解剖学)事实,如社会 基本要素的数量和分布,包括人口地区分布,住房交通。
• 8.实证主义把科学看作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理性的和客观的 事业
• 9.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是孔德、涂尔干和韦伯以及帕森斯和 他的学生默顿,实证主义在当代出现了很多分流,最新的代 表是:新功能主义、理性选择理论和交换理论
• 10.实证主义把社会学的使命理解为解释被认为是统治社会 世界的客观“法则”或因果关系,他们希望严格依据科学方 法论进行的足够数量的经验研究,最终能够生产出或发现这 些法则,实证主义的社会理论力图真实的解释社会世界。
部分个人,表现强大的社会强制力
• 有机团结社会: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
即由更一般、更模糊的思维、价值和情感 所构成;
• 初级社会群体中的集体意识:以职业群 体为例
三、社会分工的功能
• (一)社会分工的功能 • 社会团结的物质基础;而非经济作用 • (二)社会分工的类型 • 1、常态分工:表现为职业的专门化,社会异质性增
第二章 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 (1858——1917) • 法国、犹太 • 《社会分工论》1893 •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1895 实证社会学的方 法论纲领 • 《自杀论》1897是实 证研究的典范。 •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 式》1912
第一节 社会学研究方法
• 他认为,要实现社会学科学化的目标,应先确立: 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相应的研究方法 。
• (4)宿命型自杀:由社会控制过度造成的,个人失去了任何希望。 • 这种类型的自杀在现代社会并不常见,但是,现代社会中的各种极端群体

涂尔干PPT讲稿

涂尔干PPT讲稿

主要贡献著作迪尔凯姆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和方法,即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具有不同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特征和特殊的决定因素。

它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久。

它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是先行的社会事实造成的。

社会事实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们,塑造了人们的意识。

这种“强制”既指人们无法摆脱其熏陶和影响,又指对于某些社会规则拒不遵从将受到惩罚。

迪尔凯姆认为,一切社会的观念都具有这种强制力;人类大多数的意向不是个人自己生成的,而是在外界的引导、熏陶和压迫下形成的。

社会高于个人,社会事实无法用生理学、个体心理学以及其他研究个体的方法来解释,而必须用社会学的方法、观点解释。

他说,宗教、道德、法律、社团、协会、语言,以及服装样式均属社会现象,都是社会学特定的研究对象。

他还把社会事实分为“运动的状态”和“存在的状态”,前者指与思想意识相关的现象,亦称“团体意识”;后者是社会上一切组织和有形设置。

迪尔凯姆注重研究前者。

《自杀论》1897年在巴黎出版。

作者在书中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

自杀有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4种类型。

迪尔凯姆在书中运用了社会统计的方法,特别是以统计交互表格的形式,展现了大量的经验资料,用以说明自杀现象受到民族、自然环境、性别、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程度等社会事实的影响,从而建立了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

这一大胆尝试,结束了西方社会学中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况。

该书成为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经典著作。

迪尔凯姆对自杀类别的区分及解释,还为西方社会学的异常行为研究奠定了基础。

A.对研究对象的说明凡是当事人自己采取的或间接、积极的或消极的行动,达到了预期死亡结果的情形都算作自杀。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pptPPT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pptPPT
浅谈《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的那些事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纲领
(法)-迪尔凯姆-1895年 著
制作人:朱益青 2014435810015
本书框架:
序言一 两序言 序言二 一引言 一、什么是社会事实 二、关于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 三、关于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 六主题 四、关于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 五、关于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 六、关于求证的准则
一结论
2
一、什么是社会事实

定义: 存在于个人之身外, 但又具有使个人不能不服从的强制力的 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 特点: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客观性)

3
二、关于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
4
三、关于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
正常现象(规则事实):应该是什么就表现为什么的事实 病态现象(不规则事实) :应该是什么却未表现为什么的事实
三条准则: 1. 一个社会事实一般发生在进化的一定阶段出现的一定种的社会 里时,对于出现在这个一定发展阶段的一定的社会类型来说是
正常的;
2. 指出现象的普遍性是与所研究的社会类型中的一般条件有联系 的,就可检验上述方法的结果;
3. 当这个事实与尚未完成其全部进化过程的社会种有关时,这种ຫໍສະໝຸດ 检验就是必不可少的。5
五、关于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
7
六、关于求证的准则
8
小结: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9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最后修改版)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最后修改版)

述评: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摘要:社会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就必须具有自己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迪尔凯姆把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提出了一系列研究社会事实的方法、准则及检验标准。

他认为社会学像自然科学一样,其研究对象是可以实证的,从而为实证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参考。

本文通过描述迪尔凯姆实证研究方法的准则,并对其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已达到深入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社会学方法社会事实方法的准则一、迪尔凯姆提出社会学方法的背景社会学是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由孔德在实证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他试图使用一种物理学的方法来统一所有的人文学科——包括历史、心理和经济学,从而建立经得起科学规则考验的学科。

他的社会学既无明确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又无专门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继孔德之后,著名的社会学家斯宾塞试图明确社会学的内容,提出了一系列开展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但也没有涉及方法问题。

而对于一门科学能否独立存在,关键取决于它是否涉及到某种独特的“客观现实”,是否拥有独立的研究对象。

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这本论述社会学方法的著作中,迪尔凯姆意在说明把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研究的独特对象,以区别于其它的学科,以及它所使用的特别方法,从而使社会学变成一门科学成为可能。

二、《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的主要内容(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迪尔凯姆提出,应把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社会事实是什么呢?在此,应对社会事实下一个定义:“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1]也就是说,社会事实是一种团体现象,是团体的信仰、倾向和习俗这类东西构成了社会事实,绝不能等同于纯粹的个体事实。

社会事实具有这样的一些特点,社会事实的外在性、社会事实对个人的强制性与社会事实的普遍性。

首先,社会事实的外在性表现在“它的存在不依存于它的团体内部扩散时表现于个体的形式,我们还可以通过社会在团体内部的扩散来界定它”。

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涂尔干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准则,这些准则被称为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这些准则是涂尔干长期研究实践的总结,对于人们进行社会学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分步骤阐述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第一步,重视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是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基础,它是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积累经验和构建知识的过程。

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必须经过实证研究的验证,才能被视为海纳学问的优秀作品。

第二步,关注社会现象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社会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预测和干预社会问题。

涂尔干主张,研究者要长期关注社会现象的变化和发展,掌握社会的动态变化,才能更好地完成研究任务。

第三步,倡导多元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例如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验研究等,这可以提高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涂尔干认为,研究者应该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特点来选用合适的研究方法,以得到更加全面、真实的数据。

第四步,注重定量分析。

社会学研究需要对社会现象进行定量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社会现象的规律和趋势,这可以为社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涂尔干认为,研究者应该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来表达研究结果。

第五步,加强跨学科研究。

社会学研究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

涂尔干主张,社会学研究必须跨越学科的界限,与其他学科建立良好的学术合作关系,以实现知识的交流与融合。

综上所述,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旨在为社会学研究提供科学、完整的框架,对社会学研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者应该在涂尔干的指导下,发扬实证科学的精神,不断开拓研究领域,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社会事实”概念的客观性及其在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论中的地位——读《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社会事实”概念的客观性及其在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论中的地位——读《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 会 事 实" 念 的 客 观性 社 概
同于生理 学和 心理 学 意 义上 的社 会 事 实 。迪 尔 凯姆 认 为 , 果把这些 都说 成是 “ 如 社会 事 实” 那 么 , 会学 , 社
就会 失去研 究对 象 。他 说 : 人们 通 常 用 这 个术 语 来 “
E. 尔 凯姆 ( mi r h i 1 5 ~ l 1 ) 作 迪 E l Duk e e m, 8 8 9 7 ,
为社会 学奠 基人 之一 , 的社会 学基本 思想 集 中体现 他
表示 社会 内部发 生 的几 乎所 有 的现象 , 只要 他们 泛泛 地代 表一点 点社 会利益 。但 这 么一来 , 就可 以说 没有

在 其奠 基之 作《 会 学 方 法 的准则 》 以下 称 《 则 》 社 ( 准 )
会 事实 ” 一 类 具有 非 常特 殊 性 质 的 事 实 ” 这类 是“ 。“ 事 实 由存在 于个人 之身外 , 又具有 使个 人不 能不服 但
从 的强 制力 的行 为 方 式 、 维 方式 和 感 觉 方 式构 成 。 思
… …
只 能用 ‘ 会 的 ’ 社 的一 词来 修饰 它 , 即可名 之为社
会事 实”1蹦’ L( 。按 照迪 尔凯姆 的说 法 , 社会 事实 ” ] “ 大 概分 为 三类 : 一类 是结 晶化 形 式 的 “ 会 事 实 ” 主 第 社 , 要指 的是 信仰 和惯 例 , 括 法 律 、 德 、 包 道 教义 、 金融 制
度 等 。第 二类是 非结 晶形 式 的“ 会 事实 ” 指 的是社 社 ,
读《 社会 学 方法 的准 则》
吴德 群
( 色 学 院 政 治 与 法 律 系 , 西 百 色 5 3 0 ) 百 广 3 0 0

社会学理论与法律方法研究内在理路之探析——读《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社会学理论与法律方法研究内在理路之探析——读《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55 ・
张 志文:社会 学理论与法律方法研 究 内在理路之探 析
——读 《 社会 学方 法的准 则》
的理性 主 义扩展 到人 们 的行 为 中去 ,即让 人们 看
到 ,把 人 们过 去 的行 为还 原为 因果关 系 ,经 过理 性 的加 ,就可 以使 这 种 因果 关 系 成为 未 来 行 为
摘 要 :迪 尔凯姆是 法国著名 的社会 学 家,是 社会学理论的主要 奠基 人之一。他 的代 表作《 社 会学方 法的 准则》 确 立 了其在社会 学的地位 。本文首先梳理 了迪 尔凯姆 对社 会学研 究对 象—— 社会
事 实进行 了定位 分析 ,接 着厘 定 了解释 社会 事 实的方法 ,而后 阐发 了这种理 论对 法律 方 法研 究的
析时下 的法律 方 法研 究 ,探 究 前 者之 于后 者 的理
论意义。


正前人 学术 观点 谬 误 的基 础 上 ,迪 尔 凯 姆 提 出 了
自己的社会学 观 点 。
社 会学 ,顾 名思义 ,是 以社 会 作 为 研究 对 象
的学 问 ,其理 论 基础 和 学科 构架 是 由孑 L 德来 完 成
人 ,在 他之 前孑 L 德 、斯 宾 塞 等学 者 在 他 们 的 著 作
就是“ 理 性 主义 ” 的结 果 。 具体 而 言是把 “ 科 学
收稿 日期 -2 0 1 2— 0 8 — 2 7 作者简介 :张志文 ( 1 9 8 0 一) ,男,山东临清人 ,法学博 士在读 ,讲师 ,研 究方向 :法理学。
作可 以反复发 生 于每 个 人 身 上 ,但 并 不 能 因此 就 说 这种 思 想 和 这 种 动 作 是 社 会 事 实 。 ” 这 种 观 点 错误的 “ 把 社会 事实 同所谓 社 会 事 实在 个 人 身上 的具 体表 现混 为一 谈 了。构 成 社 会 事 实 的 ,是 团 体 的信仰 、倾 向和 习俗 这 类 东西 ,至 于 以集 体 形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一、反思准则
反思准则鼓励研究者仔细思考自己的研究,以便做出更好的决定。

这意味着研究者应该反思自己研究的设计,理论,结果以及总体结论,并根据新发现作出适当的调整。

反思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反向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研究中的问题。

二、可复制性准则
有可复制性的准则旨在促进研究与其他相关研究的可比性,以便对不同的研究结果进行有效的比较。

这也有助于检验和确认研究结果的真实性。

研究者必须保证其研究报告能够回答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并且能够提供足够的细节,以供其他研究者查看和复制。

三、透明性准则
透明性准则旨在提供研究行为的全面信息,使他人可以准确地了解你的研究方法和结果。

研究者应列出清楚地报道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报告格式,以确保透明度和可复制性。

当提供研究细节时,应清楚标明重要的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以便别人可以完全了解整个研究过程。

四、责任准则
社会学方法的责任准则是指研究者必须对其研究行为负上道德职责和责任。

在开展研究时,必须尊重他人的人格和获得他人的许可,并遵守研究的任何其他法律规定。

研究者也应该努力保护受试者的隐私和敏感信息不受侵犯。

最后,他们还应该参与更广泛的社会对话,以期取得更好的研究结果。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E·迪尔凯姆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E·迪尔凯姆

【法】E·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12月第一版,新图C91-03/5-1一、序言(P2)最常用的思维方式可能最有碍于社会现象的科学研究,所以大家应当警戒第一印象的影响。

(P3)我唯一能接受的称号是理性主义者。

实际上,我的主要目的在于把科学的理性主义扩展到人们的行为中去,即让人们过去的行为还原为因果关系,再经过理性的加工,就可以使这种因果关系成为未来行为的准则,人们所说的我们的实证主义,不外是这种理性主义的一个结果。

(P7)把某一类事实作为物来考察,并不是把它们归到这一或那一实在的范畴,而是以一定的心态观察它们。

在着手研究事实时,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对事实的存在持完全不知的态度;事实所特有的各种属性,以及这些属性赖以存在的未知原因,不能通过哪怕是最认真的内省去发现。

(P9)社会学家应该在进入社会世界时,意识到自己进入了一个未知世界。

他们应该认识到,他们所要处理的事实的规律和生物学尚未形成以前生命的规律一样是不可预测的。

(P13)我非常清楚,社会生活的内容不能通过纯心理学的因素即个人意识的状态来解释。

(P16)我把能对个人意识产生强制作用这一特性上可以认识的行为方式或思维方式视为社会事实。

(P18)社会强制之所以具有完全特殊的性质不是来因于社会分子的某种组合十分严密,而是来因于某种社会表象具有权威性。

社会约束观念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它承认集体的行为方式或思维方式是存在于个人之外的现实。

二、什么是社会事实(P25)社会事实就是由存在于个人之身外,但又具有使个人不能不服从的强制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

(P26)我们的大部分观念和意向并不是我们自己形成的而是来自于外界,所以,它们只能强制我们承认他们,尔后进入我们的头脑。

还有一些也具有同样的客观性,也同样对个人产生影响但没有结晶化形式的事实,即人们所说的社会潮流。

(P30)一种现象要成为集体现象,除非它是社会成员所共有的现象,或者是大多数社会成员所共有的现象,也就是说,它必须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毫无疑问,它之所以是普遍的,是因为它是集体的(即多少带点强制性的),而不是因为它是普遍的,所以它才是集体的。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第三章:区分正常和病态现象的准则

在对社会事实进行观察的时候,我们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对纷繁复杂的 社会事实进行各种各样的类的区分,以使社会事实给人以更加有迹可循 的印象。迪尔凯姆的思考是要想使科学能够指导人们的行为,要认识到 存在两种不同的事实:一种是应该是什么就表现为什么,另一种是应该 表现为什么却没有表现为什么的事实。迪尔凯姆称前者为正常现象,后 者为病态现象。在第三章里,迪尔凯姆为我们提供了区分正常和病态现 象的三条准则。 1)普遍性准则。即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对于处于一定发展阶段 的一定的社会种而言,正常现象是具有普遍形态的社会事实。 2)为了检验上述方法的结果,需要找出社会事实的正常性或它的普 遍性的原因,以这种普遍性的性质是根源于事物的本性来检验上述方法 的结果是否有效。 3)当该社会事实所处的社会种尚未完成其全部进化过程时,准则2所 提出的检验就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章 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
在确定了社会事实的范畴之后,迪尔凯姆在第二章里进一步 提出了关于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 迪尔凯姆主张,要想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得到符合客观实际的 结果,发现实在的规律,就必须杜绝一种不合科学逻辑的研究 思维方式,即用日常生活的常识观念来代替实在本身,甚至把 它们当成我们思考、推理的材料。因为这些常识观念比它们所 对应的实在更近于我们,更便于我们理解,所以,我们自然倾 向于以观念来代替实在。 有鉴于此,迪尔凯姆提出了观察社会事实的第一条也是最基 本的准则是: 要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考察。正是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考察, 所以才可以在坚持客观前提下避免了一些由于观念多元甚至是 “想方设法”的对特定社会事实的争论不休和歪曲。 、


2)根据其外在特征对社会事实进行分类,并把符合这些外在 特征的同一类现象收在同一研究中。

自相矛盾的“社会事实”——评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自相矛盾的“社会事实”——评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自然科 学 的统 一 性 》 一 明一 书 中驳 斥 【] 昕
和宗教仪式 ,因为它们既是集体 的,又是 道 :“ 如果 我们可 以把 行为方式看 成是社
累世的创造 ,具有一种各 方面的教育都教 会 事实的话 ,那么相反 ,我们却难把思想 导我们 去承认 和尊崇 的特 别 权威 ” uJ 。 j 方式和感觉方式也视为 同质的东西 。因为
千丝万缕的联 系。于是 ,在关于社会事 实
于个人 的 “ 外在性 ” 。正是通 过社会 与个 定 义 的论 证 过 程 中 ,迪 尔 凯 姆 出现 了与 最 人之 间 “ ” 的差 异 的论 证 ,迪 尔 凯 姆 后结论前后 矛盾 、模棱 两可的论述 : “ 质 这 试图 断 绝 社 会 学 研 究 对 象 与 心 理 学 的 类事实 由存在于个人之身外 ,但又具有使
这样 ,社会学便不可避免地附着于生物学 基础 。对 此 ,迪 尔 凯 姆 将 “ 会 事 实 ” 社
和心理学 。
作如下界 定 : “ 一切 行为方式 ,无 论它是 固定 的还是不 固定 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
被称为社会学奠基人 的迪尔凯姆终生
实践 着 自己 “ 证理 性 主义 ” 社 会学 家 个人 以约束 的,或者换句话 说 ,普 遍存在 实 的学术理想 。百年间 ,作为社会学三大理 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 固有存在的 ,不管 论流 派之 一 的 “ 实证 主 义 ”社 会 学 理论 其在个人身上 的表现如何 ,都 叫做社会事 ” 3 4 社会事 实是一 曾被 人们 奉 为 圭臬 ,后 又遭 到 不 断 的质 实 。 【] 在这个 定义中 ,“ 疑 ,再到被重新认识 。学术浮尘落定 ,留 种行 为方式 ” ,并 且具有 从外 部给 予约束
Cno R 品 评 录 l 1 h ,也是迪 尔凯姆从社会学研 究对象 中清 却从它们 的功 能 和这 种 约束 本 身得 到好

迪尔凯姆与社会事实——读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迪尔凯姆与社会事实——读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并 不 敢 说 曲 高 和 寡 , 至 少 目前 还 比 较 稚 嫩 。 所 以 , 论 但 无
二 十世 纪 “ 音 乐 ” 内 部结 构 如何 划 分 , 少 都 带 有 一 新 的 多 点 自 娱 自乐 的 无 奈 , 怎 么 样 来 突 破 这 种 “ 我 ” 该 会 而 自 应
析 》此 书 的立 意点 大 体 可 以反 映 出叶 松 荣 近十 年来 的学 术 研 究 方 向 与 学 术 成 果 价 值 , 信 在 拜 读 完 此 书 后 , 一 相 每 位 读 者 都 会对 西 方 二 十 世 纪 “ 音 乐 ” 一个 崭 新 、 面 新 有 全 的理解
的 自 由 , 时 也 是 对 广 大 听 众 没 有 义 务 的 自 由 ” 我 们 同 。 现 在 对 于二 十世 纪 “ 音 乐 ” 研究 就像 是在 自己 的 “ 新 的 土 壤 ” , 同 的 “ 种 ” 相 补 给 “ 料 ” 小 团 体 活 动 。 随 中 不 物 互 养 的 着 现 代 中 国 经 济 的 E渐 崛 起 . 国 人 的 个 人 素 养 无 疑 也 在 t 伴 随 着 改 革 开 放 的 步 伐 不 断 提 高 ,但 是 与 现 代 文 明 的 发 展轨 道 似 乎契 合 的并 不 是非 常 完 整 ,因此对 于 上 述 问题
特 征 的 独 立 学 科 的方 面 , 出 了社 会 事 实 这 一 概 念 , 提 并
社 会 学 方 法 论 的 精 要 所 在 。 其 中论 述 了社 会 学 的 研 究 对
象— — 社 会 事 实 是 什 么 , 以 及 研 究 社 会 事 实 应 遵 循 的 几 大 准 则 。 尔 凯 姆 把 社 会 事 实作 为 社 会 学 研 究 对 象 , 而 迪 从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报告概要PPT课件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报告概要PPT课件

涂尔干倡导一种控制比较的方法:在不同的社 会条件下,在不同的群体范围内以及根据研究 对象的特殊属性所作的分类的各类别之间进行 广泛的比较。
——要解释某一较为复杂的社会事实上,只有 观察它所在的社会种的全部发展过程才能做到。
——要达到这一点,须把比较的社会置于同一 发展时期加以考虑。
2021
11
共变法:如果两个现象经常以某种固定方式发
生同步变化,就强烈地暗示着它们之间有可能
存在着因果关系。但是,我们并不能仅仅根据
社会现象之间的这种共变关系便轻率地确定因
果关系的存在。
两种社会现象之所以发生共变关系,是因为存
在着另一个同时决定它们变化的现象,而这一
现象才是它们变化的真202正1 原因。
10
机遇和学术积累:波尔多大学文学院开 设的正规的社会学课程;社会分工论的 提炼与系统。
2021
3
三、内容简介
研究对象的界定 ——社会事实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结论
——方法的特点
2021
4
研究对象的界定——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 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 约束,或者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 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 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第三,当科学家试图研究某一种类的社会事
实时,必须努力从社会事实脱离其在个人身上的
表现而独立存在的侧面20进21 行考察。
7
——社会事实能够而且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 以解释。
——一种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原因,应该到先于 它存在的社会事实之中去寻找,而不应该到个 人意识的状态之中去寻找。
这一原则确定了社会学研究的解释层次。
社会事实的特点:

涂尔干社会学方法准则的诠释及其重要性之演变

涂尔干社会学方法准则的诠释及其重要性之演变

涂爾幹《社會學方法準則》的詮釋及其重要性之演變組別- - 第六組B95305010 石玉華B95305015 楊斯淳B95305026 柳函青B95305034 楊欣潔B95305043 李慧筠一、摘要首先是我們自己閱讀涂爾幹《社會學方法準則》之所學。

包含之前念過的序言到第二章中得知的:涂爾幹強調社會學研究的主要對象為社會事實,並認為應該將它視為實在的物來研究,而社會事實與集體表象的關聯表現於外在與強制的兩個特性上,因此能對個體造成影響。

隨後又加上第三章到第七章的內容,涂爾幹提出社會事實的兩種型態:常態與病態,以及觀察和區別它們的方法。

亦即利用社會種類來做區分,而社會學研究也就是在於「制定社會種類,而分析它」。

普遍現象作為常態現象的標準:普遍存在的,稱為常態現象;特別存在的,稱為病態現象。

最後由簡而繁,並且客觀地制定出社會種類。

接著,我們詴圖從文獻中拼湊出《社會學方法準則》的學術社群。

藉由二手詮釋者的背景與”三手”著作和期刊論文,主要參考Gane Mike的《On Durkheim’s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和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第三十八期的涂爾幹《社會學方法準則》一百週年特輯,來比較《社會學方法準則》這本書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被接受或是受批評的程度與轉變過程。

最後,總結《社會學方法準則》的重要性與其對後世之影響。

儘管在初期此書總是在針對涂爾幹的研究中被忽略,而後又出現許多對此書的誤解與批評,造成本書的學術地位低落;但後來逐漸有學者主張,應該將此書放在涂爾幹的學術脈絡中研究,而且其中許多社會學重要概念也是涂爾幹在這裡首創的,所以其實不應因為一些誤解的二手詮釋而忽略了本書的重要性。

二、關鍵字-《社會學方法準則》-社會事實-集體表象-常態-病態-社會種類-Talcott Parsons-Steven Lukes- Antony Giddens- Gane Mike(1988)On Durkheim’s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 New York: Routledge三、《方法準則》文本閱讀註:版本差異序言~二章版本:涂爾幹(1895)社會學方法準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一结论
一、什么是社会事实
定义: 存在于个人之身外, 但又具有使个人不能不服从的强制力的 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
特点: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客观性)
3
二、关于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
基本准则: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 三条亚定理:
1.必须始终如一地摆脱一切预断;
2.只应取一组预先根据一些共同的外在特征而定义的现 象作为研究的对象,并把符合这个定义的全部现象收 在同一研究之中;
(补充:一种社会事实的功能应该永远到它与某一社会目的的关
系之中去寻找)
3. 一切比较重要的社会过程的最初起源,应该到社会内部环境的
构成中去寻找。
7
六、关于求证的准则
同样的原因有同样的结果。
要解释一较为复杂的社会事实,只有观察它在所有 种中的全部发展过程才能做到,只需把比较的社会 置于同一发展时期加以考虑就可以了。
首先,以最简单的社会或单环节社会为基础,根据 社会表现出的融合程度对社会分类; 其次,再在各类社会的内部根据最初的多环节是否完 全融为一体区分出各类变种。
简单的单环节社会 如:斡尔朵/氏族
简单的多环节社会 如:易洛魅人、
卡比利亚人部落
双重合成的多环节社会 如:城邦/部落集合体
简单合成的多环节社会 如:易洛魅人的联盟、 卡比利亚人的部的一定的社会类型来说是
正常的;
2. 指出现象的普遍性是与所研究的社会类型中的一般条件有联系
的,就可检验上述方法的结果;
3. 当这个事实与尚未完成其全部进化过程的社会种有关时,这种
检验就是必不可少的。
5
四、关于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
社会形态学:社会学中以构成和划分社会类型为任 务的这部分。
3.当社会学家试图研究某一类的社会事实时,他必须努
力从社会事实脱离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而独立存在的
侧面进行考察。
4
三、关于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
正常现象(规则事实):应该是什么就表现为什么的事实 病态现象(不规则事实):应该是什么却未表现为什么的事实
三条准则:
1. 一个社会事实一般发生在进化的一定阶段出现的一定种的社会
求因四果法(剩余法、契合法、差异法、共变法) 中的共变法是社会研究的最好的手段。
其优越性在于:1.在事物的内部证明事物的因果关系;
2.使用资料便于选择和作更为细致的研究。
8
小结: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1.社会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2.社会学研究方法具有客观性; 3.社会学要把社会现象当作客观事物来进行研究。
6
五、关于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
1. 当我们试图解释一种社会现象时,必须分别研究产生该现象的
原因和它所具有的功能;
(应先研究现象的产生原因,而后再设法探明它造成的结果)
(没有原因就不可能有结果,而原因也需要有其结果)
2. 一种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原因,应该到先于它存在的社会事实之
中去寻找,而不应到个人意识的状态中去寻找;
浅谈《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的那些事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纲领 (法)-迪尔凯姆-1895年著
制作人:朱益青 2014435810015
本书框架:
两序言
序言一 序言二
一引言
六主题
一、什么是社会事实 二、关于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 三、关于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 四、关于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 五、关于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 六、关于求证的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