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和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的比较 - 用于合并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引言:在社会学的研究中,社会分层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不同的学者通过不同的理论途径对社会进行分层研究和分析,其中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是最为知名和影响深远的。
本文将对这三位学者的社会分层理论进行比较,探讨他们的共同点和差异,并对其对社会分层研究的贡献进行评估。
一、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马克思是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社会分层的理论贡献巨大。
在他的理论框架中,社会分层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
他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结构和分层的形成。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将社会分为两个主要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拥有生产资料,而无产阶级则只能靠自己的劳动力维持生计。
这种阶级对立是社会分层的根源,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分层是通过剥削和压迫来实现的。
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注重经济条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他认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中,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意识形态等。
因此,经济基础的变化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分层结构。
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韦伯是社会学中的另一位重要的学者,他对社会分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与马克思不同,韦伯将社会分层看作是多个因素的综合结果。
他认为,社会分层是由不同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在韦伯的理论中,社会资源包括财富、权力和荣誉。
这些资源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地位的不同则形成了社会的分层结构。
韦伯主张通过对社会地位的分析来研究社会分层,他将地位分为三种类型:阶级地位、阶层地位和社会群体地位。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强调了社会资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他认为,社会分层不仅仅是经济因素的决定,还受到政治、文化和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他强调了地位的多维度性,同时也提出了社会流动的可能性。
三、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涂尔干是中国社会学家,他在社会分层理论方面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社会分层理论强调了社会阶层的多元性和现实性。
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属性,是社会组织的结果。
韦伯和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的比较
韦伯和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的比较社会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它主要探讨的是有关社会学学科体系及基本假设的一般原理问题,包括研究的立场、方位、视角、基本观点以及解释社会现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逻辑程序等。
从社会学发展史来看,关于社会学方法论的讨论是从马克思·韦伯与史末勒等人的论战开始,他们引发了学术界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论争;涂尔干和韦伯依据各自的理论背景和逻辑起点,继承和开拓了社会学研究中的两大方法论传统:实证社会学和理解社会学,并为后世的社会学研究奠定了基本的方法论基调,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两人的方法论进行初步的梳理和比较。
涂尔干在其著作《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将社会学研究对象确定为“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
他是这样给社会事实下的定义:“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按社会成员的结合关系的性质的不同,社会事实又可分为物质性社会事实和非物质性社会事实两大类。
涂尔干的社会事实具有“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和“独立性”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韦伯的社会学被称作“理解的社会学”,他的社会学定义是“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对社会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根据这一定义,可见韦伯将人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而人们的社会行动都是有主观意向和动机的,这与自然科学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社会学研究首先要设法理解人们的社会行动。
在这里,理解分为两种类型:“直观理解”和“解释性理解”。
从两人给出的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差别着实可以看出两人所代表的不同理论传统之间的区别。
涂尔干以社会事实为自己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相对于韦伯的人的社会行动而言,是宏观层面的。
从这一点可以理解涂尔干理论中的社会是客观存在的,而韦伯则认为只有个体是真实存在的,只有研究人的社会行动,对其作出解释性理解。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引言:社会分层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旨在理解社会中个体的层级差别以及这些差别对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机会的影响。
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是三位对社会分层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的经典社会学家。
他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社会分层现象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本文将对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进行比较,以揭示他们在分析社会分层时的不同观点和方法。
一、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层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而产生的,分层是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
他的理论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将社会分为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拥有生产资料,而无产阶级只能依赖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
这种阶级矛盾导致了不平等的经济结构,并使得资本主义社会不可持续。
马克思还认为,社会分层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趋势,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最终会导致社会主义的到来。
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与马克思不同,韦伯将社会分层视为多个因素的综合结果,包括经济、权力和社会地位。
韦伯提出了“三个纯型的特殊接近”:经济类别、社会政治类别和身份类别。
经济类别主要基于个人的经济地位和财富,社会政治类别主要根据个人的权力和政治地位,而身份类别主要关注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
这种综合理论使得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更具灵活性,能够更好地解释不同群体间的差异。
三、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社会流动和分层的关键因素,有助于个人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机会。
在涂尔干看来,教育程度越高,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和权利就越高。
与马克思和韦伯相比,涂尔干更关注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社会分层的影响,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改变和提升人们的社会地位。
比较与总结: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都对社会分层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韦伯与涂尔干关于社会秩序的理论之对比
韦伯与涂尔干关于社会秩序的理论之对比【摘要】本文将对韦伯与涂尔干关于社会秩序的理论进行对比。
首先介绍了两位学者的背景,然后分别阐述了韦伯和涂尔干的社会秩序理论,重点探讨了两者在对社会秩序看法上的差异。
接着对两位学者的理论进行比较,探讨了其异同之处。
通过分析社会秩序的演变过程,总结了韦伯与涂尔干的社会秩序理论对于理解社会运行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对比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两位学者对于社会秩序的独特见解,为我们认识社会秩序的本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韦伯、涂尔干、社会秩序、理论对比、社会演变1. 引言1.1 背景介绍韦伯与涂尔干是两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们的社会秩序理论在社会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
韦伯(Max Weber)被誉为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社会结构、权力、文化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理论。
涂尔干(Émile Durkheim)则是著名的法国社会学家,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秩序的理论,对社会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韦伯和涂尔干在对待社会秩序的理论上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他们在研究社会秩序时注重的重点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通过对比和分析他们的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秩序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社会秩序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对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韦伯与涂尔干关于社会秩序的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他们的观点和思想差异,以及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秩序的意义。
通过对两位社会学家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秩序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当代社会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2. 正文2.1 韦伯的社会秩序理论韦伯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社会秩序的概念,他认为社会秩序是通过规范、权威和信仰来实现的。
他强调了现代社会的特点,包括官僚机构的重要性、等级制度的存在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韦伯认为,社会秩序是由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的结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个人的意志和社会的规范共同构成了社会秩序的基础。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现代性理论比较
现代性的起 代性的起源、 发展及界定
( ) 一 现代性 的起 源及发展 。现代性是 在后封建 的欧洲 建立 的, 随着现 代社会 的发展 , 2 纪 日益 具有 世界历 在 0世 史性的影 响力 。 0世纪 6 2 0年代前后 , 欧美发达 国家相继进
思在现代性理论中使用 的是 “ 资本主义” 这一概念 。马克思 对待现代性 的基本立场概括为对于现代性 的继 承 、 叛和 反
重建 这三者的结合 。马克思认为现代性的产生 以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 的 出现 为标 志 。马克 思认为现 代性就是 资本 主
入 了“ 后工业社会 ” 。与此 同时 , 随着技术进步与 生活富 伴
产和市场经济 。3它涉及政治制度 。 . 二、 马克思 , 韦伯 。 尔干关于现代性的分析 涂
于现代性 的分析有十分重要 的现实 意义和理论 意义 , 文 本
主要探讨三位学 者关于现代性 的分析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
社会 学从其诞 生之 时起就表 现出 了对 现代化 的强烈 关怀 。我们在分别看一 下在古典社会学领域 比较有影响力 的三位学者关于现代性有哪些观点:
【 作者简介】 王玉影( 95 )女 , 18 一 , 黑龙江宾县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
1 ・ 3
干认为现代性 的起 源是 以法国大革命 和工 业革命 为标志
的。在涂尔干看来 , 现代 性是从机械 团结 向有机 团结 过渡
与人类渴望 自由的根本问题 ,甚至反 而加深 了这些 问题的
策取向上的不同。 【 关键词 】高现代性 ; 马克思 ; 尔干; 涂 韦伯
【 中图分类号 】 C 1 【 9 1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0 — 0 6 2 1)9 0 1 — 2 0 9 3 3 (0 0 0 — 0 3 0
整体的社会事实与个体的社会行动关于与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逻辑基点比较
整体的社会事实与个体的社会行动关于与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逻辑基点比较一、概述在社会学的广阔领域中,埃米尔迪尔凯姆(mile Durkheim)与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这两位杰出的社会学家各自提出了深刻而独特的方法论观点。
迪尔凯姆的“整体的社会事实”理论与韦伯的“个体的社会行动”理论,虽然在表面上看似相悖,但实际上都对社会学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两种方法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比较它们的异同,以期对现代社会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迪尔凯姆强调,社会事实并非简单的个体行为的总和,而是独立于个体意识之外,对个体行为具有制约和决定作用的客观力量。
他将社会事实视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只有通过对社会事实的整体性分析,才能揭示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而韦伯则认为,社会行动是个体在主观意义和客观环境相互作用下做出的选择。
他强调,个体的社会行动不仅受到外部社会结构的制约,还受到内部价值观念的引导。
这两种观点的差异在于,迪尔凯姆更强调社会结构的决定性作用,而韦伯则更重视个体行动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实际上在社会学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迪尔凯姆的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而韦伯的观点则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
通过比较这两种方法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学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可以为现代社会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文将从概述迪尔凯姆和韦伯的基本观点出发,深入探讨这两种方法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期为社会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 简要介绍马克思和韦伯在社会学领域的地位与影响。
在社会学领域,马克思和韦伯均享有崇高的地位,他们的思想对于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马克思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理论对现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提出的阶级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和经济分析等思想,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比较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这三位社会学巨匠的社会分层理论。
这三位思想家各自提出了独特且影响深远的社会分层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结构、权力分配以及社会不平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比他们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把握社会分层的多维度、复杂性和动态性。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强调经济因素在社会分层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社会阶级是基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形成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
韦伯则提出了多元分层理论,强调社会分层不仅基于经济因素,还包括权力和声望等因素,他提出了“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框架,即财富、权力和声望是构成社会分层的三个维度。
涂尔干则更加注重社会团结和集体意识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他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团结的体现,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平衡和协调。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三位思想家的社会分层理论,并对比他们的观点、方法和影响。
通过比较他们的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分层的本质、机制和后果,为当前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启示。
本文也将探讨这些理论在当今社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以期为社会分层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二、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卡尔·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建立在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分析和批判之上。
他认为,社会分层的核心在于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社会被划分为两大基本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是拥有生产资料(如工厂、机器、土地等)的阶级,他们通过剥削无产阶级的劳动来获取利润。
无产阶级则是没有生产资料,只能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的阶级。
这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社会分层不仅仅是两大阶级的简单划分,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如,教育、技能、财富等因素也会影响个人的社会地位。
但无论如何,马克思强调,经济因素是社会分层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
涂尔干\韦伯\吉登斯的方法论比较研究
涂尔干\韦伯\吉登斯的方法论比较研究摘要:涂尔干、韦伯、吉登斯分别由各自的理论逻辑出发构建了各自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社会学研究中集体主义的、个体主义的和结构化的分野。
本文从研究立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解释的原则以及对价值的看法等五个方面,来梳理和比较三位思想家的理论主张。
关键词:方法论;社会事实;社会行动;结构二重性19世纪,随着社会学家研究和思考的不断深入,形成了两种方法论倾向,一种是以涂尔干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倾向,一种是以马克思·韦伯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倾向。
前者认为社会是如自然一样的有规律的世界,可以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解释社会现象,侧重于宏观层面的解释;而后者则相反,认为社会和自然是有区别的,社会中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及其行动的意图才是解释和理解社会现实的关键。
20世纪后期,吉登斯又提出来“结构二重性”,力图打破这种主观与客观、宏观与微观的二元对立,他的“二重性”而非“二元论”是结构化社会学的核心。
当然,他的结构观区别于涂尔干的结构观,他的行动观也区别于韦伯的行动观。
一、涂尔干的方法论实证社会学由孔德开创,由斯宾塞明确,由涂尔干系统化。
孔德和斯宾塞是用思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对象,“只是在涂尔干不懈努力下,实证主义模式的“社会学”才最终得以确立。
”[1](P.117),他从社会唯实论出发,研究社会事实,并把社会现象当作客观事物来考察,用一种社会现象去解释另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从心理因素解释。
其目的是展示给人们,社会学是一门如自然科学一样的客观的实证科学。
1.研究立场涂尔干坚持的是方法论集体主义,强调社会是第一性的,个人是第二性的,社会结构对于个人的制约。
所以,对于个人来说,社会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而这种外在强制性的集体现象就是——社会事实。
2.研究对象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
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其固定与否,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换言之,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比较韦伯与涂尔干在宗教社会学上的差异
比较韦伯与涂尔干在宗教社会学上的差异:1:关于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与准则,在宗教社会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与准则方面, 他们的区别之一是: 迪尔凯姆注重演绎方法的运用, 而韦伯更注重归纳方法的运用。
迪尔凯姆的研究思路是先提出一个先验的假设, 然后围绕它研究论证, 得出结论; 而韦伯则是在一系列历史事实中归纳出基本规律, 形成基本理论, 而后应用理论分析, 解释其它相关的社会现象。
在一般研究方法和准则方面区别之二是: 迪尔凯姆的研究方法着重因果相伴变化法, 韦伯的是相关法, 即间接差异法。
2:关于宗教的社会学界定,迪尔凯姆的宗教社会学定义既有实质论的成分, 又有功能论的因素。
他用实质论的观点把宗教定义为“一种同分离出来和禁止使用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实践的完整体系”, 用功能论的观点把宗教定义为“能把信仰者团结成为像教会这样的精神共同体的信仰和实践的完整体系”。
有关宗教的社会学定义, 韦伯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3:关于宗教的社会功能,迪尔凯姆在社会学主义研究的理念下进行的研究, 而韦伯着重于社会子系统中经济与宗教系统的联系, 相较而言, 韦伯的研究更为具体, 更具适用性。
4:关于宗教世俗化,迪尔凯姆认为宗教不仅是社会的产物, 而且实际上是被神化了的社会,迪尔凯姆宣布了没有神的宗教, 把社会捧到神的高度, 他使宗教失去了超自然的神圣性而进一步世俗化了。
韦伯试图在各种社会事业领域中证明现代世界已经被神遗弃了,合理化得以发展。
5:关于宗教研究深度,分别考察迪尔凯姆和韦伯的宗教研究, 可以发现迪尔凯姆的仪式、象征、图腾研究集中在组织制度这个层面, 而韦伯的教义研究更多地属于思想观念的层面。
《消费社会》:这部专著围绕消费这个中心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剖析,向人们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是如何引起不可遏制的消费欲望,并在此基础上对阶级社会里的各个阶层重新进行了划分。
内容包括物的形式礼拜仪式,消费理论,大众传媒文化等。
不同视角下的现代性——浅谈涂尔干和韦伯的现代性观点
同 于 工 业 化 世 界 它 涉 及 以 下 几 方 面 的 内容 : 1 、 它 涉 及 对 世 界 的 一 系 列
态度 2、它涉及复杂的经济 制度特别 是T业 生产和市场 绛济 3 、它 涉及 政治制度 。 _ 3 由此,我们 可以看 出现代性 不是 只涉及人类社 会 的某 一方 面而是方方 面面 ,它对现代社会 的发展有着非常长远 的影 响,同时它 的 发展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 ,因此社会学与其息息相 关 ,通过对 社会学 的不 断发展 ,现代性也会 为人类 的发展做 出重大的贡献。 二 、涂 尔干 和 韦伯 的现 代 性 观 点 ( 一 )涂 尔 干 的 现 代性 观 点 涂 尔干的现代性 的观点是建立在社会分_ T和现代社会转 型之上 ,通 过社会 失范来发 现解决 方法。他 希望从法 国的社会分工 中探 索出一条现 代性 的认识 道路。其中最重要 的思想就 是社会正在 南机械 团结走 向有机 团结转变。由于社会集 体意识 的缺乏 开始} H 现享 十 会 失范,各种 自杀事件 频发 ,各 种暴力事件频 频,为了弥补礼会 出现 的这一 列社 会问题 ,国家 巾开始出现法人团体 ,开始使 用各种 规章制度 、法律法规 来规范丰 十 会上 } n现的失范行为 ,_ { 十 会 慢慢得走向有机 团结 。 在封建的社会里也有相关的法律 ,但是在这个 时代 “ 不是 因犯罪 才 会触犯法律 ,而是因为触犯了集体意识 才是犯 罪” 。随着 丁业革命 的到 来 .社会上开始出现劳动分1 二 和机械团结 ,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封建 统 治者为了保持原来的现状 ,开始颁 布各种法律如 :《 民法》 《 商 法》 等 等 ,“ 不在于惩罚本身 ,而在与恢 复被 破坏了的社会关 系 ” 由此开始 出 现社会整合 ,这是社会 团结的基本要素 。劳动分l T 有助于有机 团结 的增 长 ,但是有些形式的分工削弱 了团结 。于是 出现了 以下反常 的分T :失 范 的分工 、强制 的分工和没有活力的分工 。只有通过社会职业 道德的建 立才能重建社会 团结 。由此机械 团结有助于推动有机团结的出现。 ( - - - 3 韦伯的现代性 观点 马克斯 ・ 韦伯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 的思想 家。韦伯的现 代 性观点可以从 他最 著名的书 《 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 里发现 ,韦 伯 证明 , 新 教价 值 观念 的 某些 影 响 和资 本 主 义精 神 发展 有 一 定 的关 系。 l 4 在这本书里 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一 个问题 “ 为什么理性 的资本 主 义没有在 西方之外 的地 方产 生? ” 这是一种 模式 ,是 在一种特 定 的观念 作者简介 :胡加燕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0 1 3级社会工作。
人物社会科学中的涂尔干和韦伯
人物社会科学中的涂尔干和韦伯很多接触过人文社科的人,谈到社会学大家,可能立马就会提到涂尔干和马科斯·韦伯,最近恰好在对这两位学者的著作进行研读,为了保障可读性,我对二者的基本思想进行介绍。
涂尔干:实证主义、社会秩序涂尔干是现代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社会分工论》《社会学研究方法论》《自杀论》,这三本奠定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也奠定了涂尔干在法国学术界的地位。
涂尔干是一个学院派的社会学家,不像马克思和韦伯等人那样深深的卷入到了社会与政治活动当中。
著作中充满了对社会情境的关注和道德关怀,因此著作与危机紧密相连,主要有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
社会秩序作为其核心研究领域,我想结合疫情对涂尔干关于社会秩序的论述进行梳理。
自由的前提是规制:人们的欲望只能靠他们所遵从的道德来遏制,有人曾经激励鼓吹这种“规范失散状态”的正当性,认为它促进了个人自由的发展,涂尔干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自由是一系列规范的产物,我若想要得到自由,首先就要拒绝其他人在肉体、经济以及其他领域内所享有的利益和特权,防止他限制我的自由,而我们只有通过一系列的社会规范此案呢个做到这一点,如果我们要保障个人的经济独立地位,一系列繁琐复杂的规范总归是必须的,否则,自由也不过是一种虚名。
社会失范的产生和解决:在涂尔干时代,社会失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资源有限,而社会容量(人口的数量及关系)和社会密度(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
如何消除社会失范呢?涂尔干和孔德认为现代社会各种危机产生的原因归结为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的丧失。
孔德明确指出,重建社会秩序的两条基本路径,一是在全社会范围内重建人们之间的思想一致,二是加强在全社会范围内的调节作用。
(在民族国家为边界的现代社会整体层次上来实现社会整合),涂尔干认为,现代社会劳动分工高度发达,各种法人团体即群体以及职业群体层次上的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职业伦理和职业规范)的建设,对于消除社会的失范状态、重建社会秩序、解决社会危机面临的各种问题具有更为关键的意义,但是他也没有否认国家以及社会整体层次上规范和整合社会活动的力量。
涂尔干与韦伯_社会学研究方法比较
他 以自 杀为 例说
明 , “如果说自杀是由两个以上的原因引起
P 141) 的 , 那实际上就是说自杀有许多种 。” [ 3 ] (
4.摆脱一切预断 涂尔干认为 , 这是 一切科学 方法的 基 础 。 他强调 , “对于社会学家来说 , 无论是 在确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时 , 还是在进行论证 的过程中 , 都必须绝对禁止使用科学之外的 和不是为科学所需要而制造的概念 。 它们应 该从支配群氓思想的明显谬误中解脱出来 , 彻底打破日积月累而最终套在它们脖子上的
马雪峰
[ 云南大学 , 昆明 650091]
关键词 :涂尔干 ;韦伯 ;社会学研究方法 摘 要 :本文在对涂尔干和韦伯的相关著作的阅读基础上 , 梳理了涂尔干和韦伯有 关使社会 学成 为一门 “严肃科学 ” 的研究方法 。 涂尔干的学术 , 致 力于使社 会学从传统 的思辨性体 系中独 立出来 , 涂尔干的 研究 , 为 社会学成为一门严肃科学提供了经验的对象 、 实证的方法和规范的 研究 ;相对 于涂 尔干将 “社会事实 ” 作为 “物 ” 来 研究的 实证主 义研 究方 法 , 韦伯 则更关 注对 社会行 动之 “ 意义 ” 的把握 , 韦伯认为 , 对社会 科学 , 特 别是社会学而言 , 只有将 “意 义 ” 考虑在内 , 其解释才可能 是妥 当的 , 社 会学诠释性的解释 , 相对于自然科学观察性的解释 , 不啻是一项额外的成就 。 中图分类号 :C 91 -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671 -7511 ( 2008) 02 -0086 -08
[ 3] ( P 34)
验和概念的批判性检验 , 这一点 , 无论是在 《社会分工论 》、 《自杀论 》, 还是 《宗教生活 的基本形式 》 中 , 都体现得特别明显 , 涂尔 干的论证正是在对以往相关理论进行批判性 检验的基础上开始的 。 比如在 《宗教生活的 基本形式 》 中 , 涂尔干首先进行的就是对以 往学者有关图腾信仰理论的批判性检验 , 正 是在对 泰勒 ( E .B .T a y l o r , 1832 ~ 1917) 、 缪勒 ( F r i e d e r i c hM a xM u l l e r , 1823 ~ 1900)
涂尔干与韦伯_社会学研究方法比较
作者简介 :马雪峰 , 男 , 社会学博士 ,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
· 86·
社会学研究 涂尔干与韦伯 :社会学研究方法比较
言中 , 他有如下表述 : “ 同其他事物一样 , 道德事实也 是一种现 象 。 这些 现象构成 了 的各种行动 规则 , 并 可以通过 某些明显 的 特征而得到认识 。 这样 , 我们 就能够观 察 它们 , 描述 它们 , 区分它 们 , 同 时也能 够 找到解释它 们的规律 。 这就是 我考察某 些 道德事实的 方法 。 ”
埃 米 尔 · 涂 尔 干 ( ém i l eD u r k h e i m , 1858 ~ 1917) 和 马克 斯 · 韦伯 ( M a xWe b e r , 1864 ~ 1920) 同为 社会 学的奠 基人 , 他们的工作 奠定了社 会学研究 的基础 , 其 理论至今仍 然长盛不 衰 。 今天 的社会学 研 究 , 依然需要以他 们的理论为 基础 。 特 别 是对于中国 的社会学 研究而言 , 情况更 是 如此 。 我们今天所 面临的问题 , 与他们 当 年所面临的问题 , 有其相似之处 。 从某种程度上讲 , 社会学学科的确立 , 是以社会学 研究方法 的确立为 基础的 。 而 韦伯和涂尔 干的工作 , 就是为 使社会学 成 为一门严肃 的科学确 立其研究 方法 。 本 文 意在梳理和比较韦伯和 涂尔干的社会 学研 究方法 , 以利于我们 定位和反 思今天的 社 会学研究 。
的确立而工作 , 他成功 地使社会 学从孔德 ( A u g u s t e C o m t e , 1798 ~ 1857) 式的思辨性 科学体系中独 立出来 。 涂尔干一 生勤奋多 产 , 著述颇 多 , 甚至 在其 逝世后 , 根据其 讲稿 , 还出版了 《社会学与哲学 》 ( 1924) 等多部 著作 。 其生前 出版的四部 著作 , 是 世所公认的经典 : 《社会分工论 》 ( 1893) 、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 ( 1895) 、 《自杀论 》 ( 1897 ) 和 《 宗 教 生 活 的 基 本 形 式 》 ( 1913) 。 这四部著作也构 成了涂尔干社会 学理论的主体 。 本文对 涂尔干社 会学研究 方法 的 讨论 , 就 是 建 立 在 对 这 四 部 著作 ( 特别 是 后 三 部 著 作 ) 进 行 研 究 的 基 础 之上 。 《社会 分工论 》 发表于 1893 年 , 是涂 尔干的博士学 位论文 , 也是 “ 最初确立其
试论涂尔干和马克斯_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_刘荣
第21卷 总第92期科学·经济·社会Vol.21,Sum No.92 2003年 第3期SCIENCE·ECONOMY·SOCIETY No.3,2003试论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刘荣(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甘肃兰州 730070)摘 要: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作为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开山鼻祖,对后来的宗教社会学及整个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二者的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思想渊源、方法和主要观点是很不相同的。
对他们的宗教社会学思想作一比较分析,试图理清两位大师的宗教社会学思想。
关键词:宗教社会学;思想;比较中图分类号:B920;C9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15(2003)03-0069-04 宗教社会学是从宗教社团、教规、教义和宗教伦理等方面研究宗教的社会地位和功能与其他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作为一个特定社会系统本身发挥功能和发展的规律性。
它的全部问题,实质上是通过宗教呈现出来的关于社会的问题。
在西方学术史上,首先开创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和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但两位思想家的宗教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是不一样的。
本文拟对两位思想家的宗教社会学思想加以比较,从而使我们能比较清晰地了解他们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脉络。
一、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思想 1、思想渊源涂尔干对宗教问题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
他的这一兴趣一是源于近代法国的思想传统,二是受到其“社会学主义”方法倾向的加强和鼓舞。
涂尔干之前的法国社会思想家圣西门和孔德等人对其影响相当大。
圣西门的新基督教,孔德的人性宗教(人道教),法国非宗教思想家一直研究的是:在现代没有宗教信仰约束的条件下,如何保持公共道德和个人道德的问题。
①他说,过去宗教将社会结合起来,它使人们摆脱繁琐的日常事务,共同去为神圣的事业而献身,这样宗教便成为突出地反个人主义的力量。
韦伯和涂尔干思想总结
韦伯和涂尔干思想总结韦伯和涂尔干思想总结写1000字。
韦伯(Max Weber)和涂尔干(Emile Durkheim)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学家,他们的思想为社会学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
本文将就韦伯和涂尔干的主要思想进行总结,并探讨他们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影响。
韦伯的思想强调了理性化的作用和社会行动的含义。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理性化,这是指当个体和社会行动基于明确而合理的目标和手段的时候。
他提出了“目的理性行动”和“价值理性行动”这两个概念来解释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模式。
目的理性行动,是指个体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采取的合理行动。
这种行动是基于明确的目标和有效的手段,个体在进行决策时会进行理性的计算和评估。
而价值理性行动,则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来选择行动,即使这种行动并不一定符合理性的逻辑和效益。
韦伯还提出了“社会行动类型”的概念,即个体的行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习惯行动和情感行动。
这些行动类型在社会中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社会的结构和变迁。
另外,韦伯对权威和官僚制度也提出了重要的观点。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组织需要一种合理而有效的管理方式,即官僚制度。
官僚制度以规则和程序为基础,通过层级管理和分工的方式来实现组织的正常运转。
然而,韦伯也警告了官僚制度可能带来的弊端,即官僚主义、冷漠和权威的滥用。
与韦伯不同,涂尔干的思想则更加关注社会的共同价值和社会的集体行动。
涂尔干认为,社会是由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所存在的,它们是社会的凝聚力和秩序的来源。
涂尔干提出了“社会事实”的概念,这是指社会对个体的行为和想法所施加的支配力量,它由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所决定。
社会事实是通过规范和制度来实现的,它约束个体的行为,同时也为个体提供了一种共同的参照框架。
涂尔干的思想强调了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的重要性。
他认为,社会的秩序是通过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所实现的,它为社会提供了一种稳定和有序的结构。
韦伯与涂尔干关于社会秩序的理论之对比
韦伯与涂尔干关于社会秩序的理论之对比【摘要】本文将对韦伯与涂尔干的社会秩序理论进行对比分析。
在韦伯的理论中,社会秩序是通过规范和制度来维持的,强调个体的理性行为和组织结构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而涂尔干则认为社会秩序是通过道德和信仰来建立的,注重人们内在的道德观念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在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到两位学者在社会秩序的根源、维持方式以及对个体的影响等方面存在差异。
他们都强调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并通过不同的途径探讨了社会秩序的构建和维护。
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秩序的形成机制,为当代社会治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韦伯- 涂尔干- 社会秩序理论- 对比分析- 共同点- 总结比较- 意义和启示1. 引言1.1 背景介绍韦伯与涂尔干是两位社会学家,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社会秩序理论。
韦伯被认为是社会学领域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研究贡献广泛而深入。
他强调了权威、官僚和理性化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理性化进程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
而涂尔干则认为社会秩序是由个体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所建立的,他关注的是社会结构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韦伯和涂尔干的理论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对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持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对韦伯与涂尔干的社会秩序理论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他们在理论观点上的异同之处,并总结比较二者的观点,探讨其对社会学研究和实践的意义和启示。
2. 正文2.1 韦伯的社会秩序理论韦伯的社会秩序理论主要集中在他对现代社会的分析和理解上。
韦伯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其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和利益集团。
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体和集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而社会秩序则是这些互动关系的结果。
韦伯认为,现代社会的秩序是由各种不同的力量和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
他强调了统治者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认为统治者可以通过制定法律和规则来维护社会秩序。
韦伯还指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社会团体和组织,它们也在维护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分层的三大理论
[学术论坛]经典三大传统社会分层观比较———以“谁得到了什么”和“为什么得到”为分析视角*陈鹏摘要: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作为经典社会学的三大传统提供了三种基本的社会分层理论观:“阶级分层论”、“阶层分层论”和“分工分层论”。
本文拟以社会分层理论的中心问题———“谁得到了什么和为什么会得到”为分析视角来探讨和展现三位经典大师是如何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的。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当下中国社会分层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探讨了经典大师的理论方案对中国社会迈向更为公正合理的社会分层观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阶级分层阶层分层分工分层社会分层中心问题在社会学17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社会分层研究构成了社会学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研究论题之一,许多社会学理论大师都曾涉及这一论题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
在传统的社会分层理论中,马克思的阶级分层和韦伯的阶层分层被视为社会分层研究的两种基本理论范式①②。
这两种基本范式通常也被称之为社会分层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和韦伯主义传统。
由于马克思和韦伯对社会分层研究的奠基性贡献,后来的大多数社会分层理论家都是延续在这两条理论传统之中,并根据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进而做出新的理论阐释和理论建构。
新的理论流派的出现总是与当时的社会学整体发展潮流以及时代的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和韦伯之后的社会分层研究,无论是在研究主题,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从而发展出以达伦多夫、赖特等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和以吉登斯、戈德索普等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
二战之后,由于美国社会学的世界主导地位,特别是以帕森斯、戴维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流派占据了社会学研究的中心地位,从而形成了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研究观。
与此同时,特别是在1960年代中期之后,功能主义理论的保守主义倾向日益遭到各种攻击,并随之形成了与之相对立的一种新的理论流派即冲突论。
以冲突论为基点,达伦多夫、米尔斯等理论家进而发展出一种冲突论的分层观。
于此,也就形成了二战之后的两种基本的社会分层理论模式即功能论的分层观和冲突论的分层观。
韦伯和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的比较 - 用于合并
韦伯和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的比较(一)研究对象的比较《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书是涂尔干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在这本书里,涂尔干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社会事实或者社会现象”。
同时他给社会学所下的定义是这样的:“一切的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再看韦伯,我们习惯称韦伯的社会学叫做“理解的社会学”,他的研究对象可以说是社会行动。
他说“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对社会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两位大师所分别代表的社会学理论传统之间的区别。
社会事实和社会行动是两个大小不同的概念范畴,可以说是一个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也就是说,韦伯的研究对象即社会行动相对于涂尔干的社会事实来说就显得更具体。
不难推理,由于社会事实的宏观性等原因,涂尔干社会学理论中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对象就是“物”。
但韦伯对社会学的研究应该具体的,个别存在的,将处于社会中的人的行动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作出解释性的理解,去认识这些隐藏在具体社会行动背后的“秘密”,做出最终的因果性说明。
韦伯也因此将社会学研究的两大任务规定为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
这样一来,便产生了社会学研究的两大派别——实证主义派和解释性社会学研究派,而且双方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造成了双方的矛盾对立。
(二)立场比较:1、涂尔干实证主义基本立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当然是社会现象,在涂尔干看来,这个研究的本体就应该是一种自然主义取向。
社会现象背后的本真状态是自然的和真实的,当人们去研究它时应该把这种状态保持住,不应该进行人为的干预将其破坏和打乱,人都有好动性、感情、偏见、自以为是、马虎等等一系列特点,只要主动插入一次在他之外的社会行动,这些特点势必就会对他/她所参与的活动造成影响。
所以他坚信,以自然科学家的身份去研究社会科学,从自然科学借取概念、方法和运算方程,把社会现象当做“物”,当做数字来看待和研究,包括研究的理论经验原则都是可以从自然科学中借鉴的。
涂尔干与韦伯社会学研究方法之比较.doc
涂尔干与韦伯社会学方法论之比较社会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其主要研究的是有关社会学体系及其基本假设的一般原理问题,包括研究的立场、角度、出发点、基本理论及阐释社会现象应该依循的原则与逻辑等。
作为社会学发展中的两位巨匠,涂尔干与韦伯为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涂尔干终其一生努力将社会建设成为一门完整严密的科学,确立了社会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社会学从思辨的、形而上学的哲学领域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科学,其社会学也被人们称作“实证社会学”。
韦伯在前人的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去阐释社会现象,研究社会行为,对社会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做出了精彩的论述,强调社会学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学研究有其特殊性,强调社会学研究中研究中理解,解释的意义,为社会学研究开辟了另一条道路,其社会学也被人们称作“解释性社会学”。
从上述就可以看出涂尔干与韦伯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值得我们去分析,比较。
下面将从研究对象、研究立场、解释规则,价值四个方面对他们研究方法的不同展开讨论。
一、研究对象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涂尔干将社会事实定义为“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变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在对其理解的基础上,我认为社会事实应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被社会成员所察觉,能够被明显的感知;二是具有一定的存在形式;三是社会事实一般具有群体性;四,社会事实会对社会中的个人产生约束作用,不会因为对个人的表像不同而改变。
涂尔干认为通过对社会事实的研究可以解释社会现象,从而探究社会规律。
而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韦伯对社会行动作了严格的界定:“所谓‘行动’意指行动个体对其行为赋予主观的意义,不论外显或内隐,不作为或容忍默认。
”韦伯对于社会的研究重点在于对个人行动的解释,他重视社会行动中“意义”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社会群体只是个人行为的影射,不能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只有对个人的行为做出解释才能真正解释社会现象。
行动约束与意义建构:社会学制度研究中的分化与融合
2015年1月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第13卷第1期doi:10.3969/j.issn.1672-626x.2015.01.014摘要:社会学制度研究具有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两种不同取向,前者强调制度中的价值观及规范性要素如何通过行动者人格系统内化对其行动产生约束作用,后者则强调行动者如何在认知性因素影响下对其行动意义进行建构进而实现制度效用。
社会学早期制度研究突出规范性要素在研究中的重要性。
然而,文化理论中的认知革命却促使社会学中的制度研究实现了认知转向。
在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研究中,认知性要素的重要性凸显并逐步取代规范性要素在制度分析中的核心地位。
从制度对行动发挥的作用而言,其不仅具有客观制约性,而且具有主观建构性,因此制度与行动常被视为一个互构的系统。
关键词:制度分析范式;价值取向制度主义;认知取向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理论中图分类号:C91-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26X(2015)01-0094-06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制度主义通常是指在研究过程中强调制度因素的一种分析范式或研究路径。
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众多社会科学都具有制度研究的传统,这些学科在制度研究过程中通过相互借鉴来吸收有益于己的思想,但是各学科间的学科差异及不同的理论研究取向使得社会科学中的制度研究发展出形态多样的理论种群。
就社会学而言,制度研究从学科建立伊始即被视为本学科研究的重要议题。
社会学中的制度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典三大家:涂尔干对社会事实在形成方式和存在方式上的阐释;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所进行的制度比较分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以及对各种社会制度演化史的论述。
总体而言,社会学中的制度研究秉持着两种不同取向,即涂尔干的整体主义方法论和韦伯的个体主义方法论。
整体主义方法论强调制度作为个人之外的外在力量对个体行动具有的强制性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主要是通过个体人格系统对与角色相连的制度规范及价值观要素进行内化来发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伯和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的比较
(一)研究对象的比较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书是涂尔干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在这本书里,涂尔干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社会事实或者社会现象”。
同时他给社会学所下的定义是这样的:“一切的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再看韦伯,我们习惯称韦伯的社会学叫做“理解的社会学”,他的研究对象可以说是社会行动。
他说“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对社会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两位大师所分别代表的社会学理论传统之间的区别。
社会事实和社会行动是两个大小不同的概念范畴,可以说是一个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也就是说,韦伯的研究对象即社会行动相对于涂尔干的社会事实来说就显得更具体。
不难推理,由于社会事实的宏观性等原因,涂尔干社会学理论中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对象就是“物”。
但韦伯对社会学的研究应该具体的,个别存在的,将处于社会中的人的行动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作出解释性的理解,去认识这些隐藏在具体社会行动背后的“秘密”,做出最终的因果性说明。
韦伯也因此将社会学研究的两大任务规定为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
这样一来,便产生了社会学研究的两大派别——实证主义派和解释性社会学研究派,而且双方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造成了双方的矛盾对立。
(二)立场比较:
1、涂尔干实证主义基本立场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当然是社会现象,在涂尔干看来,这个研究的本体就应该是一种自然主义取向。
社会现象背后的本真状态是自然的和真实的,当人们去研究它时应该把这种状态保持住,不应该进行人为的干预将其破坏和打乱,人都有好动性、感情、偏见、自以为是、马虎等等一系列特点,只要主动插入一次在他之外的社会行动,这些特点势必就会对他/她所参与的活动造成影响。
所以他坚信,以自然科学家的身份去研究社会科学,从自然科学借取概念、方法和运算方程,把社会现象当做“物”,当做数字来看待和研究,包括研究的理论经验原则都是可以从自然科学中借鉴的。
在认识论上,实证主义者就是经验主义的,他们主张研究结果由经验来证实,研究者通过多次的实验和观察,不断地记录,研究研究过程中要把握感觉经验中的所有,并以尽可能简单的方式来描述它们。
而研究者自身的立场要始终保持价值中立,不要置身参与其中,附合于每一次社会行动。
研究资料即事先验证研究假设的资料一定要来自实际的社会调查而不是主观的想象。
在研究方法上,实证主义主张不能孤立地研究某个特定的问题,应该将研究对象放置在整个社会之中加以认识和理解,从视角上说就是一个整体角度。
2.韦伯的解释性社会学研究立场
以韦伯为代表的解释性社会学研究者认为其研究的对象是相对的,社会现实具有地方性和情景性等特点,是可以具体被建构和阐释出来的。
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应该采取交往和参与的方式,从主观去认识,它的最终结果不是被发现而是被创造出来的。
同时,在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上我们就应该主动去理解,去思考,甚至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这个过程充满着人文性质,处理的时候应该辩证的看待问题。
二、双方的社会学研究的原则比较
l、对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关系之要求的异与同。
由于受当时自然科学研究潮流的影响,涂尔干找到了社会学研究的突破口,他的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把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即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量。
而韦伯本人与西方的历史渊源、宗教背景以及哲学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尤其受狄尔泰、新康德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影响较大。
社会科学的普谊价值问题在他的一系列学术研究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在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上,他与狄尔泰是一致的,反自然主义,毫不怀疑在研究社会行动的过程中,决不能像医生通过解剖人体来了解人的身体器官一样去认识社会行动背后的真相。
但是韦伯和涂尔干的研究方法论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有共同点的,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应该建立一种“理想类型”的方法。
他意识到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独特性和主观意向性,但是想保持绝对的客观性又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
“理想类型”是指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学者都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一系列概念体系,这样就可以减少甚至避免社会学研究的随意性和不统一性。
而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自身的价值中立,消除研究者的价值观对研究对
象的额外影响和干预。
同样,涂尔干也强调过事实先于观念、存在先于本质,对现象的观察应排除通俗观念的干扰,直接透入现象本身的实相。
在这一点上两人是不约而合的。
2、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则与理解的原则的对立。
涂尔干表示:“一种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原因,应该到先于他存在的社会事实之中去寻找,而不应到个人意识的状态之中去寻找。
”他指出,像古典经济学和斯宾塞那样根据个别现象来解释社会事实只会把社会学降低到心理学的水平。
“一种社会事实的功能应该永远到它与某一社会目的的关系之中去寻找。
”另外,涂尔干还补充一点:“当我们试图解释一种社会现象时,必须分别研究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和它所具有的功能。
”在研究的过程中要进行研究对象的分类,要保持社会事实的真实状态,包括它的组合方式、结构、顺序和功能都不应该受到人为的干预。
韦伯的原则是一种理解的原则。
他坚信社会行动是有意义的,是可以被理解的。
社会行动的背后蕴含着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如果不用理解和说明的方式而是单用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方法是不可能完成的。
韦伯提出理解有两种类别,第一种是对主观意义的直接观察理解;一种是解释性理解。
直接观察理解就是对社会行动的直观理解;而解释性理解就要根据研究者的动机来把握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
两种方法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涂尔干和韦伯在这一点上可谓是泾渭分明。
3、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对立。
涂尔干坚持“社会唯实论”。
他认为社会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不能简单的化约为一个个单独的个体。
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原因都是另一个社会现象,而不是一种个人心理现象。
社会不是个人的简单集合,任何还原论的方式都不能提供对社会及其现象的理解,对个人的研究只有在对于整体社会研究具有意义时,才是必要的。
这种以整体主义为出发点的实证主义方法与韦伯的理解性解释是完全不一样的,韦伯是通过社会行动的具体观察来达到理解的目的,是一种以个体为对象,观察和理解之后,发现这种个体与真实的因果关系,最终是一种经过思考后的推理,这才是结果。
三、启示
两位大师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差异不能简单地说孰优孰劣,二位大师曾在各自的社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各自的方法都为社会学研究找到了合理的突破口。
正是由
于这种差异,才使得社会学的研究呈现出一种彼此对立又相互激励和补充的状态。
社会学研究的前景是无限的,每一个大师都是历史的巨人,后来者就是借着巨人的肩膀才能走的更高更远。
但是社会学研究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我们应该总结前人的经验循序渐进,以求对社会学这一门沉重而富有意味的学科的不断发展进步。
1、涂尔干以社会事实作为研究对象,把社会事实当做“物”来考察。
韦伯以社会行动作为研究对象。
而这对于社会学的定义不同。
2、涂尔干是实证主义的社会唯实论理论家,韦伯则是相反的,反对照搬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社会唯名论理论家。
3、在研究立场上,涂尔干要求研究者们始终摆脱一切预断,就是要保持价值中立,以一种“完全的局外人”的立场来进行研究。
而韦伯则认为这是不太可能的,在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上我们就应该主动去理解,去思考,甚至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这个过程充满着人文性质,处理的时候应该辩证的看待问题,因为有的时候,研究者的视角也是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的!但是韦伯和涂尔干的研究方法论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有共同点的,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应该建立一种“理想类型”的方法。
他意识到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独特性和主观意向性,但是想保持绝对的客观性又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
“理想类型”是指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学者都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一系列概念体系,这样就可以减少甚至避免社会学研究的随意性和不统一性。
而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自身的价值中立,消除研究者的价值观对研究对象的额外影响和干预。
同样,涂尔干也强调过事实先于观念、存在先于本质,对现象的观察应排除通俗观念的干扰,直接透入现象本身的实相。
在这一点上两人是不约而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