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教育管理(非全日制)一、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

具体要求为: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各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国策。

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学风严谨、积极进取、协同创新。

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准。

2.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具有良好的学科素养,能够根据学科发展前沿和发展趋势,不断丰富自身的结构知识,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采用适当的方法,不断的发现和认识教育管理的特殊规律。

3.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胜任并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具有解决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教育问题的能力,具备胜任民族地区学科教学及管理的素质和水平。

4.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及时掌握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

并能在民族地区,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实践中去。

5.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具备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并能够学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教育信息的处理和交流。

6. 培养具备健康的心理、真挚的情感、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身体素质的新型教育管理人员。

不断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更好的承担教育管理者的责任。

7. 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教育理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基础理论。

并能在民族地区的教育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

二、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其中报考教育管理专业领域者需有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三、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学习年限为2年半,总学分不少于37学分。

三、课程设置课程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教育实践研究。

南京大学民族学硕士点研究生培养方案

南京大学民族学硕士点研究生培养方案

南京大学民族学硕士点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团结、敬业精神,并且熟悉当代民族研究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与民族问题相关的国内和国际事务的专门人才。

二、专业介绍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南京大学的民族研究可以追溯到1944年成立的原国立中央大学边疆政治系,系主任为著名民族问题学者法学院院长韩儒林教授,在该系工作过的还有马长寿等著名学者。

1952年院系调整时,该系研究力量并入南京大学历史系,韩儒林任系主任。

1956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元史研究室。

1988年元史研究室扩建为南京大学民族研究所。

本学术群年长的学术带头人(陈得芝、魏良弢)位列我国解放后成长的最优秀学者群体,在国内外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中年学者刘迎胜、华涛等近年来在学术研究上十分活跃,成果突出。

人才培养南大民族研究所是我国本领域最重要的人材培养基地之一。

自70年代末以来培养出数十名博士、硕士和进修教师,包括蒙古族、哈萨克族、回族、维吾尔族等民族学者,其中留校的学者在其研究方向上居全国最前沿,并形成广泛的国际影响;分配到中国社科院、中央民大、藏学研究中心、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新疆社科院、新疆大学的学者已经成为该单位最重要的年轻骨干,成果显著,并与本专业保持着密切的学术合作。

近年来,本研究所注重当代民族问题研究,主持多项民族问题调查,受到国家有关部门高度评价。

同时与本校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其他专业合作,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本中心专职研究人员能够使用蒙古、藏、阿拉伯、波斯等文字史料和英俄德法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研究文献,整体和个体的语言条件在国内非常突出。

本专业的资料基础是原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有关藏书。

自50年代南大图书馆以中大、金大有关北方和西北民族、边疆的藏书(包括中外文古籍善本、国外有关刊物),组建了本所特藏室,为本中心专兼职人员的研究和研究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为切实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需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2017年第41号)、《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教研〔2013〕1号)、《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号)、《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编《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编《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对专业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或修订的指导意见等,结合我校实际,就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制定本意见。

第一章制定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国家、教育部和学校有关文件规定为依据,正确把握和理解各学科、专业的内涵,本着突出学科特色、依托优势学科、保障质量、引领创新、适应需求为基本原则,制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坚持全面提高质量,发展内涵式教育。

加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和结构调整力度,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强化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加快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三、培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四、吸取国内外经验,优化培养过程。

积极吸取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各项研究成果,大胆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和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五、要努力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批准在民族学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博士学位授权专业,同时相应获得了该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4年开始正式招生。

本专业办学特色在于理论研究和田野工作相结合。

二、培养目标政治目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精神、既有研究能力又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较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学习要求:1、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教育理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2、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基础理论,全面了解本专业国内外重大科研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3、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以及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学风,运用本专业的研究方法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少数民族教育重要的理论问题、政策法规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使研究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4、培养从事专业教学、管理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5、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查阅外文资料,具有对外学术交流的能力。

就业目标:1、教育科研工作;2、教育教学工作;3教育行政管理工作;4、教育新闻出版工作;5、多元文化社会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与管理工作;6、非政府组织文化与教育项目策划与管理工作、国际组织文化与教育项目策划与管理工作。

三、授予学位:法学硕士四、研究方向1. 教育人类学2. 少数民族基础教育3.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五、学制与学分标准学制为三年。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应至少修满36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5学分(公共必修课7学分、学位核心课程不少于1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实践调查1学分。

六、培养方式以课堂研讨授课、课外辅导、学生自学与导师指导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

民族学专业

民族学专业

民族学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30401)一、培养目标民族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民族学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掌握民族学科的基本理论、最新成果、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站在本学科的前沿,重视中外民族发展的比较;培养从事本学科的研究能力以及相关领域的管理和行政工作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语;撰写学位论文。

3.能胜任高等院校、民族研究机构、教育机构、政府机关、文化等部门的教学、研究、决策、管理、咨询工作。

二、研究方向南方民族语言:该方向主要发挥广东的语言地理优势,针对我国汉藏语系语言研究的弱项壮侗语族语言开展研究。

南方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一直是民族学院的传统学科,在广东具有独一无二的学科优势,近年来发表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目前正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标语调查及其与粤语的关系研究》、《新发现濒危语言“来语”研究》及有部级项目6项。

民族历史文化:本方向致力于华南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以华南地区民族历史文化为对象,开展对华南少数民族及华南汉族民系的历史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近年来,我校在基于对华南区域诸民族文化层积的梳理,进而关注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实现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系列成果。

民族社会与经济:该方向从民族地区民族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入手,以华南民族地区为研究区,开展对少数民族经济、非经济因素以及相互关系的研究,建设和完善民族经济学的学科理论框架,指导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该方向还借助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大背景,从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角度,将其置于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环境——经济——社会”大系统中,综合考察其未来的发展问题。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1952年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的基础上集中了原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部分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史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建立了研究部。

这是建国后创建最早的民族学科教学与研究中心,也是当时中国顶尖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民族史学家和人类学家最密集的地方。

此后参与了民族识别工作、参与了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编辑出版了《民族问题译丛》及《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

此后,由于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民族学曾一度处于停顿状态。

1977年后,民族学专业开始恢复,并于1978年在当时的民族研究所招收了第一届硕士研究生。

1981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中央民族学院列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民族学专业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1983年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被国家教委批准认定为重点学科,1995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了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得了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民族学通过研究文化认识人类的本性和各民族特点,提高人的文化自觉意识,促进国内外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推动平等团结和可持续发展,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和平崛起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民族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系统而又深入的文化理论和对国内外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掌握,在当今文化产业创意研究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民族学与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民族学与中国少数民族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与教学,是本学科研究的重点,也是其主要特色。

本专业在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文化产业创意研究、国内外民族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和海外华人研究、宗教文化研究等方面有较深厚的学科基础。

二、培养目标政治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尊师重道,遵纪守法,求真务实,积极为和谐社会建设,特别是为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发展服务。

专业学习要求:学习勤奋,治学严谨,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熟悉本学科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能力。

民族学培养方案

民族学培养方案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八、课程设置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时间备注必修课公共必修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543第1学期第一外国语1444第1、2学期学位核心课程民族学调查方法543民族学理论与方法543第1学期语言人类学543第1学期东西方文化比较543第3学期宗教文化543第1学期北方民族文化543第1学期南方民族文化543第1学期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第二外国语722各专业开设专业选修课门数不限。

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由选修,获取规定的学分外语口语与听力722外语阅读与写作722专业选修课人类学名著导读362第1学期历史民族学362第1学期海外华人研究362第3学期新疆民族历史文化研究362第2学期穆斯林文化研究362第2学期蒙古族文化362第2学期伊斯兰教研究362第2学期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362第2学期族群理论与民族认同362第3学期文化产业创意研究362第4学期边政学362第3学期法律文化研究362第1学期社会统计学362第1学期民族人口学与世界民族362第3学期其它必修环节开题报告第4学期实践调查1第4学期补修课程体质人类学跨学科、同等学力考取者须修读至少2门以上本专业本科阶段核心课程,西方社会思想史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九、必读书目序号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01《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黄淑娉、龚佩华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02《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03《民族学通论》(修订本)林耀华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04《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宋蜀华、白振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05《文化人类学》林惠祥商务印书馆1991年06《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墨菲商务印书馆1991年07《文化人类学调查》汪宁生文物出版社1996年08《中国民族学史》(上卷)王建民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09《中国民族学史》(下卷)王建民、张海洋等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文化格局与人的表述》王铭铭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1《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2年12《古代社会》摩尔根商务印书馆1977年13《世界民族概论》李毅夫等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3年14《初民社会》罗维商务印书馆1935年15《社会人类学方法》拉德克利夫-布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16《人类学与现代生活》博厄斯华夏出版社1999年17《科学的文化理论》马林诺斯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18《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拉德克利夫-布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19《萨摩亚人的成年》马格丽特·米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20《文化模式》本尼迪克特华夏出版社1987年21《文化的科学》怀特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22《努尔人》埃文斯-普里查德Oxford U. Press1940年23《结构人类学》(第一、二卷)列维-斯特劳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1999 24《文化与交流》利奇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25《文化的解释》格尔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26《中国民族概论》宋蜀华陈克进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27《江村经济》费孝通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28《金翼》林耀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29《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马林诺斯基华夏出版社2002年30《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马尔库斯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31《文化人类学教程》孙秋云民族出版社2004年32《从结构到解构》弗朗索瓦-多斯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33《人类学关键词》叶舒宪等诸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4《文化管理手册》高占祥吉林人民出版1991年一、培养目标及学习年限: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学专业高级人才,要求学生拥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素养,具有献身科学和关怀社会的精神,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二级学科名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030402)所在一级学科:民族学(0304)2009年12月制订一、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1.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热爱祖国,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民族观,熟悉民族工作,能够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党政机关从事教学、科研、宣传或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学员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备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系统了解古今中外民族问题和政策的基本知识。

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研究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关系方面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适应我区乃至全国现代化建设中民族工作对高层人才的需求。

2.学习年限本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最长不超过五年。

优秀者经批准可以提前毕业。

二、学科专业与研究方向1.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030402)2.本学科专业研究方向三、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程(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和学术前沿专题讲座)、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和跨专业、跨学科课程)、补修课程和实践环节与科研工作四类。

除补修课程外,各培养环节均应取得相应的学分。

跨专业入学的研究生需补修与本专业相关的2门本科主干课程。

补修课程及格即可,不计学分。

硕士研究生应修最低总学分不少于35学分。

1.必修课程(不少于27学分)(1)学位公共课(不少于7学分,由研究生处统一开设)政治理论3学分(第1学期,54学时)外国语4学分(第1、2学期,216学时)(2)学位基础课(不少于9学分)学位基础课是研究生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的重要课程,是一级学科内各专业(二级学科)研究生共同必修的课程,要有较宽的覆盖面,应按一级学科设置。

民族法学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民族法学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民族法学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304Z2 授法学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本学科的教学、科学研究及行政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基本要求为:(一)政治素质高。

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服务。

(二)专业功底深。

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应用其研究中国多民族社会具体的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

具备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运用外语资料的能力和外语口头交流能力。

(三)综合素质高。

沟通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强;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身心健康、人格健全。

(四)适应能力强。

毕业生能够从事民族法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胜任党政机关、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一)民族法学基础理论(二)宪政建设与民族区域治理三、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 年。

在完成培养要求的情况下,个别学习优秀的硕士研究生,经审核达到研究生毕业资格审查的要求并有条件提前完成学位论文者,可以申请提前毕业,但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 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本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

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同等学力或跨专业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2 门以上课程。

(一)本研究方向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应完成43 学分。

(二)同等学力或跨专业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2 至3 门,但不计算学分。

(三)每门必修课成绩须达到60 分以上,选修课和实践环节及格以上方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五、中期考核在第四学期期末进行。

考核内容主要针对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情况以及科研和实践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和总结。

硕民族社会学硕士培养方案

硕民族社会学硕士培养方案

民族社会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同意,我校于民族学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了民族社会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对应获得了该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起开始正式招生。

民族社会学是一门重要使用社会学理论和措施分析、研究现代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培养跨社会学和民族学等多学科综合性人才旳学科。

这门专业现设有民族社会学旳理论与措施、民族与社会、民族与宗教、民族与生态等方向,重视对各民族和民族地区现实问题旳调查研究。

二、培养目旳政治目旳: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旳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关怀集体,遵纪遵法,具有良好旳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旳科学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具有严谨旳治学态度和良好旳学术作风,熟悉并掌握民族社会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旳专业知识。

专业学习规定:硕士通过3年旳学习,应当掌握民族社会学旳基本理论和研究措施,并在至少一种专业领域内有较为深入旳理解和研究。

除课堂教学外,规定硕士积极参与各类学术讲座、学术汇报会、研讨会,关注学术发展动态。

规定具有很好旳文字和语言体现能力、实地调查能力、独立科研能力、自学能力,完毕各门功课学习,到达规定课程学分,准时完毕导师和导师组布置旳作业和其他任务。

在学位论文写作之前,首先应通过开题汇报会审查,然后应广泛搜集资料,进行深入旳实地调查,以保证学位论文旳质量。

规定外语成绩达标,可以使用外语翻译本专业资料。

就业目旳:本专业培养旳学生应是既掌握较全面旳专业知识,又具有一定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良好旳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较高旳人才,因此本专业旳毕业生就业领域广阔,就业面相对较宽,就业前景很好。

本专业旳毕业生除可从事民族社会学、社会学及其他有关专业旳教学与研究工作外,还可到各级政府旳统战、宗教、民委、计委、民政、劳动与社会保障、扶贫等部门及有关旳政策研究机构,公安、劳动改造部门及有关研究机构,工会、共青团等群众团体,小区组织和多种基金会,文化宣传单位、各类媒体和各类企业等单位工作。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doc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doc

文学院(07)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代码:050107)一、学科概况文学院现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

其前身为2001年开设的民族文学方向,注重文学的多学科和多角度研究,注重少数民族汉语文学,同时兼顾少数民族母语创作。

现有3名教授,其中博士2人。

经过长期的积累、融合,已经形成了一支实力较强的研究队伍和一些颇具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

该学科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级社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4项,其他2项。

近年来出版专著7部,其中国家A类出版社5部。

在重要期刊发表文章20多篇。

本研究方向成员年富力强,方向明确,学术潜力较大,注重强化研究的多民族文化地域特色。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高等学校、科研单位、新闻出版机构、政府机关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学、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要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严谨的科研作风,有敬业、合作、创新和奉献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硕士研究生应掌握本学科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

三、研究方向1.古代少数民族汉文学研究2.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及现当代汉文学研究四、学习年限本专业标准学制为3年。

少数学习成绩优秀者,经审核达到学校对研究生毕业资格审查的要求并有条件提前完成学位论文的,可申请提前一年毕业。

研究生在学期间应修满34学分。

必修课(包括公共学位课6学分和专业学位课12学分)、专业选修课(10学分)、公共选修课(3学分)、前沿专题讲座(1学分)和实践环节2学分。

五、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课程计划见附表)六、实践环节和科研能力研究生在学期间均须进行实践锻炼。

民族学培养方案

民族学培养方案

民族学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

咱民族学这个专业啊,就是要培养出一群超酷的小伙伴!这些小伙伴呢,得对各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社会啥的了如指掌。

不仅要了解自己国家的民族,还要对世界其他民族的事儿也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他们就像是民族知识的小百科,以后可以在研究民族文化、促进民族交流、保护民族遗产等好多方面大展身手呢!二、课程设置。

1. 基础课程。

民族学概论:这就像是打开民族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在这里,你会对民族学是啥、研究啥、怎么研究有个大概的了解。

老师会给你讲各种各样有趣的民族故事,从古老部落的奇特习俗到现代民族的独特文化,让你一下子就被民族学的魅力吸引住。

人类学概论:人类学和民族学就像一对好兄弟。

通过这门课,你能知道人类是怎么发展的,不同地区的人类都有啥不一样的地方。

什么原始人的生活啦,现代人类的文化差异啦,就像在探索人类这个大家庭的秘密宝藏一样。

社会学基础:咱们民族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呀。

这门课就是让你明白社会是怎么运作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这些概念就不再是抽象的东西。

你会发现民族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是如何扮演自己独特的角色的。

2. 核心课程。

民族历史研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波澜壮阔的历史。

这门课就像是一部时光机,带你穿梭在各个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从古代民族的迁徙、战争到近代民族的发展变革,你会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也能理解为什么民族会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

民族文化专题:哇,这可是超有趣的课程!会分不同的专题来讲民族文化,像民族的服饰文化,你会知道为什么有些民族的衣服那么华丽多彩,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还有民族的饮食文化,那些独特的美食可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还代表着民族的性格和传统呢。

民族社会调查方法:光知道理论可不行,还得会去实地调查呢。

这门课就教你怎么深入到民族地区去,怎么和当地的民族同胞打交道,怎样设计调查问卷,怎么进行访谈。

就像一个侦探,去挖掘民族社会里最真实、最生动的故事。

3. 选修课程。

世界民族概况:想了解世界其他民族的小伙伴可不能错过这门课。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方向)一、专业简介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专业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 主要研究方向有: 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献研究, 已成为国内外规模最大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研究中心。

1981年国务院第一批硕士、博士授权学科专业审批中,我校获得了藏缅语族语言文学、壮侗语族语言文学、苗瑶语族语言文学专业、蒙古语族语言文学、突厥语族语言文学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1983年获得了藏缅语族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1986年获得了其他语族语言文学(朝鲜语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

1997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各语族语言文学专业合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专业。

1995年该专业被确立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2001年设立了“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该专业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本专业研究领域涉及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印欧等五大语系的80多种语言和30多种文字, 50多个民族的文学和文献学, 具有多民族、多语种、多学科的特有学术平台和综合比较研究及群体优势和鲜明的民族学科特色。

本专业方向于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本方向注重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文学方向)的综合与比较研究,注重培养民族文学综合与比较研究方面的人才,将55个民族的文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而不是单一民族文学的研究。

本专业方向的主要课程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古代、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比较文学研究等。

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民族文学越来越受到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重视。

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民族文学专业,并设置了民族文学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及一些地方社会科学院均设有民族文学研究所,专门从事民族文学研究工作。

民族文学研究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比较短缺。

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均留京工作,有的在新华社、《中国日报》及广电部门工作,有的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3040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要培养能够适应于内蒙古以及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需要,并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修养和民族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的,能够胜任高校以及科研单位的教学科研任务的专业人才。

同时也要培养能够担任民族地区的公务员工作、文化事业建设工作、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咨询服务工作、行政管理和文教新闻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实际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和应用性中高级人才。

二、研究方向(一)民族与发展问题研究:主要研究内蒙古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现状以及所存在的各类问题。

对于内蒙古地区民族关系、社会经济发展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少数民族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承受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以及内蒙古与全国其它地区的互动关系乃至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等一系列理论和现实课题。

该研究方向的研究对内蒙古以及北方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建构、生态保全等方面都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蒙古族宗教与民俗文化研究:该领域主要研究蒙古族佛教、萨满教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内容、宗教与蒙古社会历史的关系以及蒙藏文化关系等。

本研究方向的特点是,着重研究蒙古宗教与蒙古社会及文化的关系,探讨前者对后者历史进程的影响和意义,阐述蒙古宗教文化自身的价值和变迁。

该方向的研究,对弘扬民族文化、拓展蒙古学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对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认清和解决当前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宗教问题提出理论依据,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生一般为三年,在职(不脱产)硕士生一般为四年。

总学分≥40分公共学位课须修 2 门:12 分专业学位课须修 4 门:16 分专业选修课(含一门跨学科专业课)须修 5 门:10 分教学实习或社会实践 2 分前沿讲座(含文献综述)须参加18 次: 2 分四、课程设置(见课程设置标)五、前沿专题讲座基本要求1.讲座或讨论班的基本范围或基本形式在教师指导下或研究所、学院的安排下,进行专题研讨会,开展与研究方向相关问题的研讨。

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30404 授法学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德、智、体全面发展,道德品质优良,勤于思考,治学严谨,具备系统而扎实的民族学学科理论,清楚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并在某一专业领域有较深入研究的高层次人才。

通过三年学习,掌握民族学学科的一般理论和实践基础;熟悉我国少数民族史;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国内外民族学理论前沿;掌握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能够从民族史的视角运用民族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从事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的专业教学与研究、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的管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博物馆建设等工作。

二、研究方向1、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史2、少数民族文化史3、武陵地区历史文化三、学习年限全日制:三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课程分为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实践环节和补修课程。

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

非学位课程为选修课。

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至少修满38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6学分(公共基础课9学分,专业基础课9学分,专业必修课不少于4门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5门10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

补修课程是为同等学历考生和跨专业考生设立,不记入毕业学分,但必须根据导师的要求选修民族学或相近专业本科基础课程,并记入结业成绩。

五、中期考核学生入学后第三学期进行中期分流考核。

考核按照《湖北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要求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业务能力、学术水平进行考核。

考核合格者,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考核者,将按《湖北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处理。

六、学位论文1、硕士研究生在论文撰写开始前要进行中文及外文文献资料阅读(不少于20篇)和综述、生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于第三学期内进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广泛听取意见,经导师同意、导师组审定后,方可制定论文工作实施计划。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壮侗苗瑶语族语言研究方向)一、专业简介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专业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 主要研究方向有: 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献研究, 已成为国内外规模最大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研究中心。

1981年国务院第一批硕士、博士授权学科专业审批中,我校获得了藏缅语族语言文学、壮侗语族语言文学、苗瑶语族语言文学专业、蒙古语族语言文学、突厥语族语言文学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1983年获得了藏缅语族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1986年获得了其他语族语言文学(朝鲜语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

1997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各语族语言文学专业合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专业。

1995年该专业被确立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2001年设立了“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该专业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本专业研究领域涉及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印欧等五大语系的80多种语言和30多种文字, 50多个民族的文学和文献学, 具有多民族、多语种、多学科的特有学术平台和综合比较研究及群体优势和鲜明的民族学科特色。

壮侗语族、苗瑶语族语言研究方向始设于1984年(由于苗瑶语师资条件限制而暂与壮侗语族合为一个方向),研究领域涵盖华南、西南及东南亚的壮、布依、傣、侗、水、黎、仡佬、泰、老挝以及苗、瑶、畲族等30多种民族的语言与文化。

该方向主要培养壮侗语族、苗瑶语族语言研究以及汉语与壮侗语族、苗瑶语族语言比较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人才。

二、培养目标政治目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

业务目标:具有扎实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熟悉我国的国情和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现状,有较高的理论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熟练地使用一门外国语来阅读及翻译国外相关专业的书籍和资料。

民族学培养方案

民族学培养方案

民族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热受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情操高尚,具备严谨科学态度,优良学风、敬业和献身精神,善于团结合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民族学专业人才。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民族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良好的学识基础和研究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有一定的创见,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

二、研究专业民族学是中国和世界民族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涉及民族历史、中国少数民族和境外民族的发展、国家民族政策等各个方面。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l)中国民族史(2)中国民族问题研究(3)世界民族问题研究三、招生对象1.硕士研究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具有本科同等学力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及格,并经复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三年五、课程设置A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2学分)外语(4学分)B类:民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3学分)C类:中国民族史(3学分)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3学分)世界民族、宗教问题研究(3学分)D类:民族研究史料研读(民族学专业指选)(2学分)六、培养方式1.硕士研究生入学后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学科组协调平衡,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2.公共课(外语和政治)以讲授为主,辅以自学。

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行讲授、自学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重在传授专业理论、方法和知识,指导独立研究。

要求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广泛阅读相关专业与方向的文献、资料和论著。

3.提倡研究生选修跨专业课程,拓宽知识面,进行学科的交叉研究。

4.研究生德育及思想工作由学科研究生德育教育小组、导师和辅导员负责。

七、考核方式1.公共课和基础课以笔试考核为主,由研究生院和外语课、政治课的教学单位负责相关课程考核。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全日制)一、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任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其中教育管理培养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体育)培养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专任教师;学科教学(物理)培养中学物理课程专任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音乐)培养中小学相关课程专任教师。

具体要求为: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各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国策。

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学风严谨、积极进取、协同创新。

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准。

2.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具有良好的学科素养,能够根据学科发展前沿和发展趋势,不断丰富自身的结构知识,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采用适当的方法,不断的发现和认识教育管理的特殊规律。

3.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胜任并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具有解决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教育问题的能力,具备胜任民族地区学科教学及管理的素质和水平。

4.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及时掌握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

并能在民族地区,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实践中去。

5.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具备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并能够学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教育信息的处理和交流。

6. 培养具备健康的心理、真挚的情感、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身体素质的新型教育管理人员。

不断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更好的承担教育管理者的责任。

7. 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教育理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基础理论。

并能在民族地区的教育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

二、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学习年限为2年。

民族学硕士生培养方案

民族学硕士生培养方案

民族学硕士生培养方案民族学硕士生培养方案是为了培养具备系统的民族学理论知识和独立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下面是一个关于民族学硕士生培养方案的简要说明。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民族学理论知识和独立研究能力,具备相关民族学研究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各级政府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文化传媒机构等部门从事民族学研究、管理、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1. 掌握民族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现代社会科学理论、方法、技能和人文素养;2. 能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民族学相关问题的能力;3. 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能够阅读、翻译国外民族学专业文献;4. 具备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能够参与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为民族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培养体系:1. 专业课程培养:包括民族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研究方法、学术文献阅读与写作等专业课程;2. 学术研究和实践:学生需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和学术活动,提高科研能力;3. 学术论文撰写:学生需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课题进行研究,并撰写学术论文,完成毕业论文的答辩。

四、培养过程:1. 年级课程:根据不同的学年,设置不同级别的专业课程,包括选修课、必修课和实践课程;2. 科研实践:学生需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深入研究某个特定问题,并进行实践和调研;3. 学术论文:学生在第二学年开始进行论文选题和撰写工作,按时完成学术论文,并参加答辩。

五、培养成果:1. 科研能力:学生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民族学相关问题;2. 学术素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学术素养,能够阅读、翻译和撰写民族学专业文献;3. 组织管理能力:学生具备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能够参与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4. 社会责任感:学生具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为民族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30401 授法学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德、智、体全面发展,道德品质优良,勤于思考,治学严谨,具备系统而扎实的民族学学科理论,并在该专业领域有较深入研究的高层次人才。

通过三年学习,掌握民族学学科的一般理论和实践基础;熟悉我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国内外民族学理论前沿;掌握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能够运用民族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从事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的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的管理、社会服务等工作。

二、研究方向
1.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3.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三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分为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实践环节和补修课程。

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

非学位课程为选修课。

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至少修满38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6学分(公共基础课9学分,专业基础课9学分,专业必修课不少于4门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5门10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

补修课程是为同等学历考生和跨专业考生设立,不记入毕业学分,但必须根据导师的要求选修民族学或相近专业本科基础课程,并记入结业成绩。

五、中期考核
学生入学后第三学期进行中期分流考核。

考核按照《湖北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要求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业务能力、学术水平进行考核。

考核合格者,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考核者,将按《湖北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处理。

六、学位论文
1.硕士研究生在论文撰写开始前要进行中文及外文文献资料阅读(不少于20篇)和综
述、生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于第三学期内进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广泛听取意见,经导师同意、导师组审定后,方可制定论文工作实施计划。

2.论文选题要有学术价值或对国民经济建设有一定意义,论文应当有创新性。

3.学位论文一般要求3—5万字。

4.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前必须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至少一篇与硕士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所发表论文至少一篇应为第一作者(或独撰),且第一单位为湖北民族学院。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七、培养方式
本专业采取导师负责和导师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具体如下:
1.课堂教学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授课。

教师讲授课程的基本知识内容和理论前沿,提供主要参考文献供学生阅读,并提出讨论主题。

研究生认真阅读文献以后,撰写读书报告和研讨提纲,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教师进行评议。

2.田野调查是民族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也是民族学的特色。

每位研究生在校期间至少从事一个月以上的田野工作,调查结束必须撰写田野调查报告作为田野调查学分的评分依据,学位论文必须有扎实的田野调查资料和数据。

3.导师主持的课题应尽量让学生参与,从研究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

4.社会环节包括社会实践、学术活动和教学实习。

学术活动包括参加学术报告会(听本专业相关的前沿讲座以及各种专题讨论等)、本人主讲学术报告和公开发表论文。

5.导师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学生共同商定个人培养方案,确定选修课程。

必修课和主要选修课要在学生入学后一年半的时间里修完并获得学分。

6.同等学历和跨专业考入学生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2门以上民族学专业或者相近学科的专业本科核心课程。

补修课程不另行开课,随本科生听课,导师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