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教案1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的第三节——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

我们将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

2. 能够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测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测量和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演示和练习,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尺子、测量工具、PPT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让学生们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桌子、椅子、书本等,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能用尺子测量这些物品的长度吗?”让学生们意识到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我会通过PPT展示毫米和分米的图片,然后讲解它们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我会用生动的例子,如一颗米粒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一根笔杆的长度大约是10毫米,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

3. 例题讲解:我会用PPT展示一些例题,如“一根绳子长200毫米,另一根绳子长10分米,它们哪个更长?”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用毫米和分米进行测量和计算,如“教室的宽度大约是多少分米?”、“一本课本的长度是多少毫米?”等。

5.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测量问题,然后分享解决方案。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毫米和分米的认识1毫米 = 0.1分米1分米 = 10毫米七、作业设计1. 请用毫米和分米测量一下你们课本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并记录下来。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物体长度的活动,感受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IC卡、回形针、一分米长的纸卡、米尺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

1.能说说你的身高吗?用到了哪两个长度单位?(米和厘米)2.复习米和厘米的相关知识。

3.你还知道其它的长度单位吗?(汇报)今天先来研究毫米和分米。

(板书课题)二、认识毫米。

谁知道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给大家介绍一下。

1.在格尺上找到1毫米。

2.IC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3.说一说哪些东西的长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4.通过数格尺上的格子体会1厘米=10毫米,介绍国际单位符号,用字母表示这个关系式。

5.先估测,再测量IC卡的长度和回形针的长度。

同桌合作,量出食指的长度。

6.画线段:2cm5mm 30mm 10cm三、认识分米。

1.线段长10厘米还可以说成1分米,介绍国际单位符号,用字母表示这个关系式。

2.在格尺上找到1分米:数字0-10、1-11、2-12……3.用手卡住1分米的彩条,比划一下1分米有多长。

4.四人小组合作,用手中的工具量桌子的高度。

5.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米尺和已经知道的关系式讨论探究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四、综合练习。

1.把四个长度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填空。

3.修改淘气的信中用错的长度单位。

4.比较大小和填单位(机动)五、总结全课。

1.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外延伸:其它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毫米、分米的认识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1cm=10mm 1dm=10cm 1m=100cm1米=10分米1m=10dm反思:《毫米与分米的认识》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编排有较多的同学操作活动,又是一节中低年级数学概念课,所以把这一课上扎实需要多琢磨。

《毫米、分米的认识(一)》(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毫米、分米的认识(一)》(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毫米、分米的认识(一)》(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我今天要为大家带来的是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毫米、分米的认识(一)》的教案。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通过学习,孩子们将能够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知道它们与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和换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掌握它们与厘米的关系。

难点是让孩子们能够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实际的长度测量和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尺子、毫米和分米的模型,以及一些实际的长度物品,如铅笔、书本等,供孩子们观察和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先拿出一个尺子,让孩子们观察尺子上的长度单位,引导他们发现尺子上有厘米、毫米和分米。

2. 概念讲解:接着,我会向孩子们讲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与厘米的关系。

我会用实际的物品和模型来帮助孩子们理解。

3. 例题讲解:我会用一些例题来讲解如何使用毫米和分米进行长度测量和换算。

4. 随堂练习:孩子们会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实际的长度测量和换算练习,以加深对毫米和分米的理解和掌握。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上面会有毫米和分米的符号,以及它们与厘米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用尺子量一下你的铅笔的长度,用毫米和分米表示。

2. 请用尺子量一下你的书本的长度,用毫米和分米表示。

答案:1. 铅笔的长度为150毫米(或1.5分米)。

2. 书本的长度为250毫米(或2.5分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学习效果,看看孩子们是否掌握了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和运用,是否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和换算。

对于没有掌握的孩子,我会进行个别辅导。

对于拓展延伸,我会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运用毫米和分米,如量一量自己的身高、体重等,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毫米和分米的使用。

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年级:三年级科目: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知道它们与厘米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2. 掌握毫米和分米与厘米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毫米和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2. 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测量和计算。

教学准备:1. 米尺2. 课件3. 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米尺,引导学生观察米尺上的刻度。

2. 提问:米尺上的刻度表示什么?3. 学生回答:米尺上的刻度表示长度。

二、探究毫米和分米的概念(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米尺上的刻度,找出1厘米的位置。

2. 提问: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厘米等于多少分米?4. 教师总结:毫米和分米是长度的单位,它们与厘米有着固定的换算关系。

三、练习(15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测量和计算。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问:你们学到了什么?3. 学生回答:我们学到了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与厘米的换算关系。

五、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米尺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米尺上的刻度,让学生理解了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与厘米的换算关系。

在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测量和计算,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于毫米和分米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巩固。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在探究毫米和分米的概念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1厘米等于10毫米,1厘米等于0.1分米。

补充和说明:毫米和分米的概念是长度单位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它们与厘米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米尺上的刻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毫米和分米的存在,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1厘米等于10毫米,1厘米等于0.1分米的结论。

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年级

学科
数学
备课时间
主备教师
课题
毫米、分米的认识(第1课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使用教师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学法
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手段
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教学过程
复备记录
一、复习、
1、复习米、厘米
2、复习量法:
二、引入新课:
这张纸条还是整厘米吗?不是整厘米量出来的数精确吗?如果要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1、P3、4"做一做"
2、P5页1、2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1厘米是多少毫米?10厘米是多少分米?1米是多少分米?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1毫米1分米
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师领着学生数毫米
(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够正确地进行换算。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直观感知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毫米和分米,掌握它们与米、厘米的关系。

2. 学习毫米和分米的换算。

3. 学习使用尺子测量长度,并进行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毫米和分米的认识,以及它们与米、厘米的关系和换算。

2. 教学难点:毫米和分米的实际应用,如使用尺子进行精确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长度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学生自备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然后引出毫米和分米。

2. 新课内容:讲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与米、厘米的关系和换算。

通过实物展示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毫米和分米的长度。

3. 实践活动:让学生使用尺子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数据记录。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毫米和分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毫米和分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关于毫米和分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毫米、分米的认识2. 板书内容:(1)毫米和分米的概念(2)毫米和分米与米、厘米的关系和换算(3)实践活动:使用尺子测量长度(4)实例说明毫米和分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毫米和分米的知识。

2. 提高题:设计一些实际测量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拓展题: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进行课堂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毫米和分米概念的理解,及时纠正错误认识。

2.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课后作业要注重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6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6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6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3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的第1课时,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重点是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四、教法和学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方法:(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五、教具准备学生准备:纸尺、塑料尺、一分钱硬币、小金箍棒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四根金箍棒(1米、20厘米、1分米、7毫米),生活中常见的接近1毫米和1分米的物品。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第1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第1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人教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第1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3.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1. 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及它们与厘米的关系。

2. 毫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

3. 使用尺子进行长度测量。

教学重点:1.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及与厘米的关系。

2. 毫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1. 毫米和分米的实际意义及应用。

2. 换算过程中的计算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尺子、纸张等测量工具。

2.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如厘米。

2.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需要更小的长度单位吗?为什么?二、新课导入1. 介绍毫米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尺子上的毫米刻度,了解1毫米的长度。

2. 介绍分米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尺子上的分米刻度,了解1分米的长度。

3. 讲解毫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如10毫米=1厘米,10厘米=1分米。

三、动手操作1. 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如测量课本、铅笔等物品的长度,并记录数据。

2. 引导学生使用毫米、分米、厘米进行测量,并注意单位之间的换算。

四、课堂练习1. 出示一些长度测量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老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毫米、分米的概念及换算方法。

2. 提问: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毫米和分米?举例说明。

3.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毫米、分米、厘米测量家里的物品,并记录数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毫米、分米的认识及换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纠正错误,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测量 毫米、分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测量 毫米、分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围绕毫米和分米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基本概念,并学会在实际情境中应用。

通过教学,学生应能够正确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毫米和分米的基本概念,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够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

教学难点1. 毫米和分米的实际应用:如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正确使用毫米和分米进行测量。

2. 长度单位换算:如何让学生熟练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教学PPT、教学视频。

2. 学具:学生自带的尺子、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量活动,让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介绍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亲身体验毫米和分米的使用方法。

4. 交流分享:各组分享测量结果,讨论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 总结讲解:对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点评,讲解长度单位换算的方法。

6.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测量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板书设计1. 板书毫米、分米的认识2. 板书内容:- 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毫米和分米的应用- 长度单位换算方法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让学生完成一些测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寻找一些物品进行测量,记录测量结果,并尝试进行长度单位换算。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毫米和分米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长度单位换算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教案1 新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教案1 新人教版
换算。 3、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 1 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
1/5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4、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尺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 激趣引入
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促进学生自我思考
(4)小结:当测量长度不是 并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整厘米时可用毫米作单位。 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自主解
2、毫米的认识
决问题的全过程。
观察尺子你发现毫米有
多长吗?
独立完成练习,体验
2/5
说 说 生 活 中 什 么 物 体 的 和享受成功的愉悦。
长度有 1 毫米厚。请摸摸 1
建立长度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吨的概念。
单元 教学 难点:
建立长度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吨的概念。
课时安排:12 课时
课题名称 教 学目 标
毫米的认识 1、 使学生经 历测量 的过程,知道毫米 产 生的意义。 2、 通 过 观 察 明 确 毫 米 和 厘 米 之 间 的 关 系 ,会 进 行 简 单 的
毫米、1 分米和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 1 吨的观 念。 2、 2、使 学 生 知 道 常 用 的 长 度 单 位 、质 量 单 位 之 间 的 关 系 ,会 进 行 简 单 的 换算。会适当的选择单位。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 式进行测量。 4、 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毫米、分米的概念。

2.掌握使用刻度尺、尺子等工具进行测量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测量能力。

教学环节热身环节老师可以通过操场或教室里比赛获取学生对单位长度的感性认识,比如比赛跑步,让学生互相比较长度,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精确地测量长度。

讲授环节1.引入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长度,比如书面、课桌、铅笔等,打开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思考“长度”这个概念的重要性。

2.毫米的认识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观察力,将一厘米分为十个等份,让学生感性认识毫米的概念。

然后,老师可以通过投影仪或黑板,让学生了解毫米的符号和读法,并以图示形式进行展示。

3.分米的认识同样的,老师可以将一米分为十个等份,让学生感性认识分米的概念。

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尺子上的刻度,了解分米的符号和读法,并以图示形式进行展示。

4.认识毫米和分米之间的换算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尺子上不同的刻度,带领他们明白毫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和换算方法。

练习环节1.刻度尺的使用请学生使用尺子或刻度尺,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选择不同的难易程度。

2.让学生自己制作尺子通过让学生制作尺子,可以培养学生的测量与动手能力。

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由学生自己设计尺子大小、结合使用所学知识,完成尺子的制作。

总结环节总结本次教学内容,核对学生练习的成果,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测量技巧,以及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所获得的认识、思考和体验。

总结以上就是这节教学设计的内容。

通过上述环节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测量和动手能力。

此外,由于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学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毫米的认识(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毫米的认识(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毫米分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毫米分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 21~22 页例 1及做一做。

《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课。

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本节课持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

教材中的例 1 采纳让学生预计、丈量、议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而后利用学生尺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并联系生活实质帮助学生成立 1 毫米的长度观点。

做一做和实质丈量等活动进一步稳固深入了这部分内容。

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此后进行估测和实质丈量的重要基础。

(二)中心能力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成立 1 毫米的长度观点,能利用毫米进行丈量和估测,培育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学习目标1.经过察看、比划、丈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质意义,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成立 1 毫米的长度观点。

2.借助详细的丈量活动,掌握用尺丈量长度的方法,会用毫米为单位进行丈量,并能掌握毫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实质操作中,加强学生合作沟通的意识,提升操作技术。

(四)学习要点成立 1 毫米的长度观点(五)学习难点成立 1 毫米的长度观点,估测(六)配套资源实行资源:《毫米的认识》教课课件、带有毫米刻度的直尺、1角或 5 角硬币、公交卡、身份证等。

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1)丈量课桌面的长和宽并记录在家庭作业本上。

(2)在括号里填上米或许厘米。

王东身高 130()大树高 6()课桌的长度大概是80()( 3)一支中华牌铅笔的长度大概是()厘米,()支铅笔的长度大概是 1 米。

(二)讲堂设计1.抢答热身问题一:我们从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问题二:你能比划下 1 米有多长吗? 1 厘米呢?问题三: 1 米等于多少厘米?【设计企图:经过抢回复习米和厘米的有关知识,理解长度的实际意义,调换学生踊跃性,为毫米的认识打下基础。

】2.问题研究(1)毫米产生的意义。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1.课标细化《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产生一些感性认识。

2.学习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学习重难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和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4.学法指导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教学时应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学前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6.学习时间:一课时7.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创设让学生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的情境,在测量中发现它们的长度都不是整厘米。

从中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2、提出学习目标:1)1毫米有多长?1厘米等于几毫米?(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2)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3)毫米与厘米有什么关系?二、小组合作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15篇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15篇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15篇《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1至24页教材分析:(一)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这些长度单位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教学重点:体验 1 毫米、1 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教学难点:1、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策略方法: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实际操作等突破重点,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动手操作,计算等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在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要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在测量中,学生可能对毫米的测量更难掌握一些,可让学生多操作,单位换算和计算也要加强。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 1毫米、1 分米的长度单位。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最新⼈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分⽶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毫⽶、分⽶的认识⼀、教学⽬标(⼀)知识与能⼒1.使学⽣认识长度单位毫⽶、分⽶。

知道毫⽶、分⽶、厘⽶、⽶之间的单位进率。

2.能够⽤⼿势表⽰出1厘⽶、1分⽶、1毫⽶的长度。

3.能选⽤适当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能估测出具体实物的长度。

(⼆)过程与⽅法1.通过引导学⽣操作、观察、让学⽣形成初步的认知,辨别分析和概括能⼒,培养学⽣的创新意识和动⼿实践能⼒。

2.利⽤表格式的题⽬渗透统计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多种活动,调动感官参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让学⽣学会⽤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仔细认真的好品质,在合作教学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让学⽣热爱求知,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更加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活⼜服务于⽣活。

⼆、教学重点建⽴1毫⽶、1分⽶的长度观念。

知道1厘⽶=10毫⽶,1分⽶=10厘⽶。

三、教学难点掌握⽤毫⽶量的⽅法,根据⼉童的年龄特征建⽴1毫⽶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具准备课件、1分硬币、电话卡、学⽣尺及⽂具。

五、教学过程1、认识毫⽶(⼀)学习毫⽶产⽣的意义师: 同学们,⼆年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到长度单位。

你们还记得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厘⽶)它们之间的进率还记得吗? (1⽶=100厘⽶)师: 请⼤家⽤⼿势表⽰1⽶⼤约有多长?1厘⽶⼤约有多长?师:你知道你学习的最亲密伙伴是谁吗?(书、⽂具盒、削笔⼑、橡⽪、铅笔等)你知道他们⾝⾼是多少吗?他们有多厚吗?现在请你为他们建⽴⼀个⼩档案。

⽤直尺测量它们并且将记录写在本上。

1.⼩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例1情境图,要求学⽣认真观察。

学⽣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朋友在⼲什么?”(2)采⽤⼩组(4⼈⼩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为了确保⼈⼈参与,可选专⼈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张)的“估计”⼀栏中(见下表)。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优质教案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 能力目标: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1.找一生与师同站,其他学生发现“师生”之间有何不同,由高度引入。

2.复习厘米,米(1)生用手表示1厘米,1米的长度。

(2)师: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厘米)作单位,在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常用(米)作单位。

3.出示一分硬币引入师:以厘米为单位测量一分硬币的厚度,如何?为什么?一分硬币的厚不够1厘米,而我们又想比较准确地知道它的厚度,怎么办?二、新授(一)毫米1.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一分硬币的厚度,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来测量。

(板书课题)2.认识毫米师:观察直尺上除了较长的厘米刻度线外,还能发现什么?师: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2小格的长度就是(2)毫米。

你还知道几毫米?3.1厘米=10毫米师: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小格?是几毫米?同样的方法数3—4之间有多少小格?几毫米?自选1厘米数小格,汇报。

讨论发现了什么?(1厘米=10毫米)师:验证:课件演示数小格。

4.量硬币,感受1毫米师:量一般物体的方法是什么?生口答,师小结。

生测一分硬币的厚度,汇报。

师:指导学生借助1分硬币表示1毫米。

5.练习(1)测量棋子任一条边长,汇报。

(2)课件出示练习题。

6.小节: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二)分米1.测桌面的宽用毫米作单位,怎么样?可以用厘米,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板书:1分米)2.认识,感受1分米师:在尺子上从0刻度起,1厘米1厘米的数出10厘米,指出:10厘米也叫1分米。

师:1分米和10厘米同样长,说明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师:从刻度2到刻度几是1分米?师:用手势表示1分米大约有多长。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分米、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分米、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分米、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分米、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具体是第3章的第1节,主要介绍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材通过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和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知道它们是长度单位;2. 掌握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3. 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实际长度的测量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及其换算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分米和毫米的实际运用,如测量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 ruler、 slide ruler、教学卡片、实物等;学具:尺子、 ruler、 slide ruler、练习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长度物品,如书本、桌子等,让学生感受长度,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物品的长度是多少吗?”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和测量方法。

2. 讲解:介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讲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如:1分米 = 10毫米,通过实物和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分米和毫米。

3. 演示:用尺子和实物进行演示,展示分米和毫米的测量方法,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体验分米和毫米的运用。

4. 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分米 = 10毫米。

通过板书,帮助学生形成对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单位的概念。

七、作业设计1. 请用尺子测量你桌子的高度,用分米和毫米表示出来。

答案:桌子的高度为70厘米,即7分米或700毫米。

2. 请用尺子测量你一步的距离,用分米和毫米表示出来。

答案:一步的距离为50厘米,即5分米或500毫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4、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一、 激趣引入 1、复习旧知,填空 100 厘米=( )米 400 厘米=( )米 8 米=( )厘米 7 米=( )厘米 厘米用字母( )表示 米用字母( )表示 2、量一量自己的课本或作业 本的长度。 二、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在长度里除了米和厘米, 还有什么?你能介绍给大 家吗? 2、出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三、 实践探究 1 探究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学习,估计课本的 长、宽、厚。 引导学生进行估计活 动。提出活动要求。 提出活动要求。 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和评 价。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测量 课本的长、宽和厚。 (3)出示主题图,请学生仔 细观察。图中有几个小朋 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4)小结:当测量长度不是 整厘米时可用毫米作单位。 2、毫米的认识 观察尺子你发现毫米有 多长吗? 说说生活中什么物体的 长度有 1 毫米厚。请摸摸 1 角的硬币有多厚。 闭上你的眼睛感觉 1 毫米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经历从生活问 题到数学问题的抽 象过程, 体会问题产 生的必要性。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多媒体课件和尺子
测量
单 元 名 称 单 元 内 容 简 介 第三单元 测量
本单元的内容有:长度毫米、分米和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 这部分的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 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本单元 帮助学生建立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是重点,估测在生活中用的很多,是解决问题的 具体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丰富经验,经过生活中的实例 及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概念。 1、 使 学 生 经 历 测 量 的 过 程 , 认 识 长 度 单 位 毫 米 、 分 米 和 千 米 , 建 立 1 毫 米 、1 分 米 和 千 米 的 长 度 观 念 。认 识 质 量 单 位 吨 ,建 立 1 吨 的 观 念。 2 、 2 、使 学 生 知 道 常 用 的 长 度 单 位 、质 量 单 位 之 间 的 关 系 ,会 进 行 简 单 的 换算。会适当的选择单位。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 式进行测量。 4、 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建立长度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吨的概念。
板书 设计
毫米的认识
课后 反思
4
教 研 组 意 见
教 导 处 意 见
5
二、探究 新知
通过复习、分析,产生 学习学习的心理取向, , 复习长度单位—1 毫 米,建立 1 毫米的概 念。
和同桌合作,探究 1 厘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自学、尝试、 实践、猜想、讨论等 活动,去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解决问 题。 从而达到让学生
3
三、巩固 应用
四、全课 总结
汇报小结 1 厘米里面有 10 个 1 毫米。 说说你发现毫米和其他长 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板出:1 厘米=10 毫米 (2)拓展练习—考考你? 1 至 2 厘米之间几个毫米? 5 至 6 厘米之间十几个毫米? 7 至 8 厘米之间十几个毫米? 3 至 5 厘米之间十几个毫米? 4 至 8 厘米之间十几个毫米? ( 3) 组 织 学 生 集 体 交 流。 巡视指导,关注学习有 困难的学 生并指 导 操 作。 ( 4) 说 说 生 活 中 那 些 物 体一般用“毫米”作单 位。 三、 简单的单位换算 1 厘 米 =( )毫米 4 厘 米 =( )毫米 6 厘 米 =( )毫米 10 厘 米 = ( )毫米 10 毫 米 = ( )厘米 50 毫 米 = ( )厘米 80 毫 米 = ( )厘米 100 毫 米 = ( )厘米 14 毫 米 +56 毫 米 =( ) 毫 米 =( ) 厘 米 2 厘 米 -12 毫 米 =( )毫米 四、 学习了这节课的内 容你有什么收获?
以教材为依据, 以学生实际为出发 点, 以学生接受性为 尺度, 分层分类设计 具有拓展性、开放 性、探究性的练习, 使学生人人都能参 与、人人都有收获。
培养学生归纳 概括及语言表达能
2
有多厚。 内容的理解,并对自己表 3 动手测量你身边的物体 现给出评价。 有几毫米长。同桌合作交流。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什么 ? 说说 你这节课的收获?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单元 教学 重点:
单元 教学 难点:
建立长度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吨的概念。
课时安排:12 课时
课题名称 教 学目 标源自毫米的认识 1、 使 学 生 经 历 测 量 的 过 程 , 知 道 毫 米 产 生 的 意 义 。 2 、 通 过 观 察 明 确 毫 米 和 厘 米 之 间 的 关 系 ,会 进 行 简 单 的 换算。 3 、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 1 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三、巩固 应用 四、全课 总结
小组学习:每个同学 都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 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 机会,将个人独立思考的 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 有的认知成果。 组际交流:对小组学 习中出现的各种结果集体 交流,促进学生自我思考 并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自主解 决问题的全过程。 独立完成练习,体验 和享受成功的愉悦。 用自己的语言、自己 的思维方式来表达对本课
以教材为依据, 以学生实际为出发 点, 以学生接受性为 尺度, 分层分类设计 具有拓展性、开放 性、探究性的练习, 使学生人人都能参 与、人人都有收获。
独立完成练习,体验 和享受成功的愉悦。
培养学生归纳 概括及语言表达能 力,提高学生认识。
用自己的语言、自己 的思维方式来表达对本课 内容的理解,并对自己表 现给出评价。
力,提高学生认识。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课题名称 教 学目 标
毫米的认识
毫米的认识练习 1、 使 学 生 经 历 测 量 的 过 程 , 知 道 毫 米 产 生 的 意 义 。 2 、 通 过 观 察 明 确 毫 米 和 厘 米 之 间 的 关 系 ,会 进 行 简 单 的 换算。 3 、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 1 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4、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米和 1 毫米的关系。
“会学”的目的。
自由说一说,自己知道的 单位长度。
小组学习:每个同学 都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 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 机会,将个人独立思考的 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 有的认知成果。 组际交流:对小组学 习中出现的各种结果集体 交流,促进学生自我思考 并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自主解 决问题的全过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情境 引入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多媒体课件和尺子 教师活动 一、 复习 1 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 1 毫米有多 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 1 毫米有 多长。然后再比一比 1 厘米 和 1 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 品的长度是 1 毫米。 二、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 进率 (1)探究 1 厘米和 1 毫米 的关系。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 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经历从生活问 题到数学问题的抽 象过程, 体会问题产 生的必要性。
一、情境 引入
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 通过观察、分析,产生学 习新知的心理取向,自己 去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 题,独立思考,完成填空。
二、探究 新知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自学、尝试、 实践、猜想、讨论等 活动,去发现问题、 和同桌合作, 动手量一量。 探究问题、解决问 题。 从而达到让学生 自由说一说,自己知道的 “会学”的目的。 单位长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