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科技和宗教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张新东讲到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我就想到怀特海,这个数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的老师和同事。
他有一个观点,影响人类最大的两种力量是宗教与科学。
如果“科学”一词不是在狭隘的、严谨的现代意义上说,他的话有道理。
所谓狭隘的、严谨的、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是从17世纪以来,在实验基础上的,有系统的理性论证的科学体系。
但是人类的科学活动,认识自然,描述自然,发现规律为自己服务的活动是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时代都共有的现象。
宗教也是在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时代,所有的文化中所共有的现象。
所以,广义上说,宗教和科学是影响人类最大的两种力量。
二者关系紧密、复杂,以至于我们可以说人类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对宗教和科学二者关系的理解和处理。
宗教与科学的相互关系问题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的问题。
然而对于这一问题,人们至今仍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人们现在的观点多停留在那种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简单地看成相互矛盾冲突的水平上,而没有看到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
事实上,宗教与科学作为人类生活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的关系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和冲突固然是人们最容易看到和感受到的,但这毕竟只是宗教与科学相互关系的一个方面。
宗教与科学既存在相互矛盾和冲突,又存在相互独立和相互促进。
而且后一种情况还更普遍。
作为人类生活的两个重要方面,与其说它们之间是相互冲突的,不如说它们之间具有更多的统一性。
科学与宗教既是相互区别和对立。
也是相互依存和补充的。
下面我想从两个方面详细的阐述我对这两种关系的理解。
一、科学和宗教相互区别和对立(一)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对立。
科学是无神论的思想体系,宗教是有神论的思想体系。
科学以对客观对象的真实性把握为目的,它必然要求在思想上遵守逻辑规则,重视思维活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强调概念和命题的可证实性或可证伪性;而宗教则把从精神上摆脱因自身的有限性而带来的烦恼和痛苦作为它的目的。
宗教改革对欧洲的政治与宗教格局
宗教改革对欧洲的政治与宗教格局欧洲宗教改革是16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于欧洲的政治与宗教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改革始于马丁·路德在1517年发布的《九十五条论纲》,成为了古老宗教体系的一次挑战。
在宗教改革的推动下,欧洲社会从一个统一的天主教国家逐渐演变为宗教多元的格局。
本文将从政治和宗教两个角度,探讨宗教改革对欧洲的影响。
首先,宗教改革对欧洲的政治格局带来了剧变。
在宗教改革之前,欧洲基本上是天主教统治下的宗教重地。
然而,随着宗教改革的兴起和扩散,新兴的基督教派别开始在欧洲各地非常活跃,并逐渐取代了天主教的地位。
这种变化导致了欧洲政治力量的分散和重组。
各国君主争相支持新兴宗教派别,借此巩固自身的权力和地位。
举例来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曾因与教皇的决裂,创建英国国教(英国圣公会),将天主教改革引入了英国。
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欲图通过掌握宗教权力来加强国家统治。
其次,宗教改革对欧洲的宗教格局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此次改革,原本的天主教不再是欧洲唯一信仰,新兴宗教派别如路德教和长老教等开始兴起。
这些新兴宗教派别基本上都强调个人对信仰的自主选择,与天主教的层级制度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宗教的分化导致了欧洲信仰的多样性与个人选择的权力得到了增强。
传统的教会体系渐渐失去对信徒的绝对控制,这为个人的宗教信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此外,宗教改革的传播也加剧了欧洲不同地区的宗教差异。
例如,北欧国家成为了路德教的中心,而瑞士则成为了改革派的避难所。
欧洲开始呈现出多元而复杂的宗教格局。
然而,宗教改革在欧洲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宗教冲突。
由于不同宗教派别的竞争,教派之间的冲突成为了当时欧洲社会的常态。
德国的宗教战争和法国的宗教战乱都是宗教改革带来的后果。
这些冲突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这之后,各国政府开始关注宗教和平共处的重要性,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实施了一系列的宗教和解政策。
通过这些努力,欧洲逐渐摆脱了宗教冲突的困扰,恢复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
政治考试理论学习复习教案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考点剖析(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内涵。
①民族平等:各民族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
②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2)具体要求:不断巩固和发展这种民族关系,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2)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3)核心内容:自治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特别提示]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不是联邦制中的成员。
民族自治地方不包括民族乡,民族乡是民族区域自治的一种补充形式。
自治机关不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4.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我国国情。
(必要性)(2)显著优越性: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1.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②地位: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目的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既要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又要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4)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
六法论名词解释
六法论名词解释六法论,又称“六法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体系,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提出来的,在中国历史上深深影响了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
六法论源于韩非子的《韩非子》,被誉为“六经之乱,六法之治”。
六法论指的是六种治理思想,它们是“政”、“法”、“礼”、“言”、“智”和“”。
“政”是政治,指的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法”是法律,指的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法律制度;“礼”是礼仪,指的是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礼仪;“言”是言论,指的是全民的公共讨论;“智”是智慧,指的是国家的科技管理;“”是仰,指的是国家的宗教仰及其传统文化。
六法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的政治、法律和文化。
它认为,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经济等领域应该遵照“六法”,以确保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法论中的“政”,指的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秩序,它要求政府采取恰当的政策,以保护公民的权利,实现公正的政治环境,促进公众的参与,改善国家的经济发展。
“法”,指的是国家的法律制度,要求政府确保法律和法规的执行,保护公民的权利,规范国家的社会行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礼”,指的是社会礼仪,要求遵守社会伦理道德,尊重文化传统,建立和谐社会。
“言”,指的是公共讨论,要求尊重他人的观点,做好社会监督,促进公众的参与,改善公共服务体系。
“智”,指的是科技管理,要求政府积极推进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指的是宗教仰及其传统文化,要求尊重宗教仰,尊重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六法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提出来的,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认为,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经济等领域应该遵照“六法”,以确保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法论也提供了建立一个有序、和谐、繁荣的社会的道路,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遵守六法,并且要以行动来保护公民的权利,保护国家的荣誉和尊严。
论政治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论政治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作者:杨延圣邢乐勤来源:《理论导刊》 2019年第3期摘要: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政治信仰作为人们对政治最终价值目标及其实现方案的信奉和认同,在信仰体系中处于最高位置,它影响和制约着宗教信仰。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必须发挥政治信仰对宗教信仰的引领作用。
要以公民身份认同作为切入点,在强化信教群众政治国家认同上着力;以文化认同作为基础,在加深信教群众政治文化认同上着力;以民生获得感为重点,在满足信教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上着力;以目标认同作为导向,在引领信教群众政治实践上着力。
关键词:政治信仰;宗教信仰;文化认同;信教群众中图分类号:B8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3-0004-06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下高校宗教渗透防范模式与实现机制研究”(18AKS00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延圣(1985-),男,山东桓台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邢乐勤(1960-),女,浙江长兴人,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信仰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
按照辞海中对信仰的释义,即“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和指南”。
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都属于人类信仰的重要形式。
在当代中国语境下,政治信仰的核心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现为民众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
2015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笔者认为,总书记在这里讲的“人民有信仰”中的信仰既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包括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其实质是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核心的政治信仰。
基本理解国际政治经济宗教冲突现象
基本理解国际政治、经济、宗教冲突现象,努力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团结。
一、当今世界的主要冲突当代许多地区冲突和国际争端都有宗教背景。
放眼宇内,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为主线的冲突与争端此起彼伏。
在巴尔干地区,南斯拉夫解体、波黑内战、科索沃危机无不交织着东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在北爱尔兰,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教徒之间的利益张力最终演变为持续50多年的武装冲突;在北高加索地区,车臣分离势力以伊斯兰教为旗帜,顽强对抗笃信东正教的俄罗斯;在南亚,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紧张关系鲜明地体现于印巴冲突。
特别是中东愈演愈烈的阿以冲突则深刻地反映着犹太教与伊斯兰教的直接对抗。
1、科索沃问题科索沃问题从整体上看集中反映了西方基督教文明内部的冲突。
随着2003年科索沃战争的爆发,以及战后科索沃宣布独立,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和具有新教、天主教传统的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在这一问题上的对立日趋尖锐。
科索沃战争是打着“制止人道主义灾难”的旗号出兵南联盟,实质上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击以俄罗斯为首的东正教文明在那里的传统影响,排挤俄罗斯的势力范围。
2、印度和巴基斯坦争端印度和巴基斯坦关于克什米尔争端问题同样夹杂着深刻的宗教分歧。
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之前,都是英国的殖民地。
1947年英国从印度次大陆撤出时,提出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把印度教徒占多数地区划归印度,把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划归巴基斯坦。
克什米尔土邦王哈里?辛格希望独立,而占克什米尔人口77%的穆斯林族要求加入巴基斯坦,成立自由克什米尔政府。
克什米尔土邦王为保王位,违背多数人的意志加入了印度,并请求印度出兵援助,从而引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
从此克什米尔就成为印巴两国矛盾和发生战争的策源地,半个多世纪以来两国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3、两伊战争伊朗和伊拉克因阿拉伯河归属问题而发生的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是同属伊斯兰教的国家间冲突的例子。
伊朗于1979年爆发伊斯兰革命,什叶派上台执政,伊朗变为神权国家。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演讲稿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这个话题自古以来就备受争议,也一直是人们热烈讨论的焦点。
科学和宗教,一个强调实证和理性,一个强调信仰和超自然力量,它们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一直是人类思考的重要课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科学和宗教的本质。
科学是通过实证和理性的方法,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和真理,以此来解释世界的运行规律。
而宗教则是通过信仰和神秘的力量,探索人类内心的追求和超越。
从本质上来说,科学和宗教似乎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思维方式,但它们却又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
其次,让我们来谈谈科学和宗教的相互作用。
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科学和宗教一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宗教则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和力量。
两者之间或许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平衡和互补,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多元和丰富。
最后,让我们来思考科学和宗教的共同之处。
虽然科学和宗教在理论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它们却有着某种共同的追求。
科学和宗教都在探索真理和意义,都在寻求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或许,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和宗教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和共生的。
在今天这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理性和信仰的结合,需要科学和宗教的共同启示。
因为只有当我们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规律,用信仰的力量去探索人类内心的追求,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实现人类的价值和尊严。
最后,让我们共同期待科学和宗教的融合,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
谢谢大家!。
论十大内容历史意义
论十大内容历史意义内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十大内容历史意义也不尽相同。
然而,无论是哪个时期和地区的十大内容,都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第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十大内容是语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它不仅是一种交流和表达感情的工具,而且还是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结构的体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不断发展、演变和分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第二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十大内容是宗教。
宗教是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和社会风俗,对各种人类活动都有影响。
宗教的出现和发展,带来了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影响,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第三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十大内容是教育。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基石,它提供了知识和技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从原始社会的口传和经验教育到现代社会的多元化教育,教育一直在助推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四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十大内容是科技。
科技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它推动了生产和劳动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
从石器时代到现代机器和信息技术,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向和面貌。
第五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十大内容是艺术。
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音乐、绘画、雕塑、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传达了人类社会的思想、情感和美学价值观。
艺术的发展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文化特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化进步。
第六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十大内容是政治。
政治是社会组织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它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从原始部落的部落长、到封建社会的封建贵族、再到现代国家的官僚制度,政治一直是人类社会组织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第七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十大内容是战争。
战争是人类历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未成熟状态,也又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推动力量。
战争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武器和战略的发展,促进了科技和思想的进步。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宗教文化的社会意义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宗教文化的社会意义宗教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哪些互动性【摘要】:宗教作为在人类历史上一种悠久而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宗教反映了信教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指导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前在世界60多亿人口中,信仰宗教的人约占75%。
如何对待宗教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就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在我国据1997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白皮书介绍,我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
而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而另一方面我国又采取宗教自由政策,因此宗教会在各个方面对社会产生各种影响,必然会反映到高校对大学生思想中,大学生作为未来世界的接班人,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对待宗教文化及其影响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通过对什么是宗教,什么是宗教文化以及我国宗教信仰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根据在当代大学生中进行宗教文化影响的问卷调查、资料收集、理论分析等形式着重探讨了宗教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当代大学生对宗教态度,并就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找出大学生为什么目前容易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的原因,以及宗教文化对大学生可能造成的负作用。
然后再通过大量的史实集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形成,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于宗教文化的特点和宗教的本质和宗教的历史必然性的论述,从而得出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待宗教现象以及宗教文化,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待宗教文化对思想政治的影响。
最后根据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点和宗教文化在某些方面的优势,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和实践上从宗教文化中吸取有价值的观点及做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文化进行扬弃,使宗教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从而并由此得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宗教文化的社会意义。
校园“宗教热”、“民族热”现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李晓宁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各主要民族的民族意识呈上升趋势, 大学生尤其许多民族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民族事务和参与宗教活动, 兴起一股校园“宗教热”和“民族热”。
2023年第三季度意识形态风险研判范文(通用篇)
2023年第三季度意识形态风险研判范文(通用篇)2023年第三季度意识形态风险研判引言意识形态风险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议题。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的传播和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
然而,这也给恐怖主义、极端思想、政治操控等意识形态问题的蔓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本文将从政治、宗教、经济、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去分析2023年第三季度的意识形态风险,希望为相关机构提供有关风险评估和威胁防范的参考。
一、政治层面在政治层面,意识形态风险主要体现在极端主义思潮、政治操控和民粹主义的兴起。
在2023年第三季度,我们预计以下几个问题可能会引发意识形态风险:1. 分裂主义:一些地区的民族主义情绪有可能加剧,导致一系列独立运动的兴起。
特别是在一些国家内部民族矛盾较为深厚的地区,如西藏、台湾等地。
2. 极端主义:各种极端主义思潮可能会趁机蔓延。
例如,宗教极端主义、民粹主义和极右翼思潮等。
这些思潮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和暴力冲突。
3. 政治操控:一些国家和组织可能会利用意识形态手段操控公众舆论,影响选举结果和政权稳定。
这对民主制度和社会稳定都构成了威胁。
二、宗教层面在宗教层面,意识形态风险主要表现为宗教极端主义的传播和冲突。
以下是我们对2023年第三季度的宗教意识形态风险的研判:1. 各类宗教极端主义的传播: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等各类宗教可能存在激进派别的传播,导致宗教冲突和恐怖袭击。
2. 宗教软实力竞争:各种宗教之间的竞争可能会引发意识形态的冲突。
例如,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的争端。
3. 信仰多元化的挑战: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信仰多元化的趋势愈发明显。
这可能会带来信仰矛盾和社会动荡。
三、经济层面在经济层面,意识形态风险主要表现为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全球化对工人阶级的冲击。
以下是我们对2023年第三季度的经济意识形态风险的研判:1. 贫富差距的扩大:全球化和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会,但同时也增加了贫富差距。
论中国历史上的政教合一
神权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主要存在于上古时代,或者说从夏商直到西周。
所谓“有夏服天命”(《尚书·召诰》),夏禹“致孝乎鬼神”(《论语·泰伯》),说明夏代已 有假借天命鬼神来统治的情形。至于殷商统治者,则不但自称天命而王,而且每事必问卜筮, 以宗庙中的大室为治事之所,政令皆假神意而出,神权政治在此时发展到顶峰。周代开始“以 德配天”,表明人伦方面的考虑在政治中所起的作用开始加重,但是周王仍以“天子”自居。 平王东迁以后,周天子地位下降,极端的“神权政治”也开始随着“礼崩乐坏”而崩坏了。然而, 比较温和的“政教合一”制度,在中国并未走下历史舞台,而以一种新的特殊的形式延续了二 千年之久。这就是特殊的儒教与特殊的中国专制政治的结合,关于中古时期的这种政教合一 形式,我们将在第四节再来详述。这里先说上古时期的神权政治。
这里所说的政教合一,涉及的是狭义的政教关系,即宗教与统治阶级的政治的结合(西方人 所称的 Relations between Church and State,常译作“政教关系”,其实指的是“教会与国家之 关系”,即体制化的宗教团体与作为统治机构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广义的“政教关系”应指一 般的宗教(包括体制化的与非体制化的、正统的与异端的宗教)与一般的政治(包括统治阶级的 与被统治阶级的、在朝的与在野的政治)之间的关系。这种结合的紧密程度,在各个时期各 个国家是各不相同的。结合的紧密程度较大者,可称为“神权政治”,即宗教与政治、教会与 国家、神权与政权的完全结合;结合的紧密程度较小者,可称为“国教统治”,即被抬高到统 治地位的宗教在思想领域内的控制。当然,这两类情形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大多数政教 合一制度,总是介乎最严格的神权政治(如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所实行者)与最松弛的国教统 治(如《拉特兰条约》废除前的意大利所实行者)之间,我们可称之为“温和的政教合一”,由 于这种情形比较普遍,较能代表宗教与统治阶级政治相结合的一般状况,我们为了行文方便, 也可简称为“政教合一”。于是,按照宗教与统治阶级政治相结合的 紧密程度,我们就得到了 政教合一现象的三个类型——“神权政治”、“国教统治”、(温和的)“政教合一”。下面我们就 来看看,这三种政教合一的形式,是否存在于中国的历史之中;如果存在,又是什么宗教, 以什么方式在这些政教合一形式中发挥作用。
意识形态强调八个方面
意识形态强调八个方面意识形态是一种指导和影响人们思想、信仰和行为的理念体系。
它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塑造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还能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表现。
意识形态通常涉及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强调八个方面的内容:1. 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是指一种政治信仰、观念和价值体系,决定了人们对权力、国家和政府的看法。
它包括政治体系、政治制度、政府管理、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理念和信念。
政治意识形态可以对国家的发展和运作产生深远影响,因为它反映了人们对于政治权力如何分配、治理如何进行和社会公平如何实现的看法。
2. 经济意识形态经济意识形态是人们对经济体系和经济发展的看法和信仰。
它包括对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混合经济等不同经济制度的态度和观点,还包括对财富、私有制、公共福利、贫富差距等经济现象的认知和评价。
经济意识形态对于个人的经济决策和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影响经济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的公平程度。
3. 宗教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指人们对于宗教信仰和神秘力量的看法和信念。
它包括人们对于神、灵魂、生死等宗教问题的答案和理解,以及对宗教组织、仪式、规则的态度和行为。
宗教意识形态对于个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的宗教政策和文化传统起着指导作用。
4. 文化意识形态文化意识形态指人们对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看法和认同。
它包括对于语言、宗教、艺术、文学、音乐、风俗等文化元素的态度和理解,以及对于文化交流、文化传承和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和评价。
文化意识形态对于社会的文化发展和多元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也对个人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产生深远影响。
5. 教育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指人们对于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的看法和认同。
它包括对于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评价标准的观点和信念,以及对于教育公平、素质教育等教育问题的态度和期待。
教育意识形态对于教育改革和教育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个人的教育选择。
以宗教现象为例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督教 的传 播途径 也影 响着 大学 生 的选
自觉避免参加并抵 ( ) 一 大力开 展无神 论教育 , 学生全面 分合法和非法的宗教活动 , 引导
择。 基督教比较普遍的传播方式是利用外在人
际 网络 , 引、 周围 的同学加入 , 者走访 吸 带动 笔
发现, 这些信教学生中有些是来 自一个宿舍或 者一个班级。 信教学生会首先向自己周围的同 学、 朋友传播基督教, 对同学、 朋友的认同感比 较容易消除学生对基督教的陌生感, 而他们的
者认为信仰只是个人的事, 并没有看到宗教信
国家的宗教政策 了解 甚少 , 个别狂热 的教徒还 宗教 的管理 工作刻不容缓 。 学校应 向学生宣传
生浓厚 的 兴趣 , 与其 接触 的过程 中 , 被 仰对社 会影响 的复 杂 1 口 在 又会 断 长期性 , 同时他 们对 如爱 己”“ 心灵 ” 吸引 , 少学生会 被 会在校园内进行非法的宗教活动 , 、净化 等所 不 因此 , 加强 “ ”成 为信 徒。 震撼 ,
在思想的碰撞和知识的 及职业培训 , 社会的重压使得高校非常重视让 知欲最为旺盛的阶段 ,
学 生掌握 “ 以为生 ” 何 的知识和本 领 , 却忽视 了
( 加强国家宗教政策的宣传及校园宗 四)
但同时自身缺乏坚定的科学信仰。作 教彭 } 的管理 “ 为何而生” 的思考与追问, 这样培养出的学生 的意义, 许多信教者包括部分高校有关部门工作 虽然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但就精神层面而 为受教育程度较高、求知欲强的大学生群体,
时, 信教同学的及时出现会大大增加基督教对 他们的吸引力。除了人际网络传播外, 个别狂
热 的基督徒 违规在 大学校 园里通过 发放传单 、 随机拦住 学生交谈 等方式 , 然传播基 督教教 公
宗教与政治
第一节,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宗教与 政治的论述的回顾与思考
马克思论宗教——政治的基本观点 1宗教是颠倒的世界借以安慰和辩护的
普遍根据 2,宗教给人民以幻想的幸福,为人民
身上的锁链装饰上虚幻的花朵 3,宗教是现实苦难的表象和抗议、
恩格斯提出了“宗教外衣论”: 在历史上宗教居于绝对统治地位 的情况下,被压迫人民的一切反 抗斗争都必须穿上一件“宗教的 外衣”。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义往往被认同为法律,一切都以教义为准则;
3,政教合一的国家一般都具有狂热的和专一的宗 教感情。
神权统治制,这 是一种神权高于 世俗君权的一种 宗教政治,它是 在神的名义下, 掌握了政权,使 世俗的君权统治 服从于神权统治。
一,国教制,这是一种把宗教神 权置于国家权力之下的宗教政治。 它是统治集团把某一特定宗教作 为政治统治的精神力量,并以法 律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
第一,宗教成为各个 不同教派之间政治斗 争的工具。
宗教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种 历史的类型和组织形式
一和家神 体国统道 的家治设 宗政者教 教治把制 政意宗, 治识教这 。融意是
为识国
政教合一制,这是一种把宗教权力和国家权力结合 为一体的宗教政治。
其特征有三:1,宗教领袖就是国家首脑,教权和 政权合于一人之身,具有高度的专断性;
第二节,原始时代的宗教与政治的源起
宗教神学的政治天命论 政治和宗教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
现象
原始氏族制阶段的宗教观念和宗教崇拜体制 一般起一种维系氏族群体共同生活的作用; 在部落联盟时期,随着私有制阶级分化的出 现,宗教也逐渐具有了阶级色彩,除了仍发 挥维系群体共同生活的非阶级性作用以外, 更越来越突出的成为部落首领,氏族贵族隔 阂祭祀贵族保持其特权利益的工具。
历史知识点古代文明的发展特点
历史知识点古代文明的发展特点古代文明的发展特点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古代文明的发展是一条充满传奇和魅力的道路。
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奥林匹亚神庙,还是中国的长城、印度的泰姬陵,这些伟大的文明遗产都见证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卓越。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明的发展特点,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分析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
一、政治发展特点古代文明的政治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首先是政治组织的出现和发展。
例如,古埃及的法老制度、古希腊的城邦制度、中国的封建制度等都是古代政治组织的典型代表。
这些政治组织为当时的社会秩序提供了稳定的基础,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发展。
其次是中央集权的崛起。
以中国的秦始皇为例,他通过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强大的中央政权,统一了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统一。
中央集权不仅有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也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另外,古代文明的政治发展中还存在着君主制和民主制的对立。
例如,古希腊就曾出现过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治制度,而近东地区则更多采用君主制。
这种政治制度的分化使得古代文明因其政治结构的多样性而更加丰富多彩。
二、经济发展特点古代文明的经济发展特点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等方面。
首先是农业的发展。
古代文明的经济基础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例如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古埃及的尼罗河农业等都是农业发展的典型代表。
农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人们的温饱,也为城市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次是手工业的兴盛。
随着农业和城市的发展,手工业成为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产业。
例如,古代中国的陶瓷制作、古希腊的雕刻艺术、古埃及的纺织业等都是手工业发展的突出表现。
手工业的兴盛不仅为古代经济带来了繁荣,也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
另外,贸易在古代文明的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的丝绸之路、地中海贸易等贸易路线的形成促进了各文明之间经济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三、文化发展特点古代文明的文化发展特点体现在语言、宗教、艺术和教育等方面。
论十大内容历史意义
论十大内容历史意义二、政治制度的演变:不同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十大内容历史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对于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发展的规律以及各种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三、文化思想的传承:文化思想的传承是十大内容历史意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及其思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基础,文化的传承能够使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进步。
四、科技发展及其影响:科技发展及其影响是十大内容历史意义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科技发展的历史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历程。
五、经济系统的演变:经济系统的演变是十大内容历史意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制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经济制度的演变影响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历程和财富分配方式。
六、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结构的变迁是十大内容历史意义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社会结构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对于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七、民族移民与融合:民族移民与融合是十大内容历史意义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民族移民与融合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迁徙和流动,对于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民族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八、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十大内容历史意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争与和平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冲突与合作,对于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国际关系、军事科技的发展以及人类对和平的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九、艺术文学的发展:艺术文学的发展是十大内容历史意义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艺术文学的发展与人类的审美需求和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对于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底蕴以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十、宗教与价值观念:宗教与价值观念是十大内容历史意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与价值观念反映了人类对生命意义和道德伦理的思考,对于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人类社会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论宗教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学术专论・论宗教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刘中民 内容提要:本文指出,宗教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现象,是维系民族特征,构筑民族性格,强化民族凝聚力,影响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复杂文化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排他性。
不同民族间的宗教文化歧异与政治、经济矛盾相交织,构成了诱发国际冲突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反,同源文化却是不同国家进行广泛国际合作的文化根基。
宗教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构筑国际联盟和国际合作的桥梁和媒体,根源于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
宗教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为信仰相同宗教的不同民族或国家的联盟与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根基、社会心理基础和文化铺垫。
但是,作为一种以唯心主义神学体系为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在一定条件下亦可充当某些国家对外进行政治渗透的工具。
世界宗教组织作为非政府间的重要国际组织,已成为国际政治体系的重要成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一定的影响。
刘中民:现为河北师范学院法律与经济管理系。
通讯地址:石家庄红旗大街(050091) 宗教作为支配人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颠倒的反映,自产生之日起,就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道德伦理、风俗习惯、历史传统、民族心态结构、社会价值取向、文明的更新与延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伴随着宗教从原始部落宗教向民族宗教转而向世界宗教转变和过渡的历史进程,其影响力并没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文化的完善与变迁而在现代化历史熔炉中销声匿迹。
相反,它却以其内在的凝聚力和外在的扩张力跻身于国际社会。
诚如宗教学者所言:“从变动的角度看,佛教在东亚,天主教在东欧、拉丁美洲和菲律宾,锡克教和印度教在印度、犹太教在以色列已成为人们确定奋斗目标和进行社会动员的信仰”①。
本文旨在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以国际政治中的客观事实为依据,对国际政治中的宗教文化因素进行探讨。
一、异质宗教文化歧异是导致国际冲突的重要因素 国际冲突作为民族国家或国家集团因①Robin Wright,Islam:“Democracy and the West”,Foreign Affairs1992Summer,P133、145.矛盾激化而导致的以敌视、对抗乃致战争为表现形式的国际关系恶性状态,其发生有深刻的政治矛盾、经济摩擦、历史积怨、民族纠纷等社会历史根源。
世界两大古代文明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
世界两大古代文明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后世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中,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被公认为两大独特而辉煌的文化遗产。
埃及位于非洲大陆,Nile(尼罗河)流经该地,为埃及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自然条件。
美索不达米亚则位于中东地区,是今天伊拉克的一部分。
本文将分别从政治、宗教、艺术和科技等方面,探讨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这两大古代文明的独特之处。
一、政治体制1. 埃及:埃及的政治结构是国家统一的专制制度。
古埃及的君主被视为神圣的法老,不仅是政治领导者,还是宗教上的至高无上的存在。
法老统治下的埃及实行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政治和宗教之间紧密结合。
2. 美索不达米亚:美索不达米亚的政治体制相对较为复杂。
这里出现了众多城邦国家,各个城邦之间相互争斗,形成了一个分散的政权体系。
领导者被称为国王或其他官职,权力分散在各个城邦之中,这也为美索不达米亚带来了政治和社会上的动荡。
二、宗教信仰1. 埃及:埃及古代宗教是多神教,埃及人崇拜众多神灵,并认为法老是神的代言人。
他们坚信来世的存在,并实行了广泛的神庙崇拜和丧葬仪式。
法老的墓地金字塔是他们丰富宗教信仰和崇拜的象征。
2. 美索不达米亚:相比埃及的多神教,美索不达米亚的宗教信仰更加多元化。
这里出现了许多神祗和英雄故事。
他们相信神和神圣力量可以通过神殿崇拜和宗教仪式来获得,其中最有名的宗教文化遗产是《吉尔伽美什史诗》。
三、艺术与建筑1. 埃及:埃及艺术以宏伟的建筑物和世界闻名的金字塔为代表,展示了他们的技术与美学造诣。
埃及艺术追求真实和恒久不变的特点,艺术作品以金字塔、石雕和绘画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神话、宗教和法老的生活为主题。
2. 美索不达米亚:美索不达米亚艺术则以独特的浮雕和陶瓷工艺而闻名。
他们使用砖石和混凝土等材料建造了宏伟的城市和宫殿,并将对神的崇拜融入到建筑和艺术作品中。
此外,他们也以编写详细的历史铭文闻名于世。
是否应该取消宗教信仰——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取消宗教信仰——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取消宗教信仰。
首先,宗教信仰在很多情况下导致了社会分裂和冲突。
历史上有太多宗教战争和冲突,例如十字军东征和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冲突。
宗教信仰往往成为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导火索,导致了无数的伤亡和破坏。
因此,取消宗教信仰可以减少这种冲突和分裂,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宗教信仰也经常成为压迫和剥削的工具。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宗教权威被用来限制人们的言论和行为自由,甚至成为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
取消宗教信仰可以使人们更加理性和自由,不再受到宗教权威的束缚,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科学和理性思维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宗教信仰的需求逐渐减少。
取消宗教信仰可以让人们更加注重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反方观点,不应该取消宗教信仰。
首先,宗教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信仰可以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和安慰,使人们更加平静和坚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取消宗教信仰可能会导致人们精神生活的空虚和失落。
其次,宗教信仰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
宗教文化是世界各国各族的重要文化传统之一,取消宗教信仰可能会导致文化多样性的丧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不利影响。
最后,宗教信仰可以给人们带来道德和伦理的指引。
宗教教义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取消宗教信仰可能会导致道德沦丧和社会风气的恶化。
总结来说,取消宗教信仰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在一些情况下,取消宗教信仰可能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取消宗教信仰可能会导致人们精神生活的空虚和失落,对文化传统和道德伦理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是否应该取消宗教信仰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和考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政治、科技和宗教杨国利【提要】本文根据对人性的理解提出:一,政治、科学和宗教同源;二,政治通过限制个体人的自由把人组织起来,以争取更大的自由;三,科学技术通过对自然时空中存在的超越来实现人的自由;四,宗教通过指出一个绝对自由的世界来满足人性的绝对自由的欲望;五,政治宗教化和宗教政治化都是一种灾难,而科学宗教化或科学政治化也意味着人性的灾难。
【关键词】政治宗教科学自由当美国总统对着《圣经》宣誓就职时,当拿破仑邀请教皇为自己加冕时,你会发现政治和宗教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当哥白尼因宗教原因暂时放弃发表日心学说时,当牛顿将世界第一推动力的荣誉赐予上帝时,你也会感觉到科学和宗教间有着某种联系。
那么,我们当如何理解政治、科学和宗教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呢?一人性与超越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是,政治是人的政治,科学是人的科学,宗教是人的宗教。
正是因为有了人,政治、科学和宗教才能联系在一起,而一旦没有了人,也就无所谓政治、科学和宗教,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三者间的联系了。
所以,人是揭开政治、科学和宗教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关键所在。
人是什么?在生物学上,人是意识和肉体的矛盾统一体。
生物学上的这种矛盾统一体又显现为意识的无限性和肉体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冲突,显现为束缚和反束缚、限制和反限制间的矛盾冲突。
概言之:人性就是自由和超越,是意识对肉体、对存在的超越。
如果以C代表意识,以B代表肉体,F代表自由度,那么用数学公式表示意识和肉体的超越关系就是C减B大于零,即:C-B=F>0。
当B恒定时,伴随着C的增加和扩张,F值在增大,人的自由度也在相应增加。
我们现在就来分析、探讨人实现超越和自由的途径有哪几类。
就具体的个人而言,对其意识的直接束缚和限制来源于其肉体,对其间接束缚来源于和肉体同一时空中的其它存在物,因此,意识的超越可以分为直接的超越和间接的超越两种。
个体的发生、发育、发展的过程就是意识直接超越肉体的过程,表现为意识逐渐获得了对肉体的控制权。
人从不会走路到会走路,从不会说话到能够以流利的语言表达思想,就是人的意识超越肉体并使人获得自由的过程。
意识一旦失去对肉体的控制、丧失其超越的地位,人就会感觉到痛苦。
这是个体人的内在的矛盾冲突。
由于个体的人是以意识和肉体的不可分的统一体存在和行动的,因此,前文所说的C可以代表个体的人,而前文所说的B则代表和肉体在同一时空中显现的任一存在物,即所谓的存在。
那么,在自由和超越过程中,人们如何实现C减B大于零呢?也就是说,人如何增强C呢?很明显,这可以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假定B恒定不变,当C增加时,可以实现C-B=F>0,即:(C+C+Cn)-B=F>0。
第二种方法是,减少B、增强C,即:(C+b)-(B-b)=F>0。
[8]在第一种方法中,个体的人组织起来形成群体、组织和诸如社团等等社会性的结构,个人通过其所在的社会性组织实现其超越的欲望。
---这就是政治活动的核心。
在第二种方法中,人通过对存在物的控制使其成为人化的物,成为人造的人化的世界。
人通过改造天然的存在使其成为人化的世界,从而达到超越其存在的目的,赢得自由。
---这就是科学的本质。
由于人生没有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超越,不论人如何努力,他所赢得的自由和超越都只能是有限的、相对的自由和超越。
为了满足人的绝对超越和对绝对自由的追求,人就创立了宗教。
在宗教的教义和实践中,人的意识获得了安慰。
二政治的本质和作用为了超越和自由,人走到了一起,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性组织和团体。
尽管在数学上1+1=2>1,但是在社会学上,面对人,这种在数学上的绝对超越性就不存在了。
两个人自由度相加后的自由度未必大于一个人的自由度,反而可能小于一个人的自由度。
也就是说,两个人的自由度相加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包括:(1)大于2,即每一个人的自由度都增加一倍;(2)大于1,每一个人的自由度都有所增加;(3)小于1,每个人的自由度都减少;(4)小于0,每个人都失去了原有的自由度。
人在社会性生活中的自由度复杂变化的原因在于,个体人的超越对象包括人本身和非人的自然两种。
而人的自由度则通过两种标准来衡量:一,个体人的社会地位;二,他所拥有的财富。
在自由的诱惑和驱使下,人很容易用其社会地位交换财富,所以腐败是所有社会的政治通病。
人和人的竞争既可以造成各自自由度相减的局面,当然也可能激发各自的潜能而使各自的自由度增强。
因此,政治学研究的目的应是如何增加社会化生存中的个体人的自由度,其研究对象应是人,其途径应是如何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调整。
通常,政治学以增加个人的自由度为目的,在对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寻找方法和机制,以暂时性的限制个体人的自由度为手段,把个体的人组织起来形成有序的结构,最终满足个体的超越欲望和增加其自由度。
政治制度往往要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手段强制性和暂时性地限制个体人的自由,以便把人组织起来而争取更大的自由。
所以,政治是以限制人的自由为手段、以增加人的自由为目的的学问和制度体系,是人为争取相对自由而进行的一种超越。
当政治不能增加人的自由却只是限制人的自由时,对人性而言就意味着一种灾难。
三科学技术的本质和作用当环境温度降低到0℃以下时,水就转化为固体,也就是冰;当温度在100℃时,水就蒸发成气体;而在常温时,水则以液体状态存在。
不论是液体、固体还是气体,水依然是水。
科学研究发现,水由氢和氧原子化合而成的水分子组成,氢和氧原子又都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事实上,任何一种存在物都是有限时空中的有限存在物,每一种存在物背后都有一种特定的存在在支持它的存在和显现,因此,每一种存在物都是存在在特定时空中的显现。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有限时空中的有限存在物只能感受到有限的存在,只能与有限的存在物发生有限的联系,但是任何一种存在都可在无限时空中进行相应的无限显现,一种存在可以有多种显现和存在物形式。
既然人是一种有限时空中的有限存在物,我们当然可以把人的意识作为一种有限时空来理解。
虽然物自在、自显的方式很多,可以直接使其显现的直接显现时空也有多种,但它也可以间接显现在其它时空中,如月亮在水中的显现即为间接显现。
任何存在物,即使它不能直接显现在意识的时空中,也可以在意识的有限时空中间接显现为某种存在物。
存在物在意识中以意识的存在为基本单位显现、复制和重建自身的过程也是意识自我超越的过程,是意识扩大自身时空的过程,是意识自我超越的一种方式。
因此,科学是对存在的发现并在意识的时空中以其特有的存在形式重建自然的存在及其存在物的过程。
在意识所建的时空中,水以“冰”、“水”、“水蒸气”、“H2O”等等形式存在于纸上,也以“ice”、“water”、“vapor”等形式存在。
事实上,所谓的规律,不过是对存在于不同时空中显现为存在物的过程的揭示。
能够调控时空就能调控存在的显现,也就能够进行发明创造。
所以,我们对科学可作这样的描述:科学是意识的一种超越活动,这种超越通过对与肉体同时空显现的存在物的分析、研究而使其在意识时空中以意识中的存在进行重建。
在此基础上,人们发明了技术。
技术以科学为基础,是人按照意识的要求而在意识相关的时空中使意识中的存在显现为自然时空中的存在物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系列手段和方法。
当我们把肉体和其相应的存在物显现的空间称为“自然时空”而将意识的存在时空称为“意识时空”时,科学就是将自然时空中的存在及其存在物在意识时空中以意识内的存在进行的重建活动,而技术就是将意识时空中的存在和存在物在自然时空中以自然中的存在进行重建的手段。
相对于意识而言,科学和技术都具有超越的意义和价值,都是对人的超越本性的一种满足。
四宗教的本质和作用由于意识和肉体的矛盾冲突的存在,人才成其为人,人才具有超越和自由的特性。
虽然绝对的超越和自由在现实中不存在,但是绝对的自由和超越又是人性必然的终极追求。
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这个困境?这时,人的意识又表现出了它的超越性,创造了宗教来满足人性的要求。
基本上,各种宗教都要首先描绘一个充满自由的精神家园,在那里,神仙们的生活无拘无束,可以长生不老。
相对现实生活中的常人,神仙们都具有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超越性,他们可以呼风唤雨,也可以随意改变自身的显现形式,神仙就是绝对自由和绝对超越的榜样和化身。
当创设了一种绝对自由的模式后,宗教又为人规划了一整套通向绝对自由的行为准则和修炼方式,从而为人摆脱现实的内心冲突提供了一种解脱的方法。
为了心中那难以到达的绝对自由王国,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必须按照宗教的生活准则和行为方式行动。
在宗教的体系中,不少人获得了内心的安宁,暂时忘却了自由的冲突、生活的压力,在相对的自由中获得了绝对的自由体验。
宗教情结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一个人的自由欲望越强烈,他的宗教情结往往越深厚。
宗教是人为了摆脱现实的自由压力和内心的冲突而创造的一种解脱方法,但宗教并不能在现实社会中实际增加人的自由。
尽管如此,宗教却能使人的内心获得一种安宁。
宗教通过对人的行为和思想的限制引导人们走向绝对的自由,并以此使人矛盾的内心获得暂时的安宁和心灵上的解脱。
虽然忽略和忘却了自由压力的生活未必富有,但却是平静、安详和幸福的,至少可以有一个绝对自由的另一个世界弥补现实生活中的贫困。
由于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忽略和忘却现实的束缚,因此,宗教必须采用一些方法和手段限制人的自由,维护宗教的超越地位。
由于人的所有意识活动都是意识的自生,只有通过意识自灭,才能最终使之恢复平静,而宗教恰恰担负着这样的使命。
当然,除了宗教之外,人还创造了另外一种安抚心灵的文化,那就是中国传统的顺应自然的节欲文化。
它不是宗教却类似于宗教,能使人的内心赢得安宁和平静。
五政治、科技、宗教的关系人对自由的追求开出了政治、科技和宗教这三朵花,结出了政治制度、科技体系和宗教制度这三种果。
政治和科技使人不断接近和趋向绝对自由,而宗教则为人指出了一个可进入的绝对自由的世界。
人需要宗教安慰心灵,更需要政治和科技实现自由。
所以,三者间有密切的关系,且常常相互渗透。
(一)政治和科学技术。
政治是通过限制个体的自由而把个体组织起来以争取更大自由的一种学问,它通过政治制度实现其政治目的。
政治以人为对象进行研究,它首先需要限制人的自由。
科学技术通过对自然时空中的存在的发现和改造来满足意识的无限性要求,实现意识对肉体的超越。
科学以自然为研究对象,它需要放任人的自由。
没有政治的组织作保证和基础,人就不可能进行社会化的生活;没有社会化的生活作保证,生命的极限就是人超越的终点,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超越就不可能获得持续的动力,因此也不可能最終实现。
所以,政治活动是科技活动的基础。
由于研究对象不同,科学的方法不能替代政治的手段,即科学不能政治化;同样,政治也不能科学化,否则,对两者都将带来歪曲和痛苦,甚至是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