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世界”视域下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的审视
全环境立德树人视角下幼儿园生活课程的实践经验总结与展望
全环境立德树人视角下幼儿园生活课程的实践经验总结与展望在全面建设素质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幼儿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最早的一环,其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
立足全环境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幼儿园生活课程的实践经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此角度出发,总结并展望幼儿园生活课程的实践经验。
一、评估幼儿园生活课程的实践经验1. 多样化的活动设计在生活课程中,活动设计的多样性至关重要。
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游戏活动、手工制作等,激发幼儿兴趣,开发他们的潜能。
2. 紧密结合生活场景生活课程要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自理、社交、表达等能力。
3. 注重情感和品德培养生活课程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情感和品德。
通过生活实践中的互助、共享、关爱等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品德素养。
二、展望幼儿园生活课程的发展方向1. 深化全环境教育理念未来,幼儿园生活课程的发展应紧密贴合全环境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更多地关注幼儿的情感、品德、良好习惯的培养,以及社交技能的提升。
2.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幼儿园生活课程需要老师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关爱之心,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设,为生活课程的实践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3. 强调与家庭教育的衔接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幼儿园生活课程需要更加注重与家庭教育的衔接,与家长进行更多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幼儿园生活课程作为全环境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一环,其实践经验至关重要。
通过不断总结与展望,可以使幼儿园生活课程更加符合幼儿成长的需求,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您的文章写手,我个人认为,幼儿园生活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深入探讨与实践,我们可以在培养幼儿的品德素养、社交技能和自理能力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
希望您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园生活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幼儿园生活课程的实践经验总结与展望一、评估幼儿园生活课程的实践经验1. 多样化的活动设计在幼儿园生活课程中,活动设计的多样性很重要。
让幼儿园课程回归于幼儿的生活世界——读《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性》有感
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游戏化是近年来幼儿园实践工作者广泛关注的问题,是一个直接影响幼儿身心健康、有效发展及生命成长的问题。
在不同名目课程竞相出现,老师们或被新颖的课程理念吸引、或对新奇的课程名称好奇、或对课程模式产生尝试的冲动等等。
在这些心理因素驱使下,我们似乎变得不够理智,对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宗旨产生模糊意识,形成过分追求课程内容新、课程模式新,课程的建构逐渐走向功利性。
在尝试不同课程过程中,发现课程受多种条件的限制,也受幼儿生活经验的限制,再好的课程没有幼儿生活经验的依托,它就不可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也不是适合的课程。
当我亲身参与了幼儿园的课程研究,学习了虞永平教授撰写的《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性》一文后,对我启迪最大的是它精辟论述了“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
一、多个概念的阐述什么是生活?我国学者指出,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之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和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能动的活动。
涉及生活的目的、生活的背景、生活的内容和途径等基本方面。
奥德嘉·贾塞特指出,生活是一种奇妙的、独特的和神奇的实在,具有为本身而存在的特权。
一切生活都是某人自己的生活,感觉自己活着、知道自己存在着。
什么是生活世界?伸手可及的、非抽象的,随个体自我主观视域的运动而发生变化的生活空间。
每个人的生活世界是各不相同的。
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就是处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在过着自己的生活。
这种生活不应该是别人强加的,而应该是幼儿乐意的、沉醉其中的,这样的幼儿园才能真正符合“儿童的花园、乐园”之意。
二、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理论依据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是幼儿教育回归幼儿生活思想的具体体现。
所谓回归生活幼儿教育,不是让幼儿教育变成生活训练,不是将幼儿教育等同于日常生活,回归幼儿生活世界的本质是承认、尊重生命的存在和生命成长的现实和需要,让幼儿在一个真正属于他的、能让他的生命得到萌发的现实的、感性的和真正能彰显主体性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
试析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思考
试析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思考摘要:幼儿园时期的教育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和学习习惯都会在这一时期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幼儿园教育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受到大众的关注。
近年来,幼儿园教育事业也产生了新的改革,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出现促进了幼儿园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幼儿的成长。
本文将从幼儿课程生活化的意义、以及具体的实施措施展开思考。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幼儿园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阐述了教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是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意义的一部分。
如此,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幼儿园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仅依靠幼儿园、教师,幼儿家长的配合也十分重要[1]。
一、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意义(一)有益于幼儿的学习发展由于幼儿年纪尚小,存在着心智不成熟、学习主动性差等多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将教学计划和内容与生活产生紧密联系,令教学计划变得丰富多彩、充实起来,让教学内容变得生活化,从而让幼儿喜欢学习并学习到有意义的知识。
而这一切都要以课程生活为基础。
(二)有益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幼儿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开端,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幼儿在幼儿园路学习到的不应该仅仅是知识,身心健康更为重要[2]。
课程生活化的出现可以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的良好品德,使幼儿善于观察,养成优秀品质,帮助幼儿树立初步的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有益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三)有益于幼儿园教育生活化的发展如果将幼儿比喻成花骨朵,那么幼儿园就是养育花骨朵的第一个温室,幼儿园的教育事业发展对幼儿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响应教育事业方面的改革,学习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方面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内容中来,将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幼儿的成长,从而有益于幼儿园教育生活化的发展,同时凸显教育生活化的意义。
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实施的具体措施(一)更改教师传统教学方式要想将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教学贯彻实施,更改教师传统教学方式是很重要的一点。
对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异化现象的反思
对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异化现象的反思作者:许丽娟张学冬崔慧慧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26期摘要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是指幼儿在群体生活制度及常规规范下的一种程式化、组织化、角色化的生活事实。
目前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异化现象突出,本文重点描述现状,并针对现状进行了原因和对策分析。
关键词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异化思考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吴康宁指出:“对于刚加入幼儿园的孩子来说,班级——是其加入的人生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
”幼儿在班级的生活是构成其全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家庭生活空间不同,幼儿进入班级就仿佛进入了一个由制度、规范与纪律控制的场域。
从早上接受晨检进班级到晚上排队离园,不管是吃饭还是睡觉,幼儿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要求,这些要求连接成链,成为一个细则的序列。
制度在幼儿园生活空间中无处不在,它从身体到心理将幼儿的日常生活规范起来,使幼儿成为制度化了的“套中人”。
我们把幼儿在群体生活制度及常规规范下的一种程式化、组织化、角色化的生活事实,称为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
诚然,班级制度使幼儿园的保教工作显得有组织与计划,为幼儿园教师做好保育和教育工作创造了条件,同时对提高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条理性以及自理能力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制度每天都在遵守与执行着,人人必须遵守,幼儿需要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等。
教育工作者都希望幼儿内化规则与制度,然而令他们头痛的却是看似一条极其简单易懂的规则在幼儿小班时就开始强调,直到幼儿大班了却还时常违背这条规则。
让幼儿做到自觉遵守是很困难的,于是为了确保班级的正常运转,教师往往要采取各种规范手段来维护班级的制度。
变相的惩罚与训斥,有一个声音一直在响起:你不能这样,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做,要和大家保持一致。
笔者的同学在见习时到了一个大班,去的时候小朋友们都在安静地吃饭,没有一点声音,吃完饭的小朋友都踩着地上的直线过来排队盛汤、交碗,整个吃饭过程井然有序,像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
“生活世界”视域下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的审视-最新文档
“生活世界”视域下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的审视“生活世界”理论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晚年为了挽救欧洲科学危机、批判实证主义而提出的,他认为欧洲科学危机的实质是科学世界对其产生的基础――生活世界的遗忘。
他说道:“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现代人的整个世界观惟一受实证科学的支配,并且惟一被科学所造成的‘繁荣’所迷惑,这种惟一性意味着人们以冷漠的态度避开了对真正的人性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
单纯注重事实的科学,造就单纯注重事实的人。
”[1]科学不再与人的生活或生命相关,使人性在这种遗忘中陷入危机。
在胡塞尔看来,要拯救这场科学危机,就要寻找蕴含丰富的关于人的意义本源性的生活世界。
同样,在幼儿园班级生活中,我们也应找寻属于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因为儿童的天性被成人制定的那些规则和规定所束缚,儿童的生活世界逐渐“被制度化”,失去了本真的生活童趣和意味。
因此,在幼儿园寻回哲学层面的“生活世界”对我们审视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生活世界”的核心理念(一)人的主体地位为其基础核心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蕴含着心物关系,他指出“生活世界”并不是“物理世界”意义下的“活的自然界”,而是“我生”“我在世界中”,实质是“我在自然中”“我在他人中”,以及“我‘生’在其中”。
[2]可见,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特别强调人活着的、“生着”的意义。
离开了人,所谓的“生活世界”也会沦落到心物分离的“物理世界”“死的世界”的地步。
“生活世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它的中心是人,是人的生存与人生价值。
“生活世界”与“世界”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的存在、人的生成、人的实践、人的地位的突显。
[3]儿童是未成熟的人,是孕育着一切发展可能性的人,是具有儿童年龄特征的人,是教育之中的人,儿童也是“生活着的人”。
生活是儿童的存在方式,是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
在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只有体现生活是儿童存在的本质,才能彰显儿童的主体地位。
(二)亲身体验为其存在方式马克斯?范梅南在《生活体验研究》中指出:“生活世界,即我们的生活体验世界。
生活教育视野下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建设分析
生活教育视野下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建设分析摘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幼儿个性的塑造、人格的培养等具有积极意义。
幼儿园的社会教育课程与日常的生活更为接近,因此,生活教育理念能够在相关课程中得到有效应用。
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生活教育理念对社会教育课程的建设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活教育;社会教育;幼儿教育引言:将日常的生活视作幼儿教育的一部分,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在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中,许多教学内容与幼儿的日常生活有所关联,因此,通过生活教育理论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效果。
目前,在社会教育课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所以需要通过生活教育理念对其进行针对性优化。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教学无法有效提升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对社会教育的组织方式来看,一部分幼儿园受到资金、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会通过集体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幼儿个性的培养,与小学的教学模式趋同。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单方面地对课堂内容进行传授,使得幼儿的自我探索能力与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有效培养,课堂与生活脱离,难以体现出活跃的气氛。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引起对生活中新鲜事物的兴趣。
因此,应基于生活教育理念,合理构建社会教育课程体系[1]。
(二)知识类教学内容占比过大教学目标的设定能够对教学的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幼儿园而言,社会教育的教学目标为幼儿对知识进行获取,以实现在生活层面的技能与经验的培养。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过于倾向于偏理论的知识类教学内容,往往忽略了幼儿在情感层面的关心,同时,知识类教学内容占比过大会导致课堂组织形式僵化,教师难以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得社会教育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
(三)没有将幼儿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社会教育应立足于幼儿的身边生活开展相关教学,然而,教师往往将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没有带领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亲身体验,实践类教学内容缺失,同时,幼儿的发展特征也遭到了忽视,导致幼儿无法将自身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生活中。
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的文化解释学前教育
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的文化解释学前教育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角色。
而班级制度化生活则是幼儿园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本文将对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进行文化解释,并探讨其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是指幼儿园在日常管理中对幼儿进行规范、有序的安排和管理。
这种制度化的生活建立在不断了解和尊重幼儿个体发展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逐步培养的过程,旨在为幼儿提供一个有秩序、有规则的成长环境,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首先,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在幼儿园里,幼儿需要按照固定的时间表完成各项任务,如起床、穿衣、吃饭等。
这种有规律的生活让幼儿逐渐学会依靠自己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项事务,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自理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其次,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有利于幼儿的社交能力发展。
在班级中,幼儿需要与同伴进行互动、学习合作,共同完成各项任务。
通过这种社交互动,幼儿能够学会与他人相处、分享、合作等社会交往技能,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此外,班级制度化生活还有助于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
幼儿园中,幼儿需要按照安排参与各类活动和学习内容,如绘画、手工制作、阅读故事等。
这些有规定的学习内容和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
另外,班级制度化生活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纪律意识。
在幼儿园中,幼儿需要按照规定的时间表和规则行事,如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任务等。
这种纪律性的要求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纪律意识,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在学前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规范和有序的生活安排,幼儿能够逐步培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学习兴趣和纪律意识,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园应该不断完善班级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为每一个幼儿提供一个积极、有益的学习环境。
生活化课程在幼儿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课程在幼儿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在幼儿园教学中,生活化课程的引入,旨在让孩子在自然、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我一直在探索如何将生活化课程融入幼儿园教学,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和生活中成长。
一、生活化课程的理念2.游戏化教学:生活化课程以游戏为主要形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沟通交往能力。
3.个性化发展:生活化课程关注每个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因材施教,促进他们个性化发展。
二、生活化课程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实践1.环境创设为了让孩子们在幼儿园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我们注重环境创设。
如在教室里设置生活区、游戏区、学习区等,让孩子们在不同的区域里体验生活、学习知识。
2.课程内容(1)日常生活课程:包括生活自理、生活习惯、饮食卫生等方面。
如教孩子们如何穿衣、洗手、整理床铺等,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2)主题活动课程:结合节日、季节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如春天组织孩子们去公园踏青,秋天组织采摘活动等,让孩子们在自然环境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3)探索性课程:鼓励孩子们探索生活中的奥秘,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开展科学实验、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学会思考。
3.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通过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学习。
如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们体验不同职业的生活。
(2)启发式教学:引导孩子们主动发现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生活实践中,让孩子们思考如何节约用水、用电等。
(3)互动式教学:鼓励孩子们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如在游戏中,让孩子们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三、生活化课程的成果2.孩子们的沟通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性格变得更加开朗、自信。
3.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学会了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
4.孩子们的个性化发展得到了关注,特长得到了发挥。
生活化课程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让孩子们在自然、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成长,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关于幼儿园制度化班级生活中自治的研究
关于幼儿园制度化班级生活中自治的研究一、幼儿园班级生活的社会学意义从语言分析学的角度看,班级就是一个社会学概念。
一个由若干人组成的集群之所以称为班级而不是其他,乃在于班级的社会属性——社会群体。
班级有自己的组织目的及组织规范,班级是社会组织。
由于班级是学生组织,因而它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两个重要特性,即自功能性与半自治性,这即表明班级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
吴康宁指出:“对于刚加入幼儿园的孩子来说,班级——是其加入的人生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
”与中小学校的班级相比,幼儿园班级是一个初级的社会组织,具有其独特性。
这是因为,幼儿园班级通常不设“组员”“小组长”“班干部”这种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并不具备中小学班级那样的正式结构。
这种正式结构在有的研究者看来,是导致儿童形成地位差异和权威服从观念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
幼儿生活在班级中无论是日托、全托,还是半日制幼儿园,幼儿在其中的生活都是构成其全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幼儿园班级生活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一)班级生活群体性班级中的人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班级是一个群体,因而班级生活具有群体性。
在班级中,个人作为集体的一员,与其他人一起生活、社交、活动,因而个人的合群性对于初入园的幼儿来说非常重要。
如果幼儿不具备合群性,不适应幼儿园群体生活,就会产生各种问题。
群体性是幼儿园与中小学班级生活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之一。
(二)班级生活组织性既然班级为社会组织,个人在班级中的生活也就具有组织性。
个人在班级中的活动或多或少地以群体为定向,并按照共同目标行动。
许多时候,作为整体的班级需要和作为部分的个人之间保持一致性,而部分的一致性就使班级的组织性显现出来。
从整体性上考察,班级生活的组织性特征尤其明显。
如上所述,幼儿园班级只是一个初级的社会组织,并不像中、小学班级那样具有正式结构及“半自治性”,幼儿在班级中的生活基本上是由教师组织的,因而与中、小学相比,幼儿园班级生活的组织显示出较强的“成人化”倾向。
幼儿园班级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幼儿园班级制度的实践与思考幼儿园作为孩子们初入社会的第一步,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幼儿园班级制度的建立与实践是促进幼儿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对幼儿园班级制度的实践与思考进行探讨。
一、班级制度的建立幼儿园班级制度的建立是为了规范幼儿园教育活动,提供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
首先,班级制度应明确学生的入园时间、休息时间以及日常学习计划,以保证幼儿的作息规律和学习积极性。
其次,班级制度应规定每位教师的责任和权利,并明确教师之间的协作机制,以确保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另外,班级制度还应规定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方式和时机,以便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和进步。
二、班级制度在实践中的重要性班级制度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班级制度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常规集会、例会、班会等形式,幼儿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互助,从而培养自我约束和友爱精神。
其次,班级制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习惯。
例如,幼儿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早操、午休和周末作息等,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律能力。
同时,班级制度有助于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三、班级制度实践中的问题及改进在实践中,幼儿园班级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班级制度的执行存在不确定性。
有些教师可能对班级制度重视不够,或者对制度的具体内容理解不一致,导致执行效果不佳。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加强对班级制度的宣传和培训,确保每位教师都能够理解和执行制度。
其次,班级制度可能过于僵化。
有时,一些固定的规定可能不适应幼儿的成长和发展需求,限制了幼儿的个性化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制定班级制度时应考虑灵活性,允许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综上所述,幼儿园班级制度的实践是推动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可以规范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
然而,在实践中仍然存在问题,需要我们加强宣传、培训和适时调整制度,进一步完善幼儿园的教育工作。
“儿童本位”下的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
幼儿教育2019 年 1 月35“儿童本位”下的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陈 枫(宁波大学 浙江宁波 315000)摘 要:从语言分析学的角度来看,班级就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1],幼儿园班级属于班级的下位概念,所以说幼儿园的班级生活也应该是具有组织性和制度性的群体生活。
幼儿园班级生活规则的制定应基于“儿童本位”的视角和立场来进行制度化,让幼儿建构自己的经验、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关键词:儿童本位 幼儿园生活 制度化引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园是幼儿接触社会的开始,幼儿园班级是幼儿加入的第一个群体。
就和其它的社会群体比较来说,幼儿园班级不仅是幼儿在园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其生活的“家园”。
幼儿在班级中的学习和生活是其漫长社会化进程的开始。
班级生活有班级生活的规章和制度,幼儿园班级的“常规”就是班级生活“制度化”的体现。
何为“常规”?“常规”即需要经常遵守的规则与规定。
“规则”是业已存在的规范,指向规范内容本身;“规定”含有主观性的一面,“谁”规定。
实际上,规定者规定的内容即规则。
那么,幼儿园班级的“常规”是谁来制定的呢?在提倡“儿童本位” [2]的幼儿教育理念下的“常规”制定该是怎样的呢?“制度化”一词最初出自伯格和卢克曼(Berger and Luckmann )的《社会实体的建构》(1967),将“某类演员将其习惯性行为类型化”称为 “制化”(institutionalization ); [3] 布瑞德梅叶尔、史蒂文森《文化分析》:“当人们知道一种情境中如何行动——即他们知道自己希望他人怎样,他人希望自己怎样的时候——这种情境对于他们就可以说是结构化了。
这也就是说,他们对于这种情境有了一种共同的概念。
在这些期望不仅被认识到,而且得到积极评价的时候,这种结构就是在人群当中被制度化了。
”[4]根据以上两位的观点,郑三元[1]认为,制度化可以宽泛地解释为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人担负起社会的期望,即个人进行角色认可及角色扮演的过程。
生活化课程视域下幼儿劳动教育的思考与探究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筑牢立德树人基础,推动幼儿的未来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关键性意义。
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石,因此,作为幼儿园教师应当不断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使其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幼儿教育改革的需要。
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具体特点,从幼儿的身边事出发,构建生活化课程,帮助幼儿树立劳动意识,提高劳动技能,从而推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使其在掌握劳动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积极的思想观念。
本文以幼儿劳动教育为核心,以构建生活化课程为教育手段,详细分析了当前幼儿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生活化课程对劳动教育的积极意义以及科学的实践路径,致力于推动劳动教育实现迈入全面育人的新发展。
一、当前幼儿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劳动课程目标定位存在偏差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谋手脑相长,帮助幼儿提高自理与自立能力,引导幼儿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劳动的辛苦,感受到劳动的幸福。
然而,目前劳动课程的目标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将知识传递和技能学习作为劳动课程的主要内容,而忽略了对幼儿劳动意识的培养,缺乏一定的劳动实践机会,致使劳动教育成果不理想、效果流于表面。
勞动课程应当具备生活化的特征,给予幼儿足够的劳动机会,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将所学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将劳动课程的知识真正内化成自己的实际经验,在亲自劳动中养成积极良好的劳动态度与劳动观念。
除此之外,不少教师依然秉持着传统思想,认为只有体力劳动才可以算作劳动,致使劳动教育内容缺乏丰富性。
要想促进劳动教育成果的显著发展,教师就应在劳动中进行教育,用教育促进劳动。
然而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只有劳动,没有教育”或者“只有教育,缺少劳动”的形式比较常见,致使劳动教育难以发挥实际作用。
(二)劳动课程内容缺乏层级性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了高度重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幼儿的角度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然而,不少幼儿园在劳动教育方面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设置劳动课程的时候缺乏层级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劳动课程中学习同样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小班幼儿因为劳动难度大而备受挫折,大班幼儿因为劳动较为简单而丧失积极性,不利于幼儿劳动意识的形成。
幼儿园班级管理制度化生活读后感
幼儿园班级管理制度化生活读后感篇1:哎呀,我读了一篇关于幼儿园班级管理制度化生活的文章,感觉就像是吃了一颗超级大的彩虹糖,甜到心里去了!让我来跟你聊聊我的感受吧!“嘿,你知道吗?我读了一篇超级有趣的文章!”我对小明说。
小明疑惑地看着我:“啥文章啊?能让你这么兴奋?”“就是关于幼儿园班级管理制度化生活的文章啦!”我一边跳一边说,“你知道的,就像我们班级里,老师有时候会给我们定一些规矩,比如上课要坐好,吃饭不能说话,这些规矩就像是我们的小船,帮我们稳稳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小明点点头:“嗯,我懂了,就像我们玩游戏时的规则一样。
”“对啊对啊!”我兴奋地拍手,“文章里说,这些规矩就像是我们的好朋友,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比如,上课认真听讲,就像是我们的小手,帮我们抓住知识的小精灵;排队整齐,就像是我们的小脚,让我们井井有条地走向操场。
”小明笑了:“哈哈,你说得真有趣,那你觉得这些规矩对你有什么帮助呢?”我歪着头想了想:“嗯,我觉得这些规矩就像是我们的小闹钟,提醒我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比如,我有时候会忘记带作业,但是有了规矩,我就会记得每天检查书包,这样就不会再忘记啦!”“那你最喜欢哪个规矩呢?”小明好奇地问。
“我最喜欢排队的规矩!”我眼睛闪闪发光,“因为排队的时候,我们可以像小火车一样,一个接一个,井然有序。
这样,我们就不会挤来挤去,也不会有人摔倒,多安全啊!”小明点头赞同:“确实,规矩让我们的生活更有序。
”“对啊!”我兴奋地跳起来,“而且,文章里还说,这些规矩就像是我们的小老师,教我们如何和朋友们友好相处。
比如,分享玩具,轮流玩游戏,这些都是让我们的友谊更加牢固的小秘诀呢!”小明笑了:“你说得对,规矩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是啊是啊!”我开心地拍着手,“所以,我觉得这篇文章就像是我们的小宝藏,里面藏了好多让我们变得更好的秘密。
我以后要更加遵守规矩,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小明也兴奋起来:“我也要!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的班级变得更好!”“耶!”我们一起欢呼,就像是找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
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学前教育
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学前教育幼儿园是孩子们接受学前教育的重要阶段,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班级制度化生活在幼儿园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它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有序、规范和温馨的学习环境。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对于学前教育的积极影响。
首先,班级制度化生活为幼儿园学前教育提供了一个有序的学习环境。
班级制度化生活要求孩子们遵守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按时到校、穿统一的校服、参加集体活动等。
这些规定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并且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这个有序的环境中,孩子们能够更好地专注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班级制度化生活促进了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在班级中,孩子们需要与同学们互相合作、分享和关心。
例如,他们需要一起完成集体活动,共同解决问题。
这种合作与互动让孩子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想法,并且积极参与到集体中来。
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既能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又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此外,班级制度化生活还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例如,班级中会设立一些特定的学习活动和主题,如绘画、音乐、科学实验等。
这些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学习内容,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同时,班级制度化生活还引导孩子们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除此之外,班级制度化生活还有助于培养学前教育的综合素质。
通过班级生活,孩子们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班级中孩子们需要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这样可以促进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同时,班级中的各种活动也提供了锻炼思维的机会,让孩子们学会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然而,班级制度化生活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对于某些孩子来说,可能会感到束缚和不自由。
在班级制度化生活中,孩子们需要遵守一系列的规定和要求,如果某些孩子不能适应这种方式,可能会导致他们对学前教育的反感。
因此,教师和家长需要在引导孩子遵守规定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和个性发展的机会。
“生活世界”视阈下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的审视
活” 具有 理 论意 义 和实 践价值
一
、
“ 生活 世界 ” 的 核基 础核 心
胡塞 尔 的“ 生 活世 界 ” 概念 蕴 含 着 心物
关系 . 他指 出 . “ 生 活世界” 并不是 “ 物 理 世
界 。教育 的意 义 必 须 到教 育 的实 际 生 活 中 去 寻找 . 因为如果 我 们将 种 种假设 和 给定 的 意 义都 搁置 起来 的话 . 所 剩下 的就 只 有教 育
忘 。他 曾说 到 : “ 在 十九世 纪 后半 叶 , 现代 人
的整个 世界 观惟 一 受实 证科 学 的支 配 . 并 且 惟 一被 科学 所 造成 的 ‘ 繁荣 ’ 所 迷惑 . 这 种惟 性 意 味 着 人 们 以冷 漠 的态 度 避开 了对 真
展可 能性 的人 。是具 有儿 童年 龄特 征 的人 .
是 教 育 之 中 的人 . 儿童也是“ 生 活 着 的人 ” 。 生活 是儿 童 的存 在方 式 . 是 儿 童 的成长 与发 展 的过程 。在 儿 童 的生活 世界 中 . 理应 体现 生活是 儿 童存 在 的本质 . 以此才 能 彰显 儿童 的 主体地 位 。 ( 二 亲 身体 验 为其存 在方 式 马 克斯 . 范梅 南 在《 生 活 体验 研究 》 一 书 中指 出 : “ 生 活世 界 ,即 我们 的生 活 体 验 世
界” 意 义下 的“ 活 的 自然 界 ” . 而“ 我生” “ 我在
的. 只有 那些 能够 让 儿童 直接 参 与体验 的方 式 呈 现 的学 习 内容 才 能 进入 儿 童 的 生 活 世 界. 使 其 在 儿 童 积极 的操 作 和探 索 、 体 验 等 过 程 中被有 效 地 接 受 然 而在 真 实 的 幼 儿 园活动 中 . 那些 脱离 儿 童 的生活 体验 的学 习 内容 .教 育者 大 都 采 用灌 输 式 的方 式 强 行 “ 植入” 儿 童 的生活 中 . 这正 是我 们如 今所 诟 病 的教 育 方式 。 ( 三 )交 互共 同体为 其 内在需 要 哈 贝 马斯 从 交 往 过 程 的 参 与者 大 致 相 互 理解 的角 度 。 把生 活 世 界 作 为 “ 交 往 行 为
全环境立德树人视角下幼儿园生活课程的实践经验总结 幼儿园课程
在全环境立德树人视角下,幼儿园生活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幼儿园生活课程旨在通过各种生活体验和实践活动,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日常的课程设计和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希望可以对其他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课程设计要符合幼儿发展特点幼儿的学习需要是通过生活实践和体验来完成的。
幼儿园生活课程的设计应该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注重体验和感知,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
我们通常会结合幼儿的芳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有趣味性和针对性的生活实践活动。
从做一顿简单的早餐到参与户外园艺活动,从学习如何穿鞋系鞋带到学习如何合作完成小组任务等等,都是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的课程设计。
二、注重生活技能的培养和实践生活技能是幼儿园生活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生活技能的培养和实践,可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和创造力。
在幼儿园的实践中,我们通常会设计一些生活技能培养的活动,比如让幼儿们学习如何洗手、如何整理书包、如何擦桌子、如何认识各种生活用品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生活技能,还能够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和学习。
三、注重情感体验和情感培养情感是人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幼儿园生活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幼儿园生活课程中,我们通常会设计一些情感体验和情感培养的活动,比如让幼儿们学习如何表达情感、如何感知情感、如何理解别人情感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积极、阳光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
四、注重社会实践和社会体验幼儿园生活课程还应该注重社会实践和社会体验。
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体验,可以让幼儿们更全面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幼儿园生活课程的实践中,我们通常会设计一些社会实践和社会体验的活动,如参观社区、参观博物馆、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等。
健康生活视域下的幼儿园生活教育园本课程实践探索
健康生活视域下的幼儿园生活教育园本课程实践探索摘要:健康生活视域下的幼儿园生活教育园本课程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幼儿园生活教育园本课程中,幼儿将学习如何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正确洗手、饮食均衡等。
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于他们今后的健康发展以及生活教育园本课程实践等方面的研究至关重要。
关键词:健康生活;幼儿园;生活;园本课程;实践引言:幼儿园生活教育园本课程注重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如穿脱衣物、整理书包等。
同时,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幼儿还将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
一、健康生活视域下的幼儿园生活教育园本课程的意义幼儿园生活教育园本课程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各种室内外的身体活动和运动,如游戏、舞蹈、体操等。
这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和协调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和身体意识。
在幼儿园生活教育园本课程中,幼儿将学习到有关健康饮食的知识,如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饮食平衡等。
通过学习,他们能够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1]。
二、健康生活视域下的幼儿园生活教育园本课程实践策略(一)引入一日课程健康生活视域下,幼儿教师在开展园本课程时可以结合具体安排和活动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以下是具体建议;健康饮食教育:幼儿教师可以开展关于健康饮食的活动,如组织水果沙拉制作、食物分类游戏等,让幼儿了解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培养他们的健康饮食意识。
卫生习惯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正确洗手、刷牙等卫生习惯的养成。
通过互动游戏、歌曲或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幼儿学会正确、有趣地进行个人卫生保健。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组织情感教育活动,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培养他们积极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心理素质。
可以通过绘画、故事分享、角色扮演等方式展开交流。
安全意识培养:教师可以组织安全教育活动,如火灾逃生演习、交通安全游戏等,让幼儿了解安全规则和紧急情况下的自我保护方法,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生活世界”视域下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的审视
“ 生活世界”的核心理念 ( 一 )人 的 主体 地 位 为 其基 础 核 心
、
种 假设 和给定 的意义都搁置起来 的话 ,所剩下 的就只 有 教育学 的生 活体验 了。”f 4 胡塞尔 则认 为 , “ 生活 世 界”是那个 “ 唯一 实在 的、通过知觉 实际地被 给予
的 、被经 验到并 能经验 到的世界 ” 。【 5 狄尔 泰认 为 ,
身体 需要 呼吸一样 ,精神也需 要在情感 生活 的 回应 中 即指幼儿 园根据儿 童教育 目标 ,在 有意或无 意之 中予 实现并 扩展其 存在 ” 。【 6 对 于人们 而 言 ,生 活世 界是 以儿童生活 “ 制度 化”影响 的过程 。l 】 简而言 之 ,就 真 实的 ,而不是虚幻 的 ,是人 们可 以感 知并体验 到的 是 使儿童生 活在一个 制度 化 的 “ 社 会”——班级 中 , 存 在 。儿 童的生 活世 界 同样也 是可触 摸 、可感 知 、可 使 其养成相应 的组织 意识 、规范 意识 ,并 约束 自己的 体 验的真 实世界 ,因此儿童 以获得直 接经验 的方 式来 行 为 ,与群 体生活要求 的社会角 色规范保持一致 。为 建构 自己的世界 。只有那些 以能够让儿 童直接参 与体 此 ,我们把儿 童在群体生 活制度及 常规规范下 的一种 验 的方 式呈 现 的学 习 内容 ,才 能 进入 儿 童 的生 活 世 程 式化 、组 织化 、角 色化的生活事 实 ,称为幼儿 园班 界 ,并 在儿 童 积极 操 作 、探 索 和 体验 的过 程 中被 接 级制度化 生活。 受 。然而 ,在 真实 的幼儿 园活 动 中,那些脱 离儿 童生 胡塞尔将我们存在 的世界分为 “ 生活世界”与 “ 科
观点论述
S t at emen t of Op i ni on s
“生活化”理念下幼儿园课程的建构
“生活化”理念下幼儿园课程的建构“生活化”理念下幼儿园课程的建构【导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幼儿教育也逐渐受到了重视和关注。
作为儿童教育的起点,幼儿园承担着培养儿童基本品质和素养的责任。
近年来,“生活化”理念在幼儿园课程建构中得到广泛运用,其主旨是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将课程内容转化为符合幼儿发展特点和需求的形式,通过真实生活的情境营造,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体验和情感交流。
本文将从“生活化”理念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践方面进行论述,着重探讨其背景与意义、教师角色与能力以及如何构建“生活化”课程等内容。
【一、“生活化”理念的背景与意义】1.1 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背景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重视记忆而忽视创造力、过分依赖教师而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等。
因此,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更符合儿童天性和发展需求的新型教育方式。
1.2 “生活化”理念的意义“生活化”理念通过将幼儿园课程内容与幼儿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使课程更加贴近儿童的认知和情感需求,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此外,采用“生活化”理念的课程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态度。
【二、实践中的教师角色与能力】2.1 教师角色的转变在“生活化”教育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充当着引导和协助的角色。
他们需要耐心倾听和观察,了解孩子的需求,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环境,并通过情感支持和激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学习。
2.2 教师的专业能力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幼儿园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
除了熟知儿童发展规律和知识体系外,他们还需要具备跨学科教学能力、个别化教学能力和观察能力等,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需求。
【三、构建“生活化”课程】3.1 引导幼儿从生活中学习构建“生活化”课程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教学情境和场景。
教师可以通过带孩子们参观社区、购物超市,或组织健康饮食、安全教育等活动,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进行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世界”视域下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的审视作者:高洁王春燕来源:《早期教育·教研版》2013年第11期【摘要】“生活世界”理论以人的主体地位为核心,以亲身体验为存在方式,以交互共同体为内在需求。
然而,在幼儿园班级生活中,“制度化生活”将儿童从自己的生活世界中抽离出来,儿童主体地位的失落、儿童体验过程的缺失、师幼交互共同体的破坏,是班级“制度化生活”与儿童生活世界疏离的主要表现。
只有规则与制度呈现灵活化、个别化、内需化,教师发挥引导、辅助、鼓励的作用,师幼关系中充满平等、信任和理解,才能使得儿童的“生活世界”得以回归。
【关键词】生活世界;儿童生活;制度化生活【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11-0010-04【作者简介】高洁(1988-),女,福建武夷山人,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春燕(1965-),女,山西太原人,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
“生活世界”理论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晚年为了挽救欧洲科学危机、批判实证主义而提出的,他认为欧洲科学危机的实质是科学世界对其产生的基础——生活世界的遗忘。
他说道:“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现代人的整个世界观惟一受实证科学的支配,并且惟一被科学所造成的…繁荣‟所迷惑,这种惟一性意味着人们以冷漠的态度避开了对真正的人性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
单纯注重事实的科学,造就单纯注重事实的人。
”[1]科学不再与人的生活或生命相关,使人性在这种遗忘中陷入危机。
在胡塞尔看来,要拯救这场科学危机,就要寻找蕴含丰富的关于人的意义本源性的生活世界。
同样,在幼儿园班级生活中,我们也应找寻属于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因为儿童的天性被成人制定的那些规则和规定所束缚,儿童的生活世界逐渐“被制度化”,失去了本真的生活童趣和意味。
因此,在幼儿园寻回哲学层面的“生活世界”对我们审视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生活世界”的核心理念(一)人的主体地位为其基础核心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蕴含着心物关系,他指出“生活世界”并不是“物理世界”意义下的“活的自然界”,而是“我生”“我在世界中”,实质是“我在自然中”“我在他人中”,以及“我…生‟在其中”。
[2]可见,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特别强调人活着的、“生着”的意义。
离开了人,所谓的“生活世界”也会沦落到心物分离的“物理世界”“死的世界”的地步。
“生活世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它的中心是人,是人的生存与人生价值。
“生活世界”与“世界”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的存在、人的生成、人的实践、人的地位的突显。
[3]儿童是未成熟的人,是孕育着一切发展可能性的人,是具有儿童年龄特征的人,是教育之中的人,儿童也是“生活着的人”。
生活是儿童的存在方式,是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
在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只有体现生活是儿童存在的本质,才能彰显儿童的主体地位。
(二)亲身体验为其存在方式马克斯·范梅南在《生活体验研究》中指出:“生活世界,即我们的生活体验世界。
教育的意义必须到教育的实际生活中去寻找,因为如果我们将种种假设和给定的意义都搁置起来的话,所剩下的就只有教育学的生活体验了。
”[4]胡塞尔则认为,“生活世界”是那个“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经验到的世界”。
[5]狄尔泰认为,生活体验之于精神如同呼吸之于身体:“正像我们的身体需要呼吸一样,精神也需要在情感生活的回应中实现并扩展其存在”。
[6]对于人们而言,生活世界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幻的,是人们可以感知并体验到的存在。
儿童的生活世界同样也是可触摸、可感知、可体验的真实世界,因此儿童以获得直接经验的方式来建构自己的世界。
只有那些以能够让儿童直接参与体验的方式呈现的学习内容,才能进入儿童的生活世界,并在儿童积极操作、探索和体验的过程中被接受。
然而,在真实的幼儿园活动中,那些脱离儿童生活体验的学习内容,教育者大都采用灌输的方式强行“植入”儿童的生活中,这正是我们如今所诟病的教育方式。
(三)交互共同体为其内在需要哈贝马斯从交往过程的参与者大致相互理解的角度,把生活世界作为“交往行为始终运行于其中的视域”,[7]进一步说,“生活世界似乎是言说者和受听者在其中相遇的先验场所;他们能够在其中交互地提出要求;以至他们的表达与世界相互协调;他们能够在其中批判和证实这些有效性要求,排除不一致并取得认同” [8]。
由于先天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社会环境的不同致使每个人在认知方式、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每个人在交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色彩,而生活世界的生命力就在于从每个自我的生成走向众多自我的源源交互。
而交互主体间的平等对话有助于形成真正的交互和理解,从而成为生活不断向前的推动力。
在儿童的生活世界中,由于儿童个体间有着相同的年龄、共同的兴趣和一致的愿望,往往容易形成广泛的交互群体。
但是,在儿童与成人之间则不易建立这种关系,由于儿童与成人在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知识经验上有着很大的差距,成人往往凭借自身的成熟优势扮演“独裁者”,而儿童的未成熟特征便使其只能成为“独裁”对象。
二、班级“制度化生活”的现实反思:与儿童“生活世界”的疏离“制度化”一词最初出自伯格和卢克曼(Berger and Luckmann),他们在《社会实体的建构》(1967)一书中将“某类演员将其习惯性行为类型化”称为“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
[9]制度化可以宽泛地解释为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人担负起社会期望的过程,即个人进行角色认可及角色扮演的过程。
[10]班级生活制度化意味着:作为社会组织的班级将生活在其中的个人的行为不断地赋予社会角色意义的过程。
于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幼儿园班级生活制度化,即指幼儿园根据儿童教育目标,在有意或无意之中予以儿童生活“制度化”影响的过程。
[11]简而言之,就是使儿童生活在一个制度化的“社会”——班级中,使其养成相应的组织意识、规范意识,并约束自己的行为,与群体生活要求的社会角色规范保持一致。
为此,我们把儿童在群体生活制度及常规规范下的一种程式化、组织化、角色化的生活事实,称为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
胡塞尔将我们存在的世界分为“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在儿童教育中也同样存在着两种世界,一种是“生活世界”,即日常生活形态中普遍存在的儿童教育世界;另一种是“规范世界”,即制度化、体系化、规范化的儿童教育世界。
从幼儿园班级生活来看,儿童首先是处于真实、直观、可触摸的生活世界之中,在班级这个大舞台上,儿童的生活世界充满着游戏、交往、文化和生活事件。
班级是一个社会组织,儿童作为群体中的一员,不能仅仅沉湎于日常、直观的生活世界之中,还应遵守一定的制度与规范才能维持班级生活的正常开展。
从这个意义上看,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是儿童真切处于的“规范世界”。
它的产生原本是为了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推进儿童教育,并去除“生活世界”中不合理的教育成分。
但是,随着“规范世界”的逐渐完善与成熟,它却离儿童的“生活世界”越来越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儿童主体地位的失落儿童的生活世界是儿童生活于其中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自然、直观、奠基性的环境,是夹杂着自己的本性、自己的尺度、自己的机制看待自然存在的生存场域。
[12]这意味着在教育中我们应确立儿童的主体地位,尊重儿童的生命。
但是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情况,儿童离开教师的指导与安排就无所事事,或者遇到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而请示老师,例如:“老师,我可以玩娃娃家吗”“老师,我可以用彩笔吗”“老师,我想尿尿”“老师,我吃好了”等。
对于类似这种缺乏独立性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现象,教师往往归咎于儿童“不开窍,胆子太小”,其实这是儿童主体地位失落的见证。
造成这种局面,规则与制度难辞其咎。
由于儿童已经习惯在教师的计划与安排下生活,为了确保自身安全,儿童需要得到教师的同意从而让自己的行为限制在规则内。
一旦教师给予开放和自主的机会,那些习惯于被管制的儿童反而会不安起来或者表现出无所事事。
此时的儿童已经听不见自己“内部的呼声”,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缺乏对生活的自主性。
虽然班级的生活制度及常规的建立是集体保教的需要,无论对于班级正常保教秩序,还是对于儿童社会性发展都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但是,过多、过细、整齐划一的规则,对于需要自由成长空间的儿童来说,无异于像“牢笼”一样圈住了他们的手和脚,遏制了儿童主体性的发挥。
班级成了制度筑就的樊篱,生活于其中的儿童被管制起来,陷入了迷途;他们的主体性及创造性逐步沦丧;他们的童心、童真、童趣逐渐消逝在程式化、充满各种规则与惯例的班级生活中,他们生活于同龄人群中,却在与自己生活世界疏离;他们变得越来越不像他们自己。
这是班级制度化生活的悲哀。
[13](二)儿童体验过程的缺失儿童特有的身心发展特征及儿童生活内容的整体性,决定了他们会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来感知周围的事物,并对其加以理解和内化,而这样的体验方式必定是整体的、不可分割的。
体验强调的是个体的亲身经历,强调的是直接感知、参与活动和生活积累,因为只有亲历亲为,才能形成一定的经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提到,“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14]在幼儿园班级中,教师往往花较多时间来强调规则,要求儿童“带着耳朵来而不是嘴巴来”“只许眼睛看,手不准动”“安安静静地听老师讲”等。
为了防患于未然,教师在户外活动或自由游戏前,通常规定儿童“不准到处乱跑”(限定儿童活动范围)、“不准玩沙玩水”(限定儿童活动内容)、“不准动手动脚”(限定儿童活动方式)。
由此看出,一方面那些出于保证安全与维持秩序的既定的常规和规则制约着儿童的行为方式,割断了儿童体验生活的整体性,剥夺了儿童的体验过程,在儿童与其生活世界中人为制造一堵隔墙,一旦儿童表现出探究事物的欲望,便会被扼杀在这所谓“制度化”的摇篮里。
另一方面,教师往往简单地将规则理解为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需要掌握的客观知识,将规则作为一种外在的要求灌输给儿童并要求儿童必须遵守,但是儿童却很难体会到这些规则和他们自身的需要有何关系。
试想一下,禁止儿童自己端粥、端汤,儿童又怎能学会正确的端碗方法呢?不允许儿童采摘、捡拾树叶,儿童又怎能认识自然呢?因此,这样的制度化班级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阻碍了儿童亲身体验——“生活世界”的存在方式的实现。
(三)师幼交互共同体的破坏交互共同体的形成有助于人们在生活世界中不断地自我完善。
真正的交互共同体是无条件接纳其成员的,因而是一个安全的环境;它努力实现共同的目标,因而是一个意义创造的空间;它平等面对个体的意见,因而是一个充分表达的平台;它提供的自由表达会得到同样自由的回馈与挑战,因而这还是一个需要承担责任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