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整理导学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 数据的分段整理统计-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 数据的分段整理统计-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 数据的分段整理统计-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的分段整理统计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数据的分段整理统计的概念和方法。

2. 运用分段整理统计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数据的分段整理统计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出数据的分段整理统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讲解数据的分段整理统计的概念和方法,让学生明确分段整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通过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分段整理统计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步骤和方法。

3.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一些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据,尝试运用分段整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数据的分段整理统计,通过讲解概念、方法,让学生掌握数据的分段整理统计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年级数学上册《数据的分段整理》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数据的分段整理》教案、教学设计
5.预习下一课的内容: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鼓励学生提前了解和学习新知识,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作业布置时,我会强调以下几点:
1.作业完成的过程是自我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希望学生认真对待,按时完成。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积极思考问题,遇到困难时可以与同学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家长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给予指导和帮助,但不要过度干预,让学生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
1.学生在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方面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当难度的教学任务,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可能存在依赖心理,需要教师引导和鼓励,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习惯。
3.学生对于数据分段整理的意义和作用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分段整理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
4.引导学生运用分段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据整理和分析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细心、耐心和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发现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归纳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探讨分段整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分段整理的技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详细讲解以下内容:
1.等距分段法:介绍等距分段的概念,即把数据按照一定的间隔进行划分。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等距分段法整理数据。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数据的分段整理-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数据的分段整理-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数据的分段整理-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能够将一组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段整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从数据中发现规律和趋势。

3.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数据分段整理的概念和方法。

2. 数据分段整理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 数据分段整理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和步骤。

2.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问题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分段标准。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数据分段整理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了解数据分段整理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详细讲解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和步骤,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数据分段整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让学生运用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据分段整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和步骤。

2. 思考如何将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运用到其他数学问题中。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和步骤有了清晰的认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分段标准的选取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在以上提供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学难点:如何根据问题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分段标准”。

这个难点涉及到学生对数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以下将详细补充和说明这个重点细节。

首先,选择合适的分段标准是数据分段整理中的关键步骤。

分段标准的选取应该基于数据的特性和问题的需求。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分段标准:1. 数据观察:首先,让学生观察数据,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包括数据的范围、极值、波动情况等。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据的分段整理》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据的分段整理》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据的分段整理》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数据的分段整理,学会将数据进行分段整理。

2.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分段整理,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2.教学难点:对数据进行分段整理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问学生在生活中大家遇到过哪些数据?统计学生的回答,引出下一步的教学内容。

2. 学习内容(1)什么是分段整理教师先通过图表、生活实例为学生讲解什么是分段整理,为下一步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做好铺垫。

(2)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以小明一周课外阅读量表为例,教师演示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同时让学生跟着演示,确保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小明一周的课外阅读量表:课外阅读量(分钟)分段人数0-20 520-40 840-60 1260-80 380-100 2(3)练习及小结教师出示与小明一周课外阅读量表类似的数据表,并由学生试着进行分段整理,确保学生掌握了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最后由教师总结,提醒学生在生活中能多多观察和收集数据,并且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课堂互动授课过程中,教师利用常见问题及典型案例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

4. 作业布置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布置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点。

四、教学反思该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数组的分段整理,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互动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掌握知识的积极性。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注意到学生在进行数据的分段整理上遇到了困难,因此我决定增加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点,提高学生分段整理数据的能力。

数据的分段整理(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数据的分段整理(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数据的分段整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的分段整理方法,能够对给定的数据进行合理分段。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能够从分段整理后的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地表达分段整理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1. 数据的分段整理方法。

2. 从分段整理后的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

教学难点:1. 合理分段的方法和技巧。

2. 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数据分段整理的示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据整理方法,如排序、分类等。

2. 提问:除了这些方法,还有其他的数据整理方法吗?二、探究(10分钟)1. 引入数据分段整理的概念,解释什么是数据的分段整理。

2. 通过示例,演示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和步骤。

3. 引导学生观察示例,总结数据分段整理的规律和技巧。

三、实践(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进行数据分段整理的练习,巩固所学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分段整理后的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

四、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数据分段整理结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2.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根据分段整理后的数据做出合理的决策。

五、总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据分段整理的重要性和应用。

2. 提醒学生注意数据分段整理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六、作业(5分钟)1.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和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数据分段整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示例和实践,让学生掌握了数据的分段整理方法,并能够从分段整理后的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达分段整理的过程和结果。

在作业布置方面,要注重实践和应用,让学生将所学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4.2数据的分段整理(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4.2数据的分段整理(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4.2数据的分段整理(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一直以来都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的《4.2数据的分段整理》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具体来说,我们将学习如何将一组数据进行分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些数据。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了解数据分段的方法和步骤。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数据分段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培养出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数据分段的方法和步骤。

而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数据分段的意义和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一些数据收集和整理的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将以一次学校运动会为例,让学生了解到在收集和整理数据时,分段整理的重要性。

2. 讲解数据分段的方法和步骤: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讲解如何将一组数据进行分段,并解释分段整理的意义和作用。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数据分段的方法和步骤后,我会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的例子,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数据分段的练习。

4. 例题讲解:在学生掌握了数据分段的方法和步骤后,我会通过一些例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的内容。

5. 小组合作:我会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一些数据分段的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我会利用黑板和粉笔,将数据分段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板书,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并解释分段整理的意义和作用。

答案:略2. 请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场景可以运用数据分段的技巧,并尝试进行实际操作。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同时,我也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兴趣,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数据分析的技巧和方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分段整理数据》教案(公开课)

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分段整理数据》教案(公开课)

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分段整理数据》教案(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分段整理数据》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数据整理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工具(如画“正”字、写数等)整理数据,并能分段表示数据,从而培养学生整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并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

但学生在整理数据时,往往只关注到数据的数量,而忽视了数据之间的联系和特点。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整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例体验数据整理的过程,理解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例体验数据整理的过程,理解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整理方法,并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据整理的过程。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数据整理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练习纸等。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准备,每组一份数据整理的工具(如画“正”字、写数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情境,如调查班级学生的身高情况,引出数据整理的需求。

然后提问:“我们应该如何整理这些数据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组数据,如班级学生的身高分布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并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整理这组数据呢?”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整理方法,并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数据的分段整理》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数据的分段整理》教案

数据的分段整理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处理实际问题时把数据分段整理、统计的事实,能根据实际需要收集、分段整理并用统计表表示数据,初步学会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2)使学生经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分段处理数据的过程,体会分段整理、统计数据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积累统计的初步经验,培养简单的数据处理既能,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形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进一步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2、学情分析学生有关于统计的相关知识基础、经验基础和生活经验,比如,二年级时学习过《数据的分类与整理》,学生知道了统计也能帮助解决问题,在统计的过程中知道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统计,比如打勾法、图形记录法,甚至是画正字法。

本堂课与之前相同的是还是要让学生明白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统计,需要数据分析,不同的是本堂课中重点让学生了解为了解决问题的需要,要根据数据分段标准进行相关的统计,关键在统计之前对数据的分段标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老师的引导进行详尽的理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因解决问题需要将数据分段整理。

【教学难点】感受数据分段标准的合理性,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理解分段标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呈现问题情境,唤起收集数据需要谈话:学校最近要为鼓号队购买服装(出示图片),要是能穿上这样的服装鼓号队是不是更神气了?提问:负责购买的马老师很激动,你觉得他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学生发表想法。

预设:鼓号队员有高有低,应该先给他们量好尺寸。

(评价:很有道理)肯定:对,给队员们量身高并记录下来。

(按个有序出示队员们的身高,介绍这是“收集数据”)要求:你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知道什么?(总人数,最高,最矮等)补充: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在图上,用一根线段表示一个人的身高。

(动画演示,每根顶部有数字)2.产生初步的分段意识提议:为了方便,给32名队员买一样的服装,你同意吗?指名回答,请说明理由。

【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据的分段整理

【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据的分段整理

【关键字】数学数据的分段整理三维目标1.让学生参与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能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2.在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

会根据实际情况,用画正字法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初步学习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思想,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在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

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段整理。

学程设计导航策略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预设4分钟)1.收集身高数据,填写身高记录单。

2.学生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马上就要换新校服了,在这之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1.师:是的,在做校服之前应该收集身高的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2.师:你们的身高是多少厘米,请大家填在记录单上。

3.出示学生身高记录单。

4.数据收集好了,我们就要对它进行整理分析,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通过今天的学习,要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段整理。

(板书课题:数据的分段整理)二、目标驱动,自主学习(预设15分钟)1.根据学习菜单自主学习:校服厂一般把衣服分成小号、中号、大号和特大号。

身高120~129cm 1.请大家拿出学习材料单:校服厂一般把衣服分成小号、中号、大号和特大号。

身高120~129cm的适合穿小号,身高130~139cm的适合穿中号,身高140~149cm的适合穿大号,身高150cm 以上的适合穿特大号。

的适合穿小号,身高130~139cm的适合穿中号,身高140~149cm的适合穿大号,身高150cm以上的适合穿特大号。

思考:①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班上特大、大、中、小号的校服各要多少套?②仔细观察数据,同桌合作,一名同学报身高,另一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

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整理每一段的数据,填写在表格中。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数据的分段整理 |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数据的分段整理 |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数据的分段整理 | 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据分段整理的概念和意义,能够将一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让学生学会使用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并能从中获取信息。

教学内容:1. 数据分段整理的概念和意义2. 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3. 统计图表的绘制和使用教学步骤: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1. 通过简单的日常生活例子,让学生理解数据分段整理的概念。

例如,可以将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分段整理,便于了解同学们的身高分布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数据分段整理的意义,如便于观察和分析数据,发现数据的特点和规律。

第二部分: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10分钟)1. 介绍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包括等距分段和不等距分段。

2. 通过示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数据分段整理。

例如,可以将班级同学的年龄数据进行等距分段整理,如每5岁为一个年龄段。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分段间隔,以便更好地观察和分析数据。

第三部分:统计图表的绘制和使用(10分钟)1. 介绍统计图表的种类,如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图等。

2. 通过示例,让学生学会如何绘制统计图表。

例如,可以绘制一个条形图来表示班级同学的年龄分布情况。

3. 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如观察数据的分布情况,分析数据的规律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数据分段整理的概念、方法和统计图表的绘制和使用。

2. 示例法:通过具体的示例,让学生学会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和统计图表的绘制和使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数据分段整理的意义和如何选择合适的分段间隔。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认真听讲等。

2.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数据分段整理和统计图表绘制的题目,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在讲解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和统计图表的绘制时,要注意举例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数据分段整理-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数据分段整理-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数据分段整理-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据分段整理的概念,掌握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据分段整理的概念。

2. 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

3. 数据分段整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数据分段整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数据分段整理的概念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数据分段整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数据整理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数据分段整理的概念结合具体实例,讲解数据分段整理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数据分段整理的意义。

3. 讲解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详细讲解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包括数据分段、数据汇总、数据展示等步骤。

4. 分析实际案例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数据分段整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段整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加深对数据分段整理方法的理解。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据分段整理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讲解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

数据分段整理是数据分析的重要步骤,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数据。

以下是对这一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数据分段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数据分段整理是指将一组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使得每一类数据都具有相似的特征。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 第2课时 数据的分段整理|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 第2课时 数据的分段整理|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2课时数据的分段整理|苏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分段整理数据的意义和方法。

2. 学会使用简单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段整理。

3. 能够通过分段整理数据来发现数据的特点和规律。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乐于分享的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 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

2. 数据分段整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数据分段整理的意义。

2. 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3. 小组合作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引出本课时的主题:数据的分段整理。

2. 教师简要介绍数据分段整理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数据分段整理?数据分段整理有什么好处?3. 教师总结数据分段整理的意义,并引导学生掌握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

步骤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教师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动手进行数据分段整理。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3. 学生完成实践任务,教师点评。

步骤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步骤五:总结提升(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时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数据的分段整理教学设计[大全五篇]

数据的分段整理教学设计[大全五篇]

数据的分段整理教学设计[大全五篇]第一篇:数据的分段整理教学设计数据的分段整理一、教学目标:1.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分段整理数据进行统计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感受分段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2.在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用画正字法有序的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初步学习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3.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思想,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分段整理数据进行统计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感受分段整理数据的必要性,在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

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看!学校鼓号队在表演!精彩吗?服装漂亮吗?想参加吗?参加就要购买队服,你穿多大的?2.这位同学(小个子同学)的衣服穿在这位同学身上(大个子)合适吗?反过来呢?所以购买服装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的?(也就是身高决定的)3.指明问:你的身高是多少?还有1()1厘米的吗?……二、教学新课 1.数据的分段整理(1)那是不是要给每个厘米数都做一种衣服呢?131厘米做一种,132的做一种,133的做一种,……?为什么不用?看看服装厂是怎样处理这个问题的?出示:小号:120—129厘米中号:130—139厘米大号:140—149厘米问:服装厂生产了几种不同规格的队服?什么身高段穿什么号?(小号:120—129cm 中号:130—139cm 大号:140—149cm)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分段后比较方便,揭示分段)追问:你的身高是多少?归在哪一段?穿什么号?(2)出示记录表这是老师收集学校鼓号队队员身高情况。

问:帮老师看看,小号买几套,中号、大号呢?看不出来怎么办?学生交流方法。

(3)引导学生整理数据。

指出:可以把记录单上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

问:用什么方法来整理数据呢?为什么选择画正字?(更清楚)追问:数据很多,画正字的时候要什么?(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各自统计,教师巡视。

数据的分段整理教案

数据的分段整理教案

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第2课时数据的分段整理教学内容:课本第42—43页例2、“练一练”和第44页练习七第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处理实际问题时把数据分段整理、统计的事实,能根据实际需要收集分段整理并用统计表表示数据,初步学会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2、使学生经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分段处理数据的过程,体会分段整理、统计数据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积累统计的初步经验,培养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形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进一步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数据的分类整理和统计。

教学难点:分段后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呈现问题,导入新课。

1、呈现问题。

出示例2和鼓号队图片,学生读题。

提问:例题讲述的什么事情,要解决什么问题?2、引入新课。

引导: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要用什么办法解决呢?交流:解决这个问题你想到了什么办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呈现数据,分段整理1、呈现数据。

出示:梅峰小学鼓号队一共有32个队员,老师让每个队员测量了身高,并做好了记录。

2、分段整理,统计(1)讨论方法。

启发:现在要解决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问题,需要怎样整理每人身高的数据呢?为什么要这样整理?追问:按130----139、140---149和150-----159这三段整理记录单上每个身高数据,会不会有重复或遗漏的?为什么?(2)整理、统计引导:你能按这三段分别整理、统计出各有多少人吗?用画“正”字的方法在课本上整理这些身高数据,根据整理的结果,完成课本上身高情况统计表。

追问: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交流:每一段的人数根据哪里的结果填写的,合计数表示什么意思?如果合计数不是32,那说明什么问题?3、感受方法。

提问:开始提出每种服装各要多少套的问题解决了吗?各要多少套?回顾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用的什么方法,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4、回顾反思。

苏教版《数据的分段整理》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据的分段整理》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据的分段整理》教学设计苏教版《数据的分段整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国标版四级年级上册教科书第70-74页。

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1、本课时内容主要是数据的分段整理。

教材提供了为鼓号队员买服装这一现实情境,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

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分析整理后的数据,根据分析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活动经验,初步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初步认识了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

3、分段整理数据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主设计分段方法,并经历整理、分析的过程,感受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分段整理数据进行统计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感受分段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2、在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

会根据实际情况,用画正字法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初步学习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思想,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分段整理数据进行统计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感受分段整理数据的必要性,在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

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今天同学们都穿了校服,真漂亮,感觉也很整齐。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学校很快就要给你们换新校服了,那么我们在换新校报之前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测量身高)1、师:我们做的测量身高这个准备工作就是我们在做校服之前的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2、师:你们当初的身高记录单,老师还替你们保留着呢。

3、出示学生身高记录单。

雄州镇中心小学四(2)班学生身高记录单4、师:有谁能告诉我你们在换新服之前,老师为什么要给你们每一个人都测量一下身高呢?(根据身高,每一个人就可以选择不同大小的校服。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分段整理数据-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分段整理数据-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分段整理数据-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段整理数据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2. 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分段整理数据的概念。

2. 如何指导学生运用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分段整理数据的概念和意义。

2. 演示法:演示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3. 练习法: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分段整理数据的PPT,练习题。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 讲解分段整理数据的概念和意义通过PPT,讲解分段整理数据的概念和意义。

3. 演示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PPT,演示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4. 练习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和意义。

6.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分段整理数据的概念和意义。

3. 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在以上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演示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这个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理解和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教学过程3. 演示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一步:数据的收集在演示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之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来源。

数据可以来自于调查、实验、观察等多种途径。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展示如何收集数据。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然后将这些数据记录下来。

第二步:数据的分类收集到数据后,接下来要对数据进行分类。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5.3 分段整理数据|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5.3 分段整理数据|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5.3 分段整理数据 | 北师大版教学内容1.掌握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2.了解频数表与分段函数之间的关系3.掌握分段函数在数轴上的图像教学目标1.学会整理数据并将数据表示成频数表的形式。

2.掌握分段函数的定义、性质和求解方法。

3.能够用数轴图像表示分段函数。

教学重点1.分段整理数据,建立频数表。

2.掌握分段函数的定义、性质和求解方法。

3.能够用数轴图像表示分段函数。

教学难点1.分段整理数据,建立频数表。

2.求解分段函数。

教学内容分析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如何分段整理数据,建立频数表,理解频数表与分段函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掌握分段函数的定义、性质和求解方法。

在分段整理数据的过程中,首先要将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分组,然后构建频数表。

通过分段整理数据,能够更好地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和规律,为分析数据提供便利。

在掌握了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之后,我们可以将数据表示成频数表的形式,利用频数表来表示数据,并通过频数表来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在学习分段函数的过程中,要掌握其定义、性质和求解方法,理解分段函数在数轴上的图像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分段函数1.通过题目引入分段函数的概念和应用场景,让学生了解当变量的取值不同时,函数的表达式也会不同。

步骤二:分段整理数据,建立频数表1.引导学生观察一组数据,了解如何将其分组,建立频数表。

2.通过图示将频数表可视化,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已有的数据及其分布情况。

步骤三:分析频数表与分段函数1.引导学生观察频数表,了解其中的信息,进而认识分段函数的定义、性质等。

2.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题目,体验不同的分段函数及其作用。

步骤四:学习分段函数的图像表示1.基于刚才体验的题目,引导学生将函数的图像与数轴相结合,从而理解分段函数的图像表示方法。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们引入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认识分段函数,掌握了分段函数的定义、性质和求解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态度积极,参与度高,对于分段函数的图像表示方法有了较好的理解。

2、数据的分段整理-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数据的分段整理-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数据的分段整理-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分段整理的概念和方法;2.能够运用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解决问题;3.提高学生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和处理能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为数据的分段整理。

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掌握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1. 自然数据与人工数据首先,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自然数据和人工数据。

自然数据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数据,比如说人口数量、气温等,而人工数据则是指人们通过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得的数据,比如说学生的身高、体重等。

老师可以通过简单的问答、观察环境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

例如,老师可以问学生:“今天的气温是多少?”这个问题就是一个自然数据。

2. 学习数据的分段整理方法接下来,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数据的分段整理方法。

首先,讲解一下数据的分段概念,即将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或标准分成几个段,每段包含一定的数据数量。

接着,老师可以通过教材上的例题,向学生讲解具体的分段整理方法。

例如,对于以下一组数据:75,85,68,92,80,78,90,82,95,88我们可以将这组数据分为三段,每段包含三个数。

方法如下:1.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得到:68,75,78,80,82,85,88,90,92,952.从整个数据中选择第一个和第三个数据,依次作为每个段的最小值,最终确定三段数据的范围:–第一段:68~78–第二段:80~88–第三段:90~953. 指导学生完成习题在学生掌握数据分段整理方法之后,老师可以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尝试完成。

通过这些习题,学生可以加深对数据分段整理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掌握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在日常生活中,数据分段整理也是一项非常有用的技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

《分段整理数据》教案 2022年小学数学精品

《分段整理数据》教案 2022年小学数学精品

分段整理数据教材第98、第99页的内容.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分段整理数据进行统计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感受分段整理数据的必要性.2.在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体验分段整理数据的优越性.会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段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初步学习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开展统计思想,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对数据进行分段整理.课件投影.老师:我们班的同学年龄大概是几岁?年龄和你们的身高有关系吗?(学生讨论)1.获取信息.老师:我们班的同学都是9岁或者10岁,但是年龄相同的同学身高却不一定相同,怎么会有这种情况呢?我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高标准如下表:男女9岁10岁从表中可以发现相同年龄的男生和女生身高也可能是不同的,但是只要在正常身高的范围之内都没有问题.对照上面的表格,看一看你自己的身高是不是在正常范围,如果比正常身高要低就一定需要加强锻炼,合理膳食.学生甲:我们组的男生都是9岁,最|高的(数据仅供参考) ,最|低的(数据仅供参考) ,都在正常范围之内.学生乙:从表中的标准来看我们组的女生都普遍偏高,男生根本都在正常身高范围之内.2.处理信息,寻求策略.老师:那么谁能说出咱们班身高最|高的同学是多少,最|矮的身高是多少?按照男、女生分成几个小组,调查每个小组里同学的身高,把结果记录在下面的表格里.姓名身高/cm姓名身高/cm姓名身高/cm姓名身高/cm学生丙:我们组是分段整理的数据,身高比正常身上下的放在第|一组,属于正常身高的放在第二组,身高比正常身高高的放在第三组.这样要想找到最|高的同学就从第三组中找,最|矮的同学从第|一组中找.老师:嗯,我觉得这位同学的想法非常好,这正好表达了我们这节课要讲的分段整理数据的优势.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学生丁:我们组是把全部同学按照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这样一眼就能找到最|高的和最|矮的同学了.老师:嗯,如果人数太多的时候这样排列是很麻烦的,不过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用上面的两种方法我们都能找到每个小组中身高最|高和最|矮的同学.但是如果我想知道每个组同学的身高与我国正常儿童身高标准相比是个什么情况该怎么整理这些数据呢?(适时鼓励学生按学生丙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得出本组同学超过正常身高和低于正常身高的学生各有多少人)老师:现在,我们每个小组把本组最|高的身高和最|矮的身高分别是多少汇报一下.(学生按照本组统计结果汇报)老师:我们把各组最|高的身高放在一起比一比,找到我们班最|高的身高;把各组最|矮的身高放在一起比一比,就能找到我们班最|矮的身高,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鼓励学生交流讨论)老师:我要想知道我们班男女生分别有多少人在正常身高范围内该怎么统计呢?学生:可以先数出每个组的男女生分别有多少人在正常身高范围内,然后再把各小组统计的数据加在一起就可以了.老师:对,这是比拟简单的一种方法.所以我们在统计身高的时候,最|好分成三段"低于正常身高的、在正常身高范围内的、高于正常身高的〞来整理数据,这样我们上面的每个问题都比拟好答复了.3.归纳总结,提升思考.老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来统计身边的哪些情况.(班里同学的身高,体重,降水量,水污染情况,温度,等等)教材第99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教材第99页"想想做做〞的第2题.课堂作业新设计(1)成绩最|好的是49个,最|差的是16个,这两个成绩相差49 -16 =33(个) .(2)有4人的成绩到达优秀,有2人不及格.思维训练根据实际情况作答.我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高标准如下表:男女9岁10岁本课的研究对象是大家比拟关心和感兴趣的,出于孩子的心理,都喜欢自己比别人长的高,所以大家对收集身高数据充满好奇和兴趣,这就做好了第|一步,充分调动起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列表分段整理数据,能很容易得到某个区间段的数据,从而找到特征数据,比方最|高的,最|矮的,最|长的,最|短的,等等.课堂上积极调动大家的情绪,让所有的同学都参与进来,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第二课时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材第18、第19页内容.1.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中, 发现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的得数的共同点.2.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中, 探索两个数十位相同且个位上的数相加等于10的乘积的得数的共同点.3.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 体会用规律计算的优越性,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1.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 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2.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投影仪.1.口算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2.用竖式计算 .24×26 38×32 65×65 78×72老师: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 有很多有趣的规律 . 1.探究两位数乘11的规律 .老师提问: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的得数有什么特点?先用竖式计算, 再分别把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比拟 .老师板书:学生分组计算, 讨论发现的规律 . 老师:通过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甲:积个位上的数, 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 . 学生乙:积百位上的数, 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 . 学生丙:积十位上的数, 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 . 老师:根据你的发现试着完成下面的填空, 再用竖式验证 . 老师板书:学生分组计算, 并讨论计算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老师:你能利用发现的规律正确计算吗?说说你在计算中遇到的问题和你的解决方法 . 学生甲:我用发现的规律可以算出23×11的积, 是253 .5 3 × 1 1 2 4 × 1 16 2 × 1 1学生乙:我在计算64×11的时候, 积十位上的数是6 +4 =10, 满十向百位进1, 十位上写0 .学生丙:我在计算59×11的时候, 积十位上的数是5 +9 =14, 满十向百位进1, 十位上写4 .老师:根据你们计算中的发现, 你能大胆的猜测什么?学生:其中第|一个算式符合上面的规律, 而当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满10时, 就不能直接用上面的规律了 .发现, 当这个两位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满10时, 积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而积百位上的数比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多1;积十位上的数, 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和的个位上的数 .老师:你们能用竖式验证你的猜测吗? 老师板书:总结:经过竖式验证猜测正确 .2.探究十位相同且个位相加等于1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规律 . 老师:你能找出下面每题中乘数的特点吗?22×28 35×35 56×54学生甲: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字相同 . 学生乙: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加等于10 .老师:这几题的乘积会有什么特点?, 再和同学交流 .学生分组计算, 并讨论计算中的发现 . 老师板书:老师:积的末两位是怎样算出来的?末两位前面的数呢? 学生甲: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 .学生乙: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加1的积 . 老师:先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再用竖式计算验证 . 15×15 = 43×47 = 69×61 =学生用规律计算各题得数, 然后用竖式计算 .老师: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并比拟每组的两道题, 说说有什么发现, 和同学交流 . 24×26 = 44×46 = 74×76 = 25×25 = 45×45 = 75×75 =学生用规律直接写出各题得数, 然后用竖式计算 .6 4 × 1 16 46 47 0 45 9 × 1 1 5 9 5 96 4 9 2 3× 1 12 32 32 5 32 2 × 2 83 5 × 3 5 5 6 × 5 41.直接写出以下各式的得数.56×11 =74×11 =46×11 =83×11 =2.直接写出以下各式的得数.38×32 =66×64 =18×12 =77×73 =足球每个56元, 学校购进了54个足球, 一共花了多少元?课堂作业新设计1.6168145069132.121642242165621思维训练56×54 =3024(元)这局部内容教学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两位数乘11的计算规律, 以及"同头尾合十〞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规律.之所以课题为"有趣〞的乘法计算, 同样是着重引导学生经历规律的探究过程, 体会计算规律的"有趣〞.教材编排首|先明确指出:"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 有很多有趣的规律〞, 进而通过笔算24×11、53×11、62×11的结果, 在比拟中获得初步感悟, 并在举例验证中强化认识.之后编排的"同头尾合十〞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规律的探究, 其思路大致相同.这里所要提出的是关于"验证〞教学环节的编排, 为什么要设置对规律的"验证〞呢?个人认为教材编排的意图不光只是为了强化学生对规律的感知, 更多的是遵循"探究规律〞的数学本质, 小学阶段对数学规律的探究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法.所谓不完全归纳法, 即不完全归纳推理, 是相对于完全归纳法而言的, 是一种以某类事物中局部对象的判断为前提, 推出关于某类事物全体对象的判断做结论的推理.不完全归纳的结论是或然的, 人们应用不完全归纳法, 虽然可以从为数不多的事例中摸索出普遍的规律性来, 然而这还是个猜测.这个猜测对不对, 还必须进一步加以验证, 因为结论所断定的范围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 结论就不具有必然性, 也就是说它可能真, 也可能假.概而言之, 对不完全归纳法来说, 一方面是它的结论可能提供全新的知识, 另一方面是它的结论未必真实可靠.基于不完全归纳法的这种本质特征, 探究规律内容的编排根本上都安排了"验证〞的教学环节.从这个层面上看, 修订后的苏教版教材充分考虑到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能够吃透教材编排意图, 确定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 合理设计教学, 努力打造有厚度、有深度、有数学味儿的数学课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导学案(1)
教学内容:课本第70页例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统计全过程,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统计。

2、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主动展开统计活动。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统计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预习作业:
1、预习课本第70~71页,并在课本上完成相应表格填空。

2、理解分段整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本第70~71页。

例:梅峰小学准备为鼓号队员购买服装,服装分大号、中号和小号。

身高120~129cm的适合穿小号,130~139cm的适合穿中号,140~149的适合穿大号。

你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吗?(1)你想到什么解决的办法了吗?
(2)根据队员身高的原始数据我们要做一些什么事呢?
(3)请简单分析交流。

二、合作讨论:
1.小组交流解决方法: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和统计
2,引导学生整理,统计,填表,确定购买套数。

(1)整理时要注意什么?
(2)你想到了哪些整理方法?
(3)填表,并说一说表意
(4)交流
统计结
果,反思
解决问题
的全过
程。

(并与
原始数据
进行比
较,说明
分段整理
的价值)
(5)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三、检测:
2.根据
72页第
2题把
下表填
完整2.根据72页第2题把下表填完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