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下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创新的思考
以风险社会为视角探讨政府治理危机
以风险社会为视角探讨政府治理 危机
张晓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 苏 南京 2 1 0 0 0 0)
摘要 :自改革开放 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都步入 高速发展 的轨道 ,在经济 ,政治 ,文化 等方面取得较 大成就 的同时 ,转型期 所不可避免 的各 类问题也越来越 突出,引起 了社会各界 的重视。尤其是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 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些 问题 ,比如:政府 的治理是 否存在危机 ,危机 为什么存在 ,危机是否可以被
互捆 绑的 , 有则全有 , 无 则全无 。对别人利 益的侵犯 ,实际上 就是对 自己利益 的侵犯 。 对于 群体性 事件 应当 引起政府 方面 的高度 重视 , 如若得不到妥善解决 , 此类 事件可 能 会恶化为更大范围和广度 的恶性事件 , 给社 会造成重大损失。不论是 中国古代还是近现 代, 领 袖们都 意识 到了 “ 民”的重要性 。例 如 中国古代 的 “ 君舟 民水 ”思想 ,“ 水可载 舟 ,亦 能覆舟” ,在近 现代 ,孙中 山先生 的 “ 三 民主义” , 毛泽东同志的 :“ 人 民是历史 的创造者 , 是 物质财 富的创造者 ,是精神 财 富的创造者”都反 映了重 “ 民 ‘ 思想。虽 然 他们所指的 “ 民”范围和对象等各不相 同, 但从侧面反映了 “ 民” 的作用 开始受 到重视 。 如若政府部门不能正确对待 , 妥善解 决 此类问题 , 那 么很有可能演变成 性质更 为恶 劣 的骚乱 ,暴乱 乃至 战争 。以乌坎 事件 为 例, ,既然地方政府 的行为是明显违法 的 , 而村 民维权又是明显合法 的 , 为什么维权 又 如此 之艰 难 ?为什 么地方政 府居然 敢于 公 然 违背 ?村 民的维权 既然就 这么艰 难 ?这 才是 问题 的要害所在。
风险社会与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
风险社会与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一、引言风险是当今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因素,而风险社会的出现使得社会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风险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需要提升自身的社会风险管理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风险环境。
本文将探讨风险社会的特点,分析政府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提升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议。
二、风险社会的特点1. 多元化的风险类型:风险社会中存在着自然风险、技术风险、环境风险、社会风险等多种类型的风险,这些风险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给社会带来了复杂的挑战。
2. 高度不确定性: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常常伴随着不确定的因素和未知的后果,给风险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 全球化的风险传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风险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国家之间的风险互相影响,需要跨国合作来应对风险挑战。
4. 公众参与的需求增加:风险社会中,公众对于风险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不断增加,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信息和透明度,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与沟通。
三、政府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1. 维护社会稳定: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应当承担起风险管理的责任,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2. 保护公众利益:政府应当关注公众利益,通过风险管理措施,保护公众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
3. 促进可持续发展:风险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当通过风险管理措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4. 提升政府形象:政府的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政府形象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提升社会风险管理能力可以增强政府的形象和公众的信任。
四、提升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议1.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政府应当建立起科学、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明确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
2. 加强风险评估与预警能力:政府应当加强对各类风险的评估与预警能力,及时掌握风险信息,提前采取措施应对风险。
风险社会与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
风险社会与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标题:风险社会与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引言概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风险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一部分。
风险社会的出现使得政府在社会风险管理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探讨风险社会与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
正文内容:1. 风险社会的特点1.1 全球化的影响1.2 科技进步的推动1.3 经济发展的压力1.4 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1.5 社会结构的变化2. 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性2.1 维护社会稳定2.2 保障公众安全2.3 促进经济发展2.4 提升社会信任度2.5 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3. 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途径3.1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3.2 加强风险评估与监测3.3 加强信息共享与协调3.4 提升应急管理能力3.5 增强公众参与意识4. 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挑战4.1 复杂多变的风险类型4.2 持续增长的社会需求4.3 信息不对称与不确定性4.4 政府机构能力与资源的限制4.5 利益相关方的多元化5. 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未来发展方向5.1 创新科技的应用5.2 强化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机制5.3 加强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总结:综上所述,风险社会的出现使得政府在社会风险管理方面的角色愈发重要。
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风险评估与监测,加强信息共享与协调,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增强公众参与意识等途径。
然而,政府社会风险管理面临着复杂多变的风险类型、持续增长的社会需求、信息不对称与不确定性等挑战。
未来,政府应加强创新科技的应用,强化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机制,并加强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以提升社会风险管理能力,保护公众利益,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风险社会与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
风险社会与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一、引言在当今社会,风险无处不在,社会风险管理成为政府重要的职责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风险社会与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相关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二、风险社会的概念风险社会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各种风险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给社会带来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社会形态。
风险社会的特点包括:风险的多样性、不确定性、不可逆性、不可容忍性和全球性。
三、政府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政府在社会风险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主要职责包括:风险评估与预警、风险监测与监管、风险应对与处置、风险沟通与参与。
提升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有助于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四、提升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挑战1. 复杂性: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因素众多,相互关联复杂,政府需要具备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
2. 不确定性:风险的发生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政府需要及时获取信息、做出决策。
3. 多元化:风险社会中的风险类型多样,政府需要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
4. 公众参与:风险社会中,公众对风险问题越来越关注,政府需要积极引导和参与公众讨论。
五、提升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应对措施1. 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及时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
2. 加强风险监测与监管,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
3. 提高政府应对风险的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应对方案。
4. 加强风险沟通与参与,与公众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增加公众参与度。
5.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风险挑战。
六、案例分析:政府社会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以某国政府的社会风险管理为例,该国政府通过建立全面的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评估各类潜在风险。
同时,政府加强风险监测与监管,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和处置。
此外,政府还积极与公众沟通,引导公众参与风险管理决策,提高社会的风险管理能力。
七、结论风险社会与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是保障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风险社会理论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与出路研究
风险社会理论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与出路研究【摘要】本文围绕风险社会理论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与出路展开研究。
首先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接着阐述风险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并对中国社会治理现状进行分析。
然后探讨中国社会治理创新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风险社会理论对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启示。
最后探讨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出路,并进行结论总结和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深入探讨风险社会理论对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影响,为中国社会治理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风险社会理论、中国社会治理、创新、困境、出路、启示、展望、政策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风险社会理论是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现代社会面临着日益复杂多变的风险挑战,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金融风险等,这些风险不再受局限于特定群体或地区,而是全球化的。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风险问题也层出不穷,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中国社会治理的现状也面临种种问题,传统的治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化,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剧,社会治理体系亟需创新。
中国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着诸多困境,如政府职能重叠、信息不对称、公众参与度不高等,导致治理效果不佳,信任危机加剧。
探讨风险社会理论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与出路,对于提升中国社会治理水平,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风险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结合中国社会治理现状,探讨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并寻找解决之道,为中国社会治理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在风险社会理论的背景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
通过深入分析风险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和中国社会治理的现状,旨在详细揭示当前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并通过探讨风险社会理论对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启示,寻找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出路。
对风险社会理论及公共危机问题的思考
对风险社会理论及公共危机问题的思考摘要: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本文从探讨“风险社会”理论边界出发,阐述了风险社会与公共危机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对风险社会中的公共危机复合治理进行了简易分析。
关键词: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复合治理1986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出版了德文版的《风险社会》一书,该书首次使用了“风险社会”的概念来表征当今世界正在从传统工业社会形态向一种后工业社会形态——风险社会的转变进程【1】。
1992年该书被马克·里特(Mark Ritter)译成英文后,“风险社会”作为一个概念和理论被更多的西方学者以及公众所接受。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科技革命的浪潮冲击下,中国社会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们正逐渐进入一个风险社会。
风险社会对我国传统政府危机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建立符合风险社会需要的新型危机管机制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风险社会”的理论边界在当前国内外关于“风险社会”理论的众多研究中,存在诸多理论模糊地带,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对这一理论涉及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清楚的界划、区分,这些重要的概念包括:“灾难”、“风险”、“社会风险”以及“风险社会”。
从传统意识的“灾难”(Disaster)到现代意识的“风险”(Risk),这是一种思维范式的重大转换。
在英语世界中,与“灾难”一词相对应有三个单词:Disaster,指“不可预测的意外事件所造成的灾难或不幸”;Calamity指“巨大而严重的不幸或灾难”;Catastrophe指“突然造成极严重的灾难”或“异常的灾祸”,含“最终结局无法补偿之意”。
其中,最常用的词是Disaster。
而“风险”的对应词是Risk,意思是“冒着……危险,冒险”。
乌尔里希·贝克在他的《风险社会》一书中赋予了“风险”社会哲学的涵义:“风险是个指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
风险社会拷问政府危机管理能力
党政干部论坛公共行政现代社会的运行逻辑表明,风险社会是对现代社会的一个反思性概念。
风险社会对传统的政府管理意识、政府管理体系以及民族福利国家治理模式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重塑政府危机管理意识、实现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创新,构建国际性政府危机管理模式,是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基本途径。
一、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1.风险社会的“人化”特征。
传统社会风险主要来自物资匮乏和自然灾害等外部性风险,如灾荒、饥谨、贫困和疾病等。
近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化发展,人类社会控制各种外部性风险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然而,在人类陶醉于战胜各种外部性风险的同时却发现,“财富的社会生产系统伴随着风险的社会生产。
相应的,与短缺社会的分配相关的问题和冲突,同科技发展所产生的风险的生产、界定和分配所引起的问题和冲突相重叠”。
[1]人类在控制传统外部风险活动中,成为现代社会各种风险的制造者。
在现代社会的风险结构中,“人化”风险不仅逐渐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而且,传统的外部性风险也开始赋予了“人化”特征。
“对于人化风险,历史上没有为我们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知识,我们甚至不知道这些风险是什么,就更不要说对风险的精确计算,也谈不上对风险结果的预测,这就使人们陷入到前所未有的风险环境之中。
”[2]2.风险社会的“制度化”特征。
现代化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制度体系构建的过程。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各种制度几乎覆盖了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现代社会制度系统。
然而,在这个复杂的制度系统中,防范风险和鼓励冒险的制度同时并存,而且,制度系统复杂性所导致的制度功能失效也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各种风险产生的制度性根源。
风险社会的“制度化”反映了现代社会风险治理的内在困境。
风险社会的出现也不仅仅只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组织体系、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的复杂问题,现代社会风险正是嵌入在制度化的风险社会结构之中一个复杂的矛盾体。
3.风险社会的“全球化”特征。
传统外部性风险大多是在一定的区域性发生的,风险的破坏力也往往能被控制在一定区域范围之内。
风险社会与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
风险社会与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风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无法回避的一部分。
风险社会的概念由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指的是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这些风险来自于技术、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对个人、组织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的社会风险管理能力成为了关键。
二、风险社会的特点1. 多元化的风险源:风险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源,包括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等。
2. 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难以准确评估和预测。
3. 全球性的风险:现代社会中的风险不再局限于国家范围,而是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和连锁反应。
4. 高度关联的风险:风险社会中的各种风险相互关联,一个风险的发生可能引发其他风险的连锁反应。
三、政府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承担着保障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的责任。
在风险社会中,政府的社会风险管理能力对于保障公众的安全和福祉至关重要。
以下是政府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所体现的几个方面:1. 风险评估与预警:政府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及时发布风险预警信息,提醒公众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2. 风险治理与应急响应:政府应建立健全的风险治理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强风险管控能力,并在风险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
3. 信息公开与社会参与:政府应加强信息公开,提高透明度,促进社会参与,通过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和建议,形成科学合理的决策。
4. 资源调配与协调:政府需要合理调配和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各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协调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风险挑战。
四、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为了提升政府的社会风险管理能力,以下是几个关键的方面需要重点关注和加强:1. 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法律框架:政府应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法律框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形成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和管理体系。
风险社会理论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与出路研究
风险社会理论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与出路研究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环境中,风险问题成为了全球性的挑战,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风险社会理论强调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难以摆脱对各种风险的依赖,而这些风险往往是无法被人所控制的,会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和隐患。
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快速发展和变革过程中的国家,风险问题更是突显。
对于中国的社会治理而言,如何在风险社会的背景下进行创新,有效地解决各种风险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面对风险社会理论对中国社会治理提出的挑战,我们不得不看到,当前中国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着诸多困境。
是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的僵化。
长久以来,中国社会治理一直以“官治”为主,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导着整个社会治理模式,而这种模式在处理复杂的风险问题上显得力不从心。
是社会治理创新机制不够健全。
尽管中国政府一直在强调要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但由于机制不够健全,各种创新举措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和推广,使得社会治理仍然处于“应对风险”的状态。
是社会治理各方面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决策的不准确和不及时,使得风险问题的处理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是社会治理机制的闭塞性。
中国的社会治理机制相对封闭,对于社会大众的参与和反馈机制较为不畅,这使得各种社会风险问题的处理往往缺乏依据和民意基础,进而难以有效解决。
四、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出路在风险社会理论的背景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必须迎接挑战,积极寻找出路。
要转变观念,从“应对风险”到“防范风险”。
传统的社会治理思路往往是在风险发生后采取应对措施,导致了社会治理的被动性和局限性。
在风险社会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应该增强风险意识,更加注重风险的预防和控制,从源头上减少各种风险的发生。
要推动政府与社会合作,实现多元治理。
当前中国的社会治理主要以政府为主导,而这种模式在处理复杂的风险问题上显得单薄。
中国应积极推动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打破传统的治理模式,形成多元的社会治理格局,共同推动各种风险问题的解决。
风险社会与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
风险社会与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引言概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种风险和挑战也随之而来。
风险社会的出现使得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即风险认知、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测,详细阐述政府应如何提升社会风险管理能力。
一、风险认知:1.1 加强风险教育和宣传工作。
政府应加大对公众的风险教育和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各种风险的认知水平。
1.2 建立风险信息共享平台。
政府应建立起风险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传递风险信息,提高公众对风险的认知和理解。
1.3 培养专业人才。
政府应加强对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为社会风险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二、风险评估:2.1 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
政府应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通过多种手段对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
2.2 加强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
政府应加强对风险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能力,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可靠。
2.3 定期进行风险评估。
政府应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三、风险预警:3.1 建立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预警各种风险,为应对风险做好准备。
3.2 提高预警能力和水平。
政府应提高预警能力和水平,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3 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
政府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同参与风险预警工作,形成合力,提高社会的预警能力。
四、风险应对:4.1 制定科学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
政府应制定科学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根据风险的性质和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
4.2 健全应急预案和机制。
政府应健全应急预案和机制,提前做好各种风险的应急准备工作,确保在风险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4.3 加强风险管理能力的培训和提升。
政府应加强对相关部门和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培训和提升,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风险社会与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
风险社会与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风险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风险社会的概念由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指的是在现代社会中,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的影响日益增大。
在风险社会中,政府的社会风险管理能力成为了关键因素,它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风险社会与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
二、风险社会的特点1. 多元化的风险:风险社会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风险,包括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经济危机、恐怖袭击等。
这些风险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都在不断增加。
2. 不确定性的增加: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无法准确预测和控制。
这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和不安全感。
3. 全球性的影响:风险社会中的风险不再局限于某个地区或国家,而是具有全球性的影响。
这要求各国政府之间进行合作和协调,共同应对风险。
三、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性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其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1. 保护公众安全:政府应该通过有效的社会风险管理措施,保护公众的安全和利益。
例如,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 促进社会稳定:政府应该通过有效的社会风险管理措施,减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维护公共利益:政府应该通过社会风险管理,维护公共利益,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四、提升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途径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政府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明确社会风险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为风险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2.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机制,及时获取和传递风险信息,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政府应该加强应急管理能力的培训和建设,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和处理能力。
4. 加强国际合作:政府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风险,分享经验和技术。
风险社会与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
风险社会与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标题:风险社会与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引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风险社会的概念逐渐被提出并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风险社会中,各种风险和危机不断涌现,给人们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
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政府在风险社会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政府的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对于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危机、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性1.1 政府在风险社会中的作用政府是社会管理的主体,具有权力和资源来应对各种风险和危机。
政府在风险社会中承担着维护公共利益、保障社会安全和稳定的责任。
政府的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2 风险社会的特点和挑战风险社会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风险社会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和危机,如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等。
风险社会给政府的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需要政府具备更强的应对能力。
1.3 提升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必要性提升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是应对风险社会挑战的需要。
政府需要不断改进管理体制、完善政策措施,提高应对风险和危机的能力。
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提升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途径2.1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预警、监测、应对等环节。
加强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提高应对风险的效率和效果。
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机制,形成协同作战的态势。
2.2 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加强政府机构和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应对风险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加强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共享和应急响应的效率。
加强风险管理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水平。
2.3 健全社会参预机制加强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合作,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
促进社会各方参预风险管理,提高社会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宣传教育机制,提高公众的风险防范和自救能力。
风险社会与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
风险社会与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标题:风险社会与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引言概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风险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份。
在当今的社会中,风险管理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风险社会与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以期为建设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做出贡献。
一、风险社会的特点1.1 风险多元化:现代社会面临的风险类型日益增多,包括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经济危机等。
1.2 风险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风险也变得更加全球化,一个国家的风险可能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
1.3 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许多风险事件都具有不确定性,难以准确预测和控制。
二、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现状2.1 能力不足:一些政府在面对复杂的风险事件时,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力,导致应对不力。
2.2 缺乏协同机制:政府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导致在应对风险事件时浮现信息不畅通、责任不明确等问题。
2.3 缺乏应急预案:一些政府在面对突发风险事件时,缺乏完善的应急预案,导致应对不及时、不得力。
三、提升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途径3.1 建立风险管理机构:政府应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各部门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
3.2 加强信息共享:政府各部门应加强信息共享,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以便及时获取和传递风险信息。
3.3 制定应急预案:政府应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事件进行预案制定和演练,提高应对风险事件的能力。
四、加强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性4.1 保障社会稳定:政府有效管理风险能够保障社会的稳定,减少风险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4.2 促进经济发展: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够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4.3 增强社会信任:政府有效管理风险能够增强社会对政府的信任感,提高政府的管理效能。
五、结语风险社会与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是当前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
政府应加强风险管理机构建设,加强信息共享和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应对风险事件的能力。
风险社会理论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与出路研究
风险社会理论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与出路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发展,风险社会理论逐渐成为社会学研究的热点话题,指出了现代社会的风险问题是一个整体系统,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措施。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社会治理的创新面临着困境和挑战,需要考虑出路。
一方面,中国的风险管理和治理依然面临着制度、机制和理念上的不足。
现阶段,中国的社会治理模式仍然是竞争性和权力性的,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和社会组织自治的模式并未得到有效整合。
因此,在面对风险问题时,不能够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缺乏足够的社会动员和资源调配能力。
此外,社会治理的理念和观念上欠缺风险思维,往往在面对危机时缺乏预防和管理意识,属于“事后诸葛亮”。
另一方面,中国的风险防范和治理体系尚未完善,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
首先,需要加强识别和预警机制,建立实时监测和数据有机集成的网络平台,以及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风险管理和治理体系。
其次,需要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实现全民防灾和安全意识生态的协同作用。
此外,应该建立公众参与的决策机制、社会治理服务机制和政治风险监测机制,推动组织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变革,优化治理结构,加强协同治理。
总之,在风险社会理论的指引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需要深刻认识和应对风险问题,建立更加灵活多样化、全方位、协同特征的风险管理和治理体系,确保社会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风险社会下的政府危机管理创新
【 关键词 】 风险社会 公共危机 危机管理
人类发展 迎来风险社会时期
作 为历 史 的产 物 , 风 险 是人 类 畏惧 自然 和 强烈 生存 意 识 的 真 实表 达 。 早 在远 古 时代 , 生 产力 水平 极其低 下, 凶猛 的野 兽 、 肆 虐 的 山洪 频 繁威 胁 着 人 类 ,“ 自然 界 作 为一 种 完 全异 己的 、
已经步入高风险社会 时期。 如何 有效地化解社会风 险、 保障公实现对危机
共 安全 是 政 府 迫切 需 要解 决 的任 务。 的结 构性 批 判 。
知 识 匮 乏和 经验 欠缺 所 造 成 的风 险 。 二是 风 险 的制 度化 。 随 着 构 建切 实 有 效 的危机 信 息监 测系 统 , 导 致一 部 分可 以监 测 预 防
人类社会的发展 , 人们逐渐意识到, 社会制度一方面有助于规 的危机 频 频 爆 发。 范社会的运行、防范社会风 险, 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引发新的风
时经历着经济转型、 社会转型、 政 治转 型 和 发 展转 型 , 其 中孕 上的, 它 以可以观察到 的危机 为管理对 象, 依靠制度化的应急 育着 机 遇 与繁 荣 , 但 同 时也 造成 风 险 加 剧和 社会 矛盾 的激 变 。 手段 来 消减 危机 影 响 。 但 随着风 险社会 的来 临 , 风 险源 不断 增
治 理
风 险社会下的政府危机管理创新
许 敏
【 摘要 】 当 前, 随着“ 经济转轨、 社会转型” 的不断深化,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风险和全球风险混合叠加的高 风险
时期, 重塑风险意识, 形成风险预控机制, 构建政府、 社会、 公众共同参与的网格化 、 全覆盖的危机治理体 系, 是政
府化解社会风险、 保 障公共安全迫切 需要解决的任务。
风险社会理论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与出路研究
风险社会理论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与出路研究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现代社会不断出现新的风险与挑战,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网络安全等问题,这些问题都牵扯到公众的切身利益,社会治理创新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其中,风险社会理论对于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它同时也为中国的社会治理创新带来了困境。
首先,风险社会理论将风险置于社会焦点,认为风险是无法完全避免的,这意味着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中国的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例如,2011年的温州系列债务危机、2014年的“七·一”动车事故等,这些事件都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此外,中国的人口众多、经济不断发展也使得治理难度大、风险多样化,更是加剧了社会治理创新的难度。
其次,中国现行的社会治理体制在风险社会理论的视角下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处理危机事件方面,现行的治理体制往往只注重“灭火”,而缺乏“预防”机制,这使得社会治理创新缺乏长远性和全面性。
此外,现行社会治理体制中多部门职能之间划分不清晰、协同性差也使得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以大气污染治理为例,虽然存在环保部门等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多部门协同机制,但仍存在环境审批要求松散、监管部门不力等问题,形成了名存实亡的协同机制。
不过,风险社会理论同时也为中国的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
首先,风险社会理论提出了“风险社会归责”的理论,要求政府、企业、公众等各方面对于风险问题担负起应有的责任,这为危机事件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例如,在环保问题上,政府可以引入监管制度,企业需要遵守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公众也需要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
其次,风险社会理论提倡“风险管理”,这意味着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前,政府、企业等各方面需要加强风险评估和预测,提前采取措施,降低危机事件的爆发概率和影响力,这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例如,针对网络安全问题,政府可以引入网络安全法,要求各方面加强安全管理,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安全体系,公众也需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风险社会与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
风险社会与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一、引言风险社会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逐渐显现的社会形态。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政府的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变得尤其重要。
本文将探讨风险社会的特征,以及政府在社会风险管理方面的角色和能力的提升。
二、风险社会的特征1. 多元化的风险:风险社会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风险,包括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等。
这些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为了挑战。
2. 风险社会的扩散:由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风险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和扩散。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风险往往会对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产生连锁反应。
3. 风险社会的不对称性:社会风险的影响不均衡地分布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弱势群体更容易受到风险的冲击,从而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三、政府在社会风险管理中的角色1. 风险识别和评估: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评估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风险预警和应急响应:政府应该建立高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组织应急响应工作,减少风险事件对社会的伤害。
3. 风险管理和监管: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强对风险活动的管理和监督,确保社会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4. 风险沟通和参预:政府应该积极开展风险沟通工作,向公众传递风险信息,增强公众对风险的认知和理解,并鼓励公众参预风险管理决策的过程。
四、政府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1. 加强风险管理机构建设:政府应该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加强组织和人员的培训,提高风险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2.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政府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方责任和权利,为风险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3. 推动科技创新:政府应该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风险管理的能力,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风险预测和应急响应。
风险社会背景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与出路
风险社会背景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与出路“风险社会”理论认为,随着工业文明和全球化的发展,风险成为当今社会的突出特征。
全球各地不断出现的灾难事件表明:人类进入了“全球风险社会”,风险和危机问题不可避免的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风险社会给政府管理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政府作为危机管理最重要的主体,能否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考验着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和政府能力。
如何应对越来越多的风险和危机,成为政府的重要课题。
我国政府应重视并积极展开对风险社会理论和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为将来科学应对风险和危机提供理论支持和规范引导。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在危机管理上责无旁贷。
本文总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首先阐述本课题的来源及其意义。
在风险社会背景下探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与出路,既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又拓展了理论视野,且具有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实意义。
其次,对风险社会和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理论综述。
第二部分:阐述风险社会的背景。
系统阐述风险社会理论,对风险社会的概念和特征进行深入剖析,为论述我国风险频发的现状及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第三部分:概念界定。
只有对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才能展开科学的研究。
首先,本文对危机、公共危机、公共危机管理进行了概念界定。
其次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展开了详细的论述。
第四部分:提出对策。
完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对国家、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体制、机制、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政府责任、财政保障、问责制启动以及国内外合作等多个方面来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同时对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提升政府行政能力的路径做了探析。
第五部分:在对论文内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论文进行理论上的提升,形成文章的结语。
本文的研究拓展了公共危机管理的新领域,对我国政府科学的应对危机、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风险社会理论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与出路研究
风险社会理论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与出路研究引言风险社会理论是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尔提出的一个理论概念,它强调了工业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问题。
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风险社会理论也被引入中国的社会治理实践中,成为对中国社会治理进行理论分析和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与出路问题,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一、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风险与挑战1. 生态环境风险: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污染、资源短缺等,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2. 经济风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经济也面临着各种风险,如市场波动、金融危机等,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影响。
3. 社会风险: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新的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如失业、社会不平等等,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4. 政治风险:政治稳定是社会治理的基础,但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凸显,也给政治稳定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
二、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1. 制度建设的滞后:在新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并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够配套,治理措施不够灵活,无法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问题的挑战。
2. 参与方式的单一: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往往是政府主导,民众参与度不高,决策过程不够透明,难以获得民众的支持和信任,也难以形成社会共识。
3. 利益主体的碰撞:在社会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各种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导致社会治理几乎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三、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出路1. 创新治理模式:需要从政府主导向多元主体参与的方向转变,鼓励社会组织、企业、专家学者等不同利益主体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形成协同治理。
2. 完善制度体系:加大对制度体系的改革力度,完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提高治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使得社会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下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创新的思考林芳(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福建福州350007)摘要:风险社会理论重塑着人类的风险意识与危机应对观念,如果说危机意识有助于我们防患于未然,但风险的潜在性与不可避免性,风险与危机的不可控性与紧急性,让我们在突发的危机到来时,不能不直面风险与危机。
我国现行危机管理机制刚刚起步,公共危机的突发性、紧急性与危害性,决定了在危机爆发之后,公共危机管理中应急协调机制的健全是应急处理阶段的关键环节与核心所在。
而现行危机管理应急机制的健全既包括应急管理机构设置,也应包含应急机制功能的有效发挥,其中政府“应急协调”专业化能力的增强是有效发挥应急机制功能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应急机制;责任政府中图分类号:D6;D0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8580(2010)01-0050-04收稿日期:2009-12-18作者简介:林芳(1979-),女,福建古田人,讲师,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公共行政。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影响因素的日趋增多与复杂多变,人类面临的风险与危机也不断增加,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成为新时期考验政府行政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而我国现行危机管理机制刚刚起步,如何在事态不确定、时间紧迫的情境下准确决策并快速应对,成为我们有效化解危机,尽可能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害的关键。
笔者借鉴风险社会理论,从风险的潜在性与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以及危机的突发性与政府应急协调能力的增强作一分析。
一、“风险社会”与“环境风险”“风险社会”概念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引发了学术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根据乌尔里希·贝克的观点,风险成为人们认识现代社会的核心概念,风险是有威胁的未来,(始终)与事实相反,成为影响当前行为一个参数[1],他还认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混合世界”,所谓“混合世界”是指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超出传统两分框架(自然和文化/社会)的世界。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同时是一个融文化观念、道德判断、政治学,以及技术问题于一体的世界。
风险的产生及实质是“人为的混合物”,它包含着政治学、伦理学、数学、大众传播学、技术、文化和观念等诸多因素。
在风险社会理论中,“环境”问题不再被认为是外界的问题,而是从理论上被放在了制度的中心[2],与其他政治问题不同,“环境风险是一种社会威胁”,在风险社会中环境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交织,解决问题的难度也随之增强。
虽然我们不能独断风险是否已经成为全球现代社会的时代表征,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也是世界上发生自然灾害事故较多的国家之一,特别是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风险甚至危机事件频繁发生,使得公共危机管理成为我们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
2008年初我国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涉及了全国三分之二省区,共造成全国20个省区不同程度受灾,影响涉及电力、交通、农业等众多行业及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受灾人口为近五十年来同类灾害之最。
在全球性气候日益反常、环境风险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人类活动带来的气候变暖、生态恶化不断地警示着我们科学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另一方面,风险与危机的频发也是我们进一步思索公共危机长效管理的重要契机,是我们应对现代化进程中偶然性、复杂性风险的重要起点,面对风险乃至危机,如何作出准确及时的判断与决策,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与应对,全面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迅速化解各种公共危机,完善现有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已成为衡量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方面。
二、风险社会与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Social Sciences Edition)第25卷第1期2010年2月Vol.25No.1Feb.2010第25卷第1期诚然,风险不能简单地等于同危机,按照荷兰危机管理专家罗森塔尔的观点,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框架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关键决策的事件。
”[3]然而风险是一种未然的状态,有着本质的差异,正如乌尔里希·贝克所指出的,“我们正在讨论和争论的虽然‘不是’现状,但如果我们不改变进程却‘可能’发生”,面对可能转化为现实危机的风险,我们不能轻易忽略人类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复杂因素不断增多的一面,相反,这种独特的现实状态也能成为我们反思传统危机观念与重塑政府管理理念的借鉴与动力。
(一)风险的人为不确定性对高效政府的呼唤在现代社会中,“风险”指涉将来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环境危机成为工业社会的制度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常规的政治力量、代表机构和工业社会的科学机构、以及由阶级和利益而形成的议会民主及其官僚机构,不再有足够的能力充分控制这些技术力量[2]。
贝克认为,如果我们依旧使用过时的政治系统应对目前的风险社会,我们将身陷两难境地:不但运用传统的法律和政治系统不能征服风险的威胁,反而使威胁和危害变得更加危险和更为明显。
为此,贝克提出,在当代社会,风险的社会爆炸及主要灾难能够引起人们对当前社会制度的目标及其实践的批判性反思,从而引起政治反思。
这种反思性现代化,旨在既洞察到现代性中理性的困境,又试图以理性的精神来治疗这种困境[2]。
这种对风险与危机的“新型理性应对”,预示着风险社会的两重性与“无为而无不为”的新型政府行为选择,产生着对高效政府的需求与呼唤。
(二)“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对责任政府的呼唤贝克在《风险社会时代的生态政治学》中,引入了“有组织的不负责”(organized irresponsibility)的概念,认为人类身处其中的社会充斥着有组织的不负责的态度。
在风险社会环境问题中的无责任主体性状态中,“风险时代,社会变成了试验室,没有人对实验的结果负责”,“有组织的不负责”实质上是现代治理形态在风险社会中面临的困境,也就是风险社会理论所揭示的“知识与不知的合成”的“风险陷阱”的困境。
在认识论层面,风险社会理论打破了专家权威的神话,道出了专家、管理者与普通民众一样面临认识与决策的困境,他们的理性也可能带来非理性的结果。
如果说在现代化的第一阶段,风险基本代表着一种预测无法预见的结果的方法,那么,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与风险社会和人为的不确定相联系的风险概念,那是一种独特的“知识与不知的合成”,即人类一方面是在经验知识基础上对风险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则是在风险不确定的情况下的决策或行动。
无所作为或要求过多,都会使世界面临一系列风险顽疾,这也被称为“风险陷阱”。
“风险陷阱”进一步突显了现代社会中风险的复杂性与难以预测性以及难以控制性,风险社会下,对各种突发危机的有效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也是政府的责任。
政府作为危机管理的重要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在非常态的政府应急管理中,责任政府的责任核心是政府充分发挥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功能,组织动员各种力量化解危机,同时化危机为公共政策改进和完善的动力与契机。
(三)公众风险认知及复合治理对公信政府的呼唤有限政府的现实,风险的复杂性相应地要求风险的复合治理,即加强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和共同治理,使政府管理从对风险的控制转变为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应对风险,在全社会范围内构筑起危机预防、筹备、处理和恢复的全方位的危机管理体制。
在高度不确定性的风险面前,人类风险认知能力与信任意识也成为风险社会理论的重视的方面。
风险认知即人们对风险的主观理解,在不确定性的因素影响下,人们能否对风险理性认识进而恰当反应,是决定政府与公众能否形成有效风险沟通,并与公众达成共识,赢得协同配合的重要因素。
公共安全作为一种公共物品,但政府并非公共物品的唯一生产者,在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复合治理过程中,在多元主体参与状态下,公共危机治理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社会信任与合作危机的反映。
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使得传统的社会资本不断被消融和瓦解,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积极承担政治责任、履行职责义务,在公众心中树立公信政府形象,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积极发挥示范与倡导作用,是培育积极的社会资本,克服消极的社会资本,有效化解风险治理困境的又一重要方面。
三、公共危机管理与应急机制的健全风险的潜在性与危机的紧急性,决定了危机到来之际,危机应急机制的健全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的重中之重。
因为如何在事态不确定、时间紧迫的情境下准确决策并快速处理成为我们有效应对危机,化解危机带来的损害的关键。
而应急机制的健全既包括应急管理机构设置,也应包含应急机制功能的有效发挥,其中政府“应急协调”专业化能力的增强是完善我国刚刚起步林芳: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下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创新的思考512010年2月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危机管理机制的重要方面。
(一)应急管理机构设置在应急管理机构设置方面,中国和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公共问题专家姚勤华曾指出,“我们当前的危机管理,从上到下还是分散的、割裂的。
地震局、水务局、公安局、消防局、卫生局、民防办……大家都基本上各管各的,还没有一个有效、有力的统筹部门,没有形成集成化、立体化的危机管理体系,但危机是不分条块来袭击城市的。
”中国传统的危机处置在横向上是分散管理,即按照突发事件的类型安排对口部门进行专门管理,在纵向上进行集中管理,由中央集中指挥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地方予以配合。
研究表明,首长负责制的中枢指挥系统,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计划安排、媒体的积极介入、理性的国民危机意识是国外众多国家较为完备的危机管理机制的共同特点[4]。
就美国而言,1979年,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成立,集成了原先散见于各个部门的危机应对功能,直接对总统负责,确立了“总统灾难宣布机制”;1990年,美国政府正式推出《联邦应急方案》,美国的应急体系框架真正成型。
在法律法规方面,先后制定了包括《国家安全法》、《灾难和紧急事件援助法案》等法律在内的上百部法律法规,形成专门应对危机的法律体系。
相比之下,我国应急管理机制是从2005年开始初步建立。
2005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设置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发挥运转枢纽作用,我国地方各级政府陆续成立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机构,截至2006年底,我国所有省份都成立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30个省(区、市)成立或者明确了办事机构,96%的市级政府、81%的县级政府成立或者明确了办事机构。
我国基本上形成应急委员会———应急委员会办公室———专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机构为基本模式的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机构[5]。
(二)应急机制功能的有效发挥危机应急管理机构的普遍设立仅为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健全的第一步,危机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功能的有效发挥之间,具有相关性而非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