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卫生状况与卫生策略
社会医学
1、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之间相互联系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是医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
综合了生物医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成就,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交叉学科。
2、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特别是人群健康状况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社会因素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3、社会医学性质: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交叉学科。
4、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选背)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2、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3、改善社会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4、制定卫生策略和措施5、注重特殊人群保健和控制社会病5、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1、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观点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双向作用的观点3、生物、心理、社会健康的观点4、卫生服务重点是关注高危险性的观5、疾病发生和防治中社会因素主导作用的观点6、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的观点1、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高度概括。
是以医学为对象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是健康观和疾病观的高度哲学概括,核心是医学观,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在实践过程中发展并完善,指导医学实践、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方法,与社会发展、生产力进步、科学技术、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它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2、医学模式的演变: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机械论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3、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健康需求普遍提高和多样化以及医学的社会化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4、现代医学模式的形式:1、布鲁姆的环境健康医学模式2、综合健康医学模式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5、现代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1、恢复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2、更加准确地肯定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3、全方位地探求影响人类健康因果关系6、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健康观:P28、(P29看一下)1、消极健康观(仅是认为没有疾病)2、积极健康观(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
公卫执业助理医师考试 社会医学 第五节 社会卫生状况与社会卫生政策
第五节社会卫生状况与社会卫生政策了解社会卫生状况,能够找出主要健康问题及影响这些问题的社会因素,为发现重点保护人群,更好的防治健康问题提供依据;这些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是重要的基础信息,不仅能提供依据,而且能更好地制定卫生政策,组织卫生服务的提供。
第五节社会卫生状况与社会卫生政策一、社会卫生状况评价指标(一)社会卫生状况评价的含义系指人群健康状况,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的社会环境状况。
因此,社会卫生状况评价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人群健康状况评价、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影响因素评价。
(二)社会卫生状况的主要评价指标1.人群健康状况指标(1)单一型健康评价指标:仅测量健康的某一方面,如疾病、死亡、生长、发育等。
1)生长、发育统计指标:主要包括新生儿低体重百分比、6岁以下儿童年龄别性别低身高百分比、6岁以下儿童年龄别性别低体重百分比等。
2)疾病统计指标:主要包括发病率、患病率、疾病构成、疾病顺位、病死率、因病卧床天数、治愈率、生存率等。
3)死亡统计指标:主要包括粗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死因构成比和死因顺位、平均期望寿命等。
(2)复合型健康评价指标1)减寿人年数(PYLL):亦称死亡损失健康生命年,指某一人群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在目标生存年龄(通常为70岁或出生期望寿命)以内死亡所造成的寿命减少的总人年数。
减寿人年数是指全部“早死”者总共损失的人年数,是衡量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可以根据各死因损失寿命年数的大小顺位来判断导致“早死”的原因。
2)无残疾期望寿命(LEFD):期望寿命是以死亡作为观察终点,而无残疾期望寿命则以残疾作为观察终点,代替普通寿命表中的死亡。
它运用现实寿命表的计算原理,通过扣除处于残疾状态下所损失的平均寿命,从而得到无残疾状态下的预期平均生存年数。
无残疾期望寿命综合了死亡率和残疾与活动受限率两个指标。
3)活动期望寿命(ALE):是以生活自理能力丧失率为基础计算而得,是指人们能维持良好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年限。
社会医学总复习(人卫第三版)重点
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是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措施,保证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
2.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
3.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4.制定卫生策略和措施。
5.注重特殊人群保健和控制社会病。
医疗卫生服务四个方面的扩大:从单纯治疗扩大到预防保健,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医院扩大到家庭和社区,从单纯的医疗技术措施扩大到综合性的社会服务。
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研究对象:研究社会因素和人群健康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研究社会卫生状态及其变动规律;研究改善社会卫生状况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社会卫生措施。
内容: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社会卫生问题的“现象”(发现问题)2)研究影响人群的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社会卫生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3)社会卫生的策略和措施——社会卫生问题的“处方”(解决问题)三次卫生革命:1.第一次卫生革命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
2. 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
3. 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人类健康长寿和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
1848年法国医生盖林首次提出把医学监督、公共卫生和法医学等构成一门整体的学科,统称为“社会医学”,分为社会生理学、社会病理学、社会卫生学及社会治疗学。
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1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3生理、心理、社会积极健康的观点;4关注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5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主导作用;6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无数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核心是科学的医学观。
医学模式的演变过程: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社会医学
1.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 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体及人群的身心家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2.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3.三次卫生革命:第一次以传染病寄生虫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
社会卫生策略主要通过制定国家卫生措施和环境卫生工程措施,提供有效疫苗和生物制品,推广免疫接种计划,开展消毒、杀虫、灭鼠计划等。
通过综合性卫生措施,急慢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平均期望寿命显著延长。
第二次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意外伤害和精神疾病等。
通过发展早期诊断技术,提倡三级预防,及时发现,早期治疗,特别是控制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提倡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控制吸烟吸毒酗酒,提倡合理膳食和体育锻炼,大力加强各种促进和健康教育计划,推行综合性社会干预措施,防治慢性非传染病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实现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4.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倡导积极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开展健康弱势人群保健和社会病控制5.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的观念;关注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6.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 是人类在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健康观和疾病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本质概括。
7.综合健康医学模式:8.健康社会决定因素SDH :在那些直接导致疾病的因素之外,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所拥有的资源所决定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及其他对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
第三章 社会卫生状况Social Health Status.
61.0 57.4 53.1 49.6 44.5 42.3 42.0 41.4 39.7
12.5 13.9 12.9 12.2 10.6 — 10.0 9.5 9.5
17.3 18.4 15.9 15.5 14.2 13.1 13.5 11.9 11.8
20.9 20.7 18.3 18.0 16.4 15.5 16.2 14.3 13.8
3
研究社会健康状况的意义
• 找出主要的社会健康问题,发现重点保护人 群及防治对象 。 • 是卫生事业宏观管理的基础资料,为制定卫 生方针、政策等提供依据。 卫生事业
• 卫生诊 断
• 用于探索卫生状况变化与发展趋势。 科学管
理
4
二、社会健康状况评价指标 indicators of social health status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7 1998 1999 2000 全国 94.7 88.9 80.0 76.5 67.3 64.8 61.9 63.6 56.2 58.7 53.0 城市 49.9 45.9 46.3 42.7 38.5 44.1 39.2 38.3 28.6 26.2 29.3 农村 114.9 112.5 100.0 97.9 85.1 77.5 76.0 80.4 74.1 79.7 69.6
妇幼卫生状况状况 孕产妇 一岁儿童完成全程免疫百分比 死亡率 1995-1998 (1/10 万) 卡介苗 百白破 脊灰 麻苗 1990-98 (%) (%) (%) (%) 56 96 97 97 96 8 91 100 98 94 44 98 94 94 91 410 79 73 73 66 7 99 95 96 95 10 83 96 97 97 50 95 97 99 98 8 94 95 95 91 41 100 97 97 97 8 ... 94 84 89 160 99 94 96 96 ... ... 86 86 86 170 97 96 96 98 ... 21 21 22 26
社会卫生状况与卫生策略
health strategy)
内容
contents
社会卫生状况评价
( social health status evaluation)
卫生政策的制定
(health policy making )
全球社会卫生状况和社会 卫生策略
19734503-2005年我国癌症死亡变化趋73-势75年
30
90-92年
死亡率(1/10万) 25
04-05年
20
15
10
5
0 食管/胃癌 胃癌 食管癌 肝癌 宫颈癌 肺癌 结直肠癌 白血病 鼻咽癌 乳腺癌 膀胱癌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主要癌症死亡率
资料来源:全国第三次全死因回顾调查
心血管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高昂 的治疗费用,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大障碍。
实际上,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几乎每10年 就翻一番。
我国城市和农村主要慢性病死亡率的变化趋势
260
死亡率(‰)
死
亡 240
率 (
万 220
)
农村 城市
1/10
200 1995
2000
我国城市和农村主要慢性病死亡率的变化趋势
2003
资料来源:2004年卫生统计年鉴 29
45
20.41
17.61
13.36
5.87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主要结果 Main results of national survey in 2002
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高血压 (11.88%)、 高血脂患者已 分别达到1.6亿 人,肥胖人数 6000多万,另 有约2亿人超重。 充分显示我国 慢病正在快速 增长。
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
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
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改善卫生基础设施: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
包括建设医院、诊所、卫生站等医疗机构,以及提供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
2. 健康教育: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
包括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健康知识,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3.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包括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实施疫苗接种计划,以及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
4. 改善环境卫生: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减少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包括治理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环境问题,以及加强食品卫生监管等。
5. 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确保公众能够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
包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医疗援助等制度的建设和实施。
6. 鼓励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卫生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卫生工作格局。
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这些策略和措施的实施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公众的共
同努力和支持。
同时,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卫生政策和措施,以更好地满足公众的健康需求。
卫生调研报告
卫生调研报告
《卫生调研报告》
一、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社区居民对卫生状况的认知、卫生习惯以及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为改善社区卫生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研选择了某市某社区的居民作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实地调研。
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了280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3%。
三、调研结果
1. 对卫生状况的认知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对社区卫生状况表示满意,但也有少部分居民对社区卫生问题表示担忧,认为社区卫生还有待改善。
2. 卫生习惯
调研发现,大部分居民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定期打扫家里卫生、勤洗手等,但仍有一部分居民对卫生习惯不够重视。
3. 对卫生服务的需求
在对卫生服务的需求方面,调研显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卫生设施的完善和卫生宣传教育方面。
四、建议
1. 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卫生设施的投入,提高社区卫生设施的完善度;
2. 宣传部门应加大对居民的卫生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卫生意识和习惯;
3. 社区应定期进行卫生环境整治,提高社区卫生状况。
五、总结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社区居民对卫生的认知和需求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大部分居民对社区卫生问题还是比较满意的。
针对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够为改善社区卫生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社会卫生策略(1)
5.到2020年所有国家将通过部门间行动, 在提供安全饮用水,适当的环境卫生, 数量充足和质量良好的食物和住房方面 取得重大进展。
6.到2020年所有国家 将通过管理、经济、
社会卫生策略(1)
教育、组织和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规划, 采纳并积极管理和监测能巩固促进健康 的生活方式或减少有损健康的生活方式 的策略
取得的进展 许多国家传染病发病率已经下降,天花已
社会卫生策略(1)
经消灭
计划免疫的实施,大大降低了儿童死亡率 和发病率
平均期望寿命的增加,1950年46岁,1995 年65岁,富裕国与贫穷国的差距由1955 年的25岁缩减到1995年13.3岁
(二)实施全球卫生策略进程中的主要障碍
1.对实施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政治承诺不 足
应和环境卫生设施;
10.人口老龄化和疾病流行模式迅速变化;
社会卫生策略(1)
11.昂贵技术的不适当使用和资源分配不合 理;
12.自然和人为灾害。 (三)21世纪影响健康的新问题 1.广泛的绝对和相对贫困 2.人口变化:老龄化和城市化 3.流行病学变化:传染病持续高发病率;慢性
非传染病、损伤的发病率和暴力发生率 上升 4.对人类生存的全球环境威胁
发展中国家为 2700:1 1500:1
发达国家为
520:1 220:1
5 联合国总干事马勒博士的考察
(三)全球战略目标
1.每个国家的所有人至少已经使用基本
社会卫生策略(1)
卫生保健和第一级转诊设施; 2.所有人在其可能的范围内积极参加对他
们自己及其家庭的保健工作,并且积极参 加社区的卫生行动; 3.全世界的社区都能同政府共同承担对其 成员的卫生保健责任; 4.所有政府对其人民的健康都担负起全部 责任; 5.全体人民都有安全的饮水和环卫设备; 6.全体人民都得到足够的营养;
社会医学
第一章社会医学:从社会的角度,应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一门医学学科。
社会医学的性质:社会医学是医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的知识基础包括医学科学和社会科学。
社会医学研究对象:社会人群研究内容:1.社会卫生状况。
2.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
3.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基本任务: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
2.弘扬正确的医学模式。
3.发现社会卫生问题。
4.制定卫生政策和策略。
5.常见病的社会防治。
6.促进人群健康。
7.加强社会医学模式。
第二章医学模式:指在不停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类与疾病作斗争和处理医学领域中的各种的思想和方法,是人类对健康和疾病观察与处理方法的宏观概括,其核心是医学观。
医学模式的特点:1.医学模式产生的社会性。
2.医学模式存在的普遍性。
3.医学模式作用的广泛性。
4.医学模式发展的动态性。
医学模式的作用:1.推进医学理论的发展。
2.指引医学实践的改进。
3.促进医学教育的革新。
五种医学模式:神灵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古希腊“四体液”、印度“三元素”、中国“阴阳五行”英国医生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德国施旺发现动物细胞,魏尔啸提出细胞病理学促进了解剖学的发展。
外科手术的三大难题:疼痛、感染、失血。
生物医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仅从生物学角度去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只注重人的生物属性,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在临床上只注重人的生物机能,忽视了人的心理机能及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作用;在科学研究中较多地着眼于躯体的生物活动过程,很少注意行为和心理过程;思维的形式化往往是“不是病,就是健康”。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出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观察、认识、分析并处理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医学观和方法论。
产生的原因:1.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
2.人们对卫生保健需求的提高。
3.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
4.人们对健康和疾病认识的深化。
社会卫生状况与卫生策略
(一)健康相关指标
1.影响健康的环境指标 (1)人口学指标 : *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高出生高死亡到低出生低死亡
*人口负担系数: 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 总负担系数= X100% 15-64岁人口数 总负担系数=老年负担系数+少年儿童负担系数
人口统计指标 疾病统计 生长发育统计 综合指标
(二)健康状况指标
1、人口统计指标 (1)死亡率: 死亡率是在一定时期内,死亡人口数与年平均人口数(或年中人口数)之比) (2)婴儿死亡率 : 指某地某年未满周岁的婴儿死亡人数与同年活产数的比值。 年内婴儿死亡总人数 婴儿死亡率 = ————————— ×1000‰ 年内活产数
三、人群健康状况的综合评价
指标 甲地 乙地 婴儿死亡率 50‰ 30‰ 孕产妇死亡率 10‰ 25‰ 平均期望寿命 68 70 两周患病率 137 ‰ 152 ‰
医疗服务利用指标 ① 两周每千人就诊次数(两周就诊率) ② 一年内每千人住院次数(住院率) ③ 一年内每千人住院日数 ④ 每人每年就诊次数 ⑤ 每人每年住院日数 ⑥ 两周内每千人服药人数
预防保健服务指标 ① 计划免疫率 :指儿童主要传染病的免疫接种覆盖率。 ②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包括产前检查率、新法接生率、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和产后访视率。产前检查率指孕产妇产前检查次数达到母婴保健法规定的比例,产后访视率指产妇接受产后访视服务次数达到母婴保健法规定的比例。 ③ 儿童系统管理率:指儿童出生后按照系统管理的要求定期体检的比例。
2.疾病统计指标
疾病频度指标 发病率、患病率 疾病构成指标 构成比 疾病严重程度指标 某病病死率 因病休工(休学、卧床)率
社会医学-第6章 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
2.2 群体预防策略的社会基础
社会所独有的、区别于个体的特征(健康生活 方式)可以影响群体的健康。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取决于生活行为和生活机会。 生活行为是人们希望选择的生活方式,生活机 会则是获得特定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2.3 群体预防策略的优点(掌握)
根本性
消灭天花:疫苗接种率、监测工作
优
强有力
(至少20种药)、新法接生 8.儿童营养:90%达到2500kg 9.婴儿死亡率≤50‰ 10.人均寿命高于60岁 11.成人受教育高于70% 12.人均GNP≥500美元
到2020年全球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具体指标
1. 2005年使用健康公平指数评价
2. 2020年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期望寿命达到目 标
(四)初级卫生保健的改革措施
全民保险的改革 服务提供的改革 公共政策的改革 领导力的改革
关于PHC应注意的问题
PHC不只是在农村,也包括城市 PHC不等同于卫生服务,强调促进健康的一
系列问题。 使用适宜技术,引入新技术,而不是简单的
低技术应用;更强调群体健康;改变资源分 配,更多投入到预防和促进保健活动上。 PHC不等同于传染病防治。(还包括非传染 性疾病、社会病、精神性疾病的预防等)
3. 部门间协调、协商和互利
农业、住房、交通、环境、劳动、教育等部门
4.将卫生列入可持续发展计划
预防环境严重恶化的公约和行动有益于后代的健康
二、初级卫生保健
世界卫生组织(WHO)与联合国基金会 (UNICEF)于1978年在前苏联的阿拉木 图召开国际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 PHC)会议。 ——明确了PHC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的关键。
公共区域卫生维护策略
公共区域卫生维护策略
概述
公共区域的卫生维护对于社区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档
旨在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策略,以确保公共区域的卫生状况得到
良好维护。
策略一:定期清洁
定期清洁是保持公共区域卫生的基本措施。
建立一个清洁计划,包括清扫地面、擦拭表面、清理垃圾等任务,并确保按时执行。
清
洁计划可以根据公共区域的使用频率和人流量来制定。
策略二:设立垃圾桶和提示标志
在公共区域设置足够数量的垃圾桶,并定期清理和更换垃圾袋。
此外,使用明显的提示标志提醒人们妥善处置垃圾,以促进公共区
域的整洁。
策略三:加强卫生宣传
通过张贴宣传海报、播放宣传视频等方式,加强对公共卫生的
宣传教育。
提醒人们保持个人卫生惯,如正确洗手、咳嗽时遮住口
鼻等。
此外,还可以向社区居民提供有关公共区域卫生的信息手册或小册子。
策略四:定期消毒
定期消毒公共区域的高接触表面,如扶手、门把手、电梯按钮等,以防止病菌传播。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并确保按照正确的方法和频率进行消毒。
策略五:监督和反馈机制
建立一个监督和反馈机制,让社区居民可以报告公共区域卫生问题,并及时处理。
可以设置一个专门的电话热线或在线平台,以便居民可以方便地进行反馈。
总结
以上策略只是一些简单而有效的公共区域卫生维护措施。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适当调整和完善这些策略。
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独立思考,遵循法律规定,并在实施策略时避免复杂的法律问题。
环境社会卫生安全管理策略和实施方案
环境社会卫生安全管理策略和实施方案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社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社会、卫生、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制定并实施科学的环境社会卫生安全管理策略十分必要。
一、管理策略1.整体综合管理: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将环境、社会、卫生、安全等方面关联起来,形成一体化的综合管理模式。
例如,通过环保、保安、劳动保护、消防等多个方面的联合执法,维护企业、单位、居民区等周边环境的整洁、安全、舒适。
2.重在预防: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开展环境卫生、安全事故的事前预测和预测,及时发现、识别和评估环境或个人物质、生物等风险,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和消除可能产生的风险。
例如,在危险化学品相关的企业、工厂等地建立实时监测系统,可以实时汇报厂房内的环境监测数据,便于管理者及时介入控制。
3.科学规划:应根据所涉及方面特点和管理目标,以科学、系统的方式制定环境管理规划、社会卫生安全规划、资源规划等多方面规划。
例如,控制城市化进程中所带来的各类环境污染问题,需要科学规划城市的用地、道路布局、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二、实施方案1.制定有效的执行计划:为确保方案顺利进展,有必要建立完整的计划和流程,分解企业或各细化部门的责任、提要求,明确具体执行步骤、时间节点和执行质量标准等。
例如,危险化学品企业或石化企业需草拟完整的安全生产流程。
2.立足全局,逐步实施:实践证明,任何大规模的变革都需逐步推进。
因此,需要先分区分层,分阶段分解目标,有序实施。
例如,针对农村环境问题,可以从网络化公益宣传、乱堂垃圾治理、农村垃圾分类收集等方面逐步开展整治。
3.加强与社区居民互动,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为确保环保、社会、卫生、安全工作的持续推进,有必要采取多种信息发布方式,加强与社区居民的互动和宣传教育工作,形成良性互动循环。
例如,区委宣传部可协调相关单位走进社区、农村,开展环保知识讲座、卫生防疫知识普及等活动,以多种形式让居民参与到环保、安全管理中来。
社会医学名词解释(部分)
社会医学(二)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主要是从社会的角度,应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一门医学学科。
社会医学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因素和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制订社会卫生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1. 社会病:是指社会因素起着决定作用,并与现代生活方式与行为密切相关的疾病或社会病理现象,这类病一般需采用社会性防治措施才能加以控制。
如艾滋病/性病、自杀、吸毒、酗酒、青少年妊娠、离婚、车祸、精神障碍、遵义行为不良等。
1. 性传播性疾病(STD)是一类主要通过性行为或类似性行为而传播的传染病。
社会因素起决定作用,采取社会性措施才能加以控制的现代社会病。
2. 意外伤害:是指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造成的人体损伤。
意外伤害除了引起人体损伤外,也可能造成精神创伤或心理障碍。
1.策略指为实现既定目标采取的手段与方法,是执行政策所要采取的行动要点与选择合适的行动路线.社会卫生策略是指根据社会卫生状况,针对卫生和健康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综合干预措施,通常包括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科学组织卫生服务和突发性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研究和保护人群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策略与措施。
3、初级卫生保健是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它技术上适宜、学术上可靠又为社会所接受的方式和技术,是社区的个人与家庭通过积极参与普遍能够享受的,费用也是社区或国家在发展的各个时期本着自力更生及自决精神能够负担得起的。
它既是国家卫生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功能中心和活动的焦点,也是社会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是个人、家庭、群众与国家卫生系统接触的第一环,能使卫生保健尽可能接近于人民居住及工作的场所,它还是卫生保健持续进程的起始一级。
第十五章弱势群体的社会医学1.专业康复(institute based rehabilitation,IBR) IBR 是指集中专门的康复专业人才和利用较复杂、先进的设备,通过临床治疗和康复功能评估及各种康复方法,在康复医学研究所、康复医学中心、综合医院中的康复医学科、大型职业康复中心、特殊教育部门等地进行的康复工作。
社会医学——精选推荐
概论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
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体及群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研究内容:1. 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医学“诊断”)2. 社会致病因素(社会病因学分析)3. 社会卫生措施(社会医学“处方”)阶段:即三次卫生革命第一次卫生革命目的:预防控制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实现途径:制定国家卫生措施、研究疫苗和生物制品,推行免疫接种计划第二次卫生革命目的: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实现途径:综合卫生措施、早期诊断、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控、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第三次卫生革命目的:全面提高人群健康和生活质量实现途径:社会生态学模式的综合干预基本任务:1.倡导积极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2. 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3.制订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4.开展健康弱势人群保健和社会病控制。
基本理论:一、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二、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三、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的观点四、关注高危险性分析五、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六、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类与疾病作斗争和处理医学领域中各种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是人类对健康及疾病观察与处理方法的宏观概括,其核心是医学观。
特点:社会性、普遍性、广泛性、动态性演变: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其他医学模式的理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也称现代医学模式,是指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观察、认识、分析并处理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医学观和方法论。
产生原因:1.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2.人们对卫生保健需求的提高3.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4.人们对健康和疾病认识的深化5.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化6.卫生保健实践的启示基本内涵:1.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揭示了医学观的动态性2.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3.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确立了心理和社会因素在医学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4.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立体地探索了健康概念基本观点:整体论、系统论、多元论影响:(熟悉)一、对卫生事业的影响把健康推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促成“大卫生观”形成、为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二、对卫生服务的影响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从医院内服务扩大到医院外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三、对医学教育的影响要求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献身精神现代型的医学人才,既要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又要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加强社会实践的锻炼四、对临床医学的影响由以医疗为导向向以预防为导向转变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由偏重个体诊治向更加重视群体健康防护转变由着眼于分析影响健康的生物因素向综合性多因素分析转变由单纯性治疗向兼顾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社会支持等转变五、对预防医学的影响推进预防医学对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从生物因素扩展到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预防医学建立了“高危”的观点,产生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高危环境、高危因素、高危人群提出并形成了现代三级预防策略从生物病因为主导的防治模式拓展到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防治模式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医疗卫生服务因素社会因素与健康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是指社会环境的各项构成要素,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一系列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因素。
社会医学
概论社会医学:就是从社会得角度研究医学与健康问题得一门交叉学科。
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与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得社会策略与措施,保护与增进个体及群体得身心健康与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得社会功能,提高人群得健康水平。
研究内容:1、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医学“诊断”)2、社会致病因素(社会病因学分析)3、社会卫生措施(社会医学“处方”)阶段:即三次卫生革命第一次卫生革命目得:预防控制传染病、寄生虫病与地方病实现途径:制定国家卫生措施、研究疫苗与生物制品,推行免疫接种计划第二次卫生革命目得: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实现途径:综合卫生措施、早期诊断、疾病及其危险因素得监控、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第三次卫生革命目得:全面提高人群健康与生活质量实现途径:社会生态学模式得综合干预基本任务:1、倡导积极健康观与现代医学模式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3、制订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4、开展健康弱势人群保健与社会病控制。
基本理论:一、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二、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得双向作用三、生理、心理、社会健康得观点四、关注高危险性分析五、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得决定作用六、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健康:健康不仅仅就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就是一种身体、心理与社会得完好状态。
医学模式医学模式:就是指在不同历史阶段与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类与疾病作斗争与处理医学领域中各种问题得思想与方法,就是人类对健康及疾病观察与处理方法得宏观概括,其核心就是医学观。
特点:社会性、普遍性、广泛性、动态性演变: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其她医学模式得理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也称现代医学模式,就是指从生物、心理与社会等方面观察、认识、分析并处理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得医学观与方法论。
产生原因:1、疾病谱与死亡谱得改变2、人们对卫生保健需求得提高3、医学发展得社会化趋势4、人们对健康与疾病认识得深化5、健康影响因素得多元化6、卫生保健实践得启示基本内涵: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揭示了医学观得动态性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得含义与生物医学得价值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确立了心理与社会因素在医学系统中得地位与作用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立体地探索了健康概念基本观点:整体论、系统论、多元论影响:(熟悉)一、对卫生事业得影响把健康推到一个新得战略高度、促成“大卫生观”形成、为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二、对卫生服务得影响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从医院内服务扩大到医院外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三、对医学教育得影响要求医学生树立正确得职业态度,要有社会责任感与科学献身精神现代型得医学人才,既要有自然科学方面得知识,又要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方面得知识在学习专业技能得同时,还应加强社会实践得锻炼四、对临床医学得影响由以医疗为导向向以预防为导向转变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由偏重个体诊治向更加重视群体健康防护转变由着眼于分析影响健康得生物因素向综合性多因素分析转变由单纯性治疗向兼顾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社会支持等转变五、对预防医学得影响推进预防医学对健康影响因素得研究从生物因素扩展到生物、心理与社会因素预防医学建立了“高危”得观点,产生了三个非常重要得概念即高危环境、高危因素、高危人群提出并形成了现代三级预防策略从生物病因为主导得防治模式拓展到生物、心理、社会得综合防治模式影响人类健康得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医疗卫生服务因素社会因素与健康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就是指社会环境得各项构成要素,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一系列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得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政策与保障指标 健康公平指标 —
—洛伦兹曲线、健康差异指数、集中指数
第二节 卫生政策制定
(health policy making)
一、卫生政策概述(introduction) 二、卫生政策制定(policy
making)
三、卫生政策分析方法
(analysis methods of policy making)
•
• •
让方案获得合法采纳的过程,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利 益的协商、协调过程。
(三)政策的实施(policy implementation)
1.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环境 (1)政策执行机构:政策的制定者往 往不是执行者。 (2)目标群体:与政策制定者相比, 政策目标群体的范围要大的多。 (3)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 科学技术、文化、人口、自然资源 等。 2.政策方案的调整 政策实施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 施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与设想不符合 的结果。
(1)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政策目标; (2)能最少地消耗各种政策资源;
(3)能对多种风险具 有最大的应变性; (4)能在政策实施中 最小负面效应。
4.方案的论证(project argumentation)
一是再次检验政策提出的理由,促使提出者审慎 地对待自己的结论,反思分析的方法; 二是达成相互理解和基本共识,接受所认同的政 策主张。
一、卫生政策概述(introduction of health policy)
(一)卫生政策的概念(definition) (二)卫生政策的特点(characteristic) (三)卫生政策的功能(function)
(一)卫生政策的概念
卫生政策(health policy):指由 政府或权威机构以社会健康 为根本利益依据,制定并实 施的关于卫生事业发展的战 略与策略、目标与指标、对 策与措施的总称。
(二)社会卫生状况评价
1.社会卫生状况评价的意义(significance)
•找出主要的社会卫生问题 •发现重点保护的人群及重点防治的对象 •评价卫生事业发展
2.社会卫生状况评价的程序(procedure)
界定社会卫生状况的概念 分析指标,归纳结果 具体化 指标 资料收集
3.社会卫生状况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二、社会卫生状况评价资料来源
•
1. 2.
3.
4. 5.
•
1. 2.
文献资料(literature & information) 生命统计资料 人口普查资料 卫生服务常规登记 疾病登记 卫生相关部门的资料 调查监测数据(survey and
surveillance data )
调查资料 监测数据
三、社会卫生状况评价指标
健康影响因素指标
(indicator for health influencing factor) 人口学指标
自然环境指标
社会环境指标
— —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就业率、人均国民收入、恩格尔系数
卫生保健服务指标
— —医疗服务需要、医疗服务利用、预防保健服务利用
卫生保健资源指标
— —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政投入
5.方案的合法采纳
(legality adoption of project)
政策方案需要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予以审定,即合 法化,它才具有约束力。 在我国,与卫生相关的政策分为法律、条例和部门 规章三个等级。
卫生相关法律需要经过人大审议通过后发布实施; 卫生相关条例需要国务院签署生效; 部门规章则由卫生部颁布。
(一)社会卫生状况
指社会人群的健康状况,以及影响人群健康 的社会因素的状况。 社会卫生状况的评价内容包括两大方面: 人群健康状况评价(人口状况、生长发育、营 养水平、疾病与残疾、死亡与平均寿命等)
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影响因素评价(卫生政策、 与卫生有关的社会、经济状况、卫生保健、卫 生资源、卫生行为等)
•目标
1)总体目标
①提高平均期望寿命的同时提高生 2)实施策略 活质量; ②在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改善健康 •与贫困做斗争; 在所有的环境中促进健 的公平程度; 康; ③卫生系统可持续发展
部门间的协调、协商和 互利 将卫生列入可持续发展 规划。
意义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一个简单而响亮的口 号,唤起了全世界对卫生保健的关注,特别强 调卫生保健的公平性,体现社会主义。 这一目标将全球卫生事业推向了下一个新阶段, 卫生工作实现了从面对病人到人群、从单纯防 治疾病到预防保健、从微观行动到宏观计划的 整体性转变。 这一战略也推动着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 府制定各自行动的纲领、规划并加以实施,增 强了卫生事业在政府工作中的重要性,促进了 部门间和地区间卫生政策的协同性。
(一)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FA) (二)初级卫生保健(PHC) (三)千年发展目标
一、全球社会卫生状况
(global social health status)
(一)人群健康状况 (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三)21世纪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
(1)健康状况存在着普遍的不公平性 (2)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重要改变 (3)健康问题的复杂性:旧的未去,新 的又来
包括卫生发展的目标、法律、法规、 战略、方针、策略、计划、措施等。
(二)卫生政策的特点
(characteristic of health policy)
价值取向或政治性
合法性、权威性、强制性
公益性
系统性
阶段性 复杂性
(三)卫生政策的功能
(Function of health policy)
第九章 社会卫生状况与卫生策略 ( social health status and health strategy)
1、人群健康水平如何 ? 2、当前所面临的人群健康问题是什么? 3、如何比较各个国家、地区人群的健康 水平?
内容
contents
社会卫生状况评价
( social health status evaluation)
规制功能
导向功能
分配功能 协调功能
二、卫生政策制定
(health policy making)
(一)政策问题界定 (policy problem conformation) (二)政策议程 (policy agenda) (三)政策的实施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dicator for evaluating social health status)
人群健康状况指标
(indicator for population health status)
单一 复合 健康影响因素指标
(indicator for health influencing factor)
三、卫生政策分析方法
(analysis methods of health policy)
重点内容是 利益相关集团 (stakeholder)
利益相关集团分析 的步骤 (steps of
stakehanalysis)
•用途
指某些人、团体或者机构,他们能够改变某个 政策的目标,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抑或是当 政策目标实现后,他们的利益受到影响。 利益相关者分析:是指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工具, 了解与政策议题有切身相关利益的人、机构或 团体的立场以及对其他群体的影响,以完善政 策制定、促进政策执行的方法。 利益相关者分析步骤:确定利益相关者,估计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及政策目标对其利益的可能 影响,评价利益集团动用资源的能力,判断各 个利益相关集团的立场等。 利益相关集团分析的用途:能够让决策者更好 地了解哪些人、哪些团体可能影响决策,他们 的利益和所拥有的资源如何,以估计他们的影 响力大小,对重要的利益相关集团加以关注, 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
1.确定政策目标 2.设计政策方案 3.备选方案的选定 4.方案的论证 5.方案的合法采纳
1.确定政策目标
卫生政策目标,是政策 制订者要实现的一种理想状
(policy objective confirmation)
态和衡量目标实现的一系列
指标。 •政策目标正确与否可以参照 以下标准: (1)政策目标具体明确
第三节 全球社会卫生状况和社会卫生策略
(global social health status and social health strategy)
一、全球社会卫生状况(global social health status) (一)人群健康状况 (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三)21世纪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 二、全球社会卫生策略(global social health strategy)
卫生政策的制定
(health policy making )
全球社会卫生状况和社 会卫生策略
(global social health status and social heath strategy)
中国社会卫生状况与社 会卫生政策
(social health status and social heath strategy in China )
(2)政策目标有效协调
2.设计政策方案
(policy project design)
方案的设计是个动态的过程,包 括设想、分析、初选、评定、淘 汰等环节。 一般把这个过程分成两个阶段: 大胆寻找和精
(making choose of prepared projects )
人群健康状况主要的单一指标
(Core single index of population health st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