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设计

合集下载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思想述评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思想述评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思想述评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思想述评
罗蒂认为,哲学的历史是一个不连续的历史,其间不存在某个一以贯之的主题,哲学不可能成为其他文化的基础,哲学是其自身的确定性都没有得到保证的活动.罗蒂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是由后哲学文化、新实用主义、种族中心主义、自由反讽理论、反本质主义、反表象论、教化哲学等构成.罗蒂先后涉足了传统认识论、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和实用主义.最后,他试图从学院哲学中走出来,成为一个在学院外谈论哲学或批判哲学的哲学家.罗蒂使我们永远放弃了对于最后性的追求,而仅仅满足于真理性事物的相对性、时间性和历史性.
作者:张国清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浙江杭州310027 刊名:教学与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TEACHING AND RESEARCH 年,卷(期):2000 ""(4) 分类号:B089 关键词:后哲学文化传统哲学分析哲学新实用主义。

一种实用主义的文化观——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

一种实用主义的文化观——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
身没 有 消失 。只 是 不再 具有 文 化之 王 的地 位 。这 就
罗蒂认为 , 过去和现在的实用主义者都试图建
立一种后哲学文化。从他们 的著述 中, 我们 可以提 炼出一个纲领作为实现后哲学文化 的基本要求 。这 个纲领就是“ 认为认识是 由特 别的心理的精确表象 的观念应予抛弃 ;认识基础 ’ ‘ 的观念 和把哲学家看 作是以笛卡儿主义怀疑论者的回答 为核心的观念应
学文化中一个新的哲学形象。在罗蒂所倡导的这样一币 开放 、 } 宽容、 平等的“ 后哲学文化” 传统意义上的哲学、 中。
哲 学 家 、 学 、 学 家厦 真 理 问题 等 失 去 了其 “ 写” 意 义 。 科 科 大 的 随之 我们 的 文 化 形 态也 发 生 了一 种 重 是 的 转 变。 [ 键 词 ] 罗蒂 ; 哲 学 文 化 ; 用 主 义 ; 化 观 关 后 实 文 [ 中圈 分 类 号 ]B 8 [ 献 标 识 码 ]A [ 章 编 号 ]10 6 8 (0 6 1 07 文 文 08— 2 5 2 0 )2—0 6 0 5—0 3
改变 了传 统 哲学 家 的任 务 , 学 也 不 能再 以文 化 之 哲
王 自居。但罗蒂否定传统 的基础 主义哲学的结果并 不是对哲学本身的否定而是将它引出的各种问题以 及对 问题 的解决 方式 加 以否 定 。在 这 个后 哲学 文 化 中, 大写的哲学死 了, 但哲学作为文化的一个部 门本
摈弃二元论 的哲学传统 , 否定基础主义 、 本质主 义、 表象主义是整个实用主义的共 同呼声 。然而真 正将这一主张贯彻到底 , 以人为一切理论出发点 , 从
而彻底 坚持 人 道 主义 立 场 的 只有 罗 蒂 。其 “ 哲学 后
于 内在空间, 包含使认识成 为可能 的成分或过程 的 观念应予取消。 过去 , ” 人们总认为在认识 中有一 种精确的标准来衡量被认识 的内容 , 认识 的结果就 是在认识 内容与超验 实在之 间建立某 种确定 的联 系, 罗蒂把这种标准 的哲学称 为“ 大写 的” 哲学 , 这 是他极为反对的, 他提倡 的后哲学 时代 的“ 小写的” 哲学则克服 了对这种确定性的寻求 。 在这种实用 主义后哲学文化观 中, 我们可 以将 “ 放弃确定标准” 看成是贯穿 罗蒂整个思想的精神。

论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观

论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观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观[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在罗蒂的后哲学文化思想中,集中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观,即抛弃柏拉图以来的科学主义的哲学传统模式,转向一种更加开放的哲学立场。

为了彻底扭转当代哲学的颓势,罗蒂提出了哲学的三个根本转变:一是从系统哲学走向教化哲学,二是从认识论走向解释学,三是从正常话语走向反常话语。

可以说,罗蒂的主张反映了本世纪下半叶以来欧美哲学的新动向,那就是将欧洲大陆的哲学同英美国家的哲学综合起来,克服它们各自的偏狭之处,最终实现一种多元的和平等的“后哲学文化”。

[作者简介]欧阳谦,1958年生,哲学博士,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邮政编码:100872。

本世纪以来,英美和欧洲大陆的哲学家们为了找到哲学的出路而费尽心机。

然而,无论是哲学的科学化还是哲学的人本化,都没有达到重振哲学的目标。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现代哲学(包括英美哲学和欧洲大陆哲学)之所以屡试屡败,究其原因是没有跳出西方哲学传统的窠臼,徒劳地寻找着终极基础和绝对真理。

为了彻底摆脱现代哲学面临的生存危机,当代美国哲学家理查德·罗蒂(RichardRorty,(1931—)提出用“小写的哲学”取代“大写的哲学”,用“启迪的哲学”取代“系统的哲学”,在摧毁西方哲学传统的前提下重塑哲学的形象。

从他的“后哲学文化”的设想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观,以及后现代主义所反映的当代西方哲学思想的深刻变化。

一、走出传统哲学的误区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始终有一种超越时空而进入永恒的企图。

差不多所有的哲学派别都在重复柏拉图的思想,即建立一个不受历史限制的知识构架,为人类的文化提供一个终极的基础。

二元论、再现论、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这些由柏拉图遗传下来的哲学思维原则,长期占据着西方哲学的活动舞台,并且成了主导性的东西。

在西方传统哲学的风景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由柏拉图主义、笛卡尔主义和康德主义构成的一个坚固的哲学传统,这就是以认识论为中心的科学主义的哲学模式。

罗蒂后哲学文化观的现实意义

罗蒂后哲学文化观的现实意义

罗蒂后哲学文化观的现实意义作者:刘子赫来源:《世纪桥》2013年第12期摘要:美国哲学家理查德·罗蒂所倡导的后哲学文化观是对传统西方哲学的一种颠覆,他把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以人为核心重新看待世界和处理相应的社会问题。

可以说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有效地避免了传统西方哲学的缺陷,消除了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符合现今时代发展的需要。

因此,本文主要对罗蒂后哲学文化观的现实意义进行深入分析。

试图提出行之有效的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新实用主义;现实意义理查德·罗蒂是美国最优影响力的哲学家、思想家,同时也是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

罗蒂在哲学领域的影响力源于他通过英美分析哲学中的精密论和严格方法论,对当代社会哲学和主要历史思潮进行了形象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融入了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等欧陆哲学思想,形成了更符合时代发展特点的实用主义思想和话语;其次,罗蒂善于通过宏观的历史视野思考人们展示新实用主义信仰对人们行为产生的影响。

由此可见,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是力图与通过哲学文化的方式来解决传统西方哲学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对于现代哲学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影响力也远远超出了美国,以至于在整个西方哲学界和人文科学领域都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一、后哲学文化观对传统哲学文化观的批判实用主义(Pragmatism)是美国重要的哲学传统,同时也是20世纪美国主流哲学思潮。

对法律、政治、教育、社会、宗教以及艺术等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实用主义的宗旨是鼓励人们通过实际行动应付周围复杂多变的环境,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把“经验”和“实在”归结为“行动的效果”,把“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

詹姆士在其《实用主义》一书中指出:“真理的观念乃是那些我们能够同化、证实、确证和检验的观念。

而观念最终在于它有助于我们和我们经验的别的部分发生令人满意的联系。

后哲学文化对设计学的启示——一种后现代性设计学建构的思维

后哲学文化对设计学的启示——一种后现代性设计学建构的思维

消解 了科 学方法 和科 学实在 也就 意味 着消解 科 学在现代 文化 中 的中心地 位 批判 了 科 学主 义 。这就 提 醒 了设 计 学 的研 究 者对 科 学 、科 学 方法 本 身进
行 反思历 史上 建立 一 门新的 学科 是相 当艰难 的研 究者往 往在 还没有 在 具体研 究 学科之 前往 往首 先落 入研 究方法 的鸿 沟可 见方法 的 重要 。学者在 不 了解后 现 代 思想 对 传 统科 学 的动 摇 所 带来 的影 响 没有 认 清 自己 的科 学 观 、方 法 、 态度 或视 角之 前盲 目的声称 自己是用科 学 的理性 方法研 究是 草率 的 。今 天各 门学 科都 面临 后现代 社会 所带 来 的学科危 机 历史学 、社会 学等 都纷 纷摆 脱 1 9 世纪 范式 的局 限重视 研 究方法 和分 析工 具确 立新 的语意领 域 。传统 学科 需要 转型 与 时俱 进 新学 科 如 设计 学 在这 方 面则 更 加 要敏 感 。 第 二 罗 蒂在 消 解 传 统 意义 上 的 科 学 后提 出 了 自己 的 “ 种族 中心 主 义 ” 科 学观 。他 指 出传统认 识论 的大 前提 实际 上是一 种极 端非 理性 的假设 即认 为 有 一 个 外在 于人 的 永 恒不 变 的实 在 。“ 哲 学 文 化 ”取 消 了这 一 前提 摆 脱 后
设计 学作 为一 门新兴 的边缘 学科就 我 国 目前 的研 究现状 看来 虽有 个别 建 树 但在 内容上 总体 显得 较相似 大 多是建 立在 相关 资料 的收集 与整 理对 一些 问 题 的初步 认识 和一般 看法 上这 在学 科的建 构初 期是 可 以理解 的然 而发展 一 门 学科 关键 是学 者研 究该 学科 时所持 的科 学方法 和哲 学视 角 同一学 科 内部 因科 学方 法和 哲学 视角 的根本 不 同从而 使得 具体 的研 究成果 不 同所形 成的 不 同观 点 之 间的竞 争 促进 了交 流加 深 了认 识 丰 富 了理 论这 样 一 门学 科才 能 繁 荣发 展 。我 国 目前 设 计 学 研究 方 法 和视 角 的单 一 性不 得 不 让人 担 忧 。 就 我国 目前 的情况 不要 说新兴 的设 计学 在这方 面几 乎一 片空 白我 国在科 学 、哲学 思想 领 域 的研 究本 身 就 与 国外 相 比显 得 较为 滞 后 。对 国外 一些 重 要理 论 的研 究一 直没 有真 正展 开总体 上仍 限于 翻译 和一 般性介 绍 。这就 更加 鞭策 我们 尚处孩 童 时代 的设计 学 要认 真 研 究 国外 当代 思 想努 力 使 我们 的方 法、理 论不 滞后 于世 界 有利 于我 国设计 学 的国 际间 交流 掌握 更 多 的话语 权 。 面对 上述 我 国设 计 学方面 的 问题 笔者 考察 了美 国新 实用主 义哲 学代 表人 物理 查德 ・ 蒂提 出的 “ 罗 后哲 学 文化 ”理论 愚见 认 为 罗蒂 对传 统 意 义上 的 科 学 、哲 学 进 行 批 判 倡 导 “开放 、 宽容 、平 等 ”的 后 哲 学文 化对 设计 学 有 着深 刻的 启示作 用运 用 当代哲 学的 新思维 解放 我们 的思想 打破 目前 研 究方 法 和 视 角的 单 一性 和滞 后 性促 进 我 国设 计 学 的研 究 。 由于 设计 界通常 将设 计看作 是科 学与 艺术 的结 合本文 从这 两个基 本方 面 分 别论述 后哲 学文 化对 设计 学的启 示最 后进 一步提 出建构后 现代 性设 计学 的

自由自在的生命花朵——论罗蒂后哲学文化及其效应

自由自在的生命花朵——论罗蒂后哲学文化及其效应
应 ” 以生 活 、 验 、 果 作 为思 考 的 出 发 点 , 调 , 经 效 强
所 支 配 ”从 而开 出“自由 自在 的生命 花朵 ” … , 。


新 实用 主义 的 奠基 者
据说 , 富兰克林在 向欧洲人描述美 国时 , 曾劝
告 他们 说 : 如果 他 们 仅 仅 出 身 高 贵 而 别 无 所 长 的 话, 千万 别 到 美 国去 。 因 为 美 国“ 一 个 陌 生 人 , 对 从 来不 问他 是何 等人 , 而是 问 他 能 干什 么 ” 。富 兰
尔与杜威 、 德里达与杜威等等 , 这种聚合最终导致 了罗 蒂所 谓 的“ 后哲 学 文化 ” 。实用 主义后 哲 学 文 化是 罗蒂 倡导 的一 种 后 现代 文 化 , 种 无 基 础 的 、 一
无 中心 的、 明确学 科 划 界 的 、 人类 精 神 活 动 等 无 无
级划分 的文化 。后 哲 学文 化 则 完 全 打破 科 学 和 哲
作者简介 : 青 , , 建福 州人 , 州大学厦 门工艺 美术 学院公共文化部副主任 , 林 女 福 福 副教授 。

4 ・ 7
( 或世 界 观 ) 。古 典 实用 主 义 在 杜 威 那 里 臻 于极 致, 自杜 威 以后 , 国哲 学 发 展 进 入 了 精 确 化 阶 美
实用主义作为这个替代的标签。 在后来 , ” 特别
( 总第 9 7期 )
自由 自在 的 生 命 花 朵
论 罗 蒂后 哲 学 文 化 及 其 效 应
林 青
( 州大学 厦 门工 艺美 术 学 院 ,福建 厦 门 3 10 ) 福 602
摘 要: 罗蒂把 欧陆后 现代思潮理论和 美 国实用主义理 论 结合起 来 , 新 实用主义进 行 了阐述 , 未来文化 形态 对 对 进行描述 , 出 了所谓的“ 提 后哲 学文化 ” 理论 , 以归纳 为几个 方面 : 可 以解释 学取代认 识论 、 以协 同性诠释 客观性 、 以弱理性替 换强理性 。罗蒂提 出其政 治信 念 : 民主 先 于哲 学、 治与 经济平等 、 政 西方 民主政 治应

从本质主义到功能主义——理查德·罗蒂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文学经典之争

从本质主义到功能主义——理查德·罗蒂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文学经典之争

从本质主义到功能主义——理查德·罗蒂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文学经典之争◎刘剑摘要:本文从“打开经典”与“捍卫经典”的理论纷争谈起,以“后哲学文化”为言说背景,在与布鲁姆、杰姆逊等人的理论共鸣与交锋中,探讨理查德·罗蒂后人文主义的文学经典观。

罗蒂重视文学阅读的启示价值,反对经典阅读中过多的知性分析,在坚持“自由左派”人文理想这一点上和传统人文主义者一脉相承;但他并不赞同传统经典观背后的本质主义世界观,他认为“经典”就是那些能为读者——现实中的人带来兴奋和希望的书。

经典没有固定的光晕,而是在历史流变中和每一个读者的阅读生存际遇结合在一起。

罗蒂实用主义、功能主义的文学经典观依然立足于现实中对“人”的关怀,让“文学阅读”中的私人完美与“文化研究”中的公共关怀互为补充,同真并存。

关键词:罗蒂;后人文主义;文学经典;本质主义;功能主义理查德·罗蒂在西方学界一直是一位影响甚巨而又争议颇多的人物。

无论作为生活中的人、传统哲学的批判者还是公共领域的知识分子,他都一直对文学寄托颇深。

罗蒂的所谓“后哲学文化”即“文学文化”,是一个“人文主义的乌托邦”,文学叙事作为偶然、反讽、多元叙事、“小写”真理的体现者,深受他的青睐。

有别于很多后现代哲学家对人文主义传统的强烈批判,罗蒂在抽掉哲学本质主义的根基后,仍常以“我们人文主义者”自居。

传统人文主义批评以保守主义的政治观、启蒙主义的哲学观、古典主义的美学观以及精英主义的批评观为基本价值诉求,但是在后现代思潮和各种新马克思主义的冲击下,其“人性”“理性”等审美现代性话语面临新的挑战。

经历了后现代转折与语言学转向,在尼采、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杜威等人的影响下,罗蒂以新实用主义思想实现了对英美与欧陆哲学的批判综合。

这种思想不再强调“经验”,而是强调“语言”。

它既守护传统人文主义价值,又迎接后哲学文化的挑战,用一套完全不同的“后哲学”语言(词汇)对之进行“重新描述”,是用“后”学思想“重新表述”的人文主义批评,我们可以称之为后人文主义批评。

后哲学文化的守望——纪念理查德·罗蒂教授(1931~2007)

后哲学文化的守望——纪念理查德·罗蒂教授(1931~2007)
— —
纪念理查德 ・ 罗蒂教授 ( 9 1 2 0 ) 13 ~ 0 7 郭 贵春 , 安 军
(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 学研究 中心 、 山西 大学哲学社会学学 院 , 山西 太原 00 0 ) 3 0 6

要 :文章回顾 了美国哲 学家理查德 ・罗蒂教授 的生平 , 对体现在 其主要著 作 中的哲 学思想进行 了梳 理 ,
家、 思想家和文化战士 ; 国著名哲学家 、 德 罗蒂的朋 友哈贝马斯称他为“ 哲学家 和诗人 ” 斯坦福大学新 ;
篇和马克思的部分著作 , 感受到哲学对他的召唤。 14 96年 , 仅 l 年 5岁 的 罗 蒂 进 入 芝 加 哥 大 学 哈 钦斯学院。就在这年夏天, 罗蒂通读了柏拉 图, 这对 他的一生产生了至关 重要的影 响 : 他决定进入哲学 系 主修 哲 学 , 我 设 想 , 如 我 能 够 成 为 一 名 哲 学 “ 假
许多具有原创性 的贡献 , 他的辞世无疑是思想界的 重大损失。消息传出 , 世界各大主要媒体 , 包括《 纽 约时报》 《 、 华盛顿 邮报》 《 、 洛杉矶 时报》 《 晤士 、泰
报》 《 日电讯报》 《 、每 、 独立 报》 等纷纷 刊载讣告 , 悼 念 这位 一生 不懈探 索 、 招 来 争 议 无 数 的 杰 出哲 学 却
大学哲学系 , 作为凯南人文研究讲 座教授赴弗吉尼 亚大学任职。这一显然是刻意为之 的事件标志着罗
蒂从 此 在身份 上 由 “ 专业 哲 学 家 ” 变 为广 义 的“ 转 人
位。但是 , 在芝加哥时代 的末期 , 罗蒂 已经对柏拉 图
主义 的内部 张力产 生 失 望 情 绪 , 现 他原 先 设 想 的 发 “ 越假 想 的理性 确定性 ” 超 是一 片 “ 草不 生 的不 毛 寸

后形而上学视域中理查德·罗蒂的小说伦理

后形而上学视域中理查德·罗蒂的小说伦理

( 黑 格 尔) , 比较 鲜 明地 表 达 了后 哲 学 文 化 的 “ 众 声 喧

“ 伦 理 转 向” 中 的小说 文体
哗( He t e r o p h o n y ) ” ; 小 说作 为 “ 这 个 时 代 苏格 拉 底 式
罗蒂重视小说 等叙 事形 式 的哲学 价值 , 思想 启 发
域 中的 伦 理 转 向 跟 伦 理 学 的 文 学 转 向是 密 切 相 关 后 形 而上学 视域 , 完 成“ 伦理 学 的 文学 转 向” 和“ 文 学
的。 ” [ 5 。 在 当代 哲 学 领 域 , 玛 莎 ・努 斯 鲍 姆 ( Ma r t h a 的伦 理转 向 ” 的融合 , 并进而 阐明其“ 小说 伦理” 思 Nu s s b a u m) 、 伯纳 德 ・威廉 斯 ( B e r n a r d wi l l i a ms ) 和 罗 想 。他认 为在 文学批 评 和伦 理 批评 ( 及 道德 哲 学 ) 之
Vo 1 . 3 7 NO . 3
Ma y 2 0 1 4
后 形 而 上 学 视 域 中理查 德 罗 蒂 的小 说 伦理

殷 振 文
( 中 国人 民 大 学 文 学 院 , 北京 1 0 0 8 7 2 )
摘 要 : “ 伦 理 学” 已成 为后现 代 哲 学 的 关键 词 之 一 , 哲 学 领 域 中的“ 伦 理 学 的文 学 转 向” 不仅 促 使 当代 哲人 重新 审视伦 理 学 与文学 的联 系 , 也促 成 了文学 批评 的“ 伦 理 转 向” 。美 国最 有影
关键 词 : 理查 德 ・罗 蒂; 伦理 转 向 ; 后形 而 上学 文化 ; 哲 学家 ; 小说家 ; 小说伦 理 中 图分类 号 : I 1 0 9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0 — 1 7 5 1 ( 2 0 1 4 ) 0 3 — 0 4 0 5 — 0 8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述评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述评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述评标签:后哲学文化观;对话哲学;小写哲学;宽容后哲学文化观是罗蒂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思想。

它不仅摧毁了以追求大写“真理”和大写“善”为己任的西方传统的哲学观,而且也摧毁了传统的科学观和哲学观,是一种新的文化观,即把所有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统一起来的包括人在内的文化观。

后哲学文化所弘扬的对话哲学正符合现今时代的要求。

它不仅给我们理解美国的民主和自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而且已经远远地超出了美国学术争论的范围,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文化的意义。

理查德·罗蒂是美国实用主义传统最有成就的继承者和20世纪美国下半叶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代表。

罗蒂重新审视了两千多年来的西方传统哲学,并对当代西方分析哲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但是,他在对分析哲学进行了二十多年的研究之后,却转向对分析哲学和传统哲学的批判。

他认为哲学家并没有特别的知识、特别的洞察力和特别的方法来解决人生的重大问题,哲学也并不比其他学科具有优越的地位,我们应该抛弃这种超历史、超文化的哲学观。

相反,哲学应当同自己时代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并同诗歌、艺术、科学融合在一起。

他认为小说家和诗人可能比哲学家能告诉我们更多和更好的东西。

但是,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并不是要消解哲学,而是试图用后哲学文化来解决传统哲学的一些问题,并力图在英美分析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的沟通中开辟出一条新路,为未来西方哲学设计出一个新的自我形象,为西方文化的发展指出一条新的道路。

一、罗蒂后哲学文化观的含义罗蒂在其代表作《哲学与自然之镜》和《后哲学文化》中宣告了作为“自然之镜”的传统哲学的终结,代之以“教化哲学”或“后哲学文化”。

“后哲学文化”(culture of post-philosophy)的基本特征是打破传统形而上学的中心性和整体性观念,倡导一种综合性的、无主导性的哲学;它的表现形式是“非哲学式地写哲学,从外面达到哲学”。

按照罗蒂的理解,“非哲学式地写哲学”就是摒弃传统哲学的预先用未经证明的假定作为论证的形而上学手段,而是以追求不确定性、可能性、多样性和解释性等作为哲学研究的基本特征。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思想述评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思想述评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思想述评作者:张国清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浙江杭州 310027刊名:教学与研究英文刊名:TEACHING AND RESEARCH年,卷(期):2000(4)被引用次数:3次参考文献(5条)1.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 19982.沃林文化批评的观念 19923.莎特康普罗蒂和实用主义 19954.罗蒂后哲学文化 19925.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 1987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王鹤岩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期刊论文]-学术交流2006(8)2.潘德荣偶然性与罗蒂新实用主义[期刊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1)3.陈亚军.CHEN Ya-jun非形而上的伦理学何以可能?——论罗蒂新实用主义道德哲学[期刊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4.王鹤岩.李学丽.WANG He-yan.LI Xue-li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述评[期刊论文]-教学与研究2008(12)5.李日容重塑哲学的自我形象——罗蒂后哲学文化思想探究[学位论文]20066.王为理.程金生哲学、思与人——对海德格尔之思与禅的主题理解[期刊论文]-学术研究2000(2)7.岳介先关于地方综合大学哲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期刊论文]-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2)8.王南湜哲学的分化:公域哲学与私域哲学[期刊论文]-江海学刊2000(1)9.谢本书<大众哲学>奠定了艾思奇的历史地位--纪念艾思奇诞辰90周年[期刊论文]-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7(3)10.王慧博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发展观[期刊论文]-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2)引证文献(3条)1.王鹤岩.李学丽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述评[期刊论文]-学术交流 2008(10)2.王鹤岩罗蒂哲学思想研究述评[期刊论文]-理论探讨 2007(1)3.王鹤岩罗蒂哲学思想研究述评[期刊论文]-理论探讨 2007(1)本文链接:/Periodical_jxyyj200004010.aspx。

传统哲学之维——罗蒂的后现代哲学观之批判严春友北京师范大学

传统哲学之维——罗蒂的后现代哲学观之批判严春友北京师范大学

传统哲学之维——罗蒂的后现代哲学观之批判□严春友(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100875)【内容摘要】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是两种不同的视角,各自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传统哲学指向永恒、普遍、绝对、形而上,现代哲学则指向短暂、特殊、相对、形而下。

传统哲学的观点有其局限,但不可全部否定,当我们以现代哲学的视角将其加以限制时,它依然具有有限的真理性。

传统哲学代表着人类从混沌到主体性觉醒的过程,是从特殊向普遍的上升;现代哲学则是其逆过程,是从普遍向特殊的返回,是从高处的落下。

前者力图把握必然与绝对,后者力图把握偶然与相对。

传统哲学的视角是现代哲学不能代替的,正如现代哲学的视角不能被传统哲学所代替一样。

【关键词】本质;实体;普遍;永恒;形而上学。

【作者简介】严春友,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哲学、美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传统哲学是否像后现代哲学说的那样一无是处呢?笔者认为,传统哲学的观点固然有其局限,但不可全部否定,依然具有有限的真理性。

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传统哲学所寓示的是这样一个过程:人类随着意识的产生,从最初与自然物浑然一体的状态中觉醒,逐渐与自然分离,主体性日益增强和提升,最后不仅要超然于物,而且要主宰物,主宰世界甚至宇宙。

这是人类在前现代时期精神发展的基本取向,其指向是普遍、永恒、绝对。

现代哲学则是上述过程的逆反,是从高处的下落,是思维方向和视角的转换,指向个体、特殊、短暂、相对。

一、本质传统哲学在本体论上往往被现代哲学称之为本质主义或基础主义。

这种本质主义主张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不变的,这个本质规定了事物的性质及其过程。

所谓本质,无非是指使事物成为这一事物的东西,它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从而使此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

现代哲学普遍否认事物有内在的本质,主张事物是由其环境造成的,或者是由于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事物的存在方式、性质等也是由此决定的。

罗蒂的后现代实用主义思想探析

罗蒂的后现代实用主义思想探析

罗蒂 的后 现代 实用主义 思想探析
肖文欢 中共 黄石市委党校

要 :实用主义 曾经在哲学界颇受非议,为欧洲大陆哲学所轻视 ,到后来实用主义也产生过许 多新实用主义流
派 ,罗 蒂 的后 现代 实 用主 义 是这 些 流派 中非常 独特 而具 有很 大影 响 的一支 ,他主 张批 判分 析 哲 学 ,否定 客观 主义 ,解 构 形而 上学 ,反对 传 统理 性 ,提 倡 多元主 义、相 对 主义 ,建 立一种 后哲 学文 化。
直 到叔 本 华 、 马 克 思和 尼 采 ,才 真 正 将 以往抽 象、僵 死
和 毫无 生 气 的形 而 上 学与 逻 辑 中 心主 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拉 回人世 ,并 深
罗 蒂 认 为 ,作 为 传 统哲 学现 代 延 续 的分 析 哲 学 ,其 实 在 蒯 因、 戴 维 森 那 里 , 就 已 经 达 到 顶 峰 而 开 始 衰 落 。 此 后 ,哲 学 就 进 入 一个 新 时 期 。这 个 时期 就 是 从 维特 根 斯 坦 、海 德 格 尔 和杜 威 的哲 学作 为 开 端 形成 的与 以往 的 主 流 哲 学 ,也 即 系 统哲 学 相 对立 的启 迪 哲 学 。启 迪 哲 学 的性 质 、职 责 和任 务完 全 不 同 于 系统 哲 学 。它 反 对 构建
的逻 辑 道 路 来到 达 真 理 的想 法 , 几千 年 来 都没 有 变 成 现 实 。直 到 2 O世纪 初 ,弗 雷格 、罗 素及 至 早期 的 维特 根斯 坦 和 胡 塞 尔还 都 热 衷 于保 持 哲 学 的严 格 性 和科 学性 ,然 而 最 终 还 是在 他 们 的 哲 学语 境 中包 含 着 一 种苦 涩 和 绝 望 的声 调 。实 际上 ,今 天 不仅 分析 哲 学 家和 现 象 学 家 的 哲 学 思 想 遭 到越 来 越 多 的 人 的批 评 ,就 是 整个 哲 学 也 越 来 越 遭到 那些 渴望 消解 某种 意识形 态 的人 的蔑视 。

两种“真”——兼评罗蒂的“后哲学文化”

两种“真”——兼评罗蒂的“后哲学文化”

两种“真”——兼评罗蒂的“后哲学文化”
卢风
【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7(000)002
【摘要】无
【总页数】8页(P16-23)
【作者】卢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对话哲学”的逻辑——评王鹤岩《罗蒂后哲学文化思想研究》 [J], 张志顺;唐丽丽
2.后哲学文化演进中的体育哲学——基于理查德·罗蒂哲学思想的探究 [J], 杨韵
3.西方哲学出路何在──评R·罗蒂的“后哲学文化” [J], 黄颂杰
4.罗蒂的逻辑斯蒂——评《后哲学文化》的逻辑 [J], 刘克苏
5.文化世界境遇下“种族中心主义”思想的哲学意蕴——对罗蒂“后哲学文化”一个关键词的解读 [J], 樊军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罗蒂科学观的文化哲学阐释

罗蒂科学观的文化哲学阐释

可能 地达 成一 致 的问题 。某种 程度 上来 说 ,传统 意义 上 的真理 概念 已被 罗蒂 在终结认 识 论 的同 时
彻底 打 翻 ,认 识论追 求 的真被 伦 理 学 追求 的善 所 取 缔 。在 实 用 主 义 者那 里 ,甚 至 已经 “ 没有 一 种真 理理论 ” ⑦。
罗 蒂对于 真理 的判 定标 准进行 了实 用 主义 的改造 。既 然真 理不 是非 人 的实在 ,人们 便无 需 穿 越表 象 的迷雾 ,不 断擦 亮心灵 之镜 才 能够 达到正 确认 识 。对真 理符 合论 的拒 绝被 罗蒂 视为 实用 主 义 的核 心要义 ⑧。他 追 随杜威 ,将 符合 论 称 作 “ 旁观者知识观” ⑨,并 断 言 对 于 他 们 实 用 主 义 者 而 言 ,“ 真理 的 首要标 准 是其 与一 个 人 的其 他 信念 的一 致 ……我 们 的信念 和愿 望形 成 了我们 的 真
把 握 真理就 是运 用正 确 的方 法 明晰表 象下 的终 极实 在 。罗 蒂认 为 ,把 真理视 为绝 对 、客观 的存 在 是 本 质主义 旧时代 的遗物 。 旧式 真 理 及 其 所 代 表 的合 法 性 、确 定 性 、权 威 性 是 他 的 “ 后哲学”
革 命所 极力 摒 除的对 象 。在罗 蒂看来 ,“ ‘ 真 理 ’这 个词 所指 的 ,是所 有 真 的 陈述共 有 的一 种 性
[ 关键词]罗蒂 科学 观 协同 性 话语 文学文化哲学
[ 中 图分 类号 ]B 0 8 9[ 文 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 0 0 0 — 1 1 4 X( 2 0 1 5 )0 2— 0 0 5 9 — 0 8
尽 管 罗蒂 一再 抗拒 被贴 上后 现 代主 义者 的标 签 ,由于他 异常 清 晰 的反 本 质主义 、反表象 论 基 础 主义 、反 二元 论 哲学 路径 ,恐 怕很 难 与后 现代 主 义完 全撇 清关 系 。后现 代 主义者 对 待科学 的态 度 各有 特色 :费耶 阿本 德 以其 非理 性 主 义 和 多 元 论 著 称 ,他 坚 持 把 科 学 当作 “ 一 种 本 质 上属 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很明显,在这样一种文化中,传统哲学已丧失了存在的根据。在罗蒂看来,哲学家们之所以坚持基础主义哲学,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这就是哲学家们的职业自尊。如果我们否认存在着被用作调节知识论断共同根据的基础,作为合理性守护者的哲学家概念似乎就遭到了威胁。[⑩]那么,在罗蒂的后哲学文化的理想国里,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否还能存在?哲学家作为一种专门职业者是否还有存在的地位?罗蒂的回答是:否定传统的基础主义哲学,其结果只是将它所创生的各种问题以及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加以否定,并不是对哲学本身的否定。专业比范式存留更久。人们仍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诠释过去的哲学著作,但是未来的哲学将决不再为文化的其他部门提供基础或证明,绝不再对有关其他学科的合法性问题进行裁决。哲学只是诸多话语中的一种,和艺术、宗教、文学、科学一样,它的存在不再是引导我们朝向某一目标的灯塔,而是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好、更有趣。相应地,哲学家们只是一群博学的爱好者,他们只是说着什么,即参与一次对话,而非致力于一项研究。(11)他们将象艺术家们一样,其自我形象是去创作而不是发现的形象。这是曾经被浪漫主义用来称赞诗人的形象,而非被希腊人用来称赞数学家的形象。(12)

在罗蒂看来,一旦真理失去了它的大写意义,一旦我们只能骑在文学的历史的人类学的政治学的旋转木马上谈问题,我们的文化形态就会发生一种大的改变。
首先,在这个文化中,没有人或至少没有知识分子会相信,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标准,它可以告诉我们是否与实在相接触,什么时候与(大写的)真理相接触。我们将认定,原来所谓的标准只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虚幻物。其次,在这个文化中,无论是牧师,还是物理学家,无论是诗人还是政治家,都不会比别人更理性更深刻。他们和文化共同体的其他成员一样,都只是平等的参与对话的一员。英雄崇拜是有的,但这不是对那些比别人更接近真理之光的人的英雄崇拜,而只是对那些非常善于做各种不同事情的特别出众的人羡慕。这样的人不是那些知道一个(大写的)奥秘的人,而不过是善于成为人的人。再次,与上相关,没有哪一个文化的特定部门可以被选作样板以供其他部门仿效。认为在现行各学科的自身标准之外还有所谓共同遵守的跨学科的、超文化的和非历史的标准,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人们往往以为,认识论谈论的是客观严肃的话题,它履行合理性的义务,追求可公度的逻各斯;而解释学则只关心那些不可公度的东西,因而是主观的。罗蒂反驳了这种看法。他指出,那种建立在传统的客观性基础上的可公度性是根本不存在的,所谓可公度的话语与不可公度的语语区别,按照实用主义的观点来看,只不过是正常话语与反常话语之间的区别,它们并没有本性上的不同。正常话语无非是在一组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内运作的话语,因此在这个范围内,人人都明白什么是恰当的说话方式,什么是对问题的适当回答或证明;而反常话语无非是某人由于对某个话语共同体的规则一无所知,因而他的话语对那个共同体的成员来说,显得语无伦次罢了。这与认识的主观性或客观性是不相干的。客观性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它既指对一种观点的刻画,这一观点由于作为未被非相关的考虑所歪曲的论证结果而被一致同意,又指如其实际所是的那样来再现事物。[③]客观性的后一种含义即再现事物的含义,经过奎因、塞拉斯、戴维森、普特南等人的批判,已明显失去存在的理由。只有前一种含义即对话中所形成了一致同意才是真正成立的,也才是解释学所鼓励和追求的。罗蒂曾说:我们唯一可用的客观性概念,是一致性而非映现性。[④]他指出:这种意义上的客观性是理论的一种性质,经过充分讨论之后,它被合理的讨论者的共识所选中。反之,一种主观的考虑曾被、将被或应被合理的讨论者所摈弃,这种考虑被看作是或应被看作是与理论的主题无关联的。[⑤]这里的主观性只是指反常的话语,而客观性无非就是对一致性的敬语而已。罗蒂后来又把这种一个文化共同体的内部成员在兴趣、目标、规则等方面的一致性叫作协同性(solidarity),它只能经由弱理性而达到。
西方近代以来,追求客观真理的科学成了基础主义哲学所推崇的楷模,物理学被视为把握客观实在的典范,科学的方法因而被看作是理性的标准形式。罗蒂把这样一种与科学方法近乎同义的理性称作较强的理性。它意味着有一个事先确定的准则,没有受到主观性或偶然性的污染,先于并外在于人们,引导着人们的探索,规定着人们的操作。理性的活动或科学的活动也就是有客观准则,能精确预测结果的活动。在此意义上,诗人、艺术家的工作都不是理性的,因为他们承认,他们的创作既不能事先制订蓝图,也无法准确地控制其结果,他们随着他们的深入而不断创立新的成就的标准。[⑥]这种较强的理性,这种把诗人、艺术家们排除在外的理性,同时也把人文主义的精神排除在外。因为它关心手段(科学方法)更甚于关心目的。而人作为目的,绝不可能也不允许由一种什么外在的准则来对他加以框定。罗蒂说得很清楚:如果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想要满足的准则,我们就将不在乎我们是否在追求真正的目的。如果我们认为我们已事先知道了文化和社会的目的,我们就将不再需要人文科学正如极权主义社会事实不需要它们一样。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目标,这正是民主的多元化的社会的特征[⑦]在罗蒂看来,如果说这种强理性来自人们对客观性的追求的话,那么弱理性就体现了人类向往协同性的愿望。与强理性不同,弱理性并不涉及什么外在的准则,它只意味着合情理的、清醒的、有教养的等道德美德。它要求人们逃避教条主义、固执和义愤,代之于容忍、尊重他人意见、乐于倾听、依赖说服而不是强力。[⑧]这些是任何文明社会所赖以存在的道德准则。理性不再是类似于数学意义上的东西,它毋宁更具有伦理学意义的色彩。从理性中剔除了符合实在意义上的客观性,也就同时撇开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本质差异。无论是科学还是文学、艺术或道德,它们共同追求的是一种协同性。科学之受到尊重,不在于它有更牢固的客观基础、更可靠的客观方法,而在于它最大程度地表现出了协同性,它是人类协同性的楷模。这种协同性并非来自强理性,相反,它建立在弱理性的基础上,它更多体现了某种道德美德。罗蒂指出:自然科学家通常是某些道德性的突出样板。科学家由于坚持说服而不是压服、由于(相对的)不腐败性、由于耐心和理性而得到了应有的声誉。在美国,国家科学院明显不像众议院那么腐败。[⑨]#p#分页标题#e#
由于在后哲学文化中,所有的标准都不是永恒的而不过是暂时的,因而道德也将失去其绝对性。罗蒂指出,我们不能用社会规则之外的规则来惩诫犯罪者。萨特曾经说过:明天,在我死后,某些人可能决定建立法西斯主义,而其他人可能很胆小很可怜,让他们为所欲为。这时,法西斯主义将是人的真理,而这样我们就会更糟糕得多。事实上,事情是完全由人决定的。(13)人是自由的,因而也是孤独的无望的,他不能把道德的希望建立在具体的人类社会之外的永恒上。在后哲学文化中,人们会由于与形而上学脐带的割断而有某种孤独感。但罗蒂认为,它并不象萨特说得那样阴沉、令人压抑。失去了形而上学的安慰,并不意味着失去一切。人们将会得到一种新的共同体感。我们的道德感将来自于我们的共同体,它是形成的而不是发现的。我们与我们的文化共同体、我们的政治传统、我们的思想遗产的认同将会加强。对于实用主义来说,个人并不是孤独的,他失去了上帝和永恒,但得到了人间和社会。他的荣耀在于他参与了可错的、暂时的人类文明的建设,而不在于服从永恒的、非人类的制约。

在后哲学文化中,科学崇拜也将失去市场,科学与非科学的其他学科之间的本质区别将不再存在。我们知道,随着启蒙运动的胜利,随着中世纪的宗教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科学有了大踏步的前进,科学世界观取代宗教而成为人们所信奉的世界观。在人们的眼里,科学成了文化的女神,因为既然人是理性动物而科学又是合理性的顶点,科学就是模范的人类活动,(14)人们由对于中世纪宗教的迷信转向了对于科学的迷信。然而,在后哲学文化中,所有这一切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实用主义并不想把科学作为代替上帝的偶像,它认为科学只是一种文学,或者反过来说,认为文学艺术具有与科学研究同样的地位。因此,它并不认为伦理学比科学理论较为相对,较为主观,也并不需要变得科学。物理学是试图对付宇宙的不同部分的一种方法,伦理学则试图应付其他部分的问题。(15)
【英文摘要】Rorty is famous for his theory of post-philosophical culture,Hehas even drawn out a blueprint for the design of the ultimate object of his neo-pragmatism.This treatise outline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of Rorty's post-philosophical culture.It also points out that,whileRorty has unique insights,he is also faced with great difficulties asfar as theoretical establishment is concern西方基础主义的哲学传统,所谓后哲学指的是克服人们以为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建立与某种非人类的东西(某种象上帝,或柏拉图的善的形式,或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或实证主义的物理实在本身,或康德的道德律这样的东西)联系的信念。[①]按罗蒂的观点,哲学文化试图寻找某种不变的、用知识代替意见的东西,而后哲学文化则放弃了这种希望,放弃了现象与实在、意见与知识的对立。
论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设计
【作 者】陈亚军
【作者简介】陈亚军 厦山大学哲学系
【内容提要】罗蒂以他的后哲学文化理论而闻名遐迩。相对而言,后哲学文化的设计才是他的新实用主义理论的目的所在。本文从后哲学文化的理论前提、特征描述等方面较为详细地论述了他的后哲学文化的理论框架,认为罗蒂的后哲学文化的设计既有其时代眼光,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理论难题。
罗蒂关于后哲学文化的理论基础,零散地谈了许多,择其重要之点,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这就是:以解释学取代认识论,以协同性诠释客观性,以弱理性替换强理性。
解释学概念来自伽达默尔,它原是一种新颖的解读文本的方法,罗蒂并未在这一概念的广泛意义上对其内涵加以说明。他只是在实用主义的基础上借用了这一概念。他所谓的解释学,不是一门学科的名字,不是一种方法,它只是这样一种希望的表达,即由认识论的撤除所留下的文化空间将不被填充,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应成为这样一种状况,在其中不再感觉到对限制和对照的要求。[②]限制和对照的要求来自于基础主义的以下愿望:找到一个中性的客观框架,作为认识的客观准则,使人的认识不可游离其外。解释学否定了这一愿望,从而也就否定了基础主义哲学,否定了传统的认识论。罗蒂认为,在解释学和传统认识论之间有三点不同:首先,解释学把文化的各个部门、学科都看作只是参与对话的不同话语,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对话中的各个线索之间的关系。对话不以某种统一各个话语的约束性的模式为前提,但只要对话持续下去,在各个对话者之间达成一致的希望将一直存在。以此相反,传统的认识论则把达成一致的希望看作是某一共同基础存在的征象,这一基础也许不为说话者所知,但却是统一他们的根据。其次,对解释学来说,理性即意味着摆脱传统的认识论,摆脱那种把对话者的各种丰富的语言全部归约为自己的特殊语言的企图,它鼓励学会对话者的行话,而不是将其转译为某种所谓最客观的语言。而对于传统的认识论来说,理性就是意味着找到某种适当的语言,对话的所有语言都应以它为楷模,从而达成一致。第三,解释学把对话的各个参与者看作统一在一个社群中,个人由于生活结合在一起,他们是由礼仪而不是共同的目标、更不是由某一共同的基础结合起来的;而传统认识论则把各个对话参与者看作统一在一种普遍的整体中,他们由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基础结合起来。总之,在罗蒂的眼里,解释学不追求对于事物的精确表象,不追求超越具体文化共同体之外的客观思维框架,不以任何异在的基础限制人的自由;相反,它鼓励对话,鼓励使用不同的语言,鼓励在对话中自然达成的一致。它不以追求知识为目的,而以增加人的幸福为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