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精选10篇)

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精选10篇)

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精选10篇)古诗《登鹳雀楼》是一首浅显易懂的诗歌,朗朗上口,下面是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欢迎阅读。

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篇1活动目标:1、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2、学习吟唱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活动准备:PPT、Flash活动重点:学习吟唱古诗。

活动难点: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活动过程:一、导入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师:噢,看到了一座塔楼。

其实,这座塔楼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

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王之涣的诗人,他登上了这座鹳雀楼,看到了很美丽的景色,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古诗《登鹳雀楼》。

2、欣赏古诗师: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才可以写下这么美的古诗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吧!二、理解古诗大意1、出示落日图片,理解诗句“白日依山尽”。

师:从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那太阳是怎样落下去的呢?师:太阳挨着大山慢慢地落下了。

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白日依山尽”这句诗句。

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

2、出示黄河图片,理解诗句“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师:这条河叫黄河,黄河流啊流,流到大海中去了。

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黄河入海流”。

出示诗句“黄河入海流”。

3、理解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现在诗人站在鹳雀楼的底楼,但是他想要看到更高更远的风景。

那他该怎么办呢?(走到更高的楼层上,就能看到更高更远的风景了。

)出示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三、幼儿吟唱古诗1、欣赏吟唱师:这么好听的古诗,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念一念吧!2、认字吟唱:根据出示的文字吟唱古诗3、动作表现师:现在我邀请你们用动作来表现一下古诗的内容。

(请个别幼儿演示)四、结束总结师:古诗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今天回家有一个任务请你们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可以用到这句话的好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6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6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登鹳雀楼教学设计6篇一份内容丰富的教案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教案是教师为了保证上课进度预先撰写的文字载体。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1本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

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登鹳雀楼》。

鹳雀楼也因此而名扬四海。

师板书课题(生用手书空跟着写)2、师简介作者王之涣过渡: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回到古代,站在鹳雀楼上看一看那滚滚流向大海的黄河。

二、看图激趣初读古诗1、师出示课文插图。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2、同学们,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王之涣就来到这里,看到了这幅景色,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借助文中的拼音读一读。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渐入诗境理解古诗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1)诗人哪两句是写登上鹳雀楼看到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哪两句是写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欲:想要。

穷:尽。

目:眼睛。

“千里目”是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听教师范读,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学《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首,该诗是唐代绝妙好词之一,十分值得我们细心研读。

二、教学目标1.了解王之涣的生平及其《登鹳雀楼》的背景。

2.了解《登鹳雀楼》的构思、意境、文学特点等。

3.掌握《登鹳雀楼》的字句含义,阅读技巧及写作特点等。

4.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累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提升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整体意境的理解和领悟。

2.《登鹳雀楼》的韵律格律的解析。

3.《登鹳雀楼》的字句含义的理解。

4.如何运用诗歌鉴赏方法,分析古诗的文学特点。

四、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多媒体+课堂互动+普遍讨论”模式,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韵律格律、字句含义和文学特点等。

在线上课程中,老师会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具和示范课件,让学生进行线上讨论,让学生在线上参与、发言和交流,使全班同学达成共识。

在线下课程中,老师通过阅读和解析古诗的一些关键字汇以及注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参与诗歌鉴赏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第一部分主要内容:1.老师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及其《登鹳雀楼》的背景。

2.阅读古诗。

3.发现每一句话之间的关系,分析意境。

4.理解异象,掌握音韵。

第二部分重点讲解:1.分析古诗的体裁、结构、语言、意境,让学生了解《登鹳雀楼》的创作背景和时代氛围。

2.详细分析《登鹳雀楼》的字句含义,理解词云中的异象和各种三才归一的境界。

第三部分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彼此交流和理解自己的想法。

2.提出一些诗歌鉴赏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收集每个同学的意见和评价,让全班学生达成共识。

第四部分教学小结:1.对全班学生的讨论和发言进行总结,强调《登鹳雀楼》的文学特点和价值。

2.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强古典文学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通过教师设定的课堂教学互动以及转化为学生们积极表达自己想法的方式,谈觉察到学生们的创造力不断得到激发。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优秀5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优秀5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优秀5篇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其独特的诗性智慧成为不朽之作,传诵千古。

作为鹳雀楼的实体,有几人能见,有几人能登,有几人能知,楼之享有大名和王之涣的这首诗是分不开的。

如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家人们找到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较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解释每个字:登,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

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较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

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诗意的唤醒案例:(二年级的《登鹳雀楼》)(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5篇)

诗意的唤醒案例:(二年级的《登鹳雀楼》)(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5篇)

诗意的唤醒案例:(二年级的《登鹳雀楼》)(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5篇)2022-12-15诗意的唤醒案例:(二年级的《登鹳雀楼》)(精选15篇)诗意的唤醒案例:(二年级的《登鹳雀楼》)篇1(导入和初读环节完成后)师:读诗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

现在老师读,你们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老师开始读第一句:白日依山尽,边读,音乐想起,随着音乐老师整个上身以及伸展的双臂边随着画面缓缓下落,一遍结束又接着再这样进行了一遍。

师:小朋友,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太阳下山了。

生:我仿佛看到太阳在慢慢地落下去。

生:我仿佛看见太阳已经落到山那边去了。

师:说的真好呀,太阳下山了,太阳就要没有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生七嘴八舌说的:尽尽......师:对了,这里的尽就是指太阳落山了,就要没有了。

生:我还知道太阳是靠着山落下去的。

师:你真会开动脑筋,对呀,太阳是靠着山落下的,所以诗里说是依山。

师:太阳是怎么落下去的?生:是慢慢的。

师:它为什么落的这么慢?她还想干什么呢?生:它还想看看美丽的风景。

生:它不舍得走。

生:它还想让自己的阳光多照照。

......师:那你能把太阳的依依不舍读出来吗?生读。

个别读,女生读,一起读。

师随机评价(好留恋啊!真是依依不舍!多好啊!多美啊!真是不想走啊!)师:太阳落得那么慢,原来是依依不舍啊!那么站在鹳雀楼上,还能看见什么呢?生:看见黄河流入大海。

师:你能来读读这一句吗?生读(声音比较轻,比较慢)师:哦,我看到了水在慢慢流。

生再读(还是这样轻轻的)师:小朋友都还没有看见过真正的黄河水是怎样流入大海的吧,想去看看吗?生:(大声)想!师: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

播放录象:(黄河水汹涌奔腾,奔流不息的流动画面伴随着嘹亮的歌声号子。

)(学生看的很认真,伴随着汹涌的波涛不时发出惊讶声。

)师:看了录象,你还能象刚才那样读吗?谁来读一读呢?生一:黄河/ 入海流。

《登鹳雀楼》教学案例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案例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案例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宋代文学作品《登鹳雀楼》,使学生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3.通过学习《登鹳雀楼》,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登鹳雀楼》是宋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是宋代文人屈原作品《离骚》的续篇,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登鹳雀楼》,让学生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幻灯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鹳雀楼的背景和意义。

2.导读(10分钟)通过学生讨论、解读诗的字面意义,引导学生懂得及发现“山色有无中”的含义,以及诗歌描写手法、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3.研读(30分钟)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研读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通过讨论、解读等活动,分析诗歌的内涵、艺术特点以及与诗人的背景和时代背景的关系。

4.欣赏(15分钟)学生欣赏各类版本《登鹳雀楼》的演唱、朗诵和音乐剧等形式的表演,体验诗歌的多种表现形式,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5.鉴赏(15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发表观点、比较和评价等形式,对不同版本的《登鹳雀楼》进行鉴赏。

学生可以从诗歌的演绎方式、语调、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6.总结(5分钟)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或小结的方式,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表达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7.布置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撰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学生了解了《登鹳雀楼》的背景和意义,熟悉了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了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过程: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导入、导读、研读、欣赏、鉴赏等,通过多种形式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4篇)

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4篇)

登鹳雀楼教案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登鹳雀楼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6个生字,初步理解诗文所表达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蕴涵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习资源分析:1、教学资源分析: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是一首即景生情的诗。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次句写目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不远处折而东向,留归大海,一幅壮美的景致通过这十个字凸显了出来。

三、四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把诗篇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2、学生资源分析:这首诗很多孩子早已熟读成诵、烂熟与心,所以在读准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去初步领会诗文所蕴涵的哲理。

若要二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困难的,因为古今文字存在的差异,使学生很难通过诗文中单个的字来理解意思,所以我将诗歌的模糊美与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难点: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教学准备:鹳雀楼图片、录象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两首听听。

2、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

(师板书课题)3、小朋友,课题上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字“楼“,并指导书写)4、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7篇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7篇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7篇《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篇1一、学习目标1、学习8个生字,理解诗中生字的意思,学写生字“雀”。

2、落实本课生字词,借助图片理解“白日”、“依”、“鹳雀”等词语。

了解即“入海流”是“流入海”,“千里目”是“目千里”。

了解古诗对仗的特点。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根底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勉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4、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1、借助诗句体会黄昏黄河的壮丽景象。

2、借助古诗体会“站得高,看的远”的道理。

3、默写古诗。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出示小鸟图和象形文字“隹”。

同学们“隹”是一个象形字,单人旁就像鸟儿的翅膀,里面就像鸟儿的身体(借助“住”识记)隹指短尾巴的鸟,在隹的都上加上“小”(竖钩变成竖)读que,也是指短尾巴的鸟。

能给“雀”组个词吗?2、出示鹳雀图,这就是鹳雀,谁来读它的名字?3、(课件示鹳雀楼图)由于很久以前,鹳雀这种鸟常常喜爱停在山西的一座楼阁上休息,人们就把这座楼称为“鹳雀楼”。

示“楼”词,齐读。

4、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出名气的。

直到唐代,有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从今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成为我国闻名的四大楼之一。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吧!3、诗的名字就叫登鹳雀楼,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一)初读古诗正音1、请同学翻开书自读古诗,留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指名读,正音)提示“更”是后鼻音。

(二)识记生字1、同学们,这些红色的生字你熟悉吗?你能记住哪个字?(指名说)(三)理解词义、诗句的意思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将你的理解和疑问与同学们沟通一下。

(指名说)2、出示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中你理解哪个词语,或者你还有哪些疑问,我们一起沟通沟通。

(指名说)预设学生答复1)、白日指夕阳。

2)、依指挨着。

3)、尽指消逝。

3、指名说第一行的意思。

黄昏,太阳挨着连绵起伏的山慢慢消逝了。

小学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小学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在理解古诗诗句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一、引入:1、直接揭示课题《登鹳雀楼》(板书)2、解题:简介作者。

(板书:王之涣)释题。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

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

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

(将学生引入诗境)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只有1个要求认的字“鹳”,1个要求写的字“雀”。

(1)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诗句意思。

学生默读诗句,结合书上注释,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1)小组讨论、交流。

(2)质疑、解疑,重点理解目:看。

欲:想要。

穷:尽。

(3)看课件理解。

(4)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

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圆日连着延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5)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6)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7)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如果我们想要看的更远,就必须登的.更高,因为登高才能望远,在这里诗人也告诉了我们:要想得到好的收获,就必须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大家说对吗?来让我们再一次读这两句,把它深深的刻在我们的心中吧!)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KW8-1《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KW8-1《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 认识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两首听听。

2.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

(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3.小朋友,课题上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写“楼“,并指导书写)4.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课件出示1):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

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

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

(师贴图)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课件出示2)要求: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1.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

(教师点评)2.领读、齐读。

三、图文结合,细读品味。

过渡:(师贴上王之涣人物图)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

(贴上小朋友人物图)1.请小朋友打开书,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2.交流:你和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呢?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送一些词语帮助他们积累。

(课件出示3)如:连绵起伏的群山、奔流不息的黄河等。

(板书:群山黄河)3.作画:假如老师想把你们看到的画下来,你能帮帮我吗?(1)在师生共同的作画中达成一致:太阳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在一点一点往下落,最后太阳躲在大山背后不见了。

登鹳雀楼小学语文教案

登鹳雀楼小学语文教案

登鹳雀楼小学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掌握《登鹳雀楼》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细读诗文,理解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和语法,把握文学技巧特色。

3.探究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美学品位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诗歌的背景资料,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课前阅读,可以配合图片和音频文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鹳雀楼的情景,以及作者写作时的内心体验。

2.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以下三个方面:(1)词汇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语文课本、字典等资料,对生僻词进行解释,例如“鹳”、“寂”、“绮罗”等,引导学生扩大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文学特色:教师可以分析古诗文中的语言质感、用典、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抒情等。

让学生深入了解古典诗歌的独特之处,打开学生对文学的认识和认知。

(3)人生哲理:教师通过课堂互动、情感体验、阅读感受、身临其境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如人生得失、时间的变迁、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等。

3.教学方法(1)导读法:教师利用多种素材,通过文字解说和图片阐述诗歌中的背景和意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整体理解法:教师可以对整首诗进行阅读和翻译,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和内涵。

通过阅读感受、回答问题等方式,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领悟。

(3)抒情演绎法:教师可以以鹳雀楼为背景,让学生感受到气势磅礴的诗歌情感,表演唐诗,让学生情感体验、沉浸其中,更深入地理解唐诗文化。

三、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日常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课外阅读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督促学生进一步提高。

四、教学反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于《登鹳雀楼》这样的传统文化课程,我们需要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元化教学手段、启发性思考等方面的教学。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美学精神,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坚定的文化自信建设者和传承者。

《登鹳雀楼》经典教案

《登鹳雀楼》经典教案

《登鹳雀楼》经典教案《登鹳雀楼》这是一首脍灸人口、老少皆知的唐代边塞诗人王之涣的五言绝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登鹳雀楼》教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登鹳雀楼》经典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登、更、层、楼”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积极向上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2、简单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板书课题。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学生跟老师一起做“登”的动作。

还有“登”什么呢?标注“鹳”的音节,是什么音节?(整体认读音节)。

看偏旁,有鸟字,你还知道带“鸟”的偏旁的字吗。

“雀”也是一种鸟,我们知道什么“雀”?(麻雀)。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课件展示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4、师: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他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成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我们学完之后就知道了。

(出示课件展示此诗)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解读诗人。

红线表示什么?教学停顿。

2、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也可以问老师。

3、反复教读停顿、读诗。

三、品读诗句1、读完这首诗,你们知道写了什么吗?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图上画了什么呀?看了之后感觉怎样?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出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问:白日指什么?通过图理解意思。

(太阳)太阳怎样呢?看图,太阳去干什么了?谁能试着说一说?(太阳下山了)“太阳下山了”也叫夕阳,夕阳曾经用来形容老年人。

北京有一个电视节目叫《夕阳红》夕阳下山图美不美? 美,漂亮,你能把这一行诗也读得美美的呢?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行写的什么呢?出示“黄河图”,问这是什么?黄海去哪里了?指名说。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3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3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3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

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

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目:看。

欲:想要。

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具体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学会分析唐诗的韵律和节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鹳雀楼》。

(2)学会对比分析,将《登鹳雀楼》与其它唐诗进行对比,了解其艺术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登鹳雀楼》的诗意理解和诗句的准确背诵。

2. 学会分析唐诗的韵律和节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登鹳雀楼》的意境感受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2. 对比分析《登鹳雀楼》与其它唐诗的艺术特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登鹳雀楼》的诗意、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对比分析《登鹳雀楼》与其它唐诗。

3. 实践法:朗读、背诵《登鹳雀楼》,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登鹳雀楼》的原文及其注释、翻译。

2. 学生准备:预习《登鹳雀楼》,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登鹳雀楼》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引发学生思考。

2. 讲解诗句(1)逐句讲解《登鹳雀楼》的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2)讲解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如“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等。

3. 分析诗歌特点(1)引导学生关注《登鹳雀楼》的韵律和节奏,分析其艺术特点。

(2)对比分析《登鹳雀楼》与其它唐诗,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

4. 朗读与背诵(1)组织学生朗读《登鹳雀楼》,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登鹳雀楼》的诗意和艺术特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准确背诵《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4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4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1本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

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登鹳雀楼》。

鹳雀楼也因此而名扬四海。

师板书课题(生用手书空跟着写)2、师简介作者王之涣过渡: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回到古代,站在鹳雀楼上看一看那滚滚流向大海的黄河。

二、看图激趣初读古诗1、师出示课文插图。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2、同学们,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王之涣就来到这里,看到了这幅景色,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借助文中的拼音读一读。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渐入诗境理解古诗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1)诗人哪两句是写登上鹳雀楼看到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哪两句是写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欲:想要。

穷:尽。

目:眼睛。

“千里目”是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听教师范读,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登鹳雀楼教案七篇

登鹳雀楼教案七篇

登鹳雀楼教案登鹳雀楼教案七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登鹳雀楼教案篇1知识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点: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1、初读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2. 学生能够理解诗的大致内容。

3. 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表达的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的大致内容。

2. 难点:体会到诗人表达的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诗的背景、作者和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3. 诵读法: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登鹳雀楼》,体会其中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讲述鹳雀楼的历史故事,引入《登鹳雀楼》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诗的背景和作者(10 分钟)
- 介绍诗的创作背景。

- 讲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

3. 分析诗的内容(15 分钟)
- 讲解诗的结构和主题。

-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4. 讨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15 分钟)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5 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布置作业(5 分钟)
布置诵读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有感情地朗诵《登鹳雀楼》。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诗的大致内容,体会到诗人表达的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在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讲解的深度和速度,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

《登鹳雀楼》公开课教学设计2篇

《登鹳雀楼》公开课教学设计2篇

《登鹳雀楼》公开课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公开课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登鹳雀楼》公开课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干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身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身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身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考虑: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和想象,能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题意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鹳是一种鸟,鹳雀楼是一座楼阁的名字,你能猜出这座楼为什么叫鹳雀楼吗?
2.现在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王之涣去山西省的鹳雀楼看一看,(录像)登上鹳雀楼对面可见中条山,脚下就是滔滔的黄河水向东流去。

夕阳西下时,登楼远眺,景致更是美不胜收。

王之涣面对这样的美景,挥笔写下了《登鹳雀楼》这首五言绝句。

3.师范读、配音出示诗文。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怎么样?小朋友肯定也想读了吧!我猜,肯定有小朋友早已经会读了,有的小朋友甚至已经会背,对不对?那就请你们一边读一边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还不会读的同学自己要认真练一练!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

出示尽:jìn前鼻音更:gèng 后鼻音
交流:
(1)你练得怎么样?请读给同桌听一听,请他给你提一提建议,相信有了他的帮助,你会进步更快的。

(2)你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吗?注意诗中画斜线部分表示停顿。

(3)请大家和我一起来读
2.小朋友,我们学习古诗不仅要会读会背,还试着理解它的意思。

那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同学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去学习,相信你一定能行。

出示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小朋友,出示诗,再读一读这首诗,你认为哪两句是写景的?哪两句写作者的感想呢?
2.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作者登楼所见,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写的作者所思所感。

3.那么,你能说一说每一句诗的意思吗?
△“白日依山尽”:
(1)怎么样,你遇到困难了吗?我们一起来解决它。

你们看,出示图站在鹳雀楼远眺,对面可见连绵起伏的群山,此时,夕阳紧挨着群山渐渐落下去。

通过看图,你能说一说“依”和“尽”的意思吗?对呀,依就是挨着,靠着,这里指夕阳挨着山峰。

而尽就是指太阳落山了,看不见了。

(2)太阳落山了,只留那一片灿烂的晚霞在天边轻轻的飘荡。

而山下的黄河水似从天而降,奔腾咆哮向大海流去。

“入”是什么意思呢?
(3)此时此刻,你还能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把你看见的景色连起来说给小伙伴听一听。

4.请同学们吟诵前两句诗,让我们也能看到这样壮丽的景色。

5.音乐起:[图]出示同学们我们登上鹳雀楼,只见远处夕阳正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只留下火一样的晚霞在天边飘荡着,晚归的鸟儿正向鹳雀楼飞来,脚下滔滔的黄河水咆哮着,奔腾着,滚滚东去,流入大海,诗人王之涣不禁大声吟诵道: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同学们,面对这样壮丽的黄河夕照图,你会想什么?
6.诗人王之涣又是怎么想的呢?你能在诗中找出来吗?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呢?你能来说一说吗?
(1)此情此景让我们也感觉到,要想看得更远一些,就必须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千里目”真的指一千里吗?不,它是指很远很远的地方。

“一层楼”在这里也是指人要不断努力向上。

(2)诗人王之涣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诗告诉我们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

你能来读一读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两句诗。

(3)古往今来,人们总喜欢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赠予亲友,你
想把这两句诗赠给谁?你会对他说什么呢?
7.小结。

(1)山西的鹳雀楼和王之涣的这首千古名诗将会永远激励我们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做生活的强者!让这首诗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我们来吟诵出示《登鹳雀楼》,如果加上动作就更好了。

(2)同学们,这是诗人王之涣的另一首名诗出示《凉州词》,大家课后可以读一读。

四: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诗中的生字你能读准吗,组词读读看。

(展示出示生字表)
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1)这些字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记住它们?
(2)大家在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出示(做动画片演示)
雀——(很小的鸟),“隹”的四横排列要紧凑
楼——左窄右宽,米和女要安排紧凑一些
(3)在习字册内描红、仿影。

临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