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南北朝 南朝齐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
它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运动、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必读史书。
九百年后的今天,柏杨先生耗时十年(一九八三至一九九三)将其译成现代语言书目《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亲自增绘地图,并注入自己的观点,谈论历史成败因果,使一部原本只供帝王将相阅读的史书在今天的读者面前竟然如此之亲切。
柏杨,台湾著名作家、人文大师,1920年生于河南,1949年去台湾,1951年开始创作,一生传奇经历,一世著述颇丰。
代表作品:《柏杨版资治通鉴》、《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酱缸、千年难醒的噩梦》等。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资治通鉴》序(宋神宗)御制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①。
《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
”《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r(chou,缀集:连缀汇集。
多用于著述、编辑)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zhí,采集)传,罔罗天下放失(轶)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②,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
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
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祕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
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种现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敎,断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注解】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高亨注:“天之道刚健,山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
”后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
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
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4.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畜:培养B.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繇:原由C.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勒:编辑D.以著联之志焉耳著:完成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考之行事。
白话资治通鉴
神医华佗 曹植七步成诗
曹操平定关中 刘备平定蜀中
1
东吴名将吕蒙
2
张辽勇守合肥
3
关羽失荆州
4
曹丕继位
5
火烧连营
七擒孟获 诸葛亮上出师表
马谡失街亭 诸葛亮命殒五丈原
曹魏灭蜀
司马懿诛曹爽
司马氏建晋
1
西晋灭吴
石崇与王恺斗 2
富
3
除害英雄周处
4 贾南风毒计除
太子
5
八王之乱
0 1
刘渊称王建 汉
0 2
郭威废帝自立 赵匡胤黄袍加身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北宋 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 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 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 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为人温良谦恭、刚正 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梁武帝舍身佛寺 乘长风破万里浪
大发明家祖冲 1
之
2
范缜不信佛
3
高欢伐叛
4
北魏分东西
5
元帝平定湘州
1
侯景兴兵作乱
2
北周灭北齐
3
陈霸先建陈
4
杨坚受禅建隋
读资治通鉴有感12
读资治通鉴有感12柏杨版的《白话资治通鉴》是个好东西,虽然据说柏杨是个分子,虽然他执拗地非要把尧舜叫做"尹放勋先生""姚重华先生",但如其本人所说,现代的青年的确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古文修为来读拗口的通鉴。
读史可以以史为鉴,可以增强古文文学修养,也可以像读故事一样只是为了好玩,只要不是为了增强古文修养,不去读原本而只是从白话版通鉴读起,大概是性价比比较高的事情。
非要讲究读史书原本才算读史,无非是为了增强少数专业人士的优越感罢了。
但即使是白话版的资治通鉴,也未免太厚太长。
柏杨版白话资治通鉴一共72本,我从第一本开始读,读到第七本,已经开始觉得读不下去了,因为前面的内容开始遗忘,往往有"接不上头"的感觉,这可能也是看大部头著作的`常见痛苦吧。
无奈,打算边看边写笔记,以加深印象。
既然是笔记,肯定是见识浅薄谬误极多,无非自娱自乐而已。
既然是自娱自乐,当然最好有自己的方式。
我的方式是把书上记载的历史,分割成以10~20xx年为区间的时代,命名为某人的时代,并对时代中主要人物进行评分。
评分采用四维制:A.当世功业;主要指此人有生之年在国家统一、开疆拓土、促进民生、宏扬文化方面的贡献;最高分不得超过200。
B.后世影响;主要指此人身后,其开创的局面对后人的影响,侧重疆域、制度、文化上的影响;最高分不得超过200.C.技能;指人的个人才华,包括军事、内政、战略、文学、科技等等。
最高分不得超过50.D.私德指人的个人品德。
最高分不超过50.影响指数=A+B+C+D存在指数=(A+B+C+D)^1/2。
柏杨版《资治通鉴》引发白话今译之争等
柏杨版《资治通鉴》引发白话今译之争等柏杨版《资治通鉴》引发白话今译之争据千龙网报道:近日,饱受争议的柏杨和他的“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第1辑《秦风汉雨》4册出现在各大书业网站和书店。
此后还将每20天推出1辑,一共出版9辑,共36册。
该书一上市,再次引发了关于古籍白话今译得失的激烈争议。
支持者认为,这种通俗易懂阅读古籍的方式有助于大多数人了解历史和亲近中国传统文化。
但同时反对者也认为读古籍应该用注释,而不能翻译。
至于专有名词,注释就能解决问题,而且信息量更大。
或许,现在的当务之急,已经不是讨论古籍翻译是否合法合理,因为这已经是事实和大势所趋,重要的是应该尽快建立高水平古文今译的翻译队伍。
现在精于古籍的学者大多不屑或无暇做白话翻译工作,而市场需要又催化大量的粗糙翻译,这才真正令人堪忧。
连环画如今无人画据《新闻晚报》报道:曾经风靡一时的连环画如今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
在日本动漫潮的影响下,黑白经典连环画已经是‘老古董’,没有多少孩子喜欢看了。
一些健在的老连环画作者,眼神和手劲都不比从前,花非常大的代价画连环画,稿费就一两万,1/ 4与单幅的国画作品完全不能比。
而新生代美院专业画作者,也大多投奔了回报迅速的“动漫怀抱”。
地铁书店:路在何方?据《中国图书商报》报道:出版和渠道之争由来已久,作为“第三渠道”之一的地铁书店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一批地铁书店消失了,幸存者和想要进入者开始了新一轮的思考和探索。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过去,地铁的建设成本和运营费用因为高于其他交通工具,以地铁为日常交通工具的主要是收入不低、喜欢学习和思考、懂得时尚和品位的一类人,而现在乘坐地铁的人群更加广泛,特定的人群比例较低。
在开地铁书店前必须做大量市场调查,掌握包括客流量、读者分层等多方面数据,不可盲目求全求大,同时要选择品种定位,形成地铁书店独有的风格。
创作出版陷低谷儿童文学“纯真年代”没了?据新华网报道:为了纪念中国儿童文学界的一代宗师陈伯吹先生诞辰100周年,上海书展举行“陈伯吹儿童文学桂冠书系”首发会,就上海“昔日儿童文学重镇缘何风光不再”这一议题展开讨论。
读柏杨版《白话资治通鉴》有感_0
读柏杨版《白话资治通鉴》有感读柏杨版《白话资治通鉴》有感《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书名取自“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意。
它是北宋时期司马光历经19年,呕心沥血创作完成的代表作。
爸爸见我喜欢阅读历史,就推荐我看由近代作家柏杨注释的《白话资治通鉴》。
柏杨版《白话资治通鉴》共分72册,记录了从战国时期至五代十国,共1362年的历史。
柏杨不仅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还增加了许多注释与评论。
语言流畅,内容丰富,我一拿到手,就被它深深的迷住了。
司马光和柏杨都太有才了,竟然把复杂的历史写得绘声绘色,让人一目了然。
我已经读到了第十册,从战国一直到新朝灭亡。
在资治通鉴前六册的的历史中,西汉的兴起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汉武帝刘彻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汉武帝是在汉朝即位最久的皇帝,即位长达55年。
他开疆拓土:东打败朝鲜,西疏通西域,南消灭闽越,北打逃匈奴。
汉武帝是和秦始皇齐名的一代明君。
可晚年也干了许多糊涂事:外不爱护百姓,内不管理朝政,而且宠爱奸臣,宫里杀害太子。
随后我看了汉朝中期到新朝灭亡,王莽被砍头的时期。
王莽是一位历史上很有名的人物。
他本来是汉元帝皇后的侄子。
年轻的时候,父母早早的就去世了。
他谦虚好学,为人仗义,获得了上自太后,下自百姓的一致好评。
可当他慢慢把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里之后,听信“汉高祖让位给王莽”的谣言,毒死汉平帝,自己当了皇帝,西汉王朝就这样的灭亡了。
()可当他篡位以后,因为崇尚古代,不顾一些大臣的反对,按照自己的设计发起了大改革。
结果不但没成功,还爆发了以赤眉、绿林为首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就是因为王莽过分专制,不爱护百姓引起的。
等爆发了农民起义之后,他还听信谗言,不去镇压。
到最后刘秀取得昆阳大捷之后,王莽才如梦初醒,可他的主力都被杀了。
到最后,王宪砍掉了王莽的人头,愤怒的老百姓把王莽的人头踢来踢去,以表示心中的愤怒。
王莽年轻时的朋友肯定想不到他会有这样的下场。
这又使我想起来中国近代时期的国共战争。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序凡例一、本书根据台湾远流出版公司柏杨版《资治通鉴》二○○五年八月第二版出版。
二、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对原书中部分内容作了下列技术处理:1.人名统一。
如“公孙痤、公叔痤”正为“公叔痤”;“魏遬、魏遫”正为“魏遬”。
2.地名校正。
如“巫郡(四川省巫县)”正为“巫郡(重庆市巫山县)”;“武关(陕西省商南县东南)”正为“武关(陕西省丹凤县东南)”;“白马津(河南省浚县)”正为“白马津(河南省滑县)”。
3.汉语拼音校正。
如“单于,音dānyú[丹愉]”正为“单于,音chányú[禅愉]”;“月氏(音yuèshì[悦世])”正为“月氏(音Yuèzhī[悦支])”。
4.译名统一和校正。
如“伊庇鲁士国王皮洛斯”正为“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塞琉卡斯王国”正为“塞琉西王国”。
5.计量单位中的“公里、公分”均改为法定计量单位“千米、厘米”。
6.年代表述。
如“一九三○年代后期”正为“二十世纪三○年代后期”;“前四世纪○○-二○年代”正为“前四世纪最初十年—二○年代”。
7.对原地图作了部分修改,如海岸线——用实线表示古海岸线,细虚线表示今海岸线。
8.对原文中“中华”、“中国”、“蛮族”等表述作了适当修改,如涉及汉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文中,原文“中国”改为“汉朝”。
9.还有个别其他方面的改动,不再一一列出。
柏杨先生对于许多史实的评论,表示他个人独立的见解,我们尽量保持原貌,见仁见智,读者诸君自能明鉴。
柏杨序(1)我一直抱着把《资治通鉴》译成现代语文的心愿,而今得以实现,非常兴奋。
因为,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事实上只有两部史籍,才是最有价值的著作,一是司马迁的《史记》,另一就是司马光的这部《资治通鉴》。
司马光在十一世纪宋王朝时,领导保守党(旧党),跟以王安石为首的革新党(新党)对抗,双方都曾一度失势。
就在保守党一度失势期间,司马光完成这部巨著。
《资治通鉴》本是一部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的中国中古时代编年史,包括中国历史上最混乱和最苦难的四个时代:战国时代前四八○-前二二一年三国时代二二○-二八○年大分裂时代二八一-五八九年小分裂时代九○七-九五九年司马光以无比的魄力和高瞻远瞩,而他的编辑群更都是知识渊博的史学专家,所以能使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紊乱如麻的史迹,得以条理分明的呈现于世。
白话资治通鉴全集
白话资治通鉴全集白话资治通鉴全集-----接续------原著宋司马光太史公司马迁曰:魏惠王之所以能自身不死,国家不被瓜分,是由于韩、赵两国意见不和。
如果按照其中一家的办法去做,魏国一定会被瓜分。
所以说:“国君死时,无继承人,国家就会被击破。
”资治通鉴第二卷周纪二显王元年(癸丑、前368)周纪二周显王元年(癸丑,公元前368年)[1]齐伐魏,取观津。
[1]齐国攻打魏国,夺取观津。
[2]赵侵齐,取长城。
[2]赵国入侵齐国,占领长城。
三年(乙卯、前366)三年(乙卯,公元前366年)[1]魏、韩会于宅阳。
[1]魏国、韩国在宅阳举行会议。
[2]秦败魏师、韩师于洛阳。
[2]秦国在洛阳击败魏国和韩国军队。
四年(丙辰、前365)B>四年(丙辰,公元前365年)[1]魏伐宋。
[1]魏国攻打宋国。
五年(丁巳、前364)五年(丁巳,公元前364年)[1]秦献公败三晋之师于石门,斩首六万。
王赐以黼黻之服。
[1]秦献公在石门大败韩、赵、魏三国联军,斩首六万人。
周王特地颁赏他绣有黑、白、青花纹的服饰。
七年(己未、前362)七年(己未,公元前362年)[1]魏败韩师、赵师于浍。
[1]魏国在浍地击败韩国和赵国军队。
[2]秦、魏战于少梁,魏师败绩;获魏公孙痤。
[2]秦国、魏国在少梁激战,魏国军队大败而逃,公孙痤被俘。
[3]卫声公薨,子成侯速立。
[3]卫国卫声公去世,其子卫速即位为卫成侯。
[4]燕桓公薨,子文公立。
[4]燕国燕桓公去世,其子即位为燕文公。
[5]秦献公薨,子孝公立,孝公生二十一年矣。
是时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馀,楚、魏与秦接界。
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
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
[5]秦国秦献公去世,其子即位为秦孝公。
孝公已经二十一岁了。
这时黄河、崤山以东有六个强国,淮河、泗水流域十几个小国林立,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
魏国筑有一道长城,从郑县沿着洛水直到上郡;楚国自汉中向南占有巴郡、黔中等地。
洛阳伽蓝记
目录洛阳伽蓝记序卷一卷二卷三卷四版权信息书名:洛阳伽蓝记作者:杨衒之出版方:明天远航出版时间:2018.2ISBN:E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魏抚军府司马杨衒之撰)三坟五典之说,九流百氏之言,并理在人区,而义兼天外。
至於一乘二谛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自项日感梦,满月流光,阳门饰豪眉之像,夜台图绀发之形。
尔来奔竞,其风遂广。
至晋永嘉唯有寺四十二所。
逮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逾盛。
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
於是昭提栉比。
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摸山中之影。
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
岂直木衣纟弟绣,土被朱紫而已哉!暨永熙多难,皇舆迁邺,诸寺僧尼,亦与时徙。
至武定五年,岁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览洛阳。
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
野兽穴於荒阶,山鸟巢於庭树。
游儿牧竖,踯躅於九逵;农夫耕老,艺黍於双阙。
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
京城表里凡有一千馀寺,今日寮廓,钟声罕闻。
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
然寺数最多,不可遍写,今之所录,上大伽蓝。
其中小者,取其详世谛事,因而出之。
先以城内为始,次及城外,表列门名,以远近为五篇。
余才非著述,多有遗漏。
后之君子,详其阙焉。
大和十七年,高祖迁都洛阳,诏司空公穆亮营造宫室。
洛阳城门,依魏、晋旧名。
东面有三门。
北头第一门曰“建春门”,汉曰“上东门”。
阮籍诗曰:“步出上东门”是也。
魏、晋曰“建春门”,高祖因而不改。
次南曰“东阳门”,汉曰“中东门”,魏、晋曰“东阳门”,高祖因而不改。
次南曰“青阳门”,汉曰“望京门”,魏、晋曰“清明门”,高祖改为“青阳门”。
南面有四门。
东头第一门曰“开阳门”。
初,汉光武迁都洛阳,作此门始成,而未有名。
忽夜中有柱自来在楼上。
后琅琊郡开阳县言南门一柱飞去,使来视之,则是也。
遂以“开阳”为名。
自魏及晋,因而不改,高祖亦然。
次西曰“平昌门”,汉曰“平门”,魏晋曰“平昌门”,高祖因而不改。
台湾出版《资治通鉴》白话本
作者: 艾奇
出版物刊名: 中国出版
页码: 49-49页
主题词: 资治通鉴 青年人 台湾出版 白话 杂文作家 中华民族 发行人 司马光 出版社 编年史
摘要: <正> 据报道,台湾远流出版社发行人王荣文认为,台湾的青年人多数对文史书籍十分感兴趣,意在借此了解中国的过去与未来。
他举例说,最近远流出版社出版的柏杨所评著的白话《资治通鉴》就十分受欢迎。
柏杨是台湾著名杂文作家,其风格以反映中华民族性著称。
在远流的投资下,他以月刊的形式,以司马光编年史的《资治通鉴》为蓝本,以白话评著该书。
王荣文指出,此书特色在于柏杨不是死板地解释。
柏杨版《资治通鉴》的翻译问题
柏杨版《资治通鉴》的翻译问题
衣抚生
【期刊名称】《中国图书评论》
【年(卷),期】2016(0)12
【摘要】柏杨先生是当代著名作家6他的白话版I资治通鉴》语言幽默风趣,点评犀利独到,在民间具有较大影响力。
早在2011年,该书发行量就已经超过1_〇万册,甚至被称为“有华人的地方,都在读这本书”m。
然而在出版繁荣的背景下,该书却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柏杨先生文言文水平不高,又缺乏史学知识储备,这导致他的白话文翻译错误比较多,有可能会对广大读者产生误导。
笔者仅随手翻阅了一小时,就发现十余条错误。
【总页数】3页(P58-60)
【作者】衣抚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发行量突破1000万册
2.《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发行量突破1000万册
3.本期力荐:《柏杨版资治通鉴》
4.关于《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秦汉风雨》的商榷
5.《柏杨全集》简体中文版首次在大陆出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话资治通鉴1
所以才德全备的叫做“圣人”,才德全无的叫做“愚人”;德行胜过才能的叫做“君子”,才能胜过德行的 叫做“小人”。
一个人的过失很多,人们的怨怒往往出于无形,而非明白表露,所以要防患于未然。’君子如能谨慎小事, 才没有大患。
一般人的通病是安于故常,因此当政策开始推行的时候,不可以和他们共同讨论,只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 果实。德行高尚的人,讲的话往往和世俗的说法不同,成功立业的人,做的事也经常和众人的计划不一样。
精彩摘录
由此看来,任何事情的发展,莫不是先由细微末节而后逐渐显著。圣人的思虑深远,所以能在细微处小心处 理;一般人见识短浅,所以必须等严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才设法补救;在细微处处理,用力少而功效多,到严 重时补救,往往竭尽所能还达不到效果。
如果对一个人,平常多注意和他亲近的人,有钱时注意和他交往的对象,显达时注意他保举的人士,穷困时 注意他有所不为的操守,贫贱时注意他不随便谋取的态度,从以上五种角度观察,就可以判断一个人的优劣了, 何必跟我商量呢!
读书笔记
花了一个月时间,断断续续读完,比文言文清晰很多,大体上理顺了汉代的几位皇帝。 这本书带我走进了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和秦汉隋唐皇朝,有些内容属于扫盲,有些内容属于纠正缪误, 总之,自淑,诲人,知道而乐!。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翻译的不错,挺流畅,就是有些俗语成语诗句就可以不翻了。 买了五年的资治通鉴,这两天心血来潮想看,纸质本与电子书翻译本对照着看!不慌不忙,不贪多,慢慢笔 记,边写边看,收获很大!!。 这个版本是台湾的学者翻译的,翻译内容比较流畅,我是对照古文来看的,是个不错的工具书。 司马缸砸光,聪敏人!他的评论很有见地,不过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还是有很多过于教条,儒家思想过重, 可能是古文翻译成现代文的缘故,读起来缺乏动力,很呆板,后面还有好几本,决定先读一读文言文对照版,然 后再继续。 为数不多的可以让我细读的史书。
《资治通鉴》白话文
《资治通鉴》白话文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编写的一部历史著作,以简明扼要的文字,
对中国的历史事件进行纪录和分析。
下面是《资治通鉴》的一些白
话文解读。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他是宋朝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学者。
他在这部书中,以年代为纵线,对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军事和
社会事件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记载。
他对历史事件的分析非常独到,
以事实为基础,并力图找出其中的规律和道理。
《资治通鉴》的书名中,“资治”意味着收集资料,并加以分析和
治理。
这部书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为中国的治理提
供经验和教训。
而“通鉴”则意味着全面而系统地阅读和研究历史。
《资治通鉴》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编年史,按照年代顺
序记载历史事件;二是纪传体,以人物为线索,介绍历史人物的生
平和事迹。
这两个部分相辅相成,既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等各
个方面,也展现了历史人物的高度个性和对历史的影响。
《资治通鉴》的白话文解读就是尽量避免使用古文的繁复难懂的语言,以简洁明了的文字来表达历史事件的经过和含义。
这样可以更
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历史,并从中获得启迪和教益。
总之,通过阅读《资治通鉴》的白话文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从中汲取智慧,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借鉴和指导。
柏杨版资治通鉴—目录
柏杨主编《白话资治通鉴》全套电子版《资治通鉴》涵盖了中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公元前403至公元959年)文化、政治、经济、人物性格的缩影,是一部足以了解中国政治运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必读史书。
九百年后的今天,在柏杨先生十年孜孜不倦、现代语词的译解下,使得原本晦涩难解的文言文《资治通鉴》,从此有了平易可亲的一面。
柏杨:没人读《资治通鉴》不奇怪记者:您编的柏杨版《资治通鉴》很受欢迎,因为它通俗易懂,历史上许多好书如今许多人都不敢看,因为看不懂,您怎么看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柏杨:没人读《资治通鉴》我并不奇怪,我很理解现在的年轻人,不是不想看,而是看不懂,你想,一千年前的文言文,要看懂得翻多少字典啊,且语言是常新的东西,一直在随社会发展而改变,日本光是对《西游记》的翻译如今已是第五代了,莎士比亚、大仲马等作品在英法等国家也都是屡次重译的。
所以我出版的《资治通鉴》版本就是想起个带头作用,“兵部侍郎”是什么?我把它说成“国防部长”不就懂了?其实只要有一小部分人来做这件事就够了。
柏杨版资治通鉴总目录第01册战国时代第02册吞并六国第03册楚汉相争第04册匈奴崛起第05册黄老之治第06册对外扩张第07册宫廷斗争第08册万里征战第09册昏君辈出第10册王莽篡夺第11册全国混战第12册马援之死第13册燕然勒石第14册跋扈将军第15册黄巾民变第16册东汉瓦解第17册赤壁之战第18册三国鼎立第19册三国衰微第20册司马夺权第21册八王之乱第22册大分裂第23册民族融合第24册石虎肆虐第25册苻坚崛起第26册淝水之战第27册北魏兴起第28册十国并立第29册刘裕篡晋第30册南北朝始第31册南北大战第32册南齐兴起第33册孝文改革第34册南齐衰亡第35册洛阳暴动第36册河阴屠杀第37册遍地血腥第38册饥死宫城第39册禽兽王朝第40册北周禁教第41册突厥可汗第42册南北统一第43册官逼民反第44册江都政变第45册玄武门第46册贞观之治第47册黄金时代第48册武曌夺权第49册女皇登极第50册韦后乱朝第51册开元盛世第52册范阳兵变第53册睢阳之围第54册皇后失踪第55册泾原兵变第56册猪皇帝第57册元和中兴第58册牛李党争第59册甘露事变第60册大中之治第61册黄巢民变第62册狼虎谷第63册军阀混战第64册大黑暗第65册五代时代第66册小分裂第67册千里白骨第68册半截英雄第69册儿皇帝第70册横挑强邻第71册高平之战第72册分裂尾声。
《资治通鉴》白话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资治通鉴》白话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由宋代文学家司马光创作完成。
该书以纪传体的形式,将二十四史的内容概括编纂而成,涵盖了从春秋时期到五代十国的历史。
与其他史书相比,该书在历史纪事的选择、整理和叙述方式上都有独到之处。
在文章引言的部分,我们首先需要概述《资治通鉴》的整体内容和特点。
这本书是司马光以历史资料为基础,以自己独到的历史思想和观点为指导,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的结果。
司马光在创作《资治通鉴》时,力求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还原历史真相,体现了他对历史的严谨态度和深厚学识。
《资治通鉴》的特点之一是其内容广泛而全面。
作者以纪传体的形式,将历史事件进行编年排列,以确保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不同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和发展。
该书详实地记录了各个朝代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社会风貌等,使读者可以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
此外,《资治通鉴》还以其严谨的史料选择和独特的叙述方式而闻名。
作者根据历史资料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从众多史书中选取并整理了最为精确的史料,以确保书中的叙述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此外,司马光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注重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使读者能够明晰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内在联系。
《资治通鉴》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它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材料和信息,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其次,该书的纪事本身蕴含着历史演变的规律和教训,对于我们认识历史背后的逻辑和思考历史的意义具有重要启示。
最后,司马光在书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评述和总结,对社会政治、人文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和观点,对后世的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总之,《资治通鉴》作为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历史巨著,凭借其广泛而全面的内容、严谨的史料选择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认识历史规律和启迪现实生活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柏杨曰:资治通鉴启示录
“政治不是道德的竞技场,也不是权力的游戏。政治是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的体现。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应该以民为本,以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为己任。”
“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一个国家的强盛与繁荣,取决于其人才的培养和 利用。我们必须尊重人才,珍惜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让他们发 挥出自己的才华。”
在第三部分总评中,柏杨先生对整个历史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提出了许多深 刻的见解和观点。这部分内容是整部书的结尾之作,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 入的历史视角。
从具体内容上看,这本书的目录也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见解。例如,“历史 的残酷与人生的哀歌”、“权力的诱惑与道德的约束”、“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等等,这些标题都揭示了柏杨先生对历史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通过这些标题, 我们可以看到柏杨先生对于历史的看法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他不仅历史的宏观 发展,也历史的微观变化;不仅历史的必然性,
柏杨先生还在书中融入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思考。他通过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所见所闻,与读 者分享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独到见解。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书中的内涵,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 理解了柏杨先生的思想体系和人格魅力。
《柏杨曰:资治通鉴启示录》这本书是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它不仅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资治 通鉴》这部史书,更让读者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智慧和启示。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还是对 人生和社会有思考的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不少的收获和启示。
《柏杨曰:资治通鉴启示录》这本书的目录分析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见解, 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是整部书的核心和灵魂。通过深入剖析这本书的目录,我们 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柏杨先生的思想和观点,更加深入地认识历史的规律和启示。
作者简介
这是《柏杨曰:资治通鉴启示录》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资治通鉴柏杨白话
资治通鉴柏杨白话
【最新版】
目录
1.资治通鉴的概述
2.柏杨白话对资治通鉴的贡献
3.柏杨白话资治通鉴的价值
4.对柏杨白话资治通鉴的评价
正文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史书,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全书共有 294 卷,记载了自公元前 403 年至公元 959 年,跨越1363 年的历史。
这部书以其严谨的史实、优美的文字、广泛的内容和独特的见解,成为中国史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柏杨,原名杨振宇,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作家。
他将《资治通鉴》翻译成白话文,使其更易于现代人阅读和理解。
他的这一贡献,无疑使这部伟大的史书在现代社会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柏杨白话的《资治通鉴》不仅保留了原文的史实和观点,更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这部史书的价值。
对于历史学者,它是一部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对于普通人,它是一部学习历史、理解历史的好教材。
然而,对于柏杨白话的《资治通鉴》,也有不同的声音。
有人认为,将一部经典的史书翻译成白话文,会失去原文的韵味和价值。
但无论如何,柏杨白话的《资治通鉴》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这部史书,了解到中国的历史,这也是无法否认的贡献。
总的来说,柏杨白话的《资治通鉴》无论是在史学研究上,还是在推广中国历史文化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资治通鉴序|赵顼柏杨
资治通鉴序|赵顼柏杨有孚维心 2018-01-26 20:47御制资治通鉴序朕惟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
”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戒於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紬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传,罔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
惟其是非不谬於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才矣。
若稽古英考,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
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秘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
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托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系也。
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敎,断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四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册牍之渊林矣。
荀卿有言:“欲观圣人之迹,则於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
”若夫汉之文、宣,唐之太宗,孔子所谓“吾无间焉”者。
自余治世盛王,有惨怛之爱,有忠利之教,或知人善任,恭俭勤畏,亦各得圣贤之一体,孟轲所谓“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
至于荒坠颠危,可见前车之失;乱贼奸宄,厥有履霜之渐。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故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治平四年十月初开经筵,奉圣旨读资治通鉴。
其月九日,臣光初进读,面赐御製序,令候书成日写入。
御制资治通鉴序柏杨译文赵顼序我知道,高级知识分子差不多都熟悉前代所发生的事情,用以砥砺品德。
所以他们才心理健康,神采四射,每天向前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仰望星空──曹操◎吳岱穎我累極了,一下子撲到床上。
我認為我是睡著了,因為我醒來的時候,發現滿天星斗照在我的臉上。
田野上的聲音一直傳到我的耳畔。
夜的氣味,土地的氣味,海鹽的氣味,使我的兩鬢感到清涼。
這沉睡的夏夜的奇妙安靜,像潮水一般浸透我的全身。
這時,長夜將盡,汽笛叫了起來。
它宣告有些人踏上旅途,要去一個從此和我無關痛癢的世界。
……面對著充滿資訊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這個世界的動人的冷漠敞開了心扉。
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去曾經是幸福的,我現在仍然是幸福的。
──卡繆《異鄉人》這是一個被社會流放判刑,又被奪去性命的人,在一個繁星閃耀的夜晚,對生命最動人的告白。
他的確殺了一個阿拉伯人,但荒謬的是判刑的理由和殺人一點關係也沒有,卻是為了他孚喪不流淚,在母親的喪禮上打了花稍的領帶,而且喪禮後還帶女友到海邊去逍遙快活。
這些理由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文明時代,早就是「人不知而不慍」,只要保持低調就沒關係的自去生滅,但他偏偏招惹上身,最後送了性命。
人生原本海海,竟有這樣倒楣的事。
你以為這不過是某個法國人寫的寓言體小說,而這種事情很神奇的老在發生。
許多人想反抗體制,卻總是無力回天,只好選擇消極抵抗,我行我素過日子。
但這個體制的力量猶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莫名其妙就會自己找上門來整你,而且非要送你進鬼門關似的,手段狠辣極了。
至於罪名,說穿了也就是那一百零一條:「莫須有」。
說到被體制惡整以至於人頭落地的,當然非嵇康莫屬。
讓他人頭落地的罪狀,竟然只是「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輕時傲世,無益於今,有敗於俗。
」這種罪狀,跟「莫須有」三個字也差不多。
關於他,蔣勳是這麼說的:「(嵇康)到了四十歲時遭小人陷害,說他違背社會禮俗,最後被押到刑場砍頭。
他究竟作了甚麼傷風敗俗的事?不過就是夏天穿著厚棉衣在柳樹下燒個火爐打鐵。
這不是特立獨行嗎?這不是和群體的理性文化在對抗嗎?而這是法律在判案還是道德在判案?」是不是道德在判案,想要講清楚說明白,我們得再倒退一個世代,去找一個不擇手段,不講道德,不問門閥與資歷,甚至是「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只要有才能,皆見進用的人。
這個人,就是曹操。
放蕩少年成長史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生於東漢桓帝永壽元年,死於獻帝建安二十五年。
他是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生前官至漢丞相,功封魏王;死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為魏武帝。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陳壽《三國志》說他是:「太祖武皇帝……漢相國參之後。
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
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
嵩生太祖。
」把名人拉來當祖先,本是人之常情,至於實情如何,不需多加計較,但曹家家風確實是淳厚的。
司馬彪續漢書就記載了這樣的一件事:曹騰的父親曹節素以仁厚著稱於鄉里,曾有鄰人家中走丟了一條豬,以為是曹節牽走了,上門追討,曹節笑而不爭。
之後走丟的豬隻又自己回來了,鄰人大為慚愧,上門認錯謝罪,曹節只是笑而受之,因此在鄉里更受敬重。
至於曹操的祖父曹騰,以及父親曹嵩,都以仁孝見稱,並居高位。
不過對於少年曹操來說,仁孝家風在他身上似乎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他天生聰明,卻老是拿來使奸逞惡,沒半點正經用途。
〈曹瞞傳〉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曹操少年時喜歡飛鷹走狗之事,是個浪蕩子,他叔父看不慣,一天到晚向曹嵩告狀,讓曹操心懷不滿。
某天兩人冤家路窄在街上相逢,曹操心生一計,假裝中風,讓叔叔大吃一驚,趕回家去告訴曹嵩,但當曹嵩看見兒子,卻又是好端端一個正常樣。
當他問曹操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曹操說:「初不中風,但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
」從此曹嵩便不再相信弟弟的告狀。
一個小小手段,就能離間兄弟感情,真是聰明險惡,手段狠辣。
但誰曉得在這奸巧少年的心中,竟然隱藏著一股大志向?首先看出曹操特異之處的,是當時的名士橋玄。
橋玄曾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橋玄又勸曹操結交許劭,許劭納之,從此曹操才慢慢打開自己的知名度。
據說曹操曾問許劭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物,許劭不答。
曹操反覆問之再三,許劭才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這樣的答案,惹來他一陣大笑,但這兩句話,卻是對他日後的發展最精準的預測了。
或許真是要放蕩過,才知回頭的可貴,二十歲的曹操背負著許多人的寄望,終於收束心性,正正經經做起官來:「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徵拜議郎。
」然而漢末亂世,宦官外戚之爭勢如水火。
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想要聯手誅除閹宦,反為所害。
曹操再三上書直陳是非,但靈帝不能用。
此後政教日亂,奸邪當道,曹操知道世道敗壞如此,已然不可匡正,於是不復獻言。
但曹操的才能本非亂世所能掩沒,過不了多久,改變曹操一生的大事就要發生,從此一生戎馬,邁向爭雄於天下的漫漫長路。
亂世奸雄的權力之路靈帝光和末年(西元一八四年),發生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起義,史稱黃巾之亂。
曹操由於鎮壓黃巾軍有功,升任濟南相,而後為東郡太孚,但是他稱病告歸鄉里,辭不赴任。
此時天下騷動,先有冀州刺史王芬等謀廢靈帝之事,後有西北金城郡的糾眾造反事件;更逢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不成,反為所殺,而董卓進京改立獻帝,京都大亂。
曹操不願接受董卓的拉攏,於是更名改姓,潛逃出洛陽,返回家鄉陳留,散盡家財,糾舉義兵,揭竿起義,討伐董卓。
獻帝初帄元年(西元一九0年),曹操和各地方勢力結盟,而以袁紹為盟主,同時起兵。
但曹操出師不利,兵敗受傷,而聯軍內部又自相殘殺,難成大事。
到了初帄三年(西元一九二年),董卓被司徒王允和呂布所殺,討董大業似乎不了了之,這時卻又發生青州百萬黃巾大軍入侵兗州之事。
曹操受推舉擔任兗州牧,歷經苦戰,終於逼降黃巾軍,收編降卒,又從中選出精銳,號稱「青州兵」,從此曹操的勢力才正式成形。
又是多少年後,曹操奉戴天子,擊破呂布,在官渡之戰中大敗袁紹,統一中國北方,當上了丞相。
此時的曹操,意氣風發,不可一世。
於是親率大軍,南征荊州,企圖先滅劉表,後擒孫權,一統天下。
不料就在這年(建安十三年,西元二0八年)冬天,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於孫權和劉備聯軍之手,損失慘重。
此後魏蜀吳三國鼎立,歷史上的三國時代,於焉正式開始。
但曹操並未就此打消對於權力的野心,他五年後自封魏公,又三年後自封魏王,自加九錫,甚至僭越禮制,出入俱用天子儀典。
他巨大的權力慾望到達頂點,把漢獻帝當成手中傀儡,一切政令俱由己出,權傾朝野,早已是實際上的皇帝了,只要他願意,隨時可以即天子位,用不著理會誰的閒言閒語。
但曹操,多麼令人困惑的,竟然始終沒有這麼做。
內在的矛盾建安二十四年(西元二一九年),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
曹操向群臣出示孫權的來書,他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依照《魏氏春秋》的記載,群臣希望曹操能夠接受建議,即位稱帝,但曹操並沒有點頭。
他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意思是即使上天真的要他當皇帝,他寧可像周文王對商紂王一樣,事奉漢獻帝就好。
這種話,聽來真是諷刺。
政治上的曹操陰沈深厚,正如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所說:「以魏武之暴戾強伉,加有大功於天下,其蓄無君之心久矣,乃至沒身不敢廢漢而自立,豈其志之不欲哉?猶畏名義而自抑也。
」他害怕背負罵名,寧可讓兒子去稱帝。
在〈讓縣自明本志令〉裡,他說:「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
」但在曹操的內心深處,對於「名義」二字,難道真有任何畏敬嗎?文學上的曹操是崇高的,他將一切無端發生的興寄,全化為樂府之詩。
雖然和古代流傳的樂府頗有不同,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究竟一氣通貫。
許多人激賞這樣的曹操,只是〈短歌行〉裡渴望「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曹操,同樣也是殺了陳宮、呂布的那個曹操。
他在〈薤露行〉、〈蒿里行〉之中書寫對於現實的憂閔,卻在〈陌上桑〉裡「駕虹蜺,乘赤雲」,又見王母,又謁東君的,抒發懼死求以的心念。
〈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裡的他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對現實仍有期待,而又在〈卻東西門行〉裡懷想故鄉:「狐死歸首丘,故鄉安可忘!」曹操的內心,總是這樣閃閃爍爍,有好多生滅不定的念頭。
在〈對酒〉一詩中,他這樣描述理想中的國家:對酒歌,太平時,吏不呼門。
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禮讓,民無所爭訟。
三年耕有九年儲,倉穀滿盈。
斑白不負載。
雨澤如此,百穀用成。
卻走馬,以糞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愛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養有若父與兄。
犯禮法,輕重隨其刑。
路無拾遺之私。
囹圄空虛,冬節不斷。
人耄耋,皆得以壽終。
恩德廣及草木昆蟲。
這是他渴望創造的太帄盛景,和柏拉圖的《理想國》、摩爾的《烏托邦》有得拚。
但曹操的父親曹嵩被殺之後,曹操為了復仇,竟在徐州展開大屠殺。
《後漢書》記載「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
」安定與殺戮,這巨大的矛盾,竟同時充斥在曹操深沉的內心裡。
那真的是一種巨大的矛盾,糾纏他的生命,在斷裂的時代中,不斷誘發人們斷裂的夢。
翻湧在曹操性格底層的意識,讓他無時無刻不感覺到,那推動這個世界運行的力量,其本質究竟還是悲哀的。
他渴望統一天下,結束人民的痛苦,但他選擇陎對無情命運的方式,竟是比命運更加無情。
上德不德,如何有德?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老子三十八章無情,所以能夠運萬物於掌心,納萬物為己用,可以超越前人定下的種種規範,任隨自己的心意做去,而不覺得有所愧疚。
曹操先後頒佈了〈求賢令〉、〈舉賢勿拘品行令〉,希望「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使「士無遺滯,官無廢業」。
他是第一個公開跳出來說「道德無用」的人,對他來說,用舊道德來建構新時代,這是不可能的任務。
只有打破了名教的傳統,顛覆了人們原先的看法,使才德分離,然後能人盡其用,但曹操,從此也成為了罪人。
在非常的時代使用非常的手段,在亂世裡淈泥揚波,曹操揚棄了道德,讓傳統的價值崩毀了,卻無法建立新的價值。
他種下的禍患慢慢醞釀發酵,終於造成歷史上最混亂的一段。
對曹操而言,他只是想打開名教的門柵,接引那些有才能的人;但對於後世的統治者而言,名教的門柵已被改造成一座斷頭臺,最好的用途是拿來整肅異己,脅迫合流。
這時的道德,只是經過人為扭曲的道德空架子,去聖藐遠,寶化為石,恐怕不是這位從浮浪子弟到位列三公,從府官小吏到手執天子權柄的掌權者,所能逆睹的願景。
所以嵇康掉了頭,並不是像蔣勳所問的那樣:「是法律在判案還是道德在判案?」卻是私心私欲在斷案,是對群體力量的恐懼在斷案。
在小說《一九八四》裡,歐威爾對於這個問題有了更明白的揭示:為了遏止來自於群體的革命力量,國家必須對人民施行最細密的統治。
從行為到心理,國家的力量無孔不入,它用謊言取代真理,用無知遏止力量,使人民在灰色的世界裡,懷抱貧窮和仇恨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