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地区位理论的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区位理论(我讲课的随笔)

区位理论(我讲课的随笔)

区位理论(我讲课的随笔)区位理论产生于19世纪20—30年代,其标志是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J.H.V.Thunen)的著作《孤立国》的出版。

杜能根据资本主义农业与市场的关系,探索因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分带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论。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欧的基础性工业特别是钢铁和机器制造业蓬勃发展,交通运输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工业区位问题。

19世纪80年代,德国经济学者龙哈德(Wilhelm Launhardt)提出了“龙哈德区位三角形”(standorts dreieck),其论文《商业趋向的理论》(1872)、《工业合理区位的确定》(1882)已体现出工业区位论的早期思想。

20世纪初,工业区位论的集大成者德国经济学者韦伯(A.Weber)在其经典著作《工业区位论》中对工业区位理论进行系统地分析和阐述,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继韦伯之后,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Tord Palander)和美国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等人对工业区位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

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许多学者把研究的目光转向对城市空间配置的研究。

德国地理学者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在其著作《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中根据聚落和市场的区位,绘出了正六边形市场网络图,由此创立了中心地理论。

7年后,德国经济学者廖什(A.Losch)利用克里斯塔勒理论的框架,并在其基础上建立了市场网络模型,把中心地理论发展成为产业的市场区位论。

这些区位论都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以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价格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单个厂商的最优区位决策,因此,这些理论又被称为古典区位论。

现代区位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这一阶段区位论的研究将数量统计、线性规划、投入—产出分析等数量方法以及系统论、运筹学思想与方法用于对区域经济运行的动态性、总体性进行描述。

背景19世纪后半期是西欧自由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土地的区位利用原理

土地的区位利用原理

销售收入 总成本

C3
R M1 M2 M M3
C’
R’
C1 C2 C

O
N1 N2
N
N3
距离

图5

结论

该工厂距离中心市场的半径 不能大于N。
在土地无偿使用的条件下, 该厂主应尽量使工厂建于距离中 心市场最近的地方,以获取超额 利润。


这种超额利润实质上是土地 价值的体现。
这种超额利润不是依厂主经 营才能或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而 是由于占据优越的地理位置。

第二节 区位经济效益

一、优位经济效益 二、外部经济效益 三、土地位置与商业资金的流通效率••一、优位经济效益

是指优越的地理位置所带来 的“额外”经济效益。
优位经济效益的表现形式有 以下3种:


地理优位效益

交通优位效益
资源优位效益

二、外部经济效益

是指企业内部效率提高,但其 本身不支付代价,而由企业外部的 经济行为所产生。

市场半径越小的土地,级差 收益越高,级差地租也就越高。
结论

只有出得起最高地租的企业 (行业),才能把企业配置于最佳 位置;
出不起高额地租者,只能依自 己的情况远离市场中心,寻找自己 适宜的位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利润 总是趋于平均,进行区位选择时



一要考虑特定产品(行业)的 总成本;
二要考虑生产该产品,在特定 位置能增加多少收益。

二种产品的例子

我们考虑A、B两种产品的生产、 运输与销售。
设A产品的生产成本为CA, A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城市各处 是相同的,所以生产成本曲线 为一条水平直线;

《区位和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论》[美]威廉阿朗索著读后感

《区位和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论》[美]威廉阿朗索著读后感

《区位和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论》[美]威廉阿朗索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区位和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论》[美]威廉阿朗索著读后感《区位和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朗索所著,该书深入剖析了区位、土地利用和地租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地租的一般理论。

阅读此书,让我对城市经济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我国的土地利用政策有了新的思考。

阿朗索在书中指出,区位是决定土地利用和地租分配的关键因素。

他认为,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其价值取决于其区位和用途。

这一观点在我国尤为明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尤其是市中心地段,土地价值更是寸土寸金。

这也解释了为何我国的土地利用政策始终强调“节约用地、集约用地”。

书中提到,地租是土地价值的表现,是土地所有者从土地使用权转让中获得的收益。

在我国,地租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土地出让金,另一种是土地使用税。

然而,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地租水平远高于其他国家。

这导致我国土地市场存在严重的泡沫,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阿朗索还分析了地租分配的不公平现象。

他认为,地租分配应遵循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

然而,在我国现实中,地租分配却存在很大的不公平。

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金获得大量财政收入,而另一方面,农民的土地权益却得不到有效保障。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书中还讨论了土地利用政策对地租的影响。

阿朗索认为,政府应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调控地租水平,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我国近年来也在不断调整土地政策,如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遏制地租过快增长,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第二篇范文:《区位和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论》[美]威廉阿朗索著读后感从生态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区位和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论》提供了对土地利用和地租分配的深刻理解,这对于我们思考如何在生态可持续的背景下进行土地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于土地区位理论的读书笔记

关于土地区位理论的读书笔记

关于土地区位理论的读书笔记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土地区位论主要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孤立国)、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四大理论。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的目的是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的获得利润,它有以下六个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4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根据区位经济分析,杜能提出六种耕作制度,形成六个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成同心圆分布,即为杜能圈。

有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圈(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林业圈(生产木材供城市居民薪柴、建筑、家具之需),轮作式农业圈(生产粮食供居民生活),谷草式农业圈(生产谷物与畜产品),三圃式农业圈(1/3种黑麦、1/3种燕麦、1/3休闲,3区轮作),畜牧业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关于工业企业空间位置选择的理论。

由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提出。

其基本假设是:①研究对象是一个均质国家或特定区域;②工业原料、燃料产地在特定地点,且该地点已知;③工业产品的消费地点和范围已知,且需求量不变;○4劳动力供给已知,劳动力不能流动,在工资率固定的情况下,劳动力攻击充裕。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通过对运输劳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工业区位配置的理想区位。

有3个法则:①运输区位法则、②劳动区位法则、③集聚(分散)区位法则。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认为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

因此提出了以下基本前提:1、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自然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

区位知识点总结

区位知识点总结

区位知识点总结一、区位的概念区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描述的是一个地理位置相对于其他地理位置的位置关系。

在地理学中,区位通常指的是一个地理实体(如国家、城市、地区等)相对于其他地理实体的位置,它涵盖了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和相互关联等方面的内容。

区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在地球表面上相对于其他区位存在的,因此区位具有相对性和相互关联性。

在地理学研究中,区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研究地理实体相互关系和影响的基础,也是分析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影响的重要依据。

二、区位的作用1. 区位与自然环境关系区位与自然环境关系紧密,地理位置决定了地理实体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如气候、植被、土壤、水资源等,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地理实体所受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和方式。

不同地理位置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不同,对地理实体的生产、生活和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

例如,位于亚热带地区的地理实体,气候温暖、降水充沛,适宜农业发展;而位于高纬度地区的地理实体,气候寒冷、降水稀少,适宜开展林业和畜牧业。

2. 区位与经济发展关系区位是经济活动发生的基础,不同地理位置地区的区位条件对其经济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

例如,位于陆地内部的地理实体,交通条件欠佳,交通运输成本高,制约了其经济发展;而位于沿海地区的地理实体,交通条件优越,交通运输成本低,促进了其经济发展。

此外,区位条件还决定了地理实体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不同地理位置地区的区位条件不同,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也不同。

3. 区位与社会发展关系区位条件影响着地理实体的社会发展。

不同地理位置地区的区位条件影响着其文化传统、社会结构、人口分布等方面。

例如,位于沿海地区的地理实体,交通便利、物资丰富,人口密集,人口流动频繁,社会发展较为活跃;而位于内陆的地理实体,交通不便、物资匮乏,人口分散,社会发展较为落后。

三、区位的界定与分析1. 区位的界定区位的界定是指确定一个地理实体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与其他地理位置的相对关系。

区位的界定是地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它决定了地理实体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地理条件,是研究地理实体相互关系和影响的基础。

土地估价理论与方法复习指导:区位理论

土地估价理论与方法复习指导:区位理论

(⼀)农业区位论 意义:(1)提出了农业⼟地利⽤的配置原理; (2)指出了位置级差地租对农业配置的决定作⽤,是城市内部⼟地配置的理论基础; (3)适合⽣产⼒⽔平不发达阶段; (4)对农业⼟地利⽤配置有指导意义。

(⼆)⼯业区位论 1.原理:运输、劳动⼒、集聚因⼦的相互作⽤,决定了⼯业产品⽣产成本最低点作为⼯业企业的理论区位。

当集聚因⼦对成本的节约⼤于由于区位变化增加的运输和劳动⼒成本时,⼯业企业趋向于集聚区位。

2.运输因⼦(运费)对⼯⼚配置的影响 原材料系数=稀有性原材料总重/制成品总重 当原材料系数<1,⼯⼚应配置在中⼼消费地;(如酒⼚、饮料⼚、⽔泥⼚等) 当原材料系数>1,⼯⼚应配置在原材料产地;(如采矿、⾦属冶炼业、⾷品加⼯业等) 当原材料系数=1,配置在原材料产地⾄消费地间的任⼀点。

(如加⼯业等) 3.劳动成本对⼯业区位的影响:当⼀地单位产品中劳动⼒费⽤节约⼤于运费增加时,⼯业趋向布局于该地。

劳动系数(L)=劳动成本指数/地域重量 当劳动系数>1时,指向劳动成本低的区位; 当劳动系数<1时,指向运费低的区位; 当劳动系数=1时,⼆者均可。

4.集聚因⼦将会使运输及劳动⼒定向的区位产⽣偏离,形成由三个因⼦共同决定的区位。

(三)区位理论在⼟地估价中的作⽤ 区位理论在⼟地估价中的作⽤主要结合城市⼟地利⽤分析。

城市⼟地利⽤的实质即是对⼟地区位的利⽤。

由于城市具有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因⽽在空间上便形成了复杂的⼟地区位利⽤格局。

⼀般来说,城市中的重要商业企业总是占据城市的经济区位,但同时商业企业的布局⼜在很⼤程度上决定⼟地区位的优劣。

城市中的⾏政、⽂化、教育事业单位总是占据⼀个城市的环境区位,但同时它们⼜在创造着良好的环境区位。

上述的经济区位和环境区位都是由⼟地区位派⽣的,它们分别从不同的⾓度反映⼟地区位情况:当以经济效益指标衡量⼟地区位时,称之为⼟地的经济区位,简称经济区位;当以环境效益为指标衡量⼟地区位时,称之为⼟地的环境区位,简称环境区位。

土地经济学笔记

土地经济学笔记

概念土地,是地球陆地一定高度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植被的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利用: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

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模式。

集约经营:土地单位面积上使用高比率的变量投入粗放经营:使用大面积土地投入低比率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前提下,对于一个农业生产单位的某一生产过程若其他生产要素保持不变变动生产要素的报酬将随变动要素投入的增加呈现逐渐递增到最大值又递减的趋势。

区位:客观物体分布的地区和地点。

区位理论: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相互关系的学说。

农业区位地租:经营不同区位的土地所获收益差额农业区位地租:不同区域的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差额。

L(区位地租)=Y总产量(m 产品市场价格-c单位产品生产成本)-Yt(单位产品单位距离的运费)d(产地与市场距离)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因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规模经济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首先是单个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其次是各生产要素间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性内部规模不经济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在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原因而导致的收益下降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行业内单个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经济利益外部规模不经济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行业内单个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集聚经济:一个企业的规模扩大而获得的效益,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点所获的得的空间意义上的效规模经济。

土地利用规模:是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所占用土地的面积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保护耕地是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重点。

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集体土地区位理论概述及其对估价的作用

集体土地区位理论概述及其对估价的作用

集体土地区位理论概述及其对估价的作用区位理论的根本宗旨在于揭示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法则。

不动产是发生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场所,并且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点,因此其发展必然遵循一定的空间规律。

区位理论是分析事物在空间上的方位和距离的关系,研究在一定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事物所处的地位、作用、空间分布及其内在联系的理论。

区位理论正是源于级差地租的研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有关空间经济活动的一般性理论。

区位是指社会经济活动及其他人类活动在空间分布的位置,是自然、经济、交通运输地理位置在空间上的有机结合。

(一)区位的概念区位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除解释为地球上某一个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外,还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换言之,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自然地理区位包含地球上某一事物与其周围陆地、山川、河湖、海洋等自然环境的空间位置关系,以及该位置上的地质、地貌、植被、气候等自然条件的组合特征。

经济地理区位是指地球上某一事物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创造的人地关系。

就城市整体而言,则是指一个城市在特定的经济区内所处的具体位置及其与其他市镇,或农村居民点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关系。

就城市内部来说,是某一街区或某一地段在城市中的具体方位,以及它与其他街区或其他地段之间的相对地理位置和相互之间的社交、工作、购物、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

交通地理区位主要是指某城市或市内某地段与交通线路和设施的关系。

它主要体现在通达性方面,通达性好的土地产生好的集聚效益,导致高额租金。

以上3种区位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作用于地域空间,形成土地区位的优劣差异,影响土地的使用价值和收益水平,进而在空间地域上形成不同的土地等级,产生级差地租和地价。

(二)主要的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他于1826年完成的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笔记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笔记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导论1.1 土地与土地利用- 土地:地球表面的物理空间,包括土壤、水体、植被、气候等自然要素。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也是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 土地利用:人类对土地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包括农业、工业、居住、交通、娱乐等。

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影响着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1.2 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对未来的行动进行设计和安排。

规划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和决策过程,旨在实现特定目标并达成预期的结果。

- 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土地利用规划是通过对土地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和评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1.3 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少;地形复杂,土地类型多样,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农业用地占主导地位,但城市化进程加速,非农用地需求增加;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同时,土地开发过度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1.4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任务: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包括制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确定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制定土地利用的总量和强度,制定土地利用的管制措施。

- 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包括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预测土地利用的需求和供给,制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确定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制定土地利用的总量和强度,制定土地利用的管制措施。

此外,土地利用规划还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城乡规划等因素,以确保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1.5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 体系: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和乡级土地利用规划。

区位理论及土地利用

区位理论及土地利用
交通条件:道路通达度、公共便捷度、对外交通便利度、路网 密度等,这些因素可改变土地空间位置,提高其利 用价值。
基础设施:生活设施完善度和公共设施完备度(对土地投资 效益和生产效益有影响)。
环境条件:自然条件优越度、环境质量优劣度、绿地覆盖率 等,对住宅用地有影响。
人口状况:辑因果关系 区位 级差地租 土地价格空间差异 控制区域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最佳空间结构(包括农业、工业、交通、建筑、教育
卫生、商业和金融业) 在市中心收取较高地价、控制中心区的 继续膨胀,在远郊收取较低地价、鼓励工业向郊区发展。
(一)土地区位理论 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6个同心圆)
距离对农业土地利用的影响:随着消费地距离的增加,土地经营愈 粗放。
大田作物
消费 中心
精细作物
2.韦伯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市场区位论等) 韦伯认为:原材料、运输和劳动力 对工业生产起作用 选址为运费最低点
最佳
3.现代区位理论
主要内容
繁华程度:主要反映商服业聚集情况,可形成较强的集聚效益, 提高区域内土地利用效益。

土地资源学笔记

土地资源学笔记

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利用规划(一)定义: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属于空间规划(二)主要任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

(三)具体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土地利用规划是首要任务。

使经济、生态、社会三效益的总体最优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利用系统的核心内容,结构决定功能。

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结构的实质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面积的数量比例关系。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在不增加土地投入的条件下,实现土地产出增长以获得结构效应的有效途径。

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规划属于空间规划。

就是最终确定在何时、何地和何种部门使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分布状态,并结合土地质量和环境条件加以区位选择,最终将各业用地落实在土地之上。

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在宏观布局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利用土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产出率和利用率,降低其占有率。

(四)内容:(0506简答)●规划的具体内容,因客观环境条件的差异,其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从总体而言,从宏观到微观,整体到细部,土地利用规划有下列规划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城镇布局理论(0706)●(一)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1)概念:是现代城市规划学中的一种新学说。

土地利用分区读书报告

土地利用分区读书报告

土地利用分区读书报告一、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土地利用分区是按照地域分异规律和土地利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开发利用方向与途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土地进行区域划分。

又称土地利用区划。

它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因地制宜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重要科学依据。

二、分区的基本依据①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②土地利用现状特征的相对一致性;③土地利用存在主要问题和远景开发利用方向与途径的相对一致性;④基本保持县级行政区界的完整性。

三、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分区原则是划区的基本准绳,也是在分区过程中处理矛盾的重要依据。

一般来讲,在分区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1.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土地用途分区作为土地管理的重要调控手段,应以公益目标为主,突出对耕地资源,尤其是对优质耕地资源的保护,从而优化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调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纠正土地利用的“外部不经济”行为,促进土地的持续利用。

为体现这一原则,在划区过程中,把质量最好的高效农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予以特别保护。

2.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是土地合理利用,体现公众利益的一个重要方略。

发达国家近年来编制土地规划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越来越强调生态建设。

用途分区作为土地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充分体现保护生态的思想。

我国在土地利用中,目前仍存在着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污染、土地盐碱化、草场退化、森林面积减少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这些生态问题引发出的沙尘暴天气、旱灾、洪灾等各种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损坏了公众的身体健康,给人类带来了长期的难以消除的危害。

为避免这些灾害的蔓延,创造优美、舒适、和谐的人类居住环境,实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社会目标,在划区过程中,一定要在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同时,兼顾生态保护,如林业用地与一般农用地的界限发生不一致时,要优先用于林业,并对环境敏感的地段,进行专门划区,给予特别保护。

地租地价的区位理论

地租地价的区位理论

地租地价的区位理论地租地价的区位理论不同的位置,地租的价格当然也不一样,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地租地价区位理论的知识,欢迎阅读。

1:区位概念1、概念:区位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除解释为地球上某一个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外,还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置上的反映。

换言之,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2、自然地理区位:地球上某一事物与其周围陆地、山川、河湖、海洋等自然环境的空间位置关系,以及该位置上的地质、地貌、植被、气候等自然条件的组合特征。

3、经济地理区位:地球上某一事物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创造的人地关系。

4、交通地理区位:某城市或市内某地段与交通线路和设施的关系。

2:区位的影响因素1、影响土地区位的主要因素:自然社会经济因素、行政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1) 繁华程度;(2) 交通状况或通达程度。

把出行的时间减少到最低程度。

反映通达程度的因素:道路功能、道路宽度、道路网密度、公交便捷度、对外设施的分布状况。

(3) 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完备程度(4) 人口密度3、自然因素:影响土地区位的重要因素之一(1) 地形坡度;(2) 土地承载力(3) 地质构造(4) 洪水淹没及排水状况(5) 城市的自然景观(6) 公园与绿地(7) 环境质量4、行政因素:城镇规划。

3:农业区位论1、农业区创始人:德国,冯杜能2、著作:《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3、杜能“孤立国”理论的前提:(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其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

(2)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3)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位地中纬,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宜于植物生长。

(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5)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第五章 区位理论

第五章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
三、工业区位论
基于工业发展特殊要求,认为运费、 基于工业发展特殊要求,认为运费、劳动费和产业集 聚是影响生产场所迁移的三个区位因子。 聚是影响生产场所迁移的三个区位因子。遵循生产费 用最小化原则,当运费减少时,劳动费用会增加, 用最小化原则,当运费减少时,劳动费用会增加,而 产业集聚度会降低。因此建立费用与距离的函数, 产业集聚度会降低。因此建立费用与距离的函数,形 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等费用线, 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等费用线,即运费增加额与劳动节 约额的等同的相切线。 约额的等同的相切线。
3
扩展: 扩展:
目前很多的研究集中在分析特定城市, 目前很多的研究集中在分析特定城市, 各种区位因素对房地产价格, 各种区位因素对房地产价格,尤其是土 地价格的影响,用到GIS地理信息系统 地价格的影响,用到 地理信息系统 技术展示了区位与价格的关系。 技术展示了区位与价格的关系。 基于地价梯度的北京市住宅用地价格时 空变化研究 城市交通对住宅价格影响研究
第五章 区位理论
一、区位的含义
区位不仅仅是位置, 区位不仅仅是位置,而且是叠加了人文作用的因素后所 形成的综合性的位置。 形成的综合性的位置。
二、农业区位论
基于农业发展的特殊要求, 基于农业发展的特殊要求,认为不同地方与中心城市的 距离远近会带来运费差, 距离远近会带来运费差,这决定着不同地方农产品的纯 收益,随着市场距离增大,运费增高,农产品收益下降, 收益,随着市场距离增大,运费增高,农产品收益下降, 达到一定距离, 达到一定距离,一种利用类型将被更高纯收益的另一种 利用类型取代,从而形成以城市为中心, 利用类型取代,从而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 同心圆分布不同效益的农业区环状地带。 同心圆分布不同效益的农业区环状地带。

土地估价师: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一)

土地估价师: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一)

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1)农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的创始⼈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他于1826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国》),成为世界上第⼀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1)杜能“孤⽴国”理论的前提 ①孤⽴国的城市位于其中⼼,是孤⽴国内商品、农产品的销售市场。

其余均是农村和农业⼟地,农村只与该城市发⽣联系,靠其供给⼯业品。

②“孤⽴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交通⼯具。

③“孤⽴国”是⼀天然均质的⼤平原,并位于中纬,各地农业发展的⾃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长。

平原上农业区之外为不能耕作的荒地, 只供狩猎之⽤,荒地圈的存在使孤⽴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④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关系。

⑤农业经营者以获取经济收益为⽬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2)杜能农业区位的主要内容 ①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

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积⼟地上获得利润(P),将由农业⽣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T)三个因素所决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公式表⽰为: P=V-(E+T) 在⼀定时期内,“孤⽴国”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应是个常数不变的,假定各地发展农业⽣产的条件完全相同,则各地⽣产同⼀农产品的成本(E)也是常数不变的,故上式可改写成: P+T=V-E=K 说明利润加运费的和K为常数,只有把运费⽀出压缩为最⼩,才能将利润增⾄。

因此,杜能农业区位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为⼀点,就是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产达到节约运费,&考试⼤&从⽽限度地增加利润。

②杜能圈。

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其《孤⽴国》⼀书中提出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个区域,⽽每个区域都以城市为中⼼,围绕城市呈同⼼圆状分布,这就是的“杜能圈”。

土地经济学 第四章 区位理论

土地经济学 第四章 区位理论

Hale Waihona Puke 一节 区位理论概述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地理学者克里斯塔勒根据聚 落和市场的区位,提出中心地理论;稍后,德国经 济学者廖什利用克里斯塔勒理论的框架,发展成为 产业的市场区位论。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和日本的滕 田等,在传统区位论的思想指导下,用现代经济学 方法,开创了当代城市区位的研究。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Shandong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第一节 区位理论概述
二、区位因子
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社会要求及研究者的角度不 同,就形成了有所侧重的区位理论体系。 以成本为导向的区位理论 以市场为导向的区位理论 区位的行为理论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 中心地理论 考虑人的行为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Shandong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第一节 区位理论概述
二、区位因子
4.市场因子。(1)市场与企业的相对位置;(2) 市场的规模,即其商品或服务的容量;(3)市场的 结构,即其商品或服务的种类。 5. 集聚因子。集中和分散是产业空间布置的两个方面 6.社会因子。(1)政府的干预:包括不同制度的政 府机构实行的政策,如资本主义下的保护关税;(2) 经济发展中决策者的行为。
第二节 农业区位论
三、杜能圈
• 由上图可以看出:生产某种农产品的利润额与其生产产 地到中心城市市场的距离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化关系。 • 由此可得出结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 约化程度都是随着距离的递增呈带状变化,围绕中心城 市形成一系列同心圆,这些同心圆被称为“杜能圈”。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方法·战略》读书笔记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方法·战略》读书笔记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方法·战略》读书笔记Part 1 框架梳理第一篇回顾与评析土地利用规划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土地利用规划的战略转变与理性思维(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第二篇理论与方法研究系统理论与系统规划预测分析与规划控制模型技术与模型适用结构优化与设计方法第三篇实证分析与战略选择研究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规划的重点:耕地保护土地利用规划的难点:城镇用地规模的界定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规划的深化:土地整理土地利用规划的实例研究:规划编制(模型应用、县级总体规划修编)第四篇借鉴与思考国外及台湾的土地利用规划(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荷兰、日本、加拿大)Part 2 重点——理论与方法一、系统理论与系统规划(一)系统理论的重要性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非常丰富,但最基础的是系统理论。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1)土地利用规划是以一定区域的土地为对象,一定区域的土地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可以这样说,土地利用规划其实就是对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规划;(2)在土地利用规划尤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有很多问题都要解决,诸如农业、工业、科技、环境、交通、能源和人口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交叉覆盖,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土地利用规划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与区域系统有关。

(二)土地利用系统1、土地利用系统是指为人类活动所利用的土地表层及其以上和以下的所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综合体。

其组成部分可以分为生物要素(动物、植物、人类、微生物等)和非生物因素(土壤、地质、水文、气候、地形、地貌等)。

2、区别于土地系统,土地利用系统更强调自然和人工的结合,重点考虑的是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3、土地利用系统是资源利用系统的子系统,是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孙系统。

4、土地利用系统具有统一性、多元性、相关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5、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决定了其功能:(1)要素(子系统)组成结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通过人为纽带耦合而成。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笔记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笔记

⼟地利⽤规划复习笔记1.规划的概念、内容及做好规划所需条件概念: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内容:规划⽬标设定,实现⽬标采取的途径和有效措施,规划的时期性条件:明确规划因果关系,以规划为课题,未来的发展是可以控制的,有⼀定权⼒和控制⼒,有⼀定财⼒2.⼟利控制的概念,内容,分类,原因,核⼼及⼟地管制的区别概念:在⼀定条件下为达到⼀定⽬的,对⼟利施加⼀些影响和限制内容:控制建设⽤地,控制农⽤地⼟利的⽣态过程,控制⼟利分区,控制⼟利⽅向和强度原因:⼟地尤其耕地稀缺,⼈多地少;控制污染;控制掠本式经营核⼼:农转⾮⼟地管制:具有⾏政的强制性,被管制者没有选择⾏政辖区和⾏业的权利3.⼟利规划概念,及为何叫“绿图规划”概念:对⼀定区域未来⼟地利⽤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地的⾃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地利⽤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绿图:富有弹性和⽣命⼒的规划。

4.报酬递减率及与⼟利关系从⼀定⼟地上获得的报酬随向该⼟地投⼊的劳动和资本总量的增⼤⽽增加,但单位报酬的增加却随投⼊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减少。

可为⼟利规划确定合理的⼟利强度提供依据,使⼟利在社会效益,⽣态环境效益处于合理区间时,使单位资⾦和劳动获得最⼤最优的经济效益。

5.地租地价理论及与⼟利关系地租是⼟地所有者出租⼟地,每年获得的定额收⼊,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关系:地租地价理论是进⾏⼟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科学依据,可以使⼟利结构优化合理,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的效应;地租地价对⼟地政策的制定有重要参考价值;⼟利可反作⽤于地租地价。

6.⼟地区位理论的概念、实质、及⼟地利⽤规划的关系概念:区位论是关于⼈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孤⽴国)韦伯的⼯业区位论、克⾥斯塔勒的中⼼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

实质:⾃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浅谈区位理论对我国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的启示(城市经济地理课程论文)

浅谈区位理论对我国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的启示(城市经济地理课程论文)

浅谈区位理论对我国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的启示重庆大学 XJ摘要:本文分析了高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的现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从区位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城市郊区土地利用必须遵循的区位论空间法则;并借鉴杜能环的模型,探讨了理想条件下郊区土地利用的布局设想;以及在现实条件下,运用理想模型必须遵循的因地制宜和动态平衡原则。

关键词:城市化,郊区土地利用,区位理论1.高速城市化是郊区土地利用转换的动因城市郊区位于城市建成区和外围纯农业地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兼具城市和乡村的特征,是城乡互相交融和包容的地域。

目前,我国大部分大中城市已进入了核心区和郊区同步发展的旺盛时期。

[1]城市郊区作为城市化加速推进过程中出现在大城市周边的一个特殊区域,其土地的利用也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进入新的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的巨大进步,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高速增长。

据统计,我国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8%飞升至2009年的46.7%,尤其是近十年来,城市化年均增长率达到1.2%。

由世界城市化发展的S 型曲线(见图表1)可见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6%-58%。

城市化是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聚过程,也是工业化的一个必然结果。

城市化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土地转换,而城市增量土地绝大部分是从城市郊区和农村土地转移而图表1 世界城市发展的S 型曲线来的。

[2]于是城市郊区面临着土地利用转型的各种可能,大田农业可能成为精细农业或者农业产业园,甚至观光农业,从纯粹的第一产业转变成为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发展的复合经济形式;郊区低密度的村镇可能成为工业用地或者仓储用地;而自然景观良好的郊区土地面临着被住宅地产吞噬的危险。

城市郊区由此成为城市建设中最富有变化的地区,同时也是城乡规划的薄弱地带。

然而郊区土地利用的科学规划将直接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区位理论在土地估价中的作用

区位理论在土地估价中的作用

区位理论在⼟地估价中的作⽤
区位理论是研究特定区域内关于⼈类经济活动与社会、⾃然等其他事物和要素间的相互内在联系和空间分布规律的理论。

当把⼟地作为区位理论研究的客体,⽽把各种已有的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作为区位条件,分析研究这些条件在⼟地上的分布和变化特点,以及它们相互组合对⼟地发⽣的综合影响和作⽤,就可以揭开城镇⼟地的空间变化规律及其数量特征,根据⼟地区位条件造成的区位空间差异,评估出⼟地价格。

1.区位是决定城市⼟地利⽤价值的重要因素
从区位理论来看,区位对城市⼟地起着极其重要的作⽤。

在城市,由于⼟地区位不同,产⽣不同的使⽤价值和价值,使得同类⾏业在不同的区位上获得的经济效益会相差很⼤,不同⾏业在同⼀位置上经济收益也相差很⼤。

2.区位是衡量地租、地价的主要标尺
它促使⼟地使⽤者在选⽤⼟地时,必须把⾃⼰所能在该⼟地上获得的区位收益与所需⽀付的区位地租进⾏⽐较,然后选择与其经济⽔平相适应的地段,从⽽使⼟地利⽤在地租、地价这⼀经济杠杆的⾃发调节下,不断进⾏⽤途置换,最终形成⼟地收益和租⾦都趋向于⽤途⽔平的合理的空间结构。

因此,以区位理论作指导,从区位条件⼈⼿,⽤因果关系的推理思路,根据各种条件下形成的区位类型(⾃然、经济、交通)对不同区位⼟地产⽣的影响,及其在空间上表现出的不同的使⽤价值和价值及市场交易形成的地价和⼟地收益,就能准确地评估出⼟地价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土地区位理论的读书笔记
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土地区位论主要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孤立国)、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四大理论。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的目的是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的获得利润,它有以下六个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4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根据区位经济分析,杜能提出六种耕作制度,形成六个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成同心圆分布,即为杜能圈。

有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圈(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林业圈(生产木材供城市居民薪柴、建筑、家具之需),轮作式农业圈(生产粮食供居民生活),谷草式农业圈(生产谷物与畜产品),三圃式农业圈(1/3种黑麦、1/3种燕麦、1/3休闲,3区轮作),畜牧业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关于工业企业空间位置选择的理论。

由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提出。

其基本假设是:
①研究对象是一个均质国家或特定区域;
②工业原料、燃料产地在特定地点,且该地点已知;
③工业产品的消费地点和范围已知,且需求量不变;
○4劳动力供给已知,劳动力不能流动,在工资率固定的情况下,劳动力
攻击充裕。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通过对运输劳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工业区位配置的理想区位。

有3个法则:①运输区位法则、②劳动区位法则、③集聚(分散)区位法则。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塔勒认为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

因此提出了以下基本前提:
1、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自然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

人口均匀分布,居民的收入,需求和消费方式相同。

2、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

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3、消费者都利用距离最近的中心地,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

4,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的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

5、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的配置形式。

有三个条件或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的形成,它们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

在不同的原则支配下,中心地网络呈现不同的结构,而且中心地和市场区大小的等级顺序有着严格的规定,即按照所谓K值排列成有规则的、严密的系列。

廖什的经济区位论
他的《经济的空间秩序》是动态区位论的代表作,对工业区位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他对在假设的某些条件下取得的结论,用多种现实因素校正,从而提出动态模式,并以垄断代替韦伯的自由竞争,以最大利润代替最低成本。

首先,他认为,企业势力消涨取决于其六边形的市场圈的扩大和发展(见中心地学说)。

其次,他认为商品都有一个最大的销售半径,由于排出(分散)和吸入(吸引)两种力量的不断作用,市场圈产生扩张和收缩的变化。

随着销售圈距离加大,运费增加,价格上升,销售量也逐渐减少。

为此他创造了需求圆锥体理论,圆锥尖为最远点销售量,而底座为最近距离的销售量。

廖什特别重视市场区对工业布局的关系,研究了不同等级的市场圈所辖消费地数量和最大供应距离等问题。

开辟了从消费地研究工业布局理论的新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