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第二节 比大小 教案

合集下载

2.比大小(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2.比大小(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2.比大小(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2.比大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主要涉及第二章第三节“比大小”。

教材中通过引入水果图片,让学生认识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学会用“大于”、“小于”和“等于”进行比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观察物体的大小,并运用“大于”、“小于”和“等于”进行比较。

2.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运用“大于”、“小于”和“等于”进行比较。

2.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观察物体的大小,并运用比较符号进行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水果图片、卡片、实物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卡片和实物,讲解“大于”、“小于”和“等于”的概念。

举例说明如何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并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比较练习。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练习题目包括:比较水果大小、比较动物身高、比较物品重量等。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一道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

例题如下: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5个苹果,请问:小红比小明多几个苹果?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比较大小的符号:大于:>小于:<等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大小题目一:比较水果大小苹果>橘子香蕉<橙子西瓜=草莓题目二:比较动物身高兔子>猫狗<狮子大象=长颈鹿题目三:比较物品重量书本>铅笔篮球<足球书包=椅子2. 作业答案:题目一答案:橘子<苹果;香蕉<橙子;西瓜>草莓题目二答案:兔子>猫;狗<狮子;大象<长颈鹿题目三答案:书本>铅笔;篮球<足球;书包>椅子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知识讲解、随堂练习、例题讲解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比较大小的方法。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教案6篇

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教案6篇

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教案6篇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教案篇1[教材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册教材17页[教材分析及思考]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在前面学过的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多少的基础上进行的。

新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了三只猴子分水果(4个梨,3个桃子,2只香蕉)的主题内容,在一个班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效果并不是很好。

感觉这一内容离儿童的实际生活远了一点点,给学生的感觉不够鲜活。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进行教学。

也指出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提供途径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应该是丰富的,便于学生进行探索与研究。

根据这一理念的指导,在第2个班教学时我有所改进,我从学生自己身上所具有的东西入手,引导他们找一找,数一数,比一比从而引出“t;、>和=”的认识和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改变后的情境更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认识符号“”、t;、“=”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的大小。

2、能力目标: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比一比,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了哪些数字啊?(出示1--5数字卡片)。

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同桌互相找找说说对方身上有哪些东西的个数可用1-5来表示的。

比一比谁最棒,找得又快又多!2.同桌互找互说。

一人说另一人听。

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请愿意向全班同学汇报的同桌来说说。

(1个鼻子,2只眼睛,2只耳朵,2只手,2只脚,1条辫子,3个兜,衣服上有4朵花,4个字,5个手指头)[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

在第二次的教学中,我一开始就创设让学生去同桌身上找能用1-5来表示的东西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学生个个兴趣高涨地去找去发现,并快乐地体验到原来自己身上也藏着这么多的数学知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程《比大小》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程《比大小》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程《比大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使学生能够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在探究三个关系符号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分类及一一对应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掌握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写法。

2.难点: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三、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动物头像学具、<、>和1-5数字卡片。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些小棒或其他可计数的物品。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A.故事导入:教师讲述一个与比大小相关的小故事,如小猴子分水果的故事,引出课题“比大小”。

B.复习旧知:复习1-5的认识和写法,让学生齐读并写出这些数字。

2.探究新知A.认识等号“=”:课件出示小猴和桃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数量。

提问:小猴和桃子的数量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小猴和桃子的数量相等,可以用“=”表示。

教师板书“3=3”,并教读法“3等于3”。

B.认识大于号“>”:课件出示小猴和香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数量。

提问:小猴和香蕉的数量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小猴的数量少于香蕉的数量,可以用“>”表示。

教师板书“3>2”,并教读法“3大于2”。

同时,用手势帮助学生记忆大于号的形状:“大口朝左大于号”。

C.认识小于号“<”:课件出示小猴和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数量。

提问:小猴和梨的数量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小猴的数量多于梨的数量,可以用“<”表示。

一年级数学《比大小》优秀教案

一年级数学《比大小》优秀教案

一年级数学《比大小》优秀教案一年级数学《比大小》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数字的大小关系。

2.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比大于”和“比小于”的符号。

3.通过比大小的游戏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数字的大小关系。

2.能够正确使用“比大于”和“比小于”的符号。

教学准备:1.数字卡片,分别写上1-9的数字。

2.贴有“比大于”和“比小于”的符号。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教师向学生出示数字卡片,并依次询问学生数字的大小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卡片上的数字,并进行比较。

2.通过一系列的比较,让学生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如1比2小,3比2大等。

3.教师用黑板上贴有“比大于”和“比小于”的符号,让学生猜测符号的意思。

步骤二:引入新概念1.教师向学生出示两张数字卡片,让学生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并根据比较结果自己选择“比大于”或“比小于”的符号。

2.引导学生认识到,当一个数字比另一个数字大时,我们使用“比大于”的符号(>);当一个数字比另一个数字小时,我们使用“比小于”的符号(<)。

3.通过多组例子和学生的实际操作,巩固学生对“比大于”和“比小于”的理解。

步骤三:巩固与拓展1.教师出示一组数字卡片,其中已经有一些数字进行了比较。

让学生根据比较结果选择正确的符号,补充到相应的位置上。

2.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小比赛,每个小组利用数字卡片,进行比大小练习,并用“比大于”和“比小于”的符号进行标注。

3.教师布置相应的练习作业,巩固学生对数字大小关系的理解。

步骤四:总结与评价1.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会比较数字的大小关系,熟练掌握‘比大于’和‘比小于’的符号的使用”。

2.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表现和进步。

补充说明: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游戏、实物物件和互动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活跃课堂氛围。

2.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锻炼和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精品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精品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比大小的概念,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比大小的操作。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实物进行比大小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比大小的概念。

2.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比大小的学习。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比大小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大小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2.实物:水果、玩具等具有大小不同的实物。

3.PPT或黑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展示几种大小不同的实物给学生看,引导学生讨论并提出哪个大、哪个小。

2. 学习比大小(20分钟)1.讲解比大小的概念,并通过实物让学生进行比大小练习。

2.让学生模仿老师比大小,然后让学生两两合作进行比大小活动。

3. 操作练习(15分钟)1.发放练习册,让学生进行比大小的练习。

2.辅导学生对比大小时的思路和方法。

4. 拓展活动(10分钟)1.让学生自带实物进行比大小游戏,如比大小接力等。

2.教师在辅导学生过程中提出扩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5. 总结(5分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比大小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大小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初次接触比大小概念时,需要引导他们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以促进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学生回家后可以和家长一起做比大小游戏,锻炼他们在生活中的比大小能力。

2.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学有所帮助。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_2《比大小》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_2《比大小》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_2《比大小》人教新课标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_2《比大小》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章第二节《比大小》。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比较两个物体大小的方法,能够用语言描述比较大小的结果,并能够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掌握比较两个物体大小的方法。

2. 能够用语言描述比较大小的结果。

3. 能够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比较两个物体大小的方法,能够用语言描述比较大小的结果。

难点:能够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卡片、小动物玩具等。

学具:学生自带的玩具、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大小不同的物体,如小动物玩具、水果等,让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大小。

例如:“小猫比小狗大”,“苹果比橙子小”等。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比较大小的方法,讲解如何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举例说明,如:“3 > 2”,“5 = 5”,“7 < 8”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例题,让学生观察并回答。

例如:(1)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说出结果。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比较数字、物体的大小,并用符号“>”、“<”、“=”表示。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比较大小的方法及符号表示,如:1. 比较两个数字:3 > 22. 比较两个物体:苹果 < 橙子3. 相等的比较:5 = 5七、作业设计1. 比较数字的大小,并用符号“>”、“<”、“=”表示。

2022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教学设计(精选4篇)

2022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教学设计(精选4篇)

2022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教学设计(精选4篇)基本教学过程:一、一、创设情境1、少年宫正在举行一个个人广播体操比赛,下面是先出场的两位选手的资料介绍:郑强,11岁,身高1。

42米;李明,11岁,身高1。

38米。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1、他们俩谁高?为什么?板书:1。

42米>1。

38米2、他们的成绩出来了!郑强的得分是9。

87分,李明的得分是9。

90分。

谁的得分更高一些?可以怎样表示?板书:9。

87<9。

903、第三位选手出场了,张华,今年也是11岁,身高1。

40米,我们先来关心一下他的成绩:评委说,张华的表现比李明要好,但不能得10分。

猜一猜评委可能给出多少分?请你将这三个同学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

说一说你的怎么比的。

4、现在他们要进行团体表演,请你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把他们排成一队。

5、小结。

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三、巩固与应用1、三位选手的体重是这样的:40。

26千克、35。

56千克、35。

80千克。

请你把他们的体重按顺序排列起来。

2、第9页练一练第1题、2、3、4题。

3、第9题《数学游戏》。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师:小朋友们,这些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参观了美丽的校园,又和小猪们一起帮小兔子盖好了漂亮的房子,接着上节课我们去一起来到了动物园。

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昨天在动物园里看到了什么呀?生1:1头大象,2只犀牛,3只长颈鹿,4朵白云,5个小朋友。

师:好极了,我们昨天学习了1,2,3,4,5这5个数字,小朋友们一起来读一读,写一写。

学生活动:齐读1,2,3,4,5,再把5个数字写给同桌的小伙伴看。

师:看样子小朋友们回家都复习了,这样很好,以后也要养成课后认真复习的好习惯哦。

刚才小朋友们回忆了昨天在动物园看见的小动物,那你们都看见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了吗?生:老师,我没看见小猴,我最喜欢小猴了。

师:咦?小猴去哪里了呢?老师也觉得很奇怪,决定要把小猴子找出来。

老师找啊找,终于找到了小猴子。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比大小 》教案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比大小 》教案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比大小》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比较不同大小的物品,认识大小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比较大小的方法,能够用“大”、“小”来描述物品的大小关系。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大小的知识,如购物、整理物品等。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大”、“小”这两个比较大小的概念。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和知识进行实际的比较大小操作。

三、教学内容1.“大”、“小”的认识与比较。

2.巧用大小比较进行购物。

四、教学准备1.黑板、彩色粘贴纸、学生小组活动资料。

五、教学过程1. 游戏导入•老师出示两个不同大小的实物,让学生用“大”、“小”进行比较。

比如:一个大苹果和一个小苹果,让学生说出哪一个大、哪一个小。

2. 概念讲解•通过多组示例的比较,让学生理解“大”、“小”的含义,并进行简单的概念讲解。

3. 认知巩固•让学生自己带来一个物品,让同桌的同学互相比较大小,用“大”、“小”进行描述。

4. 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出若干物品图片,让学生用粘贴纸标注“大”、“小”,然后组内讨论每个物品的大小关系。

5. 温故知新•示范购物情景,老师出示不同大小的物品图片,让学生选择大小合适的物品进行模拟购物练习。

六、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比较物品的大小,掌握了描述大小的词语“大”、“小”,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七、课后作业1.整理房间,将物品按大小分类整理。

2.背诵课文中出现的描述大小的词语。

以上是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希木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物品的大小关系。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比大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能够正确使用“大于”、“小于”的符号进行比较。

3.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掌握比大小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
1.比大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正确使用“大于”、“小于”的符号进行比较。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新知识
教师出示一些不同大小的物品,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谈谈这些物品的大小。

然后问学生如何判断哪个物品更大,引入比大小的概念。

2. 讲解比大小的概念
教师通过简单的例子,向学生介绍比大小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大于”、“小于”的含义。

3. 比较练习
教师设计一些比大小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比较大小来填写相应的符号,“>”、“<”或“=”。

4. 实际操作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比大小的实际操作,比较不同长度的绳子,不同大小的图形等,加深对比大小概念的理解。

5. 巩固练习
教师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比大小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掌握,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困难,需要多加练习和引导。

下节课将结合更多实际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大小的方法与技巧。

以上为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教案,希望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教案(通用8篇)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教案(通用8篇)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教案(通用8篇)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教案篇1【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符号“>”、“<”和“=”,并了解其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识符号“>”、“<”和“=”,理解其含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5的数字卡片,及其他有关图片。

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昨天我们学习了哪几个数字,你还记得吗?请你说一说。

(2)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什么?3后面是什么?(3)有谁能够写出1~5每个数字。

请你试一试。

二、新知讲授1、出示主题画问: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还有需要补充的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小猴子梨桃子香蕉3432从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3=33>23<43等于33大于23小于4(1)老师介绍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向大数,尖端朝向小数)。

(2)谁会读,请会读的学生带领大家读。

(3)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和“=”的?2、出示第17页下面做一做:(1)学生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2)两种东西各有多少?请你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写出来?(指名上台写)(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5>4,谁会读?一只熊吃了一颗玉米。

玉米够吗?三、练一练第18页练习三的第3题学生自由独立完成,然后学生互评,最后全班集体评价。

四、归纳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概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符号“>”、“<”和“=”来表示,比较时可以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来比较。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教案篇2教学内容:比大小P17教学目标:1、通过计数和比较活动,体验比较方法的多少。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比大小》优秀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比大小》优秀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比大小》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比大小的基本概念。

2.能够运用比较符号(大于、小于、等于)进行大小比较。

二、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辅助教具:数字卡片、大于、小于、等于符号卡片。

3.教学环境:教室内需要有黑板或白板。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1和数字卡片2,请学生比较这两个数字的大小。

学生积极参与比较,认识到数字1比数字2小,引出比大小的概念。

2. 学习内容
1.明确比较的对象,可利用水果或玩具等实物让学生比较大小。

2.引入大于、小于、等于符号,进行大小比较的训练。

3.练习:出示一系列的数字或物品,让学生两两比较大小,用符号表示
大小关系。

3. 拓展与应用
1.让学生分组,自行选择物品进行大小比较并用符号表示。

2.导入生活中的例子,如比较水果的大小、比较自己的年龄等。

4. 总结
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大小比较的重要性,以及大于、小于、等于符号的运用。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生活实例引入比大小的概念,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通过小组合作以及个人操作,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加入更多趣味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最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2比大小》-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2比大小》-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2比大小》-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理解“比大、比小”的概念。

–能够准确比较不同数的大小关系。

–能够熟练运用大小关系的符号进行比较。

2.过程与方法:–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发现。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判断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看法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比大、比小”的概念。

–掌握大小关系的表示方法。

–能够准确比较不同数的大小关系。

2.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大小关系的符号进行比较。

–能够理解并正确使用不同数的大小关系。

三、教学准备1.课堂教具:板书、卡片、数字卡片。

2.教学环境:整洁、明亮的教室。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5分钟)1. 导入问题:老师出示一组数字卡片:“5”、“8”、“3”,请同学们帮忙将这些数字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2. 引导:通过讨论和整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引出“比大小”的概念。

二、学习新知(15分钟)1. 概念讲解:•讲解“比大、比小”的含义。

•讲解“大于”、“小于”符号的表示方法。

2. 分析实例:老师示范比较几个数字的大小关系,让学生跟随操作并观察记录。

三、巩固提高(20分钟)1. 练习时间:老师出示一些数字组合供学生练习,要求学生用大于、小于符号连成不等式。

2. 学生操作:让学生相互交换作业,互相批改并讨论对比。

四、作业布置(5分钟)作业内容:完成课堂练习,写出家庭作业。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

学生们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好的学习态度。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理解“比大小”概念还存在一定困难,下节课需要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更多练习和讲解。

《比大小》教案15篇

《比大小》教案15篇

《⽐⼤⼩》教案15篇 作为⼀位杰出的教职⼯,通常需要⽤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编精⼼整理的《⽐⼤⼩》教案,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教案1 详细介绍:⽐⼤⼩ 教学内容:⼈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年级上册P17-18 教学⽬标: 1、通过数数、⽐较活动,体验多少的⽐较⽅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读法和作⽤,并能⽤符号来表⽰⽐较的结果,建⽴符号感。

3、使学⽣初步体会到⽣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较多少的⽅法。

教学难点:会⽤〉、〈表⽰⽐较的结果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动物头像学具、﹤、﹥和15数字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1、课件演⽰:动物乐园场景 师:今天,动物乐园要举⾏盛⼤的庆典活动,⼩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

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只? 2、汇报交流。

学⽣:4只⼩⿅,5只⼩⽩兔,4只⼩熊,3匹马、3只猴⼦,2只⼩鸟。

3、动⼿操作。

(1)师:谁愿意⽤动物头像来表⽰你观察到的动物?请⽤学具(动物头像)表⽰出来。

(2)学⽣摆完,设疑激趣:来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哪⼀种动物⽐较多,⽼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来⽐⼀⽐看。

①⼩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较?怎么⽐?⽐的结果是什么? A、独⽴思考 B、⼩组交流 C、全班交流 ②汇报。

根据学⽣的汇报,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和同样多;⽐多;⽐少。

(教学设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的主体作⽤,是课程标准的⼀个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学⽣观察情景图后,让学⽣⾃⼰在⼼⾥数⼀数,在班级汇报时说⼀说,在⾃⼰的桌⾯上摆⼀摆,引导孩⼦动脑、动⼝、动⼿全⽅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学习的主体性。

) ⼆、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认识等号。

(研究第⼀种情况) (1)学⽣汇报:我把熊和⿅做⽐较。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节比大小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节比大小教案

比大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认识符号“<”、“>”、“=”及其含义,会根据所出示的“<”、“>”、“=”来描述 5 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整理、简单初步的统计及比较等活动,探索出由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从事简单初步的统计活动,及用象形统计图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符号,初步建立符号感,会用 5 以内的数表示事物的次序。

2.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教学准备]课件、数字、符号、实物图的卡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1.课件演示,讲述故事。

同学们,你们听过小猴下山的故事吗?对了,那只小猴啊因为太贪玩,最后什么也没得到!这次我们故事里讲的小猴呀,可不敢贪玩了,你们看!它们摘了这么多好吃的果子!2.感受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师:谁愿意说一说有几只小猴?各摘了多少水果吗?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生:有 3 只小猴,摘了 2 根香蕉、3 个桃子和 4 个梨。

师:可是水果放得很乱,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大家一眼能看出有几种水果,每种水果各有多少?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吗?生:把同一种水果放在一起。

3.感受象形统计图。

师:请同学们用学具卡片按照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这几种水果。

生:动手操作,进行整理。

学生汇报几种摆法:师:你们感觉这两种摆法怎么样?生:很清楚,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各种水果的数量。

二、新授1.教学 3 = 3。

师:有几只猴子?几个桃子?生:有 3 只猴子,3 个桃子。

师: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桃吗?生:够吃。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一只猴子对着一个桃子,没有多余的猴子,也没有多余的桃子,所以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桃子。

师:那么,猴的只数与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生 1:猴的只数与桃的个数一样多。

生 2:猴的只数与桃的个数相同。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比较大小的基本概念。

2.能够通过简单的实例进行大小比较。

3.能够灵活运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进行比较。

二、教学准备
1.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

2.教具:数字卡片、比较符号卡片。

3.教辅:比大小练习册。

三、教学内容
1.什么是比较大小?
2.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讲解。

3.比大小的实例分析。

4.比大小的练习。

四、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老师出示数字卡片1、2、3,让学生比较大小,引出比大小的概念。

第二步:讲解
1.通过比较符号卡片“大于、小于、等于”,向学生介绍大于、小于、等于的意义。

2.通过实际情境讲解大于、小于、等于的应用。

第三步:示范操作
老师选取几组数字,让学生比较大小,并用符号表示出来。

第四步: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册上进行比大小的练习。

五、教学反馈
1.教师对学生练习情况进行及时检查和纠正。

2.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帮助理解比大小的概念。

六、教学拓展
1.可以通过游戏形式进行比大小的练习。

2.可以设计综合性的案例让学生进行综合运用。

七、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比大小的基本概念和运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进行比较的方法。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大小的知识。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比大小》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比大小》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比大小》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比大小》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掌握比较物体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比较符号“>”、“<”、“=”,并学会运用这些符号进行物体大小的比较。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限。

但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观察,乐于操作。

在《比大小》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图片,比较物体大小,掌握比较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认识比较符号“>”、“<”、“=”,并学会运用这些符号进行物体大小的比较。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培养观察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认识比较符号“>”、“<”、“=”,学会运用这些符号进行物体大小的比较。

2.难点:学生能独立地进行物体大小的比较,并正确运用比较符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运用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操作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相关图片、实物、比较符号等教具。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组大小不同的物品,如积木、珠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物品,如积木、珠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找出这些物品中最大的和最小的吗?”让学生自由发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比较符号“>”、“<”、“=”,并通过具体实例向学生解释这些符号的含义。

如:“这个积木比那个积木大,所以我们用‘>’来表示。

《比大小》(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比大小》(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比大小》(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讲解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比大小》章节。

我们会通过对比不同数字的大小,学会使用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比较数字大小的方法,能够独立地比较两组数字,并能用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正确地表示出来。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比较数字大小的方法,能够正确地使用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符号的含义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数字卡片、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的模型,以及一些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比如桌子和椅子的数量,让学生试着比较哪个多哪个少。

2. 讲解:然后我会拿出数字卡片,展示给学生,并解释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的含义。

我会用具体的例子来解释,比如3>2,表示3比2大;3<4,表示3比4小;3=3,表示3和3相等。

3. 例题讲解: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些例题,比如7>6,让学生明白如何使用这些符号来比较数字。

4. 随堂练习:我会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出一些比较数字大小的题目,并使用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来表示。

5. 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类似的比较数字大小的题目,让学生回家后练习。

六、板书设计我会用黑板和粉笔来板书一些重要的概念和例题,比如“大于号(>):表示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大”,“小于号(<):表示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小”,“等于号(=):表示前面的数和后面的数相等”。

七、作业设计1. 5 > 42. 6 < 73. 3 = 3答案:1. 5 > 42. 6 < 73. 3 = 3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比较数字大小的方法,并能够独立地进行比较。

在课后,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出一些比较数字大小的题目,和朋友一起玩,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大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认识符号“<”、“>”、“=”及其含义,会根据所出示的“<”、“>”、“=”来描述 5 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整理、简单初步的统计及比较等活动,探索出由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从事简单初步的统计活动,及用象形统计图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符号,初步建立符号感,会用 5 以内的数表示事物的次序。

2.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教学准备]
课件、数字、符号、实物图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1.课件演示,讲述故事。

同学们,你们听过小猴下山的故事吗?对了,那只小猴啊因为太贪玩,最后什么也没得到!这次我们故事里讲的小猴呀,可不敢贪玩了,你们看!它们摘了这么多好吃的果子!
2.感受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师:谁愿意说一说有几只小猴?各摘了多少水果吗?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
生:有 3 只小猴,摘了 2 根香蕉、3 个桃子和 4 个梨。

师:可是水果放得很乱,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大家一眼能看出有几种水果,每种水果各
有多少?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吗?
生:把同一种水果放在一起。

3.感受象形统计图。

师:请同学们用学具卡片按照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这几种水果。

生:动手操作,进行整理。

学生汇报几种摆法:
师:你们感觉这两种摆法怎么样?
生:很清楚,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各种水果的数量。

二、新授
1.教学 3 = 3。

师:有几只猴子?几个桃子?
生:有 3 只猴子,3 个桃子。

师: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桃吗?
生:够吃。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一只猴子对着一个桃子,没有多余的猴子,也没有多余的桃子,所以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桃子。

师:那么,猴的只数与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 1:猴的只数与桃的个数一样多。

生 2:猴的只数与桃的个数相同。

生 3:猴的只数与桃的个数相等。

生 4:猴的只数与桃的个数同样多。

师:猴的只数与桃的个数同样多,我们就可以用“=”表示。

板书:3 = 3
师:谁会读这个式子?
生:3 等于 3。

师:对!读作 3 等于 3。

学生齐读。

师:你能用手中的数字卡片再摆出一个这样的算式吗?
生 1:1 = 1
生 2:2 = 2
……
2.教学 3>2。

师:我们来看看,如果小猴子想吃香蕉,够吗?为什么?能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吗?
学生用学具操作,讨论、汇报。

生:小猴子想吃香蕉,不够吃。

因为,一只猴子对着一根香蕉,最后有一只小猴子没有香蕉,所以不够吃了。

师:那么,猴子的只数与香蕉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 1:猴子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

生 2:香蕉的个数比猴子的只数少。

生 3:猴子的只数和香蕉的个数不一样。

师:猴子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我们就说 3 大于 2,在 3 和 2 的中间写一个“>”。

这个符号叫做“大于号”。

大于号的形状是什么样的?谁能用手势表示大于号?(教师示范:把右手的食指和中指伸出)谁会读 3>2?
学生用手势表示大于号并试着读一读。

教师范读:3 大于 2。

全班齐读。

师:你能找出手中的大于号吗?举起让老师看看。

生:找到并举起。

师:请你在大于号的两边分别摆出一个数,再读一读。

生 1:3>1。

生 2:5>2。

生 3:4>3。

……
3.教学 3<4。

教学过程可同前面3>2。

4.区分“<”、“>”和“=”。

(1)正确区分“<”、“>”和“=”。

小结:在表示两个数不相等时用“<”或“>”,在表示两个数相等时用“=”。

(2)正确区分和识记“<”和“>”。

学生交流认识、记忆“<”和“>”的方法。

(3)以游戏方式,熟悉、记忆这三种关系符号。

三、巩固练习
1.观察刚才的图,有什么办法才能使小猴的数量与香蕉、桃子和梨的数量相等?学生讨论。

小结:把数量多的物体的个数去掉,把数量少的物体的个数添上。

2.看图填数。

()>()()>()
()<()()<()
3.填空。

()< 3 5 >()
4.思考:
一个吃一个。

够不够?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板书:比大小)还有什么想说的?
五、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