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 科学 《弹性》教学设计
大班科学活动有弹性的物体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有弹性的物体教案【含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弹性”的概念;
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活动掌握弹性的特征和表现;
3.学生能够使用简单的工具设计并制作具有弹性的物品。
二、教学活动
1. 导入
老师先向学生介绍新的学习任务,并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什么是“弹性”?有哪些具有弹性的物品?
2. 实验活动
实验1:探究弹簧的特征
1.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观察和探究弹簧的特征和表现;
2.学生讨论和记录自己实验的结果;
3.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分享成果。
实验2:自制橡皮泥
1.学生使用扯纸机将纸张剪成小片并混合在一起,制作出橡皮泥;
2.学生对制作出来的橡皮泥进行观察和测试,探究其弹性表现;
3.学生讨论和记录自己实验的结果。
3. 活动总结
1.学生在小组内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弹性的特征和表现;
2.学生在小组内设计具有弹性的物品,比如可爱的弹力球;
3.学生在小组内制作并展示自己设计的具有弹性的物品。
三、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涵盖了多种学习方式,包括实验、讨论和创造性制作。
在实验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测试,探究了弹性的表现和特征。
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合作,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弹性的本质,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自己的设计和制作中。
同时,在本次教学中,教师也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不同学生的实验结果和探究深度也不尽相同。
针对这一点,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不同的帮助方式,协助学生克服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好玩的弹性物品教案(附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好玩的弹性物品教案活动简介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好玩的弹性物品”,旨在通过探索弹性物品的特性和用途,培养孩子们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在活动中,我们将介绍弹性物品的种类、弹性原理的简单介绍,并通过示范和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弹性物品的神奇与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创造力。
活动时间活动时间:2021年5月30日(周日)上午10:00-11:30活动地点活动地点:大班教室活动步骤第一步:介绍弹性物品在活动开始前,我们将通过课件和图片的方式,介绍常见的弹性物品种类和特点,如弹簧、橡皮筋等。
第二步:讲解弹性原理为了更好的理解弹性物品的本质和特点,我们将简短地讲解弹性原理。
例如,弹簧的弹性原理是利用弹簧的内部结构和材质的特性,产生伸缩性和弹性反作用力。
第三步:示范操作方法我们将通过示范和操作的方式,让孩子们看到和感受到弹性物品的特性和乐趣。
例如,我们可以展示弹簧的伸缩性,并让孩子们亲自试着拉伸和放松弹簧,感受它的弹性反作用力。
第四步:自主探究在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方法和知识后,我们将鼓励孩子们自主探究和创造,比如设计自己的弹性物品,尝试用弹性物品解决实际问题等。
第五步:总结和反思活动结束后,我们将引导孩子们回顾本次活动的收获和感受,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以便我们做出更好的教学计划和改进。
教学反思在本次活动中,我们采用了设计感强的课件和丰富的实践操作,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探究。
同时,我们还鼓励孩子们自主探究和创造,在尊重孩子个性的同时,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例如,有些孩子的探究兴趣不够高,需要更多的引导和鼓励;有些孩子还没有完全掌握弹性物品的操作方法,需要更加详细的讲解和指导。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针对不同的孩子,采用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能力。
同时,我们也将认真听取孩子和家长的反馈意见,努力改进教学质量和效果。
大班科学《弹性》说课稿
大班科学《弹性》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展示的是大班科学活动《弹性》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本次教学内容选自大班科学领域,《弹性》这一主题。
弹性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状变化,外力取消后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是幼儿在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也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弹性,孩子们可以初步了解物质的特性,培养观察、探索与实践的能力,以及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二、说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理解弹性这一概念,知道生活中常见具有弹性的物品及其用途。
2. 技能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学会观察、比较不同物体的弹性差异,发展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尊重事实、勇于尝试的科学精神。
三、说重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弹性”的基本含义,能够识别并描述生活中具有弹性的物品。
难点:通过实践操作,准确比较不同物体弹性大小,并尝试解释其原因。
四、说教法与学法教法:采用情境创设法、实物演示法、探究实验法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积极探索。
学法: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从而理解弹性现象,形成对弹性概念的认识。
五、说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弹簧、橡皮筋、气球、海绵、塑料尺等多种有弹性的物品,以及记录表格等辅助工具。
2. 环境准备:创设宽松自由的探索环境,提供足够的空间供幼儿进行操作实验。
3. 心理准备:提前引发幼儿对弹性现象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六、说活动过程1. 引入环节:通过故事或视频等形式引入弹性话题,引发幼儿的兴趣。
2. 探究环节:分发各类弹性材料,引导幼儿亲自拉伸、挤压,体验不同物体的弹性特点,并做好观察记录。
3. 分享交流环节: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共同讨论弹性大小的影响因素。
4. 总结提升环节:教师归纳总结弹性概念,强调生活中弹性物品的作用,并鼓励幼儿思考更多的弹性应用场景。
七、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继续关注和寻找具有弹性的物品,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弹性的理解。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弹性》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弹性》1. 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弹性的定义和表现形式;2.掌握材料的弹性与形状的关系;3.学习如何进行弹性实验;4.发挥探究精神,探究物体的弹性特性。
2. 教学内容1.弹性的定义和表现形式;2.量化弹性的方法;3.弹性实验;4.弹力的计算;5.探究弹性特性。
3. 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问答的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物体的基本属性,如形状,大小,颜色,材质等,引出弹性这个概念。
3.2 引入通过观察一块橡皮的变形来引出弹性的定义,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物体的弹性。
3.3 过程3.3.1 量化弹性的方法教师利用实物及图示,教授学生如何量化弹性,以更好地理解弹性特性。
3.3.2 弹性实验教师为学生准备实验材料,让学生亲自进行弹性实验,了解弹性实验实现的方法。
3.3.3 弹力的计算通过实验得出的实验数据,由教师讲授弹力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3.3.4 探究弹性特性提供不同材质、形状的物体,并要求学生利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探究。
提供相应工具,让学生成为玩家和探究者。
3.4 课堂巩固教师布置试验报告作业,并安排时间给予学生反馈,以便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4. 教学评估进行期末考试,采用笔试方式进行,考查学生对弹性及其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5.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教师采取了多种方法让学生了解弹性的特性,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授课速度偏快、学生参与不够积极等,需要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同时,教师也应该更加关注个别学生的情况,对于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应该采取更加有效和针对的教学策略。
通过不断的反思,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弹性
小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弹性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弹性是物质的一种性质,能够恢复原状。
2.了解弹簧的弹性,并能够观察并描述弹簧的拉伸和回弹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弹性材料的特性。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物体的弹性性质,弹簧的原理和应用难点:弹性材料的探究和实验证明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能够恢复原状的弹性球,向学生引入今天的主题“奇妙的弹性”。
让学生尝试拉伸球,然后观察球恢复原状的过程。
2.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物体的弹性性质和弹簧的原理。
解释物体弹性的概念,并提问学生探究弹性材料的方法。
3.实验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根弹簧。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先仔细观察弹簧的样子,并且给予简要指导。
接下来,请同学们小心地拉伸弹簧,然后松手观察弹簧的回弹过程。
要求同学们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上。
每个小组同学分享他们的发现,并与全班讨论。
4.实验总结(1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弹簧的拉伸和回弹过程,并解释弹簧的弹性现象。
再次强调实验记录的重要性,并与学生讨论各自的记录和发现。
5.拓展练习(15分钟):通过提供几个问题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例如:“弹簧是不是越长弹性就越大?”“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最弹性的材料?”等等。
6.归纳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醒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弹性的应用,并可以与学生探讨弹性的进一步研究。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记录,以及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观察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评价学生在小组中的参与度。
大班科学弹性教案
大班科学弹性教案教案:科学-弹性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什么是弹性及其特性。
2.认识不同材料的弹性特点,并进行实际观察和实验。
3.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1.弹性绳、橡皮球、橡胶带、纸杯等多种材料2.黑板、白板或投影仪3.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用球等物体进行实物展示,激发学生对弹性的兴趣。
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弹性吗?你们身边有哪些具有弹性的物体?”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Step 2:探究弹性(15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弹性,并列举一些常见的具有弹性的物体,如橡皮球、橡胶带、弹簧等。
然后,分小组让学生选择一个具有弹性的物体进行观察和实验,记录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形状变化。
学生可以简单画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从学生的观察结果中引导讨论,让学生总结具有弹性的物体的共同特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些物体被强力拉开后会恢复原来的形状吗?-不同材料的具体弹性特点是什么?-弹性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启示以引导他们思考,例如橡皮在不受力的时候会恢复原状,橡皮筋在受力后会返回原始长度等。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的方式归纳总结不同类型弹性材料的特点。
Step 4:实验弹性材料的力的作用(2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例如弹簧、测力计等,并解释如何进行实验。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每组使用不同材料进行实验。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具有弹性的材料,比如弹簧,然后在弹簧上施加不同的力并观察弹簧的形状变化。
学生可以记录实验结果,并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当力增加时,弹簧的形状变化是什么样的?-当力减少时,弹簧的形状变化又是什么样的?-弹簧在不同大小的力下是否有不同的形状变化?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实验观察到弹簧的变形与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弹性的特点。
教师与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物体的弹性》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物体的弹性》教案名称:物体的弹性教案类型:科学适用对象:小学大班学生教案时长:3个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的弹性是指物体在受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但是停止受力后可以恢复原状的性质。
2. 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不同材料的弹性特点。
3. 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物体的弹性。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物体的弹性是什么?1. 引入:老师带领学生观察实物、图片或视频展示物体受力后的变形,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受力后能够恢复原状,而有些物体则不能?2. 教学: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物体的弹性是指物体在受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但是停止受力后可以恢复原状的性质。
并举例说明:弹簧、橡皮等物体都属于有弹性的物体。
3. 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自行观察、摸索和讨论有弹性和无弹性的物体,总结其特点。
第二课时:观察和记录物体的弹性特点1. 回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有弹性和无弹性的物体的特点。
2.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使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小球进行比较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3.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不同材料的弹性特点,并提交书面报告。
第三课时:设计实验验证物体的弹性1. 引入:提问学生:如何验证一个物体是否有弹性?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可能的实验设计方法。
2. 实践:分组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不同物体的弹性特点,并进行实验。
3. 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4.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答课前的问题。
评价方法: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
2. 评价学生能否准确观察、描述和记录物体的弹性特点。
3. 评价学生是否能够设计合理的实验来验证物体的弹性。
教学资源:1. 实物:弹簧、橡皮等有弹性物体2. 图片或视频:展示物体受力后的变形3. 小球:不同材料制作的小球4. 实验器材:尺子、可测量弹性的材料等教学延伸:1. 复习物体的弹性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弹簧、橡皮等材料为什么具有弹性。
大班科学说课稿弹性
大班科学说课稿弹性大班科学说课稿弹性1一、说教材教材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弹性在人们生活中应用越来越来广泛。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许多弹性物体,并且非常感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于是,我抓住幼儿这一兴趣点,设计本次科学教育活动——认识弹性朋友。
活动中,我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让幼儿主动操作,在玩中探索,发现弹性秘密,认识弹性的特点,并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理解弹性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因此,我确定本活动的教育目标是:1、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让幼儿探索有弹性的`物体,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了解有关弹性的特征和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教育蕴含的价值主要在于使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应用,所以我把活动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为:了解弹性物体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主要表现为引导幼儿找出周围常见的有弹性的物体,认识它的使用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
二、说教学方法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纲要也指出:“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儿童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要让幼儿真正做科学。
根据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我运用尝试教学法,并融进提问法、记录法、发现法等教法诱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创设能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的活动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尽量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说活动准备:因为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比较分析能力,所以我准备了许多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让幼儿在操作实践中进行比较,获得进一步的感知,同时我还准备了大屏幕、投影仪,以备幼儿展示自己的记录结果,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前弹性科学探究教案设计
学前弹性科学探究教案设计引言。
学前教育是儿童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阶段,而科学教育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学前阶段,儿童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探索能力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科学教育的引入对于培养儿童的好奇心、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学前弹性科学探究教案设计,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前儿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1. 教案背景。
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需要以儿童的兴趣和特点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其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
弹性科学探究教案设计旨在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从而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2. 教学目标。
通过弹性科学探究教学,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激发学前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前儿童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培养学前儿童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学前儿童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内容。
弹性科学探究教学内容应该紧密围绕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展开,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儿童身边的自然现象,如空气、水、光等;儿童感兴趣的科学实验,如水的状态变化、物体的弹性等;儿童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探索、实验等。
4. 教学方法。
弹性科学探究教学方法应该注重灵活性和多样性,可以包括以下方法:情境化教学,利用儿童熟悉的情境进行科学教学,如游戏、故事等;实验探究,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引导儿童进行科学观察和思考;小组合作,组织儿童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科学探究任务;教师引导,教师应该成为学前儿童科学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引导儿童进行观察、思考和实验。
5. 教学过程。
弹性科学探究教学过程应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激发兴趣,通过生动的故事、情境等方式,激发儿童对科学的兴趣;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儿童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探究,组织儿童进行简单的实验活动,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总结分享,引导儿童总结实验结果,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6. 教学评价。
弹性科学探究教学评价应该注重对儿童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可以采用以下评价方式:观察记录,教师通过观察儿童的实验过程和表现,进行评价;作品展示,鼓励儿童展示他们的实验作品,并进行评价和分享;口头表达,组织儿童进行口头表达,分享他们的科学探究成果。
幼儿园中班上学期科学教案《有趣的弹性》
幼儿园中班上学期科学教案《有趣的弹性》《有趣的弹性》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弹性的概念和特征;2. 探索不同物体的弹性;3. 培养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4. 培养合作和分享的精神。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弹性物体(橡皮球、橡皮筋等)、实验器材(容器、盖子、弹簧等)、实验记录表、图片、PPT等;2. 学生准备:学习日志、实验记录本。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回顾物体的形状和颜色;(2)教师出示弹性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物体有什么特点?(3)呈现题目《有趣的弹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索弹性:(1)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弹性物体能不能变形?为什么?(2)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探索不同物体的弹性。
教师示范实验:用手将橡皮球压扁,然后放开,观察橡皮球是否会恢复原状。
(3)学生小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分享实验结果:(1)学生通过实验记录本,将实验过程和结果展示给全班;(2)学生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发表看法。
4. 延伸探索:(1)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体比较容易变形,有些物体比较难变形?(2)根据学生的思考,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物体内部的结构对其弹性的影响。
(3)教师用图片或实物示范不同物体内部结构的差异,并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
5. 总结课堂:(1)学生通过讨论和总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有关弹性的知识;(2)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记录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学习日志: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记录自己的收获和思考;2. 实验记录本:学生将本节课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到实验记录本中;3. 继续探索: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物体进行观察和实验,并写下自己的探索结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验探索弹性。
但是由于幼儿的经验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教师要注意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例子,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回答问题。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弹性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弹性
活动主题:有趣的弹性
活动目标:
1.了解弹性的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验观察弹性的变化;
3.培养孩子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适用年龄:大班(4-5岁)
活动准备:
1.气球、弹力球、绳子等具有弹性的物品;
2.杯子、容器等可测量水量的物品;
3.纸板、剪刀、彩笔等制作实验器材的工具;
4.活动说明和安全提示。
活动过程:
1.了解弹性
教师介绍弹性的概念和原理,并给孩子观看有关弹性的视频片段,了解弹性的类别和应用。
2.观察弹性
教师带领孩子观察不同材料的弹性体,如橡皮球、弹力球、气球等,让孩子用手感受它们的弹性差异,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3.实验探究
将气球吹大,放到地上,然后用绳子在气球顶端拉扯,观察气球的变化,并问孩子对此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接着,用剪刀将纸板状的塑料片剪成不同形状,制作成自制的弹簧并测试它们的弹性。
4.量化实验
利用杯子或容器等物品,测量不同体积的水对含有弹性的物品所产生的压力和移动变化,让孩子观察实验现象,并从中得出结论和感受。
5.总结与评价
教师引导孩子总结这次活动的学习内容,并通过小组互动问答的方式,评价他们的活动表现和学习成果。
活动安全提示:
1.孩子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不做危险的行为;
2.居家环境中有易碎、尖锐或易燃的物品,要远离这些物品;
3.指导孩子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如剪刀等,避免伤害自己和他人。
《弹性技巧》教学设计完美版
《弹性技巧》教学设计完美版弹性技巧教学设计完美版
1. 引言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完美的教学设计,帮助教师在教授弹性技巧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弹性技巧是一种重要的技能,对学生的身体灵活性和协调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
2. 教学目标
- 了解弹性技巧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 掌握弹性技巧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 提升学生的身体灵活性和协调能力。
3. 教学内容
3.1 弹性技巧基础知识
- 弹性技巧的定义和作用;
- 弹性技巧对身体的好处;
- 弹性技巧的分类和要点。
3.2 弹性技巧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 弹跳和蹦床技巧;
- 手脚协调技巧;
- 柔韧度和伸展技巧。
3.3 弹性技巧的综合运用
- 组合动作设计;
- 创造性运用弹性技巧。
4. 教学策略
- 分段教学:将内容分成小的部分,每次讲解完一个部分后进行实践练;
- 实践演示:通过示范和引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加深对弹性技巧的理解和掌握;
- 情景设计:将弹性技巧应用于实际情景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练和展示,增强合作能力。
5. 教学评估
- 观察学生在练中的表现;
- 参考学生的进步和反馈意见;
- 设立合适的测试题目,以检验学生对弹性技巧的掌握程度。
6. 教学资源
- 弹簧床或蹦床;
- 视频资料或教学视频;
- 图片或示意图。
7. 结束语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弹性技巧,提高学生的身体灵活性和协调能力。
希望教师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改进,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弹性》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弹性》教学目的1.了解弹性概念;2.掌握弹性物体的特点;3.实验感受弹性物体的运动。
教学内容1.弹性的概念介绍2.弹性物体的特点讲解3.实验操作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弹性物体的运动。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弹性物体的实物材料;3.小型弹性实验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引导孩子们观察课桌上的橡皮筋,让他们看到橡皮筋拉得更长,松掉时又变回原来的形状,并让孩子们尝试一下拉松橡皮筋的过程。
现场讨论一下橡皮筋的特点和这种变形的现象,引出今天的主题——弹性。
学习内容1.弹性的概念介绍弹性是物体向形状发生改变的方向施加力后,物体尝试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举个例子,在孩子们平时的生活中,弹簧就是一个具有弹性的物体,当我们挤压弹簧时,它会尝试恢复原来的形状。
2.弹性物体的特点讲解我们把可以扭弯、拉长等变形,当力作用消失时可以自行恢复原状的物体称为“弹性体”,而弹性体又可以分为:•拉伸弹性体:比如橡皮筋、绳子等。
•压缩弹性体:比如气球、弹簧等。
我们会简要地讲解这些物体的特点,以及当物体的形状被改变时如何进行适当的计算。
3.实验操作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天性,我们将设置一些有趣的实验环节,让孩子们动手实验,感受弹性物体的运动和特点。
例如:•将橡皮筋用竹签或餐叉固定在桌子两端,让孩子们拉扯橡皮筋,观察变形过程;•安排一个小型气球压缩机器,在孩子们的操作下让气球慢慢被压扁,然后放开气球,观察它的运动;结束环节在实验环节结束后,商议当今天的主题已经,再次总结今天讲述的内容,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观察和思考,发现身边的弹性物体,并尝试理解其运动和特点。
教学效果本课用有趣的实验操作和生动的例子,让孩子们感受和理解弹性物体的运动和特点。
不仅有助于孩子们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动手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孩子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大班科学活动《弹性》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弹性》教案科学活动主题:弹性科学活动目标:1.了解物体的弹性是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性质。
2.探索不同材料的弹性特性,并了解其应用。
3.培养观察、比较、推理和实验设计等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活动步骤:导入:教师可以通过问一些问题来开启学生对弹性的思考。
例如:“你们对弹簧和橡胶有什么了解?”“你们知道什么是弹性吗?”“有没有看到自己周围有弹性的物体?”等等。
实验探究:1.实验一:弹性比较材料:橡皮球、小木块、橡皮筋、皮球等步骤:-将每种材料逐一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和材质,然后询问学生每种材料是否具有弹性。
-让学生提出预测并逐个测试这些材料的弹性。
学生可以用手指按压或拉伸这些材料来观察它们的弹性特点。
-学生记录每种材料的弹性表现,并在比较实验后总结出结果。
2.实验二:橡皮球弹力测试材料:橡皮球、测量尺、笔和纸步骤:-学生先测量一个放松状态的橡皮球的直径,并记录数据。
-学生用手指按压橡皮球,然后逐渐逐渐加压,直到球形变形。
学生记录下变形前和变形后的直径。
-将橡皮球放松和恢复其原状,再次测量直径,并记录数据。
-学生将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并总结如何利用实验数据来判断橡皮球的弹性特点。
实验分析:1.基于实验一的结果,学生可以总结不同材料具有的弹性特点,并讨论不同材料的弹性对不同应用的适用性。
2.基于实验二的结果,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橡皮球的弹性特点,并探究恢复力与变形程度的关系。
延伸活动:1.学生可以继续探究其他材料的弹性特性,例如橡胶带、弹簧等。
2.学生可以设计和制作自己的弹性材料,然后测试和比较其弹性。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程的学习成果,并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例如:“你们能在生活中找到哪些具有弹性的物体?为什么我们需要用到弹性材料?”等等。
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认识弹性》教案范文
幼儿园大班科学《认识弹性》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认识物体的弹性,了解弹性与形状、材质等因素的关系。
2.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弹力球若干,测压尺子,实验记录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学生准备:讲台前背景板,纸、铅笔、颜料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发幼儿的兴趣,如:展示一个弹力球并让幼儿试着把它压扁,然后观察它恢复原状的过程。
问:弹力球为什么会恢复原状呢?2.提出问题(10分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深入思考。
问:为什么弹力球能恢复原状?有哪些其他物体也有弹性呢?3.实验操作(20分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实验探究,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弹性。
步骤:①让孩子按小组自行摆放好实验材料。
②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如:橡皮、皮球、纸团等)进行实验。
③记录下各个物体的特点、实验结果等。
4.实验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总结实验结果和观察数据,引导幼儿总结物体的形状、材质与弹性之间的关系。
5.引导学习(15分钟):教师给出一个具体问题:“为什么橡皮擦具有较好的弹性?”,鼓励幼儿自主思考并尝试给出答案。
6.小结(5分钟):教师通过图示方式,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重温幼儿所学的内容。
7.总结反思:教师可以利用家庭作业或小组活动进一步加强幼儿对弹性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可以逐渐认识到物体的弹性与其形状、材质等因素有关,培养了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科学《弹性》教学设计
山阳县城关镇中心学校王小龙
【教材依据】
幼儿活动课程用书(西安出版社出版)大班上册科学第38页《弹性》
【指导思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是是科学的启蒙教育,是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观察、操作、探索,发现问题并寻找答案的探究过程;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师要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设计理念】
本活动设计意在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对弹性物体的认识和使用的经验基础,通过教师准备的各种各样的弹性物体,让幼儿逐步操作、探索来感知、理解物体的弹性;通过观察、思考来了解物体弹性的用途,并会运用所获得的科学经验进行发明创造,培养幼儿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初步的创新意识,达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的最根本目的。
【教材分析】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和事物都使幼儿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课也是紧密结合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来作为活动探究内容,通过列举出的生活中一些具有弹性的物品,来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和认识弹性这一科学现象,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的活动内容选择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学情分析】
幼儿天生有着对身边万物无限的好奇,渴望认识周围世界。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接触过的具有弹性的物品非常多,孩子们也经常玩一些利用弹性原理制作的小玩具,但他们却不知道这些好玩的玩具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
而作为教师要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及时并适当的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积累科学经验,将使幼儿的科学素质得到早期培养,有益于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探索、体验的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弹性及物体弹性的用途,并了解弹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2、尝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活动的发现有弹性的物体,并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活动重点】
通过探索、操作等过程来感知物体的弹性特征。
【活动难点】
准确区分物品中是否具有弹性。
【活动对象】
学前班幼儿
【活动准备】
1、海棉、气球、小皮球、皮筋、拉簧等有弹性的物品若干。
2、记录单每组一张,彩笔每组一盒。
3、生活中的弹性物品图片(沙发、枕头、弹性小玩具、弹簧秤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幼儿参与课堂探究活动欲望和激情
谈话引导:小朋友们刚才在操场上玩的开心吗?
我们幼儿园操场上有好多好玩的玩具,所以大家都玩得很开心。
现在回到了教室,小朋友们还想不想和老师一起玩一玩呢?
二、第一次活动探究,在玩中初步感知物体的“弹性”
1、指导幼儿做好活动探究准备:每四个小朋友为一组。
2、分发操作材料:每组分发海绵一块,气球和小皮球各一个。
3、提出活动要求:老师为每组小朋友请你们把它们一个一个的用压一压、捏一捏的方法去玩一玩,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4、幼儿自由操作、体验。
(教师巡视指导:可以和组上其他的小伙伴们小声说一说,看看你的发现和他们一样吗?)
5、质疑引导:刚才我们玩了三件好玩的东西,哪个小朋友可以来给大家讲一
讲,你玩的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6、幼儿回答交流,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操作演示。
(在用力捏或者压海绵时海绵会变形,松手不用力时会变成原来的样子;在用力挤或者压气球时气球会变形,松手后气球会变回原来的样子;在用力捏或者压小皮球时小皮球也会变形,松手后小皮球也变回原来的样子了)
7、教师质疑: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幼儿尝试回答。
肯定幼儿的见解,如果有幼儿指出“弹性”时要适时给予高度评价,并揭示本课活动探究的主题。
)
8、教师小结:一样东西,用了力挤压时就会变形,手松掉后,它又会变回原来的样子,这说明它们具有弹性。
三、第二次操作活动,深化认识“弹性”的特点
1、更换操作材料:给每组分发橡皮筋和拉簧各一根。
引导:刚才的玩具都会“还原”,那现在的这些东西呢?是不是也有这样特性?
2、幼儿进行自主操作、探究活动。
(教师巡视)
3、引导幼儿汇报、交流。
说一说自己玩的是什么、怎么玩的、有什么发现?
(橡皮筋和拉簧在我们用力拉的时候都会变长,但是松手之后就都会变成原来的样子。
)
4、启发引导,让幼儿加深对物体“弹性”的认识。
质疑:请小朋友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玩的?松手之后会怎么样?
幼儿发言:用捏一捏、压一压、拉一拉的方法玩的;松手后发现这些东西会弹回来。
5、教师总结:当我们用了力气挤、压、捏或者拉一些物体时它们形状会发生变化的,但是当我们放手松掉后或者不用力的时候又会变成原来的样子,这种现象叫物体的弹性。
我们刚才玩的这些东西都是有“弹性”(幼儿答)的。
四、自主探究,找寻身边的“弹性”物品
1、启发引导:小朋友们的身上也有很多东西是有弹性的,你们想不想把它们找出来呢?
2、幼儿自主体验,用压一压、拉一拉、按一按的方法找找身上具有弹性的物品和地方。
3、交流汇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如:皮筋、发夹、松紧带、松紧袖口、毛衣、袜子、皮肤等。
)
辅助提问:你是怎么发现和感觉到的? (启发幼儿说出自己的感觉)
五、第三次操作,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哪些物品有弹性。
1、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物体的弹性。
1)师:“我们生活中所有的物品都有弹性吗?
2)分发记录单和彩笔。
3)引导分析记录单:这是一张记录单,上面都画了什么?
老师要请小朋友们去认一认,哪些东西是有弹性的?有弹性就在物品旁边的横格里画“∨”,没有弹性的画“×”。
4)提出操作要求:每组只有一张记录单,要请一组小朋友来合作完成,并最后还要推选一名组长来介绍。
5)幼儿操作记录。
6)成果交流。
(每组推选一名幼儿上来介绍本组幼儿发现的弹性物品)
7)教师根据幼儿的介绍进行总结和评价。
2、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弹性
1)教师:咱们班的小朋友可真厉害,一下子就能认出来哪些是有弹性的、哪些是没有弹性的。
那你们在平常生活中还见过或者玩过哪些有弹性的物品或玩具呢?能不能介绍给其他的小朋友呢?比一比,看谁观察更细心。
2)幼儿回忆生活中接触过的物品并汇报交流。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补充小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品是有弹性的,还有一些物品是人们根据生活的需要,利用了弹性物品制成的,如:沙发、床垫、弹跳床、自行车轮胎、弹簧秤等。
它们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舒服和快捷,老师希望你们长大后,能利用弹性设计出更多更好的物品来。
六、活动延伸
大家今天表现的可真棒,不仅认识了物体的弹性,还会分辨我们生活中有弹性
的物品。
现在,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到外面的操场上去找一找、玩一玩有趣的弹性玩具,体验一下它们带给我们的欢乐呢?
带领幼儿到场地上去玩有弹性的运动器具。
(结束课堂教学)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谈话激发幼儿兴趣,紧接着通过让幼儿自由探索材料使幼儿发现了物体的弹性,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总结了物体的弹性,接下来让幼儿进行分类进一步巩固了对弹性的认识,然后让幼儿寻找身边的弹性物品,从而使幼儿了解了弹性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最后以带领幼儿到场地上去找寻和体验有弹性的运动器具来结束本次探究活动。
整个活动幼儿积极性都很高,他们亲自操作,探索、并获得了感性经验,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积累了探索科学的经验,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只是在活动中有的幼儿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发现,这有待老师进一步帮助、引导,让他们在科学体验和探究的道路上能够尽快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