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分子和原子1
3-1 分子和原子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问题
1.气体可压缩于钢瓶中。
2.等质量的同种物质,通常固液气三态的 的体积依次变大。
3.热胀冷缩。
1.分子之间有间隔,在外界压强增大情况下, 分子间的间隔减小。 2.等质量的同种物质含有相同和数目的分子, 物质固液气三种状态,分子之间的间隔依次 增大,故体积依次增大。 3.物质受热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 分子间的间隔增大体积膨胀;物质遇冷,分 子的运动速率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体 积减小。
b.分子的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间有间隔。 a.温度越高,分子间的间隔越大。 b.外界压强越大,分子间的间隔越小。 c.不同分子的间隔不同。 d. 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液体分子间 的间隔>固体分子间的间隔
4.影响气体体积和压强的内因: A.气体状态方程:PV=nRT B.物质的体积由分子数和分子间间隔决定。
水 中 的 水 分 子
构成硅的 硅原子
1670000000000000 000000个水分子 一滴水(0.05ml,0.05g) 约含有1.67x1021个水分子
一、微粒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等质量的同种物质含有相同数目
的分子数,不同的分子大小不同。 2.分子在不断运动。 a.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4.纯净物:由同种微粒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不同种微粒构成1.液态水,气态水都能和氧化钙反应生成 氢氧化钙;过氧化氢溶液遇二氧化锰能 产生氧气,而水却不能。 2.水分子和过氧化氢分子有什么不同? 3.氧化汞受热分解产生汞和氧气。
分子和原子的比较
电解水
O
H
O
H
通电
H
H
H
O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3.能够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二、教学重点1.分子的概念及其特点;2.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2.如何用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你认为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2. 知识讲解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示意图,解释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
2.1 分子的概念•介绍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微粒。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特点:分子是物质最小的可独立存在和具有独特性质的基本单位。
2.2 原子的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化学元素的最小单位。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特点:原子具有质量和电荷,不可再分。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3.1 实验材料和装置准备材料:细砂、食盐、小石子、碘酒、水杯、玻璃杯。
装置:实验台、滤纸、滤液漏斗。
3.2 实验步骤1.将细砂、食盐、小石子分别放入三个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观察物质的溶解现象,思考其中的原因。
2.将碘酒倒入水杯中,观察碘酒的颜色并注意其变化。
3.将细砂溶液通过滤纸和滤液漏斗过滤,观察滤液的颜色和透明度。
4.对食盐溶液和碘酒分别进行上述滤液实验。
5.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
4. 讲解总结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总结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5. 拓展练习布置相应的拓展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拓展题目1:什么是分子?分子有哪些特点?拓展题目2:什么是原子?原子有哪些特点?6. 课堂讨论根据学生回答的拓展练习题目,展开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7. 总结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要点,评价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②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②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②建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首次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易理解。
九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一种物质可无限分割而推理出物质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推理出构成物质的分子的性质,并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的特征;应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实验准备仪器: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滴瓶、试管、试管架药品:浓氨水、酒精、蒸馏水、酚酞、品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进入教室有什么感觉?生:闻到了空气清新剂的香味。
师:找一找空气清新剂在哪儿?生:在老师的讲台上。
师:为什么能闻到空气清新剂的香味?生:因为空气清新剂的小颗粒进入了鼻孔。
师:这些小颗粒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下面再来通过一个实验来感受一下。
请各小组完成课本48页的实验3—1品红的扩散,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水慢慢变成了红色。
师:为什么?生:品红的小颗粒扩散到了水中。
师:那么这些小颗粒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相关的内容板课题:分子和原子二、感受新知,启迪思维师:我们从物理课里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所构成的。
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内容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二级主题“微粒构成物质”的知识范畴。
本课题是微观世界概念教学的起始课。
学生之前学习了空气的组成,氧气的性质等内容都是对于宏观物质及其性质的学习,本节课要从生活和实验中的宏观现象入手,启发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感知微观世界,认识分子的特征,形成分子的概念。
架起由宏观现象认识微观世界的桥梁,为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二、学情分析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的知识,知道分子的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的。
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
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设计理念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分子的特征,理解分子区别于宏观世界的特殊性。
安排两个宏观探究实验,让学生学会通过类比想象的方法设计实验,感知微观世界,教师只提供所需的必要信息。
之后要注重分子概念的形成,使学生正确区分宏观与微观。
学生动手实验获得感性的实验现象,突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对不与酚酞溶液接触的氨水却能酚酞变红这一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得出分子的性质;最后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解答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更准确、更深刻的认识分子的特征。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原子的特性,能用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思考,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其区别;2.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3.能够识别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4.掌握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区别;2.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3.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清晰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示意图进行讲解;2.示范法: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3.练习法:通过识别化学式和转化为化学等式的练习来巩固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引出本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区别(15分钟)首先,明确分子和原子的定义。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粒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分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不可再细分的,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3. 示范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15分钟)通过示范几种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让学生学会识别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
例如:•水:H₂O(分子式),H(原子式)•氧气:O₂(分子式),O(原子式)4. 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20分钟)讲解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首先,介绍一个例子:化学式:H₂ + O₂ → H₂O然后,分解化学式并转化为化学等式:2H + O₂ → 2H₂O解释每个符号和数字的含义,并演示如何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
5. 练习巩固(15分钟)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提供一些化学式,要求学生将其转化为化学等式。
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以及化学式转化的步骤和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下节课的学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导学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也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让学生学会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从微观的角度了解原子的定义。
教学重点从宏观现象,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与对策备习知识性准备:分子的性质物质性准备:多媒体课件技能性准备:微观想象能力复习知道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在变化上的不同。
并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在变化上有什么不同?积极思考,并回答提出的问题,可质疑。
学生能够知道他们分别属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讲授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三、化学反应的实质1、分子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吗?是如何变化的?2、分子是由哪种微粒构成的?3、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吗?4、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展示目标;投影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激趣、引入新课。
利用问题引领、结合动画演示、讲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分;形成原子的概念。
与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发现学生中存在的疑难问题,通过师生交流解决。
引导学生分析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化学反应,说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简要总结、概括明确目标,倾听、思考。
观看动画、听教师讲解、分析设置的问题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从而建立原子的概念。
讨论: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学会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用微观的变化分析物质的变化;明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学习情景中,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
学生很难建立原子的概念。
教师设置引导性讨论,先让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从分子、原子的角度描述有关的物质的变化,达到调动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精习知识梳理:利用知识树总结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点。
〔见学案〕知识运用:〔见学案〕梳理总结原子的性质,对照课标要求进一步明确、落实重要概念。
(2024)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PPT课件1
2 20 02 24 4
上述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为了解释这类 现象,他们提出物质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设想。
科学技术的进步,证明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 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如图3-2),还能移动原子(如图3-3)。
2024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通常都很小。例如,1 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以20 滴水为1 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 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 能数完。
2024
微观粒子(如分子)总是在不断 运动着。花香在空气中的扩散、湿衣 服中的水在晾晒下的挥发、蔗糖在水 中的溶解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都是分 子运动的结果。在实验3-1中,如果 使用的是热水,品红的扩散会更快一 些。这是因为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 能量增大,运动加快。
2024
化学史研究表明,古代关于原子的猜想在近代被大 量实验所证实,其间凝结了许多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 下列史实与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论观点有联系,有些是其 思想来源,有些是其事实依据。
2024
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前460—前370,古希腊哲学家)认 为宇宙间万物是由微小、坚硬、不可分的“原子(atom)”构成的。 “atom”一词中,“a-”是表示否定的前缀,“-tom”表示“分 割”,整体表示“不可分割”的意思。
思考与讨论
•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如图3-7)。 试分析在该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 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 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2024
科学 技术 社会
分子探针是一类特殊的分子,它们既能与人体组织中的特定分子(靶分 子)结合而对其进行标记,又能被检测设备识别定位。追踪靶分子可以获得 疾病发生原因的相关信息,从而为精准医疗和药物研究等提供分子层次的科 学依据。例如,一种能释放正电子的分子探针在癌症的PET/CT(正电子发射体 层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分子探针已成为医学和药 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
3—1分子和原子
3—1 分子和原子一、分子(原子)的三大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例:1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体积小);1个水分子质量为3×10-26Kg (质量小)2、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例:闻到花香、湿衣服晾干、品红在水中扩散、糖和盐溶在水中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例:湿衣服在阳光下干得快;水在加热时蒸发的快;刚炒熟的菜闻起来香味更浓3、分子间有间隔:例:固体物质的热胀冷缩;100mL 水和100mL 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 ;较大体积气体加压后可装入钢瓶;踩瘪的乒乓球在热水中重新鼓起来二、分子和原子: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水分子(H 2O );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氮气分子(N 2)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发生变化的微粒:过氧化氢分子(H 2O 2)不变的微粒:氢、氧原子(H 、O )过氧化氢分解过程中 新生成的微粒:水分子(H 2O )、氧分子(O 2)H 2O 2 H 2O + O 2发生变化的微粒:水分子(H 2O )不变的微粒:氢、氧原子(H 、O )水通电分解过程中 新生成的微粒:氢分子(H 2)、氧分子(O 2)H 2O H 2 + O 2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混合物中含有不同种分子,纯净物中含有同种分子宏观:生成新物质化学变化的实质微观: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H 2O ﹥H ,H 2O ﹥O ) 不能单纯的说分子比原子大,但可以说O ﹥H 2 (O=16,H 2=1×2=2) 同种元素的分子比原子大(H 2﹥H ,O 2﹥O ) MnO 2 通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案
---中国”图片,加强学生对“物质是由微观粒子 思考、想象
构成的”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ppt)展示轻松小练习: 一滴水中含有 1.67×1021 个水分子,假设每人每 天吃 5000 粒米,1.67×1021 粒可供全世界人吃
计算、回答
年?这个假设与课本上的事例能够说明分子具有
什么样的特点?
教学 准备
ppt 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新 “微粒构 成物质” 的认识
知
探 分子是很 微小的
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ppt 展示“生活中一些变化的现象”:酒 观看、思考、
精蒸发、闻到花香、糖块溶解消失、湿衣服晾干。 解释
引导学生用在物理课中已经学过的分子知识加以
解释。
(导入)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开始对“第三单
添加修改
1
(小结)得出“分子是很微小的”观点。 新
知 分子是不 断的运动
探
究 分子间存 在间隔
同种分子 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 子性质不 同
混合物与 纯净物微 观区别
新课小结
当堂检测 布置作业
1.(问题与思考)ppt 展示:
(1)微小的分子还有哪些不同于宏观物体的特点 观 看 思 考 题
呢?
并思考、回答
论及氢气与氯气反应的模型图。
思考、讨论与交流
引导学生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
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听讲、记录、领悟
(小结)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
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是不可分的,只 阅读与思考、
是发生重新组合。
2.(提出问题)分子和原子都称为最小的粒 讨论与交流
初三化学学案3:3 1 分子和原子+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的性质,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通过对实验中宏观现象的讨论,认识分子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难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认识分子的性质;抽象思维的培养一、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
实验3—1:品红的扩散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
为什么水会逐渐变红?品红是否真的消失了?为什么水变红,但是看不见水中的品红?水中品红占据的空间大于放入前的固体品红占据的空间,为什么?一、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
(课本p49图3-2、图3-3可以证明。
)二、分子的性质问题探究:根据下列事实,你得出分子具有什么特点?1.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
2.能看到整块糖,却看不到水中溶解后的糖。
3.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4.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
分子的性质之一:________实验探究:根据氨水在空气中的扩散现象,探究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特性之二: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用分子的观点分析: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湿衣服为什么可以晾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探究:受热时,分子的运动有何变化?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品红,观察现象。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1.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实验探究:气体受压时体积的会发生什么变化?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分子的特性之三: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在受热和遇冷时,分子间的间隔会如何变化?将温度计先插入热水中,然后再将温度计插入冷水中,观察液柱的变化看书P49第2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16张ppt)课件
C),理由是 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盐酸, 其运动速度快 。
B A C
甲:浓氨水
中点
乙:浓盐酸
实验探究二: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50 mL的酒精和50 mL的水混合后小于 100 mL。
【得出结论】
①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是有 间隔 的; ②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于 液体分子间的
间隔 大于 固体分子间的间隔。
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
固态
液态
气态
一般情况:分子间隔变大
在通常情况下: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的间隔 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体积
D.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
2.下列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D
)
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B.宏观上看静止状态的物质从微观上看则是永恒 运动的。
C.分子虽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D.夏天雨后天晴,路面上的水渍很快变干,这时
水就不存在了。
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 是( B )
(2)原子总是 不断运动着
(3)原子间有 间隔 。
着;
三、合作探究 实验探究一:分子运动现象P49
【实验现象与结论】 (1)实验一现象:溶液为无色 ; 结论: 酚酞遇空气和水不变色 。 溶液为红色 ; (2)实验二现象: 结论: 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
。
烧杯 A (3 ) 溶液逐渐变红。 现象
解释
溶液不变色。
烧杯 B
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分子运动到A烧杯中 与水结合成氨水,溶液显碱性,从而使 溶液变红
【探索交流】 (1)为什么要选择氨水做实验呢?
氨水易挥发,能很快看到现象。 (2)为什么是氨水的微粒进入了酚酞中,而不是 酚酞的微粒进入氨水中呢?这说明了什么? 氨水易挥发,氨分子运动速度快;这说明不 同的微粒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分子的性质)教案
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分子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的性质、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分子的性质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教学准备(1)准备品红和氨水的扩散实验仪器及药品(2)准备空气与水的压缩实验习题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B)A、分子很小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是可分的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1).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使酒的气味扩散。
(2).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体积小100mL。
分子间有一定间隔,酒精分子和水分子挤占对方间隔。
(3).盛酒精、汽油的瓶子要盖紧瓶塞。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要防止酒精和汽油挥发。
4、下列不能用分子在不断运动解释的是(C)A、楼下老奶奶卖的臭豆腐真香B、爸爸的老白干没盖瓶盖变少了C、早晨听到马路上的汽笛声D、周末回家很远就闻到炖鸡的味道5、某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由固体变为该物质的液态或气态,主要是由于(D)A、分子形状发生变化B、分子质量发生变化C、分子大小发生变化D、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课后讨论:1. 化学反应中,是否分子变了,物质化学性质也变了?分子是怎样变的呢?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1)混合物与纯净物(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板书设计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分子的性质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3)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一般来说,气体>液体>固体(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材解读
《分子和原子》教材解读一、课标内容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4.学习一些类比、模型等科学方法,培养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二、地位与作用九年级化学总共分上下两册,分子和原子是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
《化学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要求是: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所以本课题的内容是继前面学习氧气的性质、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入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理解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在促进学生科学物质观、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
三、知识要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
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4.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1.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
四、内容分析本课题有两个知识点:物质由微粒构成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自本课题开始,学生将从化学角度认识物质,对微观世界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
(一)物质由微粒构成本课题沿着生活经验、学生实验、科学实验到科学结论的思路进行编写。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走过花铺会闻到花香,湿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品红在水中扩散,有关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的图片。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组成及特点;3.能够区分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二、教学重点1.分子的概念与特点;2.原子的概念与特点;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工具:投影仪、电脑、PPT;•材料:实验装置、实验用品。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识1.讲师通过提问引入新知识:“你们知道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吗?”2.学生回答后,讲师解释:“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3.讲师出示PPT,向学生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图示。
步骤二:介绍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与特点1.讲师通过PPT详细介绍分子的概念和特点,如分子的组成、分子的稳定性等。
2.讲师通过PPT详细介绍原子的概念和特点,如原子的组成、原子的稳定性等。
3.讲师与学生互动,共同讨论分子和原子的特点。
步骤三:进行实验观察1.讲师布置实验任务,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2.学生通过实验装置和实验用品,观察不同物质在实验条件下的变化。
3.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归纳总结。
步骤四:整理知识点1.讲师与学生共同整理上述知识点,写在黑板上或PPT上。
2.学生根据整理的知识点完成课堂笔记。
五、课堂小结1.讲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2.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回答自己在本课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课后习题;2.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
注意:以上为本教案的大纲,具体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安排。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相互关系;3.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3.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相互关系;2.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板书工具和教学笔记。
教学过程导入引入1.分享教师个人经验或实例,引起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兴趣。
概念解释1.介绍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的物质。
–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能独立存在且保持原物质性质的完整性。
2.介绍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小单位。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环绕在核外。
3.对比分子和原子的异同点。
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1.介绍分子的基本组成:–分子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分子中的原子可以是相同元素的原子,也可以是不同元素的原子。
–不同的分子由不同的原子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2.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环绕在核外。
–原子的质子数决定了其元素的种类,即原子序数。
3.通过实例和图示说明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
分子和原子的相互关系1.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是原子的组合形式。
2.原子是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分子所包含的原子的集合。
3.通过实例和图示说明分子和原子的相互关系。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1.化学反应是指化学物质之间或分子内部发生的原子重组的过程。
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起到不同的作用:–分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原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也能产生新的物质。
3.通过实例和图示说明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案例分析1.选择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进行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分子和原子在此反应中的作用。
3-1-1 分子和原子(1)-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原卷版)
3.1.1 分子和原子(1)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在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过程中逐步培养微观想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1.品红在水中会_______,温度越高,品红扩散速度_______。
2.证明物质由_______、_______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苯分子的图像;移走_______形成的最小的汉字“中国”。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 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二、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三、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以分子为例)1. 分子________和________都很小;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2.分子总在不断的________,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________例: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
3.分子间存在________。
同种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气态_____液态_____固态;热胀冷缩现象:受热时分子________,遇冷时分子________;分子本身大小________。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________,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________。
考点1. 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例1.(2022秋·安徽蚌埠·统考期末)如图是初中化学教材插图“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根据该图无法获得的分子信息是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分子之间有间隔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D.分子排列有一定的规律【变式1-1】(2022秋·辽宁锦州·统考期中)小张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水中,一会儿后,杯中水都变红了,小张判断这是因为①分子在不断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由原子构成,其中完全正确的是A.①B.②C.①②D.①②③【变式1-2】(2022秋·山西·九年级统考期中)我国科学家在1993年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表面通过探针移走原子,写下了“中国”两个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上述操作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B.这两个汉字是日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C.该操作说明原子是最小粒子不能再分D.这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已进入操纵原子的阶段【变式1-3】(2022秋·辽宁葫芦岛·统考期末)对下列教材图片的认识错误的是A.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B.苯分子之间有间隔C.品红扩散是分子运动的结果D.只有通过现代科学仪器才能使硅原子运动【变式1-4】(2022秋·山东德州·校考期中)叙述不正确的是A.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微小的粒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B.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C.用扫描隧道显微显微镜能观测到铁原子,说明原子是真实存在的D.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考点2. 分子的基本性质例2.(2023·湖南益阳·统考期中)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以致用(一)
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
1、小明站在阳台上想: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 方去了? 2、路过花店时,小丸子对小英子说:我闻到了花香, 你闻到了吗? 3、冲糖水时,小刚感到迷惑,把砂糖放入开水中, 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有了甜味。 4、小强指着马路问爸爸:马路为什么要隔成许多小 泥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何不一样宽?
下 课!
水分子。一个人一分钟能 数100个水分子,要多少 年才能将1滴水中水分子 数完?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物质都是由极其细
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 (分子、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 分子、原子很小:质量小、 体积小
实验探究1:
1、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 2、二氧化氮气体的扩散 3、在滤纸上滴上蒸馏水,再滴上酚酞,然后滴上氨 水;在滤纸上滴上蒸馏水,再滴上酚酞,将滤纸送入 大试管内,再在试管口的棉花上滴几滴浓氨水,观察 现象。 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请同组的 同学讨论后回答。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酒香不怕巷子深 八月桂花遍地香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实验探究2:水与酒精的混合
在一滴管里注入半试管红水,
再注满酒精,封好,倒转几次后, 观察液面变化情况。 为何用红水,能否先在下 面注入酒精?
实验探究3:水和空气的压缩
取一支针筒,抽取一定量的空气,用手指堵住 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在刚才的这支针筒内抽取相同量的水,用手指 堵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思考:哪一支针筒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你知道其 中的原因吗? 思考:油压千斤顶或摩托车油压避震中的介质可否 换成某种气体?
什么影响了分子、原子间隔
分子和原子
——琥珀中学 郑慧玲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用实验的手段认识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能提出 假设,进行初步探究 (3)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对物质的微观构成的探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物质观,物质 的微粒观 (2)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 (3)初步培养需要科学证明也需要证伪的科学态度
2、构成物质的微 粒(原子、分子) 在不断地运动
我会思考!
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分子运动
快慢与温度有关?
设计实验时注意对比和控制变量
如: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分别加入50mL水, 一杯水温为20°C,另一杯水温为80°C,分 别加入一滴红墨水,观察现象。
有哪些诗句、俗语反映了
分子不断运动这一事实?
《庄子.天下篇》
一尺之棰,日
取其半,万世 不竭 。
你知道它们是怎么“画”出来的吗?
这是中国科学 家用扫描隧道显微 镜操纵一个个铁原 子排列出的世界上 最小的“原子”二 字 (比例尺为
l∶10 )
13
为什么说:“中国”两个字是 最小的字,也是最大的字?
苯分子
我会计算!
1滴水里含有1.67×1021个
学以致用(二)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细不可分、
暗香浮动、 密不透风
用所学微粒的知识解释:
纯净物和混合物 物质的溶解、扩散、蒸发 物质的热胀冷缩和三态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 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化分为原子,原子重 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 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5、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的大小? 为什么夏天车胎的气不能打 足? 瘪的乒乓球怎样让它鼓起来?
物质状态的变化微观三维模拟动画
固态
固态
液态
液态
气态
3、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间都有
一定的空隙。
不同物质微粒间(分子、原子)的空隙大小不同。
物质的“三态”变化实际上就是微粒(分子、原子) 之间的空隙发生改变的过程。 一般而言,物质微粒(分子、原子)间的空隙随温 度的升高而增大。
回忆小结: 1、物质都是由极其细小的、肉眼看 不见的微粒(分子、原子)构成的。 2、微粒(分子、原子)总在不停地 做无规则的运动。
3、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 间都有一定的间隙。
联想并体验
假如你是烧杯中的一滴水的小分子,在你 周围看到了什么?如果给你稍稍冷却或加热, 你又会怎样?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在化学的微观世界中 翱翔吧!
小明站在阳台上想:湿衣服晒干,
Hale Waihona Puke 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路过花店时,小丸子对小英子 说:我闻到了花香,你闻到了 吗?
冲糖水时,小刚感到迷惑,把 砂糖放入开水中,糖不见了, 而杯中的水却有了甜味。
小强指着马路问爸爸:马路为什 么要隔成许多小泥块,块与块之 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何不一样 宽?
“细不可分、暗香浮动、密不透 风”分别表示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