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蓬莱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学设计 鲁教版

合集下载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近日,我教授了一节关于《诗两首》的课程。

这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教材,我们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们能够对这两篇诗有深入的理解。

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教学设计以及一些教学的见解。

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们了解这两首诗的背景。

这两首诗分别写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作者郭沫若和余光中都是著名的中国诗人。

郭沫若的《我爱这土地》描绘了他对中国的热爱和对新中国的赞美,而余光中的《乡愁》则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回忆。

接下来,我们要让学生们对这两首诗的语言和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使用了一些教学工具,例如词语表,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些诗句的含义。

我们还对这些诗句进行了解析,解释了其中的一些文化、语言和历史上的背景。

例如,在《我爱这土地》中,“孕育着革命的理想”这句话,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内革命思想的孕育和发展;而《乡愁》中的“家在海角天涯处”则是指中国南方离海较远地区的居民。

我们的教学重点之一是让学生们通过诗歌了解到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我们对这些诗句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进行了解释,并展示了一些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们对这些背景有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我们让学生们双人或小组合作来创作有关于自己情感世界的诗歌。

学生们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来写自己的诗句,这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诗歌的语言和意义。

在本节课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们:(1) 了解这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2) 理解这两首诗歌的意思和写作风格; (3) 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4) 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创作自己的诗句。

通过我们的教学,学生们对这两篇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相信他们在下一次学习诗歌时会更加有信心和兴趣通过本次诗歌教学,我们让学生们领略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通过学习《我爱这土地》和《乡愁》,学生们学会了如何理解和欣赏诗歌,同时也了解到这两首诗歌背后的深刻历史和文化背景。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让学生感受并理解诗人对祖国和故乡的热爱之情。

2. 学会分析现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3. 提高学生朗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是现代诗人艾青的作品,表达了对祖国和故乡的深情厚谊。

2. 诗歌内容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象征手法等,理解诗人如何通过具体事物表达抽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感情。

2. 难点: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内容解析和鉴赏方法。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寓意和情感表达。

3. 朗读法: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其作品《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

2.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象征手法,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

4. 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寓意和情感表达的看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其对诗歌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朗读表现:评估学生在朗读时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鉴赏essay,评估其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的理解及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表达对家乡或国家的情感。

2. 邀请当地诗人或文学爱好者来校讲座,分享诗歌创作和欣赏的经验。

3.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2.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考虑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互动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九、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提供打印或电子版的诗歌原文,方便学生朗读和笔记。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我爱这土地》、《乡愁》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内容1. 《我爱这土地》诗歌解析:诗歌背景介绍:艾青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诗歌内容分析:土地、风、黎明等意象的寓意。

诗歌主题思想: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乡愁》诗歌解析:诗歌背景介绍:余光中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诗歌内容分析:乡愁、邮票、船票、坟墓等意象的寓意。

诗歌主题思想: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国情怀的抒发。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内容分析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分享学习心得。

3. 鉴赏法:欣赏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艾青和余光中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分别朗读《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两首诗歌。

3. 讲解诗歌内容,分析意象和寓意。

4.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主题思想,分享学习心得。

5.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感受诗歌的美。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两首诗歌。

2. 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和《乡愁》的读后感。

3. 深入研究艾青和余光中的其他作品,了解他们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读后感作业,评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讨论、朗读和鉴赏等活动。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艾青或余光中的其他诗歌进行朗诵。

2. 邀请文学爱好者或专家来校讲座,介绍艾青和余光中的文学作品及文学地位。

3. 开展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创作自己的诗歌。

八、教学反思2. 反思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和分析《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使学生了解并体会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土地、人与家乡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乡土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我爱这土地》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乡愁》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3. 诗歌的形式和修辞手法。

4.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具体词句进行深入解读。

3. 利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土地和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土地、人与家乡的关系。

2. 阅读《我爱这土地》,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阅读《乡愁》,引导学生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 分析诗歌的形式和修辞手法,如韵律、对仗、拟人等。

5. 深入解读诗歌中的具体词句,如意象、象征等。

6.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7. 总结和回顾,强调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乡土情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的形式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人与土地、人与家乡的关系的思考和表达。

4.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2. 诗歌的形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解读。

3. 人与土地、人与家乡的关系的思考和表达。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的深入解读。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七、教学准备1. 准备两首诗歌的文本和相关注释。

2. 准备土地和家乡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准备小组讨论的指导问题和讨论模板。

八、教学评价设计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我爱这土地》、《乡愁》两首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理解诗歌的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通过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我爱这土地》、《乡愁》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次的情感和意象的理解。

2. 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我爱这土地》、《乡愁》两首诗歌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做笔记和写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艾青和余光中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对诗人产生兴趣。

2. 阅读理解: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我爱这土地》、《乡愁》两首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写作练习:教师给出一个与家乡或祖国相关的主题,引导学生创作一首诗歌,表达对家乡或祖国的热爱之情。

5. 分享与评价:学生将自己的诗歌作品分享给同学和老师,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鉴赏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开展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和特色的诗歌作品。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评价学生在诗歌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关注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我爱这土地》、《乡愁》。

(2)理解并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理解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乡愁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我爱这土地》(1)诗歌背景: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3)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 《乡愁》(1)诗歌背景:介绍诗人余光中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3)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我爱这土地》、《乡愁》。

(2)理解并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歌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的深入理解。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讨论法: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指导法: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我爱这土地》(1)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2)诗歌内容分析(20分钟)(3)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15分钟)2. 第二课时:《乡愁》(1)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2)诗歌内容分析(20分钟)(3)诗歌朗六、教学安排(续)(3)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15分钟)3. 第三课时:综合讨论与欣赏(1)对比讨论《我爱这土地》与《乡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30分钟)(2)学生分享对两首诗的感受和欣赏(15分钟)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时的积极性。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并掌握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写作背景。

(3)分析并比较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土地、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写作背景。

(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诗词的韵律。

(2)诗歌深层次的含义和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土地、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

2. 参考资料:关于诗歌背景、作者生平等的相关资料。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4. 情感体验(1)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土地、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

(2)学生回答与诗歌相关的问题。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韵律节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乡土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诗歌韵律节奏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次意义的理解。

2. 诗歌表达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韵律节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

2.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教育法: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乡土情怀。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和余光中,以及两首诗歌的背景。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我爱这土地》和《乡愁》,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韵律节奏,分析各自的亮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谈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乡土情怀。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和《乡愁》的作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两首诗歌。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本节课还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乡土情怀,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七、课后作业:1. 背诵《我爱这土地》和《乡愁》。

2. 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和《乡愁》的作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3. 推荐一位自己喜欢的现代诗人,并简要介绍其诗歌特点。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现代诗的特点,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2. 通过对比阅读,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3. 提高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我爱这土地》诗歌解析诗歌背景介绍诗歌逐句解析诗歌主题探讨2. 《乡愁》诗歌解析诗歌背景介绍诗歌逐句解析诗歌主题探讨3. 对比阅读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探讨作者表达情感的手法4. 写作练习模仿两首诗歌的风格,创作一篇小诗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逐句解析、主题探讨。

2. 对比法:引导学生对比两首诗歌的异同,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

3. 创作练习法:鼓励学生动手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我爱这土地》、《乡愁》诗歌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诗歌背景的资料。

3. 投影仪: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进程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介绍诗歌背景。

讲解《我爱这土地》诗歌,逐句解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情感。

探讨诗歌主题,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河山。

2. 第二课时讲解《乡愁》诗歌,逐句解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情感。

探讨诗歌主题,引导学生怀念家乡。

对比两首诗歌的异同,分析作者表达情感的手法。

3. 第三课时布置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模仿两首诗歌的风格,创作一篇小诗。

学生互相评改,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4. 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诗歌,尝试分析家人的情感反应,体会诗歌的力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创作的诗歌,关注他们的表达技巧和对诗歌主题的把握。

3. 学生互评:收集同学之间的评价,了解学生对彼此作品的认可和建议。

七、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的成效,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创作能力。

2. 分析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如学生理解上的难点、课堂活动的安排等。

九年级语文下《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中“土地”和“乡愁”的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审美能力。

3.增强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内容:1.诗人艾青及其创作背景。

2.诗歌中“土地”和“乡愁”的象征意义。

3.诗歌的意象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抽象概念,如“乡愁”的情感和“土地”的象征意义。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投影仪用于展示诗歌内容。

2.录音机或多媒体播放器用于播放诗歌朗诵。

3.教学PPT。

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学生之前学过的有关乡愁和土地的诗歌,引出本诗的主题。

2.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朗诵。

3.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诗歌的主题,进行朗诵练习。

教学过程:1.导入:故事导入,讲述抗战时期,诗人艾青因思念祖国而作此诗,导入本课主题。

2.讲授新课:•介绍诗人艾青及其创作背景。

•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强调“土地”和“乡愁”的象征意义。

3.巩固练习:提供与本诗主题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回答,以巩固所学内容。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小组报告、口头反馈。

2.为学生提供反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指导他们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作业布置:1.背诵《我爱这土地》。

2.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小短文,表达对家乡的情感。

3.搜集关于乡愁的现代诗歌,与同学分享。

教师自我反思:今天的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深层含义方面做得还不够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多媒体资源的重要性,今后应更多地利用这些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我爱这土地》、《乡愁》两首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不同诗人对故乡、土地的不同情感表达,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我爱这土地》诗歌解析a. 诗歌背景介绍b. 诗歌意境分析c. 诗歌情感解读2. 《乡愁》诗歌解析a. 诗歌背景介绍b. 诗歌意境分析c. 诗歌情感解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意境和情感。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首诗歌,分享自己的感悟。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对诗歌的深入解析。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背景、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两首诗歌,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

2. 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乡愁》的读后感,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推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和倾听他人意见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我爱这土地》、《乡愁》的诗歌原文。

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艾青和余光中的生平介绍、诗歌创作背景。

3. 教学多媒体:PPT、视频、音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避免误解或片面解读。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两首诗歌;(2)分析并掌握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不同诗人对土地和故乡的情感表达;(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欣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土地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理解《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两首诗歌;2. 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刻的情感和意象的理解;2. 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两首诗歌的文本、作者简介、相关背景知识等;2. 准备诗歌朗诵音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艾青和余光中的生平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题目,激发学生对土地和故乡的思考。

2. 朗读感知(1)学生齐读两首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土地”、“乡愁”等。

3. 品析探讨(1)分组讨论: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分析诗歌;(2)学生运用鉴赏方法,自主分析两首诗歌。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诗歌的情感体验;(2)教师引导学生珍惜土地和家乡,培养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方法和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1)背诵两首诗歌;(2)写一篇关于土地和故乡的作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引导学生搜集其他表现土地和故乡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绘画创作:邀请美术老师合作,引导学生以《我爱这土地》或《乡愁》为题材,进行绘画创作,将诗歌情感转化为视觉形象。

七、课堂实践1.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两首诗歌,让学生理解并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我爱这土地》和《乡愁》的原文及背景介绍。

2.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析。

3. 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析。

4. 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深入剖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对比法: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诗歌《我爱这土地》和《乡愁》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讲解诗歌: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解读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对比讨论:分组讨论,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探讨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故乡之情。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和《乡愁》的读后感,深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两首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学生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的提升情况。

七、教学资源:1. 诗歌《我爱这土地》和《乡愁》的原文。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和关键词语。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诗歌背景,朗读诗歌。

2. 第2周:讲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修辞手法。

3. 第3周: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进行分组讨论。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我爱这土地》、《乡愁》。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人运用意象、修辞等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歌。

(2)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祖国、家乡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我爱这土地》、《乡愁》。

2. 分析诗人运用意象、修辞等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内容、诗人简介、相关背景等。

2. 准备诗歌朗诵音频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歌朗诵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和余光中,以及两首诗歌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为什么选择“鸟”和“土地”作为意象?《乡愁》一诗中,诗人如何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乡愁的情感?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学成果和思考答案。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诗歌品鉴(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象美和情感美。

(2)学生尝试朗读和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味。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余光中的《乡愁》,从意象选择、表达技巧、情感抒发等方面进行分析。

(2)学生分享比较学习的成果,讨论两位诗人的异同。

2. 创作练习(1)教师鼓励学生以“爱国情怀”为主题,尝试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交流、评价。

七、教学反思八、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评价在诗歌朗诵、理解、赏析等方面的表现。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让学生理解并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对祖国和故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

2. 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和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

2. 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等。

2. 准备诗歌的文本资料,以便学生朗读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解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5. 欣赏评价教师组织学生对诗歌进行欣赏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总结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7. 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写一篇关于《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的读后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涵。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感。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特色,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3. 深入解析诗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4.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悟和理解。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两首诗歌,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对诗歌语言的敏感度。

3. 通过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家乡、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分析和解读,理解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诗歌《乡愁》的分析和解读,理解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对比两首诗歌,探讨个人与家乡、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采用对比分析法,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享。

四、教学步骤: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自己家乡的感情,引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2.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分析和解读:让学生朗读诗歌,并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 诗歌《乡愁》的分析和解读:让学生朗读诗歌,并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 对比两首诗歌:让学生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并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家乡、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5. 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并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对个人与家乡、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思考。

3. 通过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评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内化程度。

六、教学资源:1. 诗歌《我爱这土地》和《乡愁》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包括诗人的介绍和诗歌创作的背景。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背景资料。

4. 小组讨论表格,用于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

七、教学准备:1. 提前准备好诗歌文本和背景资料。

2. 确定好教学场地和教学设备。

3. 分配好学生,准备小组讨论表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感受诗歌中优美的意境
2.体会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蕴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体会诗歌的意象及与诗歌情感的关系
教学策略: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拟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比较鉴赏的赏析方法。

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

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我爱这土地》
一、导入新课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板书文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并学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读全诗。

注意朗读节奏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

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

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师生略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品味诗句:
(1)嘶哑一词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明确:嘶哑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诗中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的?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具体的象征意蕴?(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每个意象前面的修饰语来理解)
明确:“土地”“河流”“风”“黎明”,核心是“土地
“土地”是祖国的象征
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悲愤的河流—象征人民的悲愤像河流一般汹涌奔流
激怒的风——象征人民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如何理解诗的最后两句?
“常含泪水“表现悲愤痛苦的心情长久萦绕于心。

“爱得深沉”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祖国,爱得愈深,痛苦愈强烈。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高度体现了诗人对祖国博大深沉的爱,同时也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6.问题探究:(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代表发言)
(1)诗中的鸟是个怎样的形象,从而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是一只饱受磨难,拼劲全力用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博大深沉的爱,同时也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2)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明确: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7.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乡愁》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作家写下有关“乡愁“的名句,学生展示积累的名句,引入新课,现在我们就来领略一位海外游子情深而美的恋歌——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乡愁》
二、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

湖南衡阳人。

现居台湾。

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
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

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3.教师作示范朗读。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四、探究问题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明确: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

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合作研讨: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
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3. 合作研讨: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4. 合作研讨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明确: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五、比较鉴赏:
下面这首诗,也是抒写乡愁,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乡愁》,席慕蓉。

诗略)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进行同类题材诗歌的比较阅读。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

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

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

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