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乡愁》教案
九年级语文《乡愁》教案
九年级语文《乡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体会《乡愁》的主题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乡愁的内涵及其在个人生活中的意义。
1.2 教学内容诗歌《乡愁》的背景介绍。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语言特点。
诗歌的主题分析和情感体验。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朗读、写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资源,营造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2.2 教学步骤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图片或音乐,激发学生对乡愁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讲解:对诗歌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享个人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乡愁的意义。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讨论表达和写作练习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观察学生在朗读、讨论和写作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反馈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其积极思考和表达。
在课后收集学生的写作练习,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扩展与延伸4.1 教学扩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乡愁的文学作品,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引导学生思考乡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4.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乡愁主题的写作活动,如写一篇关于自己乡愁的短文。
鼓励学生参与乡愁主题的艺术创作,如绘画、摄影等。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5.1 教学资源使用《乡愁》原文和相关注释的教材或教辅资料。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乐等,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5.2 教学参考参考相关文献和教学案例,了解不同教学方法和解说观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六章:教学设计与安排6.1 教学设计设计教学活动的具体步骤和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乡愁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乡愁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感受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情。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朗诵、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感受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情。
2.难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三、教学准备1.诗歌文本。
2.相关诗歌朗诵视频。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余光中及其作品背景。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余光中的其他作品。
二、诗歌朗诵1.教师播放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跟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
三、诗歌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及修辞手法。
四、诗歌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感受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情。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余光中的《乡愁》,大家对这首诗有什么印象?二、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优美句子,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等。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解释原因。
三、诗歌仿写1.教师引导学生仿写诗歌,以“乡愁”为主题,要求运用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四、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乡愁》。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主题、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朗诵、分析、解读、欣赏、仿写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余光中的《乡愁》,感受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改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教师:“同学们,你们在听朗诵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诗歌的节奏?它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引导:“很好,那我们一起来试试,用手指敲打桌面,找出诗歌的节奏。
九年级语文教案《乡愁》
九年级语文教案《乡愁》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乡愁》;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象,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2. 诗歌的韵律和意象分析;3. 诗歌情感的把握。
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文本、作者简介、相关背景知识等;2. 学生预习课文,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余光中的背景知识;2. 引导学生思考乡愁的含义,导入新课。
二、诗歌鉴赏(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2. 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开头、结尾、过渡等部分;3. 解读诗歌的意象,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4.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变化,从“小时候的愁”、“后来的愁”到“现在的愁”。
三、诗歌理解(15分钟)1.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如诗歌中的乡愁具体指什么;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小组讨论;3. 教师总结,给出诗歌的深层含义解释。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自己对家乡的情感;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交流;3. 教师总结,强调家乡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情感体验;2. 学生回顾学习收获,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鉴赏、情感体验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乡愁》,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六、诗歌创作背景探究(10分钟)1. 教师介绍《乡愁》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2. 学生了解背景知识,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背景对诗歌内容的影响,并进行讨论。
九年级语文教案《乡愁》
九年级语文教案《乡愁》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乡愁》;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和诗歌文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以往学习的古诗,谈谈自己对古诗中“乡愁”的理解;2. 简介本节课要学习的《乡愁》诗歌背景。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乡愁》,理解诗歌大意;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3. 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情况;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3.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4.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思乡之情。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3.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乡愁》;2. 写一篇关于《乡愁》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讨论,使学生对《乡愁》诗歌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作业布置,检查学生对诗歌的背诵和理解情况,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九年级语文教案《乡愁》六、课堂实践(10分钟)1. 学生集体朗读《乡愁》,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2.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朗诵展示,点评其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乡愁故事,增进大家对乡愁情感的理解。
七、拓展学习(10分钟)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其他诗人笔下的乡愁主题诗歌;2.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乡愁主题诗歌,进行朗读和简要解析;3. 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和解析,给予鼓励和建议。
八、小组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乡愁主题诗歌,进行集体朗读和讨论;2.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介绍诗歌的内容和情感;3. 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总结乡愁主题诗歌的特点。
九年级下册语文《乡愁》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乡愁》教学设计(通用12篇)九年级下册语文《乡愁》教学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下册语文《乡愁》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九年级下册语文《乡愁》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充满感情的朗读诗歌,准确地把握诗歌感情的发展变化,并学会作者运用鲜明的意象表达情感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读、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陶冶学生对诗歌艺术美情感的熏陶。
体会作者强烈的怀乡思国的感情。
培养学生热爱母亲,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意象,通过情境体验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谈话法,探究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课前欣赏佟铁鑫演唱的《乡愁》)一曲乡愁唱出了许多游子的心声。
是啊,每个在外求学的学生,在每个日落的黄昏,月圆的夜晚,总是会情不自禁的想家,想起家中每天操劳的父母,想起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神,想起父亲伫立远眺的身影,想起家中门前屋后的小树,总是思绪万千,涕泪涟连。
我们想家的时候,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感受他那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
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蒋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
乡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正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表达情感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板题、示标。
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板题)。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诗歌,扫除生字词)1、师: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谁能读准字音。
.XX你先读,其余同学仔细听,发觉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忙订正。
(一人读一节,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同学更正,老师板书;如无,则罢。
)2、齐读字词两遍。
三、其次次“先学后教”(二读诗歌,放录音,让同学有感情地朗读)1、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练习读,3分钟后比谁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诗歌,理解,背诵)1、自学指导:下面请同学们边小声读背这首诗,边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6分钟后比谁能背诵全诗,并能回答课后的第三题。
2、同学自学,老师巡察,了解学情。
五、检查自学背诵诗歌1、指名背诵师:会背的同学请举手,比谁背的好,(若举手多,则检查;若不多,则再给两分钟;生若背错了,请其他同学更正)2、男生、女生比谁背的好3、比哪一组背得好4、齐背这首诗(二)思索与练习1、小组沟通:师:同学们,大家已能背诵全诗了,通过自学能把课后第三题回答出来的同学请举手。
有不会的,就请前后桌争论(可进一步弄懂某些词语的含义,如这头、那头指什么?)2、全班沟通师:谁来回答这道题?(喊多名同学回答)(着重弄懂这头、那头指什么?说明什么?你怎么知道的?)明确: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予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予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久分开了!(以上三种乡愁是在三个特定时期最令思念的)而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九年级语文《乡愁》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乡愁》;能够分析并欣赏余光中的诗歌创作风格;能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乡愁情感,理解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内容和情感;2. 诗歌的创作风格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的把握;2. 诗歌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朗读和解读;2. 学生准备诗歌的学习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们思考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引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兴趣。
2. 诗歌朗读与解读:教师带领学生们朗读诗歌,并对诗歌进行逐句解读,帮助学生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 分析创作风格和修辞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创作风格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鼓励学生们进行创作实践。
4. 小组讨论:学生们分小组讨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分享对乡愁的思考。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们背诵诗歌,并进行创作练习。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程度;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诗歌创作风格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3. 检查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诗歌的背诵和创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2.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乡愁情感;3. 考虑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八、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2. 提供更多的诗歌作品,丰富学生的文学视野;3. 增加创作练习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乡愁》教案
乡愁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简单经历,理解诗人将乡愁寄托在四个不同的物象上并层层推进。
2、能力目标:掌握一定的诵读技巧,通过诵读理解本诗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深刻的主题和近趋完美的形式,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情感目标:深刻理解作者深深的怀亲之爱、乡关之思、爱国之情,由背景引申开去,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课件、《思乡曲》和《乡愁四韵》音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伴着《思乡曲》音乐,教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师: 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棂,洒进房间。
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
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
酒入愁肠,双眼朦胧,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教室内鸦雀无声,学生完全沉浸在老师创设的情境和朗诵中)师:大家听得很投入,这么好的诗歌,同学们想不想学一学?生:想!师:那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
(学生朗读)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里感受?生: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
生: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生:我感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学生报以掌声)师:很好!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生: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师:为什么呢?生:因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思乡的愁绪。
师:说的非常有道理!下面就让我们用深沉的语调、舒缓的语速来齐读一遍,注意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进入诗人创造的世界,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九年级语文教案《乡愁》
九年级语文教案《乡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余光中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请大家谈谈对“乡愁”的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乡愁”具体指什么?(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探究学习:(1)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2)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讨论诗歌的主题。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诗的感受和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热爱家乡,传承中华文化。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余光中的《乡愁》,感受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内容和修辞手法,我们体会到了诗歌的魅力。
希望大家能够热爱家乡,传承中华文化。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
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体悟家乡的美好和变化。
3. 收集其他关于乡愁的诗歌,与同学交流欣赏。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七、课堂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九年级语文《乡愁》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乡愁》;(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3)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乡愁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培养文学素养;(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学会珍惜和感恩家乡,激发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乡愁》的朗读和背诵;2.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3. 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的意象的理解和把握;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乡愁》的课件和教学素材;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3. 教学场所:教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配乐朗诵诗歌《乡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学习诗歌内容(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起承转合;(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乡愁”、“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3)教师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象征等;(4)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2)学生讨论如何评价一首现代诗歌,培养文学素养;(3)教师总结评价,强调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4. 朗读和背诵(1)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2)学生自主练习背诵诗歌,相互检查;(3)教师选取优秀朗读者进行展示。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乡愁》的主题和情感;(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乡愁》与其他乡愁主题的诗歌,如《登高》等;(2)学生分析不同诗歌的乡愁情感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色;(3)教师总结乡愁主题在不同诗歌中的表现和差异。
《乡愁》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4篇
《乡愁》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述职报告、讲话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乡愁》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4篇《乡愁》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篇120XX年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一、班级基本情况分析:本班现有在籍学生51人,优生6人,合格30人,低分2人。
九年级语文《乡愁》教案
九年级语文《乡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2. 理解《乡愁》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1. 诗歌的概念与特点2. 《乡愁》诗歌的结构与意象3. 《乡愁》诗歌的主题思想4. 朗读技巧的指导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乡愁》诗歌的意象与主题思想。
2.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2.2 教学难点1. 理解《乡愁》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主题思想和象征手法。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诗歌朗读和讨论。
3. 实践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朗读练习。
3.2 教学手段1. 投影仪: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图片。
2. 录音机:播放诗歌朗读录音。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讲解:讲解《乡愁》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主题思想。
3. 朗读: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练习。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2 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第二步:讲解《乡愁》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主题思想。
3. 第三步: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练习。
4. 第四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讨论。
第五章:教学评估与反馈5.1 教学评估1. 学生朗读水平的评估。
2. 学生对诗歌主题理解和象征手法的评估。
3. 学生参与讨论的评估。
5.2 教学反馈1.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2. 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1. 让学生收集有关乡愁的诗歌或故事,了解乡愁的不同表达方式。
2. 邀请当地诗人或文化工作者来课堂分享他们的乡愁体验和创作。
6.2 课后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手法创作自己的乡愁诗。
九年级下册乡愁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册《乡愁》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乡愁》。
2.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4. 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5.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课文朗读与理解1.1 让学生朗读课文《乡愁》,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1.2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理解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二章:生词和短语学习2.1 给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让学生朗读并记忆。
2.2 通过对生词和短语的解释和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
第三章:修辞手法分析3.1 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2 分析修辞手法的效果和作用,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四章:表达方式学习4.1 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表达方式,如描述、议论、抒情等。
4.2 通过对表达方式的分析和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
第五章:写作练习5.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5.2 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资源:1. 课文《乡愁》的文本。
2. 生词和短语的列表。
3. 修辞手法的解释和例句。
4. 表达方式的分析和例句。
5. 作文纸和评价标准。
教学评估:1. 通过对学生的朗读和理解情况的观察,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的生词和短语的记忆和运用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通过学生的修辞手法分析和表达方式的学习,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通过学生的作文写作和评价,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六章:情感态度探讨6.1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乡愁》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6.2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6.3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第七章:文学鉴赏能力提升7.1 分析《乡愁》中的文学特色,如韵律、节奏等。
7.2 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九年级语文《乡愁》教案
九年级语文《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乡愁》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合作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和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乡愁,培养学生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乡愁》的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理解。
2. 诗歌意象的把握和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乡愁》。
2.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诗歌,谈论对诗歌的感受。
b. 提问:“你们听说过乡愁吗?乡愁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c. 教师总结:乡愁是一种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是我们对家乡的回忆和留恋。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歌《乡愁》。
2. 朗读诗歌(5分钟)a.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b. 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c. 学生分享朗读心得,讨论诗歌的朗读技巧。
3. 解析诗歌(15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b.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c.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1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从韵律、结构、意象等方面欣赏诗歌的美。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
c. 教师总结,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5. 课堂小结(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乡愁》的主题和情感。
b. 学生谈谈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c. 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诗歌《乡愁》。
1. 对比分析:邀请学生找出其他描写乡愁的诗歌,如《登高》、《静夜思》等,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诗人对乡愁的不同表达方式。
九年级下册乡愁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册《乡愁》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2. 诗歌意象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注释和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诗歌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余光生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解释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解释原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欣赏。
5.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聆听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点评。
6. 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7.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乡愁》与其它乡愁主题的诗歌,如《登高》等。
(2)学生分析不同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创作练习(1)学生尝试仿写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歌。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点评并指导。
七、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对乡愁情感的感悟。
八、作业布置1. 学生背诵诗歌《乡愁》。
2. 学生完成一篇关于乡愁主题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乡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乡愁”,如此浓烈的味道,如此深沉的情感。
这是一种和故乡、和故人、和往事相关的情感状态,是独具特色的中国特色文化。
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课文精读》中,由亿晓倩先生作词,周杰伦先生作曲的歌曲《乡村》成为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曲中表现的乡愁之情打动了许多人的心灵,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故此,我们设计了这一节有关“乡愁”的主题活动。
一、教学目的1.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的发现、思考与认识,以及对于“乡愁”这一情感状态的感受与理解;2.促使学生明确社会责任感和文明责任感,增强乡村和社区意识;3.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乡愁”情感状态的本质特征和表现形式,了解海内外一些有关乡村、农夫等的文化现象。
2.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吸收乡愁情感时,走出自己的视野,探讨乡村文化现象,培养自己与周围发生互动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1. 活动一:研读周杰伦的歌曲《乡村》,欣赏中华民乐《清明上河图》,搜集乡愁情感的氛围。
2. 活动二:开设“我和乡村的认识”板块,鼓励学生写下自己对乡村的认识,以及自己最不愿意丢掉的东西是什么,这些东西对于乡愁的构建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3. 活动三:和家人一起体验乡村的生活方式,了解乡村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
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角,写下对于自己的乡愁情感的感受,以及自己所期望的乡村的未来发展方向。
4. 活动四:参加社区文化活动,了解社区文化现象。
鼓励学生细致观察,深入体验,展现自己的文明形象。
通过参加文化活动,了解社区与乡村的融合,以及文化的作用。
四、活动设计详细活动一:全班展示个人的乡村认识和各自心中的乡愁步骤一:展示乡村认识在课前请同学们准备,自己对于乡村的认识,并准备好一些相关图片资料或视频素材。
在课堂上,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乡村认识,展示自己的相关资料,并让学生进行交流互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想象诗中的意象构设的画面
3、感悟诗歌的主题及诗人浓烈的思乡情怀。
4、学习用具体意象来表现抽象“乡愁”的手法。
重点难点:
1、诗歌诵读情感的把握
2、诗中深刻内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以歌曲《乡愁四韵》导入,渲染诗歌气氛。
二、诗意介绍余光中生平
1、诗意介绍:在当代诗坛,有一位诗人,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风光,夫子庙的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
抗战期间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
他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中华文化早已根植于他的心中,因此,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便化作他心灵深处的一缕缕乡愁。
他就是余光中。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余光中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
2、大屏幕展示: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
湖南衡阳人。
现居台湾。
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
《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诗,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音频,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和诗人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蕴含的深情。
3、分组朗读,师生点评。
4、全班齐读,体会诗人的“家国之思”
四、细读赏析,品味诗歌之美
1、领悟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语言美。
4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
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想象诗歌中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4幅画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永别
现在——海峡——两岸分隔
五、领悟思考,读出情感
1、乡愁是沉重的,为什么诗人却说是“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正语反出,反衬乡愁的浓烈)
2、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比喻,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
3、这首诗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
你觉得可以用别的的词语替换吗?换别的词语后的效果有没有不同?
4、这四种意象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
5、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思乡、对祖国的思念)
6、全班齐读,体会诗人蕴藏了20年的思乡之情。
六、比较阅读(课后练习四)
余光中的《乡愁》席梦容的《乡愁》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1、相同之处: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
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2、不同之处: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
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
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
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六、作业
板书设计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渴望与亲人团聚
乡愁成年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永别
现在——海峡——两岸分隔企盼祖国早日统一
《乡愁》教学反思
丰城一中甘洛荧
一、情景描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初三下册第一单元《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本单元诗歌的主题是爱国思乡。
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加深对祖国的情感。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但在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品味重点语句方面还显不足,需要老师的引导。
二、设计思路
《乡愁》是一首听觉的诗、音乐的诗,虽然文字浅显但内涵丰富外延宽广,要读好才有味道。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诵读”。
以歌导入,以情带声,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品味诗歌的韵律美,体会在特殊的年代和环境下,诗人的家国之思。
三、教学步骤(听——读——品——背)
1、听:以余光中填词的歌曲《乡愁四韵》导入,配以诗人的照片,渲染诗的氛围。
2、读:让学生自由诵读,走近诗意世界,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语速、停顿和情感。
3、品:品味诗人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和对祖国的眷念,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背:寓教于乐,增强记忆,加深学生印象,丰富积累。
四、教学反思和分析
1、成功之处:
(1)以余光中填词的歌曲《乡愁四韵》导入成功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上课气氛活跃。
(2)诗意的语言介绍,引领同学们迅速走进了余光中的诗歌世界。
(3)合作朗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课堂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4)当堂背诵《乡愁》,寓教于乐,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5)深情诵读、品读体悟点燃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2、不足之处:
(1)学生朗读缺乏感染力。
十几岁的孩子由于没有亲身的经历,无法体会特殊的年代,诗人与家人分享之苦,与同胞阻隔之痛。
(2)PPT制作片数过多,挤占了课堂时间。
(3)课堂导入部分时间超时,以致后面当场背诵时间不够。
(4)由于时间不足,砍掉了预先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说乡愁”,使学生错失更好了解中国诗歌“愁”主题的机会。
(5)下载的音频在学校电脑上播放不出,改用手机,耽误了时间。
3、教学机智
(1)在诗意介绍环节,一时忘词,仍然临时换别的诗文顺利接下去了,语言衔接自然。
(2)在品味诗歌爱国主题时,联系古代知识分子做人八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教育学生做人不能“忘八端”。
4、学生创新
(1)在分男女声朗读环节,三名学生合作按照自己的理解创新美读,使朗读技巧层层递进,进一步感受到其中的诗情画意。
(2)在品读诗歌意境环节,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描述4节诗中的画面,提升了口头表达能力。
5、再教设计
(1)增加对学生的情感熏陶,让其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体会诗人情感。
(2)精减PPT,提高上课效率。
(3)压缩导入时间,为下面环节留出更多时间。
(4)增加“说乡愁”环节,让学生更好了解中国诗歌“愁”主题,丰富学生积累。
(5)课前在电脑上试放音频,确保课堂顺利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