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道不尽的乡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不尽的乡愁主题学习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是通过具体的意象来表现作者的情感的。学习诗歌中叠词表达效果,理解复沓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理解叠词及复沓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余光中的两首乡愁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深受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响,这充分体现作者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和浓重的文化寻根情节,体会诗歌中所寄予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诗歌中叠词和复沓手法的表达效果,理解两首乡

愁诗与《诗经》等传统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之处。

2、难点:理解余光中的两首乡愁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深受中国传

统诗歌的影响,这充分体现作者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和浓重的文化寻根情节,体会诗歌中所寄予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

2、自主学习法。

3、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魅力。

师:2016年《出彩中国人》总决赛的舞台上迎来了一位传奇人

物——冯满天,他带着他的中阮为大家深情弹唱了一首《乡愁四韵》,轰动了全场,并且凭借此次表演一举夺得了冠军,接下来请同学们静静欣赏这首曲子。(播放视频)

师:怎么样?谈一谈你听完之后的感受。

生:感慨颇多,畅所欲言。

师:他,一首诗,道出了两岸共同的心声;他,多次往返海峡,却始终难圆故乡梦;他,一段陈词,成就故乡无尽的佳话和荣耀。他是谁呀?(乡愁诗人——余光中)

是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二、走进作者和写作背景

1、师:通过课下的预习,相信你们对于余光中有不小的收获,请大家谈谈你的看法。

生:余光中,台湾诗人,1928年出生,祖籍福建,出生地南京,1950年去台湾。直至1992年才重回大陆。

生:这首诗所写的内容正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体验。9岁离家读书,28岁结婚,30岁赴美国进母亲去世,永失母爱21岁离开祖国大陆到台湾,63岁才重回大陆。

2、师:谁知道这首诗是诗人余光中在什么情境下创作出来的。

生: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

(学生朗读)

2、一生读、齐读

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学生齐读)

6、一首诗只有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读者要象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能吸引人,打动人。

通过刚刚的朗读,从中你读出了什么呢?(诗人融于诗歌中的浓浓思乡之情)

为什么诗人会有如此浓重的乡愁呢?这与诗人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才让余光中在接受大陆记者的采访时,脱口而出

让我们再次跟着录音朗读,体会诗中的乡愁。

7、师:四个不同的人生阶段,作者分别选取了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那么这些意象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是什么?

生:是叠词

师:对叠词的运用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生:美在韵律。重章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四、比较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1、自由朗读,思考问题:这首诗表现的主题是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合作研讨:

(1)这首诗与《乡愁》比较,感情的表达有什么不同?

(2)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①美在结构,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现出层叠式的建筑美。

②美在韵律。重章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③美在对称。“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四个意象对应了四幅画面。

④美在俭约、凝炼。作者精心选择了四个意象,凝聚了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作业品读《诗经》中的《伐檀》和《黍离》,体会叠词和复沓手法的妙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