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学案
《运动与力导学案》
《运动与力》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理解力的观点,掌握力的分类和计算方法。
2. 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3. 掌握运动的基本规律,能够运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二、导学内容1. 力的观点及分类2. 力的计算方法3. 牛顿运动定律4. 运动的基本规律三、导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并让学生思考力的分类和计算方法。
2. 进修:教师介绍力的观点及分类,讲解力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3. 拓展:介绍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应用,让学生理解运动的基本规律。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加深对运动与力的理解。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四、导学评判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力的观点及分类。
2.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力的计算方法。
3.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4. 学生能够运用运动的基本规律进行分析和实践。
五、导学反馈1.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和实验报告。
2. 学生参与教室讨论,回答问题。
3. 学生能够自主进修,探索力与运动的相关知识。
六、导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进修,拓展相关知识。
2. 组织学生参与竞争或活动,增强对力与运动的理解。
3. 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加深对力与运动规律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导学,置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力与运动的干系,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学生在探索中成长,在实践中提升,不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愿学生在力与运动的世界中,探索未知,创造奇迹!。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案)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案)(一)物体不受力的作用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时候,总保持状态或状态.则若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原来静止的物体会保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继续做。
【点拨】力不是的原因。
【练习】1.一玩具小车在水平桌面上行驶,当它刚离开桌面时,所受的一切外力都消失,那么它将()A.立即停止运动B.沿竖直方向匀速直线运动C.沿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D.做曲线运动往下掉2.上抛的小球到达最高点时,所受的一切外力都消失,那么它将()A.保持静止B.沿竖直方向匀速直线运动C.沿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D.做曲线运动往下掉3.使重100N的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需要给它的力是()A.100N B.0N C.大于0N D.大于100N4.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小华用60N的力拉着一个木箱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当木箱速度达到3m/s 时,拉着木箱的绳子突然断了,这个木箱在水平面上做运动,木箱此时的速度为。
(填“逐渐变大”或“逐渐变小”或“不变”)。
(二)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或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称作。
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为。
【点拨】当对物体施加某个力时,如果这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和物体所受其他力的作用效果相抵消,则物体的运动状态。
(填“不变”或“改变”)【练习】1. 关于平衡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保持静止状态B.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C.物体受到重力和拉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方向相反,它们一定是平衡力D.运动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下列受到平衡力的物体是()A.平直公路上加速行驶的汽车 B.正在刹车的汽车C.用细线系住一个小球使其做匀速圆周运动 D.静止在桌面上的粉笔盒。
3.一气球受到竖直方向上一对平衡力的作用,则气球()A.一定静止B.一定匀速向上运动C.可能加速向下运动D.可能匀速向右运动4.起重机的钢丝绳上系着一个重为G的物体,绳子的拉力为F,则().A.物体只有静止时F=G B.物体以0.1m/s匀速上升时F>GC.物体以0.2m/s匀速下降时F<G D.物体水平匀速移动时F=G5.一根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25N,用这根绳子拉着重70N的物体以1m/s的速度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绳子刚好不会断裂,如果物体以5m/s的速度匀速运动时()A.绳子一定会断 B.绳子一定不会断C.绳子可能会断,也可能不断 D.无法判断6.质量为50kg的学生匀速爬上10m高的竖直杆子,则该学生受到的摩擦力是,方向。
九年级物理系列学案【ty】中考一轮复习——第七章力第八章力与运动
一、学习目标:1. 知道力的概念,力的特点,力的效果,力的三要素及表示力的方法。
2. 知道弹力及应用,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
3. 掌握重力及重力的三要素。
4. 知道摩擦力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5.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6. 知道惯性和惯性定律。
7. 知道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8.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9. 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弹力、重力、摩擦力、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力和运动的关系难点:力的概念、弹力、重力、摩擦力、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三、考点分析:知识梳理平衡状态: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二力平衡的应用力和运动的关系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单位:N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表示方法:力的示意图 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力 力和运动力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弹簧测力计及其使用重力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其施力物体是地球 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大小: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G =m g ; 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重心摩擦力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分类: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同一直线上 二力的合成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成,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 力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F合=F 1+F 2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 力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
人教版九年级 物理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一、设计理念:1.引导一种智慧学习策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备课与授课时:既注意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又注意课程实施安排上的密度和适度,也注意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
二、学习内容分析:《力》这节课主要从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和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四个方面来讲述力。
从编排来看,它遵从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最后达到会分析物体上的受力情况并且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力的目的。
三、学情分析:力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教学是有利的。
但实践又证明,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如: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加力,或认为只有某些物体才能施力;2、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认为"地球吸引人,人不吸引地球";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4、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等。
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四、教学方式与手段1.使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2.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本节课通过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及发现问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
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在本节课通过探究力的作用效果的分组实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力与运动教案范文
力与运动教案范文标题:力与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和力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力和运动相关的问题,并能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等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性质。
2.力的作用及力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和分解。
2.将力与运动相关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提问“你们在生活中常用到力吗?可以举例说明一下吗?”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力”的概念。
2.理论讲解(20分钟)a.力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力的作用,并解释力的概念和性质。
-示意图展示力的方向和大小,并强调力的大小用矢量表示。
b.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指导学生了解弹簧秤的使用,并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 讲解力的计算公式F=ma,并进行相关例题讲解。
3.实践操作(30分钟)a.实验:利用弹簧秤测量不同物品的重力,并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b.练习:学生自主完成有关力的计算练习,包括单个力的计算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
4.拓展应用(20分钟)a.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力与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
b.探究活动:设计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力的作用过程,并对力的计算方法进行总结。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强调力的作用和计算方法,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六、教学评价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拓展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和探究活动,进行个人表现评价和小组合作评价,旨在评估学生对力与运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理论讲解过程中,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需要加入更多的生动案例和形象图像进行说明。
另外,在拓展应用环节设计活动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让活动更加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4运动和力教案冀人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4运动和力教案冀人版标题: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与动手能力——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4《运动和力》教案引言: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4《运动和力》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科学的力量,并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动手实践的积极性。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明白运动的三个要素是运动物体、运动参照物和运动轨迹;2.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常见的力的种类,并能简单区分它们;3.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感知力的作用及其变化,探索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和要素a. 运动物体:学生可通过观察校园中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理解运动物体的概念;b. 运动参照物:让学生了解运动物体需要参照其他物体或环境才能观察到其运动;c. 运动轨迹:通过实例示范,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运动轨迹可用来描述运动状态。
2. 力的概念和种类a. 力的概念:以日常生活中的力的现象为例,让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之一;b. 常见的力的种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通过实例演示和讨论,引导学生区分不同种类的力。
3. 力与运动a. 力对物体的作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知力对物体的作用,并帮助他们形成概括性的理解;b. 力与速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原因并解释;c. 力与方向:通过实例和游戏,帮助学生理解在同一物体上存在多种力的合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常见的力的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物体,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思考和猜测。
2. 概念讲解:分别讲解运动和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运动和力。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不同力对物体的作用,并引导他们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 案例分析:通过引入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力对运动的影响。
运动和力的关系大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单元名称:《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材版本:人教版必修一学段学科:高中物理授课年级:高三《运动和力的关系》单元教学设计单元主题运动和力的关系课时8教材分析本章是在前面三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这是质点动力学的内容。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可以确定物体位置、速度的变化,控制物体的牛顿运动定律对直线运动、曲线运动都适用。
为便于学生学习,本章只限于讨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问题。
在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在后续的学习中,要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曲线运动中的应用。
本章先阐述牛顿第一定律,分析、说明牛顿在前人,特别是在伽利略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牛一定律,明确指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的基石。
牛顿第一定律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基本里概念:力和惯性。
本章在阐述牛顿第二定律前设置了一个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让学生初步了解牛顿第二定律有实验基础,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牛顿第二定律。
二定律是定量的规律,教科书在介绍了力学单位制和国际单位制后,通过用牛顿运动定律类基本问题,深化学生对定律的理解。
最后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了超重、失重问题。
学情分析牛顿运动定律对直线运动、曲线运动都适用。
为便于学生理解,现阶段学习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只限于直线运动。
在学生基本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在后续的教学中,要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曲线运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
《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对本单元内容要求1.2.3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1.通过各种活动,例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参与有关游乐活动等,体验失重与超重。
2.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
)1.2.4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了解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单元结构图(牛三律、平衡问题除外)单元目标物理观念目标1:了解伽利略关于运动和力关系的认识,树立运动与相互作用观。
初中运动和力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力和运动的关系2. 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力对物体的作用。
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二、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15分钟)1. 讲解力的作用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白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20分钟)1. 布置实验:让学生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
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速度。
3. 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四、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得出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2. 提问: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3.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自行车等,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 学生是否能通过实验观察到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初三物理力与运动学案
初三物理力与运动学案 2011.9 陈学习目标:(目标就像航标,有的放失,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1、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重点、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课前预习:(基础知识是做题的根本)1、牛顿第一定律的试验结论:,试验推论: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2、惯性的概念:,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有关。
3、讨论惯性的应用实例有哪些?4、平衡状态是指,二力平衡的条件:。
5、你还掌握了哪些知识?大致说一下。
课内探究:(深化知识,纵横发展)考点一牛顿第一定律1、正在运动着的物体,若它所受的一切外力都同时消失,那么物体的运动一定()A、立即停下来B、速度大小不变,但运动的反方改变了C、速度变慢,逐渐停止D、做匀速直线运动2、放在一辆足够长且表面光滑的平板车上的两个物体,随车一起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车突然停止时,这两个物体在车上将会(不考虑空气阻力)A、一定不相碰B、若两物体质量相等一定相碰C、一定相碰D、若两物体质量不相等一定相碰考点二惯性问题1、在平稳行使的列车车厢里,桌面上静止的小球突然向车行的方向滚动,这说明列车正在做运动,小球由于,要保持原来的,从而向列车行使方向滚动。
2、日常生活中,惯性现象既有利,也有弊。
以下利用惯性“有利”的一面是()A、赛车在转弯时滑出赛道B、高速路上汽车限速行使C、跳远运动员跳远时助跑D、人踩到西瓜上会滑倒3、轮船在海上匀速航行,小明同学在甲板中央竖直向上跳起,则小明下落时()A、仍在起跳点B、在起跳点前C、在起跳点后D、可能从船后部落水考点三二力平衡问题1、小红用一水平的力去推水平地面上的桌子,但未推动,这是因为推力与----------力平衡,合力为。
2、甲、乙两同学分别拉弹簧的两端,各用力12N,将弹簧拉成水平,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小强同学某次在锻炼身体时,沿竖直的杆滑下,若滑下过程中的某一段可看作是匀速运动,则在这段过程中和是一对平衡力。
2016-2017年(沪科版)物理必修一学案 第5章 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学案5
学案5习题课: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几类典型问题[学习目标定位] 1.学会分析含有弹簧的瞬时问题.2.掌握临界问题的分析方法.3.会分析多过程问题.1.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其中加速度a与合力F存在着瞬时对应关系,a与F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a的方向始终与合力F的方向相同.2.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做好两个分析:受力情况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同时抓住联系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加速度.一、瞬时加速度问题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a与合力F存在着瞬时对应关系:合力恒定,加速度恒定;合力变化,加速度变化;合力等于零,加速度等于零.所以分析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加速度,关键是分析该时刻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瞬时加速度.应注意两类基本模型的区别:(1)刚性绳(或接触面)模型:这种不发生明显形变就能产生弹力的物体,剪断(或脱离)后,弹力立即改变或消失,形变恢复几乎不需要时间.(2)弹簧(或橡皮绳)模型:此种物体的特点是形变量大,形变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在瞬时问题中,其弹力的大小往往可以看成是不变的.例1如图1中小球质量为m,处于静止状态,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则:图1(1)绳OB和弹簧的拉力各是多少?(2)若烧断绳OB瞬间,物体受几个力作用?这些力的大小是多少?(3)烧断绳OB瞬间,求小球m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解析(1)对小球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其中弹簧弹力与重力的合力F′与绳的拉力F等大反向则知F=mg tan θ;F弹=mgcos θ(2)烧断绳OB的瞬间,绳的拉力消失,而弹簧还是保持原来的长度,弹力与烧断前相同.此时,小球受到的作用力是弹力和重力,大小分别是G=mg,F弹=mgcos θ.(3)烧断绳OB的瞬间,重力和弹簧弹力的合力方向水平向右,与烧断绳OB前OB绳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如图乙所示)即F合=mg tan θ,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小球的加速度a =F 合m =g tan θ,方向水平向右. 答案 (1)mg tan θ mg cos θ(2)两个 重力为mg 弹簧的弹力为mg cos θ(3)g tan θ 水平向右针对训练1 如图2所示,轻弹簧上端与一质量为m 的木块1相连,下端与另一质量为M 的木块2相连,整个系统置于水平放置的光滑木板上,并处于静止状态.现将木板沿水平方向突然抽出,设抽出后的瞬间,木块1、2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1、a 2.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则 有( )图2A .a 1=0,a 2=gB .a 1=g ,a 2=gC .a 1=0,a 2=m +M Mg D .a 1=g ,a 2=m +M Mg 答案 C解析 在抽出木板后的瞬间,弹簧对木块1的支持力和对木块2的压力并未改变.木块1受重力和支持力,mg =N ,a 1=0,木块2受重力和压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a 2=N ′+Mg M =m +M Mg ,故选C.二、动力学中的临界问题分析若题目中出现“最大”、“最小”、“刚好”等词语时,一般都有临界状态出现.分析时,可用极限法,即把问题(物理过程)推到极端,分析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状态和满足的条件.在某些物理情景中,由于条件的变化,会出现两种不同状态的衔接,在这两种状态的分界处,某个(或某些)物理量可以取特定的值,例如具有最大值或最小值.常见类型有:(1)隐含弹力发生突变的临界条件弹力发生在两物体的接触面之间,是一种被动力,其大小由物体所处的状态决定,运动状态达到临界状态时,弹力发生突变.(2)隐含摩擦力发生突变的临界条件摩擦力是被动力,由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决定,静摩擦力为零是状态方向发生变化的临界状态;静摩擦力最大是物体恰好保持相对静止的临界状态.例2 如图3所示,细线的一端固定在倾角为45°的光滑楔形滑块A 的顶端P 处,细线的另一端拴一质量为m 的小球.图3(1)当滑块至少以多大的加速度a 向左运动时,小球对滑块的压力等于零?(2)当滑块以a ′=2g 的加速度向左运动时,线中拉力为多大?解析 (1)假设滑块具有向左的加速度a 时,小球受重力mg 、线的拉力F 和斜面的支持力N 作用,如图甲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水平方向:F cos 45°-N cos 45°=ma ,竖直方向:F sin 45°+N sin 45°-mg =0.由上述两式解得N =m (g -a )2sin 45°,F =m (g +a )2cos 45°. 由此两式可以看出,当加速度a 增大时,球所受的支持力N 减小,线的拉力F 增大.当a =g 时,N =0,此时小球虽与斜面接触但无压力,处于临界状态,这时绳的拉力为F =mg cos 45°=2mg .所以滑块至少以a =g 的加速度向左运动时小球对滑块的压力等于零.(2)当滑块加速度a >g 时,小球将“飘”离斜面而只受线的拉力和重力的作用,如图乙所示,此时细线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α<45°.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cos α=ma ′,F ′sin α=mg ,解得F ′=m a ′2+g 2=5mg .答案 (1)g (2)5mg针对训练2 在例2中,当滑块加速度多大时,线的拉力为零?此时滑块运动状态可能是怎样的?答案 见解析解析 当线的拉力恰好为零时,小球受力情况如图所示:小球受重力mg 、弹力N ′,两个力的合力方向水平向右.合力大小为mg tan 45°.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g tan 45°=ma得:a =g tan 45°=g滑块的加速度方向水平向右,可能的运动状态有:向右做加速度大小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向左做加速度大小为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三、多过程问题分析1.当题目给出的物理过程较复杂,由多个过程组成时,要明确整个过程由几个子过程组成,将过程合理分段,找到相邻过程的联系点并逐一分析每个过程.(联系点:前一过程的末速度是后一过程的初速度,另外还有位移关系等.)2.注意:由于不同过程中力发生了变化,所以加速度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对每一过程都要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分别求加速度.例3 质量为m =2 kg 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物体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现在对物体施加如图4所示的力F ,F =10 N ,θ=37°(sin 37°=),经t 1=10 s 后撤去力F ,再经一段时间,物体又静止,(g 取10 m/s 2)则:图4(1)说明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经历的运动状态.(2)物体运动过程中最大速度是多少?(3)物体运动的总位移是多少?解析 (1)当力F 作用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撤去F 的瞬间物体的速度达到最大值,撤去F 后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速度为零.(2)撤去F 前对物体受力分析如图,有:F sin θ+N 1=mgF cos θ-f =ma 1f =μN 1s 1=12a 1t 21v t =a 1t 1,联立各式并代入数据解得s 1=25 m ,v t =5 m/s(3)撤去F 后对物体受力分析如图,有:f ′=μN 2=ma 2,N 2=mg2a 2s 2=v 2t ,代入数据得s 2= m物体运动的总位移:s =s 1+s 2得s = m答案 (1)见解析 (2)5 m/s (3) m1.(瞬时加速度问题)如图5所示,质量分别为m 和2m 的A 和B 两球用轻弹簧连接,A 球用细线悬挂起来,两球均处于静止状态,如果将悬挂A 球的细线剪断,此时A 和B 两球的瞬时加速度a A 、a B 的大小分别是( )图5A .a A =0,aB =0B .a A =g ,a B =gC .a A =3g ,a B =gD .a A =3g ,a B =0答案 D解析 分析B 球原来受力如图甲所示F ′=2mg剪断细线后弹簧形变瞬间不会恢复,故B 球受力不变,a B =0.分析A 球原来受力如图乙所示T =F +mg ,F ′=F ,故T =3mg .剪断细线,T 变为0,F 大小不变,物体A 受力如图丙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mg =ma A ,解得a A =3g .2.(动力学中的临界问题)如图6所示,质量为4 kg 的小球用细绳拴着吊在行驶的汽车后壁上,绳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37°.已知g =10 m/s 2,sin 37°=,cos 37°=,求:图6(1)当汽车以a =2 m/s 2向右匀减速行驶时,细线对小球的拉力和车后壁对小球的支持力的大小.(2)当汽车以a =10 m/s 2向右匀减速行驶时,细线对小球的拉力和车后壁对小球的支持力的大小.答案(1)50 N22 N(2)40 2 N0解析(1)当汽车以a=2 m/s2向右匀减速行驶时,小球受力分析如图.由牛顿第二定律得:T1cos θ=mg,T1sin θ-N=ma代入数据得:T1=50 N,N=22 N(2)当汽车向右匀减速行驶时,设车后壁弹力为0时(临界条件)的加速度为a0,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T2sin θ=ma0,T2cos θ=mg代入数据得:a0=g tan θ=10×32=/s24m/s因为a=10 m/s2>a0所以小球飞起来,N′=0设此时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由牛顿第二定律得:T2′=(mg)2+(ma)2=40 2 N3.(多过程问题)冬奥会四金得主王濛于2014年1月13日亮相全国短道速滑联赛总决赛.她领衔的中国女队在混合3 000米接力比赛中表现抢眼.如图7所示,ACD是一滑雪场示意图,其中AC是长L=8 m、倾角θ=37°的斜坡,CD段是与斜坡平滑连接的水平面.人从A点由静止下滑,经过C点时速度大小不变,又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停下.人与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不计空气阻力,(取g=10 m/s2,sin 37°=,cos 37°=)求:图7(1)人从斜坡顶端A滑至底端C所用的时间;(2)人在离C点多远处停下?答案(1)2 s(2) m解析(1)人在斜坡上下滑时,受力如图所示.设人沿斜坡下滑的加速度为a,沿斜坡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θ-f=maf=μN垂直于斜坡方向有N-mg cos θ=0由匀变速运动规律得L=122at联立以上各式得a=g sin θ-μg cos θ=4 m/s2t=2 s(2)人在水平面上滑行时,水平方向只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作用.设在水平面上人减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ma′设人到达C处的速度为v,则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得人在斜面上下滑的过程:v2=2aL人在水平面上滑行时:0-v2=-2a′s联立以上各式解得s=m题组一瞬时加速度问题1.质量均为m的A、B两球之间系着一个质量不计的轻弹簧并放在光滑水平台面上,A球紧靠墙壁,如图1所示,今用水平力F推B球使其向左压弹簧,平衡后,突然将力F撤去的瞬间()图1A.A的加速度大小为F2m B.A的加速度大小为零C.B的加速度大小为F2m D.B的加速度大小为Fm答案BD解析在将力F撤去的瞬间A球受力情况不变,仍静止,A的加速度为零,选项A错,B对;而B球在撤去力F的瞬间,弹簧的弹力还没来得及发生变化,故B的加速度大小为Fm,选项C 错,D对.2.如图2所示,A、B两球的质量相等,弹簧的质量不计,倾角为θ的斜面光滑.系统静止时,弹簧与细线均平行于斜面,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在细线被烧断的瞬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2A.两个小球的瞬时加速度均沿斜面向下,大小均为g sin θB.B球的受力情况未变,瞬时加速度为零C.A球的瞬时加速度沿斜面向下,大小为g sin θD.弹簧有收缩趋势,B球的瞬时加速度向上,A球的瞬时加速度向下,瞬时加速度都不为零答案 B解析因为细线被烧断的瞬间,弹簧的弹力不能突变,所以B的瞬时加速度为0,A的瞬时加速度为2g sin θ,所以选项B正确,A、C、D错误.3.如图3所示,A、B两木块间连一轻杆,A、B质量相等,一起静止地放在一块光滑木板上,若将此木板突然抽出,在此瞬间,A、B两木块的加速度分别是()图3A.a A=0,a B=2g B.a A=g,a B=gC.a A=0,a B=0 D.a A=g,a B=2g答案 B解析当刚抽去木板时,A、B和杆将作为一个整体一起下落,下落过程中只受重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 A=a B=g,故选项B正确.4.如图4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木块A和B之间用轻弹簧相连,在拉力F 作用下,以加速度a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某时刻突然撤去拉力F ,此瞬间A 和B 的加速度的大小为a 1和a 2,则( )图4A .a 1=a 2=0B .a 1=a ,a 2=0C .a 1=m 1m 1+m 2a ,a 2=m 2m 1+m 2a D .a 1=a ,a 2=-m 1m 2a 答案 D解析 两木块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起以加速度a 向右做匀加速运动时,弹簧的弹力F 弹=m 1a ,在力F 撤去的瞬间,弹簧的弹力来不及改变,大小仍为m 1a ,因此木块A 的加速度此时仍为a ,以木块B 为研究对象,取向右为正方向,-m 1a =m 2a 2,a 2=-m 1m 2a ,所以D 项正确. 题组三 动力学中的临界问题5.如图5所示,质量为M 的木板,上表面水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木板上面有一质量为m 的物块,物块与木板及木板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若要以水平外力F 将木板抽出,则力F 的大小至少为( )图5A .μmgB .μ(M +m )gC .μ(m +2M )gD .2μ(M +m )g 答案 D解析 将木板抽出的过程中,物块与木板间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a m =μg ,要想抽出木板,必须使木板的加速度大于物块的加速度,即a M >a m =μg ,对木板受力分析如图.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 -μ(M +m )g -μmg =Ma M得F =μ(M +m )g +μmg +Ma M >μ(M +m )g +μmg +μMg =2μ(M +m )g ,选项D 正确.6.如图6所示,质量为m 1=2 kg 、m 2=3 kg 的物体用细绳连接放在水平面上,细绳仅能承受1 N 的拉力,水平面光滑,为了使细绳不断而又使它们能一起获得最大加速度,则在向左水平施力和向右水平施力两种情况下,F 的最大值是( )图6A .向右,作用在m 2上,F =53N B .向右,作用在m 2上,F = NC .向左,作用在m 1上,F =53N D .向左,作用在m 1上,F = N答案 BC解析若水平力F 1的方向向左,如图.设最大加速度为a 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整体有:F 1=(m 1+m 2)a 1对m 2有:T =m 2a 1所以F 1=m 1+m 2m 2T =2+33×1 N =53N ,C 对,D 错. 若水平力F 2的方向向右,如图.设最大加速度为a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整体有:F 2=(m 1+m 2)a 2对m 1有:T =m 1a 2所以F 2=m 1+m 2m 1T =2+32×1 N .A 错,B 对. 7.如图7所示,质量为M 的木箱置于水平地面上,在其内部顶壁固定一轻质弹簧,弹簧下端与质量为m 的小球连接.当小球上下振动的某个时刻,木箱恰好不离开地面,求此时小球的加速度.图7答案 a =M +m mg ,方向向下 解析 如图所示,对木箱受力分析有:F =Mg对小球受力分析有:mg +F ′=ma又F =F ′解得:a =M +m mg ,方向向下. 8.如图8所示,一辆卡车后面用轻绳拖着质量为m 的物体A ,绳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53°,A 与地面间的摩擦不计,求(sin 53°=):图8(1)当卡车以加速度a 1=g 2加速运动时,绳的拉力为56mg ,则A 对地面的压力为多大? (2)当卡车的加速度a 2=g 时,绳的拉力多大?方向如何?答案 (1)13mg (2) 2mg ,方向与水平面成45°角斜向上 解析 (1)设物体刚离开地面时,具有的加速度为a 0对物体A 进行受力分析,可得:ma 0=mg tan α,则a 0=34g 因为a 1<a 0,所以物体没有离开地面.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cos α=ma 1F sin α+N =mg 得N =13mg由牛顿第三定律得,A 对地面的压力的大小为13mg . (2)因为a 2>a 0,所以物体已离开地面.设此时绳与地面成θ角F ′=ma 2+g 2=2mg所以tan θ=1,θ=45°,即绳的拉力与水平面成45°角斜向上题组三 多过程问题9.一辆汽车在恒定牵引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4 s 内通过8 m 的距离,此后关闭发动机,汽车又运动了2 s 停止,已知汽车的质量m =2×103 kg ,汽车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大小不变,求:(1)关闭发动机时汽车的速度大小;(2)汽车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大小;(3)汽车牵引力的大小.答案 (1)4 m/s (2)4×103 N (3)6×103 N解析 (1)汽车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s 0=v 0+02t 1解得v 0=2s 0t 1=4 m/s (2)关闭发动机后汽车减速过程的加速度a 2=0-v 0t 2=-2 m/s 2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 =ma 2解得f =4×103 N(3)设开始加速过程中汽车的加速度为a 1s 0=12a 1t 21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 -f =ma 1解得F =f +ma 1=6×103 N10.物体以 m/s 的初速度从斜面底端冲上倾角为θ=37°的斜坡,到最高点后再滑下,如图9所示.,求:图9(1)物体沿斜面上滑的最大位移;(2)物体沿斜面下滑的时间.(已知sin 37°=,cos 37°=)答案 (1) m (2) s解析 (1)上升时加速度大小设为a 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37°+μmg cos 37°=ma 1解得a 1= m/s 2上滑最大位移为s =v 202a 1 代入数据得s = m(2)下滑时加速度大小设为a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37°-μmg cos 37°=ma2解得a2=m/s2由s=12a2t2得下滑时间t=2sa2= 6 s≈ s11.如图10所示,在海滨游乐场里有一场滑沙运动.某人坐在滑板上从斜坡的高处A点由静止开始滑下,滑到斜坡底端B点后,沿水平的滑道再滑行一段距离到C点停下来.如果人和滑板的总质量m=60 kg,滑板与斜坡滑道和水平滑道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斜坡的倾角θ=37°(已知sin 37°=,cos 37°=),斜坡与水平滑道间是平滑连接的,整个运动过程中空气阻力忽略不计,人从斜坡滑上水平滑道时没有速度损失,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图10(1)人从斜坡上滑下的加速度为多大?(2)若由于场地的限制,水平滑道的最大距离BC为L=20 m,则人从斜坡上滑下的距离AB应不超过多少?答案(1)2 m/s2(2)50 m解析(1)人在斜坡上受力如图所示,建立直角坐标系,设人在斜坡上滑下的加速度为a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θ-f1=ma1N1-mg cos θ=0又f1=μN1联立解得a1=g(sin θ-μcos θ)=10×(×) m/s2=2 m/s2.(2)人在水平滑道上受力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2=ma2,N2-mg=0又f2=μN2联立解得a2=μg=5 m/s2设人从斜坡上滑下的距离为L AB,对AB段和BC段分别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得:v2-0=2a1L AB,0-v2=-2a2L联立解得L AB=50 m.12.如图11所示,质量m=2 kg的物体静止于水平地面的A处,A、B间距L=20 m.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现用大小为20 N,与水平方向成53°的力斜向上拉此物体,使物体从A处由静止开始运动并能到达B处,求该力作用的最短时间t(已知sin 53°=,cos 53°=,g取10 m/s2).图11答案 2 s解析 物体先以大小为a 1的加速度匀加速运动,撤去外力后,再以大小为a 2的加速度减速到B ,且到B 时速度恰好为零.力F 作用时:F cos 53°-μ(mg -F sin 53°)=ma 1t 时刻:s 1=12a 1t 2 v t =a 1t撤去力F 后:μmg =ma 2v 2t =2a 2s 2由于s 1+s 2=L解得t =2 s。
力、力和运动期末复习学案
25牛力、力和运动期末复习学案1.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 ,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为 。
2.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
3.下列现象中,运动状态不改变的是( ) A 、钟摆来回摆动 B 、汽车匀速转弯 C 、正在进站的火车 D 、列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4.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发生力的作用 B 小孩用力推墙,他同时也受到墙的作用 C 人坐在软沙发山,可发现沙发凹下去,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D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球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5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是( )。
这个实验分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A 地球; B 细绳;C 鱼;D 手13、关于力的知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小孩推墙时他也受到墙的推力; B 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这表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 人坐在沙发上,沙发凹下去,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D 只有在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14、一切物体在 时,总保持 状态或 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它是在 基础上,经过 得出的。
15、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 的改变、 的改变或两者同时改变。
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 ,所以力不是 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 物体运动 的原因。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一定保持静止状态;B 物体处于运动状态,一定受到力的作用;C 物体不受力,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可能处于运动状态;D 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可能运动 17、人走路时,脚被石头绊倒会向 倾倒,这是因为脚碰到石头受阻力 ,而身体上部由于 继续保持原来 状态。
18、火车车厢里的水平桌面上放有一粒钢球,当火车突然由静止变为向前运动时钢球将 ;当火车运动时,钢球静止在桌面上,表明火车在做 运动;当乘客看到钢球突然向前滚动,这表明火车在做 运动;当乘客看到滚珠突然向右滚动,这表明火车在 。
运动与力初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
运动与力初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与力的基本概念。
2. 学习运动与力的关系。
3. 掌握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
4. 提高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运动与力的概念和关系。
2. 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1. 运动与力的定义。
2. 运动与力的关系。
3. 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结合示例分析的方法。
2. 学生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实验观察和实践操作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与力。
2. 新知讲解运动与力的定义:运动是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或参照物改变位置的过程,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停止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可以使物体改变速度、改变方向、改变形状或停止运动。
运动与力的关系:力是引起物体运动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没有力就没有运动。
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就会保持其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F=m*a。
其中,F是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单位是牛顿(N);m是物体的质量,单位是千克(kg);a是物体的加速度,单位是米每平方秒(m/s²)。
3. 练习与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 物体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保持匀速直线运动?2) 物体在何种情况下能够实现加速或减速运动?3) 物体的质量对运动有何影响?4) 给定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如何计算物体所受合力?4. 实验操作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和测量,验证运动与力的关系,并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运动与力的应用,如汽车开始和停止运动、游泳运动与力的关系等,并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和思考。
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运动与力的基本概念、关系和计算方法。
七、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上与运动与力相关的练习题,并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力与运动教案 说课稿 教学反思
B.静止在草坪上的足球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C.用力推小车,小车没动,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D.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将慢慢停下来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根据反馈的情况进行补偿.
作业设计
同步探究P113第一大题.
教后反思
C.只有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物体才有惯性
D.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例题2: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若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那么这两力( )
A.肯定是平衡力
B.肯定不是平衡力
C.可能是平衡力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例题3:下面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1.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期间,科学家使用了几个非常典型的物理学方法.今天,我们重温这一伟大定律的发现过程,依然能感受到物理学方法的魅力.我们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时,没有使用下列物理学方法中的()
A.理想化实验法B.推理法
C.类比法D.观察法
2.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汽车受到重力
C.汽车具有内能
D.汽车具有惯性
知识点3:力的合成
问题3:什么是合力?我们可以按怎样的步骤来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合力的方向有什么规律?
4.关于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不为零的力,其合力一定不为零
B.两个力的合力,一定大于其中任何一个力
A.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一定静止
B.物体运动方向改变时,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C.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物体受平衡力作用,运动状态会改变
八年级物理系列学案【ty】第10章 第2节 二力平衡条件 第3节 力和运动
一. 教学内容:第10章第2节二力平衡条件第3节力和运动二、重点、难点1、二力的平衡条件2、牛顿第一运动定律3、惯性4、力与运动的关系三、主要知识点1. 平衡状态: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叫做平衡力。
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做二力平衡。
2. 二力平衡条件A. 同体: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B. 等值:两个力的大小相等C. 反向:两个力的方向相反D. 共线: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3. 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
反之当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时,也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4.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5. 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6. 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A. 所谓非平衡力是指,不满足二力平衡条件的力。
B. 物体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包括速度的大小在改变或者运动的方向在改变;反之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在改变则物体一定受到非平衡力【典型例题】例1. 图示装置中,下列各对力中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A. 滑轮受到左边绳子的拉力和右边绳子的拉力B. 甲受到的重力和绳子对甲的拉力C. 乙受到的重力和绳子对乙的拉力D. 乙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乙的支持力分析:题目中提到了三个物体:滑轮受到左右两边绳的拉力都是向下的,不可能平衡;乙停在地面上,受绳的拉力、地面支持力及自身重力,其中的两个力不可能是平衡力;甲只受二个力,自身重力及绳的拉力,分析可知符合二力平衡条件。
答案:B说明:二力的平衡条件是:同体、等值、反向、共线这四个条件缺少哪一个都不可以。
例如在解释不倒翁为什么不倒的问题时,我们就可以用二力的平衡条件知识来进行解释。
当二力作用不在同一直线上时,不倒翁就不能静止,只有当二力满足二力的平衡条件时,它才能静止。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复习教案:运动和力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复习教案:运动和力教案标题:运动和力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2. 知道力的作用和种类。
3. 理解运动的三要素。
4. 掌握应用力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一、引入活动(5分钟)1. 准备一些有关运动和力的图片和玩具,引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发生变化就是运动。
2. 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3. 力的种类:推力、拉力、摩擦力、重力等。
4. 运动的三要素:物体、力、运动状态。
三、实践操作(20分钟)1. 实验一:探究力的作用- 准备一块光滑的桌面和一本书- 要求学生用手控制力的大小,尝试将书从桌面上推动到桌边。
- 学生记录推动的结果,分析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 实验二:探究力的种类- 准备一本书和一条绳子- 要求学生用绳子拉书,用手推书,比较拉力和推力对书的作用。
- 学生总结拉力和推力的区别和作用。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回答问题:- 什么是运动?- 什么是力?- 有哪些种类的力?- 运动的三要素是什么?- 如何掌握应用力的方法和技巧?2. 小组讨论:-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力的作用和种类,并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 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观察周围环境,找出更多运动和力的例子。
2. 家庭作业:写一篇关于运动和力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及其关系,认识不同种类的力以及运动的三要素。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运动和力复习学案及分析
教案题目:运动和力复习学案教案背景:在潍坊市“三四五教学模式”下设计的适合学生自己探究复习的精品复习教案。
教材分析:本科复习主要内容有:运动的描述、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力的作用效果和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以及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和惯性现象、二力平衡的条件等。
重点是速度的概念和速度的计算公式及二力平衡。
速度不仅是运动学的基本概念,而且这个概念的应用也很广泛。
在讲速度之前,首先讲述机械运动及参照物的知识,以此为基础,进而引出本章重点速度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另外,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和惯性现象等知识点也比较重要。
难点是参照物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参照物的选择对机械运动的描述至关重要,只有正确的选择参照物才能正确的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因此要求突破参照物这个难点,为全章学习打下基础。
平均速度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但应用非常广泛,应通过实验,让学生加以巩固,最后会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当堂检测巩固教学过程及课中实施方案如下:运动和力复习编写人:柴沟中学安晓冬课中实施学案一、复习目标1.知道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掌握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选择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4、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及力的三要素。
5.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现象,并会解释有关现象。
6.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平衡状态的判定,并会利用二力的平衡分析问题。
二、用近几年中考命题涉及本章的知识点引入:(1)参照物及选择(2)速度及计算(3)力的概念及受力分析,力的示意图(4)惯性现象和牛顿第一定律(5)平衡力及力的平衡条件(6)力和运动的关系三、课内探究:(一)、运动的描述与参照物:考点:对参照物的理解。
例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________的,而剑相对于河岸是________的。
例2、用细线将一个金属小球悬挂于匀速上升的电梯中,小球稳定后,剪断悬线,则下列关于小球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以电梯为参照物,小球立即下落B.以电梯为参照物,小球先上升、后下落C.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球立即下落D.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球先上升、后下落例3:图8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____cm的路程,小球从B点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_____m/s.【考点点拨】参照物是运动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等闲视之。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基础复习-学案(之六)
理
的
学
习
贵
在
坚
持,坚
持
下去
你
就
会
成
功!
【自主学习】
1、叫机械运动。运动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参照物。
2、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的物理量,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____内通过的____。公式表示:____,速度的主单位是__。
3、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是____,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时间的主单位是___。换算关系是:1km=m、1dm=__m、1cm=m、1mm=m、1μm=m、1nm=m。
3、填单位:中学生的身高1700,一个墨水瓶的高0.65。
4、人推车时,是和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
5、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6、“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是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第一句是选为参照物的,第二句是选为参照物的。
10、物体受到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几个力相互______。
11、二力平衡的条件:①前提: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②、③、④。
12、物体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将保持状态。
【合作交流】
1、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20m,则它的速度为m/s,其物理意义为。
复习内容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
复习时间
班级
姓名
中考物理总复习学案:运动和力
年级: 九 学科: 物理 课题:《中考物理总复习学案:运动和力》 课型:预习展示 主备人:王刚 审核:_九年级物理组 课时: 3 使用时间:____姓名:1中考物理总复习学案:运动和力【第1单元】力一、力的作用效果【知识梳理】1、力的概念: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_____________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________(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_______,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_____简称牛,用_____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_________。
6、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A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 、使用方法:“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 、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 、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8、力的表示法: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二、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叫弹性。
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学案
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知道二力平衡条件3、通过常见事例了解摩擦力,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活动(一)阅读课本P16至P19内容,完成下列内容并记忆:1、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认为如果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就不会减小,物体将以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即物体的运动力来维持。
3、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时,总保持或此定律用实验直接验证(能或不能)。
4、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保证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下落的原因是,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它将。
5、一切物体都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牛顿第一定律又叫。
6、惯性的大小与有关,扔出去的篮球能继续向前运动是因为。
7、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8、防止惯性带来伤害,司机应该,行驶中还要注意;跳远运动员起跳前助跑的好处是。
学习活动(二):阅读教材P20到P21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并记忆:1、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如果处于或状态,这两个力就平衡。
2、物体受平衡力时将处于状态。
3、静止在桌子上的台灯受到力的作用,此时合力为。
此时两个力应该、、、。
学习活动(三)阅读课本P23到P26内容完成下列问题并记忆:1、摩擦力是两个的物体,当他们相对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有关?摩擦力的方向。
3、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根据,测量方法是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做运动。
4、举例说明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哪些?。
跟踪练习:1、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对机动车的速度有明确的限制,这是因为了防止机动车紧急刹车后,因为机动车具有________不能立即停下来而造成交通事故;机动车制动后最终能停下来是因为它受到了________力的作用。
2、一个重50N的木箱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0N的水平推力作用下静止不动,此时木箱受到的摩擦力为;当推力为22N时,木箱作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箱受到的摩擦力为。
第一讲--力与运动---培优学案.doc
第七章力和运动巩固培优学案【知识点1】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2、理解:在不受力前是静止的,则当物体不受力时,将依然保持静止;在不受力前是运动的,则当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不受力之前那一刻的速度大小和速度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3、如果受外力但受平衡力,则有:一切物体在受平衡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例1:小明在体育课上练习垫排球,当排球竖直上升到最高处时,若所有外力都消失,则排球将()A.一直上升:B.掉落下来C.先上升后下降D.保持静止例2:• 2017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天舟一号飞船。
如图,天舟一号关闭发动机后,从椭圆轨道上离地球较近的P点向离地球较远的Q点运动。
如果天舟一号飞船到达Q点时所受外力全部消失,那么它将()A.落回地面B.飞向太阳C.绕地球运行D.做匀速直线运动例3:物体在一对平衡力的作用下,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当所有外力突然消失,则()A.物体将立即停止运动B.物体仍做匀速直线运动C.物体一定改变运动状态D.以上说法均不对【巩固提升】1、忽略空气阻力,抛出后的小球在空中运动轨迹如图所示,若某次抛出时,小球达到最高点时,突然所有的外力都消失,则()A.小球保持静止状态B.小球竖直下落C.小球水平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D.小球斜向左上方做匀速直线运动2、物体在一对平衡力的作用下,当所有外力突然消失,则()A.物体将立即停止运动B.物体仍做匀速直线运动C.物体运动状态不发生变化D.以上说法均不对3、给小球一定的初速度让小球在粗糙的水平面上运动,当重力突然消失时,小球将做一【知识点2】惯性1、定义:保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2、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其他一切因素无关。
3、理解:反映的是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保持某种运动状态的能力越强,运动状态改变起来就越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和力》复习学案
邾城五中九年级物理组
知识点的课标要求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_____状态或_____________状态。
(2)得出: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经过_____而概括得出的。
2.惯性: (1)概念:一切物体都有保持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2)利用和防范举例:
①利用:。
②防范:。
3.平衡状态:物体保持_____状态或_____________状态。
4.力的平衡: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_____状态,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5.二力平衡的条件:
(1)两个力作用在_______物体上; (2)大小_____; (3)方向_____; (4)作用在
___________。
6.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推断受力情况: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可以根据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推断另一个力的___________。
(2)判断运动状态:如果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为平衡力,则物体处于_____状态或________状态。
7.滑动摩擦力:两个相互_____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
_____________的力。
8.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 ___ __、 (2) ____ _。
9.增大摩擦力的方法:1、 2、、3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1、 2、、3 二、考点分析、考题赏析
考点1、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一切”适用于所有物体。
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
3.“总”一直、不变。
4.“或”指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总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就总保持原来的速度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两种状态必有其一,不同时存在。
5.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
验事实的基础上,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
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
6.牛顿第一定律说明
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考点2、对惯性的理解
1.“惯性”如“惰性”:惯性可理解为“惰性”,表现为物体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2.普遍性: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任何情况下的物体都有惯性。
3.惯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的作用
考点3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考查角度:科学推理法的理解和应用
考点4、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1.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判定:二力同物、等大、反向、共线。
2.平衡力的合力: (1)一定等于零。
(2)当物体在某一方向上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平衡力,即在这个方向上的合力为零。
3.二力平衡的应用: (1)求力的大小:已知二力平衡的其中一个力,求另一个力。
另一个力与已知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判断运动状态:如果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为平衡力,则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考查角度:①实验中干扰因素(摩擦力)的影响②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验步骤
考点6、对摩擦力的理解1.摩擦的种类: (1)滑动摩擦、 (2)滚动摩擦、 (3)静摩擦; 2.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3.产生条件: (1)两物体间表面粗糙。
(2)两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两物体相互挤压且发生弹性形变,接触面上有压力。
4.摩擦力大小: (1)二力平衡法求大小。
(2)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
(3)在接触面绝对光滑时,摩擦力等于0。
考点7实验: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考查角度:①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验数据或图形②操作方法的改进
三、课堂练兵
基础题
1.下列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是通过日常生活得出的经验
B.它是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
C.它是通过实验直接证明的
D.它是以实验事实为基础,通过推理而概括出来的
2.如图所示的情景中,属于二力平衡的是( )
3.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是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
4.子弹从枪口射出去后,能在空中继续飞行,这是因为子弹( )
A.受到火药的推力
B.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C.具有惯性
D.惯性大于阻力
5.跳伞运动员和伞在空中匀速直线下降,已知人和伞的总重为750 N,则人和伞受到的阻力大小为 N,方向是 。
中考试题
1、 (2013·临沂中考)下列事例或现象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
A.在马路上骑自行车不宜太快,防止造成交通事故
B.树上熟透的苹果,沿竖直方向落下
C.汽车在刹车或启动时,乘客会前倾或后仰
D.在匀速行驶的列车上,晓明向上跳起后仍然落回原处
2、(2013武汉中考)玩滑板车是小朋友们喜爱的一项运动。
如图所
示,小朋友一只脚踏上滑板车之后与踏上之前相比,滑板车对地面的压强
会 ;小朋友的另一只脚用力蹬地,使踏板车向右滑动起来,
脚离地后,由于 ,滑板车将继续向右滑行。
请在图中画出滑板
车向右滑行时前轮对地面摩擦力的示意图。
3、如下左图所示是一架电梯匀速向上运动时的示意图。
如果用F 表
示钢索的拉力,用G 表示电梯受到的重力,那么能正确表示电梯受到力的示意图的是( )
4、(2012·绍兴中考)为了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小敏进行了如下实验: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毛巾、棉布,让同一辆小车由同一斜面上,分别从A 、B 、C 处由静止开始下滑,观察小车在不同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记录在表中,实验重复三次。
(1)实验中,要使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的速度相同,小车应从斜面的 处滑下。
(2)比较实验数据发现,小车运动状态改变最慢的是在 表面上。
(3)实验结果能证明 (选填序号)。
A.物体运动需要力
B.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牛顿第一定律
5(2013·日照中考)(1)如上图是“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实验装置图;实验时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向左拉动一个长方体木块,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示数如上右图所示,由 知识可知,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为 N 。
(2)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李丽同学提出“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的猜想;张华同学提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的猜想。
如图是他们进行探究实验的实验装置图。
①李丽同学为了完成她自己的探究应该按 两个图所示的方案进行。
②张华选用正确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得到的实验数据见表;请根据表中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系中作出摩擦力的大小Ff 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大小FN 之间的关系图像;根据图像可以得
出Ff与FN的关系是。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呢?”张华将图甲中的木块侧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发现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图甲的示数一样,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的结论。
而李丽将图甲中的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发现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图甲中示数的一半,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的结论。
你认为的结论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