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 桥之美观课记录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桥之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桥之美》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1.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2.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
教学步骤㈠导人新课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a.在画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小组讨论明确: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
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小组讨论明确: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可以看出,画家在欣赏桥时都注重于桥与周围环境的对照与配合,那么你能根据刚才描绘的画面,用“桥之美,美在”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说到的桥的美吗?乌镇小河两岸的桥之美,美在与密密的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桥之美》教学设计及反思(新版)新人教版
《桥之美》教学目标:1.在老师的引领下阅读课文,把握内容,了解桥的审美功能。
2.获得一些美学知识,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重点:感悟桥在不同环境中起到的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
难点:桥的审美功能。
教学过程:(一课时)新课学习:一、导入:《易经》中有句话:“仁者见之谓之为仁,智者见之谓之为智。
”后演变为成语“见仁见智”(请一位同学释义),桥,在桥梁专家茅以升看来,美在它本身的形式与结构,若以画家的眼光来看,桥美在何处?(请同学谈预习结果,不作评价),还是从吴冠中先生的小品文《桥之美》中找答案吧。
请一位同学简介作者。
二、朗读课文:1. 释义。
和谐:配合得适当匀称。
销魂:灵魂离开肉体,本文形容极度快乐。
媒介: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其他见课文注释)2.自由朗读课文,并注意思考:本文主要谈桥的特殊美感,看文中有哪些关键性语句标示了作者的看法。
把句子划出来。
3.发言归纳。
关键性句子有:(多媒体显示)1、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的形式美。
(第二段)2、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
(第二段)3、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第三段)4、桥往往担任了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第五段)5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第五段)6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第七段)三、指导阅读,把握内容:1.一、二段。
想想这两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发言归纳:起总说作用。
站在画家角度看桥,指出它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为下文的展开作好了准备。
2.三到六段是分说。
要点同学们已找到。
先读三四段说说作者列举了哪几种环境中的桥。
发言归纳:乌镇石桥江南石桥湖上长桥风雨桥(运用多媒体,打出一组图片:不同环境中的桥……)3.精读第四段,分组讨论:桥在这几种不同环境中具体起到了怎样的形式作用。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桥之美》教学实录 (新版)新人教版
《桥之美》师:同学们,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我看过一部外国故事影片《桥》,影片中的桥凌空飞跨,把两岸险峻的山峰连在一起,构成了一道美丽的奇观.(教师点击鼠标,屏幕映出一座美丽的桥,几个游击队员历经艰险终于接近这座桥,他们正被这座桥的美丽所迷醉.这座桥的工程师也在深情地注视着这座自己设计的桥.一游击队员:"美极了!还是那样."工程师:"变样了,不完全一样.现在漂亮多了,和峡谷融为一体了!")(桥被拉近、定格.桥乍现屏幕时,学生一阵惊喜,有几个同学也情不自禁地赞叹:"好漂亮的桥!")师:自从看了这部电影后,我就喜爱上了桥.以后每到一地,我就特别留意桥,体会各种样式的桥的美.今天,让我们跟随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去感受一下"桥之美"吧.(点击鼠标,"桥之美"三字旋转着居于桥的中央,其中"美"字为艺术字体,比其他字略大.)(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并将不理解的生字词做好标记.) 师:请大家借助工具书查阅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还不能理解的请提出来共同解决.(生查字典或词典.)生1:第5段"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这里的"交通"是什么意思?师:谁能够联系这个句子解释这个词?生2:"交通"在这里是往来通达的意思,不同于"交通运输"的"交通".生3:第6段"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中的"左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4(不假思索地):不就是左右的意思吗?与"上下"的意思差不多.生5:不对!好像有"影响"的意味.老师,是这样吗?师:赞同.像"交通"、"左右"这类词一般作名词用,但有时候在某个句子中会发生一些变化,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推断,不能凭过去的经验想当然.还有吗?生6:第4段最后一句"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中的"搏斗"是不是用错了,难道画家和摄影师还会在这里打架?(众笑.)师:很欣赏你的怀疑精神.请你根据这个句子推断一下,"搏斗"在这里究竟作什么讲?生6(略加思索):是不是"争斗"的意思?(似有所悟)噢,我明白了,联系前文看,作者是说,画家和摄影师想抢占"廊和亭"这样的"理想位置",欣赏桥下"急流"形成的"飞瀑流泉".师:你很聪明,能结合前面的文字理解这个词.有时候,我们推断某个词的意思,还必须"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师:下面请大家细读课文,看看在画家眼中,"桥"美在何处?(生读课文,并不时在书上作标记.)生1:桥之美,美在形式.在第2段中,作者清楚地告诉我们:"美术工作者偏重于绘画的形式美."生2:不是这样的!桥之美,美在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在第3段中,作者说得再清楚不过了:"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师:现在有两种看法了,哪种看法准确呢?让我们深入课文,作进一步的探究.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然后推举代表发言,注意要言之有据.(生分组讨论.师巡视,不时驻足与学生商讨.不多久,有部分同学举手.)生3:我们小组赞成第2种看法,即桥之美,美在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这是不言而喻的.拿我们荆州新建的长江大桥来说,设计很美,但周围的环境不好,使桥的美打了折扣.今年春节期间,我乘车路过,就发现桥北端一带很乱,一座水泥厂的断墙残壁还没有清理……生4(迫不及待地):那是春节,现在你再去看,美得多了!师:你能够联系家乡的桥作说明,这很好.不过,最好在课文中寻找根据,课外的例子可作为补充.(一阵沉默,生在继续思索.)生5:我们组的意见还不统一,我个人赞同第二种意见.从作者所举的例子来看,主要还是说明桥应该和周围的环境协调才显得美.这从第4段所举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来.如第1个例子,作者是这样描述的:"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这个例子说的是石桥与它所处的环境——苇丛的对比之美.师:你有自己的理解,这很好.请继续说.生5:第2个例子是写石桥在细柳的轻拂下所呈现的美景;第3个例子是写长桥以宽阔的水面作背景所呈现的史诗美;第4个例子是写风雨桥……我说不上来了,但感觉还是与环境有关.师:第4个例子作者没有明说,我们读一读,体会体会.(生齐读课文: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师(启发):从这段话描述的景象看,风雨桥所处的环境是什么?生(小声议论):建在"急流"形成的"飞瀑流泉"上……师:桥面上的"廊和亭"为什么是"理想的位置"呢?让我们设想一下,当我们散步来到荆州的"三国公园",驻足在月桥上的亭子里时,我们感受到什么?(有的说"悠闲",有的说"闲情逸致".)生5:我明白了,这段话提到风雨桥上的廊和亭,让我们感受到闲适的情调,这与桥下"急流"形成的"飞瀑流泉"构成对比之美.这个例子还是说的桥与周围的环境构成了美丽的奇观.师:现在大家大多赞同第二种意见,还有补充的吗?生6:第5段作者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和乡间小桥作补充,说明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不过这种作用仍然离不开环境的帮助.如"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生7:这一句也是:"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师(点头赞同):你们刚才的发言,让我想起了一个哲学家的名言:"美在关系"(板书).的确,美存在于各种关系之中,拿本文来讲,是桥与它所处的不同环境共同创造了美.这些美,比如大家刚才提到的对照美、映衬美、和谐美等不光适用于"桥之美",还适用于其他许多方面,它是我们人类通用的美学原则.因此,作者在结尾说——生(齐读):"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师:刚才我们一起领略了画家眼中的"桥之美",这种美是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的.请大家再读课文,找出你最欣赏的一句话,说说好在哪里?(生读课文.)生1:我最欣赏的是这样一句:"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这和我们夏天在水下憋气潜泳刚钻出水面的感觉太像了.师(笑):你刚钻出水面的感觉是怎样的?生1:刚钻出水面时,我深吸一口气,感觉又获得了新生,不然我就会在水下憋死.(众笑)我觉得在密不透风、死气沉沉的苇丛中建一座石桥,也使这里获得了新生——石桥劈开了一处苇丛,使苇丛找到了一个透气的地方.师:你结合自己的体验来谈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很真切.你的语言也很有表现力,特别是"石桥劈开了一处苇丛"这句中的"劈"字就很形象:桥的出现顿扫苇丛多年的死寂,多有气势呀!生2:他谈的是桥对环境的作用,其实反过来也成立,环境也赋予桥新的风姿,后面提到"险峻的环境"也可以"孕育"桥的生命.像银幕上那个幽静的峡谷上的桥,要是建在我们荆州就很普通了.师:何以见得?生2:我们荆州多是平原,没有电影中那样险峻的环境,因而电影中的那座桥建在荆州就不美.生3:可是作者在第6段末尾分明告诉我们:"美与险并不是一回事."(生2一时语塞.)师:请大家看前面的叙述,作者说自己"每过环形的山谷,前瞻后顾,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有时显得险而美,有时却险而不美……"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请大家再把这部分内容看一下.(生默读、思索.)生2:我明白了,美不美,关键是看桥的设计与周围的环境是不是协调.协调,就险而美;不协调,就险而不美.因此,险和美不是一回事.师:噢,你悟出来了!我们也可以从生命的角度去领悟这种现象.在画家眼中,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力的,不论桥也好,还是周围的景物也好,他们都是生命的构成部分,生命体当然得讲究和谐呀,所以中国古代的哲人说"天人合一"(板书)才是美的最高境界.这里的"天"指自然环境,这里的"人"是指人本身,还指人类生产的物质世界,如桥、塔等.生4:我觉得这个句子中的"孕育"一词用得好.在画家的眼里,桥不是人修建的,而是像哺乳动物的幼崽那样"孕育"出来的,这说明"险峻的环境"和"索桥"已经融为一体了,就像银幕上的桥和幽深的峡谷融为一体一样,非常亲密,非常和谐,同时也表现了桥梁工程师的设计水平之高.师:的确如此.世界著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的设计往往能与周围的环境形成惊人的和谐,让你觉得天然如此,所以成语里面有一个词语叫——生(齐):巧夺天工!师:对!巧夺天工!(板书.)生5:我最欣赏这样一句:"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在这里,柳丝的柔美与桥身的坚硬形成一种特殊的美感,特别是"销魂"一词把它的艺术效果充分表达出来了,这种美使画家的灵魂都离开了肉体!生6:惊艳!师(面向生6):你是从言情小说上看到这个词的吧?不错,画家是有"惊艳"的感受在内,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连灵魂都出了窍,你看这乡间细柳下的桥多有魅力呀!好,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连起来朗读一遍,注意把美感读出来.(生大声读课文.)师:刚才大家品析了本文的语言,感觉到这些句子情味很浓,意蕴也比较深.作者为什么把桥写得如此美呢?生1:画家善于观察,他为了画长江大桥,曾爬上南京狮子山反复察看.生2:作者是一名画家,他将自己的感情完全倾注到了桥上.生3:在画家的眼中,桥和它周围的景物不再是简单的点、线、面,而是具有独特生命的个体.师:大家说得不错!现在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的写法,用艺术家的眼光来说说我们家乡的桥.(师点击鼠标,银幕上映出荆州长江大桥.生交头接耳,试着在说.准备约三分钟.)生4:我说说我们荆州的长江大桥:荆州长江大桥在新世纪到来之时,犹如一道绚丽的彩虹,飞架在荆江南北.那高高的桥塔上密布的钢索,远远看去,就像一架巨大的竖琴,大风一吹,嗡嗡直响,仿佛在弹奏一首动听的乐曲.北岸的万寿宝塔,望着她娇美的身姿,默默无语,也许它在哀叹自己的生不逢时吧.(热烈的掌声响起.)师:掌声已经说明了一切,你说得太好了!在你生动的描述中,融进了音乐的美感,还有万寿宝塔构成的反衬.还有谁说?生5:我说老家的小桥可以吗?师:完全可以.生5:我最爱老家的石拱桥.老家的石拱桥躲藏在一片丘陵地带的凹处.她十分害羞,你不走近她,是看不见她的美丽的面容的.桥下是淙淙流过的溪水,宽大的水草叶子在水流的冲刷下悠闲地摇着尾巴.深秋时节,正是桥两边的几丛野菊花盛开的时候,那散发的幽香格外地诱人(闭上眼作陶醉状),让你舍不得迈步.(掌声又起.)师:多美的小桥流水呀!就差"人家"了.生5:我爷爷奶奶家离桥不远.师:真羡慕你爷爷奶奶呀,住在那么美的地方!(下课铃响.)师(提高声音):同学们,桥的魅力真是言说不尽,相信你们走过的桥多了,一定会有许多新的发现.让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不断地探寻桥之美吧!。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桥之美》(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二课桥之美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旨在创设情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课堂实录一、疏通字词,简介作者【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帮助同学们疏通字词,了解本文的作者】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纤.(xiān)细着.(zhuó)重驻.(zhù)足脂.(zhī)粉颐.(yí)和园前瞻.(zhān)后顾煞.(shà)风景矛盾..(máo dùn) 赡.(shàn)养煎熬.(áo)2.解释下列词语。
煞风景:破坏人的兴致。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驻足:停止脚步。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3.作者链接。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
现代著名画家。
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春雪》《长城》等。
二、整体感知【设计意图:此环节设置旨在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内容】1.作者吴冠中是一位画家,那么在他眼中桥的美体现在哪里呢?【交流点拨】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交流点拨】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与小径尽头的小桥、铁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直线桥、鹊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2课《桥之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桥之美学情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依据《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为:1、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依据教学目标1、2、3点制定教学重点为:1、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法。
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
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
(板书)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1、驻足失之毫厘,差之千里2、释义:见注解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默读课文,整体把握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初二语文课《桥之美》教学实录
初二语文课《桥之美》教学实录课前科代表组织齐背本册书需背诵课文、(幸免在老师没到教室前浪费时间,也能够起到耳濡目染的效果、) 师:上课!生:起立!老师好!师:同学们好!首先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今天到场的所有老师!生:(掌声特别热烈!学生没有怯场,让我顿时放下心来!) 师:接下来我们用一如既往的学习激情学习这篇课文,好不行?(好!)师: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这节课老师要来考考大伙儿,(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这座桥是什么桥?生(齐):赵州桥。
(声音洪亮,干净利落)师:特别好。
(出示赵州桥三个大字)这就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
那么赵州桥的设计者是谁呢?生(齐):李春、师:唐朝的张嘉贞是如何评价这座桥的呢?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因此为。
"(林均最先回答)师:是从哪个角度进行评价的呢?(紧追其答) 生:结构!(有几名学生一起回答)师:特别好。
(一片热烈的掌声!)大伙儿准备好了,接着听提问,现代桥梁学家茅以升是如何评价这座桥的呢?生:(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象一张弓;(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与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与谐。
(经提示后,回答得特别完整。
)师:可见,桥梁专家看桥更重视他的结构。
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写桥的文章,文章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出示作者姓名)那么画家是如何欣赏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出示课题) 师:首先,我们走近作者、(出示作者介绍,请一生朗读作者介绍。
)同学们,您们情愿欣赏几幅吴冠中先生的画作不?生:(齐)情愿!师:好,那么我们就来一起欣赏。
(出示画作,并一一介绍) 师:在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有特别多特别多美丽的桥,我们每读到一处,都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阳老师把今天这堂课叫做“激情之旅”!请同学们关上书,用您们的耳朵听课文录音,用您的眼睛去看屏幕上的图片,更重要的是用您的心灵去感受。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桥之美》课堂实录新人教版
《桥之美》一、整体感悟,导入新课师: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在交通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学们,你们也看过不少座桥,你们觉得哪些桥美呢?生:钱塘江大桥气势宏伟,很美。
生:赵州桥“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它也很美。
师:你觉得赵州桥美在什么地方呢?生: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师: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写桥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那么画家是如何欣赏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
(出示课题,作者。
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用你的耳朵听课文录音,用你的眼睛去看屏幕的图片,更重要的是,用你的心灵去感受。
(放课文录音,展示桥的图片。
)师: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生:桥很美。
生:本文语言很美。
生:本文描写了很多座桥。
师:看来同学们都陶醉在一座座美丽的桥之中。
桥的确很美,那么在画家吴冠中的眼里桥美在何处呢?(师:吴冠中可是宜兴的大名人哦!)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课文赏析生: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师:你答得非常准确。
那你能不能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呢?生:就是写不同环境中,桥美的形式各不相同。
师:同学们刚才说了,文章中写了许多桥,这些桥是在不同环境中的桥,那么文中写了哪些不同环境中的哪些不同形式的桥呢?生: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
(教师展示每座桥的图片。
)师:桥与周围的景物相配合就形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你最喜欢哪座桥呢?是因为景物描绘得美还是因为语言美呢?请四人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学生讨论,小组间交流。
教师巡视。
)1组:生:我们组最喜欢江南水乡细柳下的石桥。
因为早春时的细柳绿而柔软,是阴柔之美,桥是有坚硬石块的石桥,这是阳刚之美。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12 桥之美教学案新人教版
21.请选取一座在你家乡较有影响的桥梁,写一段文字向大家介绍一下 的美,还因为桥本身的特殊经历。典故传说及其引起的思索和遐想,让人产生一种意境美。西安灞桥,是历史上富有诗意的古桥。唐人送客多至灞桥,折柳赠别,至此黯然,故又名消魂桥。春夏之交,来至灞桥,翠柳低垂,絮花纷飞。口中吟咏着唐朝王之涣的诗句:“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此时此地,诗的氛围和桥的景物水乳交融,产生一种深蕴淡出的意境美。苏州枫桥,唐诗人张继作有著名诗篇《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为枫桥竖起一块丰碑。枫桥、寒山寺和寺里的大钟从此名扬海外。诗人通过天脚残月、江畔枫树、渔舟火光、栖鸦夜啼、古刹钟声的描写,使枫桥的夜色显得无比的幽美。杭州西湖的断桥,以其“断桥残雪”为西湖十景之一。而断 桥的著名和给人的美感又似乎不在残雪,而在《白蛇传》的民间传说。白娘子和许仙断桥相识,互相爱慕,由此而产生一出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白娘 子终因爱情而献身。人们对白娘子的悲惨遭遇,同情、怜悯和赞叹不已。
4、形似字组词
(1)销( ) 俏( ) 峭( ) 削( )
(2)峻( ) 竣( ) 俊( ) 骏( )
(3)孤( ) 弧( ) 狐( ) 瓢( )
(4)魅( ) 魄( ) 魏( ) 魁( )
5、解释下列词语并解释加点的字
(1)驻足:
(2)极目:
(3)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合作探究】
6、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桥的美,首先在于它 的建筑艺术的美。无论是拱桥、联拱桥、梁桥、开合桥,还是卧桥、浮桥和悬桥,它们在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质地等方面,都十分讲究均衡、对称、变化、和谐,甚至还有韵律和节奏,显示出造型的美。饮誉中外的赵州桥,是我国目前还保存完好的一座古代石拱桥。它横跨在河北赵县洨河之上,一个大拱,状若长弓,桥面与水面却几乎平行。大拱的两肩上,又各驮着两个小拱,拱上加拱,这样不仅减少了水流阻力,减轻桥重,而且使桥身多变化,不呆板,更显美观。整个拱身结构匀称,精巧空灵,雄伟之中见秀逸。历代人们都赞颂赵州桥的美。唐朝张鷟说,远望赵州桥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宋朝杜德源则有这样的诗句赞美它:“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坦平箭直千人过,驿马驰驱万国通。云吐月轮高拱北,雨添春水去朝东。”今天人们不仅观赏它的巧夺天工的造型美,而且为它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拱肩加拱的“敞肩拱”型桥,感到自豪。这也许就是赞叹赵州桥的歌舞剧《小放牛》至今还流传不衰的缘由吧。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 桥之美课标分析 新人教版
《桥之美》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桥之美》则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在《桥之美》这一课的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桥之美》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版)新人教版
《桥之美》教学目标:1.在老师的引领下阅读课文,把握内容,了解桥的审美功能。
2.获得一些美学知识,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重点:感悟桥在不同环境中起到的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
难点:桥的审美功能。
教学过程:(一课时)新课学习:一、导入:《易经》中有句话:“仁者见之谓之为仁,智者见之谓之为智。
”后演变为成语“见仁见智”(请一位同学释义),桥,在桥梁专家茅以升看来,美在它本身的形式与结构,若以画家的眼光来看,桥美在何处?(请同学谈预习结果,不作评价),还是从吴冠中先生的小品文《桥之美》中找答案吧。
请一位同学简介作者。
二、朗读课文:1. 释义。
和谐:配合得适当匀称。
销魂:灵魂离开肉体,本文形容极度快乐。
媒介: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其他见课文注释)2.自由朗读课文,并注意思考:本文主要谈桥的特殊美感,看文中有哪些关键性语句标示了作者的看法。
把句子划出来。
3.发言归纳。
关键性句子有:(多媒体显示)1、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的形式美。
(第二段)2、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
(第二段)3、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第三段)4、桥往往担任了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第五段)5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第五段)6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第七段)三、指导阅读,把握内容:1.一、二段。
想想这两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发言归纳:起总说作用。
站在画家角度看桥,指出它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为下文的展开作好了准备。
2.三到六段是分说。
要点同学们已找到。
先读三四段说说作者列举了哪几种环境中的桥。
发言归纳:乌镇石桥江南石桥湖上长桥风雨桥(运用多媒体,打出一组图片:不同环境中的桥……)3.精读第四段,分组讨论:桥在这几种不同环境中具体起到了怎样的形式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桥之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桥之美》教案《桥之美》中作者用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了桥之美、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桥之美》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
(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整体感悟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掌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考虑以下问题:(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问题。
a。
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c。
联系课文说说如何欣赏一幅画?四人小组讨论明确:a。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比又不失和谐。
研读与赏析(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您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您最欣赏的一幅画面不?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四人小组讨论:a、说说四幅图中您最喜爱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爱?b。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 桥之美效果分析 新人教版
《桥之美》
本节课教学过程流畅,思路清晰,能抓住重点进行教学,环节设计合理,过度自然,教师引导者学生循序渐进地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强,小组合作、探究落实到位,小组成员分工明确,组长起到了带头作用,特别是品味语言时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积极热烈,分析到位,是本文的一大亮点,效果非常好。
在本节课中教师大胆地放手给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开阔了思维,特别是仿写句子时,学生各抒己见,有创新意识,仿写的较好,学生争先恐后展示,内容丰富精彩,效果很好,堪称本文的又一亮点。
在检查预习时采用汉字听写大会的形式检查,找一名学生做主持,一名学生做评委,两名参赛代表,其余学生在下面默写,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胆识,效果不错。
本节课学生始终扣住文本进行赏析,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齐读、默读、跳读等各种形式,学生的读书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总之在本节课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桥之美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桥之美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
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武大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李苦禅是画家。
以下是整理的桥之美人教版语文科八年级上册大桥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桥之美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想像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表明的技巧。
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因。
●教学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充满活力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比较阅读,体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当今都是文人画近几年来士笔下的宠儿。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了解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
(板书文题)设计(二)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之美》
这篇文章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美学小品文,在教学时主要不妨顺着作者的行文思路,以“桥之美,美在何处?”为教学主线,进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一面带领学生去体味桥在不同的环境中所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一面调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点,和作者产生共鸣。
因此我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一组世界最美的桥的图片,再配上激情的导入语导入课文,同时板书:《桥之美》吴冠中
二、作者简介【生课前搜集,课上展示,生展示后教师出示幻灯片】
三、检查预习
默写以下字词,注意加点字的音(以汉字听写大会的形式听写,有主持人,评委,参赛代表,其余同学在下面默写并交换批改)
四、整体感知【师出示幻灯片】
1、为了说明桥之美,文中列举了哪些桥?
2、作者认为桥美,美在何处?
五、品读美文、赏析美景【师出示幻灯片】
活动一、寻美(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
朗读4、5自然节,思考:作者列举了哪些美丽的桥?美在何处?
活动二、品美(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本文的语言很美,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加以赏析。
活动三、对比阅读
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
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六、拓展延伸、升华美感【师出示幻灯片】
1、说一说现实生活中的心灵之桥。
2、老师是同学和同学之间的一座友谊之桥,爸爸是我和妈妈之间的一座亲情之桥,下面请以“_________是一座桥,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展开联想,运用比喻写句子
七、师生小结
八、布置作业【师出示幻灯片】
1、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2、收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如三国故事中的当阳桥
张艳艳老师:教态自然大方,基本功扎实,课件使用熟练,在教学中能及时地进行情感教育,学生调动得非常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马老师打破了文本原来的顺序,先从第六段不美的桥谈起,进而分析二、三段,找出作者认为桥美的着眼点,紧接着探究四、五段中桥美在何处,重点品味本文的语言美,衔接紧凑,浑然一体,还有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