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名句赏析
大学、中庸、论语 名句赏析
大学、中庸、论语名句赏析一、大学《大学》是《礼记》的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
作为儒家经典,它强调的是人类生活中的道德伦理问题,本文将为大家呈现《大学》中的名句赏析。
1.事之幾也,知之至也。
——《大学》意为:事情要做到尽可能成功,就要用极致的心智去认知。
2.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四也。
——《大学》意为:世人所达成的五种道路,实际上只有其中的四条可以实行。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意为:修养个人之情操,管理家庭之家风,治理国家之社会稳定,同类天下之人。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大学》意为:学习并经常坚持练习时,不会感到非常高兴?从远方来的朋友前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大学》意为: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不要欺骗自己。
如当面吐痰如穿着不搭配之类,都是自谦之行。
二、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了人类的行为与思想的中庸之道,本文将为大家呈现《中庸》中的名句赏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中庸》意为:寻求大道之路,整个天下都是公共的领域。
选举贤能之士,信守原则,理顺中外关系。
2.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中庸》意为:未来的人才也很出色,未必比现在的人差。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中庸》意为:得到知识要思考才有用,不思考就没有收获,但思考之后不付诸实践则是毫无意义的。
4.巧言令色鲜能生远,直道而事人,犹可与言也。
——《中庸》意为:华丽的言辞和虚伪的表情可能会产生一时成功,真诚表现自己的行为和话语则更能赢得信任。
5.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中庸》意为:凡事信任书本所载,不如没有书本所讲。
三、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话语的集合,本文将为大家呈现《论语》中的名句赏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意为:重温老教材,得以学到新知识,可做老师了。
《大学》名言警句
《大学》名言警句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在大学中学习的原则,在于彰明人类本身所固有的光明的德性,在于让民众革旧布新,在于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万物都有根本和枝节,天下的万事都有开端和结局,知道了道德修养的先后次序和轻重缓急,也就接近于做学问的方法了。
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在古代,要想将人固有的美好品德彰显于全社会,就必须先从治理国家入手;要想将国家治理好,就必须先治理、整顿各位士大夫家庭的秩序;要想搞好家政,就必须先提高自身品德的修养;要想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就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态,使无邪念;要想使心态端正,就必须先使意念诚实;要做到意念诚实,就必须先达到一定的知识储备;探索并且获得知识的关键,在于推究事物的本源。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研究学问的八个条目)4、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推究事物的本源然后才能获得各种知识,获得知识之后意念就诚实,意念诚实了,心态便端正,没有邪念,心态端正,则品德修养可提高,提高品德修养之后,家政自然能治理好,家政治理得好,一国也能治理好,各个诸候国安定富庶,整个社会便太平无事。
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译文】假使能每天洗涤自身的污秽,从而焕然一新,那么就该天天这样清洗,天天有新的面貌,常年保持,从不间断,便能一天又一天地革新下去。
6、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译文】作国君时,他施行了仁政;作人臣时,他做到了恭敬;作儿子时,他尽到了孝道;作父亲时,他体现了慈爱;与国人交往时,他坚守诚信。
【国学经典】《大学》名句
【国学经典】《大学》名句【国学经典】《大学》名句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大学》(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摘《大学》(《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
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摘《中庸》(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摘《中庸》(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摘《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摘《中庸》(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大学》名言名句
《大学》名言名句大学,不仅仅是一个阶段,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大学时光里,我们不断学习,探索世界,结交朋友,积累经验,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以下是一些关于大学的名言和名句,它们或励志、或启示,或深沉、或激励,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珍惜大学时光。
1. "大学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学位,更是为了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思考者。
" - 约翰·亚当斯2. "大学是探索无垠知识的殿堂,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 - 未知3. "大学是万物的起点,每一次发现都是新生命的诞生。
" - 伊桑·霍金斯4. "大学是一种思想的驿站,它引导我们去发现自己所追求的价值和目标。
" - 弗朗西斯·鲍尔5. "大学是人生最美好也最辛苦的时光,用汗水浇灌的勤奋将变成为结出果实的智慧。
" - 未知6. "大学是为了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 - 雅克·拉卡尔7. "大学是生活的一本教科书,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阅读这本书。
"- 未知8. "大学是追求真理的殿堂,只有持续不懈的努力,才能迈向更高的境界。
" - 高尔基9. "大学生活是在沉重的课业中度过,但也是在乐趣与友谊中度过。
" - 对本·琼斯10. "大学是一种自由的舞台,每个人都应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 - 纪德11. "大学时光是见证成长的最美时光,它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
" - 奥斯卡·王尔德12. "大学是一所开放的学校,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尽情探索和实践。
" - 未知13. "大学是思想的摇篮,伟大的思想在这里诞生。
" - 欧内斯特·海明威14. "大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追求知识是一种持久的动力。
《大学》经典名句
《大学》经典名句《大学》是儒家典籍中的一部经典著作,作者是著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孔子。
自古以来,孔子的文章影响着中国的教育体系,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记录了孔子的智慧和他的思想,被誉为“中国的经典之作”。
《大学》中有许多经典名句,下面我们将介绍其中的几句。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指出,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而不只是一次性的。
一个人如果要学好一门课程,必须按照这个系统实施,一步一步地系统地学习。
第二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这句话强调,学习是一个贯彻落实的过程,不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过程。
只有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够真正把所学的知识运用自如。
第三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指出,温习旧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新知识,从而成为良好的老师。
这意味着,只有彻底理解旧知识,才能准确地讲解新知识。
第四句:“不食周粟,焉知齐礼?”这句话强调,没有习惯,就不能明白习俗,要熟悉一种习俗,就要首先认真学习它。
第五句:“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句话表明,要想做一个好的教师,就要勤于教育,勇于探究,给学生传授知识,不断激发学生的勤奋精神。
以上就是《大学》中的五句经典名句。
这些经典名句不仅体现了孔子的思想,更体现了他对中国教育的智慧,为中国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指导力量和理论支撑。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可以促进人们的智慧和道德发展。
他认为,只有经过长期的系统学习,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从而对人类的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让我们深入思考孔子的思想,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以期在把握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名言)《大学》中的经典名句
(名言)《大学》中的经典名句《大学》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世上的事情都有它的次序,明白他们的先后顺序,就可以借鉴事情的发展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人静而后安,安而能后定,定而能后慧,慧而能后悟,悟而能后得。
1人在心静了之后才能心安,心安之后才能安定,安定了才会聪慧,聪慧自会慧悟,能悟之后才能有所得。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6、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2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8、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3。
《大学》名句赏析
《大学》名句欣赏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
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4、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译文】作为君主,就要达到仁爱;作为臣下,就要达到恭敬;作为儿子,就要达到孝顺;作为父亲,就要达到慈爱;与国民交往,就要达到诚信。
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译文】所说的证实自己的诚意,就是要不要自我欺骗,如同厌恶奇异的臭味,如同喜欢美好的色彩,这叫做自我满足。
大学语文《大语》名句赏析
大学语文《大语》名句赏析大学语文《大语》是一本非常经典的语文教材,其中蕴含了众多精妙的名句。
这些名句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富含哲理和情感,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同来欣赏其中几句名句,并深入剖析它们的内涵。
1.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程颢、程颐《大语》中的这句名句出自两位古代儒家经典思想家程颢与程颐的合著。
它简洁地表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过去的事情无法改变,我们无法去改变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未来的事情我们仍然可以掌控。
这句名句提醒我们要着眼于未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不必过于纠结于过去无法改变的事情。
2. “一雁沉香传一字,万人争作百年词。
”——项安世这句名句出自宋代文学家项安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它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文学的威力和影响力。
一只雁儿从南方飞到北方,只是沉淀下来的香气足够传递给人们无数年的思考和琢磨。
同样,一篇短文,一首诗歌,一部作品,可以通过精准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影响和启发许多人。
3. “志当存高远。
”——杨绛这是《大语》中的一句语录,出自《我们仨》一书的作者杨绛。
简短的句子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人生观:我们应该立志追求崇高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
只有在胸怀远大志向的指引下,我们才能不断前进,创造自己的价值。
4. “吃尽天下粮,靠的是娘胎里的哭泣。
”——秀筠这句名句出自清代作家鲁迅先生收集整理的《吐蕃杂事·孩儿聪明》。
它通过「吃尽天下粮」来形容一个人努力奋斗的场景,并强调成功的关键是「娘胎里的哭泣」,即人天生的努力与拼搏的本能。
这句名句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人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和创造成功,而并非依靠他人或外界的条件。
5. “人日思归日,地日思乡日。
”——岳飞这句名句出自南宋著名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
它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这句名句揭示了人与土地之间的深厚情感纽带,并通过人、地之间的交织关系,表达了一种深藏于人类灵魂深处的情感追求。
古籍《大学》中经典名句
古籍《大学》中经典名句《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第一章》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第一章》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4.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大学·第十章》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礼记·大学》6.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大学·第十一章》7.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大学·第一章》8.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第七章》9.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大学·第十一章》10.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大学·第一章》11.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大学·第十章》12.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大学·第十章》13.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大学·第六章》14.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大学·第四章》15.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大学·第九章》1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学·第一章》17.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传世名句赏析
《大学》传世名句赏析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选自《大学》第一章。
道:宗旨,纲领。
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
德:德行。
亲:更新。
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
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
定,心志的定向。
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
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
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
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2.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齐:管理。
修:修养。
正:端正。
致:推极,获取。
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实用参考]《大学》名句赏析
《大学》名句欣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选自《大学》第一章。
道:宗旨,纲领。
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
德:德行。
亲:更新。
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
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
定,心志的定向。
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
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
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
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齐:管理。
修:修养。
正:端正。
致:推极,获取。
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大学中的名句经典语录
大学中的名句经典语录大学中的名句经典语录,是指那些被传颂讴歌的言简意赅、富有启示性的语言表达。
这些经典语录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下面,就举七个案例来探讨大学中的名句经典语录。
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出自《荀子》。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将知识变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只有真正的热爱,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论语》中的一句名言。
它告诉我们所学的只有形式,没有实质。
学习之后,要学会思考,不断思考才能创造出新的知识和认识。
思考之后,要学会实践,实践验证自己的观点。
三、“不因为我的人性而自卑,也不因为他人的人性而妥协。
”这是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一句名言。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坚守自己的信仰,不被对立或者打压所动摇。
要有信念和勇气,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
四、“自强者不息,自信者不怕。
”这句话出自亚森·希尔斯顿。
这句话告诉我们,自信是成功的关键。
有自信的人可以化失利为动力,继续向前。
只有自信,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
五、“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是唐代诗人元稹的名句。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过沧海,才能体验到那种刻骨铭心的感觉。
只有去探索、去践行,才能找到自己的未来,才不会后悔。
六、“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
”这句话出自《礼记·曲礼上》。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学习优秀的人。
如若没有优秀的人学习,就要自己去创造和探寻。
学习的道路是艰辛的,要不断的前行,才会有所收获。
七、“文以载道,善用心源。
”这是李文博教授的一句名言。
这句话告诉我们,好的文字和言论必须具有启示性,才能真正表达出道理。
言辞的深浅、广度取决于我们的心灵,只要心灵善良、学习刻苦,就能写出优秀的文字。
大学中的名句经典语录是深刻的哲理,它是对于大学生思想的熏陶、锻炼。
举这七个案例,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对于这些名言的思考,让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受到激励和启迪。
《大学》名句翻译及赏析
《大学》名句翻译及赏析1. 求《大学》中的名句译文,请高手赐教“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这句话是“四书”《大学》中的一个名句,其大意是:根本问题未解决而枝节问题处理好的问题并不存在。
如果第一位的事情予以轻视,而能使第二位的事情圆满成功,这样的事情从来没有过。
联系到目前教育实际,我觉得这句话还具有一定的警示和指导意义。
对于每一所学校来说,其“本”是教育教学。
学校的办学目的决定教育教学是学校第一位的工作,是学校的根本。
如果学校的工作远离教育教学,急功近利,搞形式,走过场,事来轰轰烈烈,事去鸦雀无声,学校就不会有实质的发展;如果学校工作不关注教育教学,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师教和学生学上,不解决教育教学的需要,教没有认真教的气氛,学没有好好学的氛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就不会得到提高;如果学校的工作重点放在“形象”上,不惜弄虚作假,不愿揭露、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会阻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而言之,学校偏离了教育教学这个根本,舍本而求末,就不可能有发展。
对于教育教学来说,其“本”是教师和学生。
简单地说,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师,接受者是学生,学校的第一位工作就是围绕教师和学生展开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
学校领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把目光放在教师和学生身上,为教育教学提供服务和引导。
如果无限夸大自己的作用,强调一个学校领导就是灵魂,就是学校朝向成功的决定因素,就大错特错了。
农村有句俗话说得好“是龙也得云托着”,教师和学生就是学校管理者的“云”,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没“云”“龙”也飞不起来。
学校任何工作的决策和执行,都应该把教师和学生放在第一位,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只有这样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实在的提高。
对于教师来说,其“本”是师德。
师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职业要求和思想感化的力量,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大学、中庸、论语 名句赏析3篇
大学、中庸、论语名句赏析【篇一:大学名句赏析】《大学》是《礼记》的一部分,是一部关于教育、修身、治国的经典篇章。
以下是五条名句的赏析。
1、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是说,早上听到了道理,晚上就去世也是值得的。
它表达了敬畏道德原则、时刻警醒自己的态度。
我们应该珍视自己的人生,时刻不忘追求真理,这样才能活得有价值。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句话讲述了“君子”的境界。
“君子”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同时审视自我的行为。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明辨是非,做到无愧于自己良心的道路上。
而这句话也告诉我们,不管学问多深,思考自我的难度都是同等的。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说,学习的过程中,经常重复和练习才能令人感到愉悦。
我们学习一门学问,不是为了把它背下来,而是把它掌握到极致,只有重复练习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4、礼之用,和为贵。
礼是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准则,它的用途是让人们和睦相处。
在这句话中,“和”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做到的。
和谐独立于权力和等级之外,它需要心灵上的包容和互动。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知道一件事情不如热爱这件事情,热爱这件事情不如享受热爱这件事情的过程。
爱好一件事业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也可以创造奇迹。
由于喜欢一件事情,所以它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载着自己的梦想,最终创造了美好的事物。
这五句名言言简意赅,但却对教育、治国和人生的课题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哲理思考,值得我们用心品读、思考与借鉴。
【篇二:《中庸》名句赏析】《中庸》是“四书五经”中的一部,是一部关于政治、伦理、哲学的经典篇章。
以下是五条名句的赏析。
1、忠恕之至,言行之表,性之名也。
忠恕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也是人格的最高体现。
一个人只有要强、诚实、宽容、公正、道德,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忠臣和善人。
2、诚之者,天下之至道也。
诚,修身、治身的关键词,是一切美德的基础。
诚实是一种天赋人才,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是开启美好生活的第一步。
《大学》经典名句
《大学》经典名句
一、大学,地域传承智慧博大,荟萃思想至臻圆润:
1、“至止而求知,以道为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大学》
2、“当仁不让,仁者无敌。
以仁为本,万物从之。
”——《大学》
3、“致正而正,致善而善;致仁而仁,致义而义。
”——《大学》
5、“尽心竭力,自然致亨;别有用心,自然致难。
”——《大学》
二、大学,行政引导四维平衡,经营发扬思考特色: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大学》
2、“仁者之爱人,智者之知天下。
知天下之大,所以能知此耳。
”——《大学》
3、“舍己从人,光明正大;施与则义,君子之行。
”——《大学》
4、“慎言其志,修身养德;动辄有赏,圣人之事。
”——《大学》
5、“一气呵成,求众式群;谈笑风生,和气生财。
”——《大学》
三、大学,组织艺术发展潮水般,教育部政策传承节节高:
1、“学当善断,革故成新;分配分散,治国安邦。
”——《大学》
2、“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泰山不让,地势崇高。
”——《大学》
3、“一石二鸟,礼义两全;精诚致志,天壤之分。
”——《大学》
4、“渐渐及等,学而时习;集思广益,宠辱不惊。
”——《大学》
5、“行情审度,恒知足常;勤知若渴,有不可为。
”——《大学》。
大学中的名句经典语录
大学中的名句经典语录大学生活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名句经典语录成为了大家人生路上的重要拐角。
它们不仅能激励每个学子向上努力,而且能为其带来智慧与指引,为此,我们有必要认真理解并深刻体会。
1.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是胡适先生说的:知识改变命运。
意思就是说,学习和掌握知识,能够改变人们的命运。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质量和水平是一个人选择职业和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我们不能够通过学习和掌握知识,就会失去与进步的机会。
2. 自信是成功的关键另一句话是丘吉尔说的:自信是成功的关键。
自信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可以促使我们刻苦努力、不断进步,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如果我们缺乏自信,就很难在大学中发挥出自己的潜力,也很难在以后的生活中获得成功。
3.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第三句经典语录是李大钊说的: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这句话告诉我们,健康对于一个人的生活是无可替代的,健康的身体才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
因此,我们必须注重个人健康,保持良好的作息,以保证全面发展。
4.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还有一句话是: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这让我们知道成功无法捷径,只有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我们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并且,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之后,我们也将会有所收获。
5. 路漫漫其修远兮,都要有勇气向前冲一句中国传统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也是一句能够鼓舞人心的名句。
它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充满艰辛,但我们必须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自己的目标。
6. 顺境不要骄傲,逆境不要气馁这句话是古雅之风书院主理人唐晖为大学生讲授的人生哲学:顺境不要骄傲,逆境不要气馁。
意思是,在成功时不要太过骄傲自满,在面对困难时也不要放弃希望,勇敢面对即可。
7. 感悟人生,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最后一句来自美国思想家艾伦·萨冈:感悟人生,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感悟人生,就是在人们成长的道路上,慢慢领悟到人生的真谛,认清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从而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大学》中的经典名句
《大学》中的经典名句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6、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7、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8、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9、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10、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11、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
12、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13、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大学》赏析
《大学》赏析《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大学》赏析,希望大家喜欢!《大学》赏析篇1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选自《大学》第一章。
道:宗旨,纲领。
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
德:德行。
亲:更新。
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
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
定,心志的定向。
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
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
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
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2.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齐:管理。
修:修养。
正:端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名句欣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选自《大学》第一章。
道:宗旨,纲领。
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
德:德行。
亲:更新。
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
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
定,心志的定向。
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
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
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
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齐:管理。
修:修养。
正:端正。
致:推极,获取。
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赏析】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修身的问题。
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节操之中,可行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
表现在行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
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
其实道德的修养前提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掌握做人道理。
由此在推到这段话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译文】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赏析】这段话是对上一段话相对的复述。
上一段话说明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终推到人要学习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
而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养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
两段话在说理逻辑上只是修辞手法上的先后而已都阐述的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
止:达到。
敬:恭敬。
慈:慈爱。
信:信义,诚信。
【译文】作为君主,就要达到仁爱;作为臣下,就要达到恭敬;作为儿子,就要达到孝顺;作为父亲,就要达到慈爱;与国民交往,就要达到诚信。
【赏析】《大学》在首章就阐述了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
强调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知识,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修养品德,建立自己理想的道德人格。
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为仁行善之途上前进。
所以至善之地表现在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事事物物中,像君主的仁,臣子的恭,儿子的孝、父亲的慈,国民之交的信等都可以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永远不止息。
要想“止于至善”,就需要发挥知、情、意,全力以赴,不可懈怠,然后会有较好的成效。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
毋:不要。
恶:前一个厌恶,后一个污浊。
好:前一个喜欢,后一个美丽。
【译文】所说的证实自己的诚意,就是要不要自我欺骗,如同厌恶奇异的臭味,如同喜欢美好的色彩,这叫做自我满足。
【赏析】这段话主要是对诚意的含义论述。
《朱子语类》卷第十五中说:“格物者知之始也;诚意者行之始也。
”即对事物能明白其理,以达到致知的境地,然后对于道理无所不明,可是,有丰富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守仁,明白事理并不一定能切实依理而行,唯意念诚实不欺的人,才能真正地为善去恶。
这也是修身、正心的前提。
所以说,让意念真实而无妄地依理而发,如同厌恶污秽的臭味,如同喜爱美好的色彩,不虚伪,不自欺,每个人应当以此自勉。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
润:润泽,润饰。
广:宽平。
胖:安舒。
【译文】有钱的人能够光彩他的房屋,有仁德的人,会修养他的身心,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所以君子一定要证实自己的诚意。
【赏析】作为君子,一定要有诚意,在意念将发未发的瞬间要告诫自己,使意念真实无妄。
由于意念是非,必然表现在各种言行上,而意念真诚又是美好道德品质的表现。
所以有仁德的君子,做事光明正大,内心毫无愧疚,自然心胸坦然开朗,身体舒适健壮全归于诚意的结果。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
贤:前一个贤是尊敬,后一个,所尊敬的贤人。
亲:前一个亲近,后一个所亲近的亲族。
乐:前一个以此为乐,享受之义,后一个喜乐,快乐。
利:前一个以此为利益,得到之义,后一个利益。
【译文】后代君子尊敬所应尊敬的贤人,亲近所应亲近的亲族,普通一般人享受所得到快乐,利用所得到的利益,所以才终生不忘记前代圣王。
【赏析】这句话是对此之前半部分总结,前部分论述前代圣君止于至善的德行,人民敬仰,不能忘怀。
形容更新民风的效果,以证明明德的作用,所以后世有德之贤士,有感先王德行的宏大,自然敬而仰之。
后代君子继承前王的宏德基业,自然怀念感激,百姓享受安居乐业的快乐,所以才终生不忘前代圣王。
说理充分,证明了“止于至善”的巨大作用。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一章。
不恕:不能推己及人。
喻:使人明了,使人接受。
【译文】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赏析】要治国,先齐家;不修身,不可以齐家。
从修身到齐家,再到治理国家,是最自然的事,所以《大学》里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讓,一国兴讓”。
一家之长修身与否,是家人的榜样,国君的修身,同样对人民起着表率作用,治国者的举止最能引起人民的注意,容易上行下效。
治国者必须谨言慎行,务求言行一致,凡是推行的礼乐政令,自己能身体力行,并能慈爱人民,体贴民心,考虑养民教民之道,使人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满足。
人民才会心悦诚服接接受其礼义教化、信守政令法制,才能要求别人。
所以对君子而言,自己具备道德修养否则会适得其反。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二章。
上:国君。
老老:第一个老指敬重,后一个老指老人。
长长:第一个长指尊重,第二个长指长辈。
弟:悌,孝悌。
恤:怜惜,救助。
孤:没有父亲。
倍:即背,违背,背弃。
【译文】所说的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是国君敬重老人,人民就会崇尚孝道;国君尊敬长者,人民就会崇尚恭顺;国君怜抚孤儿,人民就不会背弃。
【赏析】言传不如身教。
齐家的关键是修身,身修才能教育家人。
治国之道除了教化之外,还需政令,但毕竟以教化为本。
这段话就是强调国君在治国中的表率作用。
只要在上者有敬老尊长、怜恤孤苦的行为,则人民自会兴起孝、慈、不背之志。
这只不过是能推己及人,人心比,都一理而已。
为人君者若能洁身自好,修养仁德,实行仁政,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而保有天下。
这就是国君有道,不令自行,治国之道便是此理。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四章。
道:言说之意,指治国的道理。
【译文】就是说得到人民的心,就能得到整个国家;丧失民众的心,就会丧失整个国家。
【赏析】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
这句话所阐述的道理和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同出一辙。
在上位者,要重视民众的力量,把人民做为立国之本,因为民众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存亡。
有仁德的君主,应顺应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宽以待民,善待民众,关心民众疾苦,让民众安居乐业。
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自然保有天下。
这种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注释】先自《大学》第十四章。
【译文】财富积聚了,民众就会离散,财富分散了,民众就会集聚。
【赏析】治理国家,财用之源来自人民的辛勤劳动。
国君若能从爱民出发,节约用度,使人民能生活充裕,以达到爱民、善民、富民的目的,人民自然而然会人心归向,辛勤耕作,贡献国家。
如果国君只求自己聚敛财物,满足奢侈荒淫的享乐,那么,所属臣下就会争财逐利,中饱私囊,造成内乱四起。
既然不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民当然不会努力耕作,导致人心涣散,人人见利轻义,上下都会陷于祸乱,最后招致国家败亡。
所以,《大学》强调为上者要修养道德,公正无私,廉洁自律,与民同乐,拥有了人民,才是正真的拥有财富。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六章。
拂:违反的意思。
菑:古“灾”字。
逮:及至。
【译文】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赏析】荀子在《哀公》中说:“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以舟水比喻君王与百姓的关系,把君比做舟,把民比做水,水可载舟达到彼岸,亦可将舟掀翻沉没。
可谓精辟至极。
所以说:若为君者为一己的私欲,他的好恶有悖人民的好恶,以至失去民心,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必将是引祸至身,自取灭亡。
由此可见,为君者要亲贤臣,远小人,以人民的好恶为好恶,符合人民利益的事便做,以民为本,此可谓为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