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清热剂

合集下载

方剂学---清热剂.

方剂学---清热剂.
中形 焦之 有积 有滞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解:
君 连翘

黄芩
火 臣 山栀

大黄
便
芒硝
清 佐 薄荷

竹叶
泄 使 甘草

白蜜
重用以清热解毒 清心胸郁热 通泻三焦之火,引火下行。 泻火通便以荡涤胸膈之热邪 导热下行,“以下代清”。 外疏内清,清疏肺胃心胸之热 , 兼有“火郁发之”之义 缓硝、黄之峻泻并能存胃津、 润燥结,调和诸药
暑热 余热
或虚烦不寐
未清 气逆欲呕
气津 口干喜饮
两伤 脉虚数

舌红苔少
热病之后,余热留恋未清。 热淫于内,热扰心神 。
余热内扰,胃气上逆。 热伤阴津。 余热未清,气津两伤。
.
气热 津病 两之 伤后
余 热 未 清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方解:
清 热 生 津 益 气 和

石膏—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君
竹叶—清热除烦
直入血分而凉血。
热 臣 生地—甘苦性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

阴生津,既可复失之阴血,又可助君药

解血分之热,且能止血。

白芍—苦酸微寒,养血敛阴,且助生地凉血和
血佐
营泄热。
散 使 丹皮—苦辛微寒,入心肝肾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二药伍用则能凉血以助犀角、生地清热解毒凉血之功,
又能散瘀防止血止而留瘀,更能防止热与血结成瘀。
佐 生地、当归—养血益阴,以防肝火 及利水以防苦燥伤阴
柴胡—疏畅肝胆,并能引诸药入肝胆经 使 甘草—调和诸药,和脾胃以防苦寒伤中
.
左金丸《丹溪心法》
肝 胁肋疼痛—火郁肝经,经气不利 火 嘈杂吞酸呕吐—肝火犯胃,胃失和降 犯 口苦—肝病及胆,胆气上犯 胃 舌红苔黄脉舷数—肝经郁火之体征 证

方剂学各论清热剂课件

方剂学各论清热剂课件
方剂学各论清热剂课 件
目录
• 清热剂概述 • 常见清热剂介绍 • 清热剂药理作用及机制 • 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 • 不良反应与预防措施 • 总结与展望
01
清热剂概述
清热剂定义与分类
定义
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 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 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分类
清气分热剂、清营凉血剂、清热 解毒剂、气血两清剂、清脏腑热 剂、清虚热剂。
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
药物因素
药物成分、剂量、用法等。
个体差异
年龄、性别、体质等。
合并用药
药物相互作用、重复用药等。
长期用药
药物蓄积、慢性毒性等。
预防措施和建议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清热剂。 注意药物剂量和用法,避免过量或长期使用。
了解患者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过敏药物。 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药物排泄。
治疗方剂
五味消毒饮加减,主要成分有金银花、野菊 花、蒲公英等。
治疗效果
患者服用5天后红肿消退,疼痛感消失。
05
不良反应与预防措施
常见不良反应类型及表现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肾损害
尿频、尿急、尿痛、肾功能异常等。
过敏反应
皮疹、瘙痒、红肿、呼吸困难等。
肝损害
肝区不适、黄疸、转氨酶升高等。
通过运用现代制剂技术,可以开发出更高效 、安全、便捷的清热剂新剂型,提高临床治 疗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如黄芩、黄柏等,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有抑制作用,对某些病毒也有 抑制作用。
抗炎作用
清热解毒类中药
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减 轻炎症反应,对多种炎症性疾病有治 疗作用。

《方剂学·清热剂》

《方剂学·清热剂》

第四章清热剂1、定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2、适应病证:里热证高热里热证≠里实热证炎症里热证的成因❖外感:六淫入里化热❖内伤七情,气郁化火❖饮食:过于辛辣或过用温补膳食❖久病阴虚,虚热内生里热证经热散漫之热郁热局部之热实热热毒搏结气血,腐败血肉里热陷心包热热结热实互结、瘀热互结、痰热互结、水热互结虚热热病后期,阴虚发热3、分类:清气分热--热在气分清热凉血--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清热解毒--温疫、温毒、火毒及疮疡疔毒等证清脏腑热--邪热偏盛某一脏腑之火热证候清虚热--热病后期,余热未尽4、使用注意:⑴辨别热所在部位⑵辨别热证真假⑶辨别热证的性质:“寒之不寒,是无水也”⑷权衡轻重,量证投药⑸热盛格药时,可采用反佐法(种类少,量小)第一节清气分热白虎汤Ⅰ类《伤寒论》释名:《伤寒明理论》:“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

夏热秋凉,暑热之气,得秋而止,是汤以白虎名之,谓能止热也。

”主治:阳明经证或气分热盛证伤寒化热入阳明里热炽盛①大热②大汗③大渴温热邪气入气分④脉洪大治法:清热生津君:石膏辛散热张锡纯:石膏退热,不仅“以寒胜热”甘生津而且“逐热外出”寒清热质重降火臣:知母:苦寒、质润为何不用生地、麦冬养阴?佐: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防止苦寒伤胃小米:兼清热除烦,和胃安眠糯米:兼收涩之功黑米:长于补血粳米的作用:药液变稠,便于吸收钙离子保护胃气煎药时间以米熟为标志辩证要点: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使用注意: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脉见浮细或沉;血虚发热。

脉洪不胜重按者;真寒假热之阴盛格阳证。

蒲辅周:“不可在白虎汤中加上三黄解毒泻火,这样方的性质,由辛凉变为苦寒,就成了死白虎,反不能清透其热。

”《蒲辅周医疗经验》27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许玉山医案》:张某,男,30岁,工人,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干,西医按感冒治疗后,症状不减,改服中药辛温解表,恶寒止,发热加重,烦躁,口干,喜冷饮。

方剂学-各论(清热剂)

方剂学-各论(清热剂)

竹叶石膏汤
• 出自《伤寒论》 • 组成: 竹叶二把(6g) 石膏一斤(50g) 半夏半升,洗(9g) 麦门冬一升,去心(20g) 人参二两(6g) 甘草二两,炙 (6g) 粳米半升(10g) •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身热多汗,气短神疲,烦渴喜饮,气逆欲呕,舌 红少津,脉虚数。 • 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内粳米, 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 出自《伤寒论》 • 组成: 石膏一斤,碎(50g) 知母六两(18g) 甘草炙,三两(9g) 粳米六合(9g) • 功用:清热生津。 • 主治: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 恶热,脉洪大有力。 • 煎服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汤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里热旺盛 温病气分实热 伤寒阳明经热 热邪逼迫津液外泄 热盛伤津,热扰心神 里热甚,鼓动气血, 大热 大汗 大烦渴 脉洪大
白虎汤

臣 佐 佐使
石膏
知母 粳米 甘草
清热透热,生津除烦
清热滋阴 益胃生津 护胃调药
白虎汤
• 随证加减: 若气血两燔,引动肝风,加羚羊角,水牛角。 兼阳明腑实,加大黄、芒硝。 烦渴引饮甚者,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 • 使用注意:以下情况不可误用: 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口不渴者; 脉见浮细或沉; 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 真寒假热之阴盛格阳证。
清热剂
• 清热剂应用的注意事项: 辨别里热的部位; 辨别热证之真假; 辨别热证之虚实; 权衡热势之轻重; 热邪炽盛而拒药者,可用反佐药物或服法。
第一节 清气分热
• 适用病证:热在气分证。症见身热不恶寒, 反恶热,多汗,口渴饮冷,舌红苔黄,脉 数有力等。 • 代表方: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等。

方剂学清热剂.课件

方剂学清热剂.课件
(南通医学院学报.1982,(2):75)

第三节 清热解毒
适应证:温病热毒炽盛证
代表方:黄连解毒汤 普济消毒饮 凉膈散
黄连解毒汤
《外台秘要》
本方要点
集大苦大寒之品于一方,直折火毒之邪
三焦并治 配入清气、凉营、凉血剂中,以增清热解 毒之效。
凉膈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要点
组成:重用连翘清热解毒
(《伤寒论》)
何谓痢疾?
治痢法之沿革?
宋以前沿用白头翁汤
金· 刘河间提出“泻而便脓血,行血则
甘草——兼调和药性
配伍特点:清散同用,升降并行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临床应用]
病机:风热疫毒壅于上部 主症:局部红肿热痛,伴发热恶寒,舌 红苔黄脉数。
吴瑭:“去柴胡、升麻者,以升腾飞
越太过之病,不当再用升也。……去黄芩、
黄连者,芩、连里药也,病初起未至中焦,
不得先用里药,故犯中焦也。”
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黄芩黄连方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犀角 生地黄 芍药 丹皮
[主治]原书
1.热伤血络证
2.蓄血留瘀证 后世用于热入血分证
为什么?
[制方原理]
病机:血热血瘀
立法:凉血散瘀
配伍意义
犀角 生地 芍药、丹皮 清热凉血止血 解毒 养阴 化瘀
(君) (臣) (佐)
[ 功 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凉血散瘀
临床应用
此时产妇已高热达41.6℃,烦躁异常,辗
转不安,喊叫不息,周身大汗淋漓,极渴
而善饮。以手扪其头额、肌肤,灼若燔炭。
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洪大滑数。证属阳 明白虎证。即处白虎汤,处方:生石膏30g, 知母15g,甘草6g,粳米1撮。1剂。先煮粳 米,去渣,后纳诸药,煎成约300ml,1次 顿服,药后不过30分钟,诸症渐次消失。 随即宫口开全,胎儿顺产而下。

中医方剂学第4章清热剂

中医方剂学第4章清热剂

精选课件
10
白虎汤
组成
石膏一斤 知母六两 炙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药量特点:石膏宜重用,量在30g以上。
精选课件
11
白虎汤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 服一升,日三服 。
精选课件
12
主治
【病证】伤寒阳明经热,温病气分实热证。
充斥内外—壮热,心烦 气分热盛 热邪伤津—大烦渴引饮
热邪迫津外泄—大汗 热盛于经—脉洪大有力 【病机】 温病热邪内传气分 气分热盛 伤寒化热内传阳明经 津液损伤
精选课件
22
2、白虎加苍术汤: 组成:白虎汤加苍术三两。 功用:清热祛湿 主治:湿温病。身热胸痞,汗多,
舌红苔白腻以及风湿热痹,身大热, 关节肿痛者。
精选课件
23
• 〖典型病案〗 韩某,男,6岁。
• 主诉:发热 • 病史:患暑温身热有汗不退,经治1周体
温仍持续不降,午后尤甚(4O℃以上),伴 汗出烦躁不安,神昏时有惊厥,口渴,苔 黄而干,脉象滑数。
精选课件
20
白虎汤
使用注意
a.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 (解表为主,兼清泄里热) b.脉见浮细或沉者;(正气亏虚较重) c.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当归补血汤证) d.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均不可误用。
精选课件
21
附方:
1.白虎加人参汤:
组成:白虎汤加三两人参。
功用: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气阴两伤证。汗、吐、 下后,里热炽盛,而见四大症者。或 白虎汤证见背微恶寒,或饮不解渴, 或脉浮大而芤,以及暑热病见身大热 属气津两伤者。
羚犀,清心宁 神、凉肝镇惊而效。
精选课件
25

方剂学课件 4清热剂

方剂学课件 4清热剂

运用
辨证要点: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 脉细数。
随证加减: • 舌干较甚,去黄连。 • 热陷心包,配用安宫牛黄丸。 • 营热动风,配用紫雪,或配加羚羊角,钩藤,
地龙。 • 气分热盛,重用银、翘、竹叶、黄连、或更
加石膏、知母、及大青叶、板兰根、贯众。
使用注意: • 原书云:“ 苔白滑者,不可与也。”
附方:
清宫汤(《温病条辨》) • 组成: 玄参心、莲子、 竹叶卷心、连翘心、
犀角尖、连心麦冬。 • 功用:清心养阴。 • 主治:太阴温病,误汗而汗出过多,神昏谵语
者。
犀角地黄汤
《外台秘要》(A类)
证侯特点: 1、神志症状 2、瘀血 3、出血
热扰心神—身热谵语

分 热 盛
热伤经络—吐、衄、便、尿各部出 血,斑色紫黑
胁痛 头痛目赤,口苦、耳聋
阴肿、痒、汗,筋痿, 湿热下注前阴
带下黄臭而稠
湿热下注膀胱 小便淋浊 肝火或湿热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
肝肝 胆胆 实湿 火热 上下 扰注
君 龙胆草——清肝火,泻湿热
臣 黄芩、栀子——清热燥湿
泽泻、木通、车前——清热利湿
佐 生地、当归——滋阴养血
柴胡——
行气疏肝,引经, 又体阴用阳
导赤散
《小儿药证直决》(A类)
主治: 1、心经有热——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
冷饮,口舌生疮舌红,脉数。 2、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
生地——凉血滋阴以制心火 君
木通——上清心火,下导小肠之热
臣 竹叶——清心除烦 佐使 生甘草梢——清热解毒,通茎止痛
调和诸药
证候特点:“水虚火不实”。 (《医宗金鑑》)
3、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 组成:白虎汤加苍术三两 功用:清热祛湿。 主治:湿温病。身热胸痞,汗多,舌红苔白

《方剂学》第八章,清热剂

《方剂学》第八章,清热剂


生山栀9克 淡豆豉9克。服药后不久,心胸烦乱反
而更加严重,继而气机涌逆而作呕吐,伴随全身汗出。
家人惟恐服药有误,派人前来询间。被告知服药后得吐
而汗出,乃是气机调畅,郁热得以宣透的好现象,其病
将愈,不用惊慌。果如所言。
▪ 白虎汤(1)
▪ [组成] 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
▪ [功用] 清热生津
▪ [主治] 气分热盛证
▪ 伏暑,发热,烦躁,大渴,糯米 易粳米,加淡豆豉。
▪ 4,配伍特点: ▪ 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 ▪ 清而不寒,补而不滞。
▪ 5,“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 6,本方配伍半夏的意义? ▪ 7,使用注意: ▪ 1),正盛邪实,大热未衰, ▪ 2),湿阻身热者忌用
第二节,清营凉血
▪ 1.以凉血活血为主。 ▪ 2.邪热传营者,配清气分热药,

麦冬——清热养阴生津
▪ 佐: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竹叶心,黄连——清心除烦
▪ 使:丹参——清心除烦,凉血活血,引药入心
▪ [重点,难点]
▪ 1,病机:温热病,热邪传入营分,营阴损 伤,但未入血分。
▪ 2,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热邪初入营分证 的常用方。
▪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 干,脉细数。
▪ 服一剂即热退身凉,汗止而愈。
▪ 1.白虎加人参汤:加人参三两。主治: 气分热盛,气津两伤证;白虎汤证见 背微恶寒,或饮不解渴。或汗多而脉 大无力。暑病而气阴两伤之证。
▪ 7,关于白虎加参汤的使用: ▪ (1)汗吐下后出现白虎汤证 ▪ (2)白虎汤证见有口干舌燥者 ▪ (3)白虎汤证见有背微恶寒者 ▪ (4)白虎汤证见有脉浮大而芤者 ▪ (5)中暑而见白虎汤证者。

方剂学之清热剂

方剂学之清热剂

方剂学之清热剂清热剂第一节清气分热1、白虎汤【组成】石膏(50g)知母(18g)甘草(6g)粳米(9g)【功效】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第二节清营凉血2、清营汤【组成】犀角(30g)生地黄(15g)元参(9g)竹叶心(3g)麦冬(9g)丹参(6g)黄连(5g)银花(9g)连翘(6g)【功效】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邪初入营分证。

【方歌】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夜甚神不宁;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第三节清热解毒3、黄连解毒汤【组成】黄连(9g)黄芩(6g)黄柏(6g)栀子(9g)【功效】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热盛证。

【方歌】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斑狂均可为。

第四节清脏腑热4、导赤散【组成】生地黄(10g)木通(10g)生甘草梢(10g)【功效】清心养阴,利水通淋。

【主治】心经热盛证。

【方歌】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功;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5、清胃散【组成】生地黄(6g)当归身(6g)牡丹皮(9g)黄连(6g)升麻(6g)【功效】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上攻证。

【方歌】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加石膏清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

6、玉女煎【组成】生石膏(5~13g)熟地(9~30g)麦冬(6g)知母(5g)牛膝(5g)【功效】清胃火,滋肾阴。

【主治】胃热阴虚证。

【方歌】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牛膝麦冬襄;胃火阴虚相因病,牙痛齿衄宜煎尝。

7、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草(6g)黄芩(9g)栀子(9g)泽泻(12g)木通(9g)车前子(9g)当归(3g)柴胡(6g)生甘草(6g)生地黄(9g)【功效】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①肝胆实火上炎证。

②肝经湿热下注证。

【方歌】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8、芍药汤【组成】芍药(15~20g)当归(9g)黄芩(9g)黄连(9g)槟榔(5g)木香(5g)甘草(5g)大黄(9g)官桂(2~5g)【功效】清热燥湿,调气活血。

方剂学--清热剂

方剂学--清热剂

清凉 热血 解止 毒痢
主治:热毒痢疾。 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 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 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第五节 清热祛暑
Formulae that Relieve Summer-heat by Clearing Heat
六一散
Six-to-One Powder
身热 心烦 口渴 小便 不利 或 泄泻
Clearing the Nutritive Stage Decoction
清 营 汤
伤及营阴
身热夜甚 舌绛而干 神烦少寐 时有谵语 斑疹隐隐 口 渴
入营 犹可 透热 转气 热淫于内, 治以咸寒, 佐以苦甘
热 入 营 分
扰及心神 热伤血络 营热蒸腾 营阴上潮
或 不 渴
热 淫 于 内, 治 以 咸 寒, 佐 以 苦 甘
白头翁汤Pulsatilla Decoction
心经火热证
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饮, 以及口舌生疮; 或心热移于小肠,症见小溲赤涩 刺痛,舌红,脉数。
生地 木通 竹叶 甘草
凉血养阴 以制心火 清心利水 导热下行 清心除烦 利水导热 泻火缓急
清利 心水 养通 阴淋
1.肝胆实火上炎证。症见头痛目赤,胁 痛,口苦,耳聋,耳肿等,舌红苔黄,脉 弦数有力。 2.肝胆湿热下注证。症见阴肿,阴痒, 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 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肝 胆 实 火 湿 热 壅 盛
实火上炎 肝失条达 湿热下注
头痛目赤 耳聋耳肿 口 苦 胁痛不舒 急躁易怒 小便淋浊 阴肿阴痒 妇女带下
病 在 肝 胆 性 属 实 热
表 现 有 循 经 性 趋 向 性

泻 肝清 胆下 实焦 火湿 热
龙胆草 黄芩 栀子 木通 泽泻 车前子 柴胡 当归 生地 甘草

清热剂名词解释

清热剂名词解释

清热剂名词解释
清热剂是中医方剂中的一类,用于清热解毒,清利湿热,清暑降温等。

清热剂的概念源于《医学衷中参》,其基本方由石膏、知母、竹叶、菊花、甘草等药材组成。

清热剂的功能在于清除人体内热邪,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

热邪多由口鼻吸入,或内蕴而生,导致人体内外环境的失衡,引发多种疾病。

清热剂可以缓解热邪引起的发热、头痛、口干等症状,同时也可以调节人体内阴阳平衡,促进身体的健康。

清热剂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清热剂治疗,同时清热剂的使用也有一定的禁忌。

在使用清热剂时,要注意不要随意更改方剂的用量或用法,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除了基本方外,清热剂还有很多变体,例如清热滋阴剂、清热化痰剂、清热泻火药等,每种方剂的组成和用途都有所不同。

此外,清热剂还可以与其他中药方剂结合使用,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清热剂是中医方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人体内环境、治疗多种疾病的功效。

但是在使用清热剂时,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精)方剂学—清热剂

(精)方剂学—清热剂

方剂学——第五单元清热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清热剂的适用范围适用于里热证。

要点二清热剂的应用注意事项清热剂须在表证已解,里热炽盛,或里热尚未结实的情况下应用。

热邪伤阴者忌用苦寒药。

细目二清气分热要点一白虎汤《伤寒论》【组成】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组方原理】君:石膏—清阳明、气分大热,止渴除烦。

臣:知母—清肺胃之热,滋阴润燥。

佐: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防大寒伤中。

使:炙甘草—调和诸药。

要点二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组成】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麦冬一升人参二两甘草(炙)二两粳米半升【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组方原理】君:石膏—清热除烦。

臣:麦冬—养阴生津,兼除暑热。

佐:人参—益气升清,半夏—苦燥降逆。

二药相伍,脾升胃降,呕逆自除。

佐:竹叶—清热除烦。

佐使:甘草、粳米—和中养胃。

方歌:竹叶石膏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从,清补气津又和胃,余热耗伤气津用。

趣记:竹竿下高人卖米。

竹甘夏膏人麦米。

细目三清营凉血要点一清营汤《温病条辨》【组成】犀角三钱(水牛角代)生地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参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银花三钱连翘(带心)二钱【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邪热入营证。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或细数。

【组方原理】君:犀角—清解营分之热毒。

臣:生地—凉血滋阴,麦冬—清热养阴生津,玄参—滋阴降火解毒(增液汤)。

佐:银花、连翘—芳香透散,使营分热邪透转气分而解,“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佐:黄连—清心解毒;竹叶心—清心热;丹参—清热凉血。

方歌: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夜甚神不宁,犀地玄麦连竹丹,透热转气需翘银。

趣记:(清营)皇帝住西单悄卖银元。

中医(专长)-方剂学-清热剂

中医(专长)-方剂学-清热剂

第五单元清热剂(一)概述1.清热剂的适用范围清热剂适用于里热病证,凡实热疫毒邪气入侵气分、营血、脏腑,或五志过极,脏腑偏胜,生热化火而导致的里热病证,见身热、恶热、口渴喜冷饮、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里热证常见临床表现的,均为清热剂的适应范围。

2.清热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辨明证候:清热剂须在表证已解,里热炽盛,或里热虽盛但尚未结实的情况下方可运用。

(2)辨别病所:若邪热在气而治血,则必将引邪深入;若邪热在血而治气,则无济于事。

(3)辨别热证的真假:真寒假热,不可误用寒凉而犯虚虚之戒。

(4)辨别热证的虚实:屡用清热泻火之剂而热仍不退,若属阴虚发热者,当改用甘寒滋阴壮水之法,使阴复则其热自退。

(5)权衡轻重,量证投药:热盛而药量太轻,无异于杯水车薪;热微而用量太重,势必热去寒生。

(6)防止格拒:对于热邪炽盛,服清热剂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温热药,或采用凉药热服法,此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治热以寒,温而行之”的反佐法。

(二)清气分热剂白虎汤《伤寒论》【组成】石膏一斤,碎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乃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或温邪传入气分的热盛证。

治当清热生津。

重用石膏为君,既清阳明气分大热,又止渴除烦。

臣以知母,既助石膏清肺胃之热,又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津并止渴除烦。

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又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弊,为佐药。

炙甘草兼以调和诸药,为使。

本方配伍特点主要有二:一是取辛甘寒之石膏与苦寒润之知母相配,君臣相须,使清热生津之力倍增。

二是寒凉的石膏、知母配伍和中护胃的甘草、粳米,以防寒凉伤胃,使祛邪而不伤正。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组成】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梗米半升【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清热剂概述清热剂的适用范围清热剂适用于里热证。

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或里热已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清热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辨明里热所在部位。

邪热在气则清气,入营血则清营凉血,热盛于脏腑则需结合脏腑所在的部位选择方药。

若热在气而治血,则将引邪深入;若热在血而治气,则无济于事。

(2)辨明热证真假,勿被假象所迷惑。

如为真寒假热之证,不可误投清热剂。

(3)辨明热证的虚实。

应注意屡用清热泻火之剂而热仍不退者,当改用甘寒滋阴壮水之法,阴复则其热自退。

(4)权衡轻重,量证投药。

热盛而药轻,无异于杯水车薪;热微而药重,势必热去寒生;对于平素阳气不足,脾胃虚弱,外感之邪虽已入里化热,亦应慎用,必要时配伍护中醒脾和胃之品,以免伤阳碍胃。

(5)对于热邪炽盛,服清热剂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温热之品,或采用凉药热服的反佐法。

清气分热白虎汤《伤寒论》组成: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方歌: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速记:师母干净。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配伍意义:方中以入肺胃二经、辛甘大寒之生石膏为君药,功善清解,透热出表,以除阳明气分之热。

苦寒质润之知母为臣药,既助石膏清肺胃之热,又可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津。

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之功益强。

粳米、炙甘草共为佐药,益胃生津,并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弊。

炙甘草兼以为使,调和诸药。

四药相配,共成清热生津之功,使其热清津复,诸症自解。

清营凉血清营汤《温病条辨》组成:犀角(水牛角代)三钱生地黄五钱玄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参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银花三钱连翘二钱方歌:清营汤是鞠通方,热入心包营血伤,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佐之良。

速记:乔连花选地丹麦主席。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配伍意义:方用苦咸寒之犀角(水牛角代)清解营分之热毒,为君药。

热伤营阴,又以生地黄凉血滋阴,麦冬清热养阴生津,玄参滋阴降火解毒,三药共用,既可甘寒养阴保津,又可助君药清营凉血解毒,共为臣药。

君臣相配,咸寒与甘寒并用,清营热而滋营阴,祛邪扶正兼顾。

温邪初入营分,故用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轻清透泄,使营分热邪有外达之机,促其透出气分而解,此即“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具体应用;黄连苦寒,清心解毒;丹参清热凉血,并能活血散瘀,可防热与血结,上述五味均为佐药。

诸药为伍,共奏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之功。

犀角地黄汤《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组成:犀角(水牛角代)一两生地黄半斤芍药三分牡丹皮一两方歌: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凉血散瘀专,热入血分服之安,蓄血伤络吐衄斑。

速记:岳母牺牲。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入血分证。

(1)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2)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3)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肘后备急方》,名见《外台秘要》引崔氏方组成:黄连三两黄芩黄柏各二两栀子十四枚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证。

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或身热下利,或湿热黄疸;或外科痈疡疔毒。

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配伍意义:本方证乃火毒炽盛充斥三焦所致。

治宜泻火解毒。

方中以大苦大寒之黄连泻心火为君药,并且兼泻中焦之火。

黄芩清肺火,泻上焦之火热,为臣药。

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引邪热从小便而出,共为佐药。

四药合用,苦寒直折,可使三焦之火邪祛而热毒解,诸症可愈。

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组成:白芷六分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各一钱金银花陈皮各三钱酒方歌: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贝母花粉兼乳没,穿山角刺酒煎佳,一切痈毒能溃散,溃后忌服用勿差。

速记:贾母造房,没花金银,只要陈甘归乡。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阳证痈疡肿毒初起。

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配伍意义:本方主治疮疡肿毒初起而属阳证者。

阳证痈疡多为热毒壅聚,气滞血瘀痰结而成。

阳证痈疮初起,治宜清热解毒为主,配合理气活血、消肿散结为法。

方中金银花性味甘寒,最善清热解毒疗疮,前人称之“疮疡圣药”,故重用为君。

然单用清热解毒,则气滞血瘀难消,肿结不散,又以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行气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共为臣药。

疮疡初起,其邪多羁留于肌肤腠理之间,更用辛散的白芷、防风相配,通滞而散其结,使热毒从外透解;气机阻滞每可导致液聚成痰,故配用贝母、天花粉清热化痰散结,可使脓未成即消;山甲、皂刺通行经络,透脓溃坚,可使脓成即溃,均为佐药。

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煎药加酒者,借其通瘀而行周身,助药力直达病所,共为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之功。

本方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经溃坚诸法为主,佐以透表、行气、化痰散结,其药物配伍较全面地体现了外科阳证疮疡内治消法的配伍特点。

前人称本方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适用于阳证而体实的各类疮疡肿毒。

若用之得当,则“脓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

清脏腑热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组成: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各等分竹叶方歌:导赤木通生地黄,草梢煎加竹叶尝,清心利水又养阴,心经火热移小肠。

速记:草地牧猪。

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心经火热证。

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

舌红,脉数。

配伍意义:本方证乃心经热盛或下移于小肠所致。

心火上炎而又阴液不足,治法不宜苦寒直折,而宜清心与养阴兼顾,利水以导热下行,使蕴热从小便而泄。

方中选用甘寒质润,人心肾二经的生地,凉血滋阴以制心火;木通苦寒,入心与小肠经,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两药相配,滋阴制火而不恋邪,利水通淋而不损阴,共为君药。

竹叶甘淡,清心除烦,淡渗利窍,导心火下行,为臣药。

生甘草清热解毒,并能调和诸药,还可防木通、生地之寒凉伤胃,用“梢”尚可直达茎中而止淋痛,为佐使药。

四药合用,甘寒与苦寒相合,滋阴利水为主,滋阴而不恋邪,利水而不伤阴,泻火而不伐胃,共收清热利水养阴之效。

本方选药配伍,与小儿稚阴稚阳、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疾病变化迅速的特点和治实宜防其虚、治虚宜防其实的治则要求十分吻合,《医宗金鉴》以“水虚火不实”五字概括本方证之病机较为贴切。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车前子方歌: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速记:皇帝通知龙龟卸柴草车。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主治:(1)肝胆实火上炎证。

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经湿热下注证。

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配伍意义:本方证由肝胆实火上炎或肝胆湿热循经下注所致。

治宜清泻肝胆实火,清利下焦湿热为法。

方中选用大苦大寒的龙胆草,既能泻肝胆实火,又能利肝胆湿热,泻火除湿,两擅其功,切中病机,故为君药。

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共为臣药。

君臣药物配伍,增强泻火除湿之力。

湿热之邪的主要出路,是利导下行,从膀胱渗泄,故又配渗湿泄热之泽泻、木通、车前子,导湿热从水道而去;肝乃藏血之脏,若为实火所伤,阴血亦随之消耗;且方中诸药以苦燥渗利伤阴之品居多,故用当归、生地养血滋阴,与他药合用,使邪去而阴血不伤,以上五味皆为佐药。

肝体阴用阳而性喜疏泄条达,火邪内郁,肝胆之气不疏,骤用大剂苦寒降泄之品,既恐肝胆之气被抑,又虑折伤肝胆升发之机,故用柴胡疏畅肝胆之气,并能引诸药归于肝胆之经;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共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使火降热清,湿浊得利,循经所发诸症皆可相应而愈。

全方配伍特点:泻中有补,利中有滋,降中寓升,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

左金丸《丹溪心法》组成: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功用: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

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配伍意义:本方证是由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肝胃不和所致。

火热当清,气逆当降,故治宜清泻肝火为主,兼以降逆止呕。

方中重用黄连为君,清泻肝火,使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黄连亦善清泻胃热,胃火降则其气自和,一药而两清肝胃,标本兼顾。

然气郁化火之证,纯用大苦大寒既恐郁结不开,又虑折伤中阳,故又少佐辛热之吴茱萸。

一者疏肝解郁,以使肝气条达,郁结得开;一者反佐以制黄连之寒,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一者取其下气之用,以和胃降逆;一者可引领黄连入肝经。

如此一味而功兼四用,以为佐使。

二药合用,共收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效。

全方配伍特点:辛开苦降,肝胃同治,泻火而不至凉遏,降逆而不碍火郁,相反相成。

苇茎汤《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方》组成:苇茎二升薏苡仁半升瓜瓣半升桃仁三十枚方歌:苇茎瓜瓣苡桃仁,清肺化痰逐瘀能,热毒痰瘀致肺痈,脓成未成均胜任。

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主治: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

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则咳吐腥臭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组成:地骨皮桑白皮各一两炙甘草一钱粳米一撮方歌:泻白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扶肺气,清泻肺热平和剂,热伏肺中喘咳医。

速记:赶白骨精。

/白骨精是草包。

功用: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热喘咳证。

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清胃散《脾胃论》组成:生地黄当归身各三分牡丹皮半钱黄连六分升麻一钱方歌:清胃散中升麻连,当归生地丹皮全,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

速记:生母当皇帝。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

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配伍意义:本方证由胃有积热,循经上攻所致。

治宜清胃凉血。

方用苦寒泻火之黄连为君,直折胃腑之热。

臣以甘辛微寒之升麻,一取其清热解毒,以治胃火牙痛;一取其轻清升散透发,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

二药相伍,黄连得升麻,降中寓升,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升中有降,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

胃热盛已侵及血分,进而伤耗阴血,故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亦为臣药。

当归养血活血,以助消肿止痛,为佐药。

升麻兼以引经,又为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以使上炎之火得降,血分之热得除,于是循经外发诸症皆可因热毒内彻而解。

《医方集解》载本方有石膏,其清胃之力更强。

白头翁汤《伤寒论》组成: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方歌:白头翁治热毒痢,黄连黄柏佐秦皮,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