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践观和新唯物主义视野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资料
导论一、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一)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进程神话传说是原始社会人们认识社会的基本形式。
语言文字符号的发明和运用使生产技能与生活经验得以保持、提升和传播,人们逐步产生了政治、军事、伦理、经济、历史、教育、文艺、美学等有关社会的思想,但是尚未分化成为独立的学问。
在中世纪的欧洲,神学占据统治地位,信仰成为理性的前提,“天启真理”至高无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类智慧与人的自主意识。
资本主义的出现呼唤着理性的觉醒,文艺复兴引发了思想解放运动,要求人们对抗神权,以人权取代神权,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主义成为启蒙运动重要的思想成果和学科代表。
近代以来,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入,自然科学的实证性方法扩展到人文领域,实证性理论与方法主导了社会人士和社会科学研究,科学主义成为社会人士的一种重要思潮。
(二)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做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
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在人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科学观、技术观。
依据理论体系的不同层次而分出不同层次的方法论,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一)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1.马克思主义之前的社会思想理论,都有一定地位作用,但因狭小生产规模+剥削阶级的偏见,导致其在不能在总体上给社会历史以科学说明,即便是在自然观上唯物主义,一旦踏入社会历史领域,马上就变成历史唯心主义。
科学实践观和新唯物主义视野
第二章科学实践观和新唯物主义视野一、教学要求着重阐明马克思创立的科学实践观及其基本思想、实践是现实世界生成和发展的基础的思想,进而阐明实践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以及从实践理解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在此基础上,阐明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强调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
二、内容提要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基本观点。
从实践视角去理解现实世界,把事物、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标志。
这种崭新的实践理解方式开启了新唯物主义的视野,科学地揭示了实践在现实世界的生成和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强调只有从实践的视角,才能正确地确立和理解科学的物质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现实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正确地理解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从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一节科学实践观的确立和发展一、科学实践观的确立在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欧洲哲学中,实践在许多哲学家中是被当作精神活动来理解的,在有的哲学家那里则是被作为抽象个人的生活活动来对待的。
这些哲学先驱们对实践的理解,在总体上和根本上是非科学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采取了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一方面,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吸收和改造了他的实践观所包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又批判了费尔巴哈哲学脱离历史的抽象性、形而上学直观性和消极被动性,吸收和改造了他的实践观所包含的一般唯物主义性质。
并根据自己的新发现——实践对于现实世界的基础作用和从实践去理解现实世界的新理解方式,创立了新唯物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现实世界的客观的社会物质活动。
这一定义的基本思想是:第一,实践是现实的人的对象性的感性活动。
第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具有现实创造力的活动。
第三,实践是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
第四,实践为人们正确理解现实感性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解方式。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有两个,一个是物质,一 个是精神,两者并行不悖,互不干扰。企图调和唯物论 与唯心论的矛盾,走第三条哲学路线。其哲学的不彻底 性最终倒向唯心论。
2 、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论的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论物质观是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 展、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出现、科学从宗教神学奴役下解放 出来为基础的,有: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开普勒的 “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律”、康德的 “星云假说”提供了科学材料。
物质观上的重要标志:原子论 它以近代自然科学的理论与哲学结合起来,相对古代 朴素唯物论是一个进步,但把自然科学发展到某一程度的 认识绝对化了,原子成为构成物质的最后单位,具有不可 入性(不可分)。
辩证唯物主义构成
哲 学
世 界 -世界 观
本原—是什么 状态—怎么样 本质—可知否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意识论和实践观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唯物论和唯心论有各种不同的回答。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一元论都认为:世界是统一的,本 原只有一个。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论的一元论。 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是唯心论的一元论。
*这种客观实在是可知的,可以通过人的感觉去 感知,去认识和反映。
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当时辩证唯物主义的最高成果,我 们今天理解仍有较大的困难,原因在于它的高度抽象性。
如前面讲到的山的概念的抽象,没有了高、险、奇、 秀的特征,仍有山的特点,水的概念的抽象,没有了淡、 咸、急、缓的特征,仍有水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 抽象,抛开了一切具体事物的形状、结构、特点,就只剩 下客观实在性,无形无体。请注意,在这里,客观实在性 不等于客观实体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经济法政学院09121218沈茜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1.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崛起。
从18世纪80年代前后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阶级关系的简化。
阶级斗争与物质利益、与经济关系联系的明朗化,使马克思、恩格斯能够科学地说明物质生产和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进而能够科学地说明社会结构,说明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
2.独立的近代无产阶级的形成。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新发展,使得无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科学世界观。
同时,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为新的科学的哲学世界观的确立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前提条件。
3.人类先进理论思潮的出现。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主要的理论来源。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两个重要理论来源。
4.自然科学的新发展。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19世纪新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以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强有力的自然科学论证。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1.马克思的思想转变:1842年初,马克思通过担任《莱茵报》主编开始直接参与社会的政治生活。
通过对社会现实状况的研究以及对社会问题逐渐深人的了解,马克思日益觉察到经济因素、物质利益的作用和社会关系的客观性,促使和推动马克思将其视域由政治的观念转向物质利益、经济关系,从而走向对人类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
1843年夏,《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中,马克思在确立有关社会现象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论犹太人问题》一文,则大大推进了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所取得的唯物主义成果,标志着他进一步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
在完成唯物主义转变的基础上,马克思也大致同时完成了他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唯物主义解读
改革开放 3 0多年来 , 我国经济、 政治、 、 文化 社会 各方面事业的发展都取得 了显著成效 , 民群众物质 人
文化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 综合 国力不断增强 , 整个 国
展实践的实践唯物主义 的具体形态 , 是具体化 、 方法
化的历史观。
30 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 , 00 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
一
从世界范 围内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 获 得解放和独立 的各 民族 国家和地区纷纷走上振兴本
国经济 、 消除贫困、 谋求发展的道路 , 发展成为时代主 题。 但是 , 由于这些 国家急于改变本国经济落后、 物质 资料匮乏的现状 , 在实践中普遍 比较强调经济发展的 重要性 ,因而在认识上便把发展仅仅理解为增长 , 特 别是“ 经济增长”认为只要加快工业化步伐 , , 提高工 业化程度 , 把经济馅饼做得足够大 , 一切社会问题都
地沙化 、 水土流失、 环境污染等高代价 、 高消耗问题 , 以及个人收入差距拉大、 贫富两极分化 日 趋严重等区
发展观演变的一般规律 , 在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上实
现的一次重大飞跃 。
域、 城乡、 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不平衡问题等。
跨入新世纪以来 , 我国整个社会 的发展已经进人
( )科学发展观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一
展和人 的全面发展 。 关键词 : 发展; 发展观; 学发展观; 科 实践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 :0 B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4 3 1( 0 )5 0 7 —4 17 — 202 90 — 0 9 0 0
作者简介 : 曹延莉( 96 )女 , 1 7- , 陕西延安人 , 中国人 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 中共 陕西省委 党校哲学教研部讲 师,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历 史观和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论新旧唯物主义的鸿沟——实践观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年第33卷第8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春天的布鲁塞尔,1888年恩格斯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的附录,首次发表。
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革命实践的意义而导致出现的缺陷进行了批判,通过对比新旧唯物主义,提出了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真正理解实践的意义。
1.新旧唯物主义的对比1.1旧唯物主义之“旧”哲学最基本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于二者何者为本原、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据此,我们首先可以明确费尔巴哈是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之上的。
因为就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言,费尔巴哈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
存在是从自身、通过自身而来的”。
由此可见,费尔巴哈符合唯物主义者的标准。
但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第一条,开篇即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可见,马克思认为,以费尔巴哈为主要代表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缺陷就在于忽略了以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实践性。
马克思批判的是以费尔巴哈为主要代表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之中没有把客观世界作为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去认识,也就是说,他们没有看到作为主体的人可以并且正在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
因而借马克思之笔,指出旧唯物主义之“旧”正是无视主体,只重直观。
相比于第一条开门见山式的指出旧唯物主义之“旧”,《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九条和第十条因被“市民社会”一词贯穿,对于第一条所提观点起到了佐证作用。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九条中,“直观的唯物主义”是相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而言的,指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不懂得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旧唯物主义者,由于不懂得社会实践在全部社会生活,在人们认识中的作用和意义,不理解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而只能从单个人的活动来理解“市民社会”。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论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思考摘要:1845年春,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这个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并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新唯物主义的基石,孕育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为随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逐渐成熟奠定了思想基础。
为我们提供一种真正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实践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我国哲学在新世纪的发展与建构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文本。
在这份提纲中,马克思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就是科学的实践观,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实践观的内涵,并运用科学实践观揭示了唯物史观一系列的基本观点,这些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彻底决裂,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建立起了一种崭新的哲学体系的框架。
实践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就引起了哲学家们的注意。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众多的哲学家们并没有科学地解决实践的本质、结构和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以及实践的地位和意义等问题。
恩格斯认为,这份提纲是“非常宝贵”的,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它第一次以崭新的姿态揭示了革命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的有机统一,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从而不仅从整体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主义、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而且还为制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提供了一个雏形和纲要。
这就有力地证明,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经把自己的哲学思想同费尔巴哈哲学从原则上区别开来了,而且正是这一原则区别,才标志着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初步形成。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形成及其在哲学上实现变革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形成及其在哲学上实现的变革(二)从唯心主义实践观向唯物主义的转变马克思发现,自己曾经深信不疑的“理论的批判"和“理念的力量”在现实中根本行不通。
而此时,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的唯物主义思想出现,让他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由此,他的实践观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
1、《德法年鉴》时期,“费尔巴哈派”实践观由于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碰到了许多现实的问题是理论批判无法解决的,所以他开始对理念的力量进行质疑。
此时他不再是黑格尔的积极拥护者,开始对费尔巴哈的理论产生浓厚的兴趣。
费尔巴哈以宗教批判作为自己的理论的出发点和前提,在此基础上对宗教展开了批判,揭示了“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而宗教神学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结论。
但费尔巴哈理解的人并不是现实中的人而是抽象的,超阶级的自然人。
所以当马克思在接受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时候,也发现了费尔巴哈理论的一些缺点,他说费尔巴哈的理论“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
这为他后来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因为《莱茵报》在马克思的带领下越来越具有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这为普鲁士反动当局所不容。
为此,马克思只好离开难以公开进行革命宣传的普鲁士,来到了巴黎。
于是在1844年2月,马克思来到了巴黎,出版了《德法年鉴》,才使自己的民主革命得以继续。
这样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实践观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他对实践和理论作了明显的区分,但此时他由于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主要只是把实践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来理解,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政治斗争和社会革命来理解。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主要发表了两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一篇是《论犹太人问题》,另一篇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在谈到消灭宗教必须消灭产生宗教的社会关系时指出,当理论还没能指导实践或说理论与实践还没有达到一致的时候,宗教是无法消灭的。
他还指出:“物的异化是人的自我异化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地位,是大家所一致承认的。
人们也多从认识论的角度,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想,而较少深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意义。
事实上,实践的范畴,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范畴,而且首先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实践的观点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首先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因此,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研究它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揭示它在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地位,这对于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质,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机制,促进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社会历史的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实践活动。
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没有人和人的实践活动,就没有社会的历史。
“‘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活动”,主要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正是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所以,不研究人的实践活动,要深入了解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是不可能的。
社会存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范畴。
但是,研究社会存在,如果不把它同社会实践,同人的社会历史活动联系起来,那它就是抽象的、空洞的和僵死的。
可以说,社会存在和自然存在的根本区别,就在社会存在有着人的实践活动,它和社会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抽掉社会实践,社会存在就无异于自然存在,社会存在这个范畴也就失去了它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指明,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以及和整个社会有机体是不能分离的,它和社会存在、社会有机体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当然,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并不是完全等同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差异。
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生存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并不包括上层建筑。
而社会实践不仅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运动,而且也贯穿在上层建筑的领域中。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39111202 郑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生前所著,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
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
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从内容上看这本著作并不长,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只有1400多字。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
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
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
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全文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
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
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
马克思对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基本阐释分析
马克思对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基本阐释分析□王改凤【内容摘要】1845年春天,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写下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是一篇以笔记形式记录自己思想的著作,篇幅短小,内容精湛,短短21条内容,1 500字左右,字字有声,恩格斯给了它非常高的评价,称它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其中占核心地位的是实践观点,这一观点贯穿整个著作,把实践这一观点引入进来,以科学的实践观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关于科学实践观的论述,在当今时代对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作者简介】王改凤(1994.4 ),女,山西朔州人;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背景(一)对旧哲学进行了批判和对新的世界观进行了阐释。
在1845年,马克思分别经历了来自法国政府和普鲁士政府的压迫,所以他离开了久居的巴黎外出旅游,暂时居住在布鲁塞尔,进行生活和工作。
在旅居期间,马克思并没有停下来研究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而是继续刻苦钻研,既完成了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方面的一些整理工作,并且整理出关于新世界观的基本观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马克思形成的一个新的理论或者是关于新世界观的一个观点,其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作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之间的一个环节,对于正在探索中的马克思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随着探究的逐渐深入,费尔巴哈的观点引起了马克思的怀疑,并作出了批判,《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完成,是马克思以对费尔巴哈的超越为标志的,认真反思,刻苦钻研,形成了新的世界观。
(二)深入到工人生活中,为无产阶级提供理论武器。
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居住期间,同恩格斯一起深入了解工人阶级当时的情况,同工人组织站在一起,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时刻了解关于工人的信息。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了深入了解之后,他们迫切地意识到,有义务科学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以便使新的思想观点能被工人阶级所掌握。
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关系
浅析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关系摘要:在新形势下唯物史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对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理解为什么要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意义重大。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唯物史观;关系党的十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把科学发展观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是这次党章修改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性贡献。
一、唯物史观是关于整个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成功运用唯物史观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又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深化着对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提出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要统筹兼顾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发展观,它对于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具有广泛的哲学方法论功能和理论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普遍结构和一般发展规律,为各门类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如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名称所标示的,“历史”和“唯物主义”具有本质的内在联系。
(二)唯物史观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
唯物史观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科学实践观与
• b 定义:物质是标志属人的“客观
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属人的客观
实在是人通过实践而感知的,它是作 为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人所需 要的对象,为人的认识所能动反映。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
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与君共勉
29
• c 这一物质定义既不否定列宁的物质
定义又符合马克思对物质的理解(P76)
先是生产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 a 意识产生的三个阶段(P67)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
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与君共勉
22
• b 生产劳动实践在意识的产生
中起决定性的作用(P68)
• (4)自在自然、人化自然、人
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意识在人的实 践基础上并通过实践发生相互作用 的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属人的现 实世界。(P68-69)
• 2、列宁: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认识
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吸收
和改造了黑格尔关于“实践高于
认识”的思想;论证了实践标准
的辩证性质及其重要意义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 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与君共勉
11
• 3、毛泽东:指出实践是联系主观
和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
的活动,具有能动性;提出实践的
的手段即工具体现人的理性的机
巧(黑格尔:理性的狡猾);实
践活动实现着人的内在尺度和事
物的外在尺度的统一。(内在尺
度:人的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外
在尺度: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运动
规律)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 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与君共勉
8
• (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过程,具
有社会历史性。
• 生产实践的社会性决定其他实践活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人类的 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 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首先将对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进行系统的概述,包括其实践概念的内涵、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以及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等方面。
随后,本文将分析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特别是在指导社会实践、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理解,并探索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实际运用,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作为其哲学理论的核心,是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的一种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不仅仅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更是一种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主体性活动。
这种活动不仅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能动作用,更揭示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能动性。
在他看来,实践是人类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是人类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
这种能动性不仅体现在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上,更体现在人类对于社会的改造上。
通过实践,人类不仅能够认识世界,更能够改变世界,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指出了实践的社会性。
他认为,实践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这种社会性不仅体现在实践活动的目的和内容上,更体现在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手段上。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需要相互合作、相互依存,共同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
这种社会性使得实践活动成为一种集体性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揭示了实践的历史性。
他认为,实践是一种历史性的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阶段,实践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和手段都会有所不同。
这种历史性使得实践活动成为一种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使命的活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对实践的科学理解为基础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开始与旧唯物主义彻底决裂,形成了自己新的世界观,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标签:《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科学实践观;实践唯物主义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直到21世纪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以及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深化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国家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仍然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行动指南。
理论品质决定理论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理论。
其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的发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淬炼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 [1]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思想发展中以前的哲学信仰时代的结束以及马克思主义新的世界观的诞生,宣告了哲学的历史使命是改变世界,因而具有及其丰富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提纲》中关于实践的科学涵义《提纲》是马克思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文本,恩格斯曾称之为包含了“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目前理论界对于“新世界观”的“萌芽”体现何处基本上形成了共识:体现在《提纲》中马克思对“实践”的强调上。
但是学术界对于“实践”的真正含义则存在很大的分歧。
《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2]“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2]“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2]“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一文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诞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从《提纲》的总体内容来看,马克思突出强调的是实践的观点,这是马克思新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标志。
然而,由于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中并没有明确界定“实践”概念,理论界对马克思实践观就形成了不同的解读模式。
笔者拟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文本出发,从方法论的视角解读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点及其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方法论意义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作为一种哲学学说的方法论,从实践的角度理解,它关注的是主体与客体实践的对立统一的关系,目的是能够为主体提供出一种正确处理关于实践的方法的观点和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的实践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表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创了人类哲学思维把握存在的新境界。
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法和逻辑方法,有一个逐渐孕育成熟的过程。
在同青年黑格尔派决裂的过程中,马克思的哲学信仰发生了转变。
随后,在接受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同时,写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展开了对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哲学的批判。
马克思在这些著作中以人本思维方式和逻辑方式否定思辨思维方式和逻辑方式,从而与思辨哲学决裂,转变为费尔巴哈的人本哲学思维。
在1845年春,马克思在《提纲》这个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对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论、旧哲学做了一次彻底的清算,确立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批判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主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整体性的纽带。
理解了这一概念也就意味着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学习、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层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一、实践观是支撑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实践的观点是新唯物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石。
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哲学完成了哲学史上深刻的变革。
不同于旧唯物主义从客观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世界,也不同于唯心主义只从主观的、能动的方面去理解世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去能动的、辩证的理解世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传统哲学奠定了一块至关重要的理论基石。
(一)实践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前提人们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固有的形态发生变化:分化出自然世界和属人世界。
这两种世界以实践活动分化出来,同时又以实践活动为中介产生联系。
有了实践,才有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相联系和贯通发展,从人的实践活动来理解自然、认识社会、把握历史,完成人化自然和人的自然化的双重历史任务。
在人化自然的进程中,马克思强调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发展科学技术,从而“发现新的有用物体和原有物体的新的使用属性”,运用科学技术来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共生。
同时强调人的实践活动要在一定的范畴程度内进行,即遵循自然规律。
当人们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时,对自然破坏达到一定程度,自然界就会给人带来报复,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就会产生对立。
所以,人与自然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互相区别,又互相统一的。
科学实践观马克思
总结
通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于当代大学生自身成长, 可以有效的实现做学问与做人。理论思想与社会实践、宽广 知识和较强能力、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健康身体与心理等 有机结合,实现自身和谐健康的成长,成为“理想远大、热 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 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 踏实地的人。
谢谢
请老师批评指正!
科学实践观的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社会化的人类。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 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2.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功能是通过实践改造世界。新唯物主义的功能不仅在于正确的解释世界,即揭 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而且在于改造世界,即指导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实践去改造世界,改变不 合理的旧制度,建设更加合理的社会制度。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它既通过实践认识世界, 又通过实践改变世界。
直观反映论的缺陷。
第三部分 科学实践观对大学生的指导意义
指导意义
一:是科学发展观是作为我党在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总结过去20多年的教训和 经验提出来的,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事关国家兴衰,作为民族和社会 的中坚--当代大学生理应掌握这一理念,把自身的和谐健康发展与国家的命运 紧密的结合起来。
二:是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样是指导我们学习成长的有力武 器,可以使我们全面的审视自己,弥补缺陷,克服弱点,发扬优点,把自己塑 造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个性与 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https:/能事3/.w动 物w实地 的w践灭变.是b亡革i检l。世ib验界il真i的.c理活o的m动标/,v准同id。时e人o,/的B实【V认践微1识的D课正发r《4确展y科与1,学n否必7实,然5k归践推?根动观vd到社的_底会s创o只发立u有展r与c在与e发=实进展f践步5》中f,9才3从】a能而b证带2b明来1,新ed舍事f此e物f别的74无产0其生97他和2途旧4004adfe4d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题库》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2018年)一、名词解释:(20选5)1.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科学观、技术观。
依据理论体系的不同层次而分出不同层次的方法论,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
2.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 科学主义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构建人文社会研究方式和体系。
4. 人文主义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的根本区别,否认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5. 整体主义认为社会整体决定社会个体,主张从整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
6. 结构功能主义主张借鉴现代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系统,揭示人类社会系统与生物、物理系统相同的结构与机制。
7.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8.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决定着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通过人对物的关系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9. 思想上层建筑又称社会意识形态,是由政治、经济、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观点所构成的社会意识形式。
10. 人口系统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
人口因素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
没有人口的生产,就没有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社会发展水平就要受到制约。
人口增减、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等也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与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的区别。(P72) • (4)主体和客体的双向关系 (P73): • a 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化和 客体主体化。 • b 认识活动中的观念形式上的 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 • c 人类继承和发展着自己的本
二、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 和时空观
• 1、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
质观 • (1)新唯物主义产生前的物质观 • 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P74) • 观点:物质即“原初物质” • 合理性:坚持唯物主义正确方向 • 缺点:猜测性、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
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 (5)在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上,形而 上学唯物主义和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 误。
• 3、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时空观(P79-81)
• (1)时间和空间及其与物质运动的关
• (2)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即客观性。如
同物质及其运动是客观的一样,与物 质及其运动不可分离的时间和空间也 是客观的。 •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即可变性。物质 的运动和质量制约着时间和空间的特 性及其变化形式。
•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的实践
观:精神活动、生活活动。 • (1)康德的“实践理性”:实践 是实现人的意志自由和自主的主观 精神活动 • (2)费希特:实践是人的自我意 识创立并认识自己对象的活动
• (3)黑格尔:实践是抽象的绝
对精神的精神活动。 • 黑格尔的实践观具有价值的地方: • 实践有目的,具有能动性 • 实践的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是 实现主体和客体统一的基础 • 实践高于认识
• b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P75) • 观点:物质即“原子” • 合理性:克服猜测性、发展和深化唯 物主义物质观,反对了宗教和唯心主义 • 缺陷: • 不理解物质的特殊和一般的辩正关系 • 把物质范畴混同于物质结构理论 • 不能从实践来理解物质,具有脱离历 史的抽象性或唯心主义的性质
• (2)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三、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 1、意识的本质(P81-83) •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 a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 b 意识是在人脑的第一信号系
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 活动。 • (2)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
• a 人脑不是意识的源泉,没有外界
信息的输入,人脑就不会有意识。 • b 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 是人脑用主观的反映形式加工、改造 外界信息,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的本质 的观点,既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又 同庸俗唯物主义相区别。 • (2)意识的能动作用 • a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在实践基
• 3、毛泽东:指出实践是联系主观
和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 的活动,具有能动性;提出实践的 三大基本形式;阐明实践和认识的 辩证关系;指出实践是实现人的认 识两次飞跃的基础;揭示认识发展 的总规律是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 的无限循环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强 调理论要联系实际,认识要随实践 发展。
• 4、邓小平:重新恢复和确立坚持实
思想: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现 实世界的客观的社会物质活动。 • 实践是现实人的对象性的感性活 动;是人的一种具有创造力的活 动;是现存感性世界非常深刻的 基础;提供理解现实的思维方式。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P52-57)
• 1、实践的基本特征: • (1)实践是人的客观的物质活动,
具有客观物质性。 • 实践的主体即人,客体即对象,实 践的手段即工具,实践的过程和结 果都具有客观性和物质性。
物质观及其重大意义(P75-77) • a 从实践来理解物质,把物质理解 为人的实践 ,克服脱离历史的抽象性, 物质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属人性质。 • b 定义:物质是标志属人的“客观 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属人的客观 实在是人通过实践而感知的,它是作 为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人所需 要的对象,为人的认识所能动反映。
• (2)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的活
动,具有自觉能动性。 • 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目的性;实践 的手段即工具体现人的理性的机 巧(黑格尔:理性的狡猾);实 践活动实现着人的内在尺度和事 物的外在尺度的统一。(内在尺 度:人的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外 在尺度: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运动 规律)
• (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过程,具
• (3)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以
及两者的辩证统一。
• 芝诺的悖论 • 芝诺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具迷惑性的一个是"阿基里斯追不上 乌龟",大意如下:阿基里斯是希腊神话里跑得最快的人, 但如果在他前面有一只乌龟(正从A点向前爬) ,他永远也 追不上这只乌龟,理由如下:他要追上乌龟,必须要经过 乌龟出发的地方(A点) ,但是在他追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乌 龟又向前爬了一段距离,到了B点,他要追上乌龟,又必须经 过B点,但当他追到B点的时候,乌龟又爬到了C点,他追到 C点的时候,乌龟又到了D点 ...... 阿基里斯永远也追不上乌龟!!! 这只是一个诡辩,当然是错误的,但你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吗?
• (4)费尔巴哈:实践是脱离历
史和一定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的 生活活动。 • 富有启发性的地方: • 费尔巴哈认为:“理论所不能解 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 决。”这一思想已把实践看成理 论的根源,甚至似乎看成是检验 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 2、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的创立 • (1)对以往实践观的批判继承 • (2)实践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
•
b 生产劳动实践在意识的产生 中起决定性的作用(P68) • (4)自在自然、人化自然、人 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意识在人的实 践基础上并通过实践发生相互作用 的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属人的现 实世界。(P68-69)
•
2、实践首先是生产实践,作 为人的存在方式,它使人成为 “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社会 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 物”。(P69-70) • 3、在生产实践中区分和确立 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P70-73) • (1)主体和客体的区分和确立、 主体和客体的含义。(P70-71)
• 2、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运动观(P77-79) • (1)运动及其同物质的关系 •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 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 质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 根本存在方式,运动和物质不可分 离。
• (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 (4)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
关系的那部分自然界,它是人的实 践活动的潜在对象。 • 联系:第一,自在自然由人的 实践予以区分并确立,就这点而言, 它同人化自然一样也具有属人的性 质。第二,自在自然是人化自然的 前提和基础,为人化自然的生成和 发展提供可能,并在人的实践活动 的作用下,不断地实现着向人化自
• 然的转化;人化自然则除了受人
现实世界 • 二、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 和时空观 • 三、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一、在实践基础上生成和发展着的 现实世界(P64-73)
•
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 学在坚持一般唯物主义原则的基 础上,十分强调具有能动创造性 的人的实践活动对现实世界的生 成和发展的基础作用,十分强调 从实践去理解现实世界的实践原 则,因此,在新唯物主义的视野
• c 这一物质定义既不否定列宁的物质
定义又符合马克思对物质的理解(P76) • d 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 观的重大意义(P77): • 第一, 揭示了物质的属人性质和客 观实在性,同自然科学的抽象物质和唯 心主义、二元论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和根源性的错误观点划清界限,实现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 第二,指出物质是人通过实践而感知
• 的,肯定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
划清界限。 • 第三,对现实的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属人性质 和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现实物质的共性, 是不变的、绝对的,而物质的具体形 态和结构是物质的个性,是可变的、 相对的,既肯定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 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 区别看来,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物质观的缺陷。
• 人化自然融入人类历史,成为现实
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自在自然则转变为与人类历史共时 的存在。就此而言,先于人类历史 而存在的自然界就不再存在了。 • b 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的辩证 关系: • 区别:人化自然是同人的实践 已发生关系并由人的实践而生成和 发展着的具有属人性质的自然界;
• 自在自然则是同人的实践尚未发生
践标准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坚持以 实践标准总结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 的教训和成功经验;强调搞好物质 生产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 的重要性;把实践标准具体化为 “三个有利于”标准,实现并体现 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高度统一; 强调科学实验的重要性,提出“科 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 5、江泽民:强调要“立足于新的
• 中,现实世界被“理解为构成这一
世界的个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 感性的活动”,即人的实践活动。 它包括:在实践中并通过实践的改 造而生成和发展着的人化自然、人 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以及它们之 间的相互关系,而自在自然则由于 是由人的实践予以区分并确立的, 因而是潜在的属人的自然。
•
1、在实践基础上生成和发展 着的现实世界(P64-69) • (1)人化自然是在人类实践活动 作用下生成的,是属人世界即现 实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 分。 • a 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 界,由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作用, 分化为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
实践”,“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 中心”,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强调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要符合实践 发展的阶段;强调中国共产党作为 执政党,她的党建实践必须做到 “三个代表”;提出“依法治国和 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实践;提 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实践。
第二节 新唯物主义的视野
• 一、在实践基础上生成和发展着的
有社会历史性。 • 生产实践的社会性决定其他实践活 动的社会性;实践活动离不开人们 的社会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 中进行的;实践的手段和结果是在 社会历史中形成、继承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