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师函授毕业论文题目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作者唐玉琳2011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选题专业方向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时间年月日目录摘要┈┈┈┈┈┈┈┈┈┈┈┈┈┈┈┈┈┈┈┈ 3 正文目录┈┈┈┈┈┈┈┈┈┈┈┈┈┈┈┈┈┈┈3 一、艺术特色(一)、对传统观念的突破—————————————————3 (二)、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5 (三)、寻找隐藏于ft水古迹的文化意蕴———————————5 (四)、将散文与小说结合追求小说化效果——————————6 二、美学特色(一)、对传统了历史文化的探讨——————————————8 (二)、开创了新型散文典范———————————————9 注释┈┈┈┈┈┈┈┈┈┈┈┈┈———————————————10 参考文献┈┈┈┈┈┈┈┈┈┈┈┈┈┈┈┈┈┈┈┈┈┈——11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唐玉琳内容提要: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特色与美学风格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浇灌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
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 11 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
”[1]一、艺术特色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ft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一)、对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
1、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
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何蔚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摘 要:余秋雨散文有着独有的特点,善于以真实的情景故事来表达文章的主题。
文章大多取自现实生活,跟进时代步伐,以独特的视角剖析都市人的人性弱点,采用各种的手法抒写内心情怀。
关键词:散文;艺术特色;主旨作者简介:何蔚(1984-),女,硕士研究生,讲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语文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40-01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
其代表作有《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吾家小史》、《君子之道》、《冰河》、《山居笔记》、《霜冷长河》《文化苦旅》等。
余秋雨善于运用美妙的语言文字、优美的句子、深邃的情致,将读者引入作者创造的情绪和情感中,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
善于引古颂今,怀古抒情,在历史的文化长中游走,咏古怀旧,其散文风格大气磅礴、立意深远。
余秋雨的散文有着独特的书写手法,有着独有的特点,本文将对其艺术特色进行简单的论述,以下围绕三个特点展开。
一、善于创造情景,将表达的主旨缩影在一个场景中,利用简单的情景剧来抒发情感。
作者的散文没有浮华的文字,直抒胸臆的地方不多,为书写情感,作者往往会创造一个个小的场景,生动而形象,让读者在阅读时不会因为某些文章里深奥的哲理而感到疲惫。
会在一个个简单的故事情节中,领悟其中的观点。
被创作的真实而又被作者赋予了新的观念的情节所吸引,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观点的认可。
如作者的散文集《霜冷长河》中的街市,这篇散文作者就展示了一个大家熟悉的地方街市,通过写街市里发生的一个个事情来引出关于善良的哲理,为了讲“善良”这个熟悉而又抽象的话题,作者没有用一大堆富有哲理的语句来讲什么是善良,也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事情才叫善良,而是讲述一个又一个故事,通过人们的行为来告诉我们关于善良的涵义。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得到许多作家的好评,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摘要:余秋雨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散文学家之一,他开创了文化散文的先河,以一介文人的文化使命感,通过笔端优美的文字,追索、思考人类历史文化,反思社会发展对人文精神的冲击,感慨历史文化在发展中的失落,感悟生命情感的沧桑,呼唤文明的理性回归。
余秋雨;文化散文;艺术特点上个纪末,中国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追求经济利益几乎成了社会的主流,在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文化似乎在逐渐被荒芜。
对文化潜存的爱与需求,使得社会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依靠,余秋雨的散文就在此时适时而出,成为社会的“心灵鸡汤”,余秋雨的散文不仅风靡国内,同时也为世界各地的广大华人读者所喜爱。
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在余秋雨的散文中,一直都在苦苦的追索、思考与反问历史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的历史文明,也有过一百多年被屈辱与侵略的经历,这些都构成了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历史沉淀。
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支撑,传统的文化是孕育现代人文精神的摇篮。
过多的利益追求,使社会躁动不安,文化的荒芜使得人们的心无处可安。
作为一个大学教授,余秋雨痛心于当今学子对于民族历史知识的欠缺与对传统人文文化的欠缺。
同时,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学术功底的学者,一种使命感又使得他开始思索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文精神的关系,于是,他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文化“反刍”,用一种自由的随笔把沉重的历史做了一番新的阐释。
余秋雨的散文涉及到诸多的重大历史话题,也涉及到时代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更涉及到历史文化与当前文化冲突的种种现象,其涉及面之广,探索度之深,在我国当代散文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历史景观为题,他试图通过对文化的“反刍”来与历史对话,探索这些历史景观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求得与历史共鸣,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余秋雨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有什么特点(一) 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许是最重要的。
(二) 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
余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三)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余娴熟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还采用了笔法、戏剧的笔法、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叙事的小说化特点。
余深谙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他凭借小说这种文体,使他的作品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首先小说的要素之一是,余是一个比较善于构建故事,甚至是很多传奇色彩很浓的故事,如《莫高窟》写到乐尊;写《上海人》,思绪飘逸,引叙出徐光启的故事,进而更深意义阐述上海人文化性的构成;其次小说的要素之二是细节。
余的散文中常常见到如生的描绘,靠细节构筑成优美深的诗情画意。
〈2〉余散文中的剧场效果余在创作文化散文之前是从事戏剧理论创作,对于戏剧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因此在他的文化散文中,他融会贯通地运用了戏剧效果。
他也曾说:我在散文中追求的场景,会使有些写法上近似小说,但小说的场景是虚构的,而我的散文中的情景,则力求真实。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
高师函授毕业论文题目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作者唐玉琳2011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选题专业方向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时间年月日目录摘要┈┈┈┈┈┈┈┈┈┈┈┈┈┈┈┈┈┈┈┈3正文目录┈┈┈┈┈┈┈┈┈┈┈┈┈┈┈┈┈┈┈3一、艺术特色(一)、对传统观念的突破—————————————————3(二)、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5(三)、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5(四)、将散文与小说结合追求小说化效果——————————6二、美学特色(一)、对传统了历史文化的探讨——————————————8(二)、开创了新型散文典范———————————————9注释┈┈┈┈┈┈┈┈┈┈┈┈┈———————————————10参考文献┈┈┈┈┈┈┈┈┈┈┈┈┈┈┈┈┈┈┈┈┈┈—— 11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唐玉琳内容提要: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特色与美学风格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浇灌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
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
”[1]一、艺术特色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一)、对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
1、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
余秋雨散文赏析
目录内容摘要及关键词 (2)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 (2)(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的根源 (2)(二)余秋雨散文选材立意的原则——理性的思辨 (2)(三)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在散文中的表现 (2)(四)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这一形式的影响 (3)二、对历史的情有独钟使余秋雨的散文带有浓厚的历史气息 (3)三、余秋雨散文的问题性 (4)参考文献 (5)开题报告 (7)论余秋雨的散文特色内容摘要:余秋雨及其散文在中国的文坛风靡一时,引出了一场不小的“秋雨热”。
他的散文也被誉为“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在当代中国文坛独树一枝,独领风骚。
于是,对于他及其文章的是非评价层出不穷。
像王强的《文化的悲哀:余秋雨的学问及文章》等为代表,对余秋雨及其散文进行了强烈的抨击。
作为余秋雨散文的读者,我从其中领会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可以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给人以心灵上强烈的震撼;(二)对历史的情有独钟,使余秋雨的散文带有浓厚的历史气息,让人以古鉴今,不断反思;(三)余秋雨的散文常提及到许多切合人们实际的问题,让人思考,探究,形成了独创性的“问题散文”。
关键词:大主题大气魄历史气息问题性世俗化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一)余秋雨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的根源散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体,是主体性非常强的文学,历来是以“一粒沙子看世界”,即以小见大作为它选材立意的根据,像许多的散文一样,这可以讲是散文千古不变的共性。
我们从著名的散文家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文章是由蜜蜂采蜜这件小事上联想到广大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不断的奋斗。
是典型的由点到面,以小见大,而余秋雨的散文却打破常规,从大题材,大场景之中去表现大的主题,这就是文学的创新,具体而言,就是从文体上有新的突破,让人耳目一新,有一种大氛围之下的一种独特的,震憾人心的感受。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特点余秋雨是中国著名的散文作家,其散文的风格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特点余秋雨的散文创作特点摘要:曾经兴盛一时的散文创作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便陷入困境,这种困境一直到90年代以后才出现了复苏的景象。
究其原因不难看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无疑成为催生这一时期散文重新焕发生机并获得重大突破的关键力量之一。
余秋雨通过对历史深沉的理性感悟,把自身对历史、人文关怀以及自然之美进行了形象的融合,这也形成了余秋雨创作风格的构成要素。
对其创作风格的特点进行探讨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余秋雨,了解其散文创作的真正魅力所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创作特点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阅读余秋雨的散文读者可谓是享用了一顿文化大餐,读者不仅可以听故事、学艺术而且可以探历史、寻文化,在其作品中感受哲、史、思、艺的文化魅力,也正是这样丰富的内涵使得余秋雨的散文容量宏大、内涵深广、篇幅较长其中也蕴藏着做种独具特色的写作手法。
对余秋雨的解读,无论是从饱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苦旅》的角度、亦或是阐述立身处世的《霜冷长河》、还是对比几大文明的《千年一叹》,都可以感受到余秋雨散文集创作中的金典之处,这些作品品也成为了新时期散文文化回归的先河。
在余秋雨先生的众多散文作品中都蕴含着它独特送的创作风格,具体来说可归结为以下几点:一、通过游历山水名胜把握文化的脉络在创作的过程中,余秋雨有着明确的写作目标,始终本着意气为先的原则,按照主题先行的风格来创作。
它的散文,看似在写山水,其实,究其本质,是在进行文化寻根。
他散文中的山水,所发挥的只是背景作用,是为了衬托而出现的,而真正的创作目的所在是要从山水中找寻生命之真谛、寻求文化之根源,用一句很形象的话来形容,就是:余秋雨的散文是“走”出来的。
比较典型的就是《千年一叹》一文,这是一篇自序,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理解起来是这样的:相比较于笔端,我个人更加注重脚步;相比较于文章,我个人更关注生命;相比较于精细,我个人更倾向于粗糙。
余秋雨散文点评
余秋雨散文点评余秋雨散文点评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以散文为主,主要特点是散文小说化,语言通俗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作文素材:余秋雨散文的技法归纳和点评。
其散文小说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主要采用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对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秋雨的散文篇幅普遍偏长,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其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具体来说,其散文技法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善用修辞手法。
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能增加文章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感染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余秋雨的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引用等。
(一)排比。
如在《苏东坡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又如《三峡》:“历史在这儿终结,山川在这儿避退,诗人在这儿萎谢。
”点评:排比修辞就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苏东坡突围》中,秋雨先生为了突出表现苏轼的成熟,连续用了八个形式相同的句子组成排比句,多角度对苏轼的成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两个《赤壁赋》等传世经典篇章也便呼之欲出。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1)作家的散文创作一般都会受制于心情影响,体裁也具有厚重的中国传统语言色彩特点,余秋雨散文一般都有一个主题,然后开展对于蒙昧和野蛮讲述,对立面就是文明,写作主旨就是对于文明召唤,但是同时也会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在传统观念基础上不断需要对于主题进行升华。首先最主要体现就是在山水古迹中寻找文化意蕴内涵,余秋雨散文大多都是景物命名,但是同时也非常关注以往自然现象问题,更多是个人感情表达,运用他深邃眼界,透过对于事物现象分析,提高对于自然景观背后文化内涵深刻体会和领悟,这种最主要方法就是对于景观背后历史文化了解,更加注重的景观背后人文特色和艺术价值。然后通过对于自然景观体现的时代精神赞扬,抒发作者个人感情表达,运用文字记录在散文中,这种写作手法开启了中国现代散文艺术新艺术表现空间。
(3)在余秋雨散文中展示了中国文明历程发展现状,但是没有受到来自于民族、政治和地域因素影响,作者的散文一般都会站在一个更加高远角度,公平的对于中国文化发展历史进行讲述,比如作品《一个王朝的背静》中深刻的批判了姓氏和民族正统性质,作者提出对待历史人物需要用诚实的理性态度分析,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因素影响,导致分析判断错误问题。
(2)在散文创作过程中也会运用独特视角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不会受制于传统文化框架,特别是对于中国山水风古迹描述,更加注重对于人道主义精神和渗透思想领悟,比如《都江堰》中作者表述,“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種灵动的生活。”这就非常气势浑宏的表现了都江堰伟大历史价值,堪比长城伟岸雄奇壮观,也充分说明了余秋雨的散文来源于传统文化,深刻突破了传统文化紧固,具有更深刻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2)余秋雨的散文最核心成分就是议论,同时兼顾抒情笔法表述,做到抒情和议论相互结合,使得散文更加充分智慧和情趣,让读者能够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精神上享受,比如在作品《阳关雪》中描述的“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就是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相互结合方法,让读者更加深刻体会中国文化苦难经历,这也是中国文人特别独有的悲剧性命运特点,散文不断讲述文明、文化和遗落问题,使得散文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同时更加提高散文抒情特点,以及让读者能够更加理性思考历史文化问题。
余秋雨的散文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特点余秋雨的散文特点余秋雨散文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有着异常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这一组熠熠闪光的系列散文中,有两个“新质”尤为引人注目:“无疆”的行走文化和历史遗迹中的废墟文化。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余秋雨的散文特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余秋雨的散文特点一、余秋雨先生生平分析著名的作家余秋雨出身学者,并且具有非常丰富的游历经验,他的足迹遍布华夏的大地,并且还走遍了欧亚的大陆。
他写的散文主要依托于游记,有叙事有写景,并且把文化与历史渗透其中,将现代与传统进行了整合,不但蕴涵了丰富的情感,而且还充满理性,借助于山水风物对民族的文化进行探求,把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地表现出来。
余秋雨运用华丽的语言、优美的风光、非常生动的故事以及充满风趣的议论把厚重的历史包装了起来,成为销售量最大的文化食品,受到文学界的一致好评,并且深受人们喜爱。
余秋雨的每一首散文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其中都有很多创新的路子,给当代散文的创作作品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关于余秋雨的散文特色的具体分析第一,我们国家的历史主题都非常鲜明,余秋雨的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主题鲜明,无论是我们国家的历史,还是文化的追溯,主题都非常的鲜明,他的散文创造性非常强,并且把历史与文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对文化那些沉重的反思与文化古迹的沧桑以及山水的艺术融合起来,例如余秋雨开始在甘肃就创作出文化苦旅-莫高窟、文化苦旅-道士塔、文化苦旅-阳前雪,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余秋雨对文化、历史、人物以及山水的反思,以及所表达的文化感受,包括他对我们国家传统历史以及文化的一些思考。
所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不但是鲜的,而且也是活的,并且深深的'扎根在人们的心里。
第二,文化的内涵非常的深刻,通过余秋雨的众多的散文,可以看出他思考了几大文明,虽然没有超出众多的哲人的思考,但是,他用自己的笔传达着自己的思考,文明是怎样衰落的,文明是否能够重新更生,我们又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文明,我们中华文明是怎样对别的文明进行参考的等等,余秋雨接触的人格、文化、民族、历史以及文明等主题,在现代的社会里都是需要重新建设、重新神视的,余秋雨在这样重建与审视中运用散文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期待建立的文化人格更加健全。
余秋雨散文语言艺术赏析
余秋雨散文语言艺术赏析余秋雨的散文语言有其独特魅力,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剖析。
一、恣肆雄浑、大气磅礴1.先看《五城记·开封》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年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气宇非凡。
(《文化苦旅》)这里,对开封的地理位置、形象气质都作了高度的概括,虽只短短一句,但非凡的气势已使开封像一座巍然耸立的雕塑,神韵气派毕现。
2.《五城记·南京》也有这样的精彩语言:六朝金粉足能使他名垂千古,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
(《文化苦旅》)南京作为历史名城,经历过洗礼,饱受过苦难,创造过辉煌。
从古到今,多少墨客骚人,为文赋诗,尽情讴歌。
作家余秋雨用如椽之笔高度浓缩了南京一千多年的历史,把它作为开头第一节,这就显得大气、霸气、帅气,也给读者强烈的震撼、深刻的思考和无尽的遐想,为后文寻找南京的奇崛怪异和抒写南京的气势恢弘打下基础。
3.再看《中国牛的眼神》一边是碧绿的峭壁,一边是浩荡的急流,层峦叠嶂全是世界屋脊的余笔,一撇一捺都气势夺人。
(《千年一叹》)在去释迦牟尼诞生地的路上,作家看到了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的余脉美景。
峭壁碧绿,急流浩荡,山路两旁的山脉被作家比作是造物主大手挥就的一撇一捺。
寥寥数言,勾勒出一幅动人心魄的优美风景画。
二、新颖生动、鲜活奇特4.《哀希腊》的开头:飞机追着夜色走,只怕被黎明赶上,于是十几个小时全是黑夜,等到不想飞了,一停,黎明和雅典一起来到。
(《千年一叹》)可以看出,作者是想说飞机在夜里飞行了十几个小时于黎明时分到达了雅典,但这样说无疑是一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而用拟人手法,生动脱俗、新颖大方。
作家驾驭语言的功底可见一斑。
5.《罗马假日》的开头。
世上有很多美好的词汇,可以分配给欧洲各个城市,例如精致、浑朴、繁丽、畅达、古典、新锐、宁谧、舒适、奇崛、神秘、壮观、肃穆……其中不少城市还会因为风格交叉而不愿意固守一词,产生争逐。
(《行者无疆》)一开始,作家就抛弃了常规的说法,不说哪个城市应有怎样的风格,“分配”一词,貌似朴素平常,实则简洁奇特。
余秋雨_文化散文_的艺术特点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1、中国历史是文化散文的鲜明主题。
余秋雨的散文开始“提及一些重大的事情”,在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特性中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纠结而成的“沉淀物”。
历史是走向未来的阶梯,忘却了历史,也就丧失了通往未来的立足点。
因此,余秋雨在90年代初这一特定的时刻,把“历史”作为自己思考的核心材料,对历史进行了一场艰辛的“反刍”,把对历史的重新阐释作为重建新文明的第一步。
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
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他自己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
“他因历史而博大,历史而他而鲜活”,说的正是这层意思。
余秋雨奔波在大江南北,往返于海内外,用一支插入山水古迹的笔把游记的面积拓展出山青水绿的一片,也把中国散文的题材范围拓展了面积不小的一块。
他的《文化苦旅》把沉重的文化反思和秀丽的自然山水艺术地融合在一起。
他在山水和文化之间找到了表达自己生命情感的最佳形式。
如余秋雨最初是到了甘肃敦煌,在那里写下了最初的散文《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这些文章无一不表现了他面对历史、文化、山川、人物进行深刻的反思后倾吐的文化感受,也是他对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的思考和期盼。
而在《山居笔记》中,余秋雨所要阐述的正是一些历史问题和难题,所要触摸的正是中国历史中的痒处和痛处。
如《一个王朝的背影》以清王朝的兴衰为例,演绎了历代王朝兴亡中的辉煌和悲凉。
《千年庭院》以岳麓书院的演讲过程,阐释了中国教育的某种程度的宿命,表达了一个教师在很多时候的无奈心境。
《乡关何处》试图阐释千古难解的乡关情结,表达面对乡关的困惑。
这一个又一个历史的难题,历史的痒处,历史的痛处,正是余秋雨之所以要花数年的时间来剖析和阐释这些历史文化难题的原因所在,也是《山居笔记》的历史价值所在。
余秋雨散文艺术[论文]
余秋雨散文艺术探析摘要:在中国的当代散文创作中,余秋雨的创作风格以其独到之处,在中国的文坛上留下浓厚的一笔,并开启了中国散文新篇章。
他的散文以高视野、深层次和大格局的特点赢得好评如潮,他突破常规、拒绝平庸地将人文、历史,自然、社会紧密融合起来,彰显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学造诣。
本文将通过余秋雨先生的著作探析余秋雨在散文艺术中的独特魅力,深刻剖析“余秋雨热”背后的内涵。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散文作为一种被大众接受、被作家追捧的文学形式活跃起来,散文逐步开始融入文化的血液,并随着社会发展,散文开始被置于边缘化,散文为寻求自身的发展开始走与商业化结合的道路,从而使得散文世俗化的倾向越来越突出。
而余秋雨散文以其高度的使命感和对文化深层的反思唤醒了文人对文化的良知,为其找回应有的价值构筑了一个平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余秋雨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创了一条光明大道。
从《文化苦旅》的诞生,到《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作品横空出世,“余式”散文的受众度不断提高正是因为“余式”散文成功的背后蕴含着无穷魅力。
一、深剖历史,彰显深厚意蕴以史料和诗文作为文章的架构成为“余式”散文的重要特征,强大的文化威力让读者们自然而然心生敬佩。
《一个王朝的背影》中我们从避暑山庄这一表象中看到了清王朝整个兴盛与衰亡的过程,凝聚着康熙大帝的英武、王国维的亡灵,以及一位良知文人笔下肩负的厚重使命。
《寂寞天柱山》让我们领略到余式散文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气息与作者笔下起到好处引用的诗篇,“青山祗在古城隅,万里归来卜筑居”“相看发秃无归计,一梦东南即自羞”等让人心声共鸣。
正如余秋雨先生在《台湾演讲》中说到“文学的历史情怀,是作家自身生命与历史的对晤。
”余秋雨先生将这句话演绎到了极致,《文化苦旅·道士塔》、《文化苦旅·莫高窟》、《文化苦旅·阳关雪》《酒公墓》等文章让我们自然而言被其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所感染所打动,将历史和文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它对历史深刻剖析,以一位良知文人的睿智与其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传统历史为契合点,彰显出深厚的文化意蕴。
余秋雨散文解析
余秋雨散文赏析发布日期:2013-06-22 15:23 来源: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
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本文试就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探讨。
一、主题和题材的扩展超越贯穿余秋雨散文的主题是:对文明的召唤和呼喊。
“至少有一个最原始的主题,什么是蒙昧和野蛮,什么是它们的对手——文明!每一次搏斗,文明都未必战胜,因此,我们要远远近近地为它呼喊几声。
”①可见其散文的主题和题材并没有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是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更加深广。
他的散文主题和题材的扩展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
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②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
如《阳关雪》,对阳关雪的描写其实只是作为一个引子,“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今天,我冲着王维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
”他们的法术,不是别的,正是他们的文章。
作者在此要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和他们作品的魅力,来突出他们在官场上的尴尬与在文坛上的不朽地位所形成的巨大反差。
刘宇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分析
余秋雨先生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其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余秋雨散文》等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题材广泛、语言通俗易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人文情愫,借山水探寻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深刻意蕴。
在繁多的艺术创作中,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以清丽、典雅、厚重的特点尤其吸引人们的眼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的独特的价值取向、文化取向以及审美取向更能勾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给喧嚣浮躁的人们带来了栖息灵魂的圣地。
通过他的散文,能够使人们感受到他的进退自如,他的洒脱不羁,看天问地,观山涉水,在自然与世俗之间切换自如,这正是余秋雨散文的独特韵味。
仔细品他的散文,可以让人灵魂休息片刻,与浮躁的世俗隔离,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能够有如此的阅读感受十分难得,这是余秋雨散文的精华和气脉所在,也正因为如此,读他的文章才让人动情。
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在他的散文集里,通过语言巧妙的组织运用,丰富的想象力,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带给人们全新的感受,他对世界、历史、文化的理解在散文中都得以体现[1]。
如今对余秋雨散文的研究在学术界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本文主要从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观、艺术手法以及艺术特色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便更深层次地理解余秋雨散文的艺术品格和价值,通过品读他的散文、查阅资料,感受余秋雨散文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以期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
一、余秋雨散文与余秋雨现象《文化苦旅》出版后在社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一时间风行海内外,之后出版的《山居笔记》同样受到了人们的热捧,可以说余秋雨创造了当代散文出版中的奇观,它的受欢迎程度令人始料未及。
对于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评论界纷纷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著名评论家对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文化苦旅》的出现是我国当代散文中一次货真价实的理性精神的回归,是我们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一次集萃[1]。
作为大师级别的散文作家,余秋雨不仅在散文领域取得了不朽的成就,同时他也是一位诗人。
开题报告书
[1]散文创作艺术[专著.8
[2]散文创作与鉴赏/祝德纯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文艺鉴赏学/魏饴主编;刘海涛副主编.-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艺术创造工程[专著]/余秋雨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3
存在问题:
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在文化界有着独特的地位,某种程度上引领着散文的潮流,但余秋雨部分历史文化散文中饱含的“滥情”却使其文化智性大打折扣。这种散文对当代散文创作的影响是不利的。
国内外对余秋雨散文的研究着重于对“文化”一词的重新阐释,主要表现为对民族文化、历史使命、文明传播的强烈忧患意识。从文人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的角度来看,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品读余秋雨先生的历史文化散文,很容易触摸到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忧患意识。强烈的文人忧患意识是。
开题报告书
学生姓名
赵志霞
层次
本科
班级
2009级
专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设计(论文)题目
简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选题
目的
意义
及存
在的
问题
选题目的及意义:
在现当代散文作家群中,余秋雨是独特的。他的散文深邃、厚重、严谨,又不失简约、优美、凝练。他在散文中对健全人格的呼唤,精英意识的凸现以及文人天生的隐忧这些散文主题都传达了很强的现代意识,在社会转型,价值失范,世风日下的当下,带给人们很多启示和思考,提出如何建构当代的中国文化的问题,以在物质大发展的时代,跟进精神的发展,使中国真正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名副其实的强国和大国。而他的文化散文主要是以社会文化背景为中心点,以自身生存的时代环境为依托建立坐标系,用理性的方法去对自然山水风物进行历史文化的逻辑推理,去关注群体文化人格,从而揭示出一些不为世人所知或令世人迷惑的历史或现实真相,并通过优美诗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艺术手法来寻求中国文化的历史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与中国文人的历史人格构成,因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之美
◎甘肃董志喜散文大师余秋雨是文坛翘楚,他写的散文思想深邃、文采飞扬、铿锵耐读。
余秋雨首创的文化散文,纵横捭阖、意蕴深远,以戏剧性的情节表述和浓墨重彩的奇绝修辞,给读者留下了余音绕耳的阅读效果。
从《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到《行者无疆》《笛声何处》《中国文脉》《吾家小史》等,由数百篇散文传达而来的理性精神、包容情怀、忧患反思、文化人格及文明传播等认知理念和不懈探寻,让人愈读愈能引发感慨和思考。
下面结合余秋雨的具体文句进行详尽解析,以让同学们从实例中揣摩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艺术之美,体味他既亮起嗓音歌咏又能低下头颅深思、既旁征博引又能抒发真知、既连通古今文脉又能超越千年孤独的写作秘诀。
比喻联想式对偶+排比映衬+第一现场1.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
——《文化苦旅》2.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山居笔记》3.魏晋名士的高贵,正在于他们抵抗流俗,保持着纯洁的孤独。
宁肯独自打铁,宁肯单车漫游,宁肯鸣啸山林,宁肯放声大哭,却不肯降低自己、贬损自己、耗散自己。
——《霜冷长河》4.月光下的沙漠有一种奇异的震撼力,背光处黑如静海,面光处一派灰银,却有一种蚀骨的冷。
——《千年一叹》写法提炼为什么余秋雨的散文拥有那么大的读者群?恰是因他独树一帜的为文风格。
余秋雨散文文辞优美,通过古迹风物,说心灵,谈感受,写反思。
眼前风景有背后底蕴,遗迹现场有历史温度。
余秋雨散文思绪悠长,深沉直感与辩证悟道充溢其间,想象、比喻与排比、对偶、反复联袂出场。
例1中柔顺无骨的“水”的排比分句排叠而出,在三个“看似”的表象中透射“水”之深层“能事”,分别从其强大能量、无处不在的哺育和蒸腾幻化这三方面,诠释出“水”亦柔亦刚、亦上亦下的辩证关系,令人叫绝。
例2则生动阐释出“成熟”是怎样的“光辉”、怎样的“音响”,这种运用比喻、联想的对偶句式,想人之所未想,喻人之所未喻,文采斐然,有醍醐灌顶之妙。
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分析
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分析“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浇灌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
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
”[1]一、艺术特色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一)、对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1、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
“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比如其《白发苏州》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
”[2]然而,《白发苏州》的写法全不是这样。
作者并没有介绍人们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苏州美景,“苏州”在作品中就是一个已经综括了全部苏州美景的情感符号,一个言说的起点,围绕着它,作者所着重强调的,是主体对这一人间之美的多维穿透。
文本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将苏州摆放到世界背景上突出其过去的辉煌与今日的黯淡:“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200周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
3、从体裁上考察,余秋雨的散文无论是“苦旅”系列抑或是“山居”系列,均属于“游记”。
“游记”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在古典时代,山水游记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构成了那一文苑中极为光亮的一部分。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摘要: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内涵,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形象相交融,进而呼唤“文化传承”,呼唤“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呼唤“对文明的思考与追求”,让人们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
关键词:艺术特色,历史主题,对文明的思考《文化苦旅》的问世,标志着“余秋雨热”的开始,此后,余秋雨的散文与广大的读者就如同干柴烈火一般,相遇就意味着燃烧,这股燃烧的热情随后就席卷了神州大地,同时也点燃了许多海外华人阅读的狂热。
《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作品的相继推出,犹如火里加薪,让“余秋雨热”长热不熄。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苏东坡左手牵猎狗,右手托苍鹰,一任欢快的马蹄纵情奔驰,显得洒脱、放达,却自称“老夫聊发少年狂”,而那时苏东坡也还不到四十岁,可见苏东坡是同时在享受着老年、中年和少年.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将老之际把日子过得颠颠倒倒又有滋有味——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有了《文化苦旅》。
《山居笔记》历时两年写成,虽然只有区区十一篇文章,却已力图把对历史深涩嶙峋的思考萃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山居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之中,把艰辛的结果拿出来分享,不但没有让人感受到艰辛,而且还招呼读者用当代生命去感触和体验那些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
《霜冷长河》是漫步河岸的遐想,是从黑河出发,先向东,到瑗珲,再向西,到呼玛,最后回黑河的漂流,余秋雨在梦中的长河与现实的黑龙江在遐想与漂流中交织成霜冷长河的背景下,像饭后茶余一般,谈人生,谈文化。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335典型说话2020年第10期二十世纪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商业大潮猛烈冲击着中国社会。
中国社会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波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各个方面。
这一时期对于余秋雨散文的评论,大多侧重于思想内容的剖折,而忽略了其艺术特色的系统性阐述,基于以上写作背景,本文拟就此作一系统性论述。
1 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散文作为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历来以“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著称,“以小见大”是它在选材立意上的基本原则。
但余秋雨不同,他的散文也会写山水风景、风土人情,但却更喜欢选取大场景,大题材,表现大主题。
站在历史的峰巅,余秋雨像一位哲人,他用理性的目光注视着一代王朝几朝天子缓缓远去的背影,发出了这样的赞叹:“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清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纵观全部中国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算比较好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使我们这个现代汉族中国人感到骄傲。
”把一个“背影”放在一个统治了中国数百年历史的王朝身上,把一个王朝的背影和一个民族的情感阻隔放在一起进行观照,呈见余秋雨散文选材上与立意上的“大手笔。
“大气魄”!2 小说式的叙事形态余秋雨散文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是通过具有传奇色彩,或曲折或哀婉的故事来把握主题的,从而使文本呈现出浓郁的小说气息。
在余秋雨散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小说因素。
《牌坊》、《腊梅》、《家住龙华》诸篇以小说形态来结构全文,文中所叙之事皆作者亲身经历。
《风雨天一阁》有惊心动魄的家族秘史,《这里真安静》有神秘诡异的坟地,它们都戏中有戏,奇中生奇,高潮迭起,令人读来欲罢不能,至于《柳侯祠》、《庐山》、《三峡》、《十万进士》等大部分篇目,则均有墨客骚人以及形形色色的名人(包括神、仙、僧人、妓女等)的种种流风余韵和奇闻秩事,成为文本中一个个兴奋点。
3 戏剧结构方式和电影艺术手法的运用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如果不涉及到它的结构,肯定不完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内容摘要】当代文坛群星璀灿,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而余秋雨的散文却恰似一株奇葩傲立苍穹,格外引人注目。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他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
他的散文是澄澈精致、万物溶情的,同时也是兼收并蓄且耽思旁讯的,这是一种知识的积淀、理性的升华,它可以启人心智、教化人伦。
【关键词】艺术特色;文明;文人人格;人文色彩;历史与文化。
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问世以来,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好评和关注,他相继又推出了《出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文明的碎片》,创造了“文化散文”这一全新的形式,从而形成了“秋雨文化”现象。
与此同时,他散文中的文化批评、人文反思、人性溯源也引起了文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葆贬皆有。
那么余秋雨散文的文化魅力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他的散文是什么原因如此引人关注和思考呢?一、对散文传统模式的突破与创新余秋雨散文对于散文传统模式有了较大的突破与创新,适应了文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篇幅上得到了拓展。
在散文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古典散文等同于“小品文”,即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是它在选材立意上的基本原则,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
由于传统文体篇幅的束缚,使得散文的发展固定在短小简约的模式,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
例如被称为“范文”的杨朔的《荔枝蜜》、《香山红叶》,冰心的《笑》、《小桔灯》等。
但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从全新的角度透视中国文化,选取大场景、大题材,表现大主题。
首先从篇幅上,给人的感觉就是磅礴大气、容纳古今、气象万千的鸿篇巨制,《遥远的绝响》14000余字、《苏东坡突围》有10700余字、《一个王朝的背影》近13012余字,《十万进士》26700余字,连《柳侯祠》最短,也有2800余字,这些篇目的特点是字数多、容量大、历时长。
情节复杂。
两者相较,前者仿佛温文尔雅的“小溪轻流”,而后者则为磅礴壮美的黄河泰山。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吞吐古今、驰骋万里,仿佛他作品里的“三叠泉”,裹挟着自然的冲击力,雷霆海啸般翻卷而来,带给人审美的强烈震撼,仿佛长河落日的圆融气派,又仿佛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令人荡气回肠,从精神上为之一振。
2、从形式上,理性与抒情相结合;从内容上,诗化的语言和理性的思考相结合。
他说:“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①客观地说,从写作手法上,秋雨散文的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有机融合,使文章的议论灵动起来,富有情趣,如《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苏东坡突围》“请允许我在这里把笔停一下,我相信一切文化良知都会在这里颤栗,中国几千年间有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呢?……”这些典雅抒情又充满睿智的文字描写,使读者在理性的思考上获得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
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才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促使人们从心底反思:中国文化的历史定位是什么?中国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可以说,余秋雨散文中的亮点不是生动细腻或大气磅礴的场面描写,而是这种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和议论。
3、余秋雨散文创作中的“余氏两难结构”。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我们体验到的是一种人类精神的超越、是一种内心而发的思考,这种思考带给读者的是心灵深处的震撼,而这种心灵震撼的效果,来自于作者内心深处“两难境地”的宣泄。
余秋雨在谈到“两难结构”时,以话剧《曹操与杨修》结尾为例,说“如果你写大的东西的时候,要表述出你无法找出结论,但又牵动你感情的部位,不仅牵动你的感情,根据你的体验也能牵动广大读者的感情,但是简单的结论是没有的。
”②如在《道士塔》中,他写到:“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又如《白发苏州》“我突然有些害怕,怕那个门庭打开,涌出来几个人:再是长髯老者,我会既满意又悲凉,若是时髦青年,我会既高兴又遗憾。
该是什么样的人?我一时找不到答案。
”《道士塔》揭示了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作者告诉我们“家天下”的制度是民族悲剧的必然产生的现实因素,文化认知意识的落后则是这一悲剧产生的根本性动因。
而《白发苏州》中作者在思考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何去何从,在历史紧要关头的回放中,如何抉择,在新的历史时期,又如何面对?这种两难选择绝不是简单的是非曲直,而是复杂曲折的,是难于下结论的。
“余氏两难结构”,既是他对于人生态度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同时也给读者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唤醒了潜藏于中国人心中的民族意识和人文神经,激起了强烈的文化共鸣。
二、主题和题材的扩展超越贯穿余秋雨散文的主题是:对文明的召唤和呼喊。
“至少有一个最原始的主题,什么是蒙昧和野蛮,什么是它们的对手——文明!每一次搏斗,文明都未必战胜,因此,我们要远远近近地为它呼喊几声。
”①可见其散文的主题和题材并没有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是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更加深广。
他的散文主题和题材的扩展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
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②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
如《阳关雪》,对阳关雪的描写其实只是作为一个引子,“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今天,我冲着王维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
”他们的法术,不是别的,正是他们的文章。
作者在此要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和他们作品的魅力,来突出他们在官场上的尴尬与在文坛上的不朽地位所形成的巨大反差。
《风雨天一阁》对天一阁也未多作描述,而突出写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其人,写其超强的意志力与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从而显现天一阁本身的存在价值。
2、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在余秋雨的笔下,闪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都是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蹇的人,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等。
他们都具有“高贵又苦闷的灵魂”,他们因富有才华和个性而不容于朝廷,受到小人的诋毁。
他们被冷落、被流放、被贬谪。
他们的生命力受到挤压和摧残。
但是,无论他们处在怎样的险恶条件之下,都有不变的文化良知。
恶劣的环境没有折服他们,相反,反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更大的智慧,绽发出更灿烂的文明之花。
《苏东坡突围》中苏辙指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作者描写了伟大诗人苏东坡一次次地被小人诋毁,一次次被贬谪到更加偏远的地方。
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化的探索,相反,官场的失意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事实证明,他的大多数优秀作品是在被贬谪的时候创作的。
作者通过对传统文人的悲剧性命运的展示,使人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的文明史是一部苦难深重的文明史,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和专制制度及愚昧野蛮不断进行抗争的搏斗史。
3、以独特的视角探索中国文化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中国的山水风古迹,更加人道主义,更加深刻、透彻。
《都江堰》中,作者认为,都江堰比长城要伟大得多,长城是雄伟的,但更多的是排场,背后是让人惊悸的残暴。
而都江堰是质朴的,它造福千年,永久地滋润和灌溉了中华民族。
“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掩盖历史的创痛和丑恶,指出了长城背后的残暴,而肯定了都江堰的实用与贡献。
4、重建评判坐标在对中国文明历程的展示中,价值观念不受民族、政治、地域的功利局限,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以一种公平的视野去鸟瞰中国发展的历史。
如《一个王朝的背影》深刻地批判了姓氏正统论和民族正统论,“在我看来,现在的中国人特别需寻找人类历史的整体坐标,以人类历史作为价值坐标去分析看到的各种文化现象。
”对待历史人物,用诚实的理性的态度去对待,不受任何主观因素的影响。
众所周知,秦桧是南宋的奸臣,人们都痛恨他咒骂他,没有人会为他说话,但余秋雨还是客观地理性地留出空间让他申辩。
而对于苏东坡的好友沈括,也不避揭露其短,他曾因妒忌而陷害过苏东坡,他所检举的诗句,正是苏东坡分别时送给他的诗句。
秋雨散文不同于以往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理性审美意识所支撑起的恢弘气度。
三、对小说艺术形态的借鉴为什么我们阅读余秋雨鸿篇巨制的散文不会觉得枯燥,相反,会爱不释手呢?我认为,这跟他散文的小说化艺术形态不无关系。
读他的散文,你会觉得你同时也在享受一篇小说,作者有意识地将他的散文与小说以最好的形式结合起来,追求一种小说化的艺术效果。
有利于不同层次,不同趣味的人读懂、接受、喜欢。
其散文小说化艺术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传统的散文一般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性、顺序性,一般都是为了体现某一主题而截取某一故事片断,把他们结合起来,使之突现主题。
而余秋雨的散文则不同,他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并且做得非常好。
《道士塔》中,给我们呈现了敦煌文化沦丧的整个过程,王道士如何愚昧地将壁画刷白,与外国人进行廉价的交换,中国官员如何对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视之不理,最终敦煌的研究者只能从外国买来文献的胶卷进行研究。
整个故事完整生动,让人如身临其境。
尤其是某些精彩场面的描写,更是让人义愤填膺、痛心疾首,“一箱子,又一箱子。
一大车,又一大车。
都装好了,扎紧了。
吁——车队出发了。
”“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
”《信客》、《柳侯祠》、《遥远的绝响曲》、《漂泊者们》、《华语情结》等篇也都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生动的故事。
秋雨散文的小说化艺术形态使得散文具有小说的强烈感染力。
2、历史现场还原似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一般认为,散文应当是写人的真情实感,历史散文的内容应当符合历史事实。
但是,许多历史散文作家,就是由于太拘束于历史事实,导致其散文成了考古学,枯燥而无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