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

合集下载

马克思美学

马克思美学

马克思美学
马克思美学是马克思主义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分支之一。

马克思美学主要研究人类审美的本质和规律,以及艺术作品的社会意义。

马克思认为,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艺术作品是人们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反映。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表达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想象,这些作品形成了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并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态度和文化认同。

马克思美学重视了艺术作品的社会意义,认为艺术作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历史和文化密切相关。

艺术作品反映了社会阶级关系、政治经济制度、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问题,艺术作品的创造和接受也受到了社会的制约和影响。

因此,马克思美学强调了批判和改革艺术中存在的社会不公和意识形态的问题。

总之,马克思美学是一个基于社会批判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学说。

它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和分析,揭示出了艺术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提炼出了无数经典的美学理论,对于人们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探析摘要延安时期的美学思想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苏俄美学这两个途径吸收而来。

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学人和进步知识分子,纷纷通过翻译和简绍的方式,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

在此基础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审美活动的现实根源、审美活动的主客统一、审美活动的功利目的以及审美活动的特殊性等基本思想内涵,并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美学家蔡仪著作《新艺术论》、《新美学》为代表的基本理论成果。

关键词: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延安时期,即20世纪三、四十代的延安革命时期,方兴未艾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依托苏俄美学的载体进入中国,并和着延安政治革命和学术革新的节拍传播开来。

一大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学人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现代美学语境中的主体地位。

然而,随着美学语境的转移,在现代主义美学的波涛汹涌甚至后现代主义美学思想的惊涛骇浪中,延安时期美学思想却并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

本文以为,只有理清延安时期美学思想的形成语境,客观审度延安时期美学思想的形成过程,才能够准确把握这一时期美学思想的内涵,进而才能公允地评价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形态。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传入的两条途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传入中国,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条途径是,中国学人漂洋过海,通过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把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文艺观念,并将其在中国土地上传播开来。

还有一条途径是:经过苏俄美学解析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及其文艺观念,借助十月革命后的国际政治趋势运入我国。

延安时期,这种传播的根本动力在于,力求按照已经成型的苏俄马克思主义美学,立竿见影实地建立苏俄式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但是,由于苏俄马克思主义美学坚持主客对立的二元论,属于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美学;也因其未能够充分认识审美现象的属人性和历史性等复杂特性,只是把审美反映视为哲学认识论意义上的反映、模拟,而被逐步修正。

马克思主义关于美学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关于美学的影响

活在面包下的创造
马克思对美(美学)的贡献主要在于艺术的外部规律上,即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关于艺术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们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然后才能从事创造活动……”。

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明确地认识到。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梅琳娜是全镇的人讨论的话题,男人眼神的聚光点,女人嫉妒的对象,小男孩眼中的女神。

女人的美丽好像是她天生的错误,本来过得很幸福,富裕的生活使得本身就很美丽的她显得更高贵和典雅。

人们嫉妒她的美丽,她的丈夫上战场后,她的生活没有一日平静。

但她仍旧如同一尊女神雕像般坚定,从容的生活在这个暗流汹涌的城镇。

直到男人战死的消息传来,政府停止了对她的经济上的补助,人们因为嫉妒她,连面包都不愿卖给她,她失去了活下去的能力。

生活的孤独和窘迫将女人逼上了另一个极端,她不得不出卖自己的美丽和身体,换来解决自己衣食住行的金钱。

她用自己的美丽换来了苟且的生存,将自己的高贵尊严和对丈夫的思念抛进了深深的心底。

在衣食住行没办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她没办法再高贵了。

她不再能顺应自己的兴趣去做一个裁缝,去制造自己拿手的衣裳。

她是一个能干的裁缝,但当人们连面包都不愿卖给她时,她的才能,她的兴趣,她的高贵就失去了价值,她,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去换取那些男人带给她的用来维持生活的面包。

梅琳娜是个很好的裁缝,她自己也喜欢这份职业,但,在面包面前,她的才能变得一文不值。

所以说,人们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然后才能从事创造活动……。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原理复习参考一、单项选择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于(1750年)2、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指出,“凡是从某个观点看来是美的东西,从这同一观点看来也就是善的。

”3、孔子提出了(“里仁为美”)的著名命题。

4、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在立体图形中(球体)最美。

5、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

6、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美的本质)的问题。

7、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文献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8、提出“美在关系”说的美学家是(狄德罗)9、主张“美是主观的”中国美学家是(吕荧和高尔太)。

主张美是客观的代表是(蔡仪)。

10、陶渊明在《诗品》中被列入“中品”,唐人选诗不先杜诗,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是(缺乏时间距离)。

11、认为“美”、“艺术”都没有统一的本质,只具有“家族相似性”的美学家是(维特根斯坦)。

12、美感具有(主观性)。

13、中国传统的“比”、“兴”手法审美心理学上属于(相似联想)。

1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美学中被称为(移情)。

15、西方最早提出“崇高”这一审美范畴的美学家是(朗吉诺斯)16、“小桥流水人家”、“杏花春雨江南”美学上属于(优美)。

17、《麦克白》属于美学上的(性格悲剧)。

18、古希腊著名的喜剧家是(埃斯库罗斯)。

19、“丹青能令丑者妍”这一现象说明(艺术能“化丑为美”)20、艺术品结构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层次是(意象世界层)21、“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出自(人间词话)22、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是(意象的重建)23、(席勒)首先提出了“审美教育”这一概念。

24、古希腊时代,人们对“丑”的态度是(美丑分明,弃丑求美)。

25、《列子。

汤问》载:钟子期听了俞伯牙所弹的琴声后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这种意象是26、“美学之父”是(鲍姆嘉登)。

27、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28、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在平面图形中(圆形)最美。

29、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30、现存文献中,西方最早讨论美的本质问题的论著是(《大希庇阿斯篇》)。

试述马克思美学的美学观

试述马克思美学的美学观

马克思美学观的核心观点是: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通过生产劳动实践创造出符合人类审美需要的作品。

马克思认为,艺术是一种生产,这种生产与物质生产一样,都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

同时,艺术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通过形象、典型、情感等手段反映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马克思美学观还强调了艺术的阶级性。

他认为,在阶级社会中,艺术往往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而被统治阶级则往往被剥夺了创造自己文化艺术的机会。

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人民性,主张把艺术与人民大众的利益结合起来,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此外,马克思美学还强调了艺术的实践性和历史性。

他认为,艺术不是孤立的、纯粹的精神产物,而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密切相关的一种意识形态。

同时,艺术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艺术的形态和表现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对艺术的历史研究和艺术的社会价值的认识。

总之,马克思美学观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审美观念。

它深刻揭示了艺术的本质和社会功能,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看清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审美本质

看清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审美本质

大 众 文 艺183摘要:马克思主义美学是马克思主义审美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审美意识,对构建艺术审美体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美的本质;审美价值;社会意识绥化学院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SJ10003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表现为不同的层次。

美的本质也是如此。

具体地说,美的本质由表及里、从浅到深,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即美的本质论意义、美的根源论意义和美的中介论意义。

一、美是主观的美是什么?这是美的本质问题。

从本质论讲,我同意中国当代美学家吕荧的观点,即美是主观的,“美是人的社会意识”。

为什么美是主观的,是“人的社会意识”呢?美,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对于美的看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同的。

同是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甚至于同一个人,他对美的看法在生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原先认为美的,后来会认为不美;原先认为不美的,后来会认为美。

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这实际上就是说,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就在于它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对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的一种熟悉、反映、判定或评价。

在历史上,西方很早有人就已从与客观事物的联系和关系上提出美是主观的,比如,像朱狄所说,是十七世纪荷兰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美是主观的观点”。

斯宾诺莎说:“假如神经从呈现于眼前的对象所接受的运动使我们舒适,我们就说引起这种运动的对象是美的;而那些引起相反的运动的对象,我们便说是丑的。

”后来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不仅提出美是主观的,是人的感觉或意识,而且他“并不完全否认美与客观事物的秩序和结构有关”,也就是说,不否认美与客观事物之间具有某种联系和关系。

他说:“虽然美和丑还有甚于甜与苦,不是事物的性质,而是完全属于感觉,但同时也须承认:事物确有某些属性,是由自然安排得恰适合于产生那些非凡感觉的。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研究在批判地继续这一脉唯物主义美学思想的基础上,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新世界观”为武器,把这一脉唯物主义美学研究进一步明确地、大刀阔斧地引进了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从与社会存在的关系角度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地提出了美是人的社会意识的思想。

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看艺术美

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看艺术美

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看艺术美【摘要】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人类美学思想史上最先进最深刻的美学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美是显现在感性形式中的人的本质力量,是真善的统一体。

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从人的自我实现角度确认“审美实践”,从“审美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从而认识什么是艺术美,才构成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

【关键词】劳动实践审美欣赏真善美辨证统一一、关于美的本质的思想1、美与人类社会实践密切相关,是“劳动创造了美”。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美和艺术的起源时,高度强调了人类劳动实践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一再指出,“劳动创造了美”,认为宗教、家庭、国家、法律、道德、科学和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态,并且受生产普遍规律支配,强调人在生产实践中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在谈到人的美感时,指出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美感是在劳动中,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形成的。

恩格斯在谈到艺术起源时也指出,通过劳动,人类的手才获得了很大的灵活性,手变得自由了,因此,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而且是劳动的产物。

人脑同样是通过劳动才与猿脑区别开来,变得高度发达。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和体现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和《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两部经典著作中。

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马克思讲:“诚然,劳动是劳动者的直接的生活来源,但同时也是他的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

”这里,所谓“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就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即“审美生产”或“审美实践”。

这种“审美生产”或“审美实践”并不排除客观对象的功利价值、实用意义,它只是更关心更关注人的生命价值、生存意义。

以此为基础,人才能“在活动时享受个人的生命表现”,“在对产品的直观中”“感受到个人的乐趣”,即通过审美欣赏获得美感愉悦、心灵满足和精神安宁。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与文艺创作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与文艺创作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与文艺创作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对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分析和观点,其中包括对美学和文艺创作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文艺创作的角度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如何影响和指导文艺创作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原理是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对于美的发展与变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的物质基础决定了社会的文化形态。

这一观点强调了美的社会历史性和社会功能,对于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文艺创作的社会责任基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观点,文艺创作具有批判与启示的社会责任。

文艺作品应该深入社会生活,批判现实的弊端和不公正,揭示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反思。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创作应该为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做出贡献,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有力工具。

三、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文艺创作中,马克思主义强调真实和生动的表现形式。

文艺作品应该通过对社会生活和人类活动的深入观察,真实地反映社会的方方面面。

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表达不应局限于个体的主观感受,而是应该以阶级和社会的视角来揭示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

四、文艺创作的审美标准马克思主义美学提出了人民大众的审美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创作的价值在于服务人民大众,在于通过艺术的形式来反映他们的生活和追求。

马克思主义美学注重实践性和时代性,认为艺术要与人民大众的实际需求相契合,才能获得真正的价值。

五、文艺创作与社会条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了文艺创作与社会条件的密切关系。

社会的物质基础、生产关系和阶级矛盾将直接影响到文艺创作的发展与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下,文艺作品将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形式,并受到不同的审美标准的影响。

六、文艺创作的途径与方法在实际的文艺创作中,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科学性和思想性。

文艺作品应该在深入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指导下进行创作。

第三专题_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关于美

第三专题_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关于美

3、在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 、
“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手稿〉) 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手稿〉
第三专题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关于 美本质的探讨
(四)美和生活 1、内涵:美作为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 内容的感性形象,实际上也就是表现着一定生活内容的 感性形象。“美是生活”(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 2、外延:美是生活,但并非任何生活形象都是美的。只 有肯定着人的自由创造的活动,肯定着人的目的、力量、 智慧与才能的实现,人在其中能感受到自由创造的喜悦 的那种生活形象,即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表现社会市价 的前进要求,肯定人的进步理想的生活形象,才是美的。 3、变化与发展: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瞬息万变,历史的 长河淘金涤沙,美也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的,永恒的、绝对的美根本不存在。
自然美会随社会变化吗? 两点质疑 善的东西不一定是美的 。 美的基本特征 (二者统一) 客观社会性 具体形象性
第三专题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关于美 本质的探讨
(四)“心理距离”说 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1880—1934) 1902年发表《“心理距离”作为一项艺术因素与审美原 则》的论文,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提出 了著名的“心理距离说”,其观点虽是唯心主义,但在 现代西方美学史是却为人共知,是心理学美学重要流派。
第三专题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关于美 本质的探讨
4、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 、
(1)美的客观性指的是“美的不依赖于被反映被感知的个人主观 )美的客观性指的是“ 的客观存在性质” ;(2)美的社会性并不是指主观性, 的客观存在性质” ;( )美的社会性并不是指主观性,而是强 美依存于人类社会生活,是这生活本身, 调“美依存于人类社会生活,是这生活本身,而不是指美依存于 人的主观条件的意识形态、情趣。 人的主观条件的意识形态、情趣。” ;(3)“美就是包含社会 “ 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着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 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着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 简言之,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现象( 简言之,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现象(包 括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 )。” 括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

浅谈艺术美学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浅谈艺术美学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浅谈艺术美学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布时间:2022-09-28T09:09:24.10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11期作者:李童[导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

李童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50014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

本篇文章从艺术美学的角度,简要分析了艺术美学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讨论了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文艺发展的变化和特征,以及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对于艺术发展的熏陶和影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下,我国文艺创作发展的特点和创新。

关键词:艺术发展;美学;马克思主义一、近代艺术美学的发展变化在我国,当代美学经历了几个大规模的发展阶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美的本质特征问题兴起了一场讨论狂潮。

主要分为四大派,其中包括了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论”、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论”、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论”以及以李泽厚为代表的“社会论”。

由于当时被唯物主义哲学观深深影响,所以大部分倡导“主观论“的派别被标榜为唯心主义而收到批判,“客观论”和“社会论”的观点则受到更多的支持。

尤其是“社会论”还在客观论的基础上融入了社会性维度,认为美的对象既具有客观性,但又并非对象的自然属性而是包含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是“人化自然”的结果。

这种观点后来也被称为 “实践论”,这一派的观点由于融入了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理论,十分新潮又正派,所以在当时受到了更多的认同并且影响更大。

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关于美学的讨论又掀起了一阵浪潮。

此次讨论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思想解放的热潮和西方美学思想的引入,导致关于美学的讨论走向越来越多样化的道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美学命题、美学思想主张和美学研究方向。

这个时候起才真正提出了“艺术美学”的独立概念。

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

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

一中国当代的美学学者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研究美学,认为人类的审美欣赏属于人类社会历史范畴,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但深入考察历史唯物主义,它对美学研究的意义并非像我们原来想象的那样巨大和无比深远,表现在,从它的核心概念、基本范畴——“物质生产”或“物质实践”出发不能正确地揭示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从而从“物质生产”或“物质实践”出发揭示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不构成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

由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历史唯物主义发端于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讲:“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1]从“实践”出发解释“对象”、“现实”、“感性”,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特点与核心思想。

进一步讲,在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这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具体指什么呢?在人们公认的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标志性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这种“实践”给出了具体回答:“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样当然也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因而也能够描述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2]“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3]这就是说,这种“实践”,具体指“物质生产”或“物质实践”。

普列汉诺夫资料[精彩]

普列汉诺夫资料[精彩]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普列汉诺夫被誉为“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对于俄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有机器重要的意义,在他所撰写和编辑的书籍、小册子和杂志上,不仅对民粹主义作了广泛的批判,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知识界取得支配地位,并概略地提出了支配1914年以前的运动的长期战略。

由于认识到俄国多类型混杂的社会经济结构具有独特的和病态发展的特点,所以普列汉诺夫坚持革命必须经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进行。

这也被后来许多国家所借鉴。

在他的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特别强调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成熟思想的贡献,他也是把马克思成熟思想表述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人,并且把这种方法广泛地运用于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而且也运用于语言学、美学和文艺评论的一位先驱者。

今天我们重点要谈的是普列汉诺夫在美学方面的理论。

普列汉诺夫提出的社会发展五项式,即:生产力状况,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关系,社会人的心理,各种思想体系,这些在美学,或者说艺术上的论述都有所体现。

我们小组看的是《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和《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选》。

首先说一下《没有地址的信》,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第一步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艺术起源的成功之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通过对原始音乐、舞蹈、绘画艺术以及它们同生产劳动实际联系的分析,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认为艺术不是起源于“游戏”,而是起源于生产劳动。

作者认为人的本性使他有审美的趣味和概念,而他周围的条件决定着这个可能性怎样转变为现实,而人的本性如果用一个简单的词概括那就是最原始的“模仿”,模仿来源于矛盾,作者通过很多例子证明了模仿倾向只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而这些条件是由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决定的。

作者进一步指出“英国贵族中间软弱的人在无信仰方面模仿强有力的人,那是因为无信仰是一种好风尚,其所以如此,仅仅是由于矛盾,仅仅是作为对清教主义的一种反应——这个反应也就是阶级斗争的结果”,由此作者又进一步扩展开来,在艺术领域中,人的本性(他的神经系统的生理本性)给了他以察觉节奏的音乐性和欣赏它的能力,而他的生产技术决定了这种能力今后的命运。

简述马克思“劳动创造美”这一美学命题

简述马克思“劳动创造美”这一美学命题

简述马克思“劳动创造美”这一美学命题马克思的劳动创造美这一命题,历来为美学界所关注。

本文试图结合马克思的一些经典论述,通过对马克思劳动创造美的原理的梳理和解读,初步说明劳动创造美的基本内涵,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马克思的劳动创造美的含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我们可以从下列两个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劳动创造美的含义。

(一)、马克思劳动创造美的原理。

(二)、马克思劳动创造美的依据。

(三)、劳动创造美的客体。

(四)、劳动创造美的主体。

1、艺术是由实践决定的。

艺术作品的产生和存在是为了反映实践的,也是为了表现人类的社会生活的,而不是别的。

同时,实践的观点还告诉我们,当社会实践高度发达并具有完备意识形态的时候,它就不再是处于生物进化阶段上的人的自然需要的简单满足,而成为艺术生成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马克思指出:“如果把美比做生长着的植物的话,那么美的感性显现或外部对象的生成,就是植物对阳光、雨水、空气、土壤等等生长条件的感觉”。

2、艺术在实践中反映着人类的社会生活。

首先,人类社会生活是多样性的统一体,而艺术则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美的形式。

其次,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审美表现,因而艺术的美学特征就在于它直接地表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性。

3、艺术的社会功能在于揭示和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

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类通过艺术活动表达、交流和传播自己的思想情感、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审美理想的实际效用和目的。

艺术作品能够起到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积极向上的社会作用,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普遍的认同。

二、“劳动创造美”的历史形成。

“劳动创造美”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

马克思说:“但凡具有必要的知识的人,在他们所做的一定的无愧于他们的人类品质的一切工作中,都是美好的;反之,没有必要的知识的人,就没有美好的品质,因此也就没有美好的工作。

”这里马克思将劳动创造美分成两种情况:一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即通过人的实践改变客观事物而获得的成果作为标准来衡量,二是,以人类的审美实践活动,即人在生产和生活中获得的愉悦感受作为标准来衡量。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对文艺领域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理:首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形式,是文化传播和塑造社会意识的重要手段。

因此,文艺作品应当承担起宣传、教育、鼓舞人民的责任。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注重文艺作品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反映了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和阶级矛盾。

因此,文艺作品应当深入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现实,并批判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倡导文艺作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作品应当以客观真实的方式反映现实社会,刻画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表现生活的真实和深刻。

最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注重文艺作品的群众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作品应当服务于人民大众,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因此,文艺作品应当坚持革命性的立场和精神。

1.2 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背景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文化运动。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思潮和文化,从而引进了许多西方文化和美学理论。

这些西方文化和美学理论对中国传统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美学思想的更新和发展。

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现代美学逐渐形成并蓬勃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美学学者积极借鉴西方文化和美学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关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思想,将其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中国现代美学理论体系。

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也受到了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资源。

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背景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可能性的时代背景,它为中国美学思想的繁荣与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广阔空间。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之美学观[整理]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之美学观[整理]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之美学观建环一班摘要:在人类文艺理论史上,历代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考察过艺术的本质与特点,提出过不同的理论主张和思想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论的角度考察艺术,认为艺术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更加突出了艺术创作自由自觉的生产本性,既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又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是人类文艺理论史上的一次历史性变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理论艺术美学的定义文艺美学是研究有关文艺的美学问题和观点。

文艺美学的研究其实可以被理解为美学、文艺理论内在话题的当代延伸,它的任务就是提供一种从内在结构层面观照艺术的具体审美存在特性、审美表现方式、审美体验过程和规律等的特定理论思路、讨论形态。

质言之,文艺美学的定位可以在当代美学、文艺理论的自身问题中获得确立,“学科化”的“文艺美学”实际就是一种当代形态的“文艺的美学研究”。

文艺美学被正式当作一门特定的理论“学科”,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

作为20世纪中国美学接受西方美学学科方法之后在自身后期发展中的一种努力,文艺美学研究及其学科化建构不仅追蹑了现代中国美学的理论意图——把美学的思辨过程延伸进感性形象的文艺活动之中,正是自王国维以来中国美学一以贯之的学理追求之一——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中国美学界对于“美学的中国化”、“美学体系建设”的一种具体回应方式和现实态度。

美学的内容一、美的本质和起源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密切关系。

二、美的规律的理论。

在审美创造基础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是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规律的理论充分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作为审美创造材料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于人类审美创造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概括。

三、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近代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在中国现代美学中有着广泛的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经济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角度考虑文艺的创造和审美,强调艺术作品必须服务于人民群众,以反映和批判社会现实,宣传进步思想为其最高目的,认为美的价值应该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相结合,丰富和美化社会生活。

在中国的美学史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20世纪早期引进,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思想支柱,强调文化产物的阶级性与群众性。

毛泽东更是将这一理论发扬光大,提出“群众路线”的思想,强调人民群众是文艺创造和创意的源泉和初衷,鼓励文艺界人员走向广大群众,与他们紧密联系,深入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思想动态,通过深入到群众中去,寻找创作灵感,树立正确的人民观,唤起人民的文艺创作热情,创造出更符合群众的审美需求的作品。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反对艺术的唯心主义”,即认为艺术必须服务于现实,反映现实生活,与人民生产生活相结合,反对抽象主义、形式主义、唯美主义等思潮,要求艺术不能脱离现实,不应该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应该注重反映和批判现实生活,传递进步思想和价值。

在中国现代美学发展中,这一思想被普遍应用到美学研究中。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艺术与社会建构”“美的社会性”等新概念,强调美学不仅是艺术本身的研究,更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是一种抽象的反映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思想精髓,是一个涵盖广泛的“综合性研究”学科。

同时,中国现代美学界还形成了一些以“文艺批评”“文学理论”“文化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学术领域,这些领域也基本上可以归类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范畴之一,这就让中国现代美学百花齐放,错落有致,充满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学科价值。

因此,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独具风貌的思想理念为中国美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强了学术领域的整合性,同时也为美学研究赋予了更加综合、深入的理性探究,为美学理论体系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

浅谈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在绘画中的价值与运用

浅谈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在绘画中的价值与运用

2021-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艺术画廊。

,。

浅谈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在绘画中的价值与运用杨俊英(成都大学,四川成都610106)摘要:马克思对提出的美学思想内涵让后人有着深刻的思考。

这些思考不仅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影响了中国现当代美学的发展,尤其是现、当代绘画,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理论指导对其影响深远且意义重大。

关键词:感性之美;尺度之美;劳动之美;人与自然;关系之美;绘画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6-0029-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6.015一、前言马克思主义思想一直是伴随人类进步史上重要的阶梯,后世对他的研究也是前仆后继从未停歇,其政治学、经济学的影响无可置疑。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里面的确有关于美学内涵的一些思考。

这些看似不多的思想为我们把握和研究全面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启了一扇窗,也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并与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流行的“实践美学”有着很深的联系,更是对现、当代绘画影响深远且意义重大。

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受老庄哲学和儒、释、道、屈骚、晚明五大主干的影响,是一种“潜在的”、“隐藏的”、“内在的”美学思想体系,以意为美、以道为美、以味为美、以文为美,强调自然的和谐统一、渗透交融。

宗白华先生曾在《美学散步》中提到:“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

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环其中’。

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以‘超以象外’。

”中国的传统绘画主要以线、墨为主,讲究用笔,追求“笔墨精到、琢磨巧妙”的艺术效果,而在色彩上以墨为主,注重墨色变化呈现的丰富效果。

其深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人景融合,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意境。

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主要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观。

1.美学观:马克思主义批评认为,美学是文艺作品和文化现象的研究领域,它强调了艺术的社会基础和符合人民利益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美学关注作品背后的社会经济环境、阶级关系和历史语境,强调艺术作品是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反映的产物。

因此,马克思主义批评通过对作品的社会政治背景、阶级观点、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分析,来对文艺作品进行审视和评价。

2.历史观:马克思主义批评借鉴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认为作品和文化现象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受到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批评通过对历史背景和社会进程的分析,理解作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作品对社会的反应和影响。

历史背景的考察对于正确理解和解读作品的意义、内涵和作品所传递的思想非常重要。

而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历史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强调将作品放在社会历史的背景下进行批评分析,关注作品对于社会、阶级、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反映和批判。

2.阶级分析:马克思主义批评关注作品中的阶级观点、阶级立场和阶级矛盾,分析作品对于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态度和功能。

3.集体创作和群众性:马克思主义批评认为文艺作品应该来自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反映群众的需要和利益。

因此,马克思主义批评强调对作品的群众性和群众性的评价。

4.综合分析和综合方法:马克思主义批评借鉴了多种分析方法,如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以综合的方式来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这些原则和方法论使得马克思主义批评成为一种基于社会历史和阶级分析的文学批评方法,强调作品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历史现实。

马克思主义批评通过对作品的深入研究和批判,试图揭示作品的意义、价值以及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以推动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的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张梦中(天脊中学,山西潞城 047507)[内容摘要]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不构成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

从人的自我实现角度确认“审美实践”,从“审美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才构成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来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美学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物质实践审美实践审美价值审美欣赏一中国当代以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研究美学,认为人类的审美欣赏处于人类社会历史范畴,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但深入考察历史唯物主义,它对美学研究的意义并非象我们原来想象的那样巨大和无比深远,表现在,从它的核心概念、基本范畴——“物质生产”或“物质实践”出发不能正确地揭示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从而从“物质生产”或“物质实践”出发揭示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不构成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

由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历史唯物主义发端于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讲:“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1)从“实践”出发解释“对象”、“现实”、“感性”,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特点与核心思想。

进一步讲,在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这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具体所指什么呢?在人们公认的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标志性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这种“实践”给出了具体回答:“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样当然也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因而也能够描述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2)“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3)这就是说,这种“实践”,具体指“物质生产”或“物质实践”。

由此,我们就可看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根本道理,就是从“物质生产”或“物质实践”出发解释一切思想观念的形成。

因为在它看来,人类的一切思想观念都基于一种“经济事实”,而这种“经济事实”都源自“物质生产”或“物质实践”。

这种核心思想、根本道理有人称为“经济决定论”或“物质实践观”。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还一再重申了这种“经济决定论”或“物质实践观”。

他讲:“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4)“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5)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中,恩格斯还热情洋溢地对这种“经济决定论”或“物质实践观”进行了积极评价和高度赞美。

他讲:“下面这个原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个原理非常简单,它对于没有被唯心主义的欺骗束缚住的人来说是不言自明的。

但是,这个事实不仅对于理论,而且对于实践都是最革命的结论。

”(6)《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进一步把这种“经济决定论”或“物质实践观”作为一大“发现”对马克思的伟大一生给予了崇高评价:“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7)从“物质生产”或“物质实践”出发解释“对象”、“现实”、“感性”进而解释人的思想或观念,包括各种理论或观点,这的确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理论发现和卓越思想创见,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但是,这个伟大理论发现和卓越思想创见也非千真万确没有任何问题。

由“物质生产”或“物质实践”而来的在根本上只是一种“经济事实”而非“审美事实”,我们能从“物质生产”或“物质实践”出发求得对艺术等“审美事实”的科学认识和正确理解吗?在中国当代,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的失败已充分证明,从“物质生产”或“物质实践”出发不能正确地阐释和解决人类审美欣赏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物质生产”或“物质实践”与人类的艺术等“审美事实”之间有联系,但绝非本质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认为艺术等“审美事实”也应从人的“物质生产”或“物质实践”出发来求得解释,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妥的,不得要领,值得商榷!从“物质生产”或“物质实践”出发揭示人类审美欣赏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当然也就不可能构成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实际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他们自己有关实践的思想观点所作的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概括和总结是非常片面的,既不符合他们自己的思想实际,也不符合客观实际!在中国当代,随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指导思想的逐渐确立,这种以“经济决定论”或“物质实践观”为核心思想或根本道理的历史唯物主义在艺术乃至美学领域还带来这样一个根本弊端,即凡是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美学或艺术的伟大思想,人们总热衷或习惯于从“物质生产”或“物质实践”角度予以解读,予以审视。

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有关美学思想的阐释与解读上,并且这种情况迄今没有改变。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劳动、从“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角度解释人类的审美欣赏活动,但是,人们基本上把这种劳动,把这种“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都不加分析地解读为“物质生产”或“物质实践”。

在《美学四讲》中,李泽厚讲:“在美的探讨中,虽然好些人都讲实践,都讲…人的本质对象化‟,都讲…自然的人化‟,其实大不相同。

有的是指意识化,讲的是精神活动、艺术实践,有的是指物质化,讲的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我讲的…自然的人化‟正是后一种,是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生产,即实实在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我认为这才是美的真正根源。

”(8)在这段论述中,李泽厚先生批判了朱光潜对“自然的人化”的错误理解,明确提出所谓“自然的人化”就是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李泽厚先生开创的“实践美学”,正由此而来。

朱狄先生讲:“正如《手稿》并非是美学著作一样,马克思是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出发来讲美的规律的,而并非是从审美活动出发来讲美的规律的。

这里所指的…生产‟,并非指艺术生产,而是指物质生产。

”(9)陆梅林先生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崛起》一文中指出:“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即已初步形成物质生产实践观。

关于唯物史观和新美学的基本前提的思想,就是从这部《手稿》生发滥觞起来的。

马克思的这种唯物史观的思想,在此之前即露端倪,唯在这部《手稿》中发挥得比较清楚。

……他在探讨事物的这种发展过程中,又把物质生产的劳动实践归结为事物的始因。

”(10)“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无疑是指物质生产来说的。

”⑾在《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一文中,郑涌先生讲:“马克思把劳动作为物质生产活动,通过考察人和自然界的实践关系和理论关系,揭示了美感的物质前提。

他的结论是,美感的发源地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

”⑿“马克思在《手稿》中,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把劳动看作是人类的物质生产。

物质生产是精神生产的前提,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因此,包括艺术等在内的精神生产,也只有在人类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科学的揭示。

艺术的研究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应当是以经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为前提的。

”⒀“审美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产生于人类的物质生产中。

”⒁结果,这种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关劳动或“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严重曲解和根本误读,使我们白白丧失了一次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获得一种科学的和符合实际生活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机会,丧失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马克思有关艺术或美学的正确的思想观点完全变得非驴非马、不伦不类,丧失了自己的固有特点和本来面貌。

二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在哪里?笔者以为,从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角度确认“审美实践”,再从“审美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构成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这些也才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有关劳动或“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诸美学论述的本来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把他们自己有关实践的思想观点概括和总结为以物质实践为基本范畴和核心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显然是没有考虑与顾及马克思的这些重要的美学思想的。

我们必须重新认识马克思,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美学,我们有责任在21世纪恢复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来面貌,找到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客观地讲,马克思没有专门的美学著作,没有用概念的系统来阐述一个美学思想体系,这种情况,造成了马克思的美学思想、理论在概念的表述上有一定的不足与缺欠,给我们的认识与解读也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但只要我们认真梳理、深入研究,我们还是可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美学的基本思想,我们不能说有一个概念表述的思想观点才叫理论,缺乏这种特点的论述与看法就不成其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