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湖北省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教学设计新部编版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湖北省初中语文青年教师
优质课竞赛
教学设计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5年11月于武昌水果湖)
目录
A组【现代诗歌组】:
B组【古代诗歌组】:
《乡愁》教学设计
张湾区实验中学杜海霞
【选点说明】
《乡愁》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诵读欣赏的名篇,诗人用一连串充盈着生活性的意象、一连串平淡中透露出深情的比喻缀成了一连串凄美绝伦的乡愁。

乡愁是诗人成长的足迹、是游子思乡的行吟,是风雨沧桑中历史车轮留下的印痕。

我们应该让学生感悟这段人生,体味这段历史。

【策略说明】
1、通过读中悟,悟中读,反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2、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中,很难体会乡愁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由浅入深的激发学生的乡愁体验。

3、把课堂还给学生,尽可能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验,肯定学生的思维火花。

4、让学生学会写,从简单的一句话开始模仿诗歌用意象托物言志的方式,开始诗歌的创作,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

【过程设想】
1、学习诗歌必须能有感情的朗诵出来,我将诵读教学贯穿整堂课的始终,诵读分为这三个层次第一层读准字音,流畅朗读;第二层把握感情基调语速,掌握基本技巧;第三层深入理解诗歌,了解写作背景,激情朗诵。

2、《乡愁》这首诗歌语言明白晓畅,比喻生活化,是学生学习写诗歌的好的素材和范本,让学生从一句话开始写诗歌,克服诗歌写作的心理障碍,学会写诗。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诵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能够通过赏析诗歌中的字词来体会诗歌的意蕴。

3.能够展开联想想象,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乡愁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诵读指导流畅朗读
1、读准字音指名朗读正音正字
2、指导朗读
诗歌重在朗读,那么朗读应该注意的问题有:感情基调、语速、节奏、重读。

3、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朗读技巧,全班齐读,教师评价,指正。

二、体味诗情激情诵读
1、作者介绍,写作背景。

2、乡愁是什么意思?(对亲人家乡的思念)四节诗歌,诗人思念的对象一样吗?表达的情感一样吗?
3、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找出他对那里做了改编?你觉得那首诗好,好在那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然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小时候
乡愁是对妈妈的思念(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对妻子的爱恋(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对亡母的悼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对祖国的眷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预设1: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的形象,更有感染力。

预设2;我们保留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去掉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行不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然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再次指导朗读,四个叠词要倾注感情)
诵读指导:邮票虽小,却承载了母子深情;船票虽窄却联系着夫妻之间浓浓的恋情;矮矮的坟墓盛不下生死离情之痛;海峡虽浅,隔断的思乡哀愁却是如此之深。

所以这几个形容词不但不能去掉,读的时候,还应该重读出来。


4、比较朗读比一比看谁读的好.
5、听录音谈感受.
三、放飞想象抒写乡愁
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四、小结诗歌再读乡愁
板书设计:
乡愁








【教师简介】
汪会敏,大学本科,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湖北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会员。

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获咸宁市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

辅导学生在国家、省、市级作文、阅读竞赛中多次获奖;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和案例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并发表。

从教理念:爱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创新是教育的希望。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咸宁实验外国语学校汪会敏
【选点说明】
引导学生借助意象品赏诗歌,让学生抓住诗中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深入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从而让学生对诗中质朴鲜明,既独特又贴切的意象有准确的体悟;让学生在深入品读中体味语言运用的精妙;通过了解时代背景加深对诗歌内涵的体会;带领学生通过反复有感情地诵读,体会节奏和韵律,并在诵读中感悟情感。

【策略说明】
力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具有初步的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尽量起到教一课而带全面的作用,引领学生以本课为范例,在品悟中习得方法,培养学生对现代诗这种文学体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欣赏力。

利用讨论点拨、多向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对诗歌与思想有深刻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品赏诗歌的能力。

通过诵读感悟,使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运用联想想象,品味诗中的意象之美。

【过程设想】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的意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感知诗中意象特征,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积累诗歌欣赏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静听朗诵,走入诗境
三、精读品味,把握意象
(一)品读第一节
1、把握意象
在这节诗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湖北省天门市蒋场中学郭妮
【选点说明】
《我爱这土地》是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首诗。

诗人化身成一只鸟,形象地抒发了“我”对祖国深沉的爱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学习这首诗歌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我爱这土地》是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写下的一首悲愤深沉的诗,它是现代诗歌史上广为传诵的抒情名篇。

第一节,诗人把思想情感寄托在“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上,间接抒情,是情感的蓄积;第二节,诗人直抒胸臆,明确表达了“我对这土地(祖国)爱得深沉”的心声,直接抒情,是情感的迸发、升华,从而,让情感水到渠成地轰然而出,让诗意层层递进。

《我爱这土地》是七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首现代诗歌。

一般的,诗歌是通过具体描写的意象来表情达意的;本诗的表现方法主要是象征:这样,学习本诗就不能不提到“意象”和“象征”。

专家告诫我们,语文课上要少提概念,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根本不懂得它们,因而,在课堂上用最巧
妙的方法和最短的时间让七年级的同学们初步认识它们是必要的。

基于这首诗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它自身的特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中“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设身处地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要求,根据本单元要求“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形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取向:
【学习目标】
1、领会诗歌主旨,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初识诗歌意象,能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3、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领会诗歌主旨,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难点:初识诗歌意象,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策略说明】
本节课的学习设想是板块行进,以读代讲、以读促赏。

所谓“板块行进”,就是教学环节采用初读、研读、仿写三个步骤,让学生的情感经历点燃、燃烧、升华三个阶段,使课堂成为熏陶的熔炉。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主线,“以读代讲,以读促赏”则是学习本诗的最佳选择,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意,在诵读中赏析诗歌,来达到当堂理解主旨、领会情感、了解技法、背诵诗歌的目的。

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我将采用整体读、部分读,集体读、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赛读、男女对读等多种朗读方法。

在研读部分,老师先引领,授之以渔,然后由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对两个概念,采用微课和齐读课后习题题干的形式,既是一笔带过,又让学生有所了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期将学生带入情境,达到最佳效果。

【学习设想】板块行进;以读代讲,以读促赏。

第一板块:初读诗歌,点燃激情;
第二板块:研读诗歌,燃烧激情;
第三板块:仿写诗歌,升华激情。

【学习程序】
第一板块:初读诗歌,点燃激情。

1、故事导入,走近诗歌。

2、简介背景,点燃激情。

由“1938年11月17日”引发,播放背景视频,老师深情解说。

3、范读诗歌,酝酿情感。

①出示标有全诗节奏、重音、停顿符号的模块,略作解读。

②配乐范读。

③学生挑战老师,朗读,评点之后领读部分诗句,启发学生领会朗读情感。

4、初读诗歌,整体把握。

①诗中直接表明作者心迹的两行诗是——请读出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②对这两行诗(第二节)的理解: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个字是——爱。

如果用一个短语概括,这三个字是——爱土地。

③再读第二节,第一遍,女生问,男生答;第二遍,男生问,全班答,在读中进一步领会。

第二板块:研读诗歌,燃烧激情。

1、教师引领,授之以渔。

①初识意象
(1)由本诗具体描写的事物引出诗歌意象之后,用90秒微课让学生初识意象。

本诗描写的具体物象
鸟土地河流风黎明
诗歌的意象
诗歌意象=具体物象+诗人的思想情感
意象:“象”是指事物的具体形象,也就是物象;
“意”是指作者寄托在事物形象上的思想情感。

(2)“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含义是什么呢?
我这只饱经磨难的鸟要竭尽全力去战斗,要为我深爱的土地奉献一切。

(3)通过“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种意义的表
现手法叫象征。

②授之以渔。

·赏析本诗意象的方法和步骤。

a.找出写某一意象的诗句,
b.再找这一意象的修饰语,
c.深入理解修饰语的含义;
d.然后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赏析。

另外,探讨一下朗读的情感。

2、合作探讨,展示交流。

①合作探讨。

(1)分四组讨论:一、二组探讨土地、河流;三、四组探讨风、黎明。

(2)每组选派甲、乙两名代表按老师提示的方法设问作答,其中甲代表是设问方,乙代表是解答方。

②展示交流。

(1)“土地”的象征意义是——象征生我养我的地方,她象征祖国。

(之后朗读本句)
(2)“河流”的象征意义是——象征中国人民和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之后朗读本句)
(3)“风”的象征意义是——象征中国人民和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之后朗读本句)
(4)“黎明”的象征意义是——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象征必胜信念。

(之后朗读本句)
(5)分两组赛读第一节。

3、归纳全诗,背诵积淀。

4、①主旨·技法。

爱土地爱祖国(象征)
②背诵积淀。

参照本诗的抒情思路及结构示意图读背诗歌。

把思想情感寄托在鸟、土地、河
一节间接抒情
流、风、黎明身上,是情感的蓄积。

诗意层
诗人直抒胸臆,明确表明了自己爱层递进
二节直接抒情
祖国的心迹,是情感的迸发,升华。

第三板块:仿写诗歌,升华激情。

1、仿写诗歌。

①交代方法;②激情仿写;③交流展示;④鼓励评点。

2、课堂小结。

附: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象征
【教师简介】
李晶,女,教育硕士,武汉第三寄宿中学语文教师。

汉阳区优秀青年教师、教科研先进个人、双创双满意教师。

市、区优质课一等奖。

教学中,善于反思、注重实效。

从教十三年,连续八年把关毕业班,中考成绩优异,多次获“中考达标之星”、“中考贡献奖”等称号。

业务上,乐于学习、勤于钻研。

主讲市级、区级比赛课研讨课18节次;积极撰写论文参与论文比赛,在全国核心期刊等各级杂志发表论文及论文获奖21篇,其中国家级论文比赛一等奖2篇、二等奖1篇;积极投身课题研究工作,其中国家级课题两个(“语感与诵读研究”、“少教多学与写作准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武汉第三寄宿中学李晶
【选点说明】
1.关于作者: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他创作高峰期的时代被文学评论家称为“艾青的时代”。

2.关于作品:这首小诗,体量虽小,但却具有相当于核弹头般磅礴的能量,震撼着一个时代,激起了广泛的共鸣。

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领会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3.教学切入点: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意象,领会诗人深沉的情感。

在现代诗中,诗人主要从自然以及生活中选取物象于作品中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些物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用心去体会这些意象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体会诗的意境。

现代诗教学,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

深入挖掘诗歌中的情感因素,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诗歌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在学习中“入情”,在“入情”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的目的,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的效果。

【策略说明】
1.资料导入
在诗歌教学开始,我们可以利用在情感教育中相关的内容,引领学生进入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热情的目的。

2.朗读指导
《文心雕龙》中有言: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现代诗语言精炼,含蓄,有丰富的意境,能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反复诵读也就成为有效的手段。

诵读有利于学生去理解诗美,感受诗美。

语文教学正是运用诗歌教学来感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纯正趣味提高文学素养的目的。

诵读就成为不可忽视的环节。

在教学实践中,以示范朗读--学生模仿--自由朗读--学生试读---学生齐读的教学流程来进行诵读这一环节的教学。

3.小组合作
利用小组合作,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达到教是为了少教不教的目的。

4.迁移拓展
引导学生由这一篇文章,联系到那个时代的这一类文艺作品,最后拓
展到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一大批知识分子,他们是民族的脊梁。

从而达到以此开拓学生视野,深化学生思维的目的,并且使学生能够深切领悟到炎黄子孙的爱国情怀、使命感和责任担当。

【过程设想】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诗歌,理解本诗意象,领会诗人深沉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由我们国家盛大的阅兵式导入。

2.回顾77年前,我们祖国的样子。

(提供相关的时代背景的资料。


3.揭示课题——《我爱这土地》
(设想:借抗战七十周年阅兵激发学生兴趣并进行时代对比。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
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诗歌,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互读
4.互读互评
(设想:通过教师示范和反复朗读,初步感知诗歌情感内容,为后面深入学习打好基础。


三、共研释疑
(一)诗人爱怎样的土地?
1.默读诗歌,诗中哪几句在描述诗人所爱的土地?
2.品味事物背后的深刻含义。

(暴风雨河流风黎明)
3.小组讨论。

先各自作批注,完成后,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体会。

4.指导朗读这四句诗。

(二)诗人怎样爱这块土地?
1.诗人是怎样去爱这块土地的呢?他为这块土地做了什么?
2.为什么诗人将自己化作一只鸟呢?而且是一只喉咙嘶哑的鸟呢?
3.揣摩写鸟的四句怎样读出情感来。

4.八行诗后还有一节,这节诗有什么作用?
5.全诗朗读展示
(设想:形成两个主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的意象内涵,从而更好地领悟作者情感,并通过朗读指导表现出来。

)
四、迁移拓展
1.一个人:其实,在那样一个灾难深重的时代,深爱自己这方热土的岂止
艾青一人?
这是当时被誉为“时代鼓手”的诗人田间的作品《假如我们不去打仗》:(PPT投影)
2.一群人:不仅仅是“忧郁的诗人”艾青、“时代的鼓手”田间,还有那掀起万丈狂澜的《黄河颂》、那力争上游的《白杨礼赞》、那风在吼马在叫的《保卫黄河》、那激荡人心的《义勇军进行曲》……(PPT投影)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这就是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和爱国者的良知、责任、使命和担当!
3.一类人:回溯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其实在每一个时代都不乏这样的一群人……
(PPT投影)
(设想:由这一首诗迁移拓展,由点到面,由这一个到这一类,由一个知识分子个体,到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群体,再到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一群人。

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到这一类作品中所贯注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附板书设计:
责任
担当
【教师简介】
周雯,女,31岁,中共党员,仙桃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学士学位,湖北省普通话测试员。

现任教仙桃第一中学。

获奖经历:2006年在武汉市中小学书信大赛活动中所辅导的学生荣获初中组三等奖;2007年在校举行的优质课比武中所授《海燕》荣获一等奖;2008
年在仙桃市教育系统青年教师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010年在全市中小学电教“五优”评选中课件《说屏》荣获二等奖;2010年荣获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暨湖北省中小学生作文(惟乐杯·2009——2010年度)优秀指导老师奖;2013年第十届“楚天杯”帅作文大赛获得“优秀指导老师”奖;2015年荣获仙桃市第二届语文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方案
仙桃市第一中学周雯【选点说明】
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

本课虽是诗歌,但是它的第一部分有一定的叙事性,而且天真的孩子气流于字里行间,所以,学生在内容的理解上应该不会太困难,反而叙事的情节对初一的孩子来说会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我选择了这篇现代诗。

【策略说明】
《在山的那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

文中抒写了作者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就要一次次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这一过程是艰辛,艰难、痛苦的。

但对理想的呼唤,信念的支持,使人不畏长途跋涉。

诗人要告诉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虽然漫长,但只要百折不挠地艰苦奋斗,理想终将会实现。

本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各种策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

教师点拨、合作探究、交流感受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采用教师评价、拓展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过程设想】
(一)创意导入——吟咏
1、走进咱们水果湖二中,我立即被这里所吸引,特别是耀眼的校徽在阳光下熠熠闪光,一个大大的问号盘旋在我的脑海,这有书有花还有钥匙的校徽想要对我们诉说什么呢?所以,趁这个机会,我想请教下我们水果湖中学的同学们,这校徽象征着什么呢?
2、教师范读
3、读准字音
4、读准节奏、读出韵律
(二)朗读指导——悟情
1、概括诗的内容
朗读诗歌不仅要正确流利,更要感情饱满,下面就让我们先来通过理解这首诗的内容从而梳理诗人的情感。

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呢?(海)(板书山海)
2、自由读
诗歌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我们读诗的时候要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抚摸诗人的心灵,获得美的艺术感受。

请同学们找一找:诗人的情感在诗作中是怎样变化的?请同学们在相应的诗句旁边用笔写上作者的情感,并带着感情大声地朗读相应的句子,可以边读边讨论。

3、举例
我举个例子:我们一起来看第一部分。

①你们觉得这一节作者的感情如何?(好奇、向往)②你怎么看出来的?(痴想,说明了对山那边的向往。

)③我们怎样读出好奇和向往呢?(语调上扬)④好的,读出天真向往之情,你能试一下么?
同学们明白如何做了吗?在诗句旁标上作者的情感,带着感情自己读
一读。

(学生独立思考并试读)
4、通过朗读交流作者的情感变化。

明确:
小时候:向往好奇受挫折:失望委屈
长大后:坚定自信见大海:自豪惊喜
5、全班配乐齐读
(三)知识整合——明理
1、揭示诗中“山”和“海”的象征意义
“是啊,人们啊,请相信——”诗人告诫我们要相信什么呢?山代表着什么?海代表着什么?
2、学习“象征”这种艺术手法
这种用具体事物来代表抽象道理的手法叫象征。

我们能不能用其他事物来象征“山”、“海”或者“困难”?
3、品味语言,找出渲染“山”多的诗句,体会意象。

理想的实现是一帆风顺的吗?有哪些困难?作者是如何战胜的?(生默读课文后全班交流)
4、作者反复渲染了长大后翻过很多座山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了突出追求理想的道路曲折而漫长,从而突出理想和信念的作用。


5、归纳主旨
诗歌常常有象征意义,本诗也不例外。

这首诗第二部分不停地渲染困难之多,他其实是在表达一种信念,告诉我们一个哲理:它用大海象征理想,用群山象征困难重重,用爬山象征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就终将会实现。

6、齐读
(四)拓展小结——励志
1、人们啊,请相信——只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就能找到成功的钥匙!
同学们,你们能仿照老师这种方式,也写两句激励人们战胜困难的话吗?最好能用象征物来写,你看例句中的“钥匙”,就是你们校徽中的一个意象。

2、生自由书写并交流
3、理想的实现就不能是一帆风顺的吗?人生是丰富多彩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也许会让理想的实现一帆风顺,你们同意吗?如果是一帆风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