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太龙小学品德学科何国才参评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谈优化品德教学,开发校本资源之我见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重要的课题:深度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全面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从课堂走出去,从课外走进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课程资源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作用日益凸显,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将直接关系到该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并影响其教学效果。
《品德与(生活)社会》新教材为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而我们重庆万州又是历史文化古城,人文、自然的资源优势明显。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厚的人文历史,丰富的民间传说,以及各种各样的纪念场馆、特产特色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是最富价值的课程资源。而这些地域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必定使品德教学的载体更贴近实际,实施更顺畅有效,教学更焕发生命的活力。
利用品德教学的平台,让学生感受地方资源带来的快乐;同时,开发和利用这些地域资源的教学功能,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做出积极的推动作用。那么我们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好万州这一本地课程资源呢?
一、品自然风光
在万州,有许多宝贵的自然资源,辖区内资源丰富,有神奇的潭獐峡;有誉为“亚洲第一瀑”的青龙瀑布,还包括仙女滩瀑布、鲸鱼口瀑布等多个瀑布,以及青龙河、水帘洞、白鹭栖息地、黑马崖、陆安桥、白莲教遗址、瀼渡电站、葵花古寨、古栈道、三仙洞等等多种类型的自然景观;省级自然保护区王二包;万州古老的建筑——西山钟楼;举世瞩目的三峡库区平湖风光。在品德教学中有意识地带着学生走出校园,亲近大自然,鼓励他们去观察、思考、体验、感悟,可以使学生在自然的生活参与中受到美的熏陶,得到启迪和教育。
例如在教学《可爱的家乡》时,老师通过实地考察,针对教学的实际把学生带到春意盎然的山水间,在充满童趣的“捉迷藏”游戏中引导学生观察那里的一草一木,欣赏群山染绿的美丽景象。而后在课堂上老师将万州优美的自然风光资源,尤其是三峡库区175蓄水后万州城的美丽风光做成课件让学生欣赏,、并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进行解说,在此过程中为自己是万州人而感到自豪。
二、寻名人足迹
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么能够温和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心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
的。在万州,历代名人辈出,历史遗迹众多。有三国东吴大将甘宁将军、现代诗人何其芳……广为人民传诵的名人故事,这些都是万州人民的一笔巨大财富,理所应当为下一代人所学习与传承。对人物的不平凡事迹的了解、认识,能激发孩子们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懂得人人都有为家乡出力的责任。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具有特色的古今伟人图片,他们身上所发生的故事离我们所任教的学生的真实生活非常遥远。象鲁迅、雷锋这些人,学生不甚了解,有的也只是借助课外阅读得到的一点零零星星的模糊的认识,其实,对处在农村的学生来说,这也还是一种奢望。因此,我们必须就地取材,深入挖掘地域资源,尝试用更真实、更鲜活的素材来进行教学,争取让课堂更贴近学生、更贴近学生生活。只有有了学生的心灵震撼才会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学生也才会对家乡、对人民的爱和钦佩油然而生。
例如在教学《大师成才的故事》时,指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名人,搜集有关“大师”的故事,寻访大师成长的足迹。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就会现时地了解身边的大师。如:万州举重冠军钟国顺,1990年入选省举重队,1993年入选国家青年队,2000年世锦赛获得冠军。还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去了解现代诗人何其芳的成长历程,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去收集本地高考状元的成长过程。由此,引导学生学习大师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同时激发学生对自己成长的向往和憧憬!
三、叙民间故事
沉闷、机械化的品德课堂就犹如一潭死水,既无学习的乐趣,也缺少真实的收获。整齐划一的教材内容让学生感觉遥不可及,只会是人云亦云,机械的掌握课本知识。为了让学生爱好品德课,学好相关知识,我们可以利用丰富的本地民间传说,用身边的民间故事贯穿于学习过程之中,这样就可以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可感、可识、可知。
例如在教学《多彩的课余学习》时,根据需要,穿插了本地耳熟能详的万州民间故事。如:《万州九五惨案》《钟鼓楼的传说》《天仙桥的故事》《七星山照明月的传说》《巴阳峡的故事》《大贵石的来历》……当这些趣味横生的故事出现在学生学习中时,学生就会把日常生活中景物与此相连,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得到极大地调动,再借助老师的深层引导和激发,学生就会透过故事看到更深远的东西,提升道德认知,培养道德品质。
四、研地方特产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造就了不同的特色产品,地方特产往往又
反应了一个地区的生活习惯与文化品质。根据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去寻找家乡特色,研究家乡特产,介绍家乡特产,以便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家乡,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家乡特产知多少》时,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围绕“红橘---万州大红袍”或者“万州烤烟”、“万州猕猴桃”、“新田向葡萄”等这些主题,分组细化,调查万州大红袍、白磷烟、猕猴桃、葡萄等的种植、管理、采摘、包装、销售、成名的原因……通过研究,学生不仅领悟了“万州大红袍”、“白磷烟”、“猕猴桃”、“向葡萄”作为家乡的特色产品,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深深感受到家乡独特的产业文化。还可以以“万州榨菜”这一特产,让学生去调查、讨论。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我们也可以从“万州烤鱼”、“万县面”等这些家乡特色佳肴入手,让学生充分去品尝、去调查了解其特色文化,从而明白万州的发展。
五、明传统习俗
“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体会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之一。在万州,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民俗,表现出了极强的地域特色。端午节万州人多要做糍粑、包粽子。立夏时值农忙,农俗有吃烧饼、栽秧酒的习俗。在万州农村里还有过端午的典故,通常是农历的五月初五。这天家家门上都要挂上采摘的端午薅,以避瘟神。每年中秋节都要吃月饼赏月,并且在晚上还要去好友的农家地“偷”菜(农产品),以图减少生疮害病,等等。
如在教学《民俗民风大观园时》时,课前安排采风,搜集了解,选择熟悉的生活经历与生活习俗,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介绍或演绎。师生共同感受传统习俗的魅力,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实际,产生亲切感,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培养探求学习的兴趣,自觉树立保护意识。
六、从生产劳动
万州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腹心之地,多以农为本,“食贫不轻改业”,民谚有云:“衙门钱,一蓬烟;生意钱,六十年;种田钱,万万年。”生产习俗大多反映农村耕作。我们所教的学生虽然生活在农村,可随着他们在父母心目中地位的日渐升高,他们对劳动却变得越来越陌生。很多学生将劳动曲解为仅仅是扫扫地、洗洗碗、烧烧水等,缺乏对农村艰苦生活和繁重的农活的真实体验。为此,学校品德教育应抓住农村所特有的田间情境,利用夏秋两季农忙时间,让学生从课堂走进农田,把在课堂里学到的东西带进农田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