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二年级数学下册《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小蝌蚪的成长》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减法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计数器”等操作,引导学生理解三位数减法的计算原理。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体验数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感受数学的美妙之处。

2、通过逐步计算,计数器等方法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连续退位”。

四、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课件3,4)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无法进行,此时教师出面讲解新内容。

(课件5)教师讲解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法。

(课件5)师:同学们在进行竖式计算的时候可以发现,当你第一次退位之后,后面的又不够减了,这时候怎么办呢?让我们来学习连续退位的减法计算。

在计算减法时,凡是不够减的,都向前一位借“1”即可,但是记住,每一次借“1”之后,被借的那一位必须减去1。

在计算412-89时,我们先像之前学过的那样,相同数位对齐,相同数位相减,先从个位开始,2-9不够,2向十位借“1”,12-9=3,此时,十位剩下0,0-8不够减,再向百位借“1”,10-8=2,此时百位剩下3,所以答案是323。

(课件6)师:以上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让我们看到第二个问题。

西池塘有多少只没有变成青蛙?生:514-126师:同样地,我们要来探索如何计算出这个式子的结果,依然是刚才的三种方法,这次直接请同学们上来演示。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请学生上台进行逐步计算,计数器演示,(课件6,7,8)前二种方法学生已经掌握,教师只需讲解。

对竖式计算,对学生忘记退位的情况进行纠错。

(三)巩固练习(课件9)他们做的对吗?跟同伴说一说。

521 482-41 -178 111 314(课件10) 1、画一画,填一填,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蝌蚪的成长1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蝌蚪的成长1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蝌蚪的成长1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小蝌蚪的变化,理解数学中的变化规律。

2.能够简单应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3.能够表述小蝌蚪的成长变化,并运用相应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

教学重点
通过小蝌蚪的比较,掌握数学中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小蝌蚪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及步骤
1. 引入
学生们已经学会了加减法,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变化规律。

请大家先观察一下这些小蝌蚪,看看有什么不同。

2. 分组讨论
学生们分组讨论,找出小蝌蚪的不同之处,记录下来。

老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们,帮助他们理解小蝌蚪的变化规律。

3. 讲解
请学生们将记录下来的不同之处分享出来,老师可以辅助加强学生们的认知。

并阐述数学中的“变化规律”,并向学生们介绍这一知识点的应用场景。

4. 计算练习
让学生们通过加减法,计算小蝌蚪的增长情况,并用数学语言表述。

例如,假设小蝌蚪初始体重为2克,第一天增重了1克,第二天增重了2克,第三天增重了3克,求小蝌蚪三天后的体重是多少克?
5. 总结
在本节课的最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实施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学生们理解了数学中的变化规律,并加以应用。

在计算练习环节,学生们对于加减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运用到了语言表达能力。

思考
本节课中,学生们通过小蝌蚪的变化,融合数学知识点,既增强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数学素养,培养数学能力。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小蝌蚪的成长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小蝌蚪的成长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小蝌蚪的成长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成长需要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以及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如数量、大小、形状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来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展示,分享自己对小蝌蚪成长过程的理解和发现。

1. 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及其变化亲爱的学生们,你们是否曾经观察过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呢?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小蝌蚪的奇妙成长之旅,并了解它们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这不仅是一次生物学上的探索,也是我们数学学习的有趣旅程。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卵、蝌蚪、变态期和青蛙四个阶段。

小蝌蚪从卵中孵化出来,这时候它们非常微小,需要依赖水中的浮游生物来获取营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开始长出后腿,进入变态期,最后变成青蛙,开始陆地生活。

在成长过程中,小蝌蚪的形态和习性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从卵孵化出来的初期,小蝌蚪的身体非常微小,它们的身体会逐渐变大,尾巴也会变长。

它们的习性也会发生改变,从水中的浮游生物转变为捕食者,学会捕食水中的昆虫和其他小型生物。

这些变化都与我们的数学学习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关于生长、发展和变化的知识。

在探索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及其变化时,我们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

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小蝌蚪的身体长度和尾巴长度来练习长度的测量;通过记录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学习记录数据的技巧;通过比较不同时间段小蝌蚪的变化,学习比较和观察的技能。

这些数学技能在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实践和应用。

2. 学习使用数学语言描述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数量变化在小蝌a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其明显的阶段性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生理特征上,也体现在数量上。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将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语言来描述这些数量变化。

学生们需要了解小蝌蚪的生长周期及其关键阶段(如卵、蝌蚪、幼蛙等阶段)。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小蝌蚪的成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比较大小、加减法等数学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比较大小、加减法等基本数学知识,但在实际应用中,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但在团队合作中,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鼓励。

此外,学生对动物的成长过程充满好奇,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使用长度单位,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熟练掌握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学会关爱动物,懂得成长过程中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度单位的运用,加减法运算的熟练掌握。

2.难点: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长度单位和加减法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小蝌蚪的成长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数学知识。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培养沟通能力及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小蝌蚪成长故事的课件,长度单位卡片,实物道具。

2.学具:学生作业本,彩笔,剪刀,胶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小蝌蚪的成长故事,引导学生关注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小蝌蚪成长过程中,涉及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

引导学生认识和区分这些长度单位。

3.操练(15分钟)设计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长度单位比较物体的大小。

如:用卡片表示小蝌蚪的生长长度,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较、排序。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观察实物道具,如小蝌蚪的图片,用彩笔在作业本上表示小蝌蚪的成长长度。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小蝌蚪的成长》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小蝌蚪的成长》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小蝌蚪的成长》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加”的概念,会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能够正确地读音认字、会书写数字、辨别数字大小及其分类。

3.能够理解数的数量变化与数的表达方式的变化之间的联系。

4.能够正确地使用数量词指数词。

5.能够掌握减法的概念和使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使用,阶段性评价。

2.教学难点:数的数量变化与数的表达方式的变化之间的联系,如何正确地使用数量词指数词。

三、教学过程及教案1. 导入(5分钟)教师准备一份小蝌蚪成长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从而引出今天学习的主题。

2. 提出问题(10分钟)教师将图片上的小蝌蚪数量逐渐增加,然后提问:1.有几个小蝌蚪?2.再来几个小蝌蚪,是不是变成十个了?引导学生思考增加和减少的概念,引入数学加减法。

3. 讲授数学知识点(20分钟)3.1 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教师通过小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让学生跟随视频做一些练习。

3.2 数的表达方式与数量变化教师通过举例的方式向学生讲解数的表达方式与数量变化的联系,例如把两只小狗和三只小狗组合起来,变成了五只小狗。

3.3 数量词指数词的使用教师通过数学书的案例向学生介绍数量词指数词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演练。

4. 数学练习(20分钟)教师让学生自行练习,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的提问,并鼓励学生互相解答,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5. 练习检查(5分钟)教师通过抽取名字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数学知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再次强调数学知识点,并进行简单概括,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利用形象的小蝌蚪图案和数学实践讲解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尤其在机构教育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点,尤其是在幼儿园和小学初中的数学教育中应该注重在生动有趣的方式与学生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最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小蝌蚪的成长》说课稿

最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小蝌蚪的成长》说课稿

小蝌蚪的成长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小蝌蚪的成长》(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教材简析:本节课属于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数的运算部分,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减三位数的不退位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再教学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退一当十”的算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掌握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体会数学的价值。

4、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

5、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退一当十”的算理提高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教学准备:计数器、课件二、说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说教法:1、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创设从事探索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四、说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主要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的过程,获得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说过程:(一)创设情境你知道吗?在100只蝌蚪中,一般只有20只左右会变成青蛙。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数的排序规律,学会用小于、等于、大于来描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类,分析数的大小关系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的大小关系的基本概念,通过数的排序来理解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掌握小于、等于、大于的符号。

2.教学难点:大于、小于符号的理解和应用,因为初学者很容易混淆两个符号的意思。

三、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在教学之前,引入一个生活场景,利用小蝌蚪的成长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合作学习,互动探究:通过互动形式的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分析问题,产生想法。

3.师生互动,全面评价:通过及时的回答问题和互动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综合评价。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10分钟)1.根据小蝌蚪的成长情境,通过照片或画面展示小蝌蚪的成长历程,引发学生话题,鼓励他们谈论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2.由学生自发说出数的大小关系,如“4比3大,3比2小”,培养他们分类、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2. 新课讲解(10分钟)1.让学生思考“大于”、“小于”这两个概念的意义,如“3大于2”、“2小于3”,请学生说出比较符号。

2.让学生自己尝试比较数字的大小,并对没理解的地方进行解释,强化“大于”、“小于”的概念理解。

3.通过老师和学生合作将数字排列起来,比较大小,总结出比较规律。

3. 课堂练习(15分钟)1.给学生规定30秒,让他们比较三个数字的大小,然后由学生说出比较符号,并用小于、等于、大于,的方式表达出来。

2.小组内完成活动《寻找数字》,找出数字中大小关系,然后解释,让学生自己体验。

4. 确认巩固(10分钟)1.利用幻灯片呈现数字大小关系的练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较,协作解题。

2.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学习“大于”、“小于”的心得,让他们思考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两个符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作为一名资深的教师,我对于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下面是我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等方面进行的详细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5章第5节,主要介绍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教材中通过插图和文字描述了小蝌蚪从出生到成蛙的变化过程,以及它们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

教材还提供了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如小蝌蚪的数量、大小比较等,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和练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增强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关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度。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通过观察和比较,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1. 小蝌蚪的成长插图和图片2. 小蝌蚪成长过程的视频或动画3. 数学问题练习题4. 学生分组合作所需的材料和工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小蝌蚪的成长插图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数学问题解决:根据教材中提供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和解答。

例如:小蝌蚪的数量是多少?它们的大小比较是怎样的?学生可以分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 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例如:模拟小蝌蚪的生长环境,观察和记录它们的变化;或者制作小蝌蚪的手工作品,展示它们的成长过程。

六、板书设计1.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图示2. 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和答案3. 学生实践操作的展示和评价七、作业设计1. 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包括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作为一名资深的教师,我对于二年级下册数学《小蝌蚪的成长》这一课题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五章第五节的《小蝌蚪的成长》。

这一章节主要围绕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观察和记录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让学生掌握顺序数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情境中。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于顺序数数的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以及对于“先再然后”的顺序词的理解和运用。

而教学重点则是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学生们展示小蝌蚪的生长图片,引导学生们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

2. 讲解与示范:我会向学生们讲解顺序数数的方法,并示范如何正确地数出一周内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学生们发放练习题纸,让他们运用顺序数数的方法,数出一周内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4.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运用“先再然后”的顺序词,描述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小蝌蚪的成长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先再然后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运用顺序数数的方法,数出一周内小蝌蚪的生长变化,并运用“先再然后”的顺序词,描述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记录小蝌蚪的生长变化,学生们掌握了顺序数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情境中。

同时,他们也能够理解和运用“先再然后”的顺序词。

然而,有些学生在数数时还是会出现错误,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可以让学生们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小蝌蚪的其他生长过程,如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以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关于顺序数数的方法的讲解和示范,这是学生们掌握数数技巧的关键。

我会以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向学生们讲解顺序数数的方法,并示范如何正确地数出一周内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小蝌蚪的成长》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小蝌蚪的成长》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小蝌蚪的成长》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知道“2”的倍数的数的末尾一定是0、2、4、6、8中的一个数字,明白加、减一些同样的数时,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便于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手算能力和计算速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2”的倍数的数的末尾一定是0、2、4、6、8中的一个数字。

2、提高学生的加、减同样数的技能。

三、教学难点:1、认识“2”的倍数的数的末尾一定是0、2、4、6、8中的一个数字。

2、理解“加减同样数”的概念。

1、新课导入:(1)情境渲染先从平时到学校的路上说起,同学们看到路边的小草从春天到夏天,不断地长大,变得越来越高,变得越来越壮……(2)学生观察、思考老师拿出一段青蛙的故事,讲述蝌蚪的成长。

蝌蚪长大后变成了青蛙,你们知道它的生长规律和它的特点吗?2、概念讲解:(1)“2”的倍数的数的末尾一定是0、2、4、6、8中的一个数字。

放下一张数轴,让同学们帮忙把相应的数字挂在数轴上,从而帮助同学们理解什么是2的倍数。

(2)加减同样数的概念老师将同样的球摆在黑板上,让同学们数一遍,然后再数一遍同样球的个数,从而培养学生精细的观察力,同时搭配加、减的术语,让同学们步入正确的学习状态。

(1)加减练习放下一些数学题目,要求同学们认真完成,要求发挥细心、耐心的品质。

同时,老师不要在头脑中过度计算,而是以手工计算为主,以此提高学生的手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2)互相关注在时间的约束下,让同学们通过讨论和答案的交流,共同找到解答之道,也可以让学生们看到自己的成绩和差异,从而激发他们的参与性。

五、课后作业:(1)按照学习要求预习下一次课的内容,习题自我练习。

(2)利用整天的时间,观察自己周围的数字,尤其要留意数字的末尾是什么。

(3)家庭作业:将生活中的各种数字拍成照片,写成有关数字的小短文,提交给老师。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

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 (1)

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 (1)

教师;王婷二年级数学下册《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标准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蝌蚪的成长---(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教学目的: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多位数减法的计算道理,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及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减法中的“退位”方法。

教学资源:课件、计数器。

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内容(三位数不连续退位减法)2、回忆三位数不连续退位减法竖式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引出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

二、探索新知1.蝌蚪图,介绍蝌蚪及变成青蛙过程。

教育学生保护青蛙。

2、叫同学读相关内容3、课件出示课本表(1)你从情境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2)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a.东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412-89=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回忆前面学过三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方法一:数值分解法方法二:拨计数器法方法三:竖式计算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样的竖式跟我们之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或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啊?b.西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要求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

4.出示课本53页,他们做的吗?1)认真观察对吗?如果有错误,错在哪里?(2)指出错误三、巩固提高(竖式计算)1. 125-36= 210-145= 331-138= 900-229=四、总结课堂在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说环节;--------------------------------------------------------------------------------------------------------------------------------------------------------------------------------------------------------------------------------------------------------------------------------------------------------------------------------------------------------------------老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目标为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通过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了解数学中的“成倍增长”规律;2.学会使用“翻倍法”解决“若干倍”的问题;3.学会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学知识1.“成倍增长”规律;2.“翻倍法”的使用方法;3.“若干倍”的问题解决方法。

2. 教学重点1.理解“成倍增长”规律;2.学会使用“翻倍法”解决“若干倍”的问题;3.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

3. 教学难点1.能够运用“成倍增长”规律解决数学问题;2.能够理解“若干倍”的概念,并使用“翻倍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本节课的导入环节可以运用PPT图片展示,先向学生出示一张小蝌蚪的照片,然后问学生这个小生命从出生到变成青蛙需要多长时间?则引出“成倍增长”规律。

2. 提出问题(5分钟)老师提问:“如果小蝌蚪需要10天变成青蛙,那么它在第4天的时候身体长度是20cm,那么在第7天时,它的长度是多少?”3. 翻倍法(20分钟)老师上课讲解“翻倍法”的具体用法,并通过教材的例题和实际背景问题的解答,使学生掌握求“若干倍”的解决方法,例如:在第4天时,小蝌蚪身体长度是20cm,那么在第7天的时候,它的长度就是40cm。

4. 拓展应用(15分钟)通过设计新的问题,鼓励学生练习应用所学的“翻倍法”解决不同种类的“若干倍”问题。

这有助于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更贴近生活。

5. 总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成倍增长”规律和“翻倍法”的使用方法,并加深对“若干倍”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及相关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蝌蚪的成长》公开课教案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蝌蚪的成长》公开课教案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蝌蚪的成长》公开课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小蝌蚪成长过程中数量的变化,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及数量的变化。

2. 10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 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蝌蚪成长过程中数量的变化及10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

2. 教学难点:理解小蝌蚪成长过程中数量变化与100以内加减法运算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小蝌蚪成长过程的图片、计数器。

2. 学具:学生自备计数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数量的变化。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蝌蚪成长过程中数量的变化。

(2)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计数器,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运算。

(3)教师讲解小蝌蚪成长过程中数量变化与100以内加减法运算之间的关系。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活动,用计数器计算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数量变化。

4. 巩固提高(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及数量的变化。

2. 10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 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身边的生物成长过程,记录数量的变化,并尝试用100以内加减法进行计算。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否适当,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哪些地方还需要加强。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小蝌蚪的成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加减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运用加减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图片、视频等。

2. 学具:学生自备计算器、练习本、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爱生命。

2.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加减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小蝌蚪数量的变化、成长时间的计算等。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4.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五、板书设计1. 《5小蝌蚪的成长》2. 主体部分: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等。

六、作业设计1. 必做题: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加减乘除法的运用。

2. 选做题:观察生活中的小蝌蚪,记录它们的成长过程,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 学生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爱自然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作为一名资深的教师,我对于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有着丰富的经验。

下面是我根据“小蝌蚪的成长”这一课题,北师大版教材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教材第二章第四节“小蝌蚪的成长”。

主要内容包括小蝌蚪的生长过程,以及它们在不同阶段的外观特征。

通过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让学生们了解动物的生长变化,并能够用数学语言进行简单的描述。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及其外观特征。

2. 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小蝌蚪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变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及其外观特征。

难点: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小蝌蚪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小蝌蚪的生长图片、数学表格。

学具:学生手册、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小蝌蚪的外观变化。

2. 讲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解小蝌蚪从孵化到成蛙的过程,以及它们在不同阶段的外观特征。

3. 数学活动:让学生根据小蝌蚪的生长过程,用数学语言描述小蝌蚪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变化。

例如,孵化后的第一天,小蝌蚪有10只;第二天,它们的数量增加到20只,等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每组选择一个阶段,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并展示给其他小组。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小蝌蚪的成长过程1. 孵化:10只2. 第一天的变化:20只3. 第二天的变化:30只4.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根据小蝌蚪的生长过程,用数学语言描述它们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变化。

答案:1. 小蝌蚪在孵化后的第一天有10只,第二天增加到20只,第三天增加到30只,等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们通过观察小蝌蚪的生长过程,用数学语言描述了它们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变化。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教学背景该教学设计针对的是二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五单元“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是针对教材中的5.5节《小蝌蚪的成长》进行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在掌握基本数学概念的基础上,注重数学思想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本节课主要通过小蝌蚪的成长情境,引导学生去解决有关数量和形状的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不同数量的小蝌蚪,学习使用“比”的概念进行数量比较;2.学习使用“相等”的概念判断数量关系;3.学习几何形状“长方形”的特征和命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处理数字信息和图形信息的能力;3.培养学习探究的习惯和兴趣。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兴趣(15分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情境的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

我们可以通过视频、小故事等多种途径,将学生引入到小蝌蚪的成长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小蝌蚪经历了哪些成长过程?•小蝌蚪的身体颜色有变化吗?•小蝌蚪的数量是怎么变化的?步骤二:引入数学概念(10分钟)在导入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时引入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概念和知识,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例如,可以讲解以下概念:1.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概念和方法;2.相等的概念和判断方法;3.长方形的特点和命名。

步骤三:数学问题的解决(25分钟)在引入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

在本节课的情境下,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小蝌蚪的数量在不断变化,有哪些方法可以方便地比较它们的多少?2.小蝌蚪长大后身体变化了,进行什么形状的比较能更好地观察和描述这些变化?步骤四:总结反思(10分钟)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和反思,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例如,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对于小蝌蚪的成长和不同数量之间的比较,学到了哪些新的数学知识?2.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自己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教学反思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反思,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019春北师大版数学二下《小蝌蚪的成长》word教学设计

2019春北师大版数学二下《小蝌蚪的成长》word教学设计

附送:2019春北师大版数学二下《小蝌蚪的成长》word教案学习目标1.借助数线和计数器,进一步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多位数减法的计算道理,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把连续退位减法转化成不退位减法的过程,体验转化的思想。

3.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计算中的常见错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

编写说明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三位数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需要退位的减法。

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需要连续退位减法的口算和竖式计算。

教科书首先创设了“小蝌蚪变青蛙”这个涉及自然常识且小朋友感兴趣的情境,引出减法问题。

•东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学习三位数减两位数需要连续退位的减法计算。

连续退位是学生遇到的新问题,也是多位数减法中的难点。

为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除了竖式,教科书还呈现了结合口算和通过数线、计数器演示,启发学生用多种直观的方法体会连续退位的计算道理。

•西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学习三位数减三位数需要连续退位的减法计算。

思路与上一个问题相同。

•他们做得对吗?和同伴说一说。

针对退位减法计算中的常见错误进行反思,进一步帮助学生关注计算中的关键点,保证计算的准确性。

试一试•开联欢会买了300个气球,吹好了76个,没吹好的还有多少个?主要探索整百数减几十几的减法。

类似的情况在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减法计算时出现过,结合前一课时内容,学生此时的学习难度会有所降低。

教科书呈现了口算、拨计数器演示和竖式三种方法,其中计数器演示只给出了关键步骤。

•笑笑是这样算的,你能看懂吗?和同伴说一说。

学习把退位减法转化成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这是教科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又一种化难为易的尝试。

在计算“300—76”时,首先用被减数300减去1,然后用299减去76,最后在得数再加上1即可。

这样做的优点是把连续退位的减法转变成不退位减法,从而降低计算的难度,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这种方法在一年级下册也出现过,学生不陌生,但也不像竖式那么熟悉,可能不会自觉使用,所以教科书的呈现方式是让学生解释笑笑的方法。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蝌蚪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蝌蚪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蝌蚪成长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实践活动,理解小蝌蚪成长过程中数学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小蝌蚪成长过程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如长度、重量、时间等。

2. 小蝌蚪成长过程中数学知识的应用,如比较、排序、计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小蝌蚪成长过程中数学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蝌蚪成长过程的图片、视频、实物等。

2. 学具:直尺、计时器、天平、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小蝌蚪成长过程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关注小蝌蚪的成长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观察:让学生观察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数学知识,如长度、重量、时间等。

3. 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小蝌蚪的长度、重量、时间等,并记录数据。

4. 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测量结果,讨论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数学知识。

5. 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如比较、排序、计算等。

6.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六、板书设计1. 小蝌蚪成长2. 内容: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数学知识,如长度、重量、时间等。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记录相关数据,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测量结果,绘制小蝌蚪成长过程的图表,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5.5《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通过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

2. 数学概念的引入:将数学概念与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

2. 教学难点:如何将数学概念与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图片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计算器、尺子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观察与记录:让学生分组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并记录下来。

3. 讨论与分享: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并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4. 数学概念的引入: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引入相关的数学概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5. 练习与巩固: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展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 数学概念的引入:通过图表和公式,展示相关的数学概念。

作业设计1. 观察记录表:让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并记录下来。

2. 练习题: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学生如何通过观察小蝌蚪的成长来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以及教师如何引导和促进这个过程。

以下是详细的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详细说明1. 导入- 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小蝌蚪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蝌蚪的成长产生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送:
2019年(春)二年级数学下册《小蝌蚪的成长》教案北师大版教学目标
1.借助数线和计数器,进一步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多位数减法的计算道理,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把连续退位减法转化成不退位减法的过程,体验转化的思想。

3.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计算中的常见错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

编写说明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三位数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需要退位的减法。

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需要连续退位减法的口算和竖式计算。

教科书首先创设了“小蝌蚪变青蛙”这个涉及自然常识且小朋友感兴趣的情境,引出减法问题。

•东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
学习三位数减两位数需要连续退位的减法计算。

连续退位是学生遇到的新问题,也是多位数减法中的难点。

为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除了竖式,教科书还呈现了结合口算和通过数线、计数器演示,启发学生用多种直观的方法体会连续退位的计算道理。

•西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
学习三位数减三位数需要连续退位的减法计算。

思路与上一个问题相同。

•他们做得对吗?和同伴说一说。

针对退位减法计算中的常见错误进行反思,进一步帮助学生关注计算中的关键点,保证计算的准确性。

试一试
•开联欢会买了300个气球,吹好了76个,没吹好的还有多少个?
主要探索整百数减几十几的减法。

类似的情况在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减法计算时出现过,结合前一课时内容,学生此时的学习难度会有所降低。

教科书呈现了口算、拨计数器演示和竖式三种方法,其中计数器演示只给出了关键步骤。

•笑笑是这样算的,你能看懂吗?和同伴说一说。

学习把退位减法转化成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这是教科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又一种化难为易的尝试。

在计算“300—76”时,首先用被减数300减去1,然后用299减去76,最后在得数再加上1即可。

这样做的优点是把连续退位的减法转变成不退位减法,从而降低计算的难度,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这种方法在一年级下册也出现过,学生不陌生,但也不像
竖式那么熟悉,可能不会自觉使用,所以教科书的呈现方式是让学生解释笑笑的方法。

教学建议
首先,结合情境图理解问题。

教师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向学生描述情境图并提出问题。

如池塘里有一些小蝌蚪,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有的蝌蚪已经变成了小青蛙。

有多少只小蝌蚪还没有变成青蛙呢?我们一起算算看。

•东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
教学时,可以参考以下教学环节。

(1)引导学生尝试独立列出算式。

(2)组织学生尝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获得计算结果,学生能用一种口算方法算出结果即可。

为方便学生操作,教师可以提供不带珠子的计数器示意图,或只标有被减数的数线图,学生可以在上面画出计算过程。

(3)交流计算方法。

交流时,建议关注这些问题:在学生竖式计算有困难时,可以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如可以用计数器和他一起再拨一拨,直观感受连续退位的方法;要特别关注学生容易出错的关键点,如竖式中为什么百位数上的结果是3不是4,通过对类似问题的解释,加深学生对计算道理的理解。

在竖式计算中,为了避免出错,有的学生会在被减数上记录借位的情况,如下面的学生作品,在最初开始学习三位数减法时,可以尝试让经常出错的学生这样做一段时间,以加强学生对借位道理的理解。

•西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
教学思路与上一个问题一致,即首先结合情境列出算式,再引导学生通过口算、在数线上画和在计数器上拨或画、用竖式计算出结果。

计算时,可以尝试让学生首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计算,然后交流各自的算法。

如果学生自己选择算法时不出现在数线上画和在计数器上拨或画的情况,建议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这些操作过程解释竖式的计算过程,以加深对计算道理的理解。

•他们做得对吗?和同伴说一说。

(1)引导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判断教科书上两个学生作品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如果不正确,错在哪里。

(2)组织学生交流,明确指出两个题目的错误。

左边的题目是数位没有对齐,右边的题目是忘记了退位。

试一试
•开联欢会买了300个气球,吹好了76个,没吹好的还有多少个?
教学思路与前文第一个问题一致,进一步的建议有两个。

(1)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十位上是。

时,借位的时候该怎么办?
(2)在此引导学生对三位数的减法计算进行简单梳理,可以参考以下两个环节。

①引导学生思考:计算三位数竖式减法时,要注意什么?例如,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前一位“借1当十”、写清退位点并在计算下一位时记住借走的“1”等。

必要时,可以针对典型错误进行集体订正。

②总结提升:第一,在三位数的减法计算中“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第二,要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不要忘记借位。

•笑笑是这样算的,你能看懂吗?和同伴说一说。

教学时,可以参考以下教学环节。

(1)引导学生阅读“笑笑的方法”。

如让学生说说这里的三个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和前面“300-76=□”有什么联系,帮助学生明白这也是在算300-76,是一种口算的方式。

但是和前面的两种口算方法有所不同,笑笑是先把300拆成了“299+1”,再用299减76,计算出结果后再加10在笑笑把300看成“299+1”后,“299-76”就和学过的不退位减法一样了,只是一定要注意不能忘记在“299-76”的计算结果上加1。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什么好处?300的后两位都是0,所以在计算时需要借位,这时需要转化。

让学生明白笑笑是把连续退位的减法转化成不退位的减法,这样做的好处是既降低了计算难度,又减少了计算错误。

同时,这个过程也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和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3)引导学生反思:用笑笑的方法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如要注意拆开后两个数的和一定要等于被减数,不要忘记在最后的结果中加上前面减掉的“1”等。

练一练
“练一练”一共8道题。

第1,2题是配合第1课时内容的练习,第3~5题是配合第2课时“试一试”内容的练习,第6~8题可作为两节课的综合练习。

第1题鼓励学生再次经历探索计算结果的过程,通过在数线上画一画、拨计数器体会每一步计算的道理。

第2题结合情境列式计算。

第3题配合“试一试”的问题串展开,练习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

第4题鼓励学生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

从连线的任务看,通过估计,学生一般就可以找到答案,为了进一步验证估计的合理性可以进行竖式计算。

第5题鼓励学生再次体会把需要
连续退位的减法转化成不退位的减法。

第6题鼓励学生结合情境列式计算,并解决问题。

第7题练习计算,同时题目还在鼓励学生列出算式的过程中,引导有序思考。

第8题鼓励学生结合情境,再经历一次解决减法问题的过程,并安排先估算,在估算的基础上再计算,通过计算和估算的对比,会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