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结构

合集下载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康德哲学中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揭示其深层含义和哲学价值。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由概念作为康德哲学的核心,体现了其对人的理性、道德和自由的追求。

通过对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康德的哲学思想,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在康德看来,自由不是简单的无拘无束,而是与理性、道德紧密相关的概念。

他认为,自由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是人类超越自然、追求更高境界的动力。

因此,康德将自由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认识自由,即人类通过理性认识世界、把握规律的自由;其次是道德自由,即人类在道德实践中遵循自己内心的法则、实现自我完善的自由;最后是实践自由,即人类在实践中运用自由意志、实现自我决定的自由。

本文将从这三个层次出发,详细阐述康德自由概念的内涵和特征,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对康德自由概念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自由的本质和价值,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二、康德自由概念的第一层次:先验自由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自由概念的第一层次被称为先验自由(transcendental freedom)。

先验自由是康德整个道德和形而上学体系的基础,它首先被理解为纯粹理性的自由,是一种不受任何经验条件限制的自由。

先验自由的核心在于其绝对性,即它不依赖于任何经验世界的现象,也不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

这种自由超越了因果关系的束缚,意味着理性主体能够不受外在强制和内在必然性的限制,独立地做出选择。

在康德看来,先验自由是纯粹理性的一种本质属性,它保证了人类思维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先验自由的提出,旨在解决传统形而上学中关于自由与决定论之间的困境。

康德认为,如果我们完全受自然法则的支配,那么我们的行为就无法真正称得上是自由的。

相反,如果我们拥有先验自由,那么我们就能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保持对世界的超越性,从而真正实现自由。

探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

探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

探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道德哲学被誉为哲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建立在他对纯粹理性的考察和批判性思维之上,对我们理解道德价值、义务与人类行为起到了深远影响。

在康德看来,道德并非基于感性经验或任何外部因素,而是建立在纯粹理性之上的纯粹形而上学。

本文将探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包括其概念、原则和应用。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概念康德认为,道德行为是自由意志的产物,人类行为不仅受外部因素影响,更需要内在的动机和理性指导。

在康德看来,道德并非基于个人感情或社会习俗,而是建立在纯粹理性和普遍原则之上的。

康德强调道德决策应该根据“义务”来进行,而非基于感性冲动或结果。

他提出了著名的“分类命题”——“形式命题”和“物质命题”,指导人们如何判断行为是否道德。

形式命题强调行为的动机和意图是决定行为是否道德的关键,而非外在结果。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原则康德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基础原则来支撑他的道德形而上学:普遍化原则和目的论原则。

普遍化原则即康德伦理学中著名的“范畴imperative”,指导人们行为时应该把动机转化成普世法则,即“只有当你愿意你所行为成为一种普世法则时,你才可以这么去行动”。

这种普遍化原则要求人们不以自身特殊地位或个人利益来决策,而是站在全人类共同理性和道德的立场来评判。

目的论原则强调人类作为有理性和目标追求的生物,在行为时应该把人类及其尊严视作目标。

这一原则反映了康徳对尊重与尊严的观点,并要求人们尊重和保护他人作为自主且有尊严的存在。

康德新义务论总结:本文主要讨论了康徳关于哲学形状微博里近思究取得每闪现第。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伊曼努尔·康德德国著名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著作《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是德性论的代表作,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产生深刻的影响。

康德在本书前言中对他将要研究的道德形而上学进行了清晰的梳理,早在古代希腊的哲学家将哲学划分为三部分:物理学、伦理学、逻辑学。

一切的理性知识分为形式的知识和质料的知识,毫无疑问关于形式的哲学就是逻辑学,质料的哲学就是考察客体及客体所遵循的法则的哲学,关于自然法则的科学就是物理学,关于自由法则的科学就是伦理学。

所以“伦理学是关于自由法则的科学”。

哲学本身有经验性的哲学和纯粹的哲学,纯粹形式的哲学当然是逻辑学,物理学和伦理学里面有被限制在一定的知性对象上的称为形而上学,那么形而上学就有基于物理学的自然形而上学和基于伦理学的道德形而上学,这就是康德所要研究的道德形而上学。

康德以善的意志为出发点进行思想的追问,与读者展开独特的讨论。

康德说:善的意志,也就是说,它就自身而言是善的。

善的意志不需要借助外物彰显本身,也不以外物的变化而动摇它本身的纯粹性,不但如此,而且只有善的意志才能无限制地称为善,其他的诸如人的才能、气质、财富、健康等都需要善的意志进行普遍合理的纠正和指导。

这种善的意志我们去哪里寻找呢?康德说从理性那里去寻找。

“理性的真正使命必定是产生一个并非在其他意图中作为手段、而是就自身而言就是善的意志。

”如何解释善的意志的概念呢?康德提出了一个义务的概念,这个义务包含善的意志的概念。

行为的发生是出于义务还是合乎义务,我们看这样一个例子:我们有义务保护我们的生命,而且每个人对于保护生命都有情感上的偏好,是对于生命只有一次的珍贵或者出于恐惧的担忧,因此他们保护生命是合乎义务的,但还不能确认是否出于义务,相反,如果一个人历经磨难逆境,历经挫折的折磨,对命运的悲观使他对生命失去好感,萌生死亡的念头却仍然保存生命,那么他保存生命的行为就是出于义务,行为的准则具有道德意义。

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一部分的评析

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一部分的评析

《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是康 德的另一部伦理学著作 《 实践理 性批判》 的准备 和纲要 。虽然 它 的篇 幅不长 ,但 是集 中论述 了 德 性 是 人 的 意 志 的一 种 道 德 力 量 的思 想 。 《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分 三个 部分谈 理性原 则。第一部 分 , 从 道德的普 通理性 知识过 渡到道德 的哲学原理知识 。第 二部分 , 从 大众 道德哲 学过 渡到道 德形而 上学。第三 部分 ,从 道德形 而 上 学过 渡 到对 纯 粹 实 践 理 性 的批 判 考 察 。 下 面 将 详 细 阐 述 对 第 部 分 的理 解 。 第 一部分 的标题就 是从普通 的道德理性 知识 到哲 学 的道德 理性知识的转变 。文章开 篇就 写到 “ 在 尘世 之 中,一 般地 ,甚 至在尘世之外 ,除 了善 良意志 ,不 可能设 想一个 无条件 善 的东 西。 ” 抛 出一 个 道 德 的最 高 原 则 善 良意 志 ,接 着 解 释 什 么 是 他 所 谓的 “ 善 良意志 ” 。善 良意志是 唯一 的无条件 的善 ,然而这并不 意味着 它是 唯一 的善 ,相反 ,除 了善 良意志之外 ,康 德提 到 了 有许多东西 “ 在很多方面毫无疑问是善的和可取 的” ,比如 ,思 维能力方面 的智力 、机 智和判 断力 ;精神 才能方 面 的勇敢 、果 断和执着 ;由幸运赠 赐 的东 西如 权力 、财 富、荣 誉 、健康 和幸 福 ;以及各种精 神气质 如节 欲 、自制 和沉静 。这些 都是人 们在 普通 的实践生活 中理所 当然地认 同为 善美 的东 西 ,康德也 认为 它们是善 的,但与 日常直 观 的看 法不 同 ,康 德认 为它们 只是有 条件 的善 ,而不 是绝 对 而无条 件 的善 。而且这 种有 条 件 的善 , 是需要善 良意志去匡正的 ,“ 财 富、权利 、荣誉 、甚至健康和全 部生活美好 、境 遇如意 ,也 就是那 名为幸 福 的东 西 ,就使 人 自 满 ,并 由此经常使人 傲慢 ,如若 没有 一个 善 良意 志去正确 指导 它们对心灵 的影 响,使行动原则和普遍 目的相符合 。 ” 比如一个 恶徒 的沉着冷静 ,康德 认为假 如一个 恶徒 拥有这 一善 良品质会 更加危 险、可憎 。所 以要 以善 良意志为 出发点 ,用善 良意 志去 指正 。在一定的环境 条件下 ,享 有善 的东西 的人利 用它们 去实 现某种 目的,并且 一方 面这 目的是善 的 ,另一方 面这些东 西作 为手段对实现该善 良目的是 有价 值的 ,我们 才能够 说它们 是善 的;显然 ,它们的善 良性依 赖于人们 使用 它们 的方式 、它们 与 别 的东西结成的价值 关系 ,特 别是通 过它们要 达 到的 目的的价 值性质 ,如果 所有 这些 因素都 是 善 的——用 康德 的语言 来说 , 如果有善 良意志相伴 随或 以其为前 提条件 的话 ,那 么它们 就是 善 的,既然依赖于 自身之外 的环境 关 系,并且 是受前 提条 件制 约 的 ,所 以 是 有 条 件 的 善 。智 力 、勇 敢 、权 力 和 财 富 等 是 善 的 , 因为它们可被运用于 诸如促 进公益 事业 、维 护世界 和平等 善 良 之举 ,但并非是无条 件的善 物 ,因为 它们也有 可能受 邪恶 意志 支配而被运用 于诸如偷 盗 、奸淫 、杀戮 等邪 恶之行 ,在这 种情 况下 ,它们 就不 止是一般意义上 的恶行 ,而且如康德所说 ,“ 成 为 最 大 的恶 ,是 极 端 有 害 的 ” 。一 个 杀 人 凶手 若 是 智 勇 双 全 ,并 且具有极 高 的判 断力 ,那 么 当他逍 遥 法外 ,继 续行 凶作 案 时 , 他 所 造 成 的恶 行 一 定 会 比他 若 是 没 有 这 些 品 质 所 造 成 的恶 行 要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是按照道德知识可以划分成四个层次,即:普通道德理性-通俗道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就是基于这种普通人们对于善的道德直觉或者说常识来一步步揭示出普遍的道德原则。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作为一部伦理学名著,出版于1785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这部著作和《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一起构成了康德伦理学的主要内容,与后两者相比,这部著作篇幅虽小,却是“一本真正伟大的小书,它对人类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和它的篇幅是远不成比例的”。

浅谈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结构

浅谈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结构

浅谈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结构
张爽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13(000)021
【摘要】道德形而上学思想是康德伦理学思想和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简要分析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结构,通过对“道德命令”、“定言命令”、“自由”的康德概念的分别理解和综合分析来阐释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内涵和思想脉络。

【总页数】2页(P67-68)
【作者】张爽
【作者单位】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
【相关文献】
1.形而上的追求与人性的悖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自由意志思想论析
2.“道德的形而上学”研究中的康德哲学资源及其限制——评陶悦新著《道德形而上学——牟宗三与康德之间》
3.试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特性——基于与普通道德哲学的比较
4.宗教信仰的道德形而上学解构:康德宗教思想探析
5.康德自由意志伦理思想探析——基于《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康德的形而上学思想

浅谈康德的形而上学思想

浅谈康德的形而上学思想作者:王璐源来源:《卷宗》2016年第02期摘要:众所周知,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形而上学便作为“第一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中占据着统治地位,然而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逐渐走向衰落,陷入困境,引起了人们思想领域的混乱。

针对形而上学所遭遇的厄运,康德提出要建立一种全新的未来形而上学体系即将形而上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创建科学的形而上学。

关键词:孟子;性本善;性向善1 康德形而上学的含义形而上学,源于古希腊文,意为“物理学之后”,是亚里士多德构建的一种关于存在的学说,并称之为“第一哲学”。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形而上学作为第一哲学应具有其双重规定性:“既是存在物本身的知识,又是存在物的最高级的类域的知识。

”这样一来,形而上学就被解释为关于存在物本身和存在者的知识,因而“存在者”和“存在物本身”就被区分开来,从而导致后来西方哲学一直处于二元对立之中。

近代以来,由于对理性的极端迷信使得哲学逐渐演变成为凌驾于科学和生活之上的思辨形而上学体系,从而忽视了生活实践。

笛卡尔之后,近代哲学更是陷入了主客、心物分离的二元论之中,而二元论最终必然导致与理性精神相悖的独断论或怀疑论。

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康德认为,在他之前的形而上学都是非科学的,传统形而上学在未考查理性认识能力之前就对其进行超验的假设,用经验的理性去认识超验的上帝,没有分清本体与现象,把理性认识无法涉及的对象肯定为存在的,从而导致错误的推论和建立了一系列荒谬的哲学体系。

因此,康德主张必须将形而上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即建立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

首先,在康德看来,形而上学是关于一切先天知识的原理、范围、界限的学问,具有“先天的”特点。

康德说:“形而上学知识这一概念本身就说明它不能是经验的。

形而上学知识的原理一定不是来自经验的,因为它必须不是形而下的(物理学的)知识,而是形而上的知识,也就是经验之外的知识……所以它是先天的知识,或者说是出于纯粹理智和纯粹理性的知识”。

《道德形而上学》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康德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康德太遥远?《道德形而上学》太深奥?一篇文章教你读懂《道德形而上学》,让你走进康德,话不多说,上干货!!!!1、作者想要解决什么问题?作者想要解决的是经验主义论证混淆所带来的知识何德行的模糊,因此作者提出了纯粹形而上学的道德。

从而划分出纯粹的理念世界来讨论道德哲学。

在作者看来“人们是否认为有必要制定出一个纯粹的,完全清除了一切经验、一切属于人学的东西的道德哲学。

”是其论述的前提;在作者的观念中道德规律是完全没有经验的部分是纯粹的,是剔除经验过后纯粹的道德的论证,是就理论而论理论。

在作者的观念中规律先天赋予的是先验的,是最高的准则。

因此与规律相伴而生的约束性根据要完全地在纯粹理性地概念中去找。

因为在现实世界之上还有一个理念或者是准则的规则世界。

而面对一切的先验性,我们就要受到我们意志自律性的影响。

要使一件事情是善的,只是合乎道德规律还不够,而必须同时也是为了道德而做出的。

即道德的内在先天自发性自律性,道德的纯洁性。

道德形而上学研究的,应该是可能纯粹的意志的观念和原则。

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有最高的善的问题,以及如何使用自己的理性实践最高的善。

2、主张是什么?1.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高扬人自身的力量高扬理性的作用。

在理性的指导下人们寻求自己心中内在的善即出于责任去行善。

人是出于自己想做某件事情而去做事而不是出于外界的强制要求,强调的是人的内在主动性的发挥。

因而人生来是将自己看作目的的,是有权利掌控自己的生活的。

对于个人来说所服从的并不是外界的规约,而是内心善的呼唤。

正是出于对善的主动向往即先验的责任和对美好的追求因而人们才去行善。

2.道德三命题一、只有出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

二、一个出于责任的行为,其道德价值不取决于它所要实现的意图,而取决于它所被规定的准则。

三、作为以上两个命题的结论,我将这样表述:责任就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

而“尊重”则是一种通过理性概念自己产生出来的情感。

康德道德哲学详解

康德道德哲学详解

康德道德哲学详解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康德道德哲学进行详尽的解析,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康德,作为18世纪德国的伟大哲学家,他的道德哲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德道德哲学强调理性、自由、义务和责任等概念,为现代道德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首先介绍康德道德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观点,包括道德法则、自由意志、义务论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探讨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理论——道德形而上学,尤其是其关于道德法则的绝对性和普遍性。

随后,本文将分析康德道德哲学在实际道德问题中的应用,如诚实、尊重他人、自我完善等。

我们将对康德道德哲学进行反思和评价,探讨其优点和局限性,并思考其对现代道德哲学和日常生活的启示。

通过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深入解析,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康德道德哲学的精髓,以指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动。

本文也期望为道德哲学的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二、康德道德哲学的基本原理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在于其提出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也被称为义务伦理学或德性伦理学。

康德坚信,道德行为的基础不在于个人的情感、欲望或利益,而在于理性的绝对命令,即道德法则。

这个道德法则是普遍且必然的,它要求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无论这些行为对我们个人的利益有何影响。

康德提出了两个基本的道德原理,即普遍性原则和人类尊严原则。

普遍性原则指的是,一个行为如果可以作为普遍法则,即所有人都按照这个行为准则行事,那么它就是道德的。

这个原则强调了道德行为的普遍性和一致性,避免了特殊情况和例外。

人类尊严原则则是指,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目的本身,而不是实现他人目的的手段。

这个原则强调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任何形式的剥削和压迫。

康德还提出了“绝对命令”的概念,即道德法则的绝对性和无条件性。

他认为,道德法则不是建立在经验或传统的基础上的,而是直接来自于人的理性。

这个法则的绝对性意味着,我们不能因为任何外在因素而违背它,也不能通过任何手段来逃避它。

浅谈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结构.docx

浅谈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结构.docx

浅谈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结构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067-02康德作为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同时还是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同时,康德的哲学也为他的伦理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在康德的伦理学中,他否定个人意志受外界因素的支配,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天赋的、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并不是后天获得的。

这个自然法则是天赋命令,适用于任何情况,是具有普遍性的道德准则。

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不是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的,是“为道德而道德”,道德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所以说,在康德眼中,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

同时,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自己为自己立法,自己遵守自己的法则,就没有约束和规则可言。

而如果只是因为其他目的而做出的道德行为,则是把道德当作手段,在一种其他――即非自我的规则下的行动,这也就没有自由可言,所以你也就成为了各种事物的奴隶,而不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一、道德命令自然是自在地按照必然性活动,活动与规律有天然的一致性。

而意志之物不是自在地顺应规律却是按观念,以这种观念进行行为,这种观念叫作行为的准则。

按照原则来活动就是意志,也就是实践的理性。

自然物按照因果规律活动,而意志活动是按照一种目的和手段模式活动,有一种自觉性意志按照某种观念行动,当作意志的目的然后实现出来,它具有广义的善,有价值,而这种动机可能与规律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康德认为人的行为不能自在地按照实践的法则进行,这样就产生了意志与理性之间的关系。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伊曼努尔·康德德国著名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著作《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是德性论的代表作,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产生深刻的影响。

康德在本书前言中对他将要研究的道德形而上学进行了清晰的梳理,早在古代希腊的哲学家将哲学划分为三部分:物理学、伦理学、逻辑学。

一切的理性知识分为形式的知识和质料的知识,毫无疑问关于形式的哲学就是逻辑学,质料的哲学就是考察客体及客体所遵循的法则的哲学,关于自然法则的科学就是物理学,关于自由法则的科学就是伦理学。

所以“伦理学是关于自由法则的科学”。

哲学本身有经验性的哲学和纯粹的哲学,纯粹形式的哲学当然是逻辑学,物理学和伦理学里面有被限制在一定的知性对象上的称为形而上学,那么形而上学就有基于物理学的自然形而上学和基于伦理学的道德形而上学,这就是康德所要研究的道德形而上学。

康德以善的意志为出发点进行思想的追问,与读者展开独特的讨论。

康德说:善的意志,也就是说,它就自身而言是善的。

善的意志不需要借助外物彰显本身,也不以外物的变化而动摇它本身的纯粹性,不但如此,而且只有善的意志才能无限制地称为善,其他的诸如人的才能、气质、财富、健康等都需要善的意志进行普遍合理的纠正和指导。

这种善的意志我们去哪里寻找呢?康德说从理性那里去寻找。

“理性的真正使命必定是产生一个并非在其他意图中作为手段、而是就自身而言就是善的意志。

”如何解释善的意志的概念呢?康德提出了一个义务的概念,这个义务包含善的意志的概念。

行为的发生是出于义务还是合乎义务,我们看这样一个例子:我们有义务保护我们的生命,而且每个人对于保护生命都有情感上的偏好,是对于生命只有一次的珍贵或者出于恐惧的担忧,因此他们保护生命是合乎义务的,但还不能确认是否出于义务,相反,如果一个人历经磨难逆境,历经挫折的折磨,对命运的悲观使他对生命失去好感,萌生死亡的念头却仍然保存生命,那么他保存生命的行为就是出于义务,行为的准则具有道德意义。

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部分哲学理念的现实性思考

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部分哲学理念的现实性思考

摘要: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重点对意志和理性的组合关系、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上的幸福概念、责任类别的诠释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他独特的哲学思考的指引下我们能看到意志与理性的分分合合、幸福的悲观性思维、有关责任的独特理解。

关键词:意志与理性;幸福;责任一、意志与理性的分分合合意志与理性在我们常人的理解中似乎二者有着不同的外在和相同的本质,相同之处就是他们都是主体在某种境遇中有意控制着什么以达到某种目的。

但是康德却有着和我们普通人相差很大的阐述,他用他的哲学思维对意志和理性进行着别样的哲学思考。

1、意志与理性的合二为一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中每一物件每一主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都是按照或遵循着某一规律而发挥作用。

“唯独有理性的东西有能力按照对规律的观念,也就是按照原则而行动,或者说,具有意志。

”理性与意志难舍难分,在此有理性的东西和具有意志的东西似乎可以划上等号,理性与意志的特殊关系体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此处还告诉我们另外一对难以分开的组合那就是规律和理性,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使规律见之于行动那我们就一定少不了那必然的理性,所以我们可以推导出意志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实践性的理性。

“如果理性完全无遗地规定了意志,那么,那些有理性东西被认作是客观必然的行为,同时也就是主观必然的。

”此时,意志与理性完全合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客观中有主观,主观中有客观,两者完全合二为一了。

也就是说,意志是这样的一种能力,它只选择那种,理性在不受爱好影响的条件下,认为实践上是必然的东西,也就是,认为是善的东西。

2、意志与理性的若即若离意志与理性有时像一对爱吵架的夫妻,有时生活融洽有时又充满矛盾拌嘴吵架。

如果理性不能以某种特有的方式完全或绝对的决定并把控意志,使意志还为主观条件一般处在“无政府状态”,并使它被迫受与客观不相一致的某些动机的影响。

那意志与理性之间就会出现内在与外在完全相左的状况。

总而言之,“如若意志还不能自在地与理性完全符合,像在人身上所表现的那样,那么这些被认为是客观必然的行动,就是主观偶然的了。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读书笔记康德是18世纪伟大的德国哲学家,他在哲学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特别是在道德形而上学方面。

本文将通过对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阅读和思考,总结出一些重要的观点。

一、康德的道德理论基础康德认为,道德行为应该建立在道德律和道德义务上。

他的道德观点有两个基本要素:普遍性和目的性。

普遍性是指道德行为不应受到个人或特定情境的影响,而是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情况。

目的性是指道德行为的目的应该是某种道德法则的遵守,而不是个人或利益的追求。

二、康德的道德法则康德提出了著名的“无条件的命令”:即人们应该根据一种无条件的道德法则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这种无条件的道德法则被称为“康德的分类法则”,其中包括两个重要的原则:行动的普遍化原则和人的目的性原则。

行动的普遍化原则是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中心原理之一,它要求我们根据我们的行为是否能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准则来判断正误。

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应该符合普世的道德准则,而不是个人的偏见或私利。

人的目的性原则是指人们的行为应该以实现某种目的为中心,而不是追求自身的欲望或个人的利益。

康德认为,人的目的性应该是以道德律为准绳,而不是以任意的欲望为导向。

三、康德的意志和自由康德认为人的意志是其行为的根源,而意志的行为应该符合道德律。

他将自由意志与道德行为联系了起来,认为只有通过自由选择,人们才能真正实现道德行为。

对于康德而言,自由意志是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所具备的特质。

意志的自由使我们能够选择遵守道德律,并在行为中实现普遍性和目的性的原则。

四、康德的道德价值康德将道德行为的价值归结为其普遍性和目的性。

他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应该是一种以普世的道德原则为准绳的行为,而不是基于个人的喜好或私利。

康德还认为,道德行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其结果,而在于行为本身是否符合普遍的道德准则。

人们应该根据道德律来评价其行为的好坏,而不是局限于行为的直接结果。

这种道德评价是客观的,不受个人喜好或情感的影响。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主要内容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主要内容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主要内容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是康德道德哲学的一个基础,主要阐述了一些基本的观念和规则。

康德从“形式”和“质料”两方面来观察人类理性事业,将人类理性知识分为逻辑学、物理学和伦理学三个学科。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探讨了道德的本质和基础,提出了道德形而上学的框架和基本原则。

他强调道德法则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认为道德法则源于理性自身,而非经验或情感。

同时,康德也提出了“绝对命令”的概念,即一种无条件的、普遍的道德法则,它要求人们以自身为普遍规律行事。

此外,《道德形而上学奠基》还对自由、权利、义务等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为后来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是康德道德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解决近代哲学认识论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对后来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康德《法的形而上学》有感

读康德《法的形而上学》有感

读康德《法的形而上学》有感读康德《法的形而上学》有感在《法的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道德形而上学总导言一、二、三部分,康德先后讲了人类心灵能力与道德法则的关系、一种道德形而上学的理论和必然性以及道德形而上学的分类三方面内容。

一、人类心灵能力与道德法则的关系康德在这一部分讲了人类心灵能力与道德法则的关系。

人的内心都会产生渴望或厌恶,都能感受到快乐或痛苦,都会形成由渴望的能力所构成的意志,都会有由纯粹理性决定的选择行为,即自由意志行为,纯粹理性能够为自身立法,这一“法”属于道德法则的范围。

道德法则可分为法律的法则和伦理的法则,法律的法则涉及外在自由,伦理的法则涉及内在自由,外在自由和内在自由都是为理性的法则决定的。

人类心灵中活跃的能力是一个人具有的,通过他的心理表述出来的能够把外界对象的根据和这些表述取得一致的能力。

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表述去行动的能力,就构成这个人的生命。

快乐和痛苦或者与渴望或厌恶相联系,或者与一种心理的表述相联系,无论是否存在和这种表述相应地对象。

与渴望或厌恶相联系的快乐或痛苦,并不都是发生在愿望的活动之前,也不能在任何情况卜都把它看成根据,它也许不过是这种渴望活动的结果。

对一种心理表述感受到快乐和痛苦的能力叫感触。

快乐或痛苦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与外在客体无关。

康德把快乐分为实践的快乐和冥想的快乐,实践的快乐是指当那种被渴望的对象的表述影响到感触能力时,那种必须与渴望活动发生联系的快乐。

无论这种快乐是渴望的原因还是结果。

首先,快乐产生丁•渴望能力的决定之前,快乐作为渴望能力决定的根据,那么,实践的快乐就是个人爱好的一种兴趣(因为爱好,由习以为常的渴望构成。

兴趣,是指以理解判断,至少对个人有效的快乐与渴望活动的联系。

)。

其次,快乐产生于渴望能力的决定后,实践的快乐就是一种精神的快乐,对这个对象的兴趣是理性的兴趣,理性兴趣的结果是理性的爱好。

冥想的快乐是指不是必然的与渴望的对象相联系的快乐,快乐不是由于该对象的存在而产生的。

探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

探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

探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是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他的道德哲学被誉为现代哲学中最伟大的道德理论之一。

康德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建立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提出了“绝对必然性”的道德规范,强调人类自由意志的尊严和自律。

本文将探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分析其核心思想和哲学观点。

康德的道德哲学基础康德的道德哲学基础建立在他所提出的“范畴形式论”和“判断力论”之上。

在康德看来,道德并非源自经验,而是超越经验的“形而上学”领域。

他认为,人类作为有理性和自我意识的存在,具有自主权和自由意志,这种自主权使得人类能够追求理性和自我价值。

绝对必然性与义务感康德提出了“绝对必然性”的道德规范,即“悬挂在每一个有道德意识的人头上的那面剑”。

这一绝对必然性要求人们根据普遍适用的道德法则行事,而不受主观感情或外部因素的影响。

康德认为,人类作为有理性和自主性的存在,应该根据理性和良知来决定行为,并承担起相应的义务感。

自由意志与行动动机康德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是道德行为的核心。

他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应该是出于对理性法则的尊重和内在价值观的驱使,而不是出于个人欲望或外部奖惩。

康德将行为动机视为判断一个行动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的标准,只有出于对于义务的尊重和内心清白才能称之为真正的道德行为。

宇宙法则与总论断康德提出了“宇宙法则”的概念,即认为道德法则应当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必然性。

他认为,只有符合宇宙法则的行为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否则就是虚伪和假冒。

而“总论断”则是指人们应当把自己置于普遍法则之下来审视自己的行动,并将此作为判断善恶、正误的标准。

应用与争议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如何处理好个体利益与普遍价值之间的关系引发了诸多争议。

一些批评者认为康德新义务主义过分强调了绝对必然性和纯粹理性,忽略了情感和人情味,在实践中难以运用。

2022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书报告

2022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书报告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书报告《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是康德作于《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间的一部小册子,全书分为前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共三章,分别为:“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从大众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从正文三章的标题可以看出康德论述的内在逻辑。

前言部分短小精悍,直击主题,康德在前言开篇即对“理性知识”进行了明确分类,并对“道德形而上学”等概念进行了内涵分析;第一章首先对“善良意志”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引出“幸福”概念,并推导出“责任”话题,认为“这一(责任)概念就是善良意志概念的体现”,并通过“三个命题”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因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对于某些关键性词句进行了反复论述,所以本文也将以提取“关键词”的形式论述本书中前言和第一章中的几个问题。

一、“纯粹”(一)“纯粹哲学”与“经验哲学”康德把哲学分为“全部以经验为依据的”经验哲学和“以先天原则来制定自己学说的”纯粹哲学(当然这只是就“经验”与“先天”这个范畴来进行的狭义分类,也并不限于此两种分类),而单纯形式的纯粹哲学称为逻辑学,不仅具有形式还具有内在知性的称为形而上学,而按照同种分类,形而上学可分为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

康德在前言中关于“纯粹”与“经验”的分类在某种程度上为其后面的学说做了前提上的界定。

(二)“纯粹”理性与道德康德在论述完关于哲学分类后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工作还没有进行划分、每个人还都是个百事通,那么这些行业就处于落后状态。

”“每一件都需要一种不同的才能,而把这些才能集合在一个人身上,只会使他一事无成。

”引申到社会生活领域这种观点同样适用,“百事通”并不等于百事都能做好,全部能力只集中在一个人或某几个人身上而不是分摊在所有人身上恰恰是一种行业落后的体现。

基于此,康德在探讨道德哲学时始终强调一个前提——道德哲学应该是“一个纯粹的,完全清除了一切经验、一切属于人学的”。

浅谈康德道德哲学思想理论

浅谈康德道德哲学思想理论

浅谈康德道德哲学思想理论浅谈康德道德哲学思想理论化学系--潘西--10120540119摘要:在康德完整的哲学体系中,其中以自由意志为主导的道德哲学占据着实质的核心地位。

康德强调:人的理性是道德原则的基础,人是道德活动的目的,人的意志自由应体现在对客观道德原则的遵循,对绝对命令的服从。

本文对康德道德哲学三个层次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即通俗道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实践理性批判。

指出道德立于普通人的道德意识而抽象出道德形而上学的原理,由此派生出三种表达方式把道德意识逐步引向自由意志的自我立法,使得行动主体具有了人格的尊严,并激发起“敬重”的道德情感,并最终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确立了自由意志在人类道德行为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此外康德对道德的阐释在今天仍在哲学界熠熠生辉,对我们当前各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着较为深远的启发。

关键词:康德,道德哲学,自由意志,现代启示,通俗道德学,道德形而上学,实践理性批判学。

康德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大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中道德哲学在近代西方思想界始终占据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到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社会人而不是自然人,就在于有道德上的自由意识,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康德的这些学说在当今社会上仍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对康德道德哲学的阐释(一)通俗的道德哲学善良意志、感性欲求、理性的使命。

普通的人类理性都承认,一个行为的道德价值在于行为的善良意志,而不在于它的实用性。

而“善良意志”也就是我们撇开一切感性的东西时单凭理性来设想的一种意志。

然而理性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感康德还认为,如果理性被用来满足人的感性欲求,那么,它也就被用作它的正当使命之外的意图的手段了。

理性不应成为手段,而应当成为其自身的目的,这是普通的人单凭其健全知性就能领会的。

性的欲求,因为感性欲求单凭人的本能就能满足,而且这种本能比起理性来似乎更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结构作者:张爽来源:《学理论·下》2013年第07期摘要:道德形而上学思想是康德伦理学思想和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简要分析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结构,通过对“道德命令”、“定言命令”、“自由”的康德概念的分别理解和综合分析来阐释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内涵和思想脉络。

关键词:道德命令;自由;康德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067-02康德作为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同时还是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同时,康德的哲学也为他的伦理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在康德的伦理学中,他否定个人意志受外界因素的支配,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天赋的、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并不是后天获得的。

这个自然法则是天赋命令,适用于任何情况,是具有普遍性的道德准则。

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不是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的,是“为道德而道德”,道德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所以说,在康德眼中,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

同时,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自己为自己立法,自己遵守自己的法则,就没有约束和规则可言。

而如果只是因为其他目的而做出的道德行为,则是把道德当作手段,在一种其他——即非自我的规则下的行动,这也就没有自由可言,所以你也就成为了各种事物的奴隶,而不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一、道德命令自然是自在地按照必然性活动,活动与规律有天然的一致性。

而意志之物不是自在地顺应规律却是按观念,以这种观念进行行为,这种观念叫作行为的准则。

按照原则来活动就是意志,也就是实践的理性。

自然物按照因果规律活动,而意志活动是按照一种目的和手段模式活动,有一种自觉性意志按照某种观念行动,当作意志的目的然后实现出来,它具有广义的善,有价值,而这种动机可能与规律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康德认为人的行为不能自在地按照实践的法则进行,这样就产生了意志与理性之间的关系。

理性相对的是自由,意志产生的行为的动机不一定按其进行,所以,法则有一种强制性,表现为一种命令,形式上就是命令式——你应该怎样。

自然而然顺应法则的形式的不是人,是纯粹的理性存在者——完满是存在——神。

而人既是理性存在者又是自然人,具有双重性质。

当人作为理性存在者顺应理性的行为是德行行为,当人作为自然人按照目的、动机支配的行为不具有德行性质,有时可能是违背理性的法则。

因此,法则对人来说表现为命令,假言命令和定言或直言命令。

假言命令是有条件的命令即假如怎样,你应该怎样。

定言或直言命令是无条件的命令即你应该怎样。

假言命令有技巧型与机智型两种。

定言命令是按自己的内在本性,最高理性本性为出发点出发的命令。

而一切都是为了某种外在目的的行为就是假言的行为是靠他律的行为,以自身最高人的本性为目的的就是定言的行为,是自律的行为。

康德认为只有定言命令才是道德的戒律,假言命令没办法做道德的评价,这种无条件的定言命令叫作绝对的命令,假言命令叫作相对的命令。

二、对定言命令的分析1.形式——普遍的立法形式康德认为假言命令是个推论,假如怎样是前提,后面是结论,而定言命令是个判断,而且是综合判断,它不是用先天的道德律综合感性,而是根本不考虑感性,将感性排除,这个综合是用普遍法则去综合准则,让准则服从这个普遍规律,准则具有特殊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准则,它带有主观性、特殊性、与个人特点有关。

准则的道德性是必须遵守法则的普遍性——普遍的立法形式,准则服从法则的普遍规律。

支配人行为的总是准则,而准则遵从的是法则的普遍性,与客观法则相一致,法则具有普遍性,谁都适用,没有矛盾性。

而准则具有矛盾性,表现为良心的谴责,矛盾的两方面就是:一方面,从偏好出发,人按照准则行事是把自己看成自然人;另一方面,是把自己看成理性存在者,走向道德论。

这样,两方面就表现为人的理性与自然情欲的对抗,用理性来立法也就很必要了,否则人很容易走向情欲道德。

而神就是完满的,没有双重性,只有理性,没有偏好的掺杂,也就不需要命令来立法。

道德法则是从先天的理性原则推出的,客观的。

2.内容或质料——人和人都是目的,不是把自己或他人看成单纯的手段道德命令的动机、目的本身就是其内容,也就是从质料方面规定道德命令。

人是目的,要先确定目的,通过手段实现结果。

任何意志都有目的,目的有两种,一种它的确定来源于人的自然情欲、偏好,偏好要达成目的需要一个结果,或者叫作某种对象的实现,这种目的叫作主观目的。

主观的目的是没有普遍必然性,而客观的具有普遍必然性,意志的目的的确定来自意志本身,不是出于其他,而是出自对道德法则的尊重,是来源于理性的本性,是先天的,客观的。

外在目的总是追求一个外在的结果来满足自己的偏好和欲望,而欲望改变了,追求改变了,结果也就改变了,这样一种目的,只具有相对性,不具有绝对性,它满足假言命令式。

所以它是假言命令式的根据。

出于理性,以理性作为原因,理性自由因的道德是内在目的决定的,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是定言命令式的根据。

与目的结果相关联就有价值,出于偏好形成的目的,由于偏好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所以价值也是有条件的。

自在的目的永远是目的,不会变的是人行为的自在目的,对人的理性负责,不是任何手段,它是绝对的,有绝对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

3.根据——自律原则——来源于理性的自由因,自我决定的原则每个人都是理性存在者,意志的法则是自己定的,按照理性自己为自己订立法则是自律,自己服从自己,自己为自己制定规则。

与意志自律相对立的是他律原则,不是自己为自己立法,而是他物按他物与意志的关系支配意志,为人制定规律。

自律产生的是定言命令、绝对命令、道德命令,而他律产生的是假言命令。

意志以他物为转移的话就不是道德的动机、善良的动机,道德的、善良的动机来源于对法则的尊重。

对他律作为依据的道德原则,康德提出了意志自律。

他律有经验层面上的也有理性层面上的。

经验层面的是以自然情欲为追求的出发点或以道德感情为出发点追求的都是某种他律;理性层面的就是以追求致善为出发点、作为意志的决定根据。

由此,康德又提出了一个理想王国,目的王国。

他是在德行方面的一个理想状态,每个理想存在者都达到一个理想状态,每个人的意志都是颁布意志的,形成一个理想体系、达到理想状态,每个人都是立法者,又是执法者,既是首脑,又是成员,人人都服从自己颁布的道德律,只有在目的国中才能实现每个人都是目的,不是手段,实现自由、平等,以实现价值、尊严。

三、自由及其存在证明自由从道德形而上学那得到了证明,思辨的证明,自由作为一个公设,认为早已被证明。

自由的积极意义是自律的实质内容,而自律是道德的,因此,自由意志也就是道德意志。

人的物质活动是他律,不是道德,不是自由的,是受他物影响的,是自然的活动,从感性出发遵从自然律就不是自由的,所以,不成就道德就不成就自由。

康德进一步认为,只有设定自由,才有道德原则存在,所以,只有从自由出发才能推出道德以及道德原则的存在。

康德认为道德原则是个综合命题,一个彻底善良的意志是准则出于普遍规律意志——自律——善良的意志,这里就必须有个第三者即人是一个理性的人,自由人,自由作为根据,使自律成为是善的。

自由是善的,而自由又等于自律,所以,自律就是善的,这成就于自由的设定之上,不然这个综合命题就没有根据了。

1.从自由到道德命令康德认为每个理性存在者都是自由的,彰显自己就是彰显自己为自己立法,彰显人对自己的道德命令的约束性。

因为人是具有双重性的,人的实践意志有两个层次,一个高级层次,一个低级层次,两者都要相互争夺对人的意志的支配权。

人的意志是按观念活动的,就看哪个观念能够占上风,如果人只把自己当成自然人,那就是低级的,让自然人占了上风;如果人把自己当成理性存在者,高级层次占上风,人就按照自由因来活动。

而这不容易做到,就需要一种强制命令,去排除情欲的偏好——排除用理性时感性的干扰,这样才能彰显人的理性,彰显认为自己而立的法。

这种强制就是一种道德命令,康德认为这是个道德理性,一种对情欲的克制。

2.自由的界限康德把自由看成道德哲学的拱顶,没有它,区分道德的准则说不清楚,道德原则也说不清,因为道德律的存在证明了理性的自由因也是存在的。

对于道德的行为,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自由而做,那么就是虚假的道德,甚至不能被称之为是“道德的”,所以只有道德律的存在才能证明人的自由的存在。

此时,康德认为这个证明不是知识意义上的证明,如果想从思辨理性角度证明自由的存在还是认识不到自由具体的很多内容上的了解,只能证明支撑道德的是自由。

这时两个世界是并存的,一个是约定的理性知识,认识的世界;另一个是按自由彰显出来的世界。

这两个世界不能相互越界,我们只能通过自由成就了道德,通过道德证明了自由的存在。

参考文献:[1][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2][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邓晓芒.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句读(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M].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7][德]康德.康德谈人性与道德[M].石磊,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