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跨文化交际下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摘要】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通过对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心理、社会和教育这五个因素的分析,揭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
文化差异因素包括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差异,语言障碍因素则常见于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心理因素可能涉及到自我认同和沟通焦虑,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地位和群体认同。
而教育因素则可能影响个体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技能。
结论部分将综合探讨这些因素对失语症的综合影响,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通过本文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高个体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失语症、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综合影响、应对策略、未来展望1. 引言1.1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语言沟通上的困难和障碍,其中“中国文化失语症”便是一种常见现象。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中国人可能因为多种因素而遭遇沟通困难,表现为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或理解他人的意图,这就是“中国文化失语症”。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受到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心理、社会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也能够为应对这种现象提供更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重点围绕文化差异因素、语言障碍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教育因素展开分析,深入探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这一现象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为未来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应对“中国文化失语症”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文化差异因素文化差异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发生。
中国和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存在许多差异。
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权利。
反思跨文化交际下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
反思跨文化交际下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反思跨文化交际下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摘要】当前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即母语文化缺失成为有目共睹的问题,由于目前对英语教育的片面认识和错误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化上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只有在今后的教学中适当的输入母语文化知识的阅读,才能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母语文化跨文化交流跨文化沟通是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
密切的跨文化交流时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的交往活动也日益频繁。
我国高等教育在不断改革发展的同时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变的至关重要。
然而在铺天盖地的文化输出的今天,我们需要反思母语文化的缺失这一现象。
在英语学习中,跨文化沟通其实就是母语与目的语的相互交流,也就是说文化输出和输入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一定的母语文化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很多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因为更多的是关注目标语文化的教学而忽略了母语文化教学,这种教育模式导致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事物时出现很多问题,我们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最早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中提出。
从教授认为我国多层次英语教学中,在增大文化含量上却有着一种共通的片面性,即仅仅加强了对英语世界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各层面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而对于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
在一节英语口语课上,外教老师提出让学生们谈谈值得骄傲的中国文化时,很多学生顿时语塞,因为一时间想不起来,即便想起来了也不知道该怎么用英语去解释。
那么这种失语症尤其在进行中译英的时候尤为明显,在2013年12月改革后的四级考试中,汉译英部分涉及了很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比如,“中国结”“中国烹饪”“中国茶”等相关内容的翻译,此时很多学生在这个题型上失分非常厉害,原因就是对于本国文化的英语表述能力太差。
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反思外语文化教学
d r g t e f r i n ln u g e c i g u i h e g a g a e t a hn .wh l h e r i g o ai e c lu e s in r d n o i t e l a n n fn t u t r s i g o e .Th r f r h h n me o f“ — e v eeo et ep e o n no a p a i fCh n s ut r ” O C R mo g t e E g ih la n r n C i a h sa o ie e c lu e C U Sa n h n l r e si h n .Ag i s h a k r u d o lb l a i n h o s e an t eb c g o n fg o a i t ,t ec m— t z o mu ia i n b t e a i u u t r sh sb c meco e n r r q e t ti n c s a y t a r t n i n t eO t n c t e we n v ro s c lu e a e o l s ra d mo ef e u n .I e e s r p y mo ea t t O t U — o s o e o h
Ab t a t W i h l s ea in h p b t e n u g n u t r ,l a i g c lu et a hn o eg n u g e c ig i sr c : t t e co er lt s i e we n l g a ea d c lu e e d n u t r e c i g i f r i n l g a et a h n s h o a n a c mmo l g e d b o eg a g a e e c t n i h n . Ho v r n r d cn u t r so a g tc u t y i e h sz d o n y a r e y f r in ln u g du a i n C i a o we e ,i t u i g c lu e ft r e o n r mp a ie 中过 多 地 强调 目的语 文 化 的学 习 , 视 母 语 文 化 . 而导 致 了中 国 文化 失 语 症 在 中 国 的 忽 从 英 语 学 习者 中普 遍 存 在 。在全 球 文 化 交 流 日益 频 繁 的 背景 下 , 只注 重 目的 语 文化 输 入 的 教 学 已 不适 应 当前 母
独立学院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对策
艺术教育 |独立学院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对策□聂宇婧/文在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普遍存在。
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中国文化的讲解和应用,导致学生无法顺利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
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从教学中的文化导向、教师的认知与教学方法、教材与授课设计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初步的解决方案,以期改善独立学院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
中国文化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增加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应占据更大比重。
独立学院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学应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特点,适当增加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占比,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与意识,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交流中正确且流利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1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指的是在英语教学中,长期以来存在的过度强调西方文化、忽视本土文化的现象,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过度重视目标语言及其文化的输入,忽视了母语文化的输出,导致许多中国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目标语言表达能力,仍然难以正确、自然地使用目标语言在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过程中阐述、解释中国文化。
近年来,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已经引起了学术界诸多专家的重视。
从丛(2000)率先提出,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加大英语国家的文化量,却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作为交际主体的中国文化的英语输入[2]。
郭敏(2014)认为,英语教师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既能应用英语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也能应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后者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明显缺失[3]。
周岐晖、陈刚(2015)通过调查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现象发现,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缺失,高校英语教学几乎变成了西方文化的单向输入,而非交际双方文化的交互过程[4]。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差异往往会成为交际中的一大障碍。
特别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常常会遇到一些文化上的失语症问题,即对他人文化的理解和表达的失语症。
这种现象被称为“中国文化失语症”,它会给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困扰和挫折。
那么,“中国文化失语症”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及解决方法。
一、社会文化背景中国人在价值观念上与西方人存在显著差异。
在家庭观念上,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和亲情,普遍认为家庭是最重要的羁绊。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观念较为突出,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这就导致了在家庭观念上的沟通困难,中国人很难理解对方不愿意为了事业放弃家庭,而西方人也很难理解中国人为了家庭可以牺牲个人利益。
中国文化中的礼仪习惯也与西方文化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长辈的地位非常尊崇,晚辈需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来对待长辈。
而在西方文化中,尊重是平等基础上的,长辈和晚辈在大部分事情上都是平等的。
中国人在与西方人交往时,可能会因为礼仪上的差异而导致沟通不畅,甚至引起误会。
语言的差异也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因素。
汉语是一种表意丰富,比喻和典故较多的语言,而英语是一种更加注重逻辑和实用性的语言。
这就导致了在交流中语言上的理解障碍,比如中国人通常会用比喻和典故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西方人则更加注重清晰明了的表达方式。
二、影响“中国文化失语症”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不小的不利影响。
它使得中国人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很难用对方能够理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这不仅会导致沟通困难,也容易导致双方的误解和冲突,从而影响交流的效果和质量。
这种失语症也会给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心理压力。
由于无法用对方理解的方式进行交流,中国人很容易感到沮丧和自卑,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和交际能力。
从“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反思当前高校英语教育
文化与教育作者单位:乔伟荣,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从“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反思当前高校英语教育乔伟荣摘要:本文对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进行概述,分析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找出改变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的普遍现象,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目的语文化失语症(Aphasia),原本是一个医学术语,原指由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语言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美国传统词典》英汉双解)。
20世纪90年代文学评论家们开始批评西方文学思想的入侵导致中国文学思想的流失。
2000年,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上撰文,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英语教学过程中仅强化西方国家文化介绍,忽视中国本土文化以英语为载体的教学,使文化教育片面的成为“目标语文化教育”,作为交流一方的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处于“忽视状态”。
在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英语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对英语的文化传达过于重视,对中文的语言传达则逐渐被忽略,同时在将中文转换成英文的过程中,对中文中的文化属性也没有重视。
随着这些现象的不断增加,“中国文化失语”的情况也越来越严峻,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阻碍作用,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我们的学生在对外介绍中国文化时,或因不懂中国文化而无话可说,或因不会对应的英文而错误百出,有的学生甚至直接用拼音翻译中国文化。
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普遍出现并不是因为中国高校的学生交际能力缺乏,最重要的是因为在高校的英语教育中文化转化问题很严重。
一、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对于高校英语教育来说,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交流能力得以提升,尤其是学生跨文化的交流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时候,不应该完全按照西方的想法去教学,更重要的是要进行中英文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让文化实现传达。
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文化也开始逐渐走向国际舞台。
然而,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却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
究其原因,是因为过于关注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中国文化的介绍与传播。
下面将分步骤阐述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影响。
一、原因1.教师的教育思想。
传统的英语教育中,教学重点放在语言知识及技能上,而非文化传承。
因此,有些教师认为“讲懂英语,才是教育的关键”,会忽略中国文化介绍,导致学生难以对英语语言做到深入了解。
2.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
现代化英语教育时代,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齐头并进。
有些课程只涉及英语知识学习,而缺少中国文化的介绍。
而教材选择的过多注重语言规则,忽略了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
3.培养目标的差异。
传统英语教育注重的是教师对语言技能的运用,而现代英语教育则要求学生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动交流。
但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往往忽略了需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从而了解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二、影响1.学生文化素质缺失。
由于无法了解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不同之处,导致学生的文化素质不够,无法与外国人进行深入的文化交流。
2.教育质量影响。
若无法让学生掌握着全面的中国文化背景,其难以做到深入了解外国文化及语言。
从而影响教育质量。
3.国际化人才缺失。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人才国际化也逐渐变得重要。
如果高校不能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从而在国际化中起到引导作用,其将会影响我国人才在国际化舞台的表现。
三、解决方案1.加强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添加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不同之处。
2.改进教材内容。
在教材内容上增加中国文化的注解,让学生虽然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了解了语言背后所体现的文化背景。
3.培训教师。
通过培训教师,提高他们的教育意识,使其注重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
总之,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隐秘存在。
通过加强教育思想、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培训优秀教师等方面都可以缓解甚至消解这一问题,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成为具备国际化素质的人才。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
而在这种跨文化交际中,很多中国人会遇到一种困境,即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出现所谓的“中国文化失语症”,表现为无法用外语准确、贴切地表达中国文化的观念和内涵。
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的关注,并对“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语言障碍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语言障碍。
当中国人用外语与外国人交流时,由于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的不同,很容易出现词不达意、表达不准确等问题。
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些词语、成语、俗语等是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但直接翻译成外文时可能会丢失原本的意义和情感。
语言障碍成为了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失语”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价值观差异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另一个因素是价值观差异。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社会风俗习惯,比如在礼仪、人际关系、家庭观念、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当中国人用外语与外国人交流时,由于双方价值观念的不同,很容易出现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无法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等问题,从而导致“失语”。
三、文化认同与自信心文化认同和自信心的缺乏也是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因素。
在与外国人交流时,由于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心不足,往往容易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压抑等心理问题,从而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这不仅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出现,也影响了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传播和交流。
针对上述因素,如何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提高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交流能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语言学习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加强外语学习,提高外语表达能力和交际技巧。
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和掌握外语,才能更好地理解外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的观念和内涵,从而提高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一种现象被称为“中国文化失语症”。
这是指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中国人因为自身文化认知的不同而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给沟通带来困难。
这种失语症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包含很多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这些文化因素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根深蒂固,影响了其表达方式。
在跨文化交流中,其他文化的人们可能对这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不熟悉,导致无法理解中国人的表达。
中国的“文化中心”思维方式强调以家庭为中心,注重亲情关系和社群共同体,这与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有所不同,容易导致误解。
中国的语言差异也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因素之一。
中国的汉语是一种高度象征性的语言,讲究形象、隐喻和比喻,而且经常使用成语和俗语。
这种语言特点对于外国人来说可能难以理解,容易引起误解。
中国人常使用“井井有条”作为形容整齐有序的比喻,但其他文化的人可能无法理解这个意思。
中国的礼貌和行为规范也会导致文化失语症的发生。
中国文化注重传统的礼节和尊重长辈,而且在交流中往往避免直接表达意见。
在其他文化中,人们更加直接和开放,可能对中国人的回避和间接表达感到困惑。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不适当的反应。
中国的历史和政治背景也会影响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达。
中国的历史经历和政治敏感问题使得中国人对于某些话题似乎更加谨慎和避讳。
中国人可能对涉及台湾、西藏、人权等敏感话题避而不谈,这在其他文化中可能被视为回避问题或者缺乏合作意愿,导致沟通障碍。
中国文化失语症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种失语症的因素包括中国的独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汉语的语言差异、中国的礼貌和行为规范,以及历史和政治背景等。
为了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中国人需要适应并理解其他文化的表达方式,同时其他文化的人也需要尊重和包容中国的文化特点。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人常常会面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问题。
所谓“中国文化失语症”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人由于不了解对方文化的特点和惯例,而导致交流困难和误解的现象。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些因素的分析。
语言的差异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
对于中国人来说,如果不熟悉对方的语言,可能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无法理解对方的言辞。
这无疑会导致交流的困难和误解。
即使是使用相同语言的交流,不同文化中可能会存在着一些隐含的意思和对话方式,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特点,也容易产生误解。
文化背景的不同也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因素。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历史、价值观念和习俗习惯。
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受到自己所熟悉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导致无意中将自己的习惯和观念强加于对方,或者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和言谈。
在中国文化中,尊重长辈和上级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但在某些西方国家,个人主义较为突出,尊重程度可能不同。
如果中国人对此没有了解,很容易导致交流冲突。
沟通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差异也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因素。
不同文化中,人们有着不同的沟通方式和与人交往的习惯。
中国人普遍比较喜欢间接表达,而某些西方国家则更注重直接表达。
如果中国人不熟悉对方的沟通方式,可能会导致对方在理解和接受信息上的困扰。
中国人也常常使用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如谚语和成语,如果对方不了解这些,也会造成交流困难。
文化冲突和偏见也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因素。
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和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中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和误解。
如果中国人受到这些偏见的影响,可能会对他们的交往产生负面影响。
由于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偏向负面,某些西方人可能对中国抱有偏见。
如果中国人被这些偏见左右,可能会产生自卑感,进而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
英语文化教学反思——兼谈文化失语症
英语文化教学反思——兼谈文化失语症英语作为一门全球通用语言,对于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至关重要。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除了语法和词汇的教授,文化知识的传授同样不可或缺。
然而,在当前的英语教育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种现象,即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文化失语症”。
文化失语症,指的是学习者在掌握英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却无法恰当地运用和理解不同文化中的行为习惯、礼节、价值观等。
这样的现象不仅对学生自身的英语学习造成一定的障碍,还可能导致沟通误解、文化冲突甚至尴尬局面的发生。
导致文化失语症的原因很多。
首先,传统英语教学过于强调语法和词汇的学习,而对文化知识的教授往往被忽视。
学生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文化背景知识,导致他们无法理解外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其次,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简略、片面,没有提供足够的案例和练习,难以激发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兴趣。
再者,少数教师在进行文化教学时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和资源,无法将文化知识有机地融入到英语教学中。
针对文化失语症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首先,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教学水平。
教师应该积极参与文化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全球视野,增加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
其次,教材的编写要更加注重文化内容的充实和丰富。
可以通过故事、影视欣赏、文化访谈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
另外,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跨文化交流的实践中,例如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开展文化研讨会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实用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克服文化失语症。
首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跨文化交流。
例如,学生可以分组扮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情景对话,从而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行为和观念。
其次,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文化细节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引发他们的思考。
最后,在提供文化案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个人分享,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观察来理解和解释文化现象。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指的是中国人在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由于对对方文化的了解不深,出现语言障碍、沟通困难以及误解、冲突等问题。
该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传统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具有较大影响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方可能没有接受过相似的文化背景教育,导致双方在道德观念、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方面出现认知差异,从而产生困惑和难以理解。
语言差异导致的交流障碍。
虽然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英语使用存在差异。
中国人可能更倾向于使用间接表达方式,而西方国家的人则更加直接和直接。
这种语言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争论。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隐喻,而且中国特有的字词和成语也难以准确翻译给非中国人理解,这也增加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障碍。
文化风俗差异引起的交际冲突。
在中国文化中,礼貌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不同文化之间的礼仪习俗是不同的,可能出现误解或冲突。
中国人习惯用双手接受礼物,而西方国家的人可能觉得只用一只手接受礼物更为礼貌。
中国人可能更喜欢倾听,表达尊重,而其他文化可能更注重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也容易造成沟通困难。
心理差异导致的沟通困扰。
中国人普遍倾向于保持脸面和避免冲突,这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导致中国人不愿意明确表达意见或提出不同看法。
而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可能更习惯于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样的差异容易造成误解和沟通困惑。
为了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有几点策略是值得关注的。
加强对其他文化背景的学习和理解,了解其历史和价值观念,有助于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能力,包括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理解不同思维方式和隐喻,并学习一些对方文化中常见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培养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主动去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和习惯,并尊重和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跨文化交际关系。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传输的双向性——谈“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传输的双向性——谈“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传输具有双向性。
一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会通过交流传递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观念、习俗和信仰等;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接受并理解他人文化的传输。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即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表达不充分甚至失语的情况。
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存在。
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我们常常会感到自己的表达受限,无法准确传递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这有多种原因:一是语言障碍,外国人对汉语的学习和理解存在困难;二是文化差异,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往往无法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来展现;三是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导致对文化符号、隐喻和象征的理解存在困难。
这些原因都会导致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进而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发生。
其次,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
首先是历史、政治和经济因素。
中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下,对外国文化的接触和了解相对有限,导致我们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和传播能力相对较弱。
其次是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的制约。
当前的教育体制更加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传输意识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最后是文化自信心的缺失。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对自身的文化产生了一些质疑和不自信,从而影响了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中国文化的表达和传播能力。
然而,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并非不可克服。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提高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传输效果。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和传播。
通过深入研究和学习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全面地理解和传递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其次,我们需要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化。
学习外国语言能够更好地与外国人交流,学习外国文化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播外国文化,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在今天的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通常成为交际的障碍,而这些文化差异有时会导致一些人出现“失语症”,即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或理解对方。
在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进行交际时,一些因素会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出现。
本文将从语言、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分析这些因素,并探讨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一问题。
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的语言系统与西方语言不同,包括词汇、语法和语音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语言差异会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解和困惑。
中国人习惯使用成语来表达观点,而外国人可能对这些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并不了解,导致交流受阻。
中文中的礼貌用语和称谓也与其他语言存在显著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就容易在交际过程中造成误会和冲突。
价值观也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对待家庭、对待权威、对待时间等方面。
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这种价值观上的差异会导致双方在交际中产生误解,无法理解对方的观点和行为。
在商务交际中,中国人的“关系优先”观念可能会与西方人的“结果优先”观念产生冲突,导致交际失败。
针对上述的因素,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和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呢?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了解和尊重对方的语言、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尽量避免在交际中产生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
我们应该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沟通技巧,尽量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
我们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整个社会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视程度,加强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而“中国文化失语症”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了解并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也是促进国际间和睦交流的需要。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随着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普遍,人们可以很容易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
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种现象,那就是“中国文化失语症”,即在与外国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无法准确表达和传达中国文化特点。
这篇文章将分析“中国文化失语症”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差异是文化差异的体现。
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差异巨大,因此在语言交流中会存在词汇、语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中文中有很多表达方式、谚语和成语,为了更好地传达主题和情感,有时需要使用这些表达方式。
然而,在外语中,即使翻译得很准确,也很难保留这些语言特色。
另外,中文中有很多表达方式和称呼方式是以家庭、亲属关系为基础的,而这在对外交流中并不常见。
其次,文化障碍也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原因。
文化障碍包括价值观和信仰、社会习俗、礼节、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言行举止。
比如,中国人在交往中通常会保持距离、示弱和彬彬有礼,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更喜欢表现出自信、坦率和直率的态度。
如果我们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就很难准确传达主题和情感,这也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
要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对本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加深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和传达。
其次,要建立良好的跨文化沟通技巧和意识,学习对方的文化细节,以避免误解和冲突。
最后,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和学习对方的文化,增强自己的跨文化能力和认知水平。
总之,对于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通过深入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增强跨文化沟通技巧和意识、以及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等方法,可以更好地准确传达和表达中国文化特点,从而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是最基本的交际工具之一。
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有时候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文化失语症”的现象,即跨文化沟通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无法有效交流的问题。
本文将对“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率。
一、社会地位观念的差异在中国文化中,社会地位观念非常重要。
中国人一般会依据对方的社会地位来决定自己在对话中的用语和态度,这种差异可能会让外国人感到不适应。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平等和自由,因此可能会对中国人在交际中对社会地位的看重感到困惑。
在跨文化交际中,这种社会地位观念的差异很容易导致沟通失误,需特别引起关注。
二、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中国文化中存在着许多特有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可能会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误解。
中国人在交际中喜欢使用比喻、典故等修辞手法,而这些可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对方的困惑。
在汉语中还存在许多亲属称谓词,如“爸爸”、“妈妈”、“姑姑”、“舅舅”等,这些词汇的特殊用法也容易让外国人感到困惑。
需要在跨文化交际中注意这些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三、文化背景对话题的影响不同文化的人对于某些话题的关注点和态度也会存在差异,这可能对跨文化交际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扰。
中国人可能更加关注家庭、传统文化等话题,而西方人可能更喜欢谈论工作、个人成就等话题。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很容易导致交流的困难。
了解对方文化的特点,适当调整话题,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前提。
四、语言隐喻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中存在着不同的语言隐喻,这也可能对跨文化交际造成困难。
在中国文化中,常常使用“蛇蝎心肠”、“狼心狗肺”等词语来形容恶毒的人,而在西方文化中可能会使用其他不同的隐喻表达相同的意思。
如果不了解对方文化的语言隐喻,很容易导致误解。
由“中国文化失语症”反思中学英语教学
由“中国文化失语症”反思中学英语教学发布时间:2021-09-06T05:56:15.209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3期作者:梅煤[导读]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梅煤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重庆400700摘要: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文化教学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但在学生学习目的语的同时却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问题。
这不仅影响学生在英语交流中的表达,而且影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一问题由教师、教材、教学理念等多方面因素所导致。
因此,英语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重视中国文化的输入以及中外语言的对比,提高学生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平等意识、知识和交际能力,逐步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问题。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跨文化交际;初中英语教学1.引言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密切,英语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英语教学是学生接触国外语言及文化的重要工具之一。
语言的学习始终脱离不了文化的学习。
但在外语教学中存在主要介绍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概况,从而忽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样势必会导致在外语教学中出现文化“逆差”的现象。
这也是“中国文化失语症”产生的原因之一。
从丛教授2000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中国文化失语症”: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
他提出“许多青年学者虽然具有相当程度的英语水平,但是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有些博士生有较高的基础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便会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
在现实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谈论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时能进行较流利的表述,但当遇到中国的独特事物如汤圆、包子、中国结等时,学生则很难实现英语表达。
“对自己的文化、语言和人家的文化、语言该怎么看待,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强国或强大民族倾向于自高自大,认为人家什么东西都比自己好,这是惧外心理。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1102020年30期总第522期ENGLISH ON CAMPUS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文/唐 纬 周 莉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指的是:高校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欠缺,导致学生在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时,能够流利地表述西方文化,却难以表述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
目前,我国大部分大学英语专业教学由于受到一些因素影响,导致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出现失语现象,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教学成效的提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改善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失语现象,是相关高校与专业教师应加以重视的问题。
一、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原因分析1.大学生普遍缺少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积累。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因受生源多元化发展所影响,生源质量难以获得保障,很多高校大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存在的差异性较大,所具备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还有部分高校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时,并没有意识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以及在全球化格局下中外交流广度与深度不断延伸的发展趋势,导致其自身所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对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融合更是显得力不从心。
因而,大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的忽视与不重视,更是直接导致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虽然有个别高校在构建大学英语专业教学体系及师资队伍,在办学过程中倡导中外英语教师合作授课,其出发点是为让学生在学习大学英语专业知识时,能够更好地体会两种不同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对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深度学习,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我国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于母语文化始终是比较陌生的,他们普遍缺少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积累,自身所具备的文化体系也比较匮乏,这导致大学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活动难以顺畅进行。
2.大学英语教师对中国文化知识的课堂引导不到位。
我国大部分大学英语专业教师因受教学压力与人才培养压力等多方面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普遍会以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能力、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及理论知识的培养等为核心任务,深入钻研其人才培养方法,而忽略了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深入挖掘与合理利用,使其在教学中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跨文化交际意味着人们需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包括语言、行为、信仰、价值观等层面。
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
本文将从文化认知、语言、非语言行为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
首先,文化认知不同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原因。
文化认知是指人们对其所处的文化环境的理解和识别。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信仰、行为规范、语言使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认知,就会导致对方的行为、话语等无法理解,从而出现沟通障碍。
比如在西方国家,人们常常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的是个体与家族、社会的关系。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认知,很容易产生误解和不适应。
其次,语言的差异也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之一。
语言涉及到词汇、语法、发音、口音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沟通障碍。
比如在中英文之间的翻译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语义不通、音译误解等现象。
此外,语言也反映了相应的文化背景,比如颜色、数字、形容词等,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还有,非语言行为对跨文化交际也有重要的影响。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的表现也具有文化差异。
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便直接表达情感,在传统文学中常常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表达,如借物喻情、比兴等;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很注重面部表情、体态和声调的变化来传递情感和态度。
此外,礼仪、礼貌和身体接触等也具有文化差异,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认知,则容易引发不适应和冲突。
总之,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包括文化认知不同、语言差异和非语言行为等方面。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需要具备足够的文化认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同时也需要注重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的表达和理解,以有效地避免误解和沟通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思跨文化交际下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
【摘要】当前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即母语文化缺失成为有目共睹的问题,由于目前对英语教育的片面认识和错误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化上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只有在今后的教学中适当的输入母语文化知识的阅读,才能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母语文化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沟通是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
密切的跨文化交流时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的交往活动也日益频繁。
我国高等教育在不断改革发展的同时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变的至关重要。
然而在铺天盖地的文化输出的今天,我们需要反思母语文化的缺失这一现象。
在英语学习中,跨文化沟通其实就是母语与目的语的相互交流,也就是说文化输出和输入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一定的母语文化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很多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因为更多的是关注目标语文化的教学而忽略了母语文化教学,这种教育模式导致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事物时出现很多问题,我们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最早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中提出。
从教授认为我国多层次英语教学中,在增大文化含量上却有着一种共通的片面性,即仅仅加强了对英语世界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各层面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而对于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
在一节英语口语课上,外教老师提出让学生们谈谈值得骄傲的中国文化时,很多学生顿时语塞,因为一时间想不起来,即便想起来了也不知道该怎么用英语去解释。
那么这种失语症尤其在进行中译英的时候尤为明显,在2013年12月改革后的四级考试中,汉译英部分涉及了很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比如,“中国结”“中国烹饪”“中国茶”等相关内容的翻译,此时很多学生在这个题型上失分非常厉害,原因就是对于本国文化的英语表述能力太差。
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四大发明有哪些,这种母语文化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对于母语文化认识的缺失;二是对于在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缺失。
而这种现象确实需要我们教育者们认真的反思。
格拉斯通(Gladstone,1972)曾指出过:“语言和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语言既是整个文化的产物或结果,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其他成分的媒介。
”由此可见,语言在人类文化史上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人类不仅使用语言来记录,还用其传播文化。
那么在跨文化交流就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层面上,我们还应该学会如何用英语将我们本国文化与其他文化进行共享。
而现在的英语课本摘录的几乎全部都是外国文学,当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在努力研究如何理解这些目的语时,却对自己的本国文化基本一片空白。
于是乎,当我们在跨文化交流时很难将外国想要了解的中国孔子,老子,孟子用英语来表述,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学习外国文学的重心偏向关于本国文化历史,哲学思想,宗教
信仰等方面的英文文献。
比如在英语阅读课程中加入关于本国经典著作或者文化介绍的英文节选,让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有大致了解,在翻译课程中让学生们利用在阅读课程中所学到的相关知识点来进行本国文化的相关翻译,也可以利用口语课程或者英语角这样的机会让学生们和留学生一起进行跨文化交流,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英文的基础上很大程度上对于本国的文化有了相关了解,并能自如的将其传输给世界人民,才真正的做到了跨文化交流,而不只是单纯的文化输入而无输出。
让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新时代发挥其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J].光明日报,2000,10.
[2]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